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亲密

Close,透明人,亲陌(港),The Invisible

主演:伊登·丹布林,古斯塔夫·德·瓦埃勒,艾米莉·德奎恩,蕾雅·德吕盖,凯文·扬森斯,伊戈尔·凡·德塞尔,马克·韦斯,莱昂·巴塔耶尔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荷兰,法国语言:法语,弗拉芒语,荷兰语,英语年份:2022

《亲密》剧照

亲密 剧照 NO.1亲密 剧照 NO.2亲密 剧照 NO.3亲密 剧照 NO.4亲密 剧照 NO.5亲密 剧照 NO.6亲密 剧照 NO.13亲密 剧照 NO.14亲密 剧照 NO.15亲密 剧照 NO.16亲密 剧照 NO.17亲密 剧照 NO.18亲密 剧照 NO.19亲密 剧照 NO.20

《亲密》长篇影评

 1 ) 给情绪敏感的人一条活路吧

极度敏感、极端到有些“不正常”的人,是怎样的一种生物呢?

触碰等于打击,声响就是噪音,不幸意味着悲剧,快乐等同于狂喜,朋友就是爱人,而爱人是神,失败等于死亡。

Remi和Leo可能都属于赛珍珠形容的这类天性敏感的人,所以他们能分享更多彼此的情绪,建立很深的连接。

这段亲密的友情里,有快乐——一起在花海里奔跑;有支持——Remi失眠时、演出时,Leo会表示关心;还有陪伴——一起上学、吃饭这样简单的日常。

密集的交流和共通的特质,让他们的情绪保持一定程度的同频,也更容易对彼此保持同理心。

【裂痕的出现】但毕竟,他们是各自独立的人。

一旦长大,就很难再体会这种纯真的友情了。

Leo可能是二人中更早熟的那个,他更早觉察到了周围的嘲讽和敌意。

这些外在因素让他感到不安,为了保护自己,他决定和Remi保持距离。

后知后觉的Remi还像以前一样,习惯性地贴近Leo。

天真的他并不知道,Leo需要一种新的安全感,而自己的亲近反而成了威胁。

在Remi小小的世界里,Leo总是会热烈地支持和保护他,忽然有一天,对方背过身去,像变了个人似的。

Remi主动接近,却不断被推开——也许是为了表明决心,打闹时Leo认真动了手,伤心不解的Remi在餐桌上默默流泪。

【沟通的失败】餐桌流泪事件发生后,Remi在上学路上故意独自往前骑。

他在赌气,并不是真的想疏远Leo。

Leo虽然加速追上,但他已经无心在意Remi的感受了。

到学校后,Leo 努力跟同学们闲聊、结交新朋友,所谓的“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无论凑效与否,他已经做好了决定。

心底当然还是牵挂 Remi 。

视线穿过人群,看到闷闷不乐的Remi。

于是Leo走上去和他说话。

假装若无其事地问:你在干嘛?

Remi 答道:打游戏。

他们对视一笑。

虽然还有些伤心,但无疑Leo的主动接近对Remi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他的情绪得到了关注。

Leo接着问:你这样,不是因为我吧?

对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问题,Remi并没有坦率地正面回应,只是摇了摇头。

也许因为Leo主动走过来问候,Remi已经在心里原谅了他。

Leo追问:你确定吗?

这个问题抛给Remi的同时,也像在问自己——他是明知故问,因为并不准备承担责任,只是需要一个external validation给他颗定心丸。

所以当Remi又一次懂事地点头时,如释重负的Leo觉得这事儿就这么轻松顺利地解决了。

形式上解决了,但实际呢?

Remi以为,今后他又能和Leo像从前那样形影不离了。

Leo以为Remi接受了他想要保持距离的愿望(这个距离怎么保持,条款也在Leo手上,即他觉得安全时可以接近)他在心理和行动上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操场上的聊天与其说是关心,不如说是给还不够坚定的自己做的决定找些合理性。

实际上 Remi 这边是 I’m not ok. 而 Leo 这边是 You don’t seem ok, but I really hope you can tell me you’re so I don’t have to deal with it. 深爱 Leo 的 Remi 果然说了I'm ok,与你无关。

而Leo得到了他潜意识里期待的答案,所以显得轻快起来。

【无力的挽留】这次沟通,完全没起到让两人的期望值落实到一块的作用,为后面关系的急剧恶化埋下伏笔。

Leo努力融入的主流“新生活”里,不再包括Remi。

他们相处的时间减少了。

在Leo看来,这是他获得安全感必经的、暂时的牺牲,所以他看上去不愉快,却一直在克服。

但这不是Remi的认知。

他太想念Leo了,羞涩地去球场看他。

可惜,跟Remi期待的不一样,Leo见到他并没有喜出望外的神色,而是显得有些紧张:“你怎么来了?

” Remi 小心翼翼地问:“我不能来吗?

” 在Leo面前,他是如此诚惶诚恐,生怕失去他。

这跟理智的Leo有本质的不同:他已经开始用行动给自己创造客观环境、去脱离跟Remi之间强烈的引力了。

Leo忽冷忽热的态度,反而让Remi更困惑。

次日上学路上,Remi像往常一样跟Leo并肩骑车,还主动问他,要不要一起打冰球。

Remi 这无心的一问,火速让Leo感到不安。

不出预料的,Leo反应很冷漠,不置可否,两人都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如果说Leo这边在一步一回头、艰难但方向明确地脱离引力的话;Remi这边本就敏感脆弱的心理世界正被搅得 upside down,几近崩溃。

Remi仍然期待从Leo这里得到情绪共鸣,而Leo每次都没接住,他们深厚但脆弱的关系已经天翻地覆。

人在有戒备心的时候,是很难共情他人的。

从Leo决心保护自己那刻起,他已经顾不上Remi了。

【最后的冲突】操场沟通后,Remi似乎没有明白Leo的意思,反而越来越“麻烦”。

辗转难眠的Leo决定做些更决绝的事,划清二人的界限。

最近这段时间,Leo似乎逐渐适应了他的新生活,而Remi反而越来越强烈地想让二人关系回到过去(所以他没有把精力花在给自己创造条件去翻篇上,还在原地等Leo。

)这天早上,Leo上学时没和Remi一起走,这是对二人界限的再一次试探。

不出意外,Remi没有准备好接受。

在操场上,他满腹委屈地去找Leo对峙,为什么不等他,Leo随便找了个借口搪塞过去。

这次Remi没有温顺地接受,而是明知会让Leo不堪,仍然不依不挠地反问对方。

Leo洒脱地拍拍Remi,让他放下执念,说了句“这不是什么大事。

别哭了。

” 这句话的冷漠和超脱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mi的情绪突然全面崩溃。

向来随和的他向Leo挥起了拳头,两人扭打成一团。

Leo让Remi松手,心碎的他听而不闻,任由失控的情绪驾驭自己。

赶来的老师们拉开了他俩,边拉架边对泣不成声地Remi说:结束了,都结束了。

好像在提醒Remi,你们真的回不去了,接受吧。

Leo也哭了,他没想到事情会变得那么糟。

处理亲密关系这么难的课题,对13岁的孩子来说肯定是超纲 了。

实际上,这题难到几十岁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处理得好。

如果他们能懂,或许会对彼此多些包容。

但谁知道呢?

【迟到的共情】Remi 离世后,心理医生让同学们围坐成一排,分享对Remi的回忆。

同学们对Remi生前的印象是,他是个开朗爱笑的人。

一名男生说:Remi总是让别人开心。

他总是在笑,看起来很开心。

Leo突然严肃地反问:你怎么知道他很开心?

发言的男生一脸错愕:这是我看到的他啊。

Leo不同意,但无力反驳:只有他们之间能懂的那部分自我 —— 随着Remi的离去,不复存在了。

如果Remi还在,他们会在人群中相视一笑吧:心有灵犀,没什么比这更让人自信快乐的了。

大家发言时,Leo显得如此落寞,仿佛被误解的是他自己一样。

曾经Leo那么奋力想从这段关系中抽离,而此刻在旁人的衬托下:只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理解,让他意识到这段连接,只要存在过就永远都会在。

在痛苦和伤心中不堪重负的Remi选择了一种极端的解脱方式。

有人说导演在这里有些偷懒了。

不知为何我觉得很能共情。

情绪也有马太效应,对乐观积极的人来说,一点小挫折反而有挑战的乐趣,在克服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大;而对敏感的人,他们的传感器密度更高,因而要应付的情绪也更多,忙着应对就会很累,需要调动意志力。

长期在这种神经紧绷和操劳的状态下,就很容易精神崩溃,这时无论外界发生再小的消极事件,都可能成为情绪火山爆发的导火索。

接下来,电影用很长一段篇幅描述Leo如何处理内心的冲突。

被迫接受的痛比主动接受的痛更难消解,Leo在Remi离开后,反而能体会他们在疏远期间对方的感受了。

当Leo尝试用各种方式 move on 失败后,他终于意识到,有些东西无法逃避:跟Remi之间美好浓烈的感情、曾经对他造成的伤害、以及自己可能是导致他自杀的原因。

多么希望这些跟自己无关啊!

