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记忆其实不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所做的不过是,恰好在潮落的时候经过,恰好在潮湿的清晨里,从浓雾的回音里看到了一所房子。
这时的你,还不知道你曾在这份荒芜里,拥有一个陌生的名字。
记忆自己不会排山倒海,不会自己诉说,但它们会借用一个声音将你搁浅,让你在没有方向的远方里,将目光授予它。
有些记忆其实不是属于你自己的,但当你听到,当你选择用泪水做成的船驶向它。
它便成为了你的记忆。
我记得看完这部片子以后,本片的製作担当福山亮一说,“记住的都是负面的台词啊”主人公杏奈应该是吉卜力历史上最阴沉的女主角了。
相比千寻更像城市长大的孩子。
内向,敏感,脆弱,自卑,讨厌与别人打交道,自己一个人玩的比谁都欢。
虽然仍保持了吉卜力清爽复古的造型设计(但已经明显与之前不同),这样一个主角在精神内核上更接近当下的设计。
至于像谁,仔细想想,应该是碇真嗣。
可以看到两代人的思路终究是有鸿沟,高畑勲宫崎骏不可复制,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法打包拿来。
影片的前半段,对于杏奈的塑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没错,登峰造极。
在不做作,有真材实料的前提下,一个真实的人物——而不是像宫崎骏那样幻想中的女孩儿——被建立了起来。
我简直要跳起来。
如果能保证这样的稳定发挥,达到庵野的高度绰绰有余。
但是从当玛尼这个角色出现时,我知道这部电影要出问题了。
玛尼的登场并不惊艳。
只是杏奈划船来到宅邸,玛尼熟练地将船固定好,镜头以杏奈的角度从下而上,看到月光下的玛尼面带微笑。
这一段只能说正常水平发挥,并没有很深的印象。
真正严重的问题是玛尼人物没有塑造起来或者思路不清晰。
杏奈在玛尼登场之前,人物塑造已经基本完成,成熟,充满细节。
此时玛尼以“帮助者”的形象出现,非常符合真嗣+渚薰的模式。
主角可以充满内心的挣扎,(顺便说一句,这个片子并未继承宫崎骏不直接心理描写的特点),帮助者对于主角来说则是完美的存在。
这样一明一暗产生互动,无论剧情上还是画面内容上都很有看点。
如果要彻底执行上述策略的话,那么玛尼就必须是虚的,不食人间烟火的。
她本质上应该是主人公性格的对立或者拓展。
这个过程是一种变相的“自省”。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也有意识地模糊主人公日常、梦、见到玛尼这几个情形的界限。
有几个画面对于剧情意义不大,却是在不断提醒观众,玛尼并非现实存在。
但这时原作钳制了发挥。
我们知道实际上玛尼是杏奈的外婆。
玛尼身上也发生了七情六欲的故事。
特别是末尾久子阿姨讲述的玛尼的故事,充满了人间气息。
同时导演也在着力,两个现实中的人如何互动,互相帮助走出困境这一线索。
这样使得本来应该虚化的玛尼一下子变成了与杏奈并列的主人公,而且是在中期之后才开始着手塑造现实中玛尼的形象。
这也是青年导演身上一道老人们的枷锁。
米林宏昌的解决方法是当玛尼向杏奈倾诉时,两人角色的互换。
这个方案不错,但也使得故事线和情感线有点过于抽象了。
杏奈逃离人群认识了玛尼,突然见不到了杏奈的问题自然没有解决;不能相见牵扯到玛尼的悲伤经历,故事又转向,杏奈帮助玛尼。
我个人的感觉是一下子“断了篇儿”。
中间有细丝连着(杏奈了解帮助玛尼的过程也使自己变的勇敢),为了塑造高潮,“我原谅你”这场戏又使得气若游丝的连接非常尴尬。
所以剧情在中后段有点模糊,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除此之外,问题还有像结局部分有点啰嗦,部分衔接还欠自然等等,但这些缺陷完全可以被忽略。
米林宏昌已经大胆实施自己的想法,如果说《阿莉埃蒂》时期麻吕还是小心翼翼,维持自己和所谓“宫崎骏风格”的平衡。
《玛尼》当中米林已经开始抛弃日渐符号化的宫崎骏特征,对剧本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也观察到制作阵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staff表中可以发现近藤胜也高坂希太郎等老将出走,美术监督色彩指定启用新面孔。
安藤雅司在辉夜姬物语之后重归,在本作中除了作监之外还担当了剧本一职。
根据吉卜力的习惯,应该是指安藤雅司也参与了分镜脚本的制作。
这一举动让人浮想联翩。
无论这部电影是否取得了票房佳绩,能够获得不同层次观众的认可。
玛尼都是吉卜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他突破了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甚至精神内涵上固有模式,开辟了吉卜力的新时代。
希望米林宏昌能够获得更多机会成长,我们唯一需要做的,便是期待吉卜力的新春。
这段时间,辞去了工作,仅仅是走上了自我疗愈之路,当疗愈完成则是找到了最后的爱。
就像影片中的安娜。
整个影片前后相互呼应,用玛尼的灵魂做了贯穿,玛尼的出现最后至于了安娜,让她看清了整个事件的真相,最后找到了爱。
安娜从小双亲去世,被后母养大,由于小时候无意间看到的政府补助金,让她心存心结,认为养母为了拿补助金,而不在乎她,因此从小自闭内向。
无意间的一天,出现了灵魂中的人物“玛尼”。
玛尼是她心目中的那个给她爱的人,成为她的朋友,带着她走过心结,也让安娜发现了自己竟然也能够帮助玛尼穿破谷仓的恐惧。
最后通过玛尼的故事,安娜发现玛尼即是她的外婆,外婆的丈夫的死去,安娜双亲,玛尼女儿的死去,都给这个家庭一连串的创伤。
因此,当安娜在最后疗愈过程中,发现了所有的真相。
不再选择自闭,内向,不再不可原谅他人,她知道她是被爱的,她变快乐了...同样的,我们在世界中,也常常会遇到他人对我们伤害,我们对父母,对朋友,对爱人的愤怒和不可饶恕,但是当我们自我疗愈结束之后,我们会看到他们背后的伤害,那时候我们将会原谅他人而不会选择愤怒他人,也不饶恕自己,让自己永远的生活在了那个黑暗的角落...愿全天下的人都能够找到最后的爱,爱自己,理解他人,成为快乐的天使...
