•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菲洛梅娜

Philomena,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万里寻子,菲洛米娜,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主演:朱迪·丹奇,史蒂夫·库根,苏菲·肯尼迪·克拉克,梅尔·温宁汉姆,芭芭拉·杰夫德,鲁斯·麦克卡比,皮特·赫尔曼,肖恩·马洪,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米歇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菲洛梅娜》剧照

菲洛梅娜 剧照 NO.1菲洛梅娜 剧照 NO.2菲洛梅娜 剧照 NO.3菲洛梅娜 剧照 NO.4菲洛梅娜 剧照 NO.5菲洛梅娜 剧照 NO.6菲洛梅娜 剧照 NO.13菲洛梅娜 剧照 NO.14菲洛梅娜 剧照 NO.15菲洛梅娜 剧照 NO.16菲洛梅娜 剧照 NO.17菲洛梅娜 剧照 NO.18菲洛梅娜 剧照 NO.19菲洛梅娜 剧照 NO.20

《菲洛梅娜》剧情介绍

菲洛梅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的爱尔兰,社会风气保守。少女菲洛米娜(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因未婚怀孕,被家人送往修道院从事苦役,每天只有1小时与爱子安东尼相处。在安东尼3岁的时候,他被修女们强行抱走,送往美国寄养家庭。此后整整五十年菲洛米娜都沉浸在对爱子的思念中。她将故事告诉了一位记者马汀(史蒂夫·库根 Steve Coogan 饰),后者决定与她一同踏上寻子之旅。这对个性迥异、看似不可能成立的搭档,在希望与失落之间,展开的不只是慈母寻子的冒险,更是跨越友谊的见证。菲洛米娜慢慢了解到儿子不平凡的一生和鲜为人知的秘密,她这份迟来的爱能传递到失散多年的安东尼身上吗? 《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取材自真人真事。电影围绕一位母亲半个世纪后的跨海寻子,用喜剧的外观包装悲剧故事,让人在笑泪交织中收获感动,并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卢娜拿破仑和我对决无声三代不出舅家门泡上美女总裁花儿与远方火星追击只是世界尽头神秘伊甸第二季辟邪之咒彼布利亚古书堂事件手帖外星人对手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死亡信息音乐之乡第三季深度入侵巨人捕手杰克告别2021年半暖时光实习医生风云第八季引证摇滚电台拉扬魔王勇者奶站风波阿贾扬的第二次盗窃冰雪尖刀连文豪少年!~用杰尼斯Jr.解读名作~清醒梦2之疯狂快递左眼侦探

《菲洛梅娜》长篇影评

 1 ) 编剧典范以及宽恕是信仰的核心

影片最后,菲洛米娜对老修女说的“我原谅了你”当然是整个影片的“戏眼”,影片固然有着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乃至批判(马丁就代表了这个立场),但整体叙事依然是在基督教信仰的框架里面,无论原谅与否,菲洛米娜长达50年的煎熬、苦难和最后的宽恕,都是一个基督教语境下的对自我和信仰的认知故事。

信仰是永恒的,但只有在自身体认的前提下,信仰才是我们最终的救赎。

菲洛米娜在信仰中首先原谅了自己,因此她不再需要“告解”;然后她才原谅了老修女,因为这个时候,仇恨已经不重要,宽恕却能让内心获得更大的平静安宁。

这正是信仰至重的关键核心。

而朱迪丹奇,这个老戏骨,表现地实在太经典了。

她极富层次的表演,细致入微地向观众完整展示了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的自我救赎的整个过程。

整部影片,镜头没有特写到菲洛米娜流泪(她得知儿子死讯是一个人躲在宾馆阳台的阴影里哭),影片进行到菲洛米娜看录像片得知真相时,我们看见的菲洛米娜,更多地是终于见到儿子的慈母的疼爱、欣喜、心酸,甚至宽慰,依然没有眼泪。

而最后,在安东尼的墓碑前,镜头给了菲洛米娜左眼旁淌下的一行老泪,而这正是——她对老修女说出那句震撼人心的“我原谅你了”之后。

因此最后要大赞一下编剧。

这个故事的叙事太经典。

从爱尔兰-美国-爱尔兰的寻子大循环到菲洛米娜首尾两次向马丁介绍手上的小说内容,构成了完整地周而复始的圆环(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与菲洛米娜自我救赎的过程构成同构,也是西方宗教哲学的典型思考样式)。

