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发展,近代文明社会逐渐形成两种模式。
一种小政府大社会,人们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不太好管理,靠法制维持社会次序。
一种大政府小社会,公开场合只有一种思想一个声音被允许,各种内外部力量的较力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人们生活的难易程度……隐去国别语言肤色,这样的故事放在很多国家,也一样成立……只是,这里的父亲更执着,对家庭更有责任和担当。
从上访路上翻高山硬着头皮闯过挡路的几匹狼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与勇气……进入2020年,很多认识被颠覆,大政府强权社会,对突入其来的瘟疫,更有社会抵抗力……人类历史长河,瘟疫期不过沧海一粟,但是是时不时就会来一次的一粟。
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远没找到最优社会模式……正如电影的开放式结局,不知发展的方向……除了这个宏大课题,影片还反思了贫穷与育儿,养老等家庭伦理,虽然浅尝辄止,但毕竟影片容量有限。
演员表演很到位,细节把控很好。
看完电影之后,久久无法平静……海报说“一贫如洗的家,一分不少的爱”。
我却不是那么的赞成!
一个贫穷的家庭,一个揭不开锅的家庭,一个食不果腹的家庭……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我很心疼,就像快30岁的我,越来越心疼小时候的自己。
完全能想象到,孩子过得怎样的生活,吃不饱,睡不好,这是笼统的描述。
真实的呢,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贫穷,对钱也没有概念,可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慢慢的不敢要……我记得小时候,看到电视里的人的冰箱总是好多吃的,牛奶呀面包呀,那些只在电视里见过,导致现在的我,买它们总是买一堆,尽管我并不喜欢吃。
七岁那年,想要一双新的拖鞋,哭了一下午,结果还是没有……小学三年级,家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和我说没钱买教辅书,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小学二年级,因为穷的揭不开锅,四处借粮食却一无所获……种种种种难以忘怀。
贫穷是对孩子的暴力,而这种暴力,家长却不自知。
可能我说的比较偏激,可是不富足的物质生活,必然成长不来精神丰裕的孩子。
我常常想,为什么小时候不把我抱走送人,让我过那种日子,就像我被抱养的同学们,在我看来她们是幸福的,我感受到的不是她们被亲生父母抛弃,而是亲生父母给她们找了更好的家。
说我无情也好,那我冷血也罢,一路走来,多少酸楚只有我自己知道。
吃不饱的时候,没人会想要爱。
最基础的爱,不就是生存,不就是吃饱吗?
电影到最后,还是没有拿回抚养权。
虽然很难过,但是也很庆幸,至少孩子们能吃个饱饭。
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爱,也不懂爱…………
这部电影最让我惊艳的地方是,他没有用各种爆发的情感,跌宕起伏的剧情,强行的煽情来生硬简单地堆砌。
而是隐忍克制地娓娓道来,甚至过于平淡过于日常,男主角遭遇的各种艰难险阻,都只是如我们生活中遇到意外时的反应一般,没有那么多drama的反应。
电影里男主角情感短暂爆发的几次(可能有记错的地方)分别是:得知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拿回一双儿女抚养权时的眼眶泛红;早上起来发现陪伴自己一个孤寂寒冷夜晚的狗狗死去了时的哭泣;千里迢迢走到目的地发现自己没办法向部长递交上诉书睡在路边又快断水断粮,而好心人给了他吃的东西时掺杂复杂情感的哭泣;临时抚养人想强行把他儿子拉上车时的那声怒吼……这几次的情感爆发那么顺理成章自然流露,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完成观众对其处境的共情,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方式用几倍的效果把电影想传达给观众的情感放大再放大。
观影过程,我都觉得很压抑,一路上为他担惊受怕,他遇到好心人的时候替他开心,遇到坏人的时候替他感到无比的愤怒,有的时候甚至会扼腕叹息“他怎么可以那么善良”,感叹他怎么那么不幸……但是这或许就是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普通的好人,很贴近现实,就如同当我们遇到备受打击的意外的时候,大部份时候都是一脸懵,脑袋还没转过弯来接受现状事实,等清醒过来以后忙于处理事情,更没有时间用于“崩溃”“悲伤”,生活赶着我们向前跑,没有时间停下没有时间回头。
