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生活平静,直到自己得病后,又激起了青春的回忆,远赴北京,只是为了给自己的青春有个交代。
纺织厂女工的青春,也和厂子的破产一样,要结束了。
传统工人主导的国有企业,她的青春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结束了。
苏联歌曲纺织姑娘,是一曲青春的别离之歌。
而在澡堂里跳舞的年轻姑娘们,她们的青春,融入了新兴的社会服务业之中。
李莉是纺织姑娘,是下岗工人,又是绝症病人,三重身份没有一个具备光明的属性,只有平凡人的艰辛甚至苦难。
没有工作只能陪人跳舞,无钱治病只能选择卧轨,但没胆量活着,又没勇气去死,一个渺小无力的女人只能徘徊在生死之间,进退两难。
李莉的丈夫骑着自行车载李莉去歌厅跳舞挣钱,已经是很温柔的处理方式了。
同一个年代,沈阳铁西区的不少下岗工人同样是用破自行车载着妻子,不同的是,他们去的是洗浴场所,做的是皮肉生意。
故事(多么像是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故事)最惨不忍言的部分,那个皮条客竟是自己的丈夫。
这是一个时代无可奈何的缩影,也是一个历史痛苦不堪的见证。
正如影片中的纺织姑娘李莉,错过的岂止是一个男人,还有整整一个时代。
影片开放式的结局,昭示的往往是没有选择的人生,但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也许只能说:片尾没出现熟悉的字幕,已经是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尊重。
很平淡的故事,浓缩了西安纺织城的部分生活现实。
演员本色,除余男外演技都一般,尤其那个大夫忒紧张了,念台词时一个劲儿吃螺丝,显得很业余。
不知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画面中有带“Beijing 2008”标志的汉斯干啤的同时,舞厅、街道又那么破旧,一点不像近几年的西安哦。
东郊人的好勇斗狠,在李丽老公身上倒是可见一斑。
剧情方面,李丽的信,私以为是被赵鲁寒的女徒弟(即他现在的老婆)给扣了;不过导演没有公布答案,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想象空间。
结尾李丽的“复活”和漫天的烟花,也许只是导演的一点仁慈。
我们知道的,死去的,回不来。
现实中幸与不幸都要活,怎么活?
这是个问题。
买纺织姑娘来看,完全是冲着语焉不详的简介,幻想着一个女人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刻,与其一直思念的男人相见,虽然隐忍但终能释怀,然后回到现实,重新发现自己、审视自己,涅磐新生的故事。
但看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彻底错误,所有的人物都很压抑,无力。
赵鲁寒无力怀念,无力激情;胡小光无力承担,无力发泄;甚至李丽,面对爱人也无法有一丝哪怕是短暂的,毫无负担的浪漫。
整个影片里,唯一鲜亮的是李丽红色的围巾和铁路边的笑容,唯一有力的则是她的痛哭。
命运能对人的折磨不过如此,心里都已没有了波澜。
人只能在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阶段,可能对一些事情真正释怀,然而过了这个节点,生命的发展又把我们带向未知的方向,心中的焦虑与不满也会慢慢滋长。
从这点说,死亡,对于自觉这辈子过得不值的李丽来说反而是种解脱,所以,很多人并不怕死,因为即使痛苦也短暂,但很多人怕生,因为有无尽的难奈,还有那些身体与自己心灵孤独相伴的夜晚。
在看简介时我以为这会是部非常压抑苍凉的电影,没想到却这么的温柔。
导演缓缓的为我们拉开帷幕,克制的讲述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李丽是个纺织工人,在快倒闭的工厂里做着枯燥重复的工作,丈夫已经下岗了,在菜市场卖鱼,是一个不善言辞没什么表情木讷的男人。
他们有个儿子,在学钢琴。
然而有一天,李丽被查出来血癌,噩耗就这么降临在这个平凡清苦的家庭。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悲痛欲绝,他们依然按着以前的节奏过着乏味重复的生活。
对自己的遭遇只字不提,即使偶尔的哭泣都是无声的,独自的。
李丽决定自杀,她买了个平时难得买的粉红色蛋糕,打开煤气,在蛋糕里放上安眠药,一口一口面无表情的吃。
但提前回来的儿子让她中止。
她在儿子的钢琴声中痛哭,不知道是为自己无法解脱而痛苦,还是侥幸活下来的百感交集。
她决定用生命最后几个月时间去找年轻时的情人,去质问他为什么寄出去上百封信却没有一封被回复,去解开这个困扰她每一天的心结。
而那个已经苍老的男人说:“我一封都没收到。
”
“怎么可能呢?
