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莉拉·阿维莱斯
主演:奈马·森提斯,蒙特塞拉特·马拉尼翁,玛丽索尔·盖斯,萨奥里·古尔扎,马特奥·加西亚,特雷西塔·桑切斯,伊阿祖娅·拉里奥斯,阿尔贝托·阿马多尔,胡安·弗
类型:电影地区:墨西哥,丹麦,法国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3
简介:七岁的索尔在她祖父的家里度过了一天,那里弥漫着一种奇怪而混乱的气氛。 当她的家人匆忙准备她父亲的生日聚会时,索尔一点一点地明白,她的世界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详细 >
1. 复杂的观影体验,时而沉浸时而抽离,让我想起很多曾经的家庭聚会,堆砌的欢乐喜庆,掩饰的悲伤疏离,我永远不知道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2. 庆生的过程也是准备死亡的过程。许愿的时刻也是童话破碎的时刻。3. 亲情的故事总是由死亡作为底色,大人已经麻木或无可奈何,摄影机如同孩子,敏感地捕捉这无以名状的感受。
混乱一夜
太琐碎了,前面的戏应该少点
开盲盒开得最烂的一部,可能也不能说烂但就是真的半个小时看一次时间那种…
西语人拍家庭戏码真的拿捏了。有Carla Simón的味道(Alcarràs, Summer 1993),伤感的欢聚,爱了爱了。
很墨西哥式家庭的羁绊,叙事的节奏和线索的铺设都这么好。驱魔、祈祷和生日聚会三场仪式是最稳定的所在,而日常生活则一直充斥着无序、混乱和不安以及对Tonya死亡的预言。主视角其实可以更聚焦在Sol自身,现在的分散感觉带有一种刻意但实际上并不是单纯切换到全知视角。Sol和自然的联结以及所谓“通灵”的一种观察更能和结尾似念咒般对心声的放大,和之后死亡宁静地降临呼应上。不过家人相处的部分每一场都堪称完美,这些场景是真实的、疼痛的,我甚至从开场车穿越隧道,Sol说出自己的愿望开始就不可抑制地流泪。
有女性导演的细腻与柔美,对家庭群戏的刻画真实、自然且高效。立足孩童视角诠释一场生日聚会,以情绪烘托氛围再凝结为生活流的碎片做以拼接,进而去诠释生与死亡的意义,挺不错的。缺点是:1.角色身份交代不明,观影时花了太多时间去缕顺人物关系,影响观感。2.某些细节一惊一乍的处理方式对于我们这种「恐怖电影绝缘体」不太友好。(如突然飞过的鸟,拉起的帘子等)3.如非剧情必需,则完全没必要设计父亲说话时那个怪异的发音器情节,观感实在太太太太太别扭了。。
有很私人相似的经历,但没有被打动
看完两天,仍然会回想起其中的镜头和声音设计。同样是死亡映射的结尾,更喜欢这部最后的处理。西班牙一大家子的吵吵闹闹、生机勃勃和父亲病重同时在女孩的成长里留下影子,什么都没说但特别能唤醒第一次感受死亡的回忆。
一部非常可爱的墨西哥家庭片,孩子和大人们都在欢快的生活着,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为同一个秘密沉默——27岁的父亲生命垂危枯朽,去日将近。当摄影机以最原始而本真的方式介入后,我在《图腾》所要描述的家庭影像里捕捉到了某种最意想不到的悼亡片气质。长久以来,这种气质甚至早就被影像创作者们忽视了,但它其实就在那里,也很容易被实现——影像采取纪录片式的手持、近景镜头,并不断强调以足够逼真的方式还原人物在环境中的状态,情绪也完全是借此所迸发出来的。也因此,生命的旺盛气息和死亡的临近都变得非常的具体可感。所以,足够神奇的是,即使你没有去过墨西哥,这部电影的观影感受也会好像你已经完整地、深入地、酣畅淋漓地经历了一次墨西哥亡灵节。
【SIFF】功力不够的导演拍群像戏出来的效果就是这样,聒噪混乱面目模糊,情绪在不同的角色间流窜得不到释放,憋闷烦躁。
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晒后假日。几乎没有剧情(只有准备party这么一个非常松散的结构,但剧作没有其他更大的野心,只是切片式展现了准备一场party中发生的事)。好在通过西语世界式的幽默和本身具备煽情特质的题材让观影过程比较流畅。优缺点和晒后假日也很像。导演层面都做得不错,视听设计和调度非常细腻。这一点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剧情是这样的情况下。对我而言,遗憾在于视角的选取,摇摆在群像和小女孩之间,两边都没讲好。小女孩在最后三分之一几乎消失,结尾又重新出现,让人不太理解。最后三分之一突然也泄了气,丢失了前面还隐约残存的一点剧力。以及最后,这个影片提供的信息量太小,感人的点都来源于一些廉价的简单情感。所以我没有找到这个影像里的世界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哪里。@Berlinale 2023