所以他一路都在“奔跑”,来不及有其他反应。
男主一路上遇到的各色各样的人都很有记忆点,也都有血有肉,不只是推进剧情的工具人。
电影的结尾沉浸在浓重的压抑当中,虽然男主角只是在静静地吃面包,但是我仿佛看到他的灵魂在哭泣在呐喊……
男主有极高的情商,境遇已经如此悲惨也没有向任何人表达愤怒,无论是拖欠工钱的工厂,还是强盗般的儿童福利中心,还是拿走家具的邻居。
即便他已经遭遇了巨大的不公正,他也没有做出任何违法的行为,甚至他保持着对每个人的尊重,即便大多数都配不上这种尊重。
正如部长助理所说,找不到工作不是他的错。
在一个完全可以满足人民温饱的国家,一个勤奋的人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那么这就是这个国家的问题,如果产生这种状况是合法的,那么就是这个国家的法律有问题。
贫穷剥夺了男主有一个幸福生活的机会,剥夺了他的权利,剥夺了他的尊严。
而他的贫穷是因为国家分配正义的错误,或者地方经济规划的问题。
当一个显现出的问题是由多个步骤并且其中具有模糊性而产生的,那么真正的问题就被掩盖了。
国家通过一个掩盖的方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
男主是真正的强者。
这并非是一个结果导向的判断。
一个美国常青藤法学院毕业的优秀律师必然比男主强很多,但这个人有很大的概率并非是一个强者。
男主在被给与的环境中做到了最好,实际上他可选择更简单的方式——抢走孩子,之后越境。
但是他没有。
他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一个合法又正直的路。
看到男主回家之后,发现家徒四壁,家具被邻居抢光了,看到这里我感到巨大的挫败,但男主没有消沉,他一点一点的夺回理应该属于他的东西,面对悲观、不确定、甚至可以说无望的未来,他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妻子的崩溃正是因为灰暗的未来。
但是男主已经超越了这种崩溃。
我并不认为结局是悲观的,最后一个镜头,男主的眼神并非沮丧的眼神,而是坚定的眼神,他坚信会实现对儿子的承诺,我也相信。
弱势群体之间的互相啃咬是让人失望的。
他们之间不互相帮助,反而是冷漠和疏离,这便意味着他们的境遇只会更坏,无从哪一个角度来说。
他们掌握着超越法律、政府、军队的力量,毕竟前者正是后者的根源,但是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只是私利的互相利用,那么这种力量就消散了。
于是我们只是强与弱的互相倾压,没有任何正义可言,依旧保持着我们祖先在雨林中的生活方式。
为了讨薪孩子被强制送走,要回孩子又必须证明生活条件良好。
故事因这个悖论而生,执拗的丈夫于是开始了一次上访之旅。
不同于聚焦官民矛盾的同类故事,而是着重展现一路上破败的社会和繁荣的首都。
野狗、饿狼、偷渡客、被抛弃的老人、被歧视的便利店员工、以及和政府大楼格格不入的流浪汉父亲。
极其讽刺,穷即原罪是这个东欧国家的基本社会原理。
结尾更是十分有趣,每个家庭都是贫穷的有罪者,也都是贫穷的受害者。
他的穿着,他的眼神,他忐忑不安的表情,以及很多细节都演绎地非常到位,哪怕他只是站在那里不说,让人一看到他就会对他产生一种自然的同情!
质朴又善良的男主,坚强了一路,终于在政府大楼前吃着好心人送来的餐食时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而那一幕真切地打动到我了,尽管我也知道这是演的。
感觉这一位主人公从某一方面来说像极了我最近在看的《许三观卖血记》里的主人公许三观一样,为了给一乐治病不顾一切一路卖血去上海给他交医药费,真的很令人动容,特别是对于也同样有着父亲身份的我来说。
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狗官僚嘴巴一张一合地说着令人恶心又厌恶的话,我真想上去拿刀子给他结果了,就为了自己的那一点利益而搞到他人的骨肉分离,真TMD混账!
没有钱就没有尊严,底层的人之间还是惺惺相惜,但有时又贪得无厌,难道贫穷真的就是罪恶的根源?!
(PS:电影的结尾虽然并没有交代,但是真的好想知道接下去的结局哦!!!
)
大段大段的沉默。
亲情或许只是个壳子。
第一次去附近一家影院,找入口迟到了7分钟。
影片中第一个给男子温暖的是那条在漫漫路途中偶遇的和他一起在废弃的破屋下躲雨的黑狗,他给它分享了一点他仅有的食物,它和他抱团取暖度过了一个雨夜。
第二天,狗被撞死了,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路上,在一条汽车呼啸而过无人问津的路上。
第二个给男子温暖的是达到目的地前一晚的那个零售店小哥,一瓶饮料、一个面包(?