”李丽质问。
怎么可能呢,我寄出去上百封信,我对你的所有情爱,我因此赌气嫁给了我不爱的男人,我甚至直到父母死都在怨恨他们。
怎么可能呢,我这些年所有的决定,却只是命运的阴差阳错导致。
可是生命无法重来,我也即将死亡,我除了默默咽下这苦果,什么都做不到。
一起去看了北戴河的海后,李丽悄无声息的离开了,留下男人在空空的旅馆房间站立许久。
他从杂物里找出十年未动过的手风琴,在无人的客厅拉起《纺织姑娘》。
她回家,在火凤凰昏暗的灯下跳舞,仿佛在燃烧自己最后的生命力。
她终于还是倒下。
在知道丈夫卖掉房子来救她时,这段因为赌气的婚姻终于和解了。
她在进手术室时伸向丈夫的手,被紧紧回握。
然而李丽还是去世了,在新年的第一场烟火之前。
她的灵魂缓缓起身,抚摸为她守夜的丈夫的头,走到窗边,沉默的看烟火。
时间:2009年8月31日21:30地点:Theatre Maisonneuve事件: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第五天 - 主竞赛单元上座率:60%影片开映前,王导演说希望观众能通过影片看到一个真实中国的现状。
这句话虽说讲得大了点,但也没有完全错-影片通过下岗、工厂倒闭、社会医疗保险、打擦边球的歌舞厅等比较写实地折射出中国社会某些人群的生存状况。
除了主角铁道上奔跑的场景外,个人比较喜欢李丽在北京跟旧情人涮羊肉那场戏,二人十年后再见,四目几无对视,追忆从前,只有叹一声命运捉弄、老天无眼。
虽然明白本片的悲剧基调和主角的悲惨命运是故事的根基,但片中反映出来的极度悲观和无奈竟然能够通过有关方面的审查,个人认为也是某种进步。
在结局的处理上,导演显然有些欲说还休,几次黑屏的剪辑也许可能解读成悲剧的谢幕,但从节奏上却影响了观影的情绪。
不知道国内上映时的版本有何不同,片中还有两场女工的群体洗浴裸戏,导演处理得比较自然。
当然,作为主角的余男,镜头只取到了肩部为止。
一连看了两部讲述产业工人的电影<钢的琴>和<纺织姑娘>分别关于钢铁工人和纺织工人其实对于生于80年代的人来说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回忆作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 大家基本上都是产业工人的子女在那个思想还没有开化的年代 保守的父母都会守住一亩三耕地下海做生意毕竟是少数 确实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因为毕竟产业工人在当年看来就是铁饭碗 犹如现在的公务员小年轻从学校刚出来 到工厂 一张合同就是签到退休的 只要工厂不倒闭当然这是后话 因为谁能料到 国家的工厂还能倒闭?
如果家里面 男的是钢铁工人 女的是纺织工人那么这个家至少在当时整体的条件下不算差过年过节两个人发的东西 够得上一大家族一起吃上几天发得带鱼比人长 发得猪肉冰箱放不下 需要去借一辆三轮车(上海人叫黄鱼车)而且在当年计划经济的年代 钢铁工人的粮票是有补贴的当然这个补贴就给孩子茁壮成长用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没有人想到 大风破浪的社会变革来得这么快 来得这么猛烈90年代中期 苏州河沿岸的纺织厂由于经济效益相继倒闭当然美其名曰 优化机制 兼并重组其实对于纺织工人的辛苦 在<纺>电影中也有所表现在高强度 高杂音 高密度的机床前很多纺织工人的手、嗅觉、呼吸系统、视力和听力都患上了职业病加上连续三班倒的工作 人体生物钟不规律 睡眠得不到保证(以至于多年之后 我母亲的听力大不如前)所以在当时 本来准备解放思想的职工大会 成了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欢送会一听到 以后再也不用到这破工厂上班了当年很多人都是 发自内心的高兴多年之后 母亲用一句“纺织女工 就是头发长 见识短”因为只想到现在 没有人想到工作没了之后 还能干嘛呜呼怪哉?!