而录像片段的插入乃至最后成为影片转折的关键点,则在编剧结构上起着千里伏线、把控节奏的巧妙作用。

而以上这些,完全是在一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这就还有一个必须努力适应原型的掣肘与恰当诠释故事内核的问题。

何予何夺,取舍之间可见编剧的非凡功力。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当之无愧。

PS:影片中扮演菲洛米娜女儿的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也是英剧《布莱切利小组》里灵魂人物苏珊的扮演者,我很喜欢这个演员。

四星半

 2 ) 彩蛋

这题目绝对不是为了骗粉,一会儿我就会扣题的……就说一点,中途菲洛梅娜对信仰是有过放弃的,最起码也是有过动摇,就是她想去教堂忏悔,却什么都没说只是在忏悔室外哭了一声那次,从教堂出来时也没碰圣水池的水。

但后来却用那篇憋屈的“我原谅你”理论及她儿子墓前的小耶稣回归宗教了,让我觉得有点突兀,不知道这确实是菲洛梅娜的真实心路历程还是制片方不想激怒任何人。

其实我倒能理解这种突兀的转折,就像我工作这么多年,单位一直在给上社保,然后辞职了,明知道这东西根本信不过,但还是在自己上社保一样,我们总会干一些自虐的事,只为了看看我都这么难受了,你还不给我点奖励?

也可以说是对彩蛋的期待,让我扣一下题吧……比如那个终身禁欲的老修女,一辈子不破功不就是觉得最后能上天堂吗?

菲洛梅娜大概也觉得上帝这老小子折磨了自己这么久,自己都没放弃他,现在眼看半截入土,算了,还跟他混吧,说不定最后能拿到年终奖呢?

这也是我们互相厌恶的父母忍耐至今不分手、明知道写出来没人要的稿子还是要把它写完……等等等等人类神秘sm事件的终极奥义。

人生有始有终,所以即便你是个标榜自己总是半途而废的废柴,其实你也在为“终身半途而废”这个伟大征程能够有始有终而努力着。

不管如何,我还是决定从这个月开始就不交社保了,反正社保又不能让我上天堂。

 3 ) 一个卓越的法律顾问却是被社会遗弃的人

这个故事好像在世界的各个角度都在上演,我想至少爱尔兰小老太太是幸运的,她虽然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但是她知道他后来是谁,走过了哪些人生路,路上遇到了哪些人,并且最最值得欣慰的是她儿子的人生是个可以百度百科的人。

如果跟着她,可能过得就是平淡的一声,因为她无法给儿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还要收到社会的歧视。

所以她无法恨修女。

我想安东尼在爱尔兰的童年一定是幸福的,在美国的童年并非很幸福,所以他会不远万里寻母,哪怕知道母亲抛弃他,还是固执的葬在了爱尔兰。

很奇怪菲洛梅娜为什么知道玛丽的情况没有及时的告诉自己曾经的好姐妹,因为同命相连而感同身受。

这是我不太理解的地方。

菲洛梅娜并没有觉得爱上安东尼的爸爸而忏悔,并且也不后悔有了安东尼,她忏悔的是在那个社会大环境无法养育安东尼的愧疚,仅此而已。

这个护士把人性看得很明白,也很坦然。

 4 ) 愿如孩童,过目就忘;愿如老朽,万事皆空

全片的基调是大英岛国一贯的阴沉深冷,一如菲洛梅娜五十年无处告解的心。

在彼岸的教堂里她最终还是离开了告解室,是因为心已释然——远方的安东尼不是瘾君子,不是肥胖症,不是她没想到的废柴,是聪明的总统法律顾问,照片里的儿子枕在爱人的大胡子中,幸福的仿佛另一个世界的撕心裂肺与他无关。

在pete家放映的Anthony生前影像中,即使艾滋病已然肆虐,家乡修道院门前的他病容已十分明显的他依然笑的那么开怀。

所以菲洛梅娜最终才能对修女说,我原谅你了。

如果马丁没有发现安东尼别着的竖琴,甚至如果安东尼也和同命运的安娜一样,与过去一刀两断,丝毫没有对远方凯尔特故乡的一点念想,没有对生母的一丝归属,可能菲洛梅娜也不会真正的放下吧。