但好像只有面对,才能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真正move on。

他等了很久,终于鼓足勇气对Remi的母亲坦白。

电影到这里已经让人伤心欲绝了,好在导演给了一个温柔积极的结尾。

Leo获得了谅解。

虽然电影里给的蛛丝马迹不多,但可以感觉Leo本身是内心力量更坚定的人,在二人的关系中,他的言行更有掌控力。

比如Remi失眠时,Leo给他讲故事,张嘴就来;Remi练单簧管时有些紧张,Leo对他信心满满,you got it! 一个敢说,一个敢信,简直天作之合。

对于内心不够强大的Remi来说,Leo不仅是一个亲密的朋友,简直是他自我的一部分,失去Leo就像失去一部分自己。

从双方母亲的言行似乎也能窥探出二人性格的不同的原因:Remi在餐桌上哭时,Leo的母亲温柔地说,伤心的话可以不吃的。

她似乎是个控制欲比较弱的人,所以Leo的自我更容易发展,也更会自己拿主意。

而Remi的母亲呢?

在影片开头,三人躺在草地上时,她说话的方式是个控制欲挺强的人,比如希望自己有个听话的儿子(Remi还不够听话吗?

)再比如,暗示Leo是个更听话的孩子。

实际上,Remi非常温柔顺从敏感,可能是为了迎合母亲的心情,他并没有发展出强大的自我,甚至会依附他人,比如亲近的朋友Leo,可以说是Remi稳定内核的来源。

所以当从Leo决定抽离的那刻,Remi的情绪就像坐上了坏掉的电梯,上上下下不由自主。

回到开头赛珍珠说的话,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来说,如何度过这危机四伏的一生呢?

她的答案是创作。

通过创作释放内心神秘的冲动。

(Add to this cruelly delicate organism the overpowering necessity to create, create, create -- so that without the creating of music or poetry or books or buildings or something of meaning, his very breath is cut off from him. He must create, must pour out creation. By some strange, unknown, inward urgency he is not really alive unless he is creating.)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以自救,包括尽可能地让自己周围有几个靠谱的、情绪稳定的朋友,通过规律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加深内心的秩序……等等。

为什么自始至终Leo没有跟Remi分享过内心的秘密呢?

Leo也高度敏感。

也许因为脆弱不安,他不信任别人;也许他自尊心很强,说不出口;也许因为他有信心自己可以搞定(从打球能看出他确实坚强不屈)可惜Remi不懂这些。

Remi算不上一个完美的朋友,但他毫无保留地爱着Leo,也许这也是Leo喜欢和Remi一起的原因 ——Remi真诚的爱给了他安全感。

甚至,Leo也许会暗地责怪Remi不理解他。

在这段关系里位于权力高位的Leo,自然习惯对方主动共情自己了。

Remi是如此卑微,检讨压抑自己、观察Leo的脸色… 在Leo第一次动手时他该捍卫自己的边界和感受,而不是忍气吞声地,让Leo想当然地觉得 everything should be on his terms. 没人能知道,如果那天在操场上,Leo走近Remi时,让他放下手上的游戏机,向他道歉,跟他分享最近的烦恼,最后的结局会怎样。

也许,Remi会感激Leo给予的信任,原谅他前天反常的举动,甚至主动和Leo保持距离。

毕竟,他这样深爱着Leo。

即使要经历一遍疏远的痛苦,但这次是主动的,是出于爱。

Remi的母亲在树林里追上Leo,紧紧地拥抱他,他也慢慢放下了握着的树枝。

温柔的拥抱和泪水,会给Leo未来的人生充入一些信任和勇气么?

没有人知道。

但在那一刻,观众和Leo都知道,这次真的翻篇了。

 2 )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成为自己

文/梦里诗书亲密这个词我们往往会将它用来形容闺蜜,夫妻或是家人之间的感情,但在卢卡斯·德霍特的《亲密》中,电影将这种情感置于在了两个十来岁男孩本充满童真无瑕的友情中,然而世俗异样的眼光,却将这种原本纯粹美好的情感变成了一场让人不禁为之扼腕的悲剧,细腻动人的情愫带给观众的远不仅只是感动。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电影伊始曾在鲜花丛中快乐奔跑的两个男孩有多美好,痛失好友的孤独少年便有多么悲痛。

作为曾凭借处女作《女孩》在戛纳声名鹊起的卢卡斯,这一次他同样用他最为擅长的色彩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将镜头聚焦于了男孩之间纯粹的友谊上,在电影中,里奥和雷米,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两人不仅是白天会在一起嬉笑打闹,分享彼此对未来的憧憬,晚上也常常睡在一起,但随着他们步入初中校园,这种过于亲密的朋友关系,引来了种种非议,甚至于被女同学质问他们是不是情侣。

虽然今天的欧洲对于同性已经不再是禁忌,但在孩子的世界中,不同寻常的行为仍旧被视为异类,而为了不成为同学眼中的异类,里奥和雷米原本亲密无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从里奥不再愿意同雷米有任何的肢体接触,到不愿意雷米和自己一样加入棒球队,再到被刻意疏远的雷米愤怒的对里奥举起了拳头,或许对被打的里奥来说这只是童年一段关系的结束,可对于雷米来说,失去最为亲密朋友,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在里奥的眼中,相比于单一的关系,外人对他的看法显然更为重要,他渴望成为同学眼中正常的男性,所以他必须疏远总是和自己有亲密举动的雷米,但雷米却并不在意旁人的目光,他所在乎的只是和里奥纯粹美好的友情,他不害怕孤立,却害怕被最为亲密朋友的疏远,两人截然不同的观念,注定了他们的关系必然只能以悲剧画上句号。

电影并没有结束于雷米的自杀,如果说之前陷入困境的是将友谊看的比生命更为重要的雷米,那么在雷米自杀之后,深陷泥沼的则变成了还活着的里奥,从开始的不敢相信,到无法面对,再到陷入深深的自责苦恼,他发现原来自己也对雷米有着无法割舍的友情,而电影的后段也正是以雷米妈妈寻求儿子自杀的真相为引,将少年里奥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最终向雷米妈妈坦白一切的里奥也获得了内心的救赎,走向了新生。

在亲密关系中,男生之间过于亲密的友谊往往会被人曲解,正如同当我看到里奥和雷米在电影中睡在一张床上时,我也曾错以《亲密》是一部关于同性题材的作品,但随后电影的发展却全然出人意料,作为观众的我感觉自己居然也成为了和电影中那些旁人一样的非议者。

在克制的镜头表达下,卢卡斯的电影俨然做到了让观众沉浸在了这段关系中,并从中审视自己,为之共情,那弥足珍贵,属于孩子之间的友情,也成为了电影最为牵动人心的所在。

从友谊为原点的《亲密》,用无法复原的友谊,所展现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权成为自己,并爱自己选择的任何人,相比于无关之人口中的流言蜚语,这个世界上,亲密的羁绊更值得我们去守护。

 3 ) 亲密·短评写不下了

从未想过在爱岛时一个人窝着看的第一个电影是这个,更加神奇的是与我当下的心境还有几分相似,让我觉得电影对此情感的表达异乎寻常的准确和传神。

两个月都没看过新的电影了,很庆幸我决定重新开始看电影的一开始就挑了个好片。

Leo在惧怕的东西,我为什么如此之懂,关系亲密难免会被别人猜忌,被说什么“你们是一对吗”这样的话。

说实话,我不希望被别人这么想,看起来再好,也只是朋友,被这样说真的会很膈应,就好像所有人脑子里只有那点恋爱脑性缘关系了一样,每次感觉别人脑子里都塞着这种想法我就想吐。

我承认我也为此刻意做过一些减少这种亲密感的行为,而且我不觉得有问题,主要是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也不希望对方误会,我还更害怕我自己在自作多情,所以一刀切得了,反正又没人在乎我怎么想也没人在乎我死了还是没有。

