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广播电视概论的老师推荐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爱德华·莫洛和电视的发展。
但是现在我在电影美学的角度浅显的简单分析一下。
影片的主题是莫洛作为电视真实记录真诚报道的先驱的一系列实践和阻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勇敢的人创造了电视的“责任心”。
影片的灯光是值得一提的。
在2005年拍摄黑白电影一定需要导演扎实的灯光技巧,才能在没有色彩的情况下更好的通过光影表达效果。
在表现莫洛第一次对麦卡锡主义进行反对的直播结束后,灯光逐渐消失,镜头给出莫洛侧脸的大特写,并且在后景的位置又有灰白色的电视显示屏显示相同的机位,也体现出了莫洛本人事实上也对于此次颠覆性的播出充满了忧虑和不确定。
在与麦卡锡连线的播出节目中,镜头给麦卡锡的镜头为仰视镜头,显示了麦卡锡的秒小,而给主人公莫洛的镜头却是仰视镜头,体现出了莫洛的高大伟岸,这是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的。
在表现直播之前的忙碌时镜头从一个人顺畅过渡到下一个人,并且在展现一个人的脸之前都是遮掩的,直到镜头慢慢移动才显示出人物,这样的呼之欲出的设计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也给观众造成了和影片中的人一样的焦躁心理,似乎一切还都处于混乱的状态。
在体现讨论的激烈时,我看到了《十二怒汉》的影子。
在一个封闭的屋子里,大家激烈的讨论,场面调度合理精细,并且给出每个人的反应镜头显示出讨论过程的激烈。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莫洛和唐在办公室对峙的场景。
两个人相隔的距离很远,并且镜头从远处的高楼拍摄,两个人都由百叶窗遮挡,而镜头所面对的窗户确是明亮的,这也暗含了“敌暗我明”的意味,也暗示了唐最后被逼自杀的悲惨结局。
其实影片的故事比较枯燥,是纪实类电影,只是为了还原真实的故事。
在这里,对爱德华·莫洛致敬,感谢他为电视所作出的贡献,感谢他赋予了电视新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所做的电视探索拯救了那个畸形的时代。
Good Night,Good Luck看着Murrow当年在CBS的一切,回想对岸的TVBS中的2100全民开讲,我不由得感叹民主国家的一路走来的历程是如此的坎坷。
专政体制下的国“你可以跑,但你没地方跑”“你可以说,但你发不出声音”“你不沉默,我强迫你沉默”。
在这种体制下,你听到的、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巨大喉舌下面许多细小喇叭同时发出的同样的声音。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马在雾月十八》中说过这样的名言“他们不能表达自己,他们只能被表达”。
Murrow说“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该如何发展,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不能把异意当作不忠,指控不能当作证据”
一、猜疑的年代 18世纪末的一天,臭名昭著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端坐着一众神父和红衣主教,他们传看着戈雅的画作。
泛黄画纸上是一番狰狞的世界:狞笑的魔鬼,憔悴干枯的女人,因痛苦而痉挛的男人,笼罩着仇恨与无知的薄雾,粗糙土地上苟延残喘的生命。
虽然早在15世纪,宗教法庭就开始把异教徒推上火刑架,但是所谓的圣战对于残忍的教廷从来都是不够的,远远不够,他们的势力需要更多献血的祭奠。
于是,洛伦佐神父站出来,带领神父们以上帝的名义记录人们的窃窃私语,观察人们的举止,让每个“异教徒”都无所遁形。
这是“戈雅之灵”在开场展示给人们的世界,充满猜疑、质询、信仰规范。
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曾这样评价音乐对宗教的影响,“音乐仅次于对上帝的爱,理应被颂扬为人类情感的主人和统治者……再没有什么东西比音乐能和《圣经》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戈雅也用他的画笔记录着他眼中的宗教,巫魔们的夜会,传达着他的疑问与恐惧。
1957年5月2日,美国曾经的非美活动委员会主席约瑟夫•麦卡锡因为饮酒过度引发疾病气绝身亡,那场闹哄哄的 “麦卡锡事件”的影响余波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
之后,对此事件的反思一直持续到今日。
