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毕竟仍是太年轻了,年轻得无法承受得起那身心的两重考验。
爱情,婚姻,音乐,生命,他说,so it was my life began,so it is now I am a man,so it be when I shall grow old,or let me die...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最后,他23年的岁月以及那岁月所承受的一切,都在那烟囱中焚化成一缕缕黑烟,消散于阴沉的天空中。
23岁的Ian,只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忧伤的孩子。
不仅仅是安妮卡,黛比也是,他始终无法割舍的生命的一部分。
不管他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他无法控制的病痛,他左右为难既歉疚又不舍的爱,他的音乐信仰在现实中的脱轨,还是其他的什么,这部电影的导演也仅坚持了他的摄影视觉——黑白影像。
也许,是灵与肉炼狱式的痛苦,带走了Ian年轻的生命,but who knows?
也正因此,尽管他弱化了Ian在生活及音乐生命中的其他细节,但这也已经足够,那黑白影像浮现出谜一样的忧伤的Ian。
我想说的是,萨姆是个优秀的演员,那眼神、表情、眼泪,都让人无法控制地忧伤。
没有太多的肢体语言,也没有太多的情节渲染,我们已然能够在那张年轻的脸上读出Ian的无助、彷徨和茫然。
这,让人揪心。
电影里所有的插曲都很棒,那首最熟悉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穿插在那黑白影片中,让人黯然落泪。
不写太多,但愿你也会喜欢这部电影,也但愿像记住Curt那样,记住Ian,记住那些曾经美丽而忧伤的生命,对音乐和生活充满狂热和信仰的灵魂,怎样黯然消殒。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_____Bob Dylan中规中矩的一部电影,大概Joy Division几个重要的点都提到,甚至你可以翻出《24 Hours Party People》去对照这一支伟大的乐队,以及一个年轻巨星的辉煌与消逝。
我想说这部黑白画质的电影里,导演Anton Corbijn在满足了那些想窥视一个短短的成名史版本的前提下,更想把握的是Ian Curtis这位天才被不断磨碎掉的内心。
他最后的一个动作就是把自己勒紧脖子然后一片黑暗。
《She's lost control》,这首歌毋宁是Ian内心的真实写照,这个如此年轻的生命,几乎还来不及控制住接踵而来的痛苦,就已经被死神遮住了企求光芒的希望。
二癫痫病患者,开出这么多药,紧接着告诉嗜睡,抑郁等副作用的可能,一堆药能够消磨掉一个人的勇气,如此可怕的事。
等到后来坐在被歌迷毁坏了现场这位年轻人,内心已经塞满了这么多恐惧,他颓废在那个舞台上,几乎忘记了能够招致如此人嫉妒的才华横溢,而仅仅是怯生生地重复着陷入与所有人为敌被仇恨的逻辑里。
那群愤怒的歌迷们仅仅需要一剂兴奋的放肆,这时候作为商业工具了的Ian,已经摸不着自己的身份,他确定害怕了这些现场,不知道是不是还会喜欢音乐。
结果,原先那个孤傲的天才变得弱弱而多疑,仿佛一下子老去了几百年。
三如此年轻就成家的Ian,自然逃不过责任的质问。
那个19岁的少年经历了一场甜蜜爱情,很快便步入婚姻殿堂。
是什么使他把自己关在电视机前,而慢慢消失了与妻子Debbie曾拥有的美好,可是难道这样的率性被判定患了年轻的幼稚病,进而所有爱都因为这样,未经过时间积淀的不够成熟?
等到Annik出现,一方面是淡如水的夫妻感情,另一面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女记者几乎占据了他巡演外的感情。
《控制》是相当细腻相当个人的一个片子。
主角在其中表现着一种状态,一种失去“当下”的自我对“当下”的自己控制能力的状态。
究竟是谁控制着当下的自己?