影片刚开始的杏奈独自一个人坐在长椅上画画,而其它的长椅上则坐着三两成群的少女,彼此间有说有笑。
“他们都是圈内的人,而我则是圈外的人”,当老师走向杏奈的时候,杏奈则吃惊而欣喜地看着老师,脸也显得泛红,可以看出杏奈是很少与人接触。
紧接着杏奈发了病,发病的杏奈被送回了家,三个女孩给她送去了书包,继母向三个女孩问杏奈与大家相处怎么样时,一个女孩说还行,杏奈可能比较内向吧,另一个女孩反驳说那算是内向吗?
可以看出杏奈在学校与大家相处的并不是很好,生病时她的继母给她请来了医生,而杏奈则冷冰冰地对继母说,“让你破费了”,她对继母的称呼并不是妈妈,而是阿姨,以及后面的剧情都说明杏奈对继母是有隔阂的,影片刚开始就衬托出了主人公杏奈的性格,格格不入,敏感而又内向的。
继母把杏奈送到了乡下的大岩叔叔阿姨家,因为乡下的空气好,最适合杏奈在乡下养病,杏奈在给继母寄明信片时遇到了熟人,杏奈匆忙地走开了,慌慌忙忙的同时,杏奈跌倒了水边,看到了那座荒废的宅子,“不知道为什么,那座大宅好像似曾相识”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解释了杏奈为什么会对这座大宅子感兴趣。
在潮水退去的时候,杏奈来到了大宅,里面空无一人。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玛妮为什么让杏奈与她见面的事情当作是秘密,使剧情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
杏奈与这个地方的其他孩子一起参加了当地的庙会,她显得很格格不入。
在胖女孩问了她的愿望是什么意思时,杏奈显得很不好意思,在此之前,杏奈明显很不想和胖女孩在一块儿。
因为胖女孩对杏奈的接触让杏奈感觉到反感,胖女孩夺了杏奈许愿的那张纸短册纸,看了杏奈许的愿望:“我想每天过得都很普通”胖女孩夸杏奈眼睛好看,这激怒了杏奈,“好了,不要管我”然后重重地说了一句“胖猪”,不过胖女孩原谅了她,但是她随即说出来的话彻底激怒了杏奈,“不过不幸的是你再想装普通也没用,因为你看起来就是你那个样子啊”,紧接着胖女孩决定和杏奈和好,而杏奈甩掉了胖女孩手中的她写愿望短册纸,冲出了庙会人群,跑到了水边。
“我就是我这副样子,又丑,又笨,不开心又令人不悦,所以,我讨厌我自己。
”这是杏奈内心的独白,这也是她孤僻的原因。
伤心的杏奈想到了童年她被收养时孤独地抱着布娃娃坐在椅子上的情景,转身回家的她发现了停泊在水边的船,她决定用这艘船划到了大宅那里,快接近大宅时,大宅的灯开始亮起,杏奈无论如何都挥不动船桨,就这样,船径直划到了大宅,于是遇到了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玛妮。
玛妮出现的方式则引起了杏奈的好感,另一点是因为玛妮和她梦中的女孩很相似,“我是无论如何都想和你成为朋友呢",玛妮对杏奈的动作显得很亲昵,我倒觉得玛妮的出现是特意的,有目的的,她的出现或许能给杏奈带来不一样的世界。
玛妮对杏奈的亲近则让杏奈向玛妮敞开了心扉。
"这是你的船吗?