母子同心,即使远隔重洋。

有的人固然一辈子不会解脱,即使发愿终身侍奉上帝的修女,垂垂老矣时嘴硬如昨,内心怎会没有羞赧悔恨。

人们误以为解恨是报复,所以菲洛梅娜原谅修女时大呼不解,深觉不够痛快酣畅,仿佛唯有让罪人身心饱受折磨才能毫厘不欠,还个干净。

其实解恨本来只是解其恨,消其仇,他人之恶不过水过无痕,过往之痛风止树静,与我,与今,再无交集。

五十年过,当年狠恶的修女,如今也风烛残年,儿子的笑靥却永远地定格,这些都不由菲洛梅娜不释然。

是以为记。

 5 ) 50年的等待

忧郁状态的记者、保守但善良的奶奶一起踏上寻人的旅程。

在新闻界打滚多年,著名的记者却遭到现实打击,想不明白为什么失去了工作,所以对每个人都很愤怒,产生了忧郁的情绪。

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英格兰小镇的老奶奶,在她的身上,有一段伤心的往事。

50年前,那个保守的年代,她未婚先孕,然后被送去修道院生下孩子,一天只可以见孩子一个小时。

她们被教育,性是值得羞耻的事,尤其是婚前性事,旁边有个年长的修女,看到一对对被拆散的母子一面冷漠的表情,可以想象,这些长期禁欲的修女,内心是怎样的扭曲。

把这些孩子卖去遥远的美国,还面不改容地说这是上帝对这些不洁的女孩的惩罚。

这是怎样僵化的教条,才会令这些修女以上帝为名,去做这些人间悲剧呢?

古今中外,女孩守贞都是已经很严肃的事。

女孩不得诱惑男孩,就算是被迫,也是有罪的,这些道德的高墙高耸在年轻男女之间,阻挡他们最求最原始的快乐,就只是为了方便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的秩序。

影片里面,记者问:如果上帝觉得性是罪恶,那他为什么要创造性?

这个也是导演的疑问,在现在世界范围内,那种保守的禁欲已经渐渐瓦解,每个人都越来越开放和独立,自我意识增强,教会的教条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奶奶在性的罪恶感中保守秘密50年,但是她终于想通了,她对儿子的爱已经大于对那些修女的恨,她说:如果恨的话,我会过不下去的。

她令自己解脱了,所以别人看起来很大的事情也可以坦然接受,例如她儿子是同性恋,在她心中是不是同性恋根本不重要,就好像你喜欢和橙汁他喜欢柠檬汁一样自然。

她只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与否,这好像是全世界的母亲对孩子的最基本的关注。

可惜万恶的修女(我跟记者一样愤怒,但其实她们也是无情的教条受害者)始终没有给她们母子最后见面的机会,但是奶奶还是宽恕了这一切,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当中,继续唠唠叨叨爱情小说中的情节。

宽恕。

影片除了说亲情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宽恕。

忧郁的记者,带这对事业的各种不满开始了旅程,希望这次报道可以令他的事业回升。

对比奶奶的轻松坦然,记者显然神经紧张,直到最后面对修女,还喊了一句:我很愤怒。

这也正是他的整部剧的心情写照。

对于事业不顺他很愤怒,对于奶奶的唠叨他很愤怒,对于修女的麻木不仁他还是很愤怒。

但是最后他看到一堆耶稣的小玩偶之后,他却平静下来(这个转变有点快,我不是很明白),买了之后送奶奶,大家都得到升华。。。

总的来说影片很流畅,后半部分泪点很给力,原来儿子一直在身边(万恶的修女啊),55555.