)以及一个遮蔽风雨的“钟点房”。
第三个是在电视上看到男子采访的小哥,开着车给他送来了一份便当。
都是普通的——陌生人。
社会事务部的人从推诿到回避(甚至后来连厕所都不让他进去),最后迫于舆论压力写了一封毫无效力的建议信,合了影发了推特——“好了,公关完毕,你可以走了,不要妨碍我们的工作”事务部在心里无声地说。
男子回复他:“谢谢”。
两遍。
男子满怀希望回到荒野般的家乡,买下比售货员推荐的价位更高的两块巧克力和苹果,给被迫分离的儿女和躺在病床上的妻子。
离家前将钥匙穿绳挂在脖子上藏在衣服里,回来门却是开着的,只隔了五天。
开门,“家徒四壁”从夸张变成了写实。
回到村庄,村民见到他都转身闭门。
只有曾帮助过男子的邻居和他见面,告诉他,村人都以为他不会回来了,于是大家破门而入,夺走了他的一切。
300公里徒步,穿过高速和荒野,路过野狼和盗贼,怎么会活着呢?
那只黑狗就应该是男子与福利院对抗的结局。
男子从左邻右舍搬回一件件被夺走的东西——四把椅子、一张餐桌、孩子的玩具、电视机、碗筷……重新拼凑出家的模样。
然后在四人位的餐桌上,独自一人撕咬吞咽一小片面包,从他或许是接下来几天的伙食里。
然后竟然,在男子咀嚼吞咽的声音里,黑幕——影片结束。
本以为是部亲情片,看完却觉得是借着亲情这个相对通俗易懂的壳子在写沉默的对抗。
影片仿佛向我们抛出了很多问题:男子为什么两年没有工作?
而且“这不是你的错”?
这个国家城乡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男子最后全家团聚了吗?
但没有一个问题告诉我们答案。
片中男子也沉默:他沉默地和福利院反抗;他沉默地毅然决然踏上上诉之路;他沉默地向社会事务部表达不满;他沉默地从村庄里捡回家的碎片……一张宣传海报上写着“以父之名,战斗到底”这或许就是——以亲情之壳,沉默对抗。
或许会有人因为这个标题去看,但这不是一部讲父爱的电影。
影片的最后,所有人来搬走东西,原因是可怕的,或许以为他会逃走,或许以为他会死掉,所有人都默认了这一切。
塞尔维亚是一个和重庆差不多大的地方,人均gdp,好像是比中国差不了多少,经济好真的不一定与制度有关,如果欧洲是一个国家,如果重庆是一个国家,很难想象每个省的生存境况。
在经济好的时候生活久了,便觉得好生活是理所当然,但我们如今的物质繁荣,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了这份繁荣,共产主义是一个美好理想,需要物质生产能力极其繁荣。
而我们吃到的食物,穿的衣服,都是建立在经济还可以的基础之上的,看电影的时候闪过一个念头,如果哪天经济不好了,我们会不会也是这样。
电影里拍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失业的人,信教的人,善良的人,盗贼,不再相信亲情的人,逃离国家的人,福利医疗系统,官僚,记者,城市里的富二代们,破败的村庄,也是美丽的村庄,光鲜的城市,也是腐败的城市。
里面大部分人都是很有教养的。
从头到尾,他都很有礼貌,不会做过多的要求。
去首都时,他洗了脸,刮了胡子,看起来很帅。
而国内的底层人民,若是遭遇这种事情,或许早已拿着菜刀了。
但孩子看着他的时候,眼睛还是像一头小狼,他们不是没有血性的。
影片开头还会因为所有人的反应莫名其妙,为什么,遣返金被扣押,所有人集体忽略这一点,直到门卫和主角说到福利部扣押孩子里面的利益门道。
在学校里太久,在手机里太久,生活离现实太远 于是把好多事情都当成了理所应当。
城里的富二代们在纸醉金迷,底层的人们只能感受到饥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古就有。
去了首都以后,他去看望妻子,他握住妻子的手,妻子挣脱,然后盖住他的手,两个互相取暖的人。
越落后的地方,越没有说“不”的权力。
批判官僚,腐败,但重点是对坚毅的赞扬。
一把把的把椅子搬回来,镜头在父亲吃一块难啃的面包时戛然而止。
一个开放式结局,但导演似乎又在暗示:死物件既然可以一件一件的找回,活人当然更可以。
也许很难,但对于徒步300公里走了五天的父亲来说,这就和搬回那一把把椅子一样。
这是一部让人窒息的电影,最后十分钟面对福利院那个脸上长了一颗令人恶心的痦子的男人,我差点以为电影会以他的曝尸而告终,但是父亲用他坚毅告诉我们,椅子已经摆好。
