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看到这部电影的快讲,感觉应该蛮有意思,特意下来看,结果,光开头就看三遍,无聊得实在是看不下去,整体节奏就是典型的日本电影的拖沓、缓慢的节奏。
明明好像是有悬疑片的感觉,但是剧情却毫无波澜,两个超人——男主和反派女主杀人狂,这两个超人的最终对决,居然只是用一个小破车随便撞几下??
是在开玩笑么。
2分,1分是给女主角的黑丝美腿,1分给生田斗真的帅气。
再无其他。
导演爆炸上瘾了,特效不给力,爆炸后血太假。
生田斗真演的不是高智商脑男吗?
高智商就只体现在回忆里面,完全没有表现的机会。
中枪之后不包扎处理,不代表他感觉不到身体机能下降吧……后面还傻乎乎站在那里被车撞一次又一次,他不是智商高吗?
没有痛觉,她应该可以拟出很多方法截杀女杀手的,怎么就被撞了一次又一次?
生田斗真那个角色是没有感情的人,会在意一个人的眼泪吗?
会觉得奇怪不理解才对吧,他后面像是突然大脑错乱有了感情一样,警察蠢得有点过了头,尤其是阻止生田狙击持枪女犯的时候,这个设定太奇怪,太奇葩了。
而且这是在警察知道生田只杀了几个罪人,对方是大规模恐怖袭击主谋的前提下,完全无法理解。
女主的圣母已经突破了人类的极限了。
一开始那个让被害者家属和杀人犯待在一起相处就奇葩到猪了。
后来自己身上绑着炸弹呢,还敢叫生田手下留情,她可是亲眼看见这女的是如何漠视生命如何无可救药的。
最后她放过的那个变态虐童男被杀居然还滥发圣母心。
这个世界恶心人的圣母是存在,但是女主这般无可救药真的该去看医生,她的圣母才是一种病。
演员都很好,导演拍得马马虎虎,就是这个故事是在太抽了
豆瓣的一篇影评的题目让我很是受感触,也是写此篇文章的缘由,题目是这样的:《自以为是的“善”比无可救药的“恶”更可怕》,这个题目大概说的是片中的精神科医生和警察这两个角色,我先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的精神科医生。
作为整部电影的贯穿式人物,女精神科医生在我看来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角色。
剧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另一位医生对女精神科医生说:“让你来是做鉴定的,不是治疗和研究”。
是的,整部片子的情节之所以可以发展下去,都是因为这位女医生的“多管闲事”。
也许正是因为她的这种探究才使得更多人死亡,至此,自以为是的“善”露出了双刃剑锋利的那一面。
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研究出的心理治疗法可以给凶手带来救赎,可是事实却狠狠的扇了自己一个耳光,所有的努力,尤其是精神上的都从另一个被绑架的孩子被解救的那一刻付之一炬。
最为讽刺的是事实摆在眼前,她却依然执迷不悟,自以为圣母式的救赎换回的是从未改变的残忍和冷漠,甚至是比残忍和冷漠更可悲的是隐藏在假装的悔改与感恩下的残忍和冷漠。
其实,你我都是凡人,你不得不说在看到作为凶手的男孩到医院感谢女医生的那一刻,你也曾相信了他的真心悔过,尽管你的脑海中仍有一丝怀疑,但你还是相信和希望他已经改过自新。
这也正是本部影片想要揭示给广大观众的深刻含义,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但并不代表所有故事的结局都是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TVB电视剧大团圆结局。
导演要的就是让你们对人性彻底失望一次,淋淋尽致的失望。
不知道你们看过电影后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哪一个,对我来说就是影片结尾女医生打开盖子,看到那个被剃了头捆绑住的男孩瑟瑟发抖。
在那一刻,我对人性彻底失望。
脑海中闪回女医生与犯罪男孩对话的画面,犯罪男孩哭诉自己的罪不可饶恕的画面,犯罪男孩到医院鞠躬致谢的画面,假象,一切都是人类心中向善的念头折射出的假象,我们像一个小丑一样,被人性耍的团团转,现实给了自己一记狠狠的耳光,自以为是的凡人!