”“是啊,是我故意为你放的呢”这些可以看出来玛妮的出现是特意的。
杏奈第二天又来到了水边,玛妮划着船来接她,玛妮教杏奈划船,紧接着她们开始野餐,约定每天晚上互相问对方三个问题,玛妮说想一点一点的了解杏奈,从杏奈迫不及待地问玛妮问题上来看,杏奈对玛妮是很感兴趣的,她也想像玛妮一样互相了解对方。
紧接着玛妮邀请杏奈去参加聚会,把杏奈扮成了花童去参加聚会,在聚会上杏奈见到了和玛妮一起跳舞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玛妮后来的丈夫和彦,杏奈喝了一位先生递给的酒,睡着了,醒来后,玛妮和她在外面跳起了舞,杏奈吃惊的望着玛妮,随即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玛妮嘱咐杏奈要记得来找她。
杏奈躺在马路边睡着被别人送回到了大岩叔叔家, 杏奈睡觉忘记了时间,醒来后匆匆忙忙地来到了大宅,里面空无一人。
天开始下起了大雨,正如主人公见不到玛妮的心情一样,杏奈对玛妮已经养成了依赖,希望天天见到玛妮,失望的杏奈回到了家,呆呆地望着窗外。
已经一个礼拜没见到玛妮的杏奈来到水边写生,看着她画的玛妮发呆,遇到了长者久子,从她哪里得知,大宅正在装修 ,很快就有人搬过去。
得知这一消息的玛妮匆匆忙忙地来到了大宅,遇到了戴眼镜的小女孩,正在她准备离去的时候,小女孩问她是不是玛妮,让杏奈停止了脚步。
小女孩带领杏奈参观了大宅,最后小女孩在房间递给了她玛妮的日记。
杏奈看了玛妮的日记,上面写的是玛妮与她在一起做的事情,不过日记里并没有出现杏奈,都只是玛妮孤身一人而已,因为玛妮擅自外出,婆婆把她锁在了房间,关了好久。
杏奈在水边写生,又一次遇到了玛妮,玛妮看了杏奈画的她,她很开心,因为这是别人第一次画她,“我很想见到你,我在内心不断呼喊着”“我也是”,因为彼此间打开了对方的心扉,所以渴望与对方的一次又一次的见面吧。
这一次,她开始了解到了玛妮。
“你,是个幸福的人,我如果是你就好了”,杏奈并不真正了解玛妮,玛妮其实和她有着类似的童年阴影,杏奈向玛妮讲述了她的故事,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死了,外婆也去世了。
她是被别人领养的,她向玛妮透露继母他们是拿钱来供养她的,她认为正是因为她不是他们亲生的小孩,他们才拿那笔钱的,而且他们还刻意隐瞒杏奈。
杏奈觉得继母他们总装着担心的样子,她很讨厌并在意着这样的事情。
“你是我见过的最喜欢的女孩子”因为发现了杏奈的内心,玛妮才这样说吧。
玛妮开始讲述她的秘密,父母很少陪伴在她的身边,在她身边的只有婆婆和她的双胞胎姐妹。
她总是趁着婆婆聊天的时候溜出来,那时候感觉最自由。
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家里面开聚会,那时候她会感觉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孩子,“杏奈,你愿意一直当我的朋友吗?
""我一直都会是你的朋友的”因为觉得内心共鸣,所以想做一辈子的朋友吧。
紧接着,玛妮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不幸,婆婆总是用力扯她,每次的感觉都很痛,姐妹们也爱欺负她,玛妮的童年是孤独的。
“我,如果是你就好了”玛妮对杏奈说。
“我们两个人好像对调了呢”两个人开始大笑起来。
杏奈拉着玛妮的手去了粮仓,在走向粮仓的路上,玛妮说“如果是和你在一起就没事,和彦”玛妮提到了她的青梅竹马,正在这时,杏奈听到了小女孩喊她的声音,杏奈看到小女孩在向她招手,杏奈看玛妮时,玛妮突然消失不见了。
小女孩发现了日记的一部分,想让杏奈看。
杏奈急着寻找玛妮,决定改天再看。
于是她匆匆忙忙的到了粮仓,在这里,她看到了玛妮的另一面,杏奈刚进粮仓时就大吃了一惊,里面积满了积水,还有几只老鼠,这让杏奈感觉很害怕。
她听到了玛妮的声音,玛妮蜷缩在楼顶的一个小角落里,玛妮见了杏奈很高兴 。
天下起了雨,杏奈决定爬下去,可是楼那么高,站在上面不寒而栗。
雨越下越大,积水冲破了房顶 ,直浇下来,几道闪电划过,玛妮害怕的蜷缩在地上。
……朦朦胧胧中,杏奈看到了和彦在粮仓接玛妮回家的情景。
杏奈醒来,玛妮,不见了。
杏奈伤心地下楼,在雨中狂奔,想起了童年的种种事情,“连你也抛下我”,玛妮就这样消失了,在给了杏奈温暖和启迪之后,其实这并不是玛妮见杏奈的最后一遍。
小女孩在阅读了玛妮撕下来的日记后,预料到杏奈可能在粮仓,决定去给接杏奈,杏奈倒在树林里,发了烧。
最飙泪的部分在杏奈见玛妮的最后一面,玛妮和杏奈的道别。
小女孩找到了杏奈,给了她日记的后续,还给了她一幅画,是玛妮的东西。
在画的背面,杏奈发现了久子的名字,那幅画是久子送给玛妮的。
于是他们找到了久子,想了解玛妮的一切,玛妮的面纱被揭开。
玛妮的童年很孤独,爸爸妈妈很少陪她,佣人们也总欺负她。
长大后与和彦结了婚,生下了一个女孩。
由于和彦的病逝,玛妮的身体不如从前,玛妮的双亲也去世了,由于没办法照顾美子,玛妮让美子住到了寄宿学校。
玛妮和美子的关系也开始逐渐疏远,美子埋怨他母亲玛妮,就这样,两个人的心结一直没有解开。
美子有了小孩,不幸的是美子夫妇因为车祸而去世,他们的孩子由玛妮抚养,玛妮没有从失去女儿的痛苦中振作起来,隔年便去世了。
只能说很悲催的三代人。
杏奈被继母接走 ,随后继母披露了关于那笔钱的事,无论如何继母是爱着杏奈的。
继母把她外婆的照片给她,她最终才知道玛妮就是她外婆。
经过了这件事,杏奈学会用幸福的笑脸迎接生活。
她理解了继母对她的爱,她真的改变了很多。
个人觉得这是部很催人泪下的亲情片,虽然有人说中间夹杂着百合情节。