但这也并不是该故意疏远对方的原因,哪怕告诉一下对方为什么呢,可怜的Remi宝宝,他看起来又温柔又好,你们明明一开始在一起很快乐的,Remi还像往常一样和你躺在一起,和你睡在一起,和你一起吃一起玩,上学都和你一起。。

也许是因为,在你们去学校之前,亲朋好友都根本不会说什么,只会说你们是好朋友,在学校里却因为周遭的目光你对好朋友产生了隔阂。

看起来很微小的逐渐疏远的行为,最后却把你们的感情碾得粉碎,像那天雨夜的花田一样。

Remi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只知道你要离开了,人的情感真的太复杂,我想过种种可能,得知他的死讯我说实话,意外,但又感到在情理之中,也为他感到不值,在Leo想疏远他的那一刻起Leo就再也配不上他的友谊了。

但话又说回来,小孩子难以正确处理这种心境和感受也是常态,刚进青春期的年纪和“过分”亲密的关系的确会让人感到心慌。。

但这不是借口。。

也是直到很久以后Leo才逐渐发现自己失去了什么,他去Remi房间的那一幕像极了断背山。

人总是这样,只有发现本该有那个人在的地方空无一物时,才能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蠢事,总是这样,总是为时已晚。

在group talk的时候反驳别人关于Remi的话,冰球和摔断的手臂,雨里狂奔,坐很远的公交去对方母亲工作的地方坦白内心。

对话寥寥,又如此简单的刺痛人心。

电影真的太好了,从Remi死后,才真实感受出他们到底有多close,这是哪怕一方死亡也剥不掉的联系啊,我写影评写了老半天这后劲才涌上来。

最后的花田很美,像开头一样,只是Leo回头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其他人。

 4 ) 精神分析视阈下的亲密与失去:《CLOSE》

影片《close》是一个关于情谊、成长与失去的故事。

它简单、纯粹、凝重而悲伤,围绕着两个13岁的男孩展开,描绘了一段亲密(close)的情谊,和一段无可挽回的失去(lose)。

这是比利时导演卢卡斯·德霍特的第二部长篇,他延续了处女作《女孩》中细腻敏锐的视角,用镜头讲述人与人至纯至净的情谊,却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种关系在敏感的社会环境中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

两位男主人Leo和Remi有着童话般纯洁的友谊,他们日夜作伴,形影不离,将彼此视为最亲密的挚友。

而在普世观念里男孩之间这种罕见的亲密却引起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猜忌。

Leo对于这份情感关系的置疑和“同性恋”的标签感到恐惧,他迫切地否认,并且刻意疏远了Remi,用割裂的方式来完成男性气质的建立。

与此同时,两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在一次校园旅行归来后,Leo却永远失去了他曾经最为亲密的朋友,看似毫不在意的Remi忽然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Leo和家人在余下的时光里寻找答案。

《close》中关于亲密和失去的青春成长故事实质上隐藏着一个人绝望地试图获取或达到自己镜中的理想自我的主题。

电影中Leo和Remi这对相互的情感从亲密到离丧,男孩不断地在这个社会中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因此我们借助精神分析的视野,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和第二符号学,解读《close》中蕴含的人物关系和主题隐喻。

一、人物关系和成长故事的建构影片的序幕,Leo和Remi窃窃私语,他们从光中跑向黑暗,狭小昏黄的空间有一种私密性,暗示着两个人亲密的关系,这里是他们的秘密基地。

他们幻想着战争游戏,并肩作战,突破重围,然后冲向一片花田,明朗富丽的色彩空间,一切就像诗意般的美好梦境。

导演发现了一个男孩世界的入口:他们游戏的规则。

像是过家家一样的游戏中,暗含了他们对彼此的看法,以及对自己身份的定义。

Leo和Remi这对角色,他们本身互为镜像,他们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正如拉康表示“个人主体并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有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才能认同自己”。

对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来说,最普遍的镜像参照对象即为朝夕相处的同学好友。

相仿的年纪、相似的环境、成长中或大或小的经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切身体会,从而形成只有同龄人之间才熟悉的话语和行为模式。

伴随着彼此之间的影响越来越深,相互参照成为彼此的“镜子”,从外表或内心显露出对方的影子。

接着烂漫的夏天过去,孩子们被推入一个更为斑斓但同时危机四伏的环境里,这种轻松无害的情感关系随即迎接了来自社会的质疑。

青春前期,少年少女都在找寻明确且独立的自我身份,而就在此刻,陌生的女同学们对Leo和Remi的关系产生了单纯的好奇:“你们在一起吗?

”这样的询问可能毫无恶意,但“在一起”三个字所暗示的各种标签及它们所带来的后果,对于13岁的他们来说是无疑是过载的。

弗洛伊德表示个人永恒地置身于一种争斗之间,一方面是不顾一切追求愉悦的强烈无意识欲望,另一方面则是在理性和社会化的制约下,修正和放弃某些获得愉悦的过分要求以适应自我保护的实用主义准则。

Leo否认、怀疑着他对自己和这段关系的认同,从以没有牵手、没有拥抱等标志性动作来反驳对方的主观猜测,潜意识中认为这些行为只有出现在女孩之间才是正常的朋友关系,并开始选择迎着社会规范扮演出男子气概:尽管他并不擅长冰球,他还是主动加入了冰球队,头盔的栅格宛若囚禁他的阳刚牢笼;他刻意疏远了Remi,用断裂来搞清楚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男人意味着什么。

而Remi始终一言不发,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因为他把“亲密”认定为友情的充分象征。

两位密友的不同态度,以及这段友情关系中Leo显而易见的主导位置,也终将会把介怀心态引致的后果扩大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拉康的镜像理论揭示了“自我”的产生往往需要经历将自身形象当做“他者”——再到“他者”自我——最终认识到“自我”的逐步认知过程。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由于身心发育的不成熟,对自我认知的不完善,使他们总是在外界——他者的影响下做出一系列与真实自我不相一致的举动,而这一矛盾带来的痛苦构成了青春期普遍的迷茫。

其中有趣的是女生的反应。

当Leo说女生才成天做着亲密举动时,她们是笑着进行了示范,表示这再正常不过。

反观我们的现实社会,女生用肢体接触表达亲昵的关系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而男生则会因此而受到社会质疑的目光。

Leo的性别意识,就是在这场谈话里突然强烈树立的。

对他而言,因为亲密造成了社会团体的疏离,从而放大了亲密的负面观念与影响。

如果说男性群体间更多是竞争关系,那么女性则是协作关系,竞争意味着权力竞逐、独立、秩序,协作意味着齐心协力、亲和、公平。

原本Leo在二人同性群体里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假若公然承认对Remi的需求,那么就会削弱权的分量。

这本质上父权社会所带来的男性主体地位缺失的恐惧。

拉康对弗洛伊德(男性)主体理论的重要修正和补充在于,他认为,男性的成长历程及其对俄底浦斯情结的战胜和超越,与其说是迫于具体、有形的、来自父亲的阉割威胁,不如说,是一个将“父之名”、“父之法”自觉内在化的过程。

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对性别差异的发现。

依照拉康的论述,男孩意识到自己与女孩的身体差异,以此为起点形成关于自我的认识,并最终确认自己的主体身份。

两个男孩在成长上充分体现了自我在“冲突和不和”中挣扎,Leo强烈渴求“他者”的认同,他极其想得到体现着“象征秩序”的社会关系的认同,但Remi则不然。

Remi感受到了Leo的冷淡,以Leo一反常态没有主动等待Remi一起上学为爆发点,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段关系彻底破裂。

一次学校旅行回来后,所有家长都来到了学校,大巴上的Leo隐隐感受到了不安,他迟迟不愿下车,似乎内心已经预示了即将要发生的事情,他向担忧不安的母亲询问发生了何事,母亲却不知如何开口。

导演将这里的画面展现地十分隐忍,用了将近三分钟的时间,来表现母亲和Leo情绪的推进,直到母亲揭开真相的那一刻,镜头突然从二人正反镜头变成一个Leo正面的全景,Leo疯了似的往Remi家的方向冲去。

显然Leo在潜意识里拒绝Remi的缺席,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希望沿着缺席抵达在场。

在冰球场上,Leo跟不上进度,屡屡受挫。

在教室里,他听着同学们对Remi的看法而发怒,在花园里,他不断地繁忙,皮肤由白变黑。

他拒绝以这些悼念的仪式和死亡教育来“接受”Remi的死,也不肯用任何美好的回忆来掩盖真实的、记忆中的Remi。

这种情景的单一出现,仿佛就像Leo所陷入的困顿之中,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只有重复地做着单一的事件,而这种重复并不能舒缓他的愧疚之情。