其实,你我在生活中何尝不是和女医生一样自以为是的凡人呢。
既然如此,就不要扮演圣母。
从女医生身上你是不是看到了某些时候的自己。
从市场买来鸟儿放生却另被放生的鸟儿因为环境和气候不适应而死掉,令贩卖鸟儿的商贩因此更加猖狂的捕鸟进入恶性循环的自己。
按照你的意愿劝说好友在择偶和选择工作上做选择的自己,你却不知道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有着不被别人理解的境况和经历,作为旁观者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随意评价身边人或陌生人生活状况的自己,殊不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影片中,虽然女医生口口声声地说脑男不是神,但我认为在这部影片中脑男就是扮演着“神”一样的角色。
在这部电影里,我认为脑男的超能力不在于过人的记忆力,不在于他没有痛觉,也不在于他打斗时敏捷的身手,而在于他是一个抛去感性完全用理性思考和分析的旁观者。
以一种第三方的视角在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一切。
有时冷漠与没感觉正是处理事情的好方法,自以为是的热心,热情倒是添了乱。
正是因为脑男的抛去感性的理性,才能让他进行最理智的分析,与洞察出事实的本事,和事物的真相。
这也正是人与“神”的不同。
当然,并非说神是不感性的,此处的“神”只是区别于凡人的代称。
主要讲铃木一郎(以下统称脑男)和那个女医生。
先说看完电影的想法(只说吐槽):日本只有一个警察了,医院停电竟然没有备用电源,被两个人就耍的团团转竟然还只让爆炸头警察和新来的两个调查,日本果然好喜欢虽然大家都在行动但根本没帮上忙只顾着牺牲了只有主角可以救大家的戏码,爆炸头悠闲接电话让我很火大,脑男为什么要站着让车撞啊,就为了让女主流眼泪?
女主真的从头到尾只得到了一个巴掌,其它伤害全靠主角光环躲过去了。
脑男:先看两段台词
我该怎么去表达呢,我当时被震撼住了,上面那段话让我意识到一件事——我之前一直在练习无感情。
小学的时候,我的情绪很激动,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激动,只是告诉自己,既然情绪激动这么害人,那就丢掉情绪好了,当大家都在谈论自己的性格的时候我说我没有性格,直到初中,我一直都是好笑的事情我沉默,悲伤的时候我沉默,愤怒的时候我语气平静,高兴的时候我不笑,感动的事我回避,对我来说这是人类的情感,我认为自己做的很不错。
我想我都这么冷静了,为什么都不靠近我,于是我想,是不是我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了,才会想这么多,那自此以后也不要有任何想法了,因为人而产生的情感都丢掉,只要对人没有任何想法也就能控制情感了吧,于是直到我高中我什么都没想。
控制情感就是,去承受痛苦,然后对自己洗脑不在乎,忘记承受痛苦带来的情感,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全听进耳朵,然后洗脑自己这些话根本不重要,忘记别人恶语相向是痛苦的,甚至觉得这是人应该做的事,这就是情感上的坚强,我一直是这么练习的。
小学时候的我,每天可以做到没有闹钟准时6点半起床,7点15出发,7点半到学校,我很纳闷自己为什么每次时间都一样,但我已经告诉自己不要多想了,我就日复一日的做,我很惊讶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在7点15就能到学校,也能在7点45到学校。
然后…超强的正义感,完全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正义感。
看完电影,感觉脑男就是我一直练习的对象,甚至于说我之前就想成为别人对我说什么都波澜不惊的存在。
比如,女医生对脑男说“你想和我上床吗”,他认真回答了,没有惊讶没有大笑没有突然发言,在我看来很正常,那个男医生说脑男不正常的时候我还纳闷哪里不正常了?
然后男医生说脑男在这么犀利的问题下没有反应,女医生说脑男每天按时起床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也算问题。
我并没有强健的身体和超强大脑,只是这方面有一点共鸣罢了。
一直以来压抑情感的脑男,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情感,如果继续压抑下去真的会消失吧。
我后来已经没有压抑自己的情感了…看着大结局脑男也得到了情感很是感动,有种认同感油然而生————————————————女医生有空再写吧
拥有高智商,高记忆力,受过杀人训练和各种格斗体能训练,杀死了自己的杀父母爷仇人,继承巨额遗产,到处杀掉犯罪者,他不是蝙蝠侠,他是脑侠,他是脑男。
不过,与其说他是脑男,不如说是机器男,他的种种所谓的特殊能力,和州长的T1000有什么区别?
