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片子 对这个导演的所谓深度和纪实 真有种莫名其妙的被嘲讽的意味 他所谓的表现用意丝毫不了解真实的世界 或者真实的人内心的状态……… 这一切都是导演自己臆想的 莫名其妙的感觉无处不在 刻意营造的人物压抑氛围用看似艺术化却又缺乏安全感的角度去描述家庭环境 这在导演的世界里 也许就像是某种伪善 德宝的角色原本也是空乏的但他率真的笑容和国营的台词功底 把这个角色挽救了 / 这部戏对于柯的表现并没有特别突出 他的幽怨和紧闭的心也并没有通过合理的故事情节进行下去 他几乎人设给人一种矫情的夸张 最动人的一幕 是德宝问他 我是你的什么人 他唱 冬天里的一把火 那一段是全戏的顶峰 整个电影几乎就是只有一个段落看到了这部戏的初心 ……… 里面的 你幸福吗 想给你幸福…… 这些上个世纪的台剧的腔调让整个弥漫开来的忧伤瞬间变得滑稽可笑 看来 缺少深度去感受和探索角色的心 是很难很难做到让观众感到欣慰或者难过 导演这一点没有做到 这是导演自己的问题 而配乐还是不错的 有给电影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氛围烘托 这个片 留下骑着摩托车那一个段落参加短片5分钟电影节去吧 ……
李钰对飞说:“你真的是一个很值得被爱的人”…想想飞的处境,这句话听起来只会让人苦笑,自己好似得到了所有人的爱,却总觉得失去的更多。
我觉得飞要的根本不是这些,他只是把MB当作是“出卖自己的工作”,他撕扯龙衣服和殴打他时的暴怒就说明了一切,流下的眼泪是带着愤怒、痛苦和后悔混合的复杂情感。
青年时抛弃爱人灰溜溜地逃走,后来大概是村里人知道自己的职业了,不让他回乡给母亲奔丧(一个重大前提,飞是为了他妈妈才做这行的),后来也不让他给外公奔丧,最后重逢爱人,已经残疾的晓来结了婚,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度量旧爱和新欢的感情,搞得只得出了一个“谁我都要爱”的结论——死结。
JC也太帅了结尾很有意思,又是经典的基隆中山路桥。
前有《千禧曼波》后有《无声》,这个“梦境长廊”带给我们的观感总是虚虚实实,好像它具有连接过去和未来、但又不知会通往哪里的感觉。
晓来一瘸一拐地追上飞,光影迷离,忧郁的绿色好似老照片,二人面对着,似乎下一秒就会接吻,
但镜头一个剪切,回到飞已坐在自家阳台。
随后这静止的十几秒里,只看得到雨滴缓缓落下,不久响起门铃声,但飞并没有起身,随着音乐声渐渐加入,我才惊觉飞在憋气。
忽然想到他和龙在家乡游泳的那天,龙把他推下水,在那一瞬间,他一定记住了龙带给他的感觉。
窒息的人生、鼓胀的情欲,他回溯到和龙共舞的那个晚上,炫彩的灯光下,他跳得好开心(好长一段尬舞hhh)。
我不禁猜想,最后到底是谁按响了门铃?
是晓来还是龙?
又或者只是他的新主顾?
电影里的三位MB表演都满分好么?
(涩气满满了纯属是)特别是柯景腾真的很牛b啊!
各种细节也表现得好好,看到警察来抓他藏.du那场戏我真的很震撼,有点讽刺又算是正视过去了啊呜 还有电影里真的很帅 难道是我看得不太高清甚至觉得他和10年前没啥变化…开头不久晓来拉着飞一起唱《北京 北京》就让我好神魂颠倒,后来重逢又唱这首歌又让我红了眼睛(JC唱歌好听到爆炸 柯就是唱得很好不要再唱了哈哈 结果后面还唱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九敏哈哈哈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其实龙一出场就看得出电影原名《寻找》是谁找谁了——“我去义乌找过你,但没找到”“我也去深圳找过你,也没找到”…龙一直在找飞,而飞在找什么呢?
我真的惊呆…曾美慧孜居然一人分饰三角,完全剧抛脸好么?!
