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是非对错,向来夹杂着过多的主观辨识。
那些风云人物,无论内心世界如何,细节有否恻隐之心,最终的结果,往往会直接判定她为正派还是反派,是一代忠良还是千古罪人。
慈禧如此,李莲英亦如此。
波谲云诡的后宫争斗,步步为营的权力角逐,经历风云色变,命悬一线,其中发生的细枝末节,又有谁能知道的清楚?
我们不过是听胜者说书,真假参半罢了。
大太监力排众议,叫板历史,刻画出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历史大反派。
可是就如此剧监制回应时所说,慈禧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女皇统治者,她更是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女人,没有人天生心肠如蛇蝎,手段如极刑,总有一面不为人所知。
历史的描述是笼统的,抽象的,也是表面的,这部戏的初衷,就是想让大家看到慈禧和李莲英的另一面,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是啊,慈禧杀亲儿,毒慈安,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回顾过去,能够直接看到的真相。
可是,慈禧在做这些事情时,内心是否有过挣扎?
又是否真的有人了解呢?
当初,慈安合谋陈福陷害慈禧与安德海私通,作为局内人,都知道慈禧的冤苦难诉。
可是作为和我们一样的市井百姓,却以一种嘲讽和看热闹的心情,来传诵此事。
说书人不完全说错,案情确实未能得到沉冤得雪,普遍看到的是什么就会认为是什么,知道真相的人却微乎甚微。
人性和果报,是佛法中有的课题,可是却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
慈禧在后宫的生存,能够步入垂帘听政,必定是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脚下的尸体,也必然不计其数。
可是,在紫荆城那样的龙潭虎穴,你不害别人,别人就会害你,试问慈禧怎样善良?
怎样宽容?
怎样隐忍?
她要和后宫佳丽三千争抢一个男人,要为保命保儿与朝堂大臣短兵相接,一步错,步步错,最后死的尸骨无存,也不会有人可怜。
所以,当时的慈禧只能力争上游。
就算是如今的社会,也是弱肉强食,你不争取,没人会喂给你。
而李莲英,本是凡事将就将就凑合凑合就够了,却在不断发生的争端中,无可奈何选择现在这条路。
此剧监制称,他曾经看到一些关于李莲英的野史,他是一个忠心、孝顺的奴才,贪污的钱都拿去给了家人,如此一类人,又真能坏到哪里去?
这部剧,在无形中,就告诉了观者李莲英从一开始的小太监,到越来越接近历史的权倾朝野、贪污贿赂的大太监,之中经历的成长足迹。
他救了双喜,却害得安德海惨死;他替福爷求情,险些害了慈禧害了大清;他放了添寿,却让自己的妻子被杀。
他想凡事都不害人,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可是这可能吗?
如果世上真有果报,那么为什么这些十恶不赦、坏事做尽的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
他想不通,也参不透,终经一和尚的指点迷津,他做了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决定……慈禧的成功,处处都离不开他人的相助。
前有安德海,后有李莲英,个个都是忠心耿耿的心腹。
当然,慈禧本身也是聪慧过人,她懂得善用奴才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时的见风使舵,审时度势是皇宫内院的生存之道,可是安德海的誓死效忠,李莲英的推心置腹,却依旧如磐石般无转移。
李莲英最终为什么会帮慈禧?
