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戏在当年,顶多就算一部有点平庸的超现实的,脱离实际的,把很多事情都放大化了。
算是搞笑的喜剧电影吧。
但放在现在,却他吗是部神作啊,电影中的剧情,当年没人敢那么作,算是非常超前的未来化的电影。
但架不住,这电影里的各种剧情,在这二十多年中,大部分变成了现实。
而且有的比电影剧情都离谱,特别是最后疯人院里的那一段,各种圈钱高招。
现实中不仅仅都实现了,还比电影剧情更离谱。
这他吗的,一部当年一部超现实派电影,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变成了现实。
变成了我们过的日子。
也不知道这部,主题是讽刺电影,是真神预言,还是当年导演,编剧,把人性,社会的发展看得太透了,一眼看穿二十年。
最近重新看了遍冯小刚导演的《大腕》,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简直就是神作。
电影中原本只是作为玩笑包袱的点但在现在社会已经完全成为现实了。
原本应该看着这些荒诞不经的事情觉得可笑,而现在却根本笑不出来了。
可以说,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在世纪之初就完美而准确地预告了现如今整个社会的样子。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冯小刚真的是想象力丰富,正如电影中国际大导演泰勒对葛优饰演的失业摄影师尤优所说的:你就是个天才。
那时候的冯小刚导演,接二连三地推出贺岁电影,每一部都让人晓得人仰马翻。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些经典之作,同样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导演和编剧,搭配着几个非常有特色的演员,才成就这些经典之作。
电影《大腕》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国际大导演泰勒前来中国,希望重拍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同时制片方希望把这位国际大导演在中国的工作过程也拍摄下来,作为纪录片。
所以聘请了从电影厂下岗的摄影师尤优担任这个职位。
在拍摄过程中,泰勒却遇到了困境,不知道该如何拍摄。
在他看来,贝托鲁奇版的《末代皇帝》拍出来的是西方人喜欢看到的中国的样子,而不是事情本来的样子。
他希望能够打破现代人的固执和偏见,真正展示中国人眼中的末代皇帝。
所以当他问起尤优对皇帝的一生是不是悲剧的时候,典型小市民的尤优直接回答:不是,皇帝有很多女人,一天换一个,全是朝廷养着,不是悲剧;而我只有一个女人,还离婚了,我才是悲剧。
简单直接,或许这才是中国小老百姓对皇帝真正的看法。
皇帝他老人家锦衣玉食,后宫三千,一生遭遇再惨也不能是悲剧;生活在温饱问题的警戒线上的我们可能才是悲剧。
尤优在电影中就是所有中国小老百姓的代表,下岗、离婚、没钱、唯利是图却又讲究道义;而泰勒正是代表着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态度的转变,重拍《末代皇帝》,正是希望能够修正过去对中国的印象。
随着泰勒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之中,电影公司处于利益考虑用其他不知名导演来代替他完成工作,最后依旧署名泰勒。
一气之下的他,直接昏死过去,并在临死之前交代尤优给他一个“喜剧葬礼”。
这个想法来源于他们的一次对话,尤优告诉他在中国年龄过了70岁的老人死去之后,人民称之为“喜丧”,亲朋好友并不会过分伤心,反而举杯相庆。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泰勒理解成一个“喜剧的葬礼”。
担此大任的尤优找到了多年老同学,现在正在从事大型活动策划行业的王小柱。
两个有着无限奇思妙想的两个人开始策划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
这里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本该是个二流子的王小柱在第一次见到泰勒的私人秘书时,却表现得非常正式,西装革履谈吐高贵,颇像国家接待外宾的仪式,连会谈的场地都和新闻联播里看到的一样。
终于从场地到活动,从出场嘉宾和演出人员都一一策划好,他们却发现泰勒根本没有钱用来办这次葬礼。
骑虎难下的两个人只能亲自到处拉赞助去,却吃力不讨好。
尤优灵机一动,自己拉赞助倒不如让赞助商直接找自己,所以他决定全球直播泰勒的葬礼并把葬礼的植入广告卖出去。
果然,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开始竞标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上的广告,各个出价不菲。