太厉害了也 三个侧面人物都演得活灵活现:露露、飞的姐姐以及晓来的妻子李钰,导演为什么要用同样的面孔扮演不同的人(不要告诉我是经费问题),很值得思考…“阿飞送钱来了,没能见你最后一面…”“阿飞送钱来了,没能抬你上山…”飞对母亲和外公似乎只有谈钱可说了,可是这些钱都是他用一个个屈辱的折磨换来的,上面清晰地用血滴着“吃人”两个字,庙里这场戏用的一镜到底拍得非常好看,整部电影的拍摄手法非常娴熟且极具水平,很完美的色调和构图,看导演署名以为是个外国人,搞得神秘兮兮的
不晓得怎么结尾好,因为写到半夜天寒地冻又饿了,好了戏散了,我们也可以离场。
总的来说,我觉得故事挺好看的哦
男孩梁飞感到自己并不幸福,他一直在为金钱奔波劳累,这慢慢让他失去自我,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
身为男妓,他被家人排斥;身为同志,他被社会排斥。
因为贫穷也因为责任,他过不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他觉得自己没有矫情的命,就像一条关在笼里面的狗,叫几天就闭嘴了。
被支配与被蔑视的屈辱所以梁飞更加内敛乃至阴郁,用沉默和抽烟来遮掩脆弱的内心。
这样脆弱的边缘人慢慢脆弱到不敢奢望自我情感的表达,为了获得认同感,他要像蜘蛛,一个都不放过,每个都爱。
从直接拒绝到半被动提供服务这错了吗?
他不知道。
但要像蜘蛛一样的梁飞需要且一直为别人活着,这伤害到了他自己,也伤害了别人。
梁龙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他孤寂的内心;可被狠心抛弃的晓来为他断了腿,为寻找认同感而一直为别人而活的梁飞因此不得不赎罪。
放不下也割不断的旧爱
受伤的灵魂彼此慰藉晓来和梁飞还相爱吗?
结尾昏暗的天桥上,瘸腿的晓来望着梁飞,艰难地跟上他的步伐;梁飞抽烟又喝酒,蹙眉默然走在前面,最后停下等待晓来跟上;他们相顾无言。
现在的这份爱包含了多少沉重的责任、束缚甚至障碍?
沉默的天桥对梁飞来说,他的快乐是酒吧中与梁龙的共舞,在舞蹈中他做得自我、抛却烦恼、无拘无束,但因为“每个都爱”的责任,他只能掩盖自我,固执地把龙认作“家人”,晓来为“爱人”。
渺茫的欢乐回忆金钱男孩想要寻找幸福,他出卖自己、辛苦赚钱,到头来得不到家人认可、被社会看不起、感情千疮百孔、难以在城市扎根。
他错了吗,人怎么能这么活着呢?
传统的父权社会
不可说不能说的同志群体
感觉只剩唏嘘。
当我们看陆片时是一种感觉,看台片是一种感觉,两种感觉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但陆台口音混杂在一起,便产生了支离破碎的感觉,这才意识到二者已经疏离很远了。
全片提到了许多地方,但好像无论哪里都让我们觉得遥远,除了台湾腔偶尔将我们拉出那个世界。
导演水平实在有限,仅有一两场戏值得玩味,比如飞回家后一群男人的酒桌戏,女人与小孩则在旁边小桌,我们可以窥见男人之间的对话是如何建构为紧密的男性同盟,并且吃女人不吐骨头。
飞则成为同盟的破坏者,受到众人抨击。
再就是飞和几位朋友的火锅别离戏,机位只选择左右摇并不很明智,似乎想制造幽灵观众的感觉,但没有太大效果。
尽管都坐着,都是胸以上的景框,但又想给出远景的冷漠感,没有任何特写,也不太灵。
还有一个不算空镜的空镜头则是沿着盘山公路的主观镜头,这是很好的体验镜头,但全片都是凌乱的剪辑,这里也没有多久就被硬切至下一个镜头。
如若是邦哥来拍,这么个镜头就先来个5到10分钟吧。
而且我更倾向连司机和另一个乘客都不要,直接对着车窗拍。
剪辑的随意导致每段基调都很不一样,产生强烈的割裂感,既有李安的家庭片影子,也有郭敬明小时代的感觉,因而它很失败。
人物也没有一个建立起来的,配乐稍微好一点,但也只限于本片里。
其他都乏善可陈了。
倒不如幻想一下刘冠廷可以演梁龙,但也许少一点痞气,金城武饰演晓来,张国荣饰演飞(想了很久,目前在世的且我知道的感觉没有合适的,兜兜转转又觉得只有他合适了。
),也许杨凡可以试着拍一下,毕竟有些戏还挺有真人化版继园台七号的感觉。
只是剧本很需要一个像艾伦索金一样的华人编剧进行打磨才好。
**本文含剧透,阅读需谨慎**本片是导演筹备近10年才拍摄而成的处女作,电影在置景、表演、摄影、编剧、配乐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豆瓣的4.5超低分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我花了点时间挖掘幕后的一些事。
主要参考内容包括导演本人奔走各大影展时的采访、国外平台的影评和台湾演员在本地做的宣传。
电影在台湾部分的宣传,主要是由柯震东和林哲熹站台,他们两个搭档参与了很多网络访谈,聊电影的幕后内容算是比较多的。
首映礼和金马奖相关的活动,有台方的制片人和其他几位台湾演员的参与。
宣传部分缺少白宇帆和曾美慧孜两位演员的参与和发声,是比较遗憾的,毕竟这两位都贡献了十分精彩的演出,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电影的悬浮与割裂感不少对电影的诟病来自于方言夹杂和取景造成的“悬浮感”,即故事的设置在大陆,而演员却是带着各地方言,许多场景也一看就是台湾本地,显得不伦不类。