他尝试进入其他的群体之中,在与Remi的关系中,Leo是一个主导者,在其他群体中,他则是一个附属者,他无法完全融入,情绪被主导者带动。

这种主导与附属关系的转换是一种富有艺术趣味的镜像表达,同时也让Leo感受到Remi的痛苦而更加心怀愧疚。

在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Remi的父母来Leo家进晚餐,当Leo的哥哥提到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Remi的父亲在众目睽睽下掩面哭泣,而Remi的母亲只是平静地出去试图掩盖自己的情绪。

这是个值得关注的细节,父亲与母亲的表现似乎打破了我们社会规训下的角色性别特质,男性的脆弱和失态在公众下昭然若揭,而母亲的隐忍让Leo重塑了对于社会关系和男性气质的想象。

二、镜像化表达中的关系隐喻1.花田与冰球的意象隐喻在导演的意图里,花田传达出一种脆弱感,与冰上曲棍球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Leo的家人在这个五彩缤纷的环境中工作,是对童年的一种独特投射,而且这还是一个随季节变化的场景。

当秋天来临时,花被剪掉,这是一个相当暴力的行为,色彩也随之消失,也预示着Remi和Leo的关系破裂。

季节的变化也在童年的色彩和泥土棕黑色调之间创造出一个明显的断裂点。

《亲密》的冰球,装备营造的壮健幻觉,男性集体的游戏与正面的碰撞,区域焦点的汇聚与地位的宣示。

又因为群体属性,带来更大的安全假象,以及更强的同化压力。

导演试图强调这种对比,花田的绚烂糅合和冰球场的冰冷刚硬,以表达角色的哀悼过程。

冬天过后,花被重新栽种,颜色恢复,预示着希望和生命继续的迹象。

2.镜像构图中的亲密关系阳光透过缝隙洒在朱色的房间里,Remi和Leo亲密地躺在床上,在睡觉姿势中,Remi作为内的蜷缩,Leo作为外的守护。

这一姿势也暗示着Leo在这段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Remi看似优柔寡断,但在两人关系的每一次转变中,他都是坚持自我的人,家庭在他主体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本身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更在意社会秩序的看法,但是形成了其更为内向忧郁的性格,但是Remi最终在孤独和遗弃中走向结束一切。

在Remi死后,Leo与哥哥睡觉场景中,Leo也是这般蜷缩姿势,在哥哥的怀抱中寻找慰藉。

这就很像婴儿在母亲的怀抱中,拉康认为“想象界”是婴儿面对镜像感受到了与客体的分离出现他者意识的阶段,即使是还未习得语言技能的婴儿,也能通过发声(前语言)来表达需要,要求离席的他者重新在场。

自身主体因丧失原始的统一而感到焦虑,并试图回归与原初自我“母体”融合的愿望,终止缺失感,消除焦虑感,从而重新拥有原初的统一感。

三、结局与结语在电影的后半段因为Remi的死亡导致Leo和 Remi母亲的关系也变得小心翼翼。

Leo在躲避和坦白之间犹豫、挣扎,而Remi母亲一直在等待着Leo的真相。

直至最后Remi母亲以一个拥抱化解了两人之间积蓄已久的防线,重新给予彼此温暖和希望。

Leo拆卸了手臂的石膏,Remi一家搬离开始全新的生活,一切似乎都归于平静。

最后Leo奔跑在阳光灿烂的花田中,当他向后看向镜头的时候,似乎整个宇宙都可以为其心碎,我们都知道Leo和Remi的故事将永远停留在这片灿烂的花田中,在异性恋为中心制的文化依然可以轻易冲击并斩断男孩间无暇的情感纽结,而充满爱的世界终究往往折堕于腐溃的社会期望中。

我们在试图成为他者所期望模样的过程中,丢失了曾经的挚爱,也丢失了自己。

在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下来解读这部作品,它试图将少年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对亲密关系的困惑,对社会的看法的谨慎等种种表象与他们身处的社会关系根源联系起来,讨论“他者”如何影响了镜像前的主体对自我的探索。

“Close”在描述这两个男孩之间的亲密关系时,既是失去(lose),也是封锁(close)。

正是这种被审视的亲密关系,成为影片中悲剧事件的催化剂。

当我们失去某人时,我们试图寻求与已逝之人的亲密关系。

我们被现实抛入一种哲学的痛苦挣扎之中,当然,这个词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被禁锢的概念,戴着面具,无法做自己。

而我希望有一天,人与人之间纯粹而超然的情感,超越所谓友情、爱情的情谊与惺惺相惜的关系可以像绚烂柔和的花田一般自由生长。

 5 )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聊聊《亲密》

故事线:主线是Leo在和Remi不和且间接导致Remi死亡后,Leo逐渐到最终与Remi的妈妈坦诚。

但实际也发现,这是一个关于男孩成长,对于所谓力量的定义:即Leo是那个追寻力量的。

片头一开始的”过家家“游戏便是Leo负责长官,而Remi跟随的状态(而后的一次”过家家“,当Remi担任长官时,Leo则表示不从);接着是到了学校,脏辫小黑哥对于Leo的身体撞击,第一次让Leo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再是后续主线冰球作为“发展规划”,其间穿插了自行车、篮球、俯卧撑、打雪仗等等男孩子的角力元素,都可以当做是其成长期间的“力量崇拜”。

在此基础上,人物的设定也是遵循该设定,Leo的家庭和其在家中的只能都是和花农相关-涉及繁重的体力劳动,而Remi是吹黑管这样更加文艺气质的。

所以从根本上来讲,Leo和Remi的渐行渐远,是成长阶段的不同选择所导致的。

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一点,向来少发言的Leo在第二次全班缅怀Remi的时候,针对小胖同学的“带笑发言”,就表现出十分的不客气,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和证明,在班上的力量获得了认可,由此说话的底气变得强硬起来。

颜色:基本上黄色代表Leo,红色代表Remi。

导演对于其应用的规则在于,谁是这场戏的主控,就给谁主用其的代表色。

开场时,Leo当长官主控,所以光影是黄色的;其后Remi在家演奏黑管+聊天,是Leo崇拜Remi才艺的时刻,那两人都在红色的背景之中;两人睡觉时以及两人床边打架时,Leo都是那个主动靠近或主动离开的人,于是光影给到的色调也都是黄色的;Remi离世的当天,Leo冲去他家门口,反打给到其脸部特写,是被包裹在红色的光晕里的。

以此类推,Remi离世后,红色的运用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其妈妈,这样的红黄搭配,在背景、光影、道具陈设和服装上都有相应的体现。

注视感:故事紧跟Leo的视角。

在Remi离世前,出现过无数次他对于Remi的注视;离世后,是他对于Remi妈妈的注视。

这种长时间的注视感,几乎要打破第四堵墙,视线无限接近摄影机镜头,算是一种很显性的唤起观众注意和共鸣的方法,能够极大地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并且通过Leo的注目,连锁引发观众对于接下来其主观镜头的内容刻画。

节奏感:基于非常自然且轻盈的拍摄方法,片子的场景量巨大,虽说是学校一个大的场景,但切片非常丰富,走道、教室、操场等等就是三四颗镜头的setup搞定,以此加强了真实的感觉。

而在此基础之上,慢一场+快一场的变奏也消除了观众观影所谓真实生活时的疲惫。

这种快慢结合,有画面内的人物运动(比如第二场两人先是快跑,而后经过家人时跳剪到快走+和哥哥对话,再之后又再次跑起来,最后跑到Remi家后院),摄影机运动的快速移动和相对固定机位的手持呼吸,以及声音的设计也是安静一场嘈杂一场。

这样多维度的动静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观看体验。

真实性:小孩子的世界就是“打胡乱说”。

第一次吹黑管的时候,Leo就说要变成Remi的经纪人,两人要变得Rich这种鬼话,太真实了。

摄影巧思:动静结合的基础上,每次在他们跑、骑自行车的时候,用了稳定器提供丝滑平稳的运动感十足的画面;而生活的交互场景下,选择用了带有呼吸运动的手持摄影。

提供了画内外的运动反差感,打破了顺撇使用规律:即有情绪的时候激烈晃动,正常情绪就正常运动的拍脑门想法。

(当然从执行层面考虑,跑步和骑车时,用手持估计会让观众给晃吐)构图:两人关系好,两人就同框构图;两人关系不好,同框的条件下,就让两人在同一画框里相离远远的,或者直接用分切镜头的形式,将两人从“物理”剪辑层面分离开。