在我懂事之前的很多年 母亲没有和我提过从纺织厂下岗之后的工作只是父亲有时候会零星说个一两句当然也会被母亲制止 或是打断叉开到其他话题 比如我最近的成绩或是教育这样一来二次后 父亲也开始采用委婉的方式和我交流父亲是插队落户顶替爷爷回沪工作 爷爷当年也是老实人正巧郊区附近需要开其他钢铁厂 抽干力量 就把爷爷的整个车间调了过去在当年没有轨道交通 公交车也不是很发达的时候 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得制造困难 克服困难上当然也正好赶上父亲回来的名额 父亲就顶替爷爷在郊区的钢铁厂一干就是一辈子事后父亲也提到 如果不是爷爷去郊区的厂 而是留在市区 早晚自己也得下岗要知道 90年代中期开始市区内的钢铁厂、化工厂以及其他扰民或是污染型企业都开始往外迁移加上国家企业宝钢在上海落地 对地方性质的企业冲击很大钢铁厂由于销量不好 产生生计问题 很多企业也就着这个机会兼并重组当年在读小学和初中时候 父亲隔三差五 和我这样说到不知道你长大之后 还有没有顶替这个做法(其实现在想想 顶替就是传说中的世袭 老子在这个厂工作 儿子最差也能在这个厂工作)现在我明白父亲说这句话的用意 他是怕我不能顶替他 怕我找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后面又跟了一句 以后的工人都是合同工 工厂说不要你就不要你了潜台词就是 他怕我像我母亲一样 哪天工厂倒闭了 连个就业的机会都没有了现在来看他当年的预见还是有点儿准确的现在确实没有顶替了 有的只是千方百计的走边门现在产业工人也没有了 有的只是像fsk一样的代工企业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现在想想当年父亲和母亲反对我在课余时间踢球就有其合理的道理了显然现在看上去 很残酷 还好 我站在他们的角度能理解回头来看 当年的那代人他们朴实无华 就像当年的社会大环境没有普遍良好的受教育权利 却平平淡淡得过着日子虽然没有良好的物质生活 却也过得开心只是不能拿走本属于他们的东西不然他们会和你拼命父亲常说 冷的风 穷的债太太平平过日子 就不会出乱子也许我能理解他们 也许我永远也理解不了他们谨以此文献给全天下像我父母亲一样经历过社会变革年代的人
王全安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一员,应该说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
不过这种成就也是第六代导演的一个“通病”,那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和贾樟柯、王小帅等人的遭遇差大多相似,王全安的作品在国内大多不受待见,如果“以票房论英雄”的话,那他几乎也是不折不扣的“票房毒药”了。
不过,第六代的这些导演的充足底气就在于所谓的“国际声望”,贾樟柯、王小帅,还有王全安都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望,他们的作品也大多备受各种大大小小的“国际电影节”的关注。
就王全安而言,自《月食》《惊蛰》开始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有斩获,而一部《图雅的婚事》在柏林电影节大放异彩以来,更让他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就这一部《纺织姑娘》而言,这部早在2008年就公映的影片在当时国内颇有些默默无闻的意思,可是在国际上,本片获得了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恰恰又是王全安作品“墙外香”的又一体现。
一个细节是,这部影片拍摄了仅仅三个月就宣告杀青,原因就是仅仅为了赶上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的评选,甚至送审时后期制作还未完全完成,仅仅制作了一个DVD参赛了事。
这件事情也足以证明国际电影节对于第六代导演的吸引力和依赖程度。
应该说,第六代导演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群体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
和第五代的那些大牌导演们纷纷去抢拍“古装大片”不同,第六代导演的目光还是聚集在中国社会的特定的一些阶层和社会现实上。
贾樟柯自不用说,他的近乎纪录片风格的演绎是他获得极高评价的基础所在,而王小帅、张扬等人也是都喜欢以社会现实的表达来诠释自己的关注点。
而这一部《纺织姑娘》同样是如此,它是导演王全安继2006年《图雅的婚事》一举夺得金熊奖之后,又一部关注中国当代社会现实、表现特定群体生存状态的又一部现实色彩极浓的电影。
该片讲述处于巨大社会变革中的纺织女工真实生活,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普通而又特定的人群的生活状态,通过他的遭遇包括喜怒哀乐来记录这个社会曾经有过、现在还在具有的一些现实,引发人们对于社会和变迁的思考。
影片中余男饰演的李丽这一角色占据了主导位置,作为棉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员工,经历了国有企业转制、拍卖等等所谓转型带来的种种伤痛,直至下岗待业。