我认为这并不是外婆和孙女跨时空的爱恋,不是拉拉。
因为彼此相怜,跨时空的交错让杏奈遇到了玛妮,那个和她一样有童年阴影的她。
玛妮拥抱了杏奈的内心,这点是杏奈外婆在逝去后,在人间与她的邂逅,给她的独特关怀。
别忘了在杏奈父母双方去世时,玛妮希望自己的外孙女不再像她以及她的母亲,以及玛妮遇到杏奈的方式。
这是另一种方式的爱,拥抱杏奈内心的少女——玛妮。
刚开始看到这部影片名字时,看成了回忆中的尼玛,和某连载中的漫画名侦探尼玛一样,囧的不行,相信不少朋友也和我一样。
知道是吉卜力的作品,于是去百度百科上瞟了一眼简介,这开头这模式简直和借物的小人一样嘛,在看了一眼staff,监督居然还是同一个人【米林宏昌】,心里不禁感慨这监督是多爱这种故事模式啊。
因为觉得借物小人只能算吉卜力里中规中矩的吃本之作,培养新人的试手之作,对其评价不高。
所以对监督也不算看好,于是对该片的期待值可以说是跌倒了谷底。
影片还未开始,就抱有了嗤之以鼻的态度和偏见。
然而……影片开始……影片结束……我简直惊呆了,【米林宏昌】这次我真正记住你的名字了。
你用这部影片彻底的征服了我,这部影片同时继承了宫老的趣味性和高老的深厚底蕴,充满悬念的剧情使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保持了强烈的好奇心,甚至是参与心,这也是借物小人没有的,于是整个影片充满了趣味。
有了好的铺垫和展开,所以最后结局亲情的主题才触动人心,再加上那首非常好听又符合影片的ed,吉卜力特有的韵味和美感更使得整部影片回味无穷。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了的好动画,一部有资格代表吉卜力的好动画,更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并终成经典的好动画。
请充满自信的向人推荐它,因为它值得推荐。
它,不应该被埋没。
阳光透过厚重的云,风吹过,碧蓝的海水泛着白浪涌向沙滩,两个人背对背十指相扣,初见电影海报图片,就认定这是一部唯美的爱情动画片,以为杏奈是男孩子(她真的很像安静的男孩子)。
不过杏奈是个女生,孤独敏感有些自卑的女孩。
当她遇到玛妮,奇怪的心门被打开了,她见到这个梦中的女孩会脸红,会想和她成为朋友,虽然是玛妮主动的伸出了手,主动第一次拥抱,但是她不会像拒绝别人的友善那样拒绝她,而是一惊继而羞涩接受,她惊的是自己喜欢的这个女孩会拉她的手拥抱她。
杏奈和 玛妮之间是友情?
是爱情?
这点直到影片最后才知道,原来定格为亲情,正是玛妮与杏奈的亲情,让幼小的杏奈凭借小时候听祖母的故事幻想出了年轻的祖母,对玛妮呼喊原谅她了,那一刻她也释放了自己对身世的耿耿于怀。
不过不可否认,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之间确实有类似爱情的感觉。
从杏奈最开始的脸红,舞会上吃醋,最后在阁楼上想保护玛妮的种种,都不是一般友情 (虽然女孩子之间有时会吃醋,但是杏奈吃她男朋友的醋实在是...),不过女生本就心思细密,有些事与爱只有女孩之间才能分享,所以闺蜜们的感情或许可以归为友情之上爱情未满吧也就无需追寻她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情愫了这种女生间特有的感觉,的确也是很美好的。
友情、爱情、亲情,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如果不去人为界定,或有交叉也未可知。
如果杏奈一开始就是一个羞涩的男生,那这是爱情的感觉无疑了,相信也不会让影片失色的。
如果想象一下玛妮是几十年后祖母的形象,她牵着杏奈的手,拥抱杏奈,教杏奈划船跳舞,发生的这所有一起也都可以解释为玛妮对杏奈亲情。
总之,非常喜欢的影片,画面很细腻,人物的情感流露也灰常到位,更具悬疑色彩(PS. 中途猜想玛妮会不会是杏奈小时候手中抱着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出现了知识2次,也是金发穿着裙子),期待更多这样的影片
《记忆中的玛妮》是一部关于记忆和疗伤的心理片这是一部关于记忆和心理疗伤的电影,奔着故事去看这部片子的人要大失所望了,因为要刻画人物心理是很难展开太多剧情的。
就本片译名来说,应当体现在“记忆”而非“回忆”。
“回忆”是针对有意识状态下曾发生过的事情的回想,而“记忆”,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论,它的内容还可以是潜意识状态下的存在,而且通常以梦的形式呈现。
根据本片所展示的情节,小杏柰甚至认为外婆玛妮是她捏造出来的人物,事实上,玛妮不仅真真切切存在过,而且完全留在了她的记忆(潜意识)中。
为什么说它是有关记忆和疗伤的片子?
弄清楚了以下三个问题便明了一切:(1)杏奈是怎么成为一个孤独内向的孩子;(2)外婆玛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她改变的;(3)她的幸福感最后又是如何获得的。
当然,这几个问题是穿插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即杏奈现在的状态以及她的所有情绪几乎都与她的早期记忆有关。
杏奈之所以表现孤独内向,她的心门之所以向所有人关闭,都缘于她非常早就已记事了。
当外婆玛妮离世,她的家族是有人可以照顾她的,但她最终还是被抛给了社会。
那是电影中的一段灰色影像。
无论那个自称自己没几天活的老人是她的曾祖父,还是她外曾祖父,老人带她去理论的那些人应当是她的近亲属。
而且,老人是以什么理由去理论呢?