他们终将团聚。
虽然很艰难,但终将团聚。
这个电影是我闲来无事找的一篇电影,但真的越看越气,这个电影真的太真实了,全剧没有音乐完完全全就仅靠男主的眼神、表情和演技。
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被恶霸村官剥夺了孩子的抚养权,为了夺回子女,他毅然决定徒步300多公里,走到贝尔格莱德进京告状。
一路艰辛苦不堪言,倒也换来了看似温暖的关爱,然而回到现实之后,一切却又回到了原点。
#SIFF 2020# 十分苦涩,与其相比肯·洛奇镜头下的英国底层人民都要幸福许多。十分隐忍,很写实地描绘出“穷即原罪”的社会法则。一直在等像《我是布莱克》和《开战》那样的爆发式高潮,却一直没等来,镜头中只有一个父亲在用力地活着。十分感慨,自己今天能坐在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是何其幸运。
一股熟悉但不会本土化的味道
不喜欢
海南的片单挺扎实。塞黑的男秋菊打官司,回村前的情节扎实有余,灵气欠缺,但最后结尾找回四把餐椅的设定,让表达翻了个番儿,权力之恶根植在庸众之恶。
换个国家的话,男主连村口也出不去
不看不知道,欧洲还有没水没电被欠薪无法讨要回来的生活。父亲够坚持执着,社会关注却无力解决问题,政府政客表面文章做起来很顺,官僚却不顶用。徒步几段乡间风景不错。同样贫穷的邻居为什么不是守望相助,反而把他们家洗劫一空,即使拿走的家居物品并不一定用得上,也得先占有。高尚的人,卑劣的也是人
【Scanorama】03
即使全世界所有国家免费旅游,有些国家也得躲得远远的,比如塞尔维亚……
霍 贵塞都不截访的啊……唉 /美罗城
8.7 溃烂到根了,就觉得熟悉了。siff
65/100 #JerusalamFF2020online# 传统的既定模式,精心计算的悲惨故事,表演还行,也相对克制,不过就那样了,这类电影已经太多了。
這類被結構性矛盾壓在底層的民眾,連吼怒的方式都消失了——其實在對岸的大佛 PLUS也有類似角色。父親以事先張揚的五百里行走方式,希望被聽見和被看見,結果,卻是於事無補的家徒四壁。但無論如何,他付出了行動和努力。跑得快的媒體記者,依然有巧合設計感,然而不吱一聲,抬回桌椅的結尾還是充滿憤懣無奈的影像力量。
角色带着批判“任务”上路的感觉太重了。
如果“父亲”是逆来顺受的约伯,那么谁才是沉默的上帝?如果要借宗教隐喻来批判体制,那大可不必交由系统中的个体来承担悲剧的全部责任,《无医可靠》是更好的榜样。
多手持 较多长镜头 依赖演员表演的中近景 自然光 几乎无配乐 现实主义题材 着手在情感上,可能是小成本电影以小博大的最佳选择。对权力结构和制度的批判。但……如果没有医院的救助、如果没有好友和货车司机让他搭车、如果没有记者报道,又会怎么样呢?狗的设置略显刻意了。况且到最后也无力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1108@深影国际影城
结尾太好了。穷人之所以固执,是太想确认那一点能够企及的希望。
疲惫地回到家,却发现家里被邻居们洗劫一空。
#siff2020# 非常稳,看得揪心。这哪是张艺谋,分明是一个达内式的故事再套用一个泛公路片的类型,男主角的表演相当精彩,隐忍、怯懦、偏执,来自底层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将隐含的阶级问题也处理的舒服且自然。这个故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结尾,忍无可忍的男主角终于奋起反抗,一夜之间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烧了社工中心,但现实只能是,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残缺不全的“家”里,看着周围的一片空寂,无助、无奈、无能、无望。
无望的世界,唯有与流浪狗互相取暖;儿子投入父亲怀抱的那刻令人有锥心之痛。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