可能是别人,更多的则是过去的自己。
这一点在片子的开头就直白地说出了;影片中间催眠那段出现的绳子和影片最后主角上吊之间的关系也正暗示了这一点。
我们过去做过的决定,做出的选择,影响着“当下”的自己,一旦过去那个选择是错的,就要在当下与过去,理智于情感,两个不同的自我中挣扎。
癫痫病这一安排恰好表现了不受控制与挣扎这两个内涵。
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很好,但不像其他片子,对《控制》的这种感觉很难清晰地分析和表述。
《控制》表达上面提到的那个主旨的主要手法其实只是叙事,而Annik事件是很主要的一个情节。
Ian处在老婆和Annik之间的表现与整个人的状态拍得相当真实:就像两个不同的人占据控制着自己,在老婆和Annik面前的Ian截然不同,给老婆的承诺也没有兑现——它不是不想兑现,也不是欺骗老婆,只是到Annik面前的时候,已经不是当时那个Ian在控制着这个肉体了;而在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他便会很痛苦、很挣扎。
这种感情的质感远远超越了大多数时候文学或者电影对于外遇的解读,将其往深处推进了一大步,也向着真实推进了一大步——以前那种对外遇的肇事者的欺骗、不安、虚伪、喜新厌旧等的描述完全是站在客体(即外遇事件中的被伤害者)的立场地观察结果,往往并不真实。
《控制》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越了一部传记电影,远远超越了被一些人冠以的青春伤痛电影。
如果一部电影能表达Joy Division,那么Joy Division顶多是个过气英国后朋克乐队。
所以,电影只能作为一个部分让人们去怀念Joy Division。
事实上,我不相信Ian Curtis的私生活除了创作歌曲以外会如电影所描述的那样单调。
经管他患有癫痫,尽管人们说他性格孤僻,经管他喜欢早逝的Jim Morrison,一旦你成名了,你的私人生活就会变得无比丰富,或者混乱。
不过假如你是想看电影如何爆料Ian Curtis的话,那么这部Control绝对不适合你。
我喜欢电影整体的灰色调,对我而言,假如用颜色诠释Ian Curtis的嗓音,那么灰白是最恰当的选择。
Ian Curtis声音够低沉,够压抑,也够破锣,正是这个声音配合Love Will Tear Us Apart才够和谐。
大名鼎鼎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我听过无数个版本的翻唱,但相对原唱而言总是缺失了一些东西,我猜,在Ian Curtis的大脑中有一种异于常人的灰色属性,而这种属性的恰巧导致了他的癫痫。
我一直TMD不理解,为什么Joy Division翻译过来成了快乐小分队。
如果我以前不知道Joy Division,我一定会因为名字臆断这是个小作坊的独立小乐队。
在这个独立音乐大行其道的年代,Control这部电影勾起了我的怀念。
Ian Curtis作为一个死者,我不知道该称呼他伟大,还是懦弱。
无数人将Joy Division作为Post-Punk的经典。
而我,只怀念精神。
当音乐被区分成各个类型的时候,人们很难去判断好与坏。
但精神却是一个整体的性质的东西,听Joy Division你会难过,而又不是故意装模作样的难过。
电影将Joy Division潦草的概括着,但我更喜欢这种敷衍了事,那就像记忆。
无论你多么喜欢Joy Division你都不可能记住每一首歌曲。
至于Control还是Lose Control。
我觉得更像一个患有癫痫病的问题。
我听到很多人对电影褒贬不一,而我只是在找一段失控的回忆。
伊恩脱口而出华兹华斯那首诗歌(“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的时候。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A rainbow in the sky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So is it now I am a man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Or let me die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这片就还是那句别对号入座。
电影跟生活一样。
它在每个人身上映射的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点。
青春,摇滚,释放,安放,安定,工作,真爱,矛盾。
这些词远不及生活及现实的力量强大,你身边坐着哪些人,你跟哪写人擦身而过爱过,没爱过,恨过,不在意,这些情节,谁都会有。
自己并不是最悲惨也并不会是最幸运的那个人。
控制,不是谁力量的强大,而是距离及时间,空间带给你,它能让你释放多少能量,你就有多少控制这个世界的能力。
我再也无法压抑我对他们的崇拜,再也无法压抑对他们的热爱.当每一个音符在耳边响起,脑海中是无数Ian在舞台上的扭动.到底我要怎样去怀念这样一支艺术化的乐队,是他们让我开始沉迷在post-punk这美妙的音乐中,这样的音乐对于punk来说,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化,或许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影响之大.还是回到这电影上来,如何去演绎这样的一支传奇性乐队饿故事,应该给导演一个难题,给像我这样喜欢他们的人一个巨大的好奇.但最终导演还是把重点放在了传奇性的主唱Ian的身上,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对他的怀念的电影.但对我,这些都是无限的美妙对于中学那些无法忍受的无聊课程,他又选择了什么?和debbie认识,然后拥有了孩子,过早的拥有,阻碍了他的前进,或许这就是"冲动的惩罚".在成名之后,另一个女人--annik闯入了他们的生活,然后和debbie糟糕的婚姻,还有那痛苦的疾病,都让他失去了前进的希望,或许还有成名后的无助,这点在许多人身上都发生了,难道这是一个摇滚圈的怪圈?影片中,当他和debbie说清之后,背景乐love will tear us apart正是对他们感情的巨大讽刺,同时也或许是他对annik的一种抱歉.最后,还能怎样,只有结束这一切,这些全都结束在那个早晨,一切的一切...但这些永远无法阻止像我这样喜欢他们的人对他们的爱!永远永远...