最后竟演变成以这个葬礼赚钱的程度,泰勒的尸体要穿着一身“标驴”运动装,带着“梅地亚”手表,“杜十娘”纯金项链,左脚穿着“标驴”运动鞋,右脚穿着“铁东尼”皮鞋,带着“杀手牌”太阳镜,并且要露出“硕士伦”隐形眼镜,嘴含“大清神茶”一包,还要躺着一套名牌实木家具上。
这里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片段。
在竞价拍卖广告时,有一家盗版DVD播放机生产商高价拍得一个广告位,尤优却当场表示竞价无效,因为他们是盗版企业。
一怒之下的尤优直接把这个广告做成“打击盗版,支持正版”的公益广告。
尤优说:用葬礼赚钱,那是出卖自己;用盗版赚钱,那是出卖别人。
终于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等着在医院中昏迷不醒的泰勒死了,可这时的泰勒却醒过来了。
这场闹剧没了主角自然不了了之,而尤优和王小柱却因为害怕赞助商追债成精神病人。
这家精神病院住着无数个有着“宏大商业计划”的“商人”,分分钟上下几千万。
2亿7000万的音像行业,拿钱砸的网站套现,“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高级房地产公寓开发,这些在当年可能听起来都是笑话,也只有精神病院中的“疯子”才敢说的话,到如今都已经一一变成现实了。
现在看来最搞笑的就是张涵予饰演的“疯子”说的那句:想靠电子商务挣钱,全都是糊涂蛋。
马爸爸打脸就问你疼不疼。
当然他所说的拿钱砸网站吸引点击量然后立马套现的方法也让无数人发家致富了。
还有那个4000美金一平的高级公寓 ,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笑话。
现如今,普通公寓都要4000美金了,更何况高级公寓甚至别墅。
所以现在再看这一段的时候,总感觉当年冯小刚要按照电影中所说的去经商,搞不好早成了大富豪了,还在这拍电影?
当然,冯导后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借鉴这部电影。
电影中,在葬礼上植入广告,只要客户给钱,什么都可以。
所以冯导在《非诚勿扰2》中也这么干了一回,整部电影就是一连串广告的集合体。
《非诚勿扰2》电影虽然不太好看,但冯导用现实把《大腕》电影里的故事又讲了一遍,真是精彩绝伦。
但总的来说,最后的赢家还是那个靠电子商务挣钱的“糊涂蛋”。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我能为您作点什么吗?)?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这部电影拍完九年之后,王小柱是真疯了。。。
冯黑太多,我来做冯吹。
《大腕》:冯小刚最被低估的电影,一部很电影的电影,也是去王朔化去刘震云化的一次重要探索,除了黑色幽默、辛辣讽刺、无瑕疵的台词,最让我兴奋的点也是最少人提及的,就是片子戏中戏中戏中戏的三层循环式嵌套效果,至今在中国电影里都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切的起点都要从片尾开始。
当泰勒一声“咔”喊出,已经精神失常的葛优走到摄影机后时,观众恍然大悟,原来之前所有都是泰勒拍的戏,那么这部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这就有意思了,片中并没有明确展示出泰勒这部戏是从何时开拍的,你从几个时间点认为都合理: 1、当精神病院的镜头开始时,也就是字幕打出“几个月后”,接着是葛优打乒乓球的镜头。
这里可以认为是几个月后泰勒开始拍“泰勒的葬礼”这部戏了,是以之前发生的那些故事来拍摄的。
;2、当这部电影的序结束,走完片头字幕然后大门打开。
3、从整部电影第一个镜头开始。
电影的序中,关之琳对葛优说“别紧张,我们不是来找你演戏的”,但最后葛优却成了主角,很有意思。
这三种可以算作划分痕迹,其实更严格地讲,影片可以从任何剪辑点之后开始算是泰勒拍的戏都成立,很好玩。
第一层,我们所有观众;第二层,电影中在拍摄“泰勒的葬礼”这部戏的人们;第三层:电影“泰勒的葬礼”;第四层:影片开头泰勒在拍的《末代皇帝》;第五层:“泰勒的葬礼”中对现实世界的所有讽刺和笑点,比如提及的人物、电影、歌曲、广告以及所有梗等等。
这一层其实也就是我们观众的世界,那么也就跟第一层是重叠的同一时空。
第四层又是游离于其他四层的一个特殊的世界。
所以我把它叫做戏中戏中戏中戏的三层循环式嵌套效果,其间观影体验美妙无比,让观众无时无刻不间离又无时无刻不入戏。
电影始末,大门一开一合,开的是粉墨登场,合的大戏落幕,开之后和合之前都是电影人在拍电影,开的是人之生,合的是人之死,生的阿哥更迭死的导演,非常之可乐,人间电影,电影人间,这才是拍给电影的电影,这才是拍给人间的电影。
应该是,哪里需要……就变成哪里人。
广告做的大,假的也成了真的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这片子以外国佬拍末代皇帝开篇,硬是把披着挥洒白发的高鼻梁蓝眼睛按在了紫禁城里,你得看着红墙金瓦的背景加着白种人看得习惯才行。
皇帝喝着可乐,慈禧嚼着口香糖。
这算什么!