焦段:家里环境私人、亲密,于是摄影机用中广角,距离人物非常近,加之大光圈的使用,经常会发现家里的场景人物在场景里被隔离出来的很纯粹;反观学校,会发现经常使用长焦给中景或小全景,人物和背景会变成一体,实现人物“社会化”的意象性。

情绪锚点:Remi和Leo的对话戏,通常是Remi给Profile而Leo给正面。

基本是遵循着谁更重要,镜头favor谁。

越轴拍摄:Remi妈妈第一次找到Leo在冰球训练结束后的那场对话戏,虽说是正反打,但玩儿了一个很隐形的越轴,极大地加强了两人对话的“干”,就是something is wrong but I can’t tell.一镜到底+分切:因为大部分场次的持续时间都很短,会不难发现拍摄手法基本上一场戏一个镜头一整条拍下来,然后再换其他的角度来执行多次表演。

有意思的是,镜头和演员都在积极地被调度,于是角度和景别是丰富的,在一颗镜头里能发生不同的变种,那如果后期剪辑需要,就有了很多不同的排列组合的可能。

过度解读:影片1小时有余的地方,Leo开始练习冰上倒着滑,而倒着滑就要向后看。

感觉可以引申成是一种逼着Leo要”练习“look back,而他不断练习也不断摔倒,算是一个作为剧情中间点的转折,标志着Leo要开始转变了。

当然也紧接着,他就主动去到Remi家,和其妈妈聊天并去了Remi房间。

 6 ) 青春期被他者化的死亡与偏见

它似乎讲了一个故事,又似乎讲了一个所有人的故事。

这一切都是美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两个男孩的成长环境,他们一同长大,在花丛中奔跑,全片也没有任何所谓的坏人或坏的诱因,我想这是导演的一个突破,人物的行动一定要有动机,这未必是对的,现实就是一切都很正常,一切却突如其来地发生,没有预兆,没有铺垫。

可以想象,青春期的少女们,看见两个亲密的男孩,嗑cp,不带任何恶意的,片中女生说“没有不好的意思”;而男孩们感到在新的社交空间里有两个处于领先地位的人,他们只想到破坏。

里奥作为一个绝对的主角,所有可能的心理变化都在他身上体现。

从最初的儿时最亲密要好的玩伴一起上学的喜悦,到刚进入新的环境害怕被误解,再到难以解释只能用实际行动一次次推开好伙伴,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了迎合一些甚至都不存在的东西,他丢掉了最宝贵的友情。

片中除了里奥的一切人物都不是具象的,一切有关的情绪也都被他者化了。

Remi的死亡并没有正面描写,父母们的反应也并没有过于激烈,一切都是温和的、平静的,但却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有力量,真实就蕴藏其中。

这部电影并没有着重刻画友情,而是一切以主角为中心的情绪记录。

每一个人物都似乎是一个符号,它们把这些共同的情绪加之于里奥身上。

重点不在于友情,不在于友情的磨灭,而在于我们青春期的宝贵的情感因何而消逝。

它可能不仅仅会产生在两个男孩之间,也可能产生在两个女孩之间,在国内更可能产生在异性伙伴之间。

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诚意、杜绝一切套路的电影,它并不是刻意地规避可能性,而是用真实的人物和情绪告诉观众,冲突不代表一切,“正常”也能造就悲剧。

我喜欢这样的风格,即使很多期待的情绪并不能在其中得以宣泄,它并不会令你酣畅淋漓,但它自由的叙事告诉你,现实就在你眼前。

它值得这个提名,但它的缺憾也在于此,二人关系的推进过于着急,悲剧发生得过于靠前了,后半部分略显乏力,难以支撑剧情,结构和节奏上没有做到完美。

一小时左右的地方,有明显的剪辑漏洞,里奥在冰球场那里,前后的同一个镜头剪到了不同地方。

此外,后半部分有明显的注水行为,冰球场的动作戏过多,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部电影关注到的问题是触及到很多人的痛点的,很遗憾它没能做到更好。

双簧管的部分,一下子拉出了我的童年回忆,略显笨拙的练习,和一个感兴趣又不会吹响的小伙伴,实在是太真实了。

我们有多少人的纯真质朴的感情,在一些看似玩闹的起哄之下,逐渐疏远。

有的是双方的默认,有的则是一方的退出,无论男女。

本就脆弱的青春期,本就脆弱的友情,在一个非此即彼的极端评价体系里,更加难以维系。

我上学时也十分遗憾没有交到纯粹的异性朋友,这当然有我自己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压力。

我记得《小欢喜》中就有一段男女友情,他们是两小无猜,父母关系很好,到了青春期也要被父母质疑是早恋,但它也就点到为止了,没有深入讨论。

多少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同学的排斥、父母老师的猜忌、选择保持距离,让原本应该纯真的校园友情,也遗憾错失,在成年后的复杂世界里,一定会遗憾和不解,当初究竟是为什么,疏远了最亲密的朋友呢?

 7 ) 失去之后才方知友谊可贵

Remi和Leo是亲密的幼驯染,从小一起长大。

两人一起携手上学。

因为同学之间的一句玩笑话,Leo开始疏远Remi。

这也导致了Remi的间接夭折。

Leo也在失去之后才懂得什么叫做珍惜和宝贵的友谊。

看完电影其实感觉也没有交代什么。

就是友情的界限罢了。

青少年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

意识以及思维的转变,可能会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点滴。

或许是别人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亦或者是他人的行为,都可能会对之后的行为处事产生影响。

电影里Leo正是被同学的话语所影响而疏远了Remi。

Remi的死虽然没有交代清楚,但是暗示与Leo对Remi态度的转变相关。

或许这不是爱情,或许这就是友情罢了。

只不过Leo太在乎他人外在的眼光罢了。

 8 ) [自译]导演Lukas Dhont专访——来自Close电影官方网站

我在纸上写下了几个词:友谊、亲密关系、恐惧、阳刚之气(masculinity)……而《亲密》就这样出现了。

——导演Lukas Dhont

1、您的首部长片《女孩》先是在2018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而后又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热烈反响,您是什么时候有机会开始考虑拍摄下一部作品的?

戛纳电影节之后,我带着这部电影巡演了大约18个月。

我们在各地放映,多伦多、特柳赖德、东京……该片还代表比利时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长片,所以我在美国待了很长时间。

我首次体验这些,一切都很让人激动,我受宠若惊。

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历了所有的情绪高潮和低谷。

当我开始要继续做新项目的时候,我必须忘记这部电影,把那部分的我自己留在过去。

当我终于回到家里,坐在一张空白的纸面前时,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冲击。

我必须想出一个主题,我得以同样的热情程度去谈论它,并以某种方式延续我在《女孩》中开始的工作。

我是通过我母亲发现电影的,她很喜欢电影《泰坦尼克号》,也非常支持我后来的电影学习。

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我想制作那种很亲密、私人(intimate, personal)的电影。

我想尝试探索那些在曾经让我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感到不安的东西。

在《女孩》中,我的意图是探讨个人的身份认知,在一个被社会规范、各种标签束缚的社会中做自己有多么困难。

《女孩》也是一部physical film,关注的是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斗争,我想继续探索身份认知,以及你如何被他人、被某个群体所感知。

最重要的是,我想一个非常私人的故事主题。

《女孩》2、在《亲密》中讲述这个关于友谊的故事,您的灵感来自哪里?

我先是探索了几个想法,但我有点迷茫。

有一天我重新回到村里的旧小学,以前上学的经历和记忆涌上心头。

在那个时候,要做一个真实的、不受约束的自己真的很困难。

男孩们的行为是一个样子,女孩们的行为又是另一副样子,我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

我开始对自己的友谊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与男孩的友谊,因为我身上有女性的柔弱气质(effeminate),所以很多人取笑我。

在这种设定之下,我与另一个男孩之间的亲密关系,只是更进一步证实了他们对我性取向的假设。

重回学校见到了我以前的一位老师,也就是现在的校长,这位老师一看到我就落泪了。

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很多愁善感,我们谈论的过往回忆并不都是快乐的。

因为即使在如今,我仍然在消化小学和中学的痛苦岁月。

因此,我试图写下这些情绪,从我自己的角度表达一些关于那个世界的东西。

我在纸上写下了几个词:友谊、亲密关系、恐惧、阳刚之气(masculinity)……而《亲密》就这样出现了。

然后,在与Angelo Tijssens(我在《女孩》中的写作伙伴)的交谈中,剧本开始逐渐成形3、您从一开始就计划写一个悲剧故事吗?