在一定程度上,李丽是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处于任人宰割处境的弱势群体的一个代表而已。
不过由于表达的限制,导演王全安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将镜头给予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矛盾冲突上,只是冷静的表达着这一个个人乃至家庭的不幸遭遇,一个突出的点也仅仅在于李丽得了重病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保障上。
当然,影片还是通过一些细节多这一群体表示了同情,一个细节就在于各位丈夫带着自己的妻子去歌舞厅“挣钱”,而自己则在外守候。
这一出镜头彻底将一个群体的末路与困境隐晦的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说,在生存的压力面前,所谓的尊严已经彻底不属于下岗工人拥有,成了一个奢侈的字眼。
不过,大多数时候,王全安只是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基本不涉及感情的冲突与说教,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自己慢慢去体会。
既然在表达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到某些限制,影片还是重点在情感上下足了功夫。
余男饰演的李丽在遭遇工作上的不幸之后,身体上又陷入绝境:她得了不治之症,剩余的生命有限了。
在这种命运的打击下,她的选择就成为影片最让人关注的发展。
在尝试着“放纵自己”以失败告终之后,李丽最终还是回归到一个人性中最本质的一个环节:感情的释放和安宁上来。
她接着旅游的名义到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其实更多的是寻找一份心底的安静,也利用这个机会将当年的困惑解开,寻求生命结束之前的一丝安慰。
在这一方面,影片还是将人在、生命中最后时刻最为关注也最重要的东西呈现给了观众,尤其是在这种生命即将逝去的背景下,这种对于感情的重点的表达更让人不胜嘘唏。
应该说,李丽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的时光,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勇敢地去寻求,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勇气那么简单了,而更多的是一种绝望和无助下的寻求在内。
而这种无助与绝望,才最让人动容。
最终,李丽选择不辞而别,离开了这种她曾经深爱过、现在可能也爱着的男人,虽然他们这些年过的都是不那么幸福。
这种诀别,也是李丽彻底的与自己的一切告别。
在感情上放下了最终的负累,也就可以静静地离开了。
回到自己的家中,丈夫卖掉了仅有的房子为她治病,其实也在证明着对她的留恋。
在这方面,影片可以说是冷静到几乎没有多少煽情的细节,这种丈夫与妻子孩子的感情也仅仅是被当做一种在困境中的弱者相互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温情来对待,更多的也属于人性的一种本能和善良。
唯一意外的是王全安在结尾处为这部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安排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结尾:已经告别的李丽站在窗前,看着外面万家灯火的除夕夜晚。
这个结局,无形中使得影片的悲剧色彩进一步扩大了。
应该说,影片延续了第六代导演的一贯冷静与写实的风格,只是通过细节与故事的脉络来指引观众,引导观众在反思中思考问题。
整部影片,王全安几乎全部采用了实景拍摄,除了李丽到北京会初恋男友一段3天的戏在北京外,整部影片全程在陕西国棉四厂拍摄,使得影片的可信度和真实感大大增强。
这部影片仍旧启用了王全安的“御用”女演员余男来主演,二人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合作了四部影片,几乎部部出色。
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他们相互成就彼此,并肩走过艰难与荣誉。
余男外形并不出色,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很多其他女演员不具备的。
在这部《纺织姑娘》里,一个面临职业与生命双重压力、在感情与家庭间徘徊的女性形象,还是被她演绎的极为出色。
作为一部写实色彩极浓的影片,本片还是比较冷静客观的表达了导演的想法。
遗憾的是,由于本片有些仓促,在一些具体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刻画上稍显肤浅,在一些具体的表达上也稍显晦涩。
剧本的不够成熟是导致本片未能实现更高超越的主要原因。