连没有感情和接受指令才行动这个元素都一模一样,主角要是光着屁股出现,估计女观众还能更多些。
主角学会了那么多的杀人方法,可是具体实行的时候只会掐脖子,果然是个书呆子而已。
本片算是又一部“日本警察特别烂”系列,一个依靠CSI就能搞等的案子,却弄死了那么多警察,江口的角色简直就是为了讽刺警察无能而产生的人物。
女主角这样的人现实中其实很多,多到难以想象,没有能力的善良人只是个好人而已,她在本片一没有用科学的手段治愈病患,二成为了人质让主角被车随便撞。
高中生lesbian还真是符合日本对罪犯的审美,巨额遗产还真是普及,是个人都继承了巨额遗产。
本片对这种法外行刑者算是默许的态度,和《不义联盟》等等还真是如出一辙,主角不去做蝙蝠侠真是太可惜。
作为脑科学研究者,最后说说本片的科学元素,本片可以说是又一部不错的日本科学科普片,从心理行为学干预到脑电图测谎,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目前仍在使用的心理学诊断手段,是的,目前对精神类疾病的诊断就是如此简陋,堪比中医的望闻问切。
关于大脑,如果能达到片中主角的能力,其脑部血流供氧的损耗是非常大的,所以主角必须像谢尔顿多吃营养丰富的中餐和高热量食物才行,不然他根本连一个俯卧撑都做不了,其感情和感知可能消失,但是自循环系统不会受影响,他应该会经常感到饥饿,吃东西会狼吞虎咽,而非本片中受到指令才会去吃饭。
现在很多的脑疾病就像癌症,以目前的手段确实无法治愈甚至无法准确确诊,想发展快一些,好办,多给我们钱就好了。
我个人不同意用精神问题来逃避法律的制裁,理论上所有的犯罪者都有精神问题,作出杀人决定的还是犯罪者的大脑,而非其他人的大脑,既然作出了决定,就要为这个决定负责。
难道说,一个男的说自己神经错乱时而让一位女性怀孕,法院就判决生下的孩子不是这个男的了?
脑男。
生田斗真饰演铃木一郎。
对演员无感,单纯喜欢角色。
其实也没多喜欢,只是对结局有点感叹。
喜欢设定有趣的电影,从结局看勉强算有趣,而且全片生田斗真颜值真的很高。
冲结局医生的话觉得没有白看,至少爽了一把,圆了英雄梦。
全篇最有意思有意义的角色:主角一郎,警察新来的,医生妈妈。
尤其是新来的,可以说是人性闪光点啊,形象瞬间拔高,也让警察坚持的"正义"崩盘了。
女主鹫谷美梨子,作为医生,十分敬业,尽职尽责。
都说真圣母是帮助人的人,假圣母是谴责他人不助人的人,这个女主,是披真皮做假事。
自己"善"就算了,何必强迫妈妈也接受呢。
唯一认同她对一郎:你不是为杀人而生的。
看过后在想,人施撒善的界限在哪里呢。
总是问恶的界限在哪里,实际上也要问善的界限啊。
自以为是的善和纯粹的恶一样可怕,因他没有自知之明。
什么样的善才算是善,什么样的善不能称为善呢?