 6 ) 高尚的品格来自平凡

比起修道院的残忍,母子分离的痛苦,整部影片我感受最多的,应该还是菲洛梅娜人格的伟大。

伟大,并不需要名留青史,也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伟大的,很多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

就像她,年轻时的苦难没有在她身上留下消极的痕迹。

她愉快地生活,虔诚地祈祷,对待陌生人都付出全部的真心和愉快。

对待造成她苦难的人,她并没有圣母般的不在意。

我想,她是在意的,她是恨的,但是她选择了原谅。

没有多少人会经历什么“人生大事”,但同样是平凡的生活,却也可以天差地别。

她是快乐的,发现自己的儿子被领养后活的那么精彩,并且发现他心中一直爱着自己的母亲。

看到儿子的墓碑后,虽然遗憾没有在生时相逢,但她应该还是感激的。

至于电影中宗教的这一块,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作为一个大俗的旁观者,我要说,我也不能原谅。

打着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旗号,做着肮脏恶毒的勾当,这样的事情,不少。

但是我不要因为恨你们而成为你们。

 7 ) 《千里伴我尋》:母親的罪.愛

英國小品《千里伴我尋》(Philomena)是一部滲透著回憶、歷史、親情與溫情的電影。

這部作品的妙處出於在處理罪與罰、過去與現在、正義與邪惡身上。

看這部電影不是要質疑誰是誰非,而是透過尋親塑造過去一段無知且不光彩的歷史。

《千里伴我尋》的精彩之處在於在劇情的推動與觀感上,也沒有呈現一種輸打嬴要,爭取公義的手法。

而是用上了軟性、人性化的角度帶出寬恕、帶出信仰上的愛,同時也帶出了陌生人之間的同理心與互助精神。

真人真事的電影並不容易拍攝,一不小心就會寫得煽情、定位不正確就會站錯邊。

比較妥善的方法是帶出問題,把接下來一系列誰是誰非、道德判決的問題帶到觀眾身上。

過去曾經有不少「尋親」、「尋秘密」的類型片,加拿大的《母親的告白》(Incendies)就是一部從子女的角度出發,找尋母親的身份,做到追本溯源,奈何電影帶有黑色的色彩,相當的壓抑,看完電影後也承載了包袱。

相對《千里伴我找尋》來說雖不至於陽光,但在面對過去與現在時,主人公都能夠有一顆從容的心,當真相揭開之時讓人感到溫暖與欣慰。

當五十年前,女權主義未完全興起時,有些地方埋藏著一些不光彩的事情。

而這件描寫的事情通過BBC記者的Martin的手裡記錄下來,然後就有了這部改編而成的電影。

女主人公Philomena曾經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因著一個「錯誤」與陌生男子發生一夜情而誕下嬰兒。

在當時的社會對墮胎存有禁忌,且女主角一家是信天主教的。

在現代教義來說,有一些規條是很荒謬的、包括是不准用避孕套,不准婚前性行為。

在當時Philomena只好遵循家裡的訓示,走進修道院「贖罪」。

結果,修道院的經營背後收藏著驚天的交易,自此與兒子相隔多年。

事情過去了五十年,尋人有如大海撈針,但仍一試。

誰知道真相竟然在起點,走過半個地球,方才發現最愛的在身旁。

通過電影的對立與矛盾,呈現了宗教世界那種唯我獨尊的一面。

雖然電影不志在批評任何宗教,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辦事背離教義,講一套做一套。

第二是,記者的道德問題,傳媒在報導上會否有越界、影響到當事人的行為。

當記者的為了追尋新聞真相,會否違背初衷,反成為了傷害者。

在電影裡,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有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但不同崗位的人最終只要透過關心與愛也會成為朋友。

一切的問題,彷彿也不重要。

從多方面去看《千里伴我尋》會發現到一些普世的問題,比如說是同性戀、愛滋病與政治,還有的少不了是媒體與信仰,各種議題共冶一爐。

雖沒有特別的特究,但大致把當代世界裡被邊緣化的事物呈現出來,有一種反傳統、反常規的感覺。

當下覺悟,得知一直尋找的兒子原來是同性戀者,那一刻女主人公的反應異常平靜,在觸碰想像與現實的空間裡看到人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即使天主教裡不容許女性發生不道德的性行為,但女主角卻視這次性興奮為人生的驕傲。

與所謂的道德價值完全是相反,在處理宗教信仰上女主角比起修女們更為厚道,更懂信仰的意義,起碼她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待人接物方面較為親和。