他人控制自己?
自己控制他人?
自己控制自己?
又或是失去控制?。。。
我们在无控制的混沌中出生,进入控制下的人类集体,被形形色色的教化所控制,也在挫折中学习着自我控制。
准则就这样一丝丝渗进我们的大脑,直到符合人群的标准,搭建起我们的人生。
我们在控制中求得生存,也在控制中迷失方向。
我们不但必须学会自控,甚至还要努力学习控制他人。
不同的控制准则和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不受控制的生活注定支离破碎。
就象Ian说的那样,音乐曾带给他欢乐,也使自己的躯壳变的陌生。
最终的Ian失去了对音乐的控制,对病患的控制,对爱情的控制,对婚姻的控制。。。
一切在他面前变成碎片,而他亦无力弥补,失去所有的控制回归混沌。
失控让人心慌,也让我感觉自由,灭亡与新生,只在一念间。
阴影之下编译:苦力林当演员Sam Riley第一次读到Deborah Curtis所著的与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尖锐的回忆录 《从远方触摸Touching From A Distance》—同时也是Curtis传记电影《控制Control》的灵感来源—时,他把这本书与朋友分享,征求他们对这位歌手的意见。
他们说“他有点白痴,不是吗?
” Riley笑着说,“但我想,我会把他看成是故事中的英雄。
我觉得他的灵魂是浪漫且善良的。
所以他对我来说并不是白痴,真的。
” 由荷兰著名摄影师Anton Corbijn指导的电影《控制》于三月在英国影院上映。
两年前,影片的制片人Todd Eckert在谈到他们于90年代为获得 《从远方触摸》电影版权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时说,“我想关于这个题材好的故事不太多,但这本书是精粹之一。
”影片另一位制片人Orian Williams也特别的感到使命重大,必须找到一个让Deborah以及Joy Division其他成员信得过的导演。
尽管Anton Corbijn之前还没有拍过长片,但他的经历是无可比拟的。
早在1980年时,他就从荷兰来到英国拍摄乐队的照片。
他为NME担任摄影师的传奇生涯使他在八十年代成为了U2,Depeche Mode以及REM的首席摄影师。
事实也如此,正是Bono本人在2004年的一个派对上对Williams说:“你一定得让Anton拍这部片子。
”“最初Anton不想拍关于艺人的电影,”Williams解释说。
“但他意识到这不会是一个传统的摇滚乐传记片,这是个爱情故事。
”开拍后,导演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把电影拍成感性的黑白片。
Williams强调影片拥有“抽象、诗意且史诗般的效果,但不是高雅性的,这可不是头脑发热。
影片传统性的铺展开,导演对英国老电影情有独钟。
他喜欢大卫李恩、特吕弗、贾木许以及肯洛奇。
” 基本没什么名气的Sam Riley—他Michael Winterbottom指导的《24小时派对(24 Hour Party People)》中扮演过The Fall乐队主唱Mark E Smith—被选中扮演Curtis,Samantha Morton则出演备受煎熬的Deborah。
作为真实生活中的前Curtis夫人,在他们居住的麦克莱斯菲尔德观看在大街上重演的与Ian吵闹的关系的确是很痛苦的经验。
有几次摄制组都发现Deborah在哭。
“我从来没见过她,”26岁的Ridley说。
“我走在巴顿街上,告诉‘Debbie’我不再爱她了。
这出戏拍完后,又一位女士带着耳机坐在一边。
那就是Deborah。
我感觉很糟。
她对Samantha说:‘我为你感到难过。
’她很可爱。
第二天我穿着那件著名的雨衣,她对我说‘早上好Ian。
’这对她来说一定很古怪。
”在拍摄的前期阶段,导演决定让银幕上的乐队表演Joy Division的歌曲。
(New Order则提供间歇的配乐)。
这种突然变成“真实”乐队的经验更加增进了演员们的“兄弟情义”。
不久演员们私下就直呼对方为“Ian”、“Bernard”、“Hooky”和“Steven”。
Williams说“Hooky真的很Hooky!