导演和制片在这方面难辞其咎,但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创作条件的限制。
电影拍摄和宣发都是“那3年”的事,主题敏感又特殊,经费的重要部分来自于台湾的文化发展方面的基金,主创人员也大多是欧洲背景。
不得已而为之,最终使用了大量台湾演员和全部在台湾取景拍摄。
听了一些导演访谈,最熟练的语言是德语,其次是英语,几乎没有听过他说中文。
所以不妨将此片看成是一个欧洲团队在台湾拍摄的关于大陆MB的电影。
(要我说,这故事磨了10年,能找到钱和人拍出来就不错了,且看且珍惜,要啥自行车……)剧本讲清楚的部分华人文化的经典场景:圆桌吃饭、归乡之旅、祭拜故人,都通过飞的视角,完整展现了小镇青年与朋友和家人沟通的多样性和深刻,能引起不少共鸣的。
催婚也好,受到同村人的歧视也好,都令人感到窒息。
飞是十分悲剧性的角色,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身体和情感需求,为了母亲的病无法拒绝糟糕的客人,到头来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无法见到;给家里寄钱,不给家人添麻烦和负担,却仍然被亲戚奚落和看不起。
两场游泳的戏和片尾的憋气戏形成了一个呼应,因为飞就是在这种压抑、窒息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
删减部分(剧透重灾区1)飞与晓来的羁绊有那么深吗?
剧本后半段飞与晓来重逢后,发生了一些什么?
结局是什么?
这些戏码多少有点崩塌的,许多地方不清不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导演剪掉了!!!
当然导演有自己对于叙事方面的考量——或许有些事不想讲得太清楚,就像很多叙事发生在人物出场的台词和置景细节里。
我是看了许多导演和主演的访谈,才搞清楚发生了什么,电影里是没有hint的。
删减片段1: 飞与晓来热恋时有一段浓烈的吻戏,即在湖滨公园面对面,情难自已地热吻了整整3分钟。
3分钟的吻很长,演员要有足够的内心策划和对人物之间感情的信念感,才能做到。
删减片段2: 飞与晓来重逢后,有一些飞、晓来与晓来妻子三个人相处的桥段。
原剧本是三个人继续把日子过下去,导演后来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乌托邦,所以改成了现在的开放式结局。
删减片段3: 飞与失去腿部的晓来,有一场激烈、背德和复杂的激情戏,甚至残疾的晓来需要携下义肢才能完成。
两个人都觉得这样做不对,但又情不能自已。
两位主演聊过很多次这场戏,因为在动作、心理建设和情感设计上都做足了功课。
没有讲清楚的部分(剧透重灾区2)细节1: 飞与晓来在首段的关系进展。
飞第一次去晓来的家,是敲门的,说明当时二人关系处于开始的阶段。
飞第二次进入同一个空间,是自己拿钥匙开门的,还为晓来买了早饭,说明此时二人已更近一步,是同居状态。
细节2: 晓来这个人。
成片里的晓来,多少有点前任工具人的味道,但从置景细节方面,两个长镜头都仔细刻画了晓来的性格。
晓来的房间是一个很小的Bachelor单人间,摆了红色的吉他、音响、唱片,体现了主人公的音乐爱好,与前后的剧情是连贯的。
老旧房子的墙壁,有地图的挂画和其他装饰画。
厨房和客厅摆放了许多插着鲜花的花瓶(对比飞后来的住处,是minimalist风格,许多花瓶里只有水没有花),冰箱上还有磁性贴。
后来与妻子的生活空间,也是同样有丰富的色彩,墙上有日历和孩子的画。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在人生各种境遇下,都能创造温暖和家庭氛围和有浪漫向往的人。
细节3: 李钰这个人。
在第一次与飞的见面中,晓来介绍了李钰和三个孩子,其中一位是他与李钰的孩子,另外两个孩子都姓李。
后来龙与飞的交谈,也进一步明确了李钰和晓来是重组家庭,李钰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与晓来重新结合后又有了属于他们的孩子——两位境遇同样艰难却乐观的人的结合。
李钰在这段关系中,无论是让晓来给飞和龙倒茶,主动寒暄,还是跟飞聊天,都表现出大量生命力,甚至从姿态上是接纳飞的——不仅是金钱上——让飞教孩子骑自行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本质上来说,晓来和李钰都是那种“生活给我柠檬,我就把它挤成柠檬汁”的人,生命能量上是一致的。
对比飞,他向往家庭的温暖,却缺乏主动构建家庭的信念感,是一种注定的悲剧。
龙的那句“你是吃了我,不是爱我”很精确,飞在大量的时候都想吸取别人的阳光。
细节4: 天桥这段戏。
虽然这段无声的追逐与抽烟戏,意图是给观众留下对二人关系的遐想,但演员本人的讲述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解读。
飞的心理活动是,我很明确我爱你,但却不知道接下来怎样才是最好的,这种爱和打扰,会不会对你产生伤害?