2001年有金•凯瑞主演的“忘了我是谁”,2005年则有乔治•克鲁尼执导的“晚安,好运”。
两部电影正好是从电影和电视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行业视角,讲述了身处“麦卡锡事件”中的人们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调查,众口一词的指控。
他们有些人逃离家园,随波逐流,有些人则坚守岗位,愤然抗争。
实际上,仅凭麦卡锡的一己之力,肯定不会将二战过后没多久的美国搅得天翻地覆,人心惶惶。
二战后的美国,面对强大的苏联和日渐崛起的中国,开始变得焦虑重重。
其实,在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中的人们对共产主义者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干脆就把“一切社会改革都包括在内”,对于那些保守主义者来说,任何给美国带来改变的人都“形迹可疑”。
在“麦卡锡事件”的前后几年间,联邦调查局辞去了378个人的职务,传讯了 2961人,初步控告了9097个人,全面调查了1万人的家世行踪,在300多万的美国民众中甄别权衡。
当戴维•利连撒尔被指责为曾包庇过共产党时,他掷地有声的回应这些捕风捉影的指控,“这些人不管用拐弯抹角的方法,或者用含沙射影的方法,把莫须有的东西加在一个人的身上,窃去他最可贵的东西——他的名誉……而特别不幸的是,有时这竟是以民主的名义进行的。
”共和党忙着搞他们政治上的迫害,以民主的名义剥夺人们的人权。
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到处搜集任何可疑的资料,证据不够就伪造证据,不给当事人辩白的机会就匆匆塞给他们一份认罪书,让他们签名了事。
这种行为与几百年前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倒是惊人的相似。
宗教裁判所并不直接执行或判决“异教徒”的死刑,而是把可疑的人关起来,折磨他们逼迫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把他们交给世俗法庭,并建议对他们处以火刑。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战争的另外一种形式,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态度和生活。
政治的问题可以交给学者们去研究,我更关注的是处在政治事件中人们的不同应对方式。
[戈雅之灵] 二、 忘了我是谁 “事实是,我从不是一个有伟大信念的人,一点都没有。
坦白说,我认为我缺乏勇气。
我不像路克• 川普,他让市集上的人群也关心那些事情。
我从没见过他,但我觉得我想认识他。
因为,我不得不对他说的感到诧异,我想他可能会告诉各位,这房间所表现出来的美国,并不是他誓死捍卫的美国!
”——彼德•阿普顿 上世纪50年代,电影业受到了电视发展的巨大冲击。
人们对电影的狂热逐渐消退,他们更喜欢穿着睡衣,抱着甜品筒倒在沙发上,面对一个14英寸的荧幕无所事事,也不愿意盛装打扮,举家出行,排很长的队到影院里去看一场电影。
电影人得想尽办法把观众拉回影院。
“忘了我是谁”就开始于一个剧本讨论会,形形色色的人对着彼德•阿普顿的剧本指手画脚,把故事修改的面目全非。
他虽然非常不满,却也只能强颜欢笑。
他毕竟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三流剧作家,只能写些B级片的剧本,没有能力维护什么。
年轻时的一次社团经历让彼德卷入了不久之后的“麦卡锡事件”,非美调查委员会编制着关于他的一些谎言,并要求他对这些“罪行”供认不讳。
失意的彼德喝醉了酒,开车冲下了桥,并因此失去了记忆,顺水漂到了加州劳森镇的海滩上。
因为长相酷似哈里•川普在二战中丧生的儿子路克•川普,他被爱子心切的哈里当成了生还的路克来疼爱。
彼德的出现让死气沉沉的劳森镇又焕发了生机,人们开始从二战的噩梦中苏醒过来。
彼德不断融入了路克的生活,并拥有了路克的朋友、老师、恋人和家人,他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和路克之间的不同。
彼德•阿普顿不是什么伟人,不是英勇赴死的斗士,他只是个普通人,一心只想有自己人生的普通人。
他从善如流,只求安静的活着。
当路克迫不及待去拯救世界,彼德却乐得不用冒险。
他宁愿卑微的活着,也不愿意伟大的死去,成为机枪扫射下的亡魂。
他只想躲在电影的幻想世界中,一偿他的英雄梦,让故事中的男主角冲锋陷阵、英雄救美去吧,他只要默默在一旁欣赏就好。
我想,这不仅是彼德,也是大多数人面对事情的态度。
人们颂扬英雄,却鲜少有人愿意成为英雄,因为英雄就意味着牺牲。
没人愿意做领头羊,开辟道路,为全人类的理想和未来奋斗。
为自己的理想还忙不过来,又有人愿意为别人的理想奋斗呢?