至于私心与正义,私心乃人之常情,难逃于此。
但正义没有私心,只有本心。
有了私心的正义,也是纵恶的同案犯。
女主的妈妈看完新闻后说,世界上是有神的。
她的解脱反衬了女主失败。
她以为无可救药的母亲被她认为走上歧路的人用她不赞同的手段感化了,连她所努力改变的少年犯的妈妈都说出“我儿子死了真是太好了”这样的话,太讽刺了,她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有些人是不值得被挽救的。
泪石之恋的隆志情有可原,但志村绝对不可原谅,这是我的标准。
谁没想过脑男,想过英雄,想过用法外制裁带来正义呢,英雄片因此大行其道。
迟到的正义没有意义,我或许也是恶人吧。
前两天,微博上突然就好多人转发一部叫《脑男》的日剧。
在此之前从未听说有关此片的任何消息。
搜了一下才知道是生田斗真主演的一部推理小说改编电影。
然后这两天刚出了DVD,于是大家才奔走相告,纷纷转载争相去看。
本着对生田斗真的一丝丝莫名好感(何)和对日式推理的一毫毫期待我自然不可免俗地去B站看了。
开头就被拔舌头给吓到,闭着眼睛把这段跳过去,后面又出现活挖眼珠子的情节。
就在我以为整片就是这种惊悚恶心的调调的时候,后面的展开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只是一直在围绕着铃村——即脑男——展开。
后面的弹幕有人在刷:“因为开头一幕而期待着接下来剧情的人看到现在是不是大失所望啊?
”(笑)如果不参考小说的话,单就这部电影而言,生田斗真演的铃村的确比较贴切人物本身。
但是看过小说再看电影的话,总觉得小说里面的铃村更接近有生气的活人一般,小说里提到铃村有开一家报社,也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是给人的感觉像是机器人。
但是电影里把开报社这个背景给删掉了,而且生田演出的时候确实做到了一直不眨眼,完全是机器人的感觉。
唯二感觉到他有人味的地方只有在山里捧着小松鼠的时候,以及在听说真梨子治疗的病人就是杀死她亲弟弟的那一刻瞳孔放大的瞬间。
最后那一幕虽然是在笑,但是完全是无机质的笑容,不带一丝人味。
原作里对于铃村为什么会以自己的正义去裁决黑帮头目等坏人的理由描述的其实不多,只是提到他的外公有对他进行教育,以及火灾后在冰室家中的变化。
电影则用很长的篇幅讲述外公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的影响,尤其最后的死亡,用那次火灾作为铃村开始杀人的转折点。
这里我觉得电影的描写更好。
电影里把绿川设定成女人,还带着一个忠犬M帮手,并且对于绿川有了更多的个人描写。
原作中基本上没怎么提到绿川个人的背景及性格描写。
我觉得电影多了一些绿川个人性格背景的描写倒也可以,但是加那么一个忠犬M女角色完全没必要,大概只是用百合情节提高票房收入吧。
茶屋警部这个角色变化倒不是很多,但是似乎为了和绿川那一对呼应(?
),茶屋也配了一个苦逼新人的跟班,且最后惨死。
新人其实主要作用也就是最后被绿川绑上炸弹那里,激化了茶屋和铃村的矛盾,让他们两个大打出手。
在原作里完全不同的情节,是一个真梨子的小病人被绑上了炸弹,并且最后也被铃村救下来了。
到底是电影安排更好,还是小说更赞,我也说不上。
看原作的时候,感觉到真梨子和电影里由松雪泰子扮演的真梨子完全是两个性格。
小说里的真梨子还算比较活泼,会和茶屋顶嘴,也没有什么患抑郁症的母亲,被杀掉的弟弟之类的多余设定。
最后的流泪,大概也是为了突出人物矛盾,加强一些心理描写吧。
不过电影里添加的她给杀害弟弟的人做心理辅导,最后发现压根没有改变杀人凶手的本质的情节倒是蛮赞的。
关于最后的医院爆炸情节,B站上面的吐槽好多。
就不说真梨子为什么一开始不去拉手刹这种显而易见的bug了,就说铃村以一己肉身去撞汽车的情节,实在是叫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铃村可是智商超群的类机器人啊!
怎么会想出这么笨的阻止坏人的办法?!
而且最后茶屋竟然就放铃村走了?
等等,以茶屋的性格会这么做吗?
不可能啊!