”一段为花絮拍摄的乐队表演的片断手机版本已经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搜索Joy Division Control)。
这段录像真是惊人的专业。
Riley承认他的角色让他筋疲力尽。
在情感戏的告一段落时,另他悲痛的“自杀”一场被要求重拍,因为之前拍的失焦了。
“我当时真是沮丧极了。
但第二次效果还不错。
我感觉不能再低落了。
”那么Riley从他六个月的角色Curtis身上有何收获呢?
“我把他视为一个拥有创作天分的普通人,”他解释到。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乐队,所以我知道那种在路上的诱惑。
当你失去了往日的角色时,那将成为沉重的负担。
然后又有了癫痫症。
我倒癫痫症协会做了研究。
我遇到了一个十九岁的男孩,他的眼睛非常好笑。
他们对下一次的发作非常恐惧。
经常性的失控感,甚至是死亡的威胁总是存在。
然后就是副作用非常严重的治疗。
”“我觉得结局对他来说太沉重了。
但我却越来越喜欢他了。
认识Ian的人对他都有深切的喜爱。
影片拍完后我还是无法拍拖他的影响。
”这部电影部分的投资来自Depeche Mode的Martin Gore,同时也赢得了许多重要的追随者。
Joy Division的其他成员早前看过了试映后表示他们“完全认可此片并会给予百分之百的支持。
”“最初乐队看起来对影片并不感兴趣,但同时他们又被它所激发并想参与到其中。
”Williams回忆说。
“2005年我在利物浦的演出中见到Bernard,他说‘要拍得尽兴。
’我们做到了,而且成品非常出色。
”
很多人不满这里的Ian Curtis,他们说琼瑶情绪伤害了他们对Ian的感情,一定程度上因为我们都已经将Ian神化,他如同那些早逝的摇滚明星一样变成了一个符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Ian Curtis,可是谁又能说真正的Ian是如何的呢?