路克•川普在奔赴战场之前,就知道自己注定无法回来。
他深信,总要有人站出来守护家园,总要有人为了我们努力争取实现的梦想挺身而出。
平时人们把崇高的理想挂在嘴边,可知道很多人用生命和鲜血来实现这些信仰。
可毕竟英雄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碌碌无为。
我们这些平凡人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听证会上,主席显然并不想听彼德的辩解,只想听他念那份早就拟好的声明,敲敲他的小木槌就宣告结束,阿普顿就能滚出他的视野了。
可是彼德并未像以往那样妥协,他选择站出来慷慨陈词,说出他真正的想法。
路克•川普在信中写过,“当恶霸强权兴起时,我们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去打倒它。
这是个单纯的想法,但是已比任何事情都有价值。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英雄。
彼德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哪怕他的作为无法改变整个事态的发展,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鼓舞。
每个像他一样平凡的人都有可能变得勇敢,站出来说出自己心中的话。
就像最后,彼德对着胡乱篡改他剧本的顶头上司终于可以释怀而潇洒的说出,“这真是我听过最愚蠢的想法。
” 其实,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只是他们都无法迈出第一步。
就像加州劳森镇的人,他们都知道彼德并不是路克•川普,但他们宁愿相信他是,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希望,一个幸福的启示。
他们缺乏的只是一点勇气。
[彼德•阿普顿身上反映了平凡人的恐惧] 三、 晚安,好运 “对反对参议员麦卡锡那套做法的人们说来,现在不是保持沉默的时候。
我们可以不顾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历史,但我们对后果不能回避责任。
一个共和国的公民是没可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的。
”——爱德华•罗斯科•默罗 与阿普顿不同,爱德华•罗斯科•默罗恰恰是在高射炮弹的轰鸣中屹立不倒的那个人。
没有电视的时候,他就用广播在现场播报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灾情报道出去,没人见到他因为在身边爆炸的几颗炸弹而动摇。
在影片的最后,虽然默罗的努力迎来了胜利——麦卡锡的垮台。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老板佩利先生却因为他带来的麻烦和政客施加的压力,准备削减他的节目。
他无奈且又愤慨的对固执己见的默罗说,“你该去教新闻学!
” 事实上,默罗一直遵守并追求着他心中的新闻的意义和价值:准确、客观、及时、简明扼要。
他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主义者,他当不了总经理,做不了资本家,因为他不懂经营管理预算那套理论,更不忍心解雇员工压缩成本。
他是新闻界的艺术家,精确的遵循着历史,坚持着“事实胜于雄辩”。
电视媒体在默罗的经营中不再是娱乐大众的玩具,也不再是逃避现实、隔离于社会之外的世界。
他兢兢业业,用真实的播报重现历史。
你不会看到他挖什么明星的八卦,谈论当下的时尚流行,说些不切实际但是无伤大雅的笑话。
他会去访问赫鲁晓夫、麦克阿瑟、安妮•李•莫斯等等。
当记者们都指望着捕捉到艾森豪威尔幕后操纵之类的新闻时,只有默罗提议报道米洛•瑞杜维奇被空军扫地出门的事情,大多数人只觉得他是个倒霉的人,看看便过去了。
默罗与其他人看一样的报纸,却能发现更多有待挖掘的真相,那些与西方文明价值标准相违背的事件。
很多时候,真相不是被很好的隐藏起来了,只是被我们习惯性的忽略掉了。
默罗在给父母的信中曾写道:“我不时会错,但我要努力像个传道士那样讲话。
要讲真话不一定要当牧师。
”他并非像很多人想象中的满怀信仰,信守规条。
他虽然是个保守主义者,但是他相信个人荣誉感,相信他所做的正确事业,相信他所见到的真实。
当人们在疑云重重中度日,安慰自己说麦卡锡会倒台,等着他自己玩得过火的时候参议院去对他进行调查,只有默罗坚持为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人们说话,认为儿子不应为父亲背负偏见。
很多事情不该归咎于盟友、敌人,往往追根究底正是我们自己做错了,这是比被敌人击倒更可怕的事情。
面对环境的突变,大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的适应现况,甚至由此“大出风头”,沃尔特•迪斯尼和伊利亚•卡赞便是饱受非议的两位名人,他们揭露了上百个圈内的好友或者相识的人,为了自保或者出于狭隘的嫉妒,这都不得而知。
当记者们因为“身世不干净”而退出节目制作组时,默罗却带着他常有的语气,半认真半调侃地说:“如果我们都没看过所谓的‘危险’书籍,结交持“异见”的朋友,或者从不参加任何提倡‘革新’的组织,那我们就成了麦卡锡所期望的那类人了。
” 当人们嗅到恐怖气息的第一反应都是逃避时,只有默罗这样的人选择站起来,因为这恐怖的气氛已经来到身边了,不能再任由他嚣张,否则人们将就此失去自我,成为了被人摆弄的布偶。
“晚安,好运”这个名字出自他做节目的习惯结束用语,“晚安——祝你好运”,像一个朋友临别前谨慎、真诚的祝愿。
只可惜人们还是喜欢拿他手中犹如明星一般从未间断的香烟做文章,哪怕是播放他去世消息的时候,还不忘紧接着追加一条香烟的广告。
不过,正如埋在地下的电缆一样,默罗的精神顽强而影响深远,真相总有一天通过这条电缆传到每家每户的电视中。
[你该去教新闻学!