@小西天。一次观影惊喜。4:3画幅、中近景浅焦配合小演员细腻灵动的演技,非常好地模拟了孩童的视角(尽管片中视点并未严格限制于索尔):专注于眼前之物、对易被成人忽略的局部空间的发现和互动、不是全盘分析场面局势而是一点点用感受拼凑信息。观影过程中无数次回忆起童年随大人参加的那些聚会,晚餐之前的时间,我是如何探索那些不熟悉的房间院落、旁观那些细碎的交谈甚至争吵的。小女孩索尔元气淋漓的通灵视角和后半段派对的欢闹,都构成了与哀伤的病痛死亡沉默而激烈的对峙。就如片中所有温馨的事物,都有不期而至的凶兆与之对应:星空蛋糕第一次被烤焦、青松盆景与落在头顶的乌鸦、下午阳光和煦傍晚却忽然响起闷雷,还有让人不安的气球的坠落燃烧。生日的烛火中,世事残酷地与女孩的愿望背道而驰,发出世界末日拖长的轰响。
柏林电影节第七场。女性导演的魅力在于,家庭的细节和一切角色的细腻感情,现场看到了融洽的剧组团体和美丽清澈的小女孩儿。剧情中最令人感动的不止是家人,还有温暖的朋友们,来赴这一场生命尽头最后的热闹,最盛大的葬礼没有遗憾,因为所有爱的人都在身边。ps.我的所有评分都基于那场白塔之光,阴影太大了,以至于现在非常宽容,只要能让我坐在原地不难受地看完就行
看云图了…
镜头内的闯入者凝视家庭和镜头外的声音设计,导演在捕捉私影像的质感之外有两下子。
两星送给所有演员。
温柔的自然主义。对父女关系的处理远胜晒后假日。
@黄浦剧场十分奇怪的家庭关系。虽然使用4:3画幅和手持摄影,模糊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边界,仍有极不真实的感觉。沉闷的对话,无效沟通,昏昏欲睡。
本届电影节看的第六部以小女孩视角拍的电影,可以说是最真实的女孩视角的一部,因为小女孩索尔整部影片都在被忽略,她心中巨大的委屈和不解,只有“女巫”愿意为之停留,那种每个人都在为你忙碌却独缺了你的感觉特别强烈。这个大家庭里导演真的找到好多动物作为人物的“图腾”,以蜗牛,以猫以犬,以乌鸦,以金鱼,以鹦鹉,以蝎子。被忽视的女孩,聒噪的神婆,失声的祖父,生命即逝的父亲,所有人都在用徒劳对抗一个所爱之人的离开,一个人盛大的告别式需要全世界的图腾归位。最高光的还是那段歌唱,只有女儿和妻子可以为父亲打开通往天堂的阶梯,让灵魂得以抚慰。最后小姑娘的凝视镜头,让两个时空的因果打通,只留下一个女儿对父亲离世的伤痛。如果《晒后假日》也打动过你,那这部也会一样。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1. 复杂的观影体验,时而沉浸时而抽离,让我想起很多曾经的家庭聚会,堆砌的欢乐喜庆,掩饰的悲伤疏离,我永远不知道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2. 庆生的过程也是准备死亡的过程。许愿的时刻也是童话破碎的时刻。3. 亲情的故事总是由死亡作为底色,大人已经麻木或无可奈何,摄影机如同孩子,敏感地捕捉这无以名状的感受。
混乱一夜
太琐碎了,前面的戏应该少点
开盲盒开得最烂的一部,可能也不能说烂但就是真的半个小时看一次时间那种…
西语人拍家庭戏码真的拿捏了。有Carla Simón的味道(Alcarràs, Summer 1993),伤感的欢聚,爱了爱了。
很墨西哥式家庭的羁绊,叙事的节奏和线索的铺设都这么好。驱魔、祈祷和生日聚会三场仪式是最稳定的所在,而日常生活则一直充斥着无序、混乱和不安以及对Tonya死亡的预言。主视角其实可以更聚焦在Sol自身,现在的分散感觉带有一种刻意但实际上并不是单纯切换到全知视角。Sol和自然的联结以及所谓“通灵”的一种观察更能和结尾似念咒般对心声的放大,和之后死亡宁静地降临呼应上。不过家人相处的部分每一场都堪称完美,这些场景是真实的、疼痛的,我甚至从开场车穿越隧道,Sol说出自己的愿望开始就不可抑制地流泪。
有女性导演的细腻与柔美,对家庭群戏的刻画真实、自然且高效。立足孩童视角诠释一场生日聚会,以情绪烘托氛围再凝结为生活流的碎片做以拼接,进而去诠释生与死亡的意义,挺不错的。缺点是:1.角色身份交代不明,观影时花了太多时间去缕顺人物关系,影响观感。2.某些细节一惊一乍的处理方式对于我们这种「恐怖电影绝缘体」不太友好。(如突然飞过的鸟,拉起的帘子等)3.如非剧情必需,则完全没必要设计父亲说话时那个怪异的发音器情节,观感实在太太太太太别扭了。。
有很私人相似的经历,但没有被打动