晓来的心理活动是,我有许多话想对你说,但却一句都不能说,因为说了就收不住了,而这个结果,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你能不能承受。
这种张力是很要命的,导演估计自己也拍不下去了,所以突然切掉镜头,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Hello Anxiety这首歌非常之妙,推荐反复聆听。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令人十分疼痛,不能为世俗伦常所接受、以牺牲自我幸福为代价的人生叙事,处处艰难。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遭遇的都是Better Together的爱,不断裂的关系,拥有重绘人生底色的能力,也给予彼此多一点的理解。
片名money boy/MB,本身是华语语境和文化中现代同志群体创造出的,对以同志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性工作者的群体内密语,其语法逻辑就是long time so see式的,与真正英语中比较特指服务同志群体的rentboy或服务异性恋女性的cowboy,gigolo,范围更广更老旧的hustler等等不同。
而且其与1/0攻受等名称一样产生于互联网大众化后的同志亚文化中,因此它本身就极具时代社会文化群体特异性。
我想导演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要表现这种特定群图尤其是少数群体中的特种群体的特异性的。
另一方面本片的风格尤其是视觉上虽保持了一种疏离,但绝不是彻底的形式探索的或坚持间离的。
它绝对是要以这样一个内核非常通俗文本的现实市井故事去引发情绪认同的,付诸一定普世价值观共鸣的。
这两方面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这部作品的社会性社会关注和更提炼抽象的形而上议题。
但整部影片在特异性体验深入和普世性共鸣拔高方面都做的极为粗糙干涩,是那种看到后来近乎打磨我眼球的糙。
整体感觉非常像一部特殊群体版的烂片公民凯恩之the room,仿佛是某种靠意识传递永生的高等文明外星物种,偷偷观察人类文化看了王家卫之后,拍出的为了伪装身份参加影展窃取情报因此强行苦逼的七月与安生。
具体说,时代感,社会和亚文化群体的面貌和特异性,我想是至少需要非常深入的生活经历或者非常深入的研究其一才能鲜活又锋利要害呈现的,而本片则漏洞百出而且感觉是那种差不多就行了的敷衍。
从同志性工作者的角度来说,以影片制作发行的时间看,国内外大部分从业者是兼职性质或多身份化的,以线上平台自我营销为主要推广方式,很多还具备自媒体影响力内容生产者的性质。
从大众意识形态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说,国内性少数族群和相关从业者最大的压力,都来自中国家本位社会的制裁,违背了异性恋模式婚姻和生育的越轨污名化,因此他们面对家庭和故乡的熟人社会,往往应该是隐瞒的有另一个谎言人格的;从群体和受众内部看,对性工作者的歧视在降低,甚至围绕这一身份的刻板印象更多开始倾向于某种高度浓缩的被追捧的性感形象符号(同时由于同志亚文化历史长期以来迥异于异性恋模式的价值体系,对某些性感形象符号始终的高度推崇和所述的自媒体内容生产者越发具有的影响力,亚文化内部对性工作者的态度是自始至终并且越发宽容于异性恋社群的,也没有明确性别差异的)很多从业者可以保有一定的私生活,甚至组成非常符合异性恋模式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本身也可以成为营销卖点。
从经济和阶级角度来说,现代性的性工作者受到的剥削和所处的剥削关系,越来越纳入到个体与大型垄断平台间的关系,甚至和大量自媒体内容生产者是无异的,内容的涌现又不是传统产业化的,事实上甚至是相反的,由于政策因素和始终没有官方承认的半地下性,以线上虚拟身份的经营模式削弱着从未形成体系的线下同志产业,不断被驱逐的同志经济也从未蓬勃多元,依然维持了各领域内地域性单一品牌垄断的情况。