] 四、 光荣与梦想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 1945) 以上援引自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碑文。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1492年开始屠杀犹太人,当年西班牙国内的伊斯兰教徒也没有说话。
十年之后的1502年,宗教裁判所的屠刀又伸向了穆斯林,他们起义反抗,却孤立无援,只得被暴力镇压。
从此西班牙成为了基督教在欧洲抵抗伊斯兰教扩张的桥头堡。
历史在无形中,不断地重复,一次又一次成为了这句碑文的注解。
总有一些电影或者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也许,我们注定不是那闪耀的百万分之一,无法像默罗一样冷静沉稳,成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时代的丰碑式人物,但是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让自己对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置若罔闻,倾听那些孩子的呼喊。
平时,我们都是像彼德•阿普顿一样安分守己,甚至可以说胆小怕事,但总有一个时刻,当我们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我希望自己的抉择会让今后想起来都感到骄傲。
谁都会犯错,但是一定要活得真实。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648743/
巨多人对这部片不吝激赏,因为这一段“捍卫新闻自由或者说是为了个人权利与尊严而斗争”的真实历史,因为让他们想起了“南周”“新京”等等。
而我不准备仅为一部电影准备讲述一个多么伟大的事实或观点就鼓掌。
道理谁不明呢?
谁说到人的心坎上,谁才是高手。
仅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只能说这片子“凑合”。
对于驾驭一个大的题材,乔治克鲁尼显然还处在摸索与练习的状态。
方向是没错,越有份量的东西越无须花哨的表现。
不过讲的实在有问题。
看的出来,他手上有太多的材料可用,太多人的经历可讲,多到他完全可以讲出一个群体而非只是一个莫洛,可以讲出几个人的顽固怎样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可正因为什么都有了,怎么取舍,才成了最大的难题。
拍不好,是他的责任。
没取舍好的结果,就是自我分裂。
莫洛部分非常明确,可莫洛之外的部分--力挺莫洛的主编,CBS的大脑袋,隐瞒夫妻身份的一对儿,自杀的“左派记者”,因前妻而被调查的那一位--都非常模棱。
有些情节的出现完全让你跳开电影,心想这是在说什么,结果发现,它什么也没说出来。
看似散淡,可不能真的散淡啊!