相對電影裡的修女從頭到尾給人的感覺是自私、偏激,與女主角的仁慈相比實在無法比。

至於記者的角色,在電影裡就是事件的第三者,用局外人的目光試圖了解這件事,他的角色反映了觀眾的觀感,面對此等荒謬的事情,採取不原諒的態度,有種替感到氣憤的觀眾出氣的意思。

電影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沒有每個解釋,相反是它將這些帶到觀眾身上。

把問題加以的融合,就像是一個球一樣的把問題包裹著。

不代表不關心,只是世上有很多東西解決不了,再加上不能夠在短時間改變他人的價值觀。

電影可以做的並不是說教,並不是旨意灌輸大愛的價值,而是要做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達至和而不同的環境。

《千里伴我尋》最大的意義是在於坦誠面對自己,做一個誠實的人,本著自己的信念做人就是了。

那管它什麼罪與不罪,那根本是人訂出來的。

聖經裡記載「不可論斷人」,其實很多時候都不過是當局者迷的把戲。

文/Dorothy

 8 ) 上帝会让谁上天堂?一辈子禁欲的修女还是少女妈妈?

究竟谁活出了上帝希望的样子?

是一辈子禁欲,祷告,读经的修女,还是未婚生子,以劳动接受惩罚,连孩子被送到异国都不被告知的英国底层社会女性?

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发问,很多人觉得修女会上天堂。

这个偷尝禁果的少女之后所遭遇的凄惨或是平凡的人生,都是上帝对她的惩罚。

还好,有一个剑桥毕业的前BBC记者可以帮助这个处在社会底层,只知道朴素道理的退休女护士,抽丝剥茧的把她的故事一一道来。

修道院收留未婚妈妈,孩子生下来,母亲在修道院工作以偿还修道院的善举,有从美国来的收养家庭,以1000英镑的价格就可以把孩子买走。

这样,失足少女还要感谢修道院的收留,感谢孩子可能有的一个不一样的、甚至更好的人生。

少女人生的一切麻烦就在于他们去尝试性,这个似乎在修女们看来是罪恶源泉的东西,而她们之所以被上帝宠幸,因为她们守身如玉。

这就足够让上帝爱她们了,别管她们把孩子卖了大价钱,别管她们在几十年后,依然对彼此苦苦寻找的母子双双隐瞒真相,别管她们对人情的冷漠,她们有强大的后盾,她们的上帝,她们的纯洁,有了这些就可以掩盖金钱诱惑下犯下的罪行,可以掩盖近50年。

孩子三岁就被买走,47年后,母亲跨越太平洋寻找儿子,看了照片,回忆那短短三年的共处,母亲一点儿都不惊讶自己很有成就、帅帅的儿子是同性恋。

“我知道他是,他从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看着他穿着背带裤的照片我就知道他是同性恋。

”只有母亲知道,教会有什么资格以上帝的名义来评判。

别利用上帝来行你们的个人意志,上帝的很多道理你们还没有明白,挥起铡刀的时候,想想被烧死的哥白尼,上帝大概几百年才派一个天才,却被平凡人假他之名给谋杀了。

这个时候,想想在十字架上为普罗大众而死的耶稣基督。

最多的解读是上帝让儿子为我们的罪而死,也许上帝还在提醒我们这些肉眼凡胎,我的儿子都这样死了,你们以我名义杀人的时候,看看自己不堪的排挤异见的历史,不要让悲剧一再发生,流血到我儿子为止。

《创造亚当》中,米开朗基罗领会了上帝的美意,在亚当跟上帝彼此接近的两指之间,永远定格了一段距离。

这个距离要靠刚刚梦醒的亚当及亚当的子孙一代代的来缩短,能够触碰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整个人类领会上帝美意的那一天,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就是天堂的那一天。

画家本人也是同性恋,巧合吗?

自己是个平凡的人,真着急,估计这辈子能够领会的道理是有定数的,真的嫉妒那些聪明绝顶的人。

普通人,也可以有你自己的上帝,即便你不是那修道院中的修女。

 9 ) 《菲洛梅娜》:良善的力量

(芷宁写于2014年3月28日)有什么比把一个幼小的孩子从深爱他的母亲身边生生带走,更能伤人心的?

有什么比看似慈善的宗教人士将孩子卖掉,更能毁坏虔诚教徒的信念的?