似乎不是以“亲情”,因为从两个男人的话语“怎么还在说那件事,那件事早就已经解决了”,“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这不是钱的事”可以推断,他们争论的应当是遗产与抚孤的事,似乎遗产被瓜分了,但孤儿却无人愿意抚养。
这段记忆她现在依稀还有印象,这种被遗弃的感觉直接导致她讨厌她自己:“我就是我这副样子,又丑、又笨,不开心,又令人不悦”。
以致于因此又迁怒别人,进而刻薄,比如叫养母“阿姨”,认为养母唠叨像山羊,把十一先生比作熊或海狮,骂信子为胖猪。
一个孩子可以内向,但不能没有朋友。
从她生病,有同学给她送回书包看,她没有朋友的原因是她拒绝接纳别人而非相反。
原因当然还是那段灰色的记忆,她害怕朋友知道她是孤儿,是被亲人抛弃的孩子。
同样的心结,如果无法打开,她可能就要孤独终老。
然而,人是需要被关注的,不能获得任何关注的人几乎无法生存的,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因此自我拯救便开始了。
她大致通过三种方式达到目的,一是生病,影片刚开始不久,由于老师关注转移,她哮喘病便发作了;二是逃避,虽然有点矛盾,但逃避往往会带来更多关注,她在邮桶边逃离信子反而引起了信子的注意;三是寻找能保守秘密的朋友,和她一般大的玛妮便成了她臆想的对象。
这就解释了第二点,为什么本来是外婆的玛妮成了她梦中的朋友。
电影在表现她与玛妮的事好像是她的梦、她的臆想或幻像,其实这与她外婆曾给她讲述的经历有关,这些经历也被记录在“玛妮的日记”当中,被幻想或被捏造的人恰恰是她自己,玛妮的经历反而是真实的。
当外婆跟她讲述经历时,她还幼小,所以即使长大了也无法真实还原,但所有事件都进入了她的潜意识,只不过需要合适时机碰到合适的刺激才能被释放出来,那栋湿地大宅便是恢复她潜意识记忆的刺激物。
纵观她和玛妮的所有“交往”,与其说是玛妮改变了她,不如说是她自己改变了自己。
她因此获得了第一个“朋友”,而且相互约定保守秘密;玛妮让她找到可以交朋友的重要感觉,那就是她也是个有担当的人,也可以成为别人的依靠,一个自我感到自己无用且自尊心较强的人,一般不会主动交朋友的。
当她听玛妮说起曾被强迫带到谷仓时,她表现义愤填膺;当她和玛妮在谷仓时,她分明在照顾玛妮;她之所以要带玛妮去谷仓,是因为玛妮说她无法忍受谷仓的恐惧,她想帮助玛妮克服,她对玛妮说的话,其实正是外婆曾对她说过的:“我克服了很多可怕的事物,杏奈一定也可以的,因为杏奈是我唯一的孙女啊!
”正是汲取了外婆给予她的力量,她有了梦里的第一个“朋友”,正是有了跟玛妮梦中交往的经历,她结交了第二朋友彩香,以及第三个朋友十一先生,还有久子和信子。
另外,她在交往中还学会了宽恕,原谅了玛妮的不告而别,也理解了“离开”并不意味着背叛,这些都为她放下心中对亲人的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感情提供了帮助。
可见,杏奈克服交往障碍,树立自信,恢复健全人格不能不归功于记忆中的玛妮。
杏奈幸福感的有无取决于她受伤心灵能否得到救治。
潜意识中记忆的部分恢复虽然让她得到了友情,有了可倾诉的朋友,从此性情大变,对他人也愿意接纳和原谅,但她早期记忆里那被遗弃的感觉是刻骨铭心的,因此带来的心灵创伤并不是靠向朋友倾诉就能抚平的。
养母家庭抚养她是接受了政府补贴的,这让她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她希望每天过得“普通”,而不会因此感到受歧视和“区别对待”。
即使养母已经不再向她隐瞒实情,她也因体会到养母的“爱”而原谅这种“隐瞒”,但这种“爱”弥补不了亲人的“爱”,她接纳养母“爱”也一定是有限度的。
在她潜意识里,她仍然感到自己是被遗弃了,所以对于父母和外婆的死,她仍然说“我不原谅他们……留下我一个人”。
直到她在梦里原谅玛妮的不辞而别,直到她最后将玛妮的友情与对外婆的亲情合一时,她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
当亲人“爱”在她记忆中恢复,她才能真正放下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亲情。
她的幸福感不仅在于她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也在于她体会到,“爱”从来就不曾远离。
(作者:石板栽花,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4)
文 / 柜子 阿崽排版 / 唯唯特别感谢Oreo、夏萝为本文提供的宝贵灵感。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7分钟 清醒时,你试图抓住一点残存在记忆里的梦境的线索,你发现仅是试图想起,就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你忽然不安,慌忙在记忆的湖畔寻觅,明明感到那残存的视觉片段曾和你有过更无间的距离,甚至仍留有余温,而周身现实的空气已推着你一点点远离。
言语从未如此不可靠,呼之而未出的字节已然变得口吃。
但你几乎确信那此刻陌生的一隅就存在于你之中,成为了一部分的你。
“距离涨潮还有两小时。
”你一路小跑着前往湿地,为一场约定好的相遇,如你所愿,一只小船从远处徐徐漂来,划船的是另一位和你年纪相仿的少女——她拥有一头长长的金色卷发,以及一双和你一模一样的蓝色眼睛——她正准备接你去野餐。
她教你划船,她立在船头稳稳当当地张开双臂——你不知道她如何做到的,远处的夕阳与广阔水面的倒影交相辉映。
泊船后天色渐暗,你们玩起了互相问对方问题的游戏。
当她问起:在大岩家的生活是什么样?