拍得好的,总会在当时就有空间留给你去感受和呼应。
什么都留到观众看完之后狂翻资料、总结思想的电影,对我个人来说,不是真正的好电影。
BTW:要我选择,我会把开头那么个长长的群像,放到片尾。
1,俗而有力起初看名字以为是什么家庭伦理剧言情片之类的呢,后来网上看了介绍才知道全然不是这个类型的。
国外好多电影名字都特别普通,比如《The Rock》,弄不好还让人以为是某一集讲岩石的“探索”系列节目。
不过大陆港台的译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The Rock》,咱们就叫:勇闯夺命岛(陆)/石破天惊(港)/绝地任务(台)——用阿雅的话说,俗而有力。
还有那个《肖申克的救赎》,竟然还能叫“铁窗岁月”“刺激1995”......真服了你们了,真能糟蹋电影。
幸好这两三年来译名规矩了好多,《第九突击队》《钢琴师》《战争之王》......以及这部《晚安,好运》,都没被“糟蹋”。
我猜想这种译名质量的提高可能和网络下载电影的普及有关。
以前电影进到国内,被一些低文化水准的商人胡乱翻译,译名被垄断于他们之手任其糟蹋。
而如今,由于网络发展BT下载普及的缘故,最先获取国外电影的已经不是这些商人了,而可能是某个DVD破解小组或是某个字幕组,总之,最先接触到国外电影、并且最先翻译的群体变了,因此译名的风格也变了。
真要感谢网络上D版电影的“横行”霸道,终于使素质相对高一些的人掌握了译名的话语权。
我现在还在YY,如果按照“刺激1995”的风格去翻译“晚安,好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恩......“惊悚演播室24小时”“CBS正义总动员”“谁动了我的发言稿”“生命不能承受之左”“都是麦卡锡惹的祸”。
2,假装玩儿内涵的一小撮分子黑白片感觉就是好啊,上次有一个《辛德勒名单》,黑白片效果,看着就倍儿"内涵",现在这个《晚》也是,剧中黑白两色和光线的搭配感觉特好。
不过也不是什么片子改成黑白片就成的,一定要是那种低沉的冷峻的基调的片子才适合。
把《战争之王》改成黑白片也不会增加内涵的。
想起了国内“第某代”导演中的一小搓分子,他们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开始用手提DV,镜头摇来摇去让人看着晕,假充内涵,最反感这种电影,《苏州河》之流是也。
这一小搓分子,摇来摇去的镜头玩腻了,也许下一步又要开始整黑白片儿了吧。
3,帅看《晚》,欣赏里面的主人公在镜头前翘着腿微侧着身手里拿着半根烟半举在脸庞的姿势,觉得特“男人”。
估计这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流行的“样板”姿势吧。
再加上主人公的内敛而执著的正义感,就觉得帅。
所以我才觉得,这种片子不是给MM看的,因为我总觉得,男人心目中的帅和女人心目中的帅是不一样的。
每当大批大批的女生为韩国的那个什么什么冬天的男主人公尖叫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在尼古拉斯.凯奇等这些人面前整个就是一幼儿园大班小朋友。
4,原来美国也“文革”- 《晚安,好运》向人们展现了美国新闻业的一个可以载入历史的经典时刻,它记录了CBS的传奇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和参议员麦卡锡的冲突。
默罗的呐喊最终使恐怖的麦卡锡主义走进了历史。
默罗坚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原则,他和他的战友们顽强的以行动和事实反抗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
-不看电影还真不知道这段历史,50年代美国反对共产主义的运动如此极端,只要认识某位无产阶级人人士,或者看过无产阶级阵营的书籍报纸,甚至不是自己而是亲戚,自己都有可能因为“危害国家”而“犯法”。
结果搞得人人风声鹤唳。
这就是“麦卡锡主义”。
整个一文革的美国版。
5,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麦卡锡,1908年-1957年 美国政治家,狂热极端的反共产主义者。
在全美国清理共产党制造的影响,指挥调查委员会调查美国民主党成员以及他的政敌、对他有意见的新闻人物,不少人被撤职、逮捕甚至被处死。
看到电影里麦卡锡如此的低级恶心变态吃饱了撑得没事干却还滔滔不绝的喊“保卫国家”的口号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我就在想:一切祸根还在于人。
虽然历史学家可以把“麦卡锡主义”归结为政治现象,但政治毕竟也是由人发动的,归根结底还是人。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这种人存在。