你走在地铁站的换乘通道里,坐在大巴上看着另一辆大巴和你一起等红灯,带上3D眼睛等着看电影,在哪里都能看到广告,有那些酱油和豆豉酱被拍在墙上,也会有某些人物的大头被摁在大巴上,你就眼睁睁看着那些影视明星的门牙被大巴的尾气熏得乌黑也无能为力,只怪广告行业的恶俗。
对于我们这些可爱的观众,抱怨电影植入广告的问题不是才刚开始,纯真的观众实在不会在意导演们和广告商的合作能带来多少收入,我们只会为导演们无奈地把那些酒水品牌的商标刻意放到镜头前还让演员摆正的动作感到排斥,不禁叫嚷:少几个广告会死啊!
《大腕》拍得很棒,它直面的用黑色幽默辱骂着广告商的恶劣,拼接着中英文以讽刺广告和赚钱的钱串子脑袋,你能看到两个秃头挤在一起摔跤,一个操着北京话,叫着:“你大爷的!
”另一个说着外语,叹:“it’s not your business.”还是多嘴说几句:故事说了一个天才的电影导演泰勒假去世,让男主角尤尤给他班葬礼的闹剧,尤尤被泰勒导演授权办自己的葬礼,而且是个喜剧葬礼,于是就忙碌于筹备,其中却发现泰勒没有给尤尤葬礼的费用,而是要他自己承担,尤尤立即崩溃,急中生智,想到狂拉广告赚钱的方法,结果,葬礼从头到尾无处不被广告占满,而泰勒也在这时“复活”,尤尤怕广告商讨债,打击太大,进了精神病院,最后,最后就不能说了,自己看吧。
回头看看广告商和尤尤,那些中国劣质盗版的商家和假冒伪劣的广告商,秉持着不赚钱不干的信条,广告商完全一幅把钱一沓沓地拍在桌子上的煤老板架势,主办方一幅满脑子下着套坑你的嘴脸,双方来回倒钱的过程不亦乐乎,还有那些整天盼着发大水,着大火的记者媒体,全局的人都瞅准了泰勒去世的卖点想大赚一笔,硬是想出来把哀乐以两倍速度演奏成进行曲的馊主意,把广告的份儿赛满泰勒从头到脚,布满整个会场,以至于片中导演冯小刚没憋住气,借葛优的嘴呼唤:你们这样的民族工业趁早破产!
和保护知识产权。
片子最后配上了王菲的《白痴》,就像在嘲笑那些讲排场的主办方,讽中国人操着洋文和中国人谈中国生意只为了装范儿,劝告他们,别脱了裤子放屁!
1,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儿)大着呢!
没错!
我跟你讲啊,中国现在有两千七百万台DVD ,每一台机器每年消费十张DVD ,每一张DVD我们抽一块钱的版税。
这一块钱乘十是十块钱十乘两千七百万,这就是两亿七千万哪!
两亿七千万!
2,想靠电子商务挣钱的那都是糊涂蛋,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
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
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
网站靠什么呀?
靠的就是点击率啊!