Anton Corbijn完全的忠于Ian的妻子Deborah Curtis所写的回忆录来塑造电影里的Ian,但是客观的说,Deborah自己从来没有搞明白Ian到底为什么要自杀,更不用说理解他在音乐里投影的那份感情了。
Anton Corbijn选择了一个和Ian最亲近的人、按照常理也应该是最理解Ian的人的回忆来塑造Ian,可是电影一团雾水的混乱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Ian的悲剧的原因,本该最理解最支持他的妻子,却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到他的痛苦,甚至从来没有真正的像模像样的踏进过他的世界。
大部分时间在外形酷似Ian的Sam Riley所演绎的黑白影像里,除去仅有的音乐表演之外,让人看到的真的很像一场英国的琼瑶剧,巨蟹座男人在感情上的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两个都对他有情有意的女子面前,恨不得一夫二妻的多愁善感男人在女人的眼里看来的确可气可恨。
可是他恰恰是那该死的Ian Curtis,他把自己所有负面的情绪、绝望的感情和诗性的领悟都投射在Joy Division那阴暗的歌曲里,无法不把他当作一个符号,因为他与Joy Division的音乐已经幻化成我们这些普通人的阴暗面的代名词。
我们感受这些阴暗与困顿之后,逼迫自己振作,而他却只能任由自己沉沦在无尽的炼狱之中。
一定程度上说,他又是一个应该被神化的人,所以对于我们这些相信着从他那里得到救赎的人来说,还原了这样一个青年的Ian Curtis,就像是马丁•斯科塞斯在《基督最后的诱惑》里让耶稣顾家有老婆、怕死最后还不想当救世主了一样。
可是从他成名到死去也不过只有短短的三、四年时间,19岁-23岁,他也许根本来不及深入的感受人生,他只是个一味的臆想和夸大自己的病痛和情伤的孩子,世界上不是没有比他更痛苦更凄惨的人,可是电影最大的失误在于它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他的“神性”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他死后到现在的这么多年来,一直有年青人像膜拜着精神导师一样信仰着Ian Curtis和Joy Division,他又是怎样影响了死后几代的音乐灵感和摇滚乐的潮流的,他又是为什么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摇滚乐历史的里程碑的,这是电影里真正缺失的本该震撼人心的部分,也是为什么《Control》无法媲美奥利弗•斯通准备了很多年才敢拍出来的《The Doors》。
不得不说Anton Corbijn在拍MV上有着非凡的才华,但是好的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画面流畅的超长MV。
刊于《通俗歌曲·摇滚》2008年8月号。
比较无聊
散乱无神
快乐小分队和ian的生命很短,只有两张专辑那么短,可却长过new order所有的专辑,能说的也很长。感觉片子还是太浓缩,太跳跃。黑白,形容他们阴郁的《unknown pleasure》倒是很适合
把Ian诠释的过于肤浅了
狗血八点档
一般般,接近2小时的电影真觉得有点浪费时间.主演的舞台歌唱动作很难看.
中规中矩,以及我老是出戏把主演看成花叔。
好吧 拍得还怪美的 我还是认为应该归功于黑白/导演以前是摄影师/音乐/和很干净的cut,而不是仅仅filmgraphor的因素,导演很帅,虽然50多啦,导演大人,快拍新片吧。最喜欢侧面在车里的那个shot还有吃东西的时候从上面拍的那个,让我想到Coffee and Cigarettes
拍得真帅,里面的音乐,说实话,对曼城的rock历史不太了解,对曼城的rock没啥感觉,除了当年的绿洲。喜欢里面的妻子这角色的,对丈夫的爱~年纪轻轻就已经懂得如何照顾家庭了,我对他的出轨强烈不满~
曾经误以为音乐是可以拯救灵魂的。它只能,drunk,sank,如果能进入灵魂深处。在黑暗中睁大的恐惧、焦虑的双眼,没有人看到。
太过分刻画私生活,非常失望,这不是Ian
冲个JOY DIVISION去的。不觉得怎样。
20090304 @ home : in memory of ian curtis / 沒有寫太多的壓力來源,呈現較多ian在成名後的精神狀態 / long live joy division / 20110218 @ agnes b. cinema
乏善可陈。主角不是摇滚歌手故事也成立。
快乐小分队的果儿遍地开花
The only way to control your fate...
joy division
早婚的乐手得癫痫、用血签下的合约、最喜欢的颜色是曼城蓝、死时仅二十三岁。Ian Curtis少年时喜欢David Bowie和Wordsworth呵。
对于摇滚,本人完全不熟悉。但是这部黑白色的影片借助男主角卓越的演技,将伊恩·柯蒂斯23年短暂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达的淋漓尽致。从一个画着眼线听着摇滚的少年成长为一位受众人欢迎的摇滚乐队主唱,从一位目睹他人抽搐的旁观者到发现自己有同样病症的患者,男主角经历了自己的成长、恋爱、结婚、生子,也经历了组乐队、做主唱、引起共鸣、不堪重负直至自杀的一切。 23岁,对于才华横溢的柯蒂斯来说,是既短暂而又漫长的。但是对于我们,对于整个摇滚界来说,绝对是短暂到令人心痛的... 鉴于本片完美地
后半段肥皂剧了点...其实不止一点...嗯,其实就是部关于摇滚明星的八卦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