只不过有权力的人搞这些,就成了“政治”;平常老百姓的话,就成了“办公室政治”,虽然级别上有天壤之别,不过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6,人是进化不了了......看历史书总是感慨,都多少年了,人怎么还是这个德性呢。
怎么从来就没长进呢。
用人性和科技的发展来对比的话,科技的发展是层层叠加的,利用前人的成果更上一层楼,为后人打下基础,于是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科技水准是1,2,3,4,5......但人性水准就无法叠加,因为人死了就完了,新出生的小孩儿又要从新开始。
于是就变成了 1,2,3,1,2,3,1,2,3,.....所以千百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但人本身从来不曾变化,以前什么德行现在还什么德行。
只能靠相对健全的法律来做一些弥补。
所以,假设有一种理想的生物,可以在人性上也能进行“叠加”,那进化的幅度肯定要远超于人类,这么比较起来,人类还是比较劣等的生物啊。
人类也就限于地球这块地方,和些花花早早啊猫儿狗儿啊比,显得多进化似的,矬子里拔将军。
宋神宗曾经为司马光写的史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用现在的话说,吸取教训,与时俱进。
想得美。
马克.吐温说了一句特搞笑的话,可以算作对宋神宗小朋友美好的理想的一个最完美的答复:“历史的教训说明,人类从来不从历史中汲取任何历史教训。
”
George Clooney的绝对野心之作,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拿奖。
本届奥斯卡李安《断背上》最强劲的对手非本片莫属。
黑白片,给人以历史真实感,并令观众专注于人物对白,乔治·克鲁尼表现出的老练,稳重的导演功底让人惊讶诧异(他啥时修炼的这等功夫),作为演员,我倒觉得他很一般,看来他更合适做导演。
电影的娱乐性是相当低的,基本是在陈述记录一段历史,做节目,后续反映,回击,再做节目,就这样循环着,很多部分是引自录像资料,加强了真实性,减弱了导演的表现力。
David Strathairn在有限的条件下把Murrow演的不错,韵味有了,观众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追求新闻公正自由的信念,这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很可能会是他。
作为一个多少和媒体沾边的人,看到这样的电影是很伤感的。
想到了XX周刊的很多事件。
关于克鲁尼和黑白,楼上的豆友说了足够多了。
基本上完全赞同。
这是一部回归传统经典样式的严肃电影。
我对于他在这里面得演技也很赞,他在『辛那瑞』和这里得表演都估计是增肥一点后把所谓的帅抛得足够远了。
帅和美,就是这样一种累赘的标签。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铿锵的语调、从容的节奏,杀伤力绷紧在每一个能杀人的眼神里、每一次播出现场的静默中。
连同法庭对峙的那场纪录片式的戏码,我也很欣赏,并没有人工仿造真实感的印象。
仅仅是一支烟时间的单口秀节目,电影却告诉我们,背后的工作量、审查制度的高压有多么沉重,相比之下,那一支烟从点燃到熄灭,只能越发让人屏气凝神,不敢轻易露出表情。
作为被挑战一方的McCarthy其实从来没有在镜头里出现,他却无处不在,这是导演、编剧和表演共同搭成的有效舞台。
David Strathairn的表演相当精悍收敛,足以让人击节称赞。
这些念白是值得“读”的,不是用来交待剧情、也不是满足观众的,它们滔滔不决,又坚决毅然,沉着清晰的吐字,之后在祝您晚安、好运时,让一丝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浮上镜头,浮上看似漫不经心、匆匆忙忙的一眼。
这些念白落在纸上就是一篇篇犀利的好文章,尤其是引用莎士比亚的那段还有几分学者记者的幽默。
媒体需要的智慧、勇敢、坚持、幽默、沉着。。。
多少优秀品质啊,聚焦于CBS主持人Murrow这一人物身上,立足得足够尖锐集中,又巧妙地回避了泛泛的批判。
这是那种深有凡人心、又懂得充分利用个人聚焦权的媒体人。
这是一向缺少的灵魂榜样。
而克鲁尼稳妥地踩在Murrow的建树之上,亦是一场机智、自信的单人秀。
他在这个电影里似乎没有笑过,当然,面对无聊的观众访谈节目时的笑容是不能算的。
我们会看到,当别的所有频道兴高采烈毫无后顾之忧地讲述香烟美妙时,Murrow主动承载的挑战是一种孤注一掷。
而他并非是一个人,在媒体,一切有魅力有正义有胆略的挑衅都不可能是孤身英雄。
整个团队在默默支持,你看得到他们的紧张、在节目后的等待、在压力面前诚实的妥协以及撤退。
我很喜欢Murrow在开会时说的那句话,如果压力已经到达了我们这个房间,那就越发应该予以反抗。
你看到媒体人应该如何面对诚实的愤怒。
以及那自杀的记者、忐忑的高层。
影片在表现的同时不予以刻薄愚蠢的评价,它只是默默地压抑地表现,一切杀人的压力都附着于普通的厨房、普通的香烟、普通的握手之中,不失血,也足够狠。