因为他的决定,直接影响养心殿内谁人坐镇,慈禧的处变不惊、善待奴才、机智过人,或有忧国忧民的一面,总有一样让李莲英折服。
这就是慈禧的人性,她向来无怨无悔,该做什么,该说什么,心如明镜,毫不掩饰。
慈安的失败,除了因为她选错了合作人,主要却是因为她没有自知之明,不懂量力而行。
她对人物的利用和拿捏,总是没有十足的把握,经常打错如意算盘,最后只能以惶惶不可终日而结束。
历史上的慈安,总是一副温婉儒雅,与世无争的面孔,在后宫那样复杂的环境里,这样的表面,是否伪装,内心又在盘算什么,可能只有她自己才能知道。
添寿的所作所为,前世今生,轮回果报,其实明眼人从一开始就应该看得出。
他没有过人的才能,也没有坚定的意识,有的只是如白日梦般的野心。
他没有大智慧,却有一堆足以让他坠入万丈深渊的小聪明。
所以,他的摇摆不定,左右徘徊,总是让他尝到一点点甜头就身败名裂。
因为他本身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好人,所以当倩蓉和莲英对他施以援手,他那可怜的自尊受到威胁,以至于让他更疯狂的报复。
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就是放弃自己还能够振作和成为正常人的机会,他今后的遭遇,必定比痛快死去还要悲惨。
两个都是为情所困的阉人,注定后半生没有子孙福,却妄想能够得到一丝爱情的甜蜜。
安德海和姚双喜同是天涯沦落人,有着一样的遭遇,却是不一样的结局。
差别就在于,安德海急功近利,太过张扬,太耀眼的钻石,总是会引来同行的妒忌陷害。
所以,安德海一生光辉灿烂,却不得不为这些过去付出惨痛的代价。
而姚双喜,他只是想安安静静的去爱一个人,默默的去守护她,仅此足矣。
于是,这份被压抑的情感,在和硕死后爆发出来,变成强大的力量,瞬间改变双喜的所有性情。
至少,到了最后,双喜和莲英的成长交织在了一条线上。
有很多时候,果报其实未必真的存在,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都是事在人为,只是他人的所为会起上点睛之笔罢了!
但是,任何学说还是要让人类相信有果报存在,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只要不害人,自然大家都会相安无事。
而历史呢?
他被人客观的描述,主观的评价,其中关于人性隐含的内容,却很难被清晰的陈述。
当看一部侧重点在于挖掘人性的时候,成长道路上的东西却是非常的重要,因为不被人知的一面,才是值得深思的一面。
PS:说点轻松的话题咯!
一直没有提到三顺、同治、宝音、恭亲王等等,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人物性格,我没有去太深究。
不过,三顺在里面真心是个活宝!
他的那句“好好的不行吗?
”,无论在任何场合出现,都会让人想笑……而对于同治和宝音的那一段神对话,网上各种吐槽就不多说了……确实是很佩服写台词的仁兄,如何能想到这么雷人,这么逆天的对话呢?
不过,生活么,总还是有点乐趣的!
历史剧并非TVB所擅长,所以他们刻画出来的历史人物形象,通常都是另辟蹊径,与我们之前在历史书上或在内地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他们似乎更热衷于去猜度人物内心深处的对立面,一个人人眼中的大英雄,或许也有不可告人的阴暗,一个人人眼中的大恶人,或许也有你所未知的善良。
这部《大太监》中的慈禧和李莲英,便是如此,即便大部分的记载和作品中,已经给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但是此片在给他们树立了正面形象的同时,还让两人以不屑地口吻调侃般预测史官们将如何唱衰自己,也算是自圆其说。
我们知道的慈禧,对外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对内实行封建专横的暴政,而米雪版的慈禧,却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好领导,在这儿插播一下,百度百科特别有才,对于慈禧的职业生涯,他们是这么描述的,贵人/嫔/贵妃/皇太后/太皇太后,这么看来,也不亚于《杜拉拉升职记》了。
她为国事终日操劳,哪怕生病也不能耽搁,她对咸丰情深意重,哪怕生死也不能阻隔,她体恤下属,乐于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她疼爱儿子,坚持对其实行严格的教育,她不肯兴办洋务,是担心洋人的狼子野心,她迟迟不撤帘还政,是忧虑皇帝还撑不起大局。
这样的慈禧,能让你忘却了她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感觉她只是一个迫于形势必须想尽办法独撑大局的女强人。
太监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身体残缺、性格扭曲的人物,我们看了太多这一类型的形象,但是黎耀祥版的李莲英,却并非如此,他对家人疼爱有加,对朋友义薄云天,对太后忠心耿耿,他足智多谋,却谨慎低调,别看他总是说拉拉扯扯、将将就就,但是真正到了关键的时刻,他一定是那个扭转乾坤的人。
黎耀祥凭借这个人物拿到TVB今年的视帝,他确实把这个人物的各种情绪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阴气不够,在这一点上,陈国邦饰演的彭三顺,倒是更胜一筹,这个打不死的火凤凰,就是这片中的一个活宝,真正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
喜欢这部电视剧它就像小时候喜欢的《三个火枪手》一样,无论好人还坏人,无论当初选的是哪条路,都坚持自己的处事则学和尊严认识的人都说《大太监》拍的太傻了。
只是,喜欢它的人还是坚持。
慈禧、皇上、皇后、李莲英、安德海、三顺、慈安每个人的眼神都坚毅,并不停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停步,即使错。
U9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好萌啊!