没有,那是后来的事。

我的意图是拍一部电影,向那些失去联系的旧友们致敬,这是我自己造成的,因为我当时刻意和他们保持了距离,感觉好像我背叛了他们。

那是一个混乱的时期,我那时以为疏远他们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我想谈谈失去曾经亲密的人是什么感觉,以及我们与所爱的人相处有多么重要。

这个故事基于一段亲密关系的破裂,以及随之而来的责任感和内疚感。

在某些方面,它是步入青春期的开始。

我试图展现这种我们都曾背负过的沉重负担——我们觉得应该对某件事情负责,但又无法开口谈论它。

主人公Léo失去了一份曾经无比亲密的友谊,这种失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我身份认同;我就是想在银幕上展现,到底是什么让他心碎。

4、您是如何塑造《亲密》中的两个男孩角色的?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我既是Léo也是Rémi。

每个角色都有我的一部分。

我们先是确定了演员的年龄,在童年和青春期之间的一个非常精确的时刻:中学的开始,关于性、身体变化、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这些认知的变化。

心理学家Niobe Way在《Deep Secrets》一书中,研究了100个13至18岁的男孩,这些是我灵感的来源之一。

13岁的男孩们谈起他们的朋友,就好像他们是自己全世界最爱的人,他们可以互相倾吐心声,敞开心扉。

作者每年都会与这些男孩见面,她观察到:随着时间推移,男孩们越来越难跟他们的男性朋友聊起亲密关系。

这本书帮我认识到,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与亲密友谊作斗争的同性恋男孩。

关于主角Léo,他非常害怕别人把他和Rémi的友谊和性联系在一起。

尽管Rémi也在面对同样的成见,但他并不在意,也没有做任何事情来改变自己。

Léo对他非常重要,他深爱着Léo,所以不理解他态度的改变。

这两个人物身上都有我的影子,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像Léo。

另一方面,Rémi代表了那些试图保持自我的人。

5、就场面调度和视觉美学而言,《女孩》和《亲密》之间有一种延续性,您的电影似乎总是有一种律动感,这是否意味您把肢体和动作视为自己电影作品的核心?

是的,我想是的。

我在学习电影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其他同学在做电影制作方面的实习时,我在编舞家那里做实习。

如果让我说实话,我可能并不想成为一名导演,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舞蹈家。

但我在13岁时放弃了这个梦想,因为我感到很羞愧。

以前跳舞的时候,我觉得被人评头论足,我内心不够强,没法无视别人的看法。

然而,当我在跳舞时,我可以表达自己,做真正的自己。

这段经历几乎给我留下了身体上的创伤,尽管如此,我一直与舞蹈世界保持密切联系。

写作给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引导这种欲望,我意识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远比用运动和舞蹈更难。

我很重视电影里角色们的肢体动作,就像关注我自己一样。

这只是我的第二部电影,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我相信我的电影将把动作、运动作为重要的交流手段。

当我写作时,文字常常能够轻易转化为肢体动作。

在《亲密》中,我希望男孩们在床上尽可能地靠近。

这些是我们很少能看到的画面,两个男孩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对我们来说几乎是陌生的。

还有一个打斗的肢体场面,双手与双手的斗争,这一幕在queer language中具有标志性。

影片核心要表达的东西也是极其具有动作性的,是一种内在的负担。

融入冰上曲棍球的情节,自然是因为它的阳刚之气和运动中的残暴性。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冰上曲棍球给了Léo一个戴头盔的理由,一个能够把他的脸盖住的铁笼子。

这套运动装备很有意思,因为它围住、蒙住了身体,似乎压制住了角色的运动。

在我看来,肢体运动总是在我写作的开始就存在。

在电影中我也喜欢通过视觉动作,甚至通过声音来表达。

6、找到这两个年轻演员有多难?

可以说是命中注定或是好运气,在写完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后不久,我就在从Antwerp到Ghent的火车上遇到了伊登(饰演Léo)。

他正在和他的伙伴们聊天,我可以看出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一种敏锐的表现力。

我与他交谈,并邀请他来试演这个角色。

他认出了我,因为他和Victor Polster(在《女孩》主演)在同一所舞蹈学校上学。

在选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孩子。

我们挑选了40个,让他们成对试演。

有些组合很让人惊喜,但当我们看到伊登和古斯塔夫(饰演Rémi)对戏时,我们知道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他们能够很快知晓场景中的情感流动,又能迅速从中跳脱出来。

他们像孩子一样,但又以成熟的态度对待他们的角色,这是一个奇妙的搭配。

7、您是如何构建起这两个家庭的,为什么选择农村和花田的环境?

我来自乡下的一个小村庄,离Ghent大概20分钟车程。

我长大的世界,就是在田野中奔跑。

花园是基于村里的一个农场。

我觉得花田传达出一种脆弱感,与冰上曲棍球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Léo的家人在这个五彩缤纷的环境中工作,是对童年的一种独特投射,而且这还是一个随季节变化的场景。

当秋天来临时,花被剪掉,这是一个相当暴力的行为,色彩也随之消失。

季节的变化也在童年的色彩和泥土棕黑色调之间创造出一个明显的断裂点。

我很想强调这种对比,以表达角色的哀悼过程。

冬天过后,花被重新栽种,颜色恢复,预示着希望和生命继续的迹象。

我们很早就写好了最后一场戏,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计划把颜色作为一种美学表达。

关于家庭的构建和设计,这一切都源于我在创作过程早期想到的一个画面:母亲和孩子在车里,孩子无法表达他的感受。

这个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仍然相当模糊,但我知道场景里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张力。

我记得我年轻时看了恐怖片《The Good Son》,麦考利·卡尔金扮演一个有精神病倾向的男孩。

这部电影启发了我,让我创造了苏菲这个角色,她既是Rémi的母亲,同时也能被看作是Léo的母亲。

因为两个男孩是在她家玩的,她对他们的友谊是知情的,相对而言Léo家长对这份友谊有一定距离感。

哥哥这个角色对我个人来说也很有意义,特别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8、两位母亲都被写成了相当克制的角色,Émilie Dequenne和Léa Drucker饰演两位非常坚强的女性,她们保持着情绪的克制,而当悲剧发生时,我们看到的却是父亲的崩溃。

你是如何构思这些角色的,尤其是两位女性演员?

有一个晚餐的场景很关键,我们认为其中一位父亲在流露出情感失控会很有趣。

我看了Léa Drucker在Jusqu'à la garde中的表演,她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女演员。

我在2019年的凯撒奖上见到了她,她给人的感觉是那么亲切,那么可爱,同时她又上台发表了如此强有力的获奖演讲。

我一直很想和她合作,当我们选中伊登扮演Léo时,我立即发现了他们两人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们合作的理想时刻。

Émilie Dequenne在她的每一次表演中都非常感人,她能够完全沉浸在她所扮演的角色中。

在写剧本的三年时间里,我遇到了很多失去儿子的母亲。

其中一位母亲,我经常和她一起散步,她向我倾诉了很多。

她写了一封非常坦诚的信,讲述了她儿子去世后自己的感受。

这封信描述了她如何被她的责任感所禁锢,她甚至无法完成哀悼。

这与Léo的故事非常相似,有一种清晰的类似情感。

在电影中,我们习惯于看到女性角色在痛苦中哭泣和尖叫,但在这里,一切都被内化了。

我认为这种处理的选择与那位母亲的个人讲述有很大联系,这也是挖掘Émilie所扮演的角色的关键,演员本人非常善于表达强烈的情感。

然而,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要求她不要过分流露出任何东西,要把一切都藏起来。

我为她的表演感到非常自豪,她在表面之下传达了很多东西,但却没有陷入过分的悲痛。

她在指导演员方面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她理解最细微的差别,是一个很好的演员。

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演了电影《Rosetta》,所以她很熟悉年轻演员在片场的感觉,她也帮助指导了我们的年轻演员们。

尤其是在指导伊登的戏份方面对我帮助很大,为此我真的很感谢她。

9、《亲密》的摄制团队中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他们都和你合作过《女孩》……我们沿用了上部电影里的合作编剧、摄影指导、剪辑、配乐师、音响师.……我为我们在《女孩》中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在制作这部影片时,我感到很不安。

《女孩》那一次,我对电影业一无所知;我从来没有见过记者们,也没有向观众展示过我的电影,所以几乎没有任何压力。

这种感觉就像跳伞:当你第一次跳伞的时候,你会直接就跳下去,因为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但第二次,你会害怕得多,因为你已经知道会发生什么了。

这就是为什么对我来说,在第二部电影中被我的“电影家庭”包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我可以充分信任的团队,他们是我生活中的朋友,他们允许我犯错误,这些纽带滋养了我们的合作。

10、这部电影的标题“Close”是否意在暗示亲密关系和禁锢两重含义?