你突然惊觉于回忆的困难,周围的环境在你眼前忽地溶解了,如同记忆断片一般地,你喃喃地说,我想不起来了,仿佛身在此处(梦境当中),而另一边的生活才变成了回忆。
原本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的我们,忽地踩空、下坠,迎来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出神时刻。
这个场景无疑是揭示性的——原本被划定为“魔法的圆”的沼泽浅滩,此刻边界却消融了:属于回忆的语气,或者说过去的时态从这片沼泽地扩散到了整个乡间生活,扩散至电影的各个角落,在本作一般现在时的平滑日常之上制造了孔洞, 消解着“此刻”的坚实性。
由此,《玛妮》当然是一部有关记忆的电影:电影成了回忆所生成的场,而回忆本身的质地也扩散为了电影的质地。
你睁开双眼,那个女孩从你眼前消失了,半晌过后,她自远处气喘吁吁地向你跑来,方才发生了什么?
在《玛妮》里,如这般自孔洞中跌落的出神时刻还有很多:湿地堤岸上的一处密林里,当她自顾自地走下一处陡坡,你以为她即将跌落,惊恐地往前看时,顺着你俯瞰的视线我们看到她依旧安然无恙地行走在沼泽之上,轻盈地跨过沙洲上一道道坑洼……她回头对你微笑,如同天使,有关她过去的叙述环绕于你的耳边;当你牵着她的手前往山顶上的谷仓时,她却叫起了别人的名字——她总是把你的名字和另一个男人的名字混淆——然后松开了你的手自顾自地向前走……一声来自现实世界的呼喊把你的思绪带离此处——是邻居彩香在远处叫你的名字,她找到了日记本的剩余部分,你们的探索仍然在继续——而再往前望去,她便消失不见了。
这样奇幻的一幕几乎立马能让人想起《双峰:回归季》最后一集中那俄耳甫斯式的场景:库珀牵着劳拉带她回家,摄影机往后摇时,劳拉消失了,树林发出尖叫;在这里,物候也很快起了变化——动画总是更能轻易地做到对于物候的操控:雷声滚滚,暴雨将至……正如在此之前她对你所讲述的那样。
Twin Peaks: The Return (2017)那个叫玛妮的女孩存在吗?
这些亦真亦幻的情境似乎都揭示了她作为一个似乎并不实存的“他者”而在场,且这一形象由多重经验所塑造:你对另一个存在的虚构,外祖母遗留的记忆(如结尾所揭示的那样),日记本的记述,他人的口述,等等,在结尾宣告所谓的身份真相,进行拼图的补全之前——大可批评这所谓的反转和补全多少是有些笨拙和过分圆满,像许多以闭环和自洽为目标的糟糕情节剧——她的形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被落实,她依然可以是那多种身份中的任意一种,本作始终没有告诉我们这场相遇是否实存,也没有告诉我们时空交接是魔法、是主人公的虚构,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但无论如何,玛妮都已经实存于我们的观看中,我们无需为这种“什么都不是”的实存命名,只需寄托于一种简单的相信。
她是一道幽灵,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女性,但她却并不像许多黑色电影和御宅作品里描绘的那样充满所谓的“女性魅力”:那无非是一道危险的引诱,抑或(精神分析意义上)空洞或缺失的象征。
她不存在于哪个具体的时空,她什么都不“是”,但她的存在却先验地本有于你,她于你而言是你的一部分,如此亲切,如此令人安心。
这种先验的母体联结,后来也出现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然而在那里,塔楼之下成了空荡荡的幽魂居所,而非共享创伤的密穴;世界坍塌之必然成了母亲需要奔赴的命运,而非窖藏于此在之关系性的忧郁。
不再信任启蒙主义的宫崎骏选择了将创伤内化,却以弃绝想象为代价。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 (2023)我们或可以得出这样的观察,在《玛妮》中,至少存在四种叙事:你作为第一叙述视角的叙事,外祖母遗留给你的记忆叙事,她作为第二主角与他者的叙事,旁观者的记忆叙事(“被关在蓝色窗户后面的少女”,以及久子关于童年她的记忆);至少存在三种时间知觉:“现在时”时间观,记忆的时间观,以及梦的时间观。
三种时间知觉、四种叙事的语气交替混杂,无法区分,形成了一个美妙的繁复体。
正如你与她的第三次穿越湿地的会面:你抱着你的画,带着对于她的思念在夜晚沉沉入睡,之后我们便看到你坐在一片烟雾缭绕的沼泽地上画画,你似乎在做梦,似乎又只是拂晓之时出门写生——剪辑点的模糊导致我们已经无法断定这些是否发生在梦境中,突然,你画中的那位少女不知何时悄然站到了你的身后——你们已经整整一周没有见面了。
现实、梦境和记忆的轮廓消融为连绵起伏的地形:一片湿地,通往一座神秘的大宅。
眼前仍是最寻常不过的风景,一如遥远的乡愁。
那些画面冲破遗忘的阻力无论如何重又向你走来了,踉跄着,拖曳着涉水而滞缓的步伐。
曾经熟悉的知觉此刻重新包裹住你。
在水草蔓生的湿地,记忆正发生。
正如其所展现的空间结构:你和她一直在宅邸的背面见面并约会——作为观众的我们或许会误以为那才是正门,直到彩香领着你去往湿地大宅另一侧真正的正门,我们才又一次确证了前者的私密性:心照不宣的暗语,是“涨潮之时请务必来见我”的密契。
一本撕毁的日记人为地将女性经验切分为了两部分,而这一切,都记录于那未被撕毁的部分,发生在她成为“女人”走上既定的命运轨道之前。
湿地大宅的背面,是采蘑菇的时候,阳光透着青绿色的枝叶缝隙照进来,是被潮水冲垮的沙堡,是数不清的拥抱与私语,是我们的“秘密花园”,是我们的“跨代密穴” (transcryptum)* —— 在这里,我用我的想象改造了你赠予我的记忆。
在此,《玛妮》构成了一个绝佳的母体记忆之地形隐喻:一个混杂了虚构、记忆、叙述以及湿地地形学的场域,两个少女在这里建立了跨越代差和时间形式的友谊,共享了同一份创伤与孤独。
还能再见到她吗?