还有什么比母亲千里寻子更具有人类心理最基础的需求的?

英国影片《菲洛梅娜(Philomena)》截取了一段不堪的真实事件,并用洗练成熟的光影手法将寻常而激烈的人类感情梳理的不同寻常,且平实辽远。

该片剧本有着一个巧妙的结构,这样精妙的架构恰能将叙事的紧凑与疏密分配地合乎观影需求,影片的格局不大,虽然因寻子的主题,人物往返于欧洲和美洲之间,但这种地域上的跨度并不使影片显得庞杂凌乱,反而因主题思路的清晰、基本架构的合理而显得有序有致。

影片在看似显而易见的寻子主题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特别是关于宗教信仰的部分,该片交织着两种截然不同立场的对撞和交锋。

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和老妇人菲洛梅娜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体现着两个阶层的思维模式和心态,见多识广的记者代表着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他们基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阅历眼界,对宗教的虚伪性和欺妄性有着强烈的反感情绪,他们用相对客观和理性的立场,看待被寄予精神寄托的信仰,他们仿佛永远清醒着,永远在批评这个世界的不美好,甚至是阴暗面,他们永远有着理想主义遭遇现实坚壁的愤慨,也正因为如此,此类人的内心总是缺乏最基本的安宁平和。

菲洛梅娜代表着那些没受过多少教育,做着最底层工作的普通民众,她终生笃信宗教,即便被那些教条所束缚所伤害,她依旧选择依靠信仰的力量度过人生的艰难,即使年老的她因极度的绝望而恍惚了片刻,但她始终希望自己能获得救赎。

一些俗套的爱情畅销小说也能博得她的开心,即便自身遭遇不幸,她依旧相信那些系列爱情小说中所讲述的同一类的爱情故事,而且乐此不疲。

在经历了最致命的不幸打击、经过了一系列的挣扎煎熬后,菲洛梅娜依然能津津乐道地对记者提起另一个俗套的爱情小说。

这样的结尾反而令人动容,简单而善良的人总能让人叹惋,并衷心祝福她。

有人认为菲洛梅娜的信仰和精神境界是她所受煎熬的源头,试问在这个世间有谁不受煎熬呢,那个头脑清晰、通晓冷僻历史的记者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思虑和精神境界所苦呢?影片有几处剧情设置颇有造物弄人的意思——儿子在母亲未知的情形下,于弥留之际寻到自己出生的修道院,并选择埋骨于此;而母亲却在未知的情形下,寻找着儿子;记者曾在未知的情形下,近距离接触过担任政治人物幕僚的菲洛梅娜之子……而始终知道母子下落的老修女却一直缄默着,当记者对其欺瞒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时候,修女依旧振振有词,然而,这宗躲在宗教色彩下的邪恶犯罪,最终得到了菲洛梅娜的宽恕,因为她不想和记者一样活得那么不平静。

影片的表演部分也令人叹服,该片的故事情节给演员的发挥留下了不小余地,而朱迪·丹奇和史蒂夫·库根都将表演的分寸拿捏得很好,没有因为有大段情绪激亢的戏就肆意宣泄,这中间体现了他们对戏份、角色及其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他们都是拥有深厚表演素养的演员。

库根还是本片的编剧之一,他在片中的表演既衬托了丹奇的角色,也将人物塑造的合情合理。

丹奇的表演十分真实自然,令这部根据真实事件和记者书籍改编的影片有了最可靠的再现依托,当菲洛梅娜得知记者曾和她的孩子有过一面之缘时,便不断地询问详情,此时丹奇的眼中闪烁着母爱之光。

当菲洛梅娜最终说出原谅的话语时,通过丹奇相对克制又相对动容的语言和表情,观众深切地感受到她说出此话的不易,体会到这短短的一句在她心中辗转过的次数,且每次辗转都是刻下痕迹的。

比较欣慰的是影片对主要人物塑造的落点,与其说丹奇诠释的菲洛梅娜是个笃信宗教的虔诚老太太,倒不如说她是一个历经苦难依旧拥有真正单纯善良品质的好人,这也恰恰是影片最具力量的部分。

(杂志约稿)