家本位社会的制裁就是本片着力表现的社会议题之一,但离奇的是所有可能被质疑的从业者面对家乡非常狭小的熟人社会,都是完全透明公开出柜的;家丑外扬式的泡沫剧争吵;东方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制裁中,还出现了典型西方却违背中式传宗接代家庭伦理的驱逐和关系断绝;人人互识的环境中,不考虑压力和少数族群本身在人口中的比例,会有同乡义无反顾追随性工作者前辈的“美国梦”式桥段,而且还占据了剧情叙事的主要部分。
本片所反映出的性工作者状态也极具有遗风的时代感,出身底层,原生家庭的贫困缺乏教育,城市化突飞伊始高度割裂的城乡二元化,纳入到实体工作场所和机构中,以异性恋声色场所那样被已成产业化的系统剥削,甚至被勾结的官商黑恶势力多重控制。
这样的处境和关系绝对是存在的,放在卖淫非法但政府纵容产业发展或半地下化的社会和性少数族群产业远更成熟的国家中无疑更加合理。
如前所述我国至今没有形成甚至说初具体系和规模的同志经济,审查的日益缩紧对于同志群体来说是倒车的逼退进地下的,异性恋模式中最常控制强迫底层性工作从业者的黑恶势力,或者石墙运动前同志经济受到黑帮挟持和警方骚扰的局面,在大陆是否有实体同志产业去侵入都只能说有待商榷,更别提是多重地下化又违法的亚文化群体内皮肉生意。
还有公开身份的黑道大哥,当街古惑仔式乱战等场景就更是宛如偶像剧强行高潮般荒谬。
影片如果着力于一种同志亚文化渔场时代感的塑造其实会更加合理化,包括早已脱离此刻同志群体审美的服饰形体面容文化偏好,老旧的酒桌文化称呼(甚至说从未在同志亚文化群体中流行的异性恋爷们称呼)反现代同志商业大趴模式的夜生活场景,以及大部分时候刻意追求的某种视觉场面调度破败诗意,完全剥除了网络自媒体虚拟货币和平台的只有阴潮弥漫的市井,但这又与剧中同样也反映出的物价,消费生活水平,电子设备等彻底割裂。
由于大量台湾从业者的参与,本片充斥的台普和台语又描绘出一个完全脱离真实两岸政治关系的平行宇宙,如此多底层非法台湾劳工以及如此自由的居留往来就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也引出更细节的密布的不讲究,比如唱的两首歌(不算最后卖唱的一首)充满了不符合角色年龄群体偏好的古怪,更像是某种创作者本人的情怀隐喻大抒发;反映城市化进程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的南腔北调,却一再反作用的撕裂真实感,北方大碴子感的太妹突飙的四川话,和她山东老公的南方普通话,主角家庭与相邻中统一的台语,鹤立鸡群自己老父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大陆执法者却清一色的台湾腔和港台用词等等。
还有即使出于审查分级院线等考量,对情爱场景用镜头场面调度剪辑等方式加以修饰,也不应该出现有外生殖器的物种一眼都能看出的借位到给肚脐做造漏的可笑画面。
对于只要涉及到少数族群的作品,我认为其社会身份和个体体验的特异性就或多或少被涉及,试图模糊差异的马虎是与这样的社会关注背道而驰的不敬不敏感。
要说做到比较优秀的,反倒是去掉各种亚文化特异性体验矫情感的底层务工者的生存困境,和去掉性少数族群身份,对于广泛的华语文化中违背家本位婚恋生育期许的个体都不会陌生的酒桌规劝车轮战。
还有与之匹配的大量固定机位中景对称画面,演员更大程度上成为物化的传递信息的道具,以及对称中不平衡因素带来的冲击感异质感,还有环绕着角色徐徐揭示酒桌中角力的运镜设计,有种中式文化双轨制的影像隐喻。
本片文本说实话并没有多少文学性,但又三不五时脱离现实场景和口语语境的抽象拔高,为了避免不论是特异性还是普适性方面功课不足的别扭,我倒认为如果当初选择走更极端的通俗文本泡沫剧化,或者更脱离具体背景的寓象化,都会更掩盖粗制滥造集中观众焦点。
更令我不适的则是粗糙包裹下本片付诸的某种浪漫主义价值观念,即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由于资本积累和反封建制度的经济阶级和政治需要,所产生出的异性恋单偶制模式的所谓人类普世崇高情感“爱”,是不论解决形而上的客体孤独性,还是形而下的制度性不公生存困境,再小到个体自我实现的唯一解答。
异性恋单偶制模式所捆绑的无疑是因经济私有制所产生的现代婚恋关系,同时它是一套等级性的道德价值标准。
从性和性别角度来看,它规范了异性恋作为塔尖话语权位置以及向下驱逐的等级阶梯,顺性别男性的特权和对女性以家庭生育中心的囚困,以贞操等替代标准限值的自我实现。