在谷仓失去她之后。
又一次涨潮的时刻她并未按约出现,这一次你坚定地涉水而行踱过湿地,走向沼泽另一头被关在房间的少女,她看到你,奋力砸开了紧锁的窗户,你哭喊着质问她为何丢下你,她请求你的原谅,豆大的眼泪漫溢出眼眶,潮水漫过头顶将瘦弱的你冲上沙洲,这是你们最后的告别,未竟的话语怀有无穷的歉疚与遗憾。
刺眼的阳光将潮水般奔涌的情绪拉回现实,再次地,从回忆中醒来,陆地干燥而温暖。
即便知道那些画面依旧会如雾般消散,但你感到一阵风,来自水陆间环流的耦合,经由湾岸,裹挟着湿气和热量,一同吹拂着彼处的记忆和此处的你。
请允许我像杜拉斯篡改《猎人之夜》的剧情一样,以记忆之名篡改这部电影的尾声。
我忘记了玛妮真正的身世如何以闪回的方式作为反转被缝合在结尾处,也情愿忘记成人世界如何被浮夸地描绘为了童年的对立面。
我记得在那个夏天,尖利的言语、颠簸、临场的不妥帖,都在记忆般平静的水域里消散了涟漪。
我记得与杏奈、彩香和久子站在水边,无需确认什么,“是玛妮让我们彼此相见”。
“玛——妮”,喃喃的音节传递在我们的唇齿间,合着风的呼吸久久回响于山谷里。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
注释:*以色列女性艺术家、哲学家 Bracha Ettinger 提出的精神分析术语:“在我们称之为母体的精神领域中,主体中的一个隐穴可以成为一个空白,它与一个未符号化的祖先事件相对应…因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传播链:一个主体‘窖藏’了一个客体/他者/m/Other,而这个客体/他者/m/Other又窖藏了她自己的客体/他者/m/Other” (此段为机翻)Bracha L. Ettinger : Matrixial Subjectivity, Aesthetics, Ethics, Volume 1, 1990-2000. palgrave macmillan. 2020全文完评分表
往期推荐长评 | 我们必须站在一起长评 | 午后的呢喃(1)长评 | 现代性与自然的二分法
爱你的人或许有一天会离开,但他/她的爱一直会在。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是和吉卜力工厂的其他电影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的感受,我想大多来自于本片比较特别的女主佐木杏奈。
杏奈可以说是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她有点才气,有点傲气,有点孤单和自卑。
不像吉卜力动画中的其他女孩子,杏奈没有那么的“美好”。
这就使杏奈更加真实了。
这部电影层层递进,先给出一个个问题,然后慢慢解开了。
到最后,观影者和杏奈心都解了开来。
一开始看这个电影,我有些反感杏奈的性格,不知道她为什么融入不进集体。
而后才知道,她在这样一个寄养家庭的自卑和孤单。
然后玛妮的身份显得扑朔迷离,杏奈说玛妮是她想象中的朋友,那么大宅里的日记本又怎么解释;杏奈回忆自己的小时候,屋子分明感觉和大宅有关系,但是杏奈抱着的娃娃也是金头发,蓝裙子,难道玛妮和这个娃娃有关?
看的过程中,也是捏一把汗,好怕导演一下把它拍成了恐怖片。
幸好,这部电影丝毫没有恐怖的感觉。
也有人说这像百合片,这我就不敢苟同了......不管怎样,最后依然是吉卜力给人带来的感动。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一点,在于世界之精灵。
不是小精灵,而是精气的精,灵魂的灵。
杏奈的孤独和自卑,可以说,最后是被外婆的灵魂治愈的。
(虽然也可以说,这是杏奈潜藏的记忆,被大宅所触发了,想到了外婆讲的故事)电影中,没有六道轮回,没有灵魂转世,没有天使。
不过它给了空间,让观众自由的解释这部电影。
我的解释是,这是外婆的流传的爱。
杏奈小的时候,睡不着觉,外婆便讲故事给杏奈听。
这些故事杏奈长大后,或许想不起来,但一直在她的脑海。
当回到故里,见到湿地大宅的时候,一切的记忆和想象便顺理成章了。
外婆讲的故事浮现在杏奈的脑海,她是怎样成长的,她是怎样遇见外公的,她是怎样克服了对谷堆的恐惧的等等......故事的最后,杏奈开始慢慢地被“治愈”,她终于慢慢接受自己被领养的现实,慢慢地接受了自己不一样的事实(遗传祖母的蓝眼睛)。
不再怀恨亲人早早地离自己而去,因为她能感受到了祖母的爱。
祖母虽然丧失了女儿,自己心痛万分,但依然尽最大努力爱着杏奈。
后母也向杏奈承认了领取抚养金的事情,两人终于打开心结。
杏奈最后叫的一声妈妈,虽然她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可以看出杏奈和后母两个人的感动。
看完这部电影,我总结一句话:爱你的人或许有一天会离开,但他/她的爱一直会在。
(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她在我6岁的时候离开了我。
对于她的印象全都来自于照片,因为见她最后一面,她已经冷冰冰地躺在了堂中的木板上。
照片中,她笑盈盈的,我也笑盈盈的。
我总是相信,她在宇宙的另一边,默默地爱着我)