「你别理我」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是我想躲在玄穹宝殿哎呀进去不是寻人,而是求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现在只要一说哎呀就萌的不行啊!!
萌的一脸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说去长春宫要多多注意啊!!
‘你也是’我会!
【傲娇离去U14别这么多要求了,我不会心软的【镜头切换】到寿安宫了,要拜就拜吧"景仁同心,其利断金....""打扫同心,扭转乾坤..." (我勒个去)U15(宫外约会了都,我看的时候心花怒放=3=)吃东西吧吃?
有咩好吃的?
牛肉没牛肉味,蒜头没蒜头味你真嘴刁哎呀,我娘的厨艺誉满家乡,若非一场大火,我应该是酒楼太子(少东),而不是...九流太监那改天真要尝尝你的手艺 对了,你打算何时回宫?
风平浪静之后,我自然会回宫(啪)还有没有甘草梅子?
吃光了欠了你的呀?
好好的不行 非要吼人家(慢慢缩回)【打情骂俏开始了昂,这集结尾明显是在散播福利,一个傲娇,一个宠溺最后都说要尝三顺厨艺了,喂喂,想去同住就直说(捂脸)这集什么情况?
还有训妻情节哪咳咳。。。
】U17我借黄豆给李莲英做豆腐脑!!!!!!!
其他吐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66563/
有胡编的,没有这么胡编的;见过颠倒黑白的,没见过这么颠倒黑白的。
之前一部《造王者》,端的是尔虞我诈、惊心动魄,虽然其中亦有不合常理、矫揉造作之处,但总体上大气磅礴,跌宕沉浮。
但这一部《大太监》,担纲的是金牌男主角黎耀祥和人老戏不老的国宝级花旦米雪,却把一个好好的清史,改的是面目全非。
虽然《造王者》里的赵昀可能不符合历史,可是谁会去关注南宋积贫积弱的小皇帝,你愿意怎么改随你导演的心意;但是清末叱咤风云几十年,堪比清廷武则天的慈禧太后,其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的一番故事早已经是家喻户晓,慈禧大清第一妖后的“美名”也早已是家喻户晓,就像你随便找个人说刘备封的不是“五虎上将”是“四虎上将”给人的感觉一样(历史事实是四虎上将,没赵云什么事),你非得叫狂傲出宫被丁宝桢所斩的安德海变成死于慈禧之手;非得要到现在清史上一提起来就说本来身体很好、行善积德的东太后恶疾缠身、祸国殃民;非得要把明明是贪权揽政、无意归政的慈禧太后说成是因为同治无德无能,慈禧是因为怕庸君误国才被迫掌理政事,简直是置清史于无物,改了个一塌糊涂。
大清太监无诏不可擅离京师,以安得海当朝第一红人非有合适理由都不能轻得诏旨,最后被杀于山东,他李莲英不但可以身付江南,还可以取得如花美眷,开包子铺以为营生,再说,身为安德海继承人的李莲英又何能有机会离开央央紫禁城!
史上的东西二宫,史载相处和睦,虽有人言西宫慈禧一直处心积虑谋害东宫慈安,但至少到慈安突然暴卒为止一直未有过头行动,以致史上对慈禧谋害慈安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剧里慈禧慈安早就不和,甚至一怒十数年,直至满朝宫女太监皆依两宫太后结党为盟,互相攻伐,势成水火,历史岂能这样胡闹!