可能过日子就不是爱和不爱 年轻的时候总是心高气傲 那个纯朴的卖鱼男人 没有那么丰富的表现感情 关爱可能只是多夹一块鱼肉 当知道李莉得病时 虽然没有表现大悲 从无神呆滞的眼神也能看出一丝震惊恍惚 第二天还和顾客吵了架 他没有能力束缚李莉 只有放开 送上火车让李莉去北京散心 去火凤凰跳舞在外面蹲坑等待 看着李莉抽烟 直至李莉进屋 他上前一步眺望远处 默默守候是他一直没有改变的底线 毕淑敏说“年青时的恋人是不宜相逢的”那个李莉十年前爱的轰轰烈烈的赵鲁寒还是会在印染机器旁打着厚重的盹儿 没有准备好这样的重逢 互相没有收到一封信 总好过一个人抛弃另外一个人 他无力改变现在 他不能抛下大脑糊涂的妻子和自己的女儿 往事 连化了白骨都不如 若要真仔细琢磨 影子都没有 赵重新翻出手风琴是回忆过去美好时光 也只是悼念 悼念 就是妥协李莉这样的女人敢爱敢恨从来都是好胜的 这样一个女人不甘生活 没和爱人共度一生 觉得一辈子没有过好 半辈子没看上老胡 可也将就 也为生活一心一意 供孩子 省吃俭用 没想过偷人下作勾当她美丽 骄傲 躺在火车轨道上 最后没敢 能想像出那种绝望苟活的感觉 她没和赵鲁寒透露自己生病的事儿问清就走了 她那么倔强坚强 回来了 生活还要生活 卖鱼钢琴课唱苏联歌曲工厂倒闭 李莉病情不断恶化 化疗没有起到作用 医生也说放弃治疗是明智选择 生命也就进入倒计时 在这一年的结尾 新一年的开启 不动声色的老胡毅然卖了房子 到李莉急救时不住握紧老胡的手 借助呼吸机延续多一秒的生命 到半夜醒来支撑身体下床 抚摸老胡疲惫的头发 走到窗前看热闹又悲伤的烟花 原来人最不能拒绝的就是亲情 就是这份默默付出 少言寡语的浓浓的关爱 说不上哪里好 可是替代不了
余男非常耐看,而且有一点点男孩子的英气,好像王全安喜欢的都这样,包括张雨绮。
这个西北男人还真是有点儿才华,不拖沓,不动声色,多数演员应该都是业余的,但调度得不错,所以有纪录片的感觉,雪地里一群男人骑自行车送自己的妻子去舞厅挣钱的段落,要言不烦的几句说笑之后,吼起了秦腔,让人眼眶发湿,90年代末纺织城的生活,虽未亲历,但听到的太多了,此处@老邢:“你应该最有发言权了,是否如此?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就是影片的线条稍显简单,余男演技不错,控场能力很强,即使演她老公的程正斌戏份不多,在妻子表示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情的那场戏,连个谎都不会撒,把个老实人也演得活灵活现,他们两个人的对手戏,还可以更丰富些,或者,“火凤凰”里的那个男舞伴,也可以再加点儿料,所以,完全可以一明一暗两条线,表现世纪之交的纺织城更宽阔的背景;或许,王全安不想冒险,见好就收,那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做法。
余男演的雀食好
4- 匠气毁片(小孩设定+部分剧作结构落地程度可疑),但华节比比。后厂时代的个体悲喜,余男贡献了特别棒的演绎,可能是最喜欢的王全安之一。气突苏也特别好哭。 “你咋可能一封都没有收到?!” // 意外在尾字里发现余男助理叫图雅
王全安也是一位陈凯歌式的导演,一路走低。逆着时间看他的电影真是享受,同样也是对于男演技的享受。
刻意,做作!
不要以为中国真的会有悲悯底层的电影,绝对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底层视角,有的只是假装的视角交换。余男是真丑啊。
2.5 有些生硬阿...
没有太多的新奇,就是余男饰演的一个纺织女工得了绝症,卖鱼的丈夫和她谁都付不起医疗费,快到生命尽头的她去歌厅跳舞,开煤气管吃安眠药自杀未遂,到北京寻找当年深爱的情人,回到西安后发现自己不爱的丈夫还是爱着自己的--------
5/10
差了很多火候
又见余男 09年的片子拍的跟贾樟柯99年的片子一样
长叹一口气,好烂啊,怎么会这样呢。我不知道是我对历史的不了解造成了我对这个时代设定好的整个混乱感;还是我对海报的理解给我带来纪录片风格的一个暗示。我被这我本不预期承受的文艺感,击垮了。
改革开放下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实主义角度仍不乏有以《纺织姑娘》这首苏联歌曲贯穿主线的浪漫。中国电影应该多拍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第六代的小众,而是要多关注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因为这样才是现实当今的中国。余男的表演很到位,也很期待王全安的《团圆》以及大制作《白鹿原》。
实话说,故事比较老套。闭气贾樟柯,王全安还是浮泛了点。余男演得不错,我只是很感慨,工人真的已经成为底层,哎- -
女主的长相和装束让人出戏 尤其是发型,完全跟老公和情人不搭调,这么天生丽质难自弃,摊到谁也都会为老公挫成那样,初恋情人未老先衰郁闷得想死,一家三口就儿子说普通话,并且老妈的京片儿那么正宗,又一次让人出戏。结尾真是做作的败笔,一颗星给工厂怀旧,一颗星给演员的敬业
人太渺小了 经不起一点点天灾人祸的摧残 热爱生命吧
人生就是一个个无奈
20130801
【补完】突然想起来上课时看过的,貌似没看完吧……
余男长得真有味道 不过电影看完就一个感受 压抑
就觉得余男在这个里面有点迷人 其他电影都太烦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