从亲密关系和情感的角度来说,它以忠贞,关系时间取度等代替安全,自愿,满足,尊重等需求,经常会模糊性犯罪和婚内性暴力等问题,忽视人真正的情感认同和需求。
对于性工作者来说,尤其是处于多重边缘的少数族群从业者,影片中也反映出其从业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贫困和阶级固化的处境,而其从业后的困境,有系统的来自大众意识形态和道德审判的歧视,违法身份下更易成为多重剥削的目标却各种保障的缺失,身心的创伤健康隐患,阶级固化下永无止尽的自我消耗。
我们无需在此讨论卖淫合法化等议题,也不难看出对于底层务工人员和灰色地带的特种从业者来说,其基本权益和健康安全的保障,是其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先于其他需求的生存基础,而更进一步脱离违法地下的泥潭,打破轮回式的阶级宿命,是整个社会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制度性系统性不公。
但本片价值取向与所有角色都将真实问题的解答付诸于所述的看似本质天赋的实则道德价值的纯粹之爱。
也由于其道德等级性,就像反封爱情故事那样,角色要符合值得被爱被拯救的标准,就必须论证其某种符合模式的纯洁性。
而且是如此老套的纯洁妓女标准,用情感的专一,清教式的节俭资本积累和对物质金钱的宗教惩戒贪婪式的认识和不屑一顾,去弥补肉体可以物化跌价,因此肮脏的瑕疵,用精神的禁欲和单一模式去救赎肉体违背禁欲的不洁,最终自我实现,并且因此凄美又梦幻的脱离现实中层层盘剥的剥削困境。
事实上本片在完成这套古典玛丽苏模式中,唯一缺乏的就只有一个在争取零新增时代从未听闻鸡尾酒疗法而香消玉殒的悲剧主角了,当然也可以更古早是癌症或者结核。
包括性少数族群为了社会期望与异性恋个体结成形式婚姻中的权利和不公问题,针对地下群体的性暴力性犯罪问题等,本片都同样套进了亲密关系中的忠贞性纯洁性式讨论(让我不禁想到吴亦凡事件爆发伊始,性犯罪受害者为了获得大众的认可和避免二次污名化,还必须先将犯罪纳入亲密关系的不忠范畴才得以提出并获得舆论支持的无奈。
最后如果我们要聊普适性拔高,那么拉远一步说,关注少数族群的作品出现,本身就是对过去异性恋霸权经典模式的反叛。
随着我们越发去病理式分类的看待性和性别身份,将情感体验引入其范畴,我们明白就连最原始兽性和本能的性欲望性冲动,都并非是所有个体必然的本质的内在需求和内驱力。
那么对于亲密关系的需要,无论其形式,同样也是非必需非本质主义非天赋的,更何况这种单一异性恋模式强加进少数族群特异性体验作品的粗暴,也无非是一种霸权。
说实话,本片是全方位的鸡肋,包括营销噱头都没有引起我丝毫观影兴趣,倒是友邻们集体的吃屎同享最后让我好奇害死猫。
而我这改不了的不断句大写论文的毛病,其实是对于自身少数族群身份的又一次发散和车轱辘话,针对可能剧本还没这字数多的本片我觉得它不配。
不过当然我完全理解这样的浪漫性悲剧性绝对有其受众和共鸣,不然也不会有某篇首当其冲的评论一边看一边qq空间许愿池黯然神伤顾影自怜。
同样是91年生人,同样质问过爱情与幸福,同样把对感情里的不甘心当做爱,同样在折磨中释怀,同样在舞池中翻过这一页,我实在无法做到不让自己共情。。。
但是试问!
我的«得宝»在哪里?虽然不像电影院我身边的法国陌生小哥(竟然)偷偷的抹眼泪(毕竟电影场景的强行”缝合”以及大陆和湾湾台词的格格不入,使我不得不频频出戏) ,我还是坚定的认为,导演在很多地方设置的很巧妙,甚至高级:比如在三位男主情感冲突,爱恨纠葛方面,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你侬我侬的台词(尕娃: 我是你的什么?
阿东:你就像那。。
好吧,大家可以试着不被歌影响,假设自己是个老外,只是专心看歌词会发生什么),在爱却不敢爱,想亲又不能亲的边缘频频试探,挑逗观众感官的音乐刺激,一切都和阿东的微表情一样微妙(好吧,我是想讽刺阿东几乎没有,微乎其微的微)。
比如最后的门铃设置,也许在小说里,这几声门铃可以把男主心情的生生死死,跌宕起伏写它个几十个来回不重样了。
试想你真的最爱的一个人,他就在门口按门铃,爱的潮水一次又一次敲打,你希望它退,却又不希望它完全退,你多希望它又来一击最后的猛烈!
当然如果记得,电影最后也有这一丝猛烈,然后就在黑屏中伴随阿东始终如一的微表情就让男主摆脱了。
其他,还有各种台词的停顿,留白,silence各种,以及咱们得宝出色的张弛有度,该生活化处理生活化,该爆发时毫无保留,难道这些不值得加一星吗?