还是原作更符合逻辑一些,原作里铃村有意引导茶屋抓错了人,自己则将那个爆炸犯真凶带走,执行他自己的正义了。
其实很多人都说小说比电影更好,逻辑性方面应该是如此,但是在刻画人物的性格方面,我觉得电影做的更好。
电影终归更商业化一些,所以增加一些百合、拔舌头的噱头,倒也无可厚非。
对于我来说,一部片子看完后,我常常会回想,会研究主角,我就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片子。
而这片子让我有兴趣去读原作,那就算成功了。
医生弟弟被虐待过世,母亲被害抑郁症,她去原谅加害者,帮助他从新活着,医生真的“正常”么?真的“善良”么?她不过用幻想的世界带给自己莫大的满足以支撑自己活下去,最后她说她恨铃木,真的是因为铃木再次杀人?还是因为铃木拆穿了她用来自我欺骗的谎言?如果不是铃木,她的满足感就变成了一把刀捅向了另一个无辜的孩子,一个精神科医生,自以为是的觉得可以改变所有的“变态”,她本身就是一种病,她的母亲在凶手死的时候释然了,是对她莫大的讽刺,她母亲的抑郁症不单单是因为弟弟的死,更是因为她的“病”,一个拥有正常感情的人被一个“病”人逼成了抑郁症,其实她是最自私最可怕的那一个,心理变态的杀人犯不是几次谈话就能拯救的,她质问铃木:“你以为自己是神么?
”其实是她把自己当成了神警察所有同事后辈的死都是因为这个蠢货,如果当初不是他阻拦铃木,绿川早就死了,根本不会有那么多人的牺牲,他的固执就是一种“病”而不自知,铃木被驯化,他认为铃木是怪物,其实他自己也是一只被驯化的怪物,他的所有行为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社会驯化的结果,一定不能杀人,要到法庭去审判,这也是一种别人给他的指令,当然守规矩是日本人最“引以为傲”的“优秀品质”铃木铃木如果在美国电影里分明应该是一个超级英雄般的存在,但在日本的电影里他一定是个“怪物”,因为他破坏了规矩,这在日本人眼中应该是最可怕的行为,他的行为直接可以掩盖结果,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他救了多少人,打破了规则,就是不被原谅的,铃木是有感情的,只是在比我们更深的地方,他的指令是为正义而杀人,但如果爷爷给他的指令是随意杀人,他会去执行么?
我想他不会的,他执行了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愿意那样去做,就像最后哪怕他有了人的感情他还是杀了凶手,不是因为指令,是因为他选择了那样做,所有从一开始他就是有人性的,只是藏在太深的地方没被自己和别人发现。
最后那些自以为正义的,杀的人比谁都多,而铃木一个手上染满鲜血的人却救了很多人,善恶不容易区分,但……其实也没那么难分
这应该是部文艺片吧,小清新黑化向文艺片,虽然爆炸场面接二连三,但仍然是个慢节奏。
开篇剪舌头的变态场景的确让我有点恶心,而面对受害人的痛苦,施害者欢乐得手舞足蹈的场面更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然后……我就被番茄的小腰和翘臀给治愈了…… 先说一下江口洋介饰演的茶屋刑警吧,一个粗暴但有正义感的大叔形象,但从一开始他的正义就不是理性的,他一方面愤怒于旁观者对惨剧的娱乐化态度,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不太公正的手段让犯人受到惩罚——之所以找鹫谷医师为铃木做鉴定,就是因为他认为以鹫谷目睹了爆炸案的惨状后,一定不会让铃木有机会用精神异常的理由逃避惩罚,这说明茶屋并非时刻都在以法律、规则这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囚车被劫、警察被杀、搭档受伤的情况下,茶屋依然在阻止铃木杀死凶手绿川,看到这场戏的时候,虽然觉得茶屋的做法和很多影视剧里警察们的做法一样僵化,但理解为这是要刻画一个讲究公义的刑警的形象、是为了与普世道德普世价值观合拍。
然而,在电影的后三分之一的剧情里,这种印象却被改变了。
当搭档被绑上炸弹,绿川威胁说只有茶屋杀了铃木,炸弹才会被拆除。
这时候茶屋的选择偏离了公义,偏向了人情,他选择用铃木的死换自己搭档的生,即使铃木提醒他炸弹不可能被拆除。
虽然这种选择在人性的角度上无可厚非,但与之前他的所做所为对比,却顿时让人觉得他的坚持如此轻易被动摇,他的正义如此不堪一击——做为刑警,你不是要保护民众吗?