 10 ) 放下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Philomena》中,女主角最后对修女的态度让我很意外,当看到片尾这一段时,我和那位质问修女的记者一样,充满愤怒,对修女为自己的信仰,而扮演上帝的角色而愤怒。

但Philomena选择了原谅修女。

在与基督的曾经“热恋”之后,唯一会背的就是主祷文: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求你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求你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阿门。

我很喜欢这段话,据我所知,这是唯一原原本本来源于圣经的祈祷文。

这里面既有人对于基督的祈求,也是基督对人的期望。

我们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有吃的就能活下来,同时内心平静,不被欲望夺去自由,从而平安喜乐。

《菲洛梅娜》短评

86届奥斯卡入围影片中水准较低的一部,导演擅长的轻喜剧风格不强,对宗教与人性的阐述有点欲说还休,浅尝辄止。结尾的宽恕与重拾信仰就显得缺乏真意,有和稀泥的感觉。男女主角的演技没得说,尤其是朱迪·丹奇。

7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平淡~

11分钟前
  • 曼城十号梅西
  • 还行

本来是一部宗教批判的片子,因为老太太的原谅而让批判力度大减,五十年后才想起找儿子,以及如此轻易的原谅,可能更多的还是出于赎罪,而不是爱吧。当然,也可以把这个当成另一种形式的批判:宗教对信众泯灭人性的洗脑太成功了。

15分钟前
  • 苏莫
  • 还行

爱尔兰这样的悲剧真不少

16分钟前
  • 海心
  • 力荐

judy演技!

21分钟前
  • CcJeaNs
  • 还行

他们可以告诉你规则,但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和决定。人类社会里信仰就是信仰,没有谁可以成为信仰的代言人,更无法成为信仰的执法者。心怀信仰,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25分钟前
  • 什么
  • 推荐

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2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年度最爱!拥有我最喜欢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独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后露出一个动人的真相。全片画面犹如加lomo滤镜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说是喜剧,却温情缭绕、催泪必杀!朱迪·丹奇演的这个老太实在太惹人爱!喜欢她的博爱和胸怀。

33分钟前
  • 望潮
  • 力荐

奥斯卡的两部温情片皆无感。

36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修道院以宗教的名义使得母子分离,但她却选择原谅。故事抓人、音乐动人;情感丰沛揪心、演技震撼感动。

41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宽容的力量

46分钟前
  • Di
  • 还行

一个好故事和一个好的讲述方式 。 丰富庞杂的社会背景在最简单的人类情感面前变得无关紧要。前几天我跟一位老奶奶聊到了文革,也是同样的感受。这就是清新君所谓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吧。非常棒。

50分钟前
  • 海带岛
  • 力荐

反宗教片。

55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较差

如果宗教信仰就是毁灭人性的话,为什么还要相信上帝呢。车夫回过头来,正是年轻的伯爵,少女渴望这样的爱情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57分钟前
  • 紫苏バジル
  • 还行

人物塑造很饱满,节奏起伏也很舒服。整体感觉还是略清淡了一些,留白的内容和力度都不强,致使形式本身的清淡仅仅停留在了清淡的表层。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母爱是伟大的

1小时前
  • 阿瞒冲起来
  • 推荐

史蒂夫·库根和朱迪·丹奇充满魅力和说服力的表演以及精致而稳重冷静的摄影是本片的最大看点。看影片的同时就如看生活,世事无常人情冷暖,几分无奈,几分唏嘘,都在朱迪·丹奇所扮演的菲洛梅娜的博爱和胸怀中晕染开来。

1小时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一个大爱的女人,年长却天真,在寻子途中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与小小的欢乐。她用自己的方式净化了所谓圣洁实则伪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与天堂的儿子心心相映。两位主演不遗余力的为我们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电影旅程,他们塑造的两个人物让我们在悲伤的故事里看到了欢乐,也在欢乐里体会了温情脉脉

1小时前
  • 饮歌
  • 力荐

way too melodramatic. 无法忍受到结尾。

1小时前
  • 锦瑟
  • 较差

人物情感伴随着抽丝剥茧的剧情展开层层深入,这种情绪的渲染是真实、立体的,不是廉价的感动。但我不喜欢老人和记者的互动部分,过于粗暴刻意的对比。

1小时前
  • 卡列寧吃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