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
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儿直接就卖给下家儿了,我还告诉你啊,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套现,给你股票你都免谈!
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八百万到一千万。
多了我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
真的!
——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3,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
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
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 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 ,二十四小时候诊。
就是一个字儿,贵!
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
那是成本!
四千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葛优):有那么一家儿疯人院,疯人院病人太多,都是傻子,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人手又不够,院长就想了一个主意:用病人管病人。
每层楼里选一个病人当楼长,当然得选那种神志比较正常的。
于是院长就来到了一楼,他拿着个苹果问他们这是什么?
好多病人摇头。
(关之琳):哎。
(葛优):这时候突然有一个病人举手:“我知道”。
院长说:“你说你说。
”“苹果”。
院长说:“干什么用的?
”“吃的”院长说好你就是一楼的楼长。
(关之琳着急):哎,他们在测试你呀,你不要搞砸啦。
(葛优):院长又来到了二楼,他拿了一个香蕉问病人:“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
”病人都表示不知道,忽然又有一个病人举手;“是香蕉”院长问:“干什么用的?
”“吃的”院长问:“怎么吃啊?
”“剥开吃”“好,你就是二楼的楼长”院长又来到了三楼,他拿了一个…… 那个……有一大喇叭,还有一摇把儿那是……那是什么什么来着?
:“留声机”。
(葛优一拍手):你就是三楼的楼长。
这部电影的讽刺桥段在往后的时间里应验,一遍遍检验着它的前瞻性。
在流量的时代里,一切皆可消费,一切皆可变现。
有人说恰饭不可耻,他们把情感当成商品出售,生活就是真人秀的舞台,观众想看什么他们就投喂什么。
有人以身入局,真亦假时假亦真,道德感比较高,却也不如前者坦率。
在这场闹剧中,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他们都身不由己,参与其中
在琢磨裁员名单的时候,HR心里有一条红线:不碰大腕。
大腕标准,参考《大腕》。
1.死了都能卖大钱的主儿,绝对,大腕。
(泰勒)一名员工,他的名字放在公司简介里,公司就能赚大钱,这就是大腕。
2.弄死他,亏大钱的主儿,绝对,大腕。
(尤优)一名员工,绝对骨干,在招聘不到120%能接替他工作的人选前,你敢骂他,你都是被裁的下场。
他的心情,都能影响收入,影响股价。
3.身上有“标签”的人,这个标签还是“宠爱”,绝对,大腕。
(露茜)在老板心里的,老板标注“有感情”的员工,多刺头,多操蛋,多鸡贼,你都装没看见。
有钱,任性,不养小三,养刺头,这样的老板是心胸宽广能成大事的,你把“老板的态度”当成“湿垃圾”,傻啊?
《大腕》里,真正被玩儿成神经病的,是,王小柱。
一个HR+Sales+BD+Team Leader,付出最多、最大、最苦的一名员工,被三个大腕,玩疯了。
HR能不警惕吗?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自己死,还是,弄死大腕先?
2选1,HR不会犹豫。
连微博上,都普及美国劳动法单词了,什么样的腕儿,也比不上“自己的工资”大。
Just Do it ASAP.As Soon As possible。
备注:疫情对美国的就业市场冲击很大,裁员的新闻此起彼伏,有三个裁员相关的单词,区别如下:1)Furlough,停薪留职,不发工资,保留保险等福利;2)layoff ,通常是暂时裁员,有可能根据公司业务需要重新召回来工作;3)Reduction in Force -RIF,一般用于永久性裁员。
#美国劳动法# 备注:搜狗,王小川,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广告片。
《大腕》Big Shot's Funeral (2001)
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大了.就拿这DVD来说吧,中国有2千7百万台DVD,每台DVD机每年消费10张DVD盘,每张DVD咱们抽1快钱的版税,这1块钱乘10是十块钱,10乘2千7百万,这就是2亿7千万,2亿7千万,咱们先买一个已经ST了的壳,然后把这音像产业往里这么一装…… 想靠电子商务赚钱,全都是傻蛋。
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先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
网站靠什么呀?