你不是要用法律制裁凶手,而非让人随意以暴制暴吗?
你不是在爆炸接连发生、明知凶手就在医院里而铃木是来杀凶手的时候,仍然要先控制住铃木不让他触犯法律吗?
如此种种,从动摇到崩溃,从坚持律法的刑警,到选择主动杀人,你只用了一分钟。
与之相比,一向软弱、笨拙到甚至搭档三年都不能真正获得茶屋承认的搭档,流着泪大喊:“别打了,只要我死就好了。
”并真的引爆炸弹时,这个被茶屋一直喊成“新来的”的小警察,形象骤然高大起来。
最后,当茶屋一连数枪打在绿川身上的时候,泄愤的意味如此明显,但或者还可以理解为是报仇。
而对铃木扣动扳机的时候,代表的又是什么呢?
毕竟铃木杀的人都是犯罪者,和绿川不同的是,他没有杀过警察,更没有杀过无辜者。
茶屋扣动扳机的时候,他的正义、他代表的法律荡然无存,充满讽刺。
鹫谷真梨子,从一开始她就执着地想要引入新的治疗方法,让被害人家属与施害者会面,从而达到治疗双方心理的目的,这为她的前史埋下一个引线。
看到这场戏的时候,我最好奇的是,既然在相关案例中有部分家属从仇恨转变为宽恕、也有凶犯从不以为然转变为忏悔,但鹫谷自己也说这种情况是因人而异的,那么,我很想知道,这些案例中没有达到期望的治疗情况的比例是多少呢?
是有多少家属始终痛苦、不能原谅犯人?
是有多少犯人根本体会不到家属的痛苦也根本不打算忏悔?
还有多少犯人表达忏悔其实只是为了欺骗,是为了换取自由或减刑?
这个比例,鹫谷是没有去计算,还是仅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数据呢?
随后,少年犯对她的忏悔换来的是自由,我就在想,这个忏悔是真诚的吗?
少年犯的母亲对她的感谢,发自肺腑地称她是神,而鹫谷的表情却是非常痛苦的——尽管她一直认为这也是在对自己进行治愈,可明显她的理性选择对她的心理毫无帮助。
当警察带走铃木的时候,鹫谷所站的位置是被墙壁和栏杆所包围,似乎象征着她的内心、精神都是这样被禁锢着。
而这种禁锢又实在是她自己的选择。
鹫谷所坚持的是理性,是科学,是救赎,从一开始她就拒绝茶屋要求的在鉴定中随便给铃木定性,后来更是执着地寻找铃木表现异常的真相,一步一步地探索。
然而,当最后铃木杀死少年犯,让被绑架小男孩脱险,鹫谷仍然痛苦着。
一直饱受抑郁症困扰的母亲感到解脱,甚至终于愿意去参加鹫谷所提议的治疗。
而和母亲相反,鹫谷却并不感激铃木,相反,她指责铃木:“你不是神,没有人能有擅自制定善恶标准、擅自制裁的权利……你破坏了我苦苦构建的一切……” 她构建的是什么呢?
是为了能够和普通人一样平静生活而构建起的理性的牢笼,她让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是有效果的,她让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拯救罪恶的灵魂同时也能治愈受伤的灵魂。
可铃木所做的,将她从一个神圣的位置拽了下来,无法再自欺欺人。
她之前所坚持的理性、善良,也是如此不堪一击,多么讽刺。
茶屋和鹫谷,这两个角色都充满自以为是的意味。
铃木这个角色,忠实地执行着爷爷为他设定好的程序,为荡除世间罪恶而存在的杀人机器。
如果当初爷爷给他的命令不是制裁罪犯,而是随便杀人,那他和绿川会有区别吗?
我想,或许还是有的,区别就在于绿川从杀人中得到快感,而铃木什么感觉都不会有。
不管是攀岩教练,还是鹫谷,都在试图唤醒铃木心灵深处的人性,想让他拥有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教练认为他曾经有过波动,只是被爷爷给强制封印了。
而鹫谷也在一直呐喊着你不是做为杀人机器被生下来的,你也和我们一样是人。
我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是否真的有效,最后铃木杀死少年犯,是出于程序,还是如他所说的因为鹫谷为他流了眼泪?