说说我对回忆中的玛妮剧情的理解,本片催泪但烧脑,不少东西得研究心理学(剧透)安娜父母死的早,安娜那时才一岁多,对父母和父母对她的爱是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外婆玛妮在安娜1岁-2岁的时间段抚养她,那时的安娜虽然还不记事,但安娜照顾她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经深入到她的潜意识里,也就是灵魂深处,这也是安娜对于亲情的最早的记忆。
安娜在婴儿床上听玛妮给她讲了很多自己少女时代的事,但安娜能记到潜意识里的只剩下海里月下泛舟、舞会、和卖花小孩跳舞、在谷仓和未来的丈夫增进了情谊,肯定还有别的故事,但她太小,能有印象的就这些了。
另外外婆给安娜的别墅的照片她婴幼儿时视为宝贝,(继母说她刚来家时就握着这照片),这别墅的形象也进入潜意识,另外,大家注意到没,片中数次出现外婆刚去世,安娜还没被领养时的情景,幼小的安娜都在怀里抱着一个穿蓝裙子的金发洋娃娃,这个洋娃娃是关键,后面会讲,外婆给婴儿床上的安娜哼婴儿曲入睡,这声音是安娜小时候听了最有安全感的音乐,是对亲情的美好记忆也进入潜意识。
总之,这些事长成少女后的安娜平时是记不清的,只在灵魂深处藏着,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激发出来,但命中注定的是,安娜来到了外婆给他讲的那些故事的发生地,在灵魂深处里的故事便思如泉涌,这时的她还没有将这些记忆和幼儿时期,和外婆联系起来。
安娜是个性格孤僻、自闭、自卑的孩子,她坐在海边、在别墅里、在谷仓里,深深的陷入到自己编织的梦里,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和玛妮一起经历那些故事。
注意,玛妮少女时代的形象安娜是不知道的,安娜是用幼儿时的洋娃娃形象代替的,金发碧眼和玛妮很像。
安娜和玛妮在月光下跳舞的音乐也是玛妮在婴儿床上给安娜哼唱的,安娜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但现实中的悲惨结局也影响着她的虚构世界,她虚构出来的玛妮也会像真实的玛妮外婆那样离她而去,安娜不能释怀,她让玛妮在虚构的世界里请求她的原谅,她也原谅了玛妮,她说她最喜欢她了。
其实,这也是潜意识活动,她最爱外婆,她原谅外婆离开她。
后来,她找到了她幼儿时代拿着玩的别墅的照片,明白了一切。
本来她那时太小,对外婆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模糊,只存在于灵魂深处了,但通过这次旅行,外婆和她的亲情变得无比清晰了,安娜对自己说,她会思念外婆一辈子的。
另外,她也找回了自我,本来她的状态有变成她亲生母亲的趋势了(问题少女),她以后会好好的生活,她已经没有亲人在世上了,爱着她的继父继母就是她的亲人,她会好好珍惜她,最后,祝愿安娜长大成人后找个好老公,有自己的家庭,孩子,这样她就又有真正的亲人了!!
热泪中。。。
画面依旧很美,内向不合群的女孩找到朋友并且揭开了自己身世秘密的故事,虽然可以猜到真相但玛妮的故事确实感人★★★☆
制作还是很精良 故事说的有点差
中间部分拖得太长,太无聊了。
作为一个理性爱较真的人,这个剧设真的好奇怪,风景挺安静美好,其他还是忽略吧
阿莉埃蒂也是这位导演的,他所有的故事都是从“我身体不好去乡下养病”开始的吗? 后面确实泪目了,然后 整体不是很有意思。
画面很美,每一帧都可以截图;虽然是一个鬼故事,结尾还是被感动了一番。
以为是百合剧所以接受无能 真是辜负了那么美的湖景和嫩绿色的房间。
意外的看哭了,大概因为我对亲情故事泪点很低,途中一度发散把剧情猜测得很复杂,拨云见日的时候心变得软塌塌。伏线埋得很好,旁人眼里云淡风轻,当事者独自跨越万千桎梏。一个人的战争,谁都不知道她心里存在过一大片泥沼。
我大概只适合看低燃费海蒂和暴躁克拉拉。
女主的短发设定,导演一定是故意的
年少时的自私真的很惹人嫌
命运自有安排,冥冥一切注定。
我有我的秘密花园
完全看不懂的感情线,对世界不信任对他人竖起尖刺的女孩怎么就对这个黄头发的女孩情有独钟,最后才抛出情亲梗。。。故事还行就是这个叙事法接受不能ps看了演出表才明白为啥有那么多人看给高星
解开心结的故事 lived life to the fullest
非常意外的我看哭了,可能对于一切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戏码我的防线真的很低。除去电影最后结局揭示的仓促了些,整部电影还是非常舒服的。跟去年很喜欢的《小妈妈》有同样的精髓。
一部关于尘封的记忆和心理治疗的电影,人在孤独中成长,但有美好的记忆陪伴人,其实并不孤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个玛尼,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亲人会离去,但是亲人留给我们的爱永远不会消退,我们要做的是带着这份沉重的爱,带着心中的美好,乐观的走下去。
两个人物塑造的都很失败……
.
和祖母搞拉拉,也是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