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Życie jako ś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ą płciową,生命宛如致命性病,Zycie jako s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a plciowa,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主演:比涅尤·扎塔西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波兰语言:法语,波兰语,英语年份:2000
简介:托马斯是位年逾花甲的医生,没有宗教信仰。他一直怀疑自己身患重病。于是,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答案——或者说迹象——出其不意地始于医院监护室……影片题目灵感来源于华沙的城市墙壁涂鸦。生命是悲剧性的矛盾体,本身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 赞努西作品《爱在山的那一边》同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剧情的重心转到了意外发现自己罹患..详细 >
来自与你身体里的痛苦只有自己能感受到!
...
Zanussi的开场太有意思了——一个盗马贼被处死,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想尽办法逃命,结构最后只能接受逃避的徒然和命运的安排。一个镜头打出来-原来是电影片场的一幕,托马斯这位医生从死亡的观察者在下一幕就变成了死亡的体验者。这样关于“看”与“被看”的隐喻就多了一丝劝诫的意味——观者也会承其痛,不能冷眼以待之。/一个无神论者的对于生死,自爱和爱人的探讨。
正如剧中男主角的一句对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两部电影的互文结构,犹如片中前景与背景之间的虚焦转换。还有故事中一部正在拍摄的电影,这三重结构,在完成各自服务主题的剧情使命,无疑也是导演创作观念的表达:生活要比电影丰富的多,就看你怎么去聚焦?
“愿不愿意给我的花浇浇水?”影片中最温馨的一段,但我想说爱不是某个团体的专利,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有关死亡和信仰,但是并不深入,“上帝创造我们就是最大的差错/您真的认为这个世界值得拯救么?“,也只有这两句向死的话算是同感。而有些部分又很普通,给病人吗啡、去法国求医、找前妻这些
“应该从老年开始活。我们病痛,衰老,活到100多岁,然后我们会变得年轻,会满怀期待,等你长到20岁、12岁、2岁,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多神奇。最后变成宝宝,不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只管吃奶,然后死掉。” 还有我发现或许自己上辈子是华沙人...
相信爱 和这个世界和解
又谈“契诃夫之死”,《水晶的结构》里也谈过。他在德国临死时,在床上要了一杯香槟,喝了,说了句“Ich sterbe(我要死了),然后转向墙壁,就死了。
我的审判我做主。
死亡只不过是永生的开端。
思考生命
死亡是最大的荒谬,存在于理性和逻辑的最后的一环~
生命宛如致命性病
看了这一部这个作品才圆满了。可惜的是可能看反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生生死死奈何天,死死生生何索求?
「Nunc et semper et in saecula saeculorum(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臨終為主題,醫師兼病人,醫師的宿命。缺乏預算、開頭攝影機亂動、音樂和諧煽情少了以往氣勢;惟1.藉戲中戲指向主角、2.敘事從中對折頭尾對齊、3.全片的沉靜思考,使我願意忽略缺點。Zanussi這回好絕望,懂這世界觀。
以前看“爱在山的另一边”的时候觉得老伯伯很有智慧.简短精炼的语言带给年轻人新的启迪和思考;而“生命宛如致命恶疾”Zbigniew Zapasiewicz展现出来的老伯伯是一个立体多面的人~他也许并不是我曾经以为的那么有智慧.或者在他的故事里反而是这对年轻人给了他启发~ 这两个故事真真正正叫做“犬牙交错”
静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每个年龄有不用的领悟~~
如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