而那个清浅的微笑,是内心情感的破芽而出,还是在模仿普通人?
我想,有时间得找原著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一向偏爱悲剧,看了影片之后,心动不已。
可是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感受不到任何失望的情绪,只是感动到快哭,又没有流一滴泪。
T有超越常人的天赋,唯独不具备常人与生俱来的感情,总是安静的像个娃娃。
对无感情的生物又似乎有着善意。
影片对于孤独的人,封闭的人,接近无情的人,更多的是安慰和救赎。
如果你能让我做那个为你哭的人,请赐予我可以释放情绪的能力。
我不要穷其一生都在摸索爱对于我的意义。
没有任何快乐,也不会感觉到任何痛苦。
影片里大快人心的一幕,是那个劳改少年被杀害的场景。
从他站着对医生说出感激的话,便期待他被杀。
人性如此阴暗,虚伪的讨好,以及背叛,怎可以被轻易原谅。
他不死,怎可以对比出T身上隐喻的正义。
纯粹的善恶都好,对我来说有瑕疵的都是废品,极端是件简单的事,容不得恶意与悔意交织。
虐心的是他母亲流着泪对着N个话筒说出他死的应该这种话来。
十分厌恶医生在片尾对T所说的那句话,你破坏了我苦苦构建的一切。
人总是盲目信仰,意识里对付出的感情总抱有索赔的心态。
辛苦构筑一个理想世界,捏造自以为本应该得到的结局。
却难以承担失败带来的失望。
多么软弱无能。
这个世界丝毫不缺这样的人,也根本不缺奇形怪状的性格的人,各种有意无意的标榜的个性里,满是私欲。
T的角色美在他不需要,不需要任何。
当少女问医生,你有没有从心底感觉幸福的时刻,我没有,一刻也没有。
是听见那句话,我才懂得了,也原谅了这个角色。
我没有,也不懂,更不信。
也许天生不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的人真的该死。
变态的爱恋一个人,却无法让其毁在自己手里的痛苦。
也许我不是完全懂。
多少自身制造出来的苦难被彻底打压之后,被亲手抛入无底深渊的不是情绪垃圾,而是爱的能力。
我爱你,怎舍得你毁在别人手里,怎能忍受别人以任何被你爱上的可能性存在你身边。
这样的人生满是自虐和虐人的快感,不给予同类感情,亦不要求从异类身上得到回报。
T和少女作为对立的角色存在,又那么相似。
让我动容的一幕,是T被撞了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T趴在车上望着医生的那一幕。
除了为看医生为自己流的眼泪,我想不出T不逃避撞击的任何解释。
这是一个幸福的镜头,尽管T满脸是血。
少女所谓的幸福的时刻,也就是那样的时刻了吧。
T的幸运,是很多人终其一生找不到那样的人。
即便那些人拥有了更多于T的情感,可是用之不竭,又无处交付的情感,之于人生,本是一种浪费。
T的幸运是少数人的幸运,少女的悲剧却是多数人的悲剧。
T的罪可以被医生的眼泪轻易赦免,写到此表示下,我很遗憾少女没有一个残缺到充满美感和让人心生怜悯的童年。
她有一双翅膀,却被束缚,所以不如亲手折断它。
那时,或许她才能原谅自己空有整个天堂。
世上的感情,是比理性,道德,法律更为无奈的东西。
你看得见的是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却往往不能看见一个人的人性为何存在缺陷。
同是悲剧,可是T容易被原谅很多。
只是因为T长的实在太好看吗。
医生的角色是被定义为善的,看着虽然略圣母范,倒也舒适。
除了那句让我反感的台词。
顺便吐槽下,为何医生对T如此耐心,却不肯对少女说一句稍微善意一些的话。
眼见T是要除暴安良了,为了想要得到的结局,医生希望T不要那样做。
多数时候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出自刻意的善意,根本不能了解自身的虚伪。
我的灵魂年久失修,即便眼见你行善,也仍然会以为是伪善。
大概这是我的错。
片尾正义感崩溃的警察对着T扣动了枪。
却没有子弹。
T不死,于感性来说是赞美,于理性来说是希望。
无论T死不死,都是美。
T死了,我更欣然接受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类人的事实,T不死,我仍然会憧憬身边有类似的同类。
哪一种结尾都好,后者多了一些希望。
现实里不能实现的,在影片中被隐晦表达,看看过瘾一下,电影还是电影。
对于影片最想表达的重点是,生田斗真帅到让我想舔屏。
换别的男演员估计不会给五星了。
好赞
看好二阶堂富美
为什么生田斗真感觉不到痛苦,腿瘸了之后不能正常走路?女猪哪里来的脸教训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是神,她不是一直觉得自己是救苦救难改造心灵抚慰痛苦重塑人格的神么!还有我主要是不喜欢女猪╮(╯_╰)╭还有我主要是觉得生田斗真真的是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代表。还有,虽然生田帅,仍是无魅力智障的典范。
变态的无聊者
首先客观的讲,这片烂最大责任在导演,但是番茄君的演技也真是有够糟糕......即使他好像更帅了.....