言而总之,导演不背这锅,我觉得综合考虑加上咱们得宝出色演技,绝对是值得四星鼓励的!
但是,我的得宝你在哪呀!
下次别苦逼的当人家的备胎了,吓得我在电影院里一直以为你要BE收场呢,那我我就脚趾头都扣烂了。
蛮真实。
没有狗血,就是普通人会有的感情纠葛。
形婚,家人的压力,对初恋的歉疚,对现在恋人的“仗着人家爱自己就不怎么珍惜”。
但恋人走后,又开始怀念,变成下一个得不到的怀念。
柯震东的演绎还不错。
始终有种淡淡的悲伤。
这在电影前半段,人物初入社会之时,有点奇怪。
五年之后,这份悲伤和人物剧情契合了起来。
有种经历了一些起落,觉得人生不过尔尔,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徘徊。
梁龙的介入,增添了生命的火星。
因带着梁龙前行,仿佛自己也有了成长的弧光。
最后的舞蹈剧情,感觉他这几年没有虚耗。
也许稍微学了点现代舞,locking,肢体演绎能力好了很多,隐隐然能体现出同志的一丝丝媚态,分寸竟让人很舒服。
同志角色已成为台湾男演员的流量密码,一方面可以证明自己拥有征服同性的颜值水平,另一方面也许有机会碰到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角色来标榜业务能力。
可这类角色往往需要更高的驾驭能力,而不只是凭借角色本身的特殊性和拍摄技巧来完成塑造。
柯ZD算是交了完整的作业,但过于追求氛围感的表演方式让角色的可信度并没有建立起来,相比之下白宇帆就显得特别真实和突出。
最后一幕的跳舞戏终于有些渐入佳境,那种尬尬的感觉让阿飞的人物魅力短暂闪现,相信柯的未来会更好。
然后说回故事。
“妓”(无论男女)自古即是戏剧所钟情的冲突及矛盾载体,挖掘其人性和内在的作品恒河沙数。
好坏暂且不论,大多其实都难逃猎奇意淫之味,而这想必也是打开同志世界屡试不爽的捷径。
可是,可是,都9022年了,连广大直男直女们都对LGBT电影不再新鲜,为什么还不停耍这老一套的三板斧?
无论是MB的故事外壳,还是放逐人生的自我寻找,同志身上真的没有其他值得讲的故事么?
看来台湾成为亚洲第一名的骄傲依旧没有为同志群体带来应有的平视。
好吧可以理解it still has a long journey to go,但是否我们可以先让自己不再老走回头路呢?
还是说也许同志本身始终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因此希望通过被窥探的方式被看见、被猎奇的方式被了解呢?
至少我身边的同志朋友并不。
相较于“金钱男孩”这个译名,我更偏向于“寻找”,因为更贴合像飞这样孤寂迷惘的灵魂。
MB作为一个敏感的地下职业,需要承受太多了。
金钱交易的身不由己、法律边缘的暴力、亲戚的不理解,像一块块巨石压在飞的内心,苦闷压抑,甚至让他怀疑自己爱的能力。
与晓来的过去还没有释怀,龙的存在又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带来些许温暖,如此一来,摆在飞面前的抉择甚是艰难。
也因为尚未释怀的过去,飞才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爱龙。
“我就像蜘蛛一样,到处吐丝,散发我的爱。
我不会放过每个落网的,我会紧紧抓住他们。
”这句话是李钰对飞“那你幸福吗?
”的回应,又似是一句嘲讽,嘲讽飞放不下晓来。
飞承认自己是这样,但他又说,这错了吗?
飞和龙分开这场戏走得太轻,张力不足。
“你是我家人,晓来是我爱人,我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飞深深刺痛了龙,“你是吃了我,不是爱我”本该更具有爆发力。
结局跳舞全场最佳,将犹豫到释然的变化用肢体语言表达了出来,不知最后的飞忆起时,是否明白,是否已找到答案?