靠的就是点击率,这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
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直接就卖给下家了。
我还告诉你,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套现,给股票你都免谈。
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8百万到1千万,多了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
真的?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一定要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400平米, 什么宽带呀,光缆呐,卫星啊,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面有花园,楼里边有游泳池, 楼里边站一个英国管家,带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 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 may i help u 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 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24小时候诊。
就是一个字,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2000美金吧?
2000美金?
那是成本!
4000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么?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 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要音频下载的找我!
一般,广告太多。关之琳的加入不伦不类。
各种广告
当年的冯小刚真的很有趣啊。。。
早期冯氏喜剧的特点,有佳句无佳章,傅彪的哭丧、结尾精神病院这些片段都挺有记忆点的,然后除此之外看完一遍就记不住啥了。主线故事挺莫名其妙的,怎么会想一个贝托鲁奇寻找自我的故事,无论摆在当时还是现在都离社会现实或者说离冯小刚本人挺远的,而且完成度也不高。好在当中的核心内容讽刺商品经济的部分还算接地气,勉强能看完,虽然对这些广告的讽刺其实春晚小品早就做了好几遍了。另外是无论如何我也理解不了关之琳为啥会爱上葛优,只能说是出于商业片或者贺岁档的考虑了。
当年大腕讽刺的事情,在如今变成了现实
没那欣赏水平。。
冯小刚这些年为什么能够在贺岁片市场独占鳌头,你别说,他的这些电影中的故事和创意都还不错。冯小刚是个很务实的导演,那些虚头巴脑,艺术性高的让人看都看不懂的影片他确实搞不出来,所以他很佩服陈凯歌,姜文和贾樟柯这些导演。他的理念很简单:拍老百姓看得懂的电影,拍老百姓喜欢看的电影。
冯小刚变成了他前期电影里所有讽刺的角色。只有傅彪的那几分钟最出彩。
就这?8分?除了在讽刺无良广告和广告商有任何其它的剧情可言么?一部没任何内容的电影它被叫座的理由究竟是什么?豆瓣不是一直都对国产电影挺苛刻的么,怎么到这就宽容成这样了?反正于我而言,没给一颗星就已经很客气了。
最经典的要数傅彪痛哭和最后的那段,真搞笑
葬礼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切到精神病院,过度到精神病就是泰勒在拍的戏。葬礼广告夸张讽刺,精神病暗喻讽刺,泰勒拍片就不让你看甜蜜结局。很荒谬,很不切实际,却又反映了部分社会现实。整部片看着挺乱,门一开闹剧开始了,门一关闹剧结束了。这种冯氏黑色幽默让我一次也没笑出来。
一开始感觉不错,但筹办葬礼这段太夸张太疯狂了,艺术过度夸张也不好。台词依旧那么精彩。关之琳的演技实在很一般。
最喜欢李成儒扮演的精神病演绎的那段,历久弥新!
段子合集,拼凑感太强,节奏太差,而且整个故事编得太飞了,后面就开始失控,一些台词是有意思,但整个故事是分崩离析的,而且冯裤子前期电影的摄影确实不行,看着跟电视剧差不多
没觉得乐,就是一堆的广告挺创新。
不好笑,葛优哪来那么高的道德底线。总结一下看过的冯小刚:《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标准的北京情景喜剧,出了北京就是美国;《大腕》更进一步,人物台词直接半中半洋,本来应该爽的部分被说洋文的上帝视角占用了,没劲透了;《手机》《天下无贼》合格的商业片;《集结号》《一九四二》优秀的商业片,之后拍的都不行。必有感情戏,女方必倒贴。
有种把事儿搞大
他们搜狐我们搜狗,各搜各的——冯小刚早就洞悉了互联网公司的本质。冯氏荒诞讽刺喜剧的巅峰之作,金鸟奖和张伟平,放在今天,单是戏仿领导开会一场就肯定过不了审。石康参与的剧本多了一个维度,除了冯小刚擅长的对社会现象的皮肉讽刺,还涉及到电影的创作和审查。葛优和关之琳的油腻关系是最大的败笔,冯小刚还是无法割舍在他的贺岁片中歌颂中年宅男的爱情。
全无幽默感
冯小刚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