看完两天,仍然会回想起其中的镜头和声音设计。同样是死亡映射的结尾,更喜欢这部最后的处理。西班牙一大家子的吵吵闹闹、生机勃勃和父亲病重同时在女孩的成长里留下影子,什么都没说但特别能唤醒第一次感受死亡的回忆。
一部非常可爱的墨西哥家庭片,孩子和大人们都在欢快的生活着,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为同一个秘密沉默——27岁的父亲生命垂危枯朽,去日将近。当摄影机以最原始而本真的方式介入后,我在《图腾》所要描述的家庭影像里捕捉到了某种最意想不到的悼亡片气质。长久以来,这种气质甚至早就被影像创作者们忽视了,但它其实就在那里,也很容易被实现——影像采取纪录片式的手持、近景镜头,并不断强调以足够逼真的方式还原人物在环境中的状态,情绪也完全是借此所迸发出来的。也因此,生命的旺盛气息和死亡的临近都变得非常的具体可感。所以,足够神奇的是,即使你没有去过墨西哥,这部电影的观影感受也会好像你已经完整地、深入地、酣畅淋漓地经历了一次墨西哥亡灵节。
【SIFF】功力不够的导演拍群像戏出来的效果就是这样,聒噪混乱面目模糊,情绪在不同的角色间流窜得不到释放,憋闷烦躁。
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晒后假日。几乎没有剧情(只有准备party这么一个非常松散的结构,但剧作没有其他更大的野心,只是切片式展现了准备一场party中发生的事)。好在通过西语世界式的幽默和本身具备煽情特质的题材让观影过程比较流畅。优缺点和晒后假日也很像。导演层面都做得不错,视听设计和调度非常细腻。这一点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剧情是这样的情况下。对我而言,遗憾在于视角的选取,摇摆在群像和小女孩之间,两边都没讲好。小女孩在最后三分之一几乎消失,结尾又重新出现,让人不太理解。最后三分之一突然也泄了气,丢失了前面还隐约残存的一点剧力。以及最后,这个影片提供的信息量太小,感人的点都来源于一些廉价的简单情感。所以我没有找到这个影像里的世界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哪里。@Berlinale 2023
@小西天。一次观影惊喜。4:3画幅、中近景浅焦配合小演员细腻灵动的演技,非常好地模拟了孩童的视角(尽管片中视点并未严格限制于索尔):专注于眼前之物、对易被成人忽略的局部空间的发现和互动、不是全盘分析场面局势而是一点点用感受拼凑信息。观影过程中无数次回忆起童年随大人参加的那些聚会,晚餐之前的时间,我是如何探索那些不熟悉的房间院落、旁观那些细碎的交谈甚至争吵的。小女孩索尔元气淋漓的通灵视角和后半段派对的欢闹,都构成了与哀伤的病痛死亡沉默而激烈的对峙。就如片中所有温馨的事物,都有不期而至的凶兆与之对应:星空蛋糕第一次被烤焦、青松盆景与落在头顶的乌鸦、下午阳光和煦傍晚却忽然响起闷雷,还有让人不安的气球的坠落燃烧。生日的烛火中,世事残酷地与女孩的愿望背道而驰,发出世界末日拖长的轰响。
柏林电影节第七场。女性导演的魅力在于,家庭的细节和一切角色的细腻感情,现场看到了融洽的剧组团体和美丽清澈的小女孩儿。剧情中最令人感动的不止是家人,还有温暖的朋友们,来赴这一场生命尽头最后的热闹,最盛大的葬礼没有遗憾,因为所有爱的人都在身边。ps.我的所有评分都基于那场白塔之光,阴影太大了,以至于现在非常宽容,只要能让我坐在原地不难受地看完就行
看云图了…
镜头内的闯入者凝视家庭和镜头外的声音设计,导演在捕捉私影像的质感之外有两下子。
两星送给所有演员。
温柔的自然主义。对父女关系的处理远胜晒后假日。
@黄浦剧场十分奇怪的家庭关系。虽然使用4:3画幅和手持摄影,模糊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边界,仍有极不真实的感觉。沉闷的对话,无效沟通,昏昏欲睡。
本届电影节看的第六部以小女孩视角拍的电影,可以说是最真实的女孩视角的一部,因为小女孩索尔整部影片都在被忽略,她心中巨大的委屈和不解,只有“女巫”愿意为之停留,那种每个人都在为你忙碌却独缺了你的感觉特别强烈。这个大家庭里导演真的找到好多动物作为人物的“图腾”,以蜗牛,以猫以犬,以乌鸦,以金鱼,以鹦鹉,以蝎子。被忽视的女孩,聒噪的神婆,失声的祖父,生命即逝的父亲,所有人都在用徒劳对抗一个所爱之人的离开,一个人盛大的告别式需要全世界的图腾归位。最高光的还是那段歌唱,只有女儿和妻子可以为父亲打开通往天堂的阶梯,让灵魂得以抚慰。最后小姑娘的凝视镜头,让两个时空的因果打通,只留下一个女儿对父亲离世的伤痛。如果《晒后假日》也打动过你,那这部也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