我决定将第一部电影命名为《女孩》,那是因为我觉得必须要做出那样的声明。

至于“Close”,这是在前文提到的心理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close friendship。

在描述这两个男孩之间的亲密关系时,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词。

正是这种被审视的亲密关系,成为影片中悲剧事件的催化剂。

当我们失去某人时,我们试图寻求与已逝之人的亲密关系。

我们被现实抛入一种哲学的痛苦挣扎之中,当然,这个词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被禁锢的概念,戴着面具,无法做自己。

最开始我们想为影片取名We Two Boys Together Clinging,来自大卫·霍克尼的画(被译为“我们两个男孩胶在一起”),这幅画灵感来自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诗,表现两个男人之间的兄弟情谊。

Clingin是一个特别有表现力的词,表示想要紧紧地与某人相依在一起。

【画】We Two Boys Together Clinging-大卫·霍克尼【诗】We Two Boys Together Clinging-沃尔特·惠特曼

 9 ) 玫瑰少年 恶意摧之

看完《怪物》后来追看这部同题材电影,两个导演拍摄手法真的是截然相反,给予的观感也是大相径庭。

《怪物》更像是一个秘密,在不经意间说出来吓大家一跳!

《亲密》更直接,而且前面节奏很快,从小长到大最好的朋友,因为小孩子时习惯了的贴贴举动,引起同学们的恶意揣测,青少年情感易于被影响,所以leo为了不成为世人眼里的异类,放弃了remy,同样是青少年的remy,失去了情感的寄托,酿成悲剧,这些剧情才用了半小时。

后面一个多小时通过leo的心理活动和生活展开,不知所措的自己,既不想向外人表露自己内心的痛苦,又难逃心魔的纠缠!

remy爸爸妈妈演的真好,饭桌那场戏真的是太牛了!

 10 ) 亲密,关闭,紧密

那片花海,你还记得吗?

在屋子里玩躲避游戏,我们跑出来,穿过那片花海,空气中有花香,花开得很盛,我们把它们丢在身后,经过爸爸、妈妈,今夜我要去你家。

影片前半段细致地记录了Leo和Remi相处的画面。

玩游戏(一种虚拟敌人的游戏,沉迷其中)、吹双簧管、画画、睡觉、睡前故事。

影片开头Leo妈妈问“哪天你还会回来睡吗”,可见对两人在一起睡已经习以为常,Leo和Remi共眠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且是经常不回家。

所以后面两人疏离,妈妈诧异地问Leo“今天不去人remi家了?

” 这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因为两人在一起太久,睡得太久,所以当Leo有一天分床睡,而Remi下床和他一起,第二天两人才有了第一次激烈的正面冲突。

Remi不明白leo为什么突然不跟他睡了,他只是莫名地难过,在饭桌上流限泪,注意这是很自然的流泪,仿佛眼泪是自己流出来的,没有用力,妈妈问他怎么了,他也只是糖塞了一个借口:肚子疼。

这是Remi的第一次流泪,年少的男孩不知道对方怎么了,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就打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就发了脾气,一切都是突然的。

这无比真实,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理解外界,消化情绪,不懂得如何与对方沟通,只有这种不理解、不懂得带来的具有伤害性的举动。

而他们又是多么无辜。

所以我在看这段,包括后面那段更强烈的争执时,带着的是理解,和旁观者的心碎。

两个人从农村去城里上学,这是十二三岁。

侧面计算Leo和Remi的亲密关系己有六七年或更久。

或者说两个人在一起睡了六七年。

从村里到城里,画风一下就变了。

我指的是外部环境。

在影片前二十分钟,是农村的恬静舒适,花、草、狗、阳光,画面是舒展的。

进学校的那个镜头很有意思,近景到远景,两个男孩在学校漫无边际地走,不确定出现。

世界里不只有他们,还有其他人。

学校里开始有人问他们是不是一对,这里侧面反映两个人关系确实很亲密,不管是大人眼里,还是小孩子眼里。

也透露出孩子说话的直接,像大人就绝对不会这样问。

因为他们举止的亲密,同学们开始认为他们是一对,leo回说只是朋友,remi是他最好的朋友。

并且说女孩和女孩亲密,别人却不认为是一对。

男孩和男孩走得太近和女孩走得太近是完全不同的。

学校旁人对他们关系的这段刻画是真实的,对于两个男孩关系走得太近,有着自己的揣测,并认为这是不对的,不好的,男孩和男孩太亲密被视为同性恋。

而这是遭人耻笑的。

没有人告诉他们性向的优劣,没有人告诉他们同性恋是不对的,他们对性向的态度来自于外界,这是潜移默化的。

就像当同学问他们是不是一对,Leo说不是,一方面是自己认为不是,一方面是外界要他说不是,他们(包括同学们、leo)对男生和男生是一对都抱着否认的态度。

这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性意识的萌发,十二三岁正是性意识模糊、建立的时期,回想起我也是初一左右确立了自己喜欢的对象。

在那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确定的。

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侧面透露了性向的压抑,即同性的不默许。

学校是残忍的,同学们的非议是残忍的,要合群,为了融入,Leo首先丢弃了Remi,为了不显得太亲近。

他加入了冰球队,和新同学成为新朋友。

一个细节是草坪上Remi挨着Leo睡觉,Leo两次都把Remi滚下,这是前兆。

是Leo第一次对亲密关系的反抗。

Remi也在试着融入,他去看冰球,他和leo的那段对话也适合玩味。

Leo说你怎么来了,Remi说来看你,我不能来吗。

Leo这里又显示了他另一种残酷,Remi是因为找不着leo所以来看他,只有在冰球场才能看到他,Leo此时已经和Remi有一段距离了。

而Leo对Remi的到来显然不太高兴,因为现在他正试着“摆脱”他,他对remi只能来冰球场有种异样的残忍。

Remi此时正孤独地在外面看。

Remi问他能去冰球队吗,他觉得自己也想打冰球。

这是对Leo的另一种接近,因为Leo在。

Leo不语。

他对remi的亦步亦趋显然反感。

因为那是对他疏离的破坏。

他们又要在一起了。

Leo开始不再去Remi家,从分床睡到不再一起,这是明显的变化。

Leo甚至不再等remi骑车上学,他真正地远离remi,有了自己的朋友。

然后是影片的第二个小高潮,Remi气得打了Leo,他问他为什么不等他,他以前都等他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戏。

Remi崩溃得流泪、打闹,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第一次情绪激动的时刻。

以前也流过一次泪,不过那是隐忍的、没有情绪的泪,这一次他是那么崩溃,因为距Leo分床睡这是对他的又一次打击。

他和Leo分开得越来越远了。

看这段我无限地和remi共情,就像一个和自己那么亲的人就这样分开,他的无能为力,他的无助,他的歇斯底里。

因为不知道怎么办而去喊、去闹,因为太在乎。

我又要提到前面看那段分床睡的争执戏作为旁观者的理解和心碎。

因为他们是十几岁的孩子,对这些都不理解,对无法言说的东西都难以消化,而只能发泄似的前溃。

我理解他们,因为这一切对他们都太残忍,因为他们还是孩旅,外界多复杂。

我心碎是因为看到他们因无法理解、无法沟通而撕裂。

这是真实的男孩,这是真实的世界。

关于Remi离去后的内容片子已讲得很详细,Leo跑回家,跑去remi家。

这里我也无法接受,刷情急转直下,Remi消失了,尽管在前半段的末尾Remi已近乎于消失,只有半个身影,Remi和其他人在一起。

Leo看到那四们,之前Remi把自已锁在门里是一个细节(想到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有用意的)。

此后是漫长的失去Remi的疗愈过程,参加葬礼,去音乐会,练冰球,上心理课,受伤,痊愈。

这里穿插的采花、种花很美,又一年过去了,花又像去年一样长出来。

leo受伤哭泣那段很动容,他看着手腕,医生问他手腕很疼是吗,我想他在想remi离开该有多痛,他是有多痛地离开,连手腕都这么疼了,他该有多疼。

花又像去年一样长出来,Leo在花丛里跑,停下,往年和他一起跑的人不在了,他望向他们跑过的方向。

Remi的家也人去楼空,这太真实了,就像我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搬家了,只剩空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搬走,这是无法避免的。