In A Nation Terrorized By Its Own Government, One Man Dared to Tell The Truth。
这样一部电影,完全不具有娱乐性。
但也绝对不是枯燥的国民教程。
其中无处不在的压力感虽然是以“历史片”的面具出现,但我们看来更多是扎实犀利的现实感。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该如何发展,是由我们自己决定,而非别人。
我们不能把异议当成不忠,要随时谨记,指控不能当证据。
定罪要有证据和法律正当程序,我们不能忍受恐惧接踵而来,不能因恐惧失去理性。
只要了解历史、秉持信条,记住自己不是懦夫的后代,就不怕为暂时不受欢迎的思想,书写、支持、发言、辩护。
就音乐而言,作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爵士乐,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全片没有背景音乐,但爵士乐的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武器。
在每一次莫洛的节目播完后,爵士乐就会响起,快节奏的爵士乐,预示初步取得胜利的果实;慵懒的爵士乐,预示战斗陷入困境。
情节的缓急,全得益于音乐的转换。
举例来讲,在针对麦卡锡的节目第一次播出后,所有参与的工作人员都坐在酒吧里整夜狂欢,这个时候的音乐是欢快狂乱的,随着黎明即将到来,音乐骤然安静,所有人陷入了沉默,大家都在等着次日的报纸,或者说心怀忐忑的等待着主流媒体的审判。
其次,影片的背景音,也为全片增色不少。
每一次节目录制时,我们都可以听到胶片的卷动声。
这胶片声出现在沉默的录影棚里,没有突兀,只有和谐。
此时此刻,莫洛在想什么,其他人在想什么,导演在想什么。。。。。
这些都不重要,胶片声就是导演要表达的所有,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却使得气氛更加紧张。
再比如,当大家得知麦卡锡将被参议员调查时,工作室里一片沸腾,可是当弗莱德里接到某个电话并将之传达给莫洛时,场景骤然安静,这一变化直击观众内心,声音的效果比画面更震撼,而随之,我们便得知了唐。
霍伦贝克的死讯。
再次,人物的对白也别具特色。
本片声音简单,大部分是人物对话。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画面与对白不同步的情节,这在某种程度上制造了紧张的氛围。
而在这些对白中,莫洛的语言最为精彩,在此也突出了他中心人物的形象。
当朋友问他在今后与麦卡锡的“对决”中该当如何时,他说到“投石问路,静观其变”;当老板打来电话询问时,他说“我正忙着搞垮公司”;当麦卡锡发言之后,他的反击更加强烈,语言犀利且讽刺十足,机智而幽默,无畏且坚强。
仅从语言一点上看,我们就可以窥见莫洛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
在足球场上,在电影界,一些人在球员时代常常没有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当了教练以后却成绩卓著。
乔治.克鲁尼作为演员名声已经不小,不过在我看来还不够称为巨星,但是看了他这部《晚安,好运》后,我倒是对他在导演上的前途颇为看好。
在《晚安,好运》中,他在一种厚重的历史基调下讲述了一个美国新闻界与政客的斗争故事,于平淡的叙事中展现着人性的光辉。
毫无疑问,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跟政客作对都是件不那么安全的事情,这也正是很多敢于揭示政界黑幕的人被视为英雄的原因。
在这部影片中,背景是美国著名的,也是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后期。
我想很多看这部影片的人,看前或看后都会去了解下那段显得挺“文革”的美国黑暗时期。
一位名叫麦卡锡的明显带有投机特点的政客竟能发起一项在美国盛行了近十年的“忠诚调查”,在这场带有浓厚反共,排外色彩的运动中,近2000万人受到了调查。
在这样的环境下,善于思考,充满良知的人显然是会愤然反抗的,美国当时一个有利的条件在于,这场运动并没有动摇美国的民主根基,新闻界也仍然存在足够的自由,这就为片中的CBS主持人Murrow和他的团队提供了良好的斗争条件。
而他们面对巨大的压力,也勇敢的在节目中为受到“忠诚调查”刁难的善良弱小的人们发出正义的声音。
片子采用了黑白色调,我认为这个安排非常好,黑白色很能透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符合那时在高压审查制度下凝重感。
整部影片场景不多,更多的在Murrow的节目大厅中进行,配以大量的记录片片断,营造着一种历史的真实感,这里看出了克鲁尼的功力,非常老练。