金钱男孩 (2021)4.42021 / 奥地利 法国 比利时 中国台湾 / 剧情 同性 家庭 / 陈熠霖 / 柯震东 林哲熹
真的是糊弄外国人的…挺好的一个题材,换个导演再拍一次吧
为了最后一场跳舞戏打三星吧。如果这个戏是柯震东为了白宇帆牺牲,回应开头和前男友的前史,就还可以。现在这个处理我是丝毫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参考《艋舺》呢?第一个露背床戏出现后,一个爸爸突然带着两个孩子站起来离开,全场爆笑。工作人员和爸爸都太失职了吧。小朋友还是遮住眼睛离开的。
65/100 #Cannes2021UnCertainRegard 曾美慧孜演的三个角色是三位男主的映射 总体来看反而超出预期
地域割裂,男孩做鸡记,两位男友的线比较割裂,题材大加分,表演也还行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评分这么低。价值观错乱迷离混乱?那就对了,电影不是价值观指南,不是xinwenlianbo,它只是电影。现实生活的样子就摆在那里。以认真扎实的较高制作水准写实展现出了一种社会,几种生活、人生,难能可贵地去展现这些很少有人去展现的社会阴暗角落的现实生活,这种创作方式是很棒的。对于一个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成年人来说,ta是有着自己比较坚定的价值观判断的。包括这部电影在内的这类电影就是拍给这些有独立思考的人看的,电影不负责解决问题,它只负责提出问题。xd艺人,这个没得洗,我选择不去以任何形式的利益支持他,比如不给他出演的电影贡献票房,但我不会因为他而完全不看他的作品,这毫无意义。这部电影我也是用quest2上用skybox看的网上1080p文件。德和艺不要混为一谈。
三星半,导演还是很脚踏实地的写故事的,把社会背景放在内地,把城镇化社会、催婚逼婚、家庭矛盾都有一定的探讨。内地能有白宇帆这样可塑性极佳的青年演员真的是太棒了,白宇帆在本部片中表演绝了!曾美慧孜没想到在片中一人分饰三角,两个同妻,一个同姐
柯震东在片中常陷入无言的忧伤,甚而无法直面与晓来、阿龙之间的感情,亦让我想起《孽子》的一段。男主阿青在龙子的怀抱中失声痛哭。龙子对阿青如哥哥般体贴的爱,却只能让阿青对自己感到悲哀绝望……阿青一再回避龙子的爱,只因他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了爱,而自己却失去了回应的能力。内心积压的抑郁感、屈辱感与伤痛感,令同性群体的很多人失去了爱或者被爱的能力。(柯震东对小飞这个角色的拿捏与《孽子》阿青的精神状态极为相似,对于一个曾经的偶像明星来讲,这是一个明显的突破,说明柯震东对这个角色是下了功夫的
这个真的挺虚的,选景和口音的问题大到无法忽略。
四星半的样子吧,但是评分太低了,我要加半星。最后是看哭了的。虽然里面试图展示内地的广袤和复杂的人事物,但是限于拍摄环境,还原度很低。但是整个电影的质感是非常好的,人物的情感也动人,除了男友结婚的那位很出戏,其他人都在戏里。整个剧似乎有主角自己的影子,一开始的犯错,后面的弥补,被搜家时候的眼泪。消沉之后重新获得的对生活的热爱。那火焰,那眼神,那笑脸,都是黑夜里的救赎。我也是mb,西安机场的money boi,一样的被cao完就扔无人理睬,但愿我也能获得救赎。
还可以吧,就是演员选的比较违和
超出預期。這片土地上的隱秘与邊緣,在另一處平行的飛地上以某種蹩腳的方式展演,但這混合、失調、空洞的符號,卻於當下不可再得,就像印錯了的郵票、錢幣或者報紙,以奇怪的方式失誤,但只此一版,別有價值。戯內墮入煙塵,戯外洗淨鉛華,是誰的新起點,又是誰的「黑歷史」?
差了点什么
故事很好,讲的也清楚,白宇帆演的真好,值得一看。
不知道为啥打低分,我觉得还可以吧。虽然k是过气明星,但演技还行,帅度有下降,身材稍微有点点发酵,也还行。。。。。。剧情稍微有一点点尬,尤其是那个什么女的要和男的回山东,这默认男的应该是山东人吧,怎么口音一出来是台湾腔,,,,,这。。。。。。实在有点儿崩不住
柯震东演🉐️非常好,特别是以别的问题来衡量导演的水平而言,当然主要问题是出在编剧方面(太多想法“直给”了。但这部影片神奇的忽略众多如语言梗之类的“硬伤”以后,打动了我。主要就是主演演得太好。柯震东我真的看好他,有天赋,有灵气,有悟性可以成大器。
白宇帆很好,梁龙也很好,粉衬衫贴身热舞很可爱。和朋友相处的部分可以多拍。导演要学会用近景。
这个影片给我这种感觉:性工作者也很在乎爱情。
中国勘景选角,最后整个挪到台湾拍摄,这是华语虚构酷儿片的唯一出路吗?20年后大陆虚构酷儿长片几乎为0,多给一星鼓励。
白宇帆演的还可以,其他的都不太行,白宇帆是有前途的
居然比想象当中的好看,情节非常简单,但剪辑出奇的好,看起来明快清爽,不会显得很晦涩。没想到白宇帆还有这么一面。主题其实说的是关于旧爱和新情。过去的恋爱虽然美好,但他已属于过去。现在的邂逅虽然不似从前那般美好烂漫,但人还是要学会往前看。生活也许原本是沉重的,但要学会讨好自己、取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