更有甚者,堂堂固伦公主,一人之下,就算钟情太监也还有情可说(武则天尚且养二张为面首,深宫女人做此事,不足为奇),但是就算夫死回宫,也应该养尊处优,更何况有心痛之症,那就更应该是群拥环伺,岂有可能躲在宫僻由一个小太监双喜单独照料,还能让上至太后下到宫女一概不知?
笑话!
感情之事,不可不加,但也不可乱加。
《造王者》里的几段恋情,尤其是余靖和董昭之女的爱情,加的正是火候,与剧情相辅相成,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其他几段恋情也如是,虽有不当之处,但从不妨害中心表达,故事发展。
但《大太监》故事置于一个外是洋人为患,内是朝臣争权的大乱世之中,按说不管是可歌可泣的爱情还是精彩绝伦的斗智,都应该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但是导演所演绎的几段爱情,除了个人的情感波动以外,实在看不出与那个时代、那个风云变幻的政局有什么影响。
比如安德海在外娶妻,这在当时可谓常事,更何况是宦官之首的安德海。
为了一个青楼出身不但肉体肮脏而且灵魂低贱的婊子要死要活能表现出什么呢?
安德海识人不明吗?
还是李莲英作为一个“兄弟”有情有义?
这又跟当时的时局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一件每天都能发生几十上百件的家庭琐事而已。
还有倩蓉和伯伦、倩蓉和李莲英之间的爱情,作为大清朝最后几十年执掌宫禁的阉人之首李莲英来说,只是不停的在讲他的民间爱情如何如何是不是也太不会选着眼点了。
相反,作为洋务运动的先行者和推动者的六王爷奕似乎只会呼吁一下同文馆开办与否,或者是自行车怎么骑;同治一朝最大的宫廷矛盾:皇后阿鲁特氏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似乎除了刚开始选后时的风波后便归于平淡,在故事开始时塑造出的才德兼备堪称女中丈夫的阿鲁特氏也归于平淡,不谈国政、不谈江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那个时代的很多重要的宫廷大事,比如说和各国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啦、洋务派和保守派的国策之争啦、湘淮系重臣登上历史舞台啦以及连发的各省教案等等,要不就是一字不提:后来慈禧最倚重的李鸿章不见踪影、湘军淮军将领充斥朝廷更是不见所闻;要不就是一带而过:与洋务派为敌的保守派大将倭仁只是在提到同治的时候一带而过,各大教案也只是只闻雷声。
有人说,《大太监》只不过是走清廷宫斗剧的滥觞,但是,人家《金枝欲孽》的时代,国家升平,天下无事,你愿意无事生非的斗那就斗好了;但是慈禧的时代,内忧外患,讲天下大事就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你还要斗,你选几个无名小卒斗就好了:像最初的彭三顺和佟天寿(事实上,《金枝欲孽里面的四大“斗星”在历史上也是无名之人,只有无名之人才可以让导演尽情发挥),不,要选历史上早有定论的人来斗,还要选历史上早有定论根本就水乳交融的两位东西太后来斗。
人家是无风起浪,你这连水都干了还要起浪,看得人只得说一句:编剧,I 服了YOU!
写于 2012年12月24日 TVB的戏很少看,因为给我的印象只有两个字——狗血。
果然!
如果你觉得《大太监》 是一部历史剧,那么你错了——它对李莲英、慈禧等一众历史人物的“洗白”让你瞠目结舌;如果你觉得《大太监》是一部后宫剧,那么你错了——它的职场知识让你获益匪浅;如果你觉得《大太监》是一部师奶剧,那么你错了——它的案件多过《柯南》;如果你觉得后宫之内无爱情,那么你错了——公主太监之间纯洁的爱情闪光弹足以闪瞎观众的双眼。
历史上狼狈为奸的慈禧、恭亲王和李莲英,在《大太监》中焕发了新生,真诚讲述缔造和谐后宫,黑化非我所愿的传说。
对于它的剧情,我很想给出一个“荐”,相比多数电视剧屈指可数的高潮,《大》的每一集里几乎都有几个高潮,剧情的转折和发展令你的小心脏实在跟不上,料也料不到。
没错,如果当做普通的古装剧看,它很精彩,但是既然是以慈禧和李莲英等人为主线,那么,必定狗血无疑!