片中的Murrow很有魅力,特别在每次节目之后的一句“Good night,and good luck!”,以一种饱含磁性声音轻声说出,很有感染力。
而对美国人来说,在那个随时可能遭到调查的年代,晚安并不容易,好运更是艰难,一顶共产主义的大帽随时可能将其压的无法入睡。
好在有Murrow为代表的新闻界人士,他们在一段美国历史上的不光彩年代里,延续着美国新闻界的光荣,在节目中大胆揭示麦卡锡主义的危害和荒谬,将一种正义的信心传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伴随着节目最后一声“Good night,and good luck!”,让善良的人们得以安然入睡。
片子讲的虽然是一场新闻界和政客的斗争,但是片子拍的并没有一种剑拔弩张的感觉,相反,影片一直以一种平缓的节奏展开。
克鲁尼并不是要拍一部紧张刺激的商业片,如果这样,他就不必采用黑白片的形式了,他是一个很有想法,充满思想性的导演。
他在片子表达着对言论自由的认同,对那个时代斗士们的尊敬,同时,他又充满着理性和节制,没有如很多类似影片一样去刻意丑化反面人物,甚至他们根本很少出场。
他以更多的镜头对准正面人物,结合记录影像,让观众自然的做出判断。
而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使在那个时代,美国舆论也保持着他自由演说的权利,麦卡锡也只能采用通过Murrow节目辩解的方式向新闻人发难,而这却也是他的权利。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麦卡锡在节目上对Murrow发出了已经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指责时,Murrow仍很有风度的待他说完,没有打断,在下一次节目反驳时也显得犀利而有节制。
就这样,一部节制、理性却又包含热情的影片就这样产生,产生于过去常与性感相联系的克鲁尼之手,或许以后提到他,我会加上一点――睿智。
这部《晚安,好运》入围了即将揭晓的奥斯卡奖,尽管《断臂山》气势很盛,但是我看《晚安,好运》仍是一部可能暴冷的影片,我对克鲁尼的导演生涯也颇为看好,或许他会是下一个伊斯特伍德,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期待着他带来更多惊喜。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32448.html
在一边倒的政坛舆论下,电视节目组坚持用自由发出声音。全片类似新闻业的职业道德电影,坚守新闻人的职责义务。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并不失为叫屈鸣冤的声音。黑白色调追求53年的感觉,但整体还是感觉闷。
短促有力的媒体战斗檄文。爵士乐和黑白影像的重要性不亚于那一次次慷慨陈词的演说。
今天的媒体到底对公众是什么作用?!
很写意的电影.晚安好运.
可能是对于那段历史没有感觉,所以看完电影也没有什么感觉。
致敬片 信息含量低 黑白故弄玄虚 RDJ没剧情老露脸是干啥呢
剧情简单 没有太多的张力 但是如此简单的剧情还是能令人陷入沉思
麦卡锡主义的臭名昭著与克鲁尼父辈的媒体渊源,使观众很容易不自觉地将爱德华·莫罗放在二元对立的绝对正义一方
拍麦卡锡都能拍的这么无聊是我没想到的……
出现在2005年是讽刺布什的民粹主义吗?
首先是回归了传统经典的学院派,其次美工很到位啊。剪辑还有复位做的也很好,ost极佳,冷感黑白摄影除调不是悬疑片有一股noir的味道,台词故事演员的表情,眼神到位,就连花瓶都是如此的闷骚有质感。看看人家50年代的新闻媒体,再看看咱的媒体新闻,一阵唏嘘啊!
出众的爵士乐选用、刚刚从播音迈入黑白电视的早期岁月;即使是浓重的历史背景和海量演员阵容的加持下,影片依然克制着一个很合适的片长,没有大幅度地展开更多和Edward R. Murrow与节目之外的叙述。新闻史上重要的一刻和人物的选择交融,这个任务从全片最开始就保持了惊人的明确。它试图传达的讯息和别致构造的美感相辅相成,在两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契合。“请审视电视的价值,否则它就只是罩在盒子里的电线和光管”。对几位史实人物的影像材料选用基本能接受,但能找到演员或许会更好。
看来某些人在电影影评中大放厥词是唯一能证明自己是影视从业人员或学习者的手段了。
一个直言不讳的记者,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只是表现形式太严谨,觉得好闷。。。好吧,是我水平太低。
这比The Newsroom爽多了。
对那段历史不熟悉
一场机智、自信的单人秀
好有旧坞气的剧(直接刷旧坞不好么😂😂
看不懂
新闻工作者和DA果然是最容易产生理想主义者的人群,一为free speech一为justice,向他们崇高的人格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