Remi的妈妈因为无法再面对Leo,也因为想重新开始,离开了那。

这是一场分别。

这是孩子无法承受的。

但要面对。

导演夏纳首映说《亲密》献给他的友谊,那些分开的朋友。

《亲密》探讨的是人和人之间最亲密、最纯粹的情感,就像remi和Leo,就像你和我,这种情感是纯粹而浓烈、不能分散、一拆散就要破碎的。

就像《活着》《许三观》用最简单、最简洁的叙事述说苦难,催人泪下,《亲密》同样大道至简,去繁就简,讲述最平常最普通的两个人的情感,没有太跌宕的剧情,没有多余的反转,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

因为这是人类最本真的感情。

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爱这部电影的原因。

包括导演想表达十几岁的男孩敏感、脆弱,后来逐渐被男子气概替代,这是社会要求的。

多少天性被泯灭。

少年也有一颗敏感、纤弱的心。

回想起Leo,我们中有多少人是Leo,为了合群,做最适合的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

流言是洪水猛兽,没有人想被吞没。

活在流言中是残忍的。

Remi,我亲爱的Remi,你会成为多么好的人,你是脆弱而纤细的演奏家,你爱Leo,你为这爱付出了惨烈的后果。

Remi离开后我一直想着再看到他,或者再出现他的身影,终于没有。

想着小时候的朋友大多都走散了,谁也不认识谁,少年长成大人。

《亲密》短评

即使没有同性“禁忌”这一层,两个好友一起进入新环境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尤其当一人想要融入和扩大圈子,而另一个更倾向于和熟悉的人待在一起时,尴尬甚至分手便难以避免。影片前1/3把这种无声的撕裂拍得入木三分,后面漫长的缅怀反倒有点“如释重负”(丧失张力)的感觉。

4分钟前
  • Piglette
  • 推荐

2022第75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Close》by Lukas Dhont童年,始終是最隱蔽的。Lukas Dhont幾年前在首部電影《芭蕾少女夢》裡,探討了性別、夢想與認同的議題;主角拉娜當時15歲。然而入圍今年坎城影展主競賽的新作《Close》,同樣圍繞在一對13歲的同窗摯友兩人特殊、過度親密的關係上。Lukas處理青少年身份上的認同感,是無庸置疑的。《Close》讓我想起林宥嘉的歌曲〈天真有邪〉。身體裡的某個部份被刺破了,是失去Remi的Leo無論如何都無法喚回及彌補的。13歲的年華,無法宣洩的悲傷情緒(感),是最讓人心疼的。好喜歡Lukas Dhont的《Close》,那種悲傷也幾乎是隱蔽的。

7分钟前
  • 外人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一部讲述亲密关系的成长电影,但突变成了一部生活要如何继续的内心戏。Leo和Remi母亲的几场戏(尤其是第一场和最后一场)很精彩,但四季流转花又开以及骨折的桥段老套了一点。

12分钟前
  • btr
  • 推荐

Remi走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花田。两个男孩之间细腻的情愫是如此温暖,当裂痕出现时我们似乎还沉溺在温暖的余光中。直到噩耗传来,情绪忽然跌至冰点,这巨大的落差感让人再也缓不过来,Leo如此,观众亦是如此。本已握在手中的幸福,被把玩时不小心摔碎在地,手心的触感还如此真实,但摔碎的幸福再也没法复原。前半段有多开心,后半段就有多难过。

14分钟前
  • 电车
  • 推荐

小孩子对细腻的感情把握很会演,但又不像演,感觉这样的剧情,其实前1个小时足以,后面会显得冗长和拖沓,最后结尾的镜头未免太过刻意了。

16分钟前
  • 电影协会
  • 还行

温和的,温柔的。也是痛苦的,挣扎的。只觉得与人相处,真的好累,同性也好,异性也罢,产生的羁绊都像是倒刺一样扎进肉里,让你做不了自己,让你不想做自己。

17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看到第一场夜外戏份时按了暂停正好是将近一半时长的地方。但可惜前半部分太过优秀,使后半段的宽恕与疗愈显得有些刻意与顺理成章。剪辑与分镜设计很棒,选角惊艳。

21分钟前
  • 好样的
  • 推荐

最深沉的悲伤不是锐利的爆发,而是这样钝刀割肉一般,所以在电影里你很难看到Léo嚎啕大哭,他尽力地让自己活在一个“正常”的节奏里,打冰球、干活、打游戏,但是快乐再也没有了。一个细节是同班同学回忆Rémi时,Léo感受到了冒犯。因为Rémi对别人只是一个外人,对他却是心肉相连,所以那些轻飘的回忆让他发怒。这是一个如何面对失去的电影,小演员真是演得太好了,细腻而准确,特别动人。 另外荷兰的农村也太美了。

22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大写的无聊

27分钟前
  • LIMBO
  • 较差

空洞,缺乏真正有效的事件,全是功能性的重复,成年人的习惯性思维和视角,完全没拍出那个年纪的小孩应该有的样子。太粗糙了,即使摄影、美术、音乐都很好,小孩长相可爱也没用。

28分钟前
  • thintoy
  • 较差

导演对疼痛的理解和描述直击人心。

31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清晨我路过了一朵花,我不忍心将它带走。待到傍晚时,它已经被别人摘走了,我想,可能是我害了他。

33分钟前
  • 较差

为什么打1星的原因 因为这个电影不值得口碑这么好 真的一般

37分钟前
  • 很差

弗吉尼亚电影节的反馈有三档,dislike/like/love。我本希望自己在填写反馈的时候能够选择喜爱这档,但还是无法忽略此片存在的部分缺点——叙事成人化以及情绪操控。除去两个主角间的互动,Leo大部分时候行事方式都悬浮在他的年纪之外。Remi是全片比较成功的人物,导演给予了这个角色近似童话的人格,于是毁掉后也收获最多观众的共情。除开两者其余角色全是工具人,父母兄长老师同学在全片后半段甚至没有获得几句有价值的对白。全片仅有开头接近半小时的叙事,接下来近乎全是对于悲伤的演绎,令人诧异。本以为这是讲述一段未定性的亲密关系分崩离析的故事,可德霍特并不这么想,他似乎只想迫切地表现某种他感同身受过的悲情绪,令人怀疑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并没有构思。Leo最终神乎其神地自我和解与救赎,让故事大片留白。

41分钟前
  • 竹和
  • 还行

3.5 德霍特真的将孩童那种敏感、脆弱和童真捕捉得非常到位,那些细腻的视角和细节可能是平时可能不会去关注的,但总是会觉得格外熟悉。但整体来看结构可能没有把握平衡,但情感是很真挚、很强烈的。

46分钟前
  • Caaater
  • 还行

控制。

48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较差

借着包扎伤口才能放声大哭 好疼啊

50分钟前
  • 番茄酱皇帝
  • 推荐

导演颇有野心。前半部分极其细腻而出色地描绘了一对男孩之间的友情,因过分亲密而招致悲剧,暗中指向男子气概的危害,给男性在青春期与同性好友维持友情造成困扰。可惜是后半段没在此方向上继续深入探讨,却选择用戏剧化的手段来追求一种在成年人看来足够自我感动的圆满结局。尽管看得出这部分是在向达内兄弟致敬,但是这种刻意的转折令此前营造的细腻与好感荡然无存。

54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6/10。在炫彩的鲜花地与朋友狂野的奔跑是一个奇妙场景,它将肢体运动融汇到亲密的友谊中,里奥和雷米在床上四肢交缠,他们不正常的亲密遭到外部世界的评判,随之而来的是关系破裂和沉重的内疚感。里奥参与的冰球运动承载了残酷的男性气质,遮盖、困住人的面孔的冰球头盔像一个铁笼,阻隔了他身上的女孩子气,其搏击性与雷米不满里奥疏远进行的肉搏形成对应,将同性恋友谊的恐惧、挣扎转化为形体上的运动。影片把郊游中雷米失踪、死亡的原因都空缺了,它拒绝以此为线索探讨雷米是不是同性恋、是不是自杀,更像一个重新审视与已逝之人的联系的悲剧诱因,当母亲在车中想向里奥告知雷米的死因又无法开口,她平静的表情下抑制了苦痛与哀嚎,逝者的母亲也学会将悲怅收敛起来,反而是父亲在餐桌上最先崩溃,这预示着里奥最终要找到摆脱面具、做自己的表达方式。

5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这些天才的小演员…到底是怎么选出来的…

1小时前
  • 不high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