从戏未演就打出“纯属虚构”的字样让我心怀芥蒂,用剧中彭三顺的话说“好好的不行吗”,没错,历史剧并非TVB所擅长,所以他们刻画出来的历史人物形象,通常都是另辟蹊径,与我们之前在历史书上或在内地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他们似乎更热衷于去猜度人物内心深处的对立面,即便大部分的记载和作品中,已经给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但是此片在给他们树立了正面形象的同时,还让两人以不屑的口吻调侃般地预测史官们将如何唱衰自己,也算是自圆其说。
敢问编剧你是穿越而来的太监,还是刚好在城墙上爬过的一只蝼蚁?
清朝宫廷剧很少触及太监的领域,过去多是描写后宫佳丽或是侍卫及大臣之间的斗争,而《大太监》则以另类视角介绍后宫争斗,让很多观众对太监这类边缘化的人物,有了另一番认识。
这些太监不仅不会娘娘腔,反而男人气十足,而且似乎能将整个皇宫的兴衰掌握手中,他们才是皇宫真正的主角,我更加确定编剧是太监投胎而生的。
说回慈禧,我们知道的慈禧,对外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对内实行封建专横的暴政,而该剧的慈禧,却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好领导,扮演了一部《杜拉拉升职记》,从贵人、嫔、贵妃、皇太后到太皇太后,一路走来一步一脚印,让我回想起当年武则天的处境,腹背受剑,只能拼命地守护地位。
剧中她为国事终日操劳,哪怕生病也不能耽搁;她对咸丰情深意重,哪怕生死也不能阻隔;她体恤下属,乐于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她疼爱儿子,坚持对其实行严格的教育;她不肯兴办洋务,是担心洋人的狼子野心;她迟迟不撤帘还政,是忧虑皇帝还撑不起大局。
这样的慈禧,能让你忘却了她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感觉她只是一个迫于形势必须想尽办法独撑大局的女强人。
是同情还是记恨于她?
相反地,东太后反而是个心狠手辣,致他人于死地的人,太不可思议,太狗血!
太监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身体残缺、性格扭曲的人物,我们看了太多这一类型的形象,但是剧中的大太监李莲英,虽是奴才苟活于主子之下,随时可以触犯圣颜而丧命,可他却是那个能主宰和hold住整个紫荆城的最清醒的人。
他对家人疼爱有加,对朋友义薄云天,对太后忠心耿耿,他足智多谋,却谨慎低调,别看他总是说拉拉扯扯、将将就就,但是真正到了关键的时刻,他一定是那个扭转乾坤的人。
而你又信吗?
或许看剧也只能抱着“将将就就”的消遣心里了,别跟自己过不去,历史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民众也渐渐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往年中国是怎样让人欺压的!
此片,虽然有些同志说不符合历史,但我想说,此片片子开播每集都有说明,此片纯属虚构!
而且最重要,此片还没有大结局,指不定中间有什么转折是你们猜不到呢?
我很喜欢此片,只因为它能让我看到以前古代的背景,让我看到以前历史上的大人物,看到很多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从而也看到中国今天的社会发展,更能看到,以前中国人是怎么面对外国压力的!