为什么所有有感情的角色都那么讨厌呢,或者说我们的情感都因为各自的经历产生了畸变,脑男的情感有着严密的保护,也最原始,最真诚。
生田斗真演技没话说,全程不眨眼。女主好像挺有名,但是能不圣母+气声说话吗。变态就是变态,你别试图去改变他。地下裁决这种事情,到底应不应该有呢?
少年 の Dexster 點解 can't be killed by several car crashes?
之前还说过白金数据节奏慢,结果这个更甚……这片的逻辑和善恶观很莫名其妙啊,现行犯不逮捕却去抓着没有直接证据指向的嫌疑人?知道嫌疑人行动模式的情况下却不利用他去逮捕真正的罪犯?而且医院怎么可能会停电……
不行,后半部拍的太不伦不类了。
有些罪犯任你圣母光辉再强大也净化不了那邪恶黑暗的灵魂。犯人也是人,也有生存权利,自有法律制裁这一套在这部电影里完全被推翻,只有自以为是的无用警察和渴望普度众生的圣母医生,法律和人性永远不能平衡,以复杂的善为借口比那残暴却简单的恶更恐怖。人性本恶,世界需要一个神,看的真爽。
还是叫脑残比较贴切。
想起之前关于《告白》的争论~呵呵~傻逼~!
(内部试映)生田斗真以后的映画资源会越来越多
很不错的剧本,够爆裂也够变态,《庸才》里的男女主角纷纷到《脑男》里饰演反派变态,二阶堂富美的表演疯、癫、狂,演得好。江口洋介演绎的野兽刑警也足够粗枝大叶和凶猛,他内心相信正义大于法律,所以最后对着铃木扣下扳机,可是已经没有子弹。真梨子不肯宣判任何人,她的善良和圣母心被利用,院长正是看出她过于善良才不肯放手让她去尝试更大胆更为激进的疗法,因为她一定回失败,而且将因此声名狼藉。所以不如老实一点做个普通医生,更适合。她的失败同时被铃木一郎发现,铃木杀死变态,用自己的罪过替代真梨子的愧疚,最后铃木露出笑容,我觉得,他喜欢真梨子了。
绝对本年度最烂映画的有力争夺者。。。看了之后连吐嘈的力气都没了。。。
眼睛里都是帅哥啊妈蛋,原谅我无法进行正常的剧情打分。
已经没办法看这种触及人性的电影了,吃进去的蜂蜜yogurt一直翻江倒海,这个世界上总是有没办法救赎的灵魂,所以我赞成死刑嘛!
每个人都想做神,但不希望别人成为神。尤其是主宰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使命。有一个人神诞生的时候,一小撮人进行个人崇拜,其余的人需要反神。因此人类从不允许个体作为道德律令的裁判。但,相比所谓的灵魂解脱,形式上的审判更让人诱惑。共同神则做不到这一点。脑sir真帅,看过日本翻拍推理最饱满的一部
其实有点喜欢这类题材。生田斗真演面瘫太浪费了,应该让山p来演才对。那个二阶堂富美真是见过的最讨厌的日本女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