那些只爱看美剧的看客,我们没有能力要求你们别看美剧,确实,要想社会发展,就要不断吸取外人的长处。
这片,也正好提到了,慈禧就算再不喜欢洋人的玩艺,但最后她还是使用并且去学习了,在她让李连英教她骑自行车那段就让人忍不住举起拇指,不为别的,只因为慈禧是满清时的古代女人,正正好,她让我们看到,中国在她这个人物的一言一行中转变,中国从那时起,开始有了自行车,火车,炮弹。
我个人觉得,看片不能如此肤浅地只看演员外表,演技什么的,最重要,是要看到整个故事,它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是什么。
只要这些演员把该片的中心全表达出来了,他们就是好演员,无可挑剔的成功演员
只论剧中人,不喜的话也随便喷个人认为,这部剧比较好的一面是,剧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不管人物的行为怎样转变,都较好地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1、姚双喜关键字:偏执尽管是五大太监之一,但姚双喜的世界其实只有医学和公主。
他沉溺在这个世界中,从来不曾往外看过。
五大太监在一起的时候,姚双喜基本上也在看医书,兄弟情在他的嘴上,而不是在心上。
因 为偏执在这个狭小的世界里,他并不通人情世故。
双喜从剧中一出场,就已经有所表现。
三顺不许他出宫探母病,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按正常的人一般也就忍 了,但他偏执不通世故,看不出形势,所以,闯出祸来。
举报御医馆、为救公主污蔑安德海、推着小车放火等等,其实都是他一贯的思维方式,一根筋,不懂得转 圜,幼稚。
公主的死无疑造成了他人生世界的崩塌,最爱的人死了,而最爱的医学救不了最爱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偏执从过去的医者父母心直接转成以恶制恶。
他之所以能获得李连英的原谅,其实也在于,他偏执在那个世界里,从来没长大进入到现实的世界,说到底,他也只是个医学的天才儿童。
2、李连英关键字:腹黑腹黑并不是贬义词,腹黑看怎么用,用在哪。
五大太监,无疑李连英的情商是最高的,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的洞察力很好,所以,总是能看穿局势,趋利避害。
在一开始,他只是消极避世,他的腹黑也就用在怎么保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安稳。
然而,时势造英雄,当他不停地被推到更大的舞台,他的腹黑也就被派上更大的用场。
只是,在一开始,他仍然运用旧有的方式运用他的腹黑,去保护他的一方天地。
安德海的死,倩蓉的死,其实是刺激他,让他意识到旧有的方式已经不管用,要掌握大格局必须动用更大的腹黑。
当他的腹黑全部释放出来,真正意义上的大太监,也就炼成了。
3、三顺关键字:弱者剧 的一开始三顺是以恶人的形象出现的。
但本质上三顺一直只是一个弱者。
一开始的为恶,不如说弱小的他,企图戴上一个恶的面具,来保护自己。
没有野心、没有犀 利的眼光、没有手段、没有辣手,这样的人,生下来就更象是容易被人欺负的人,所谓的软柿子就是被别人拿来掐的。
他是清楚自己的不争气的个性的,所以,他用 恶来武装自己,吓唬别人。
其实,为恶的时候,他的恶也是不彻底的,倩蓉用包子戏弄他,让他便到裤裆里,他也只是无可奈何而已。
他导致倩蓉滑胎,他开始转变 成好人,与其说是他良心发现,不如说,他发现自己那个恶的面具再也戴不下去了。
五大太监,三顺是忠心耿耿的,因为弱小的他,不必伪装坏人,也可以得到保护。
英顺配是很合适的,因为,最能够保护三顺的人,非连英莫属。
4、凌添寿关键字:反骨他 不是英雄,没有眼光魄力,他只是习惯性地装乖巧,然后忍不了就爆发出他本性中反骨的一面。
剧中他在打扫处的时候,他跟李连英爆发出第一次冲突,就充分说明 了他个性中反骨的一面。
他并不是真正唯利是图的人,唯利是图的人懂得计算,懂得利害关系,而他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反叛而反叛。
杀死小钗,对他来说,能有什 么好处,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反骨的冲动。
杀死倩蓉同样。
装乖巧,但同时心内累积着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就爆发,倒戈一击。
这样的人,其实是可怕的,因为 他无论跟谁最后都会反咬一口。
5、安德海关键字:逞强安德海无疑是五大太监中最有魄力的一个,有野心、有手段、办事精明 干练。
只是,他遇事逞强的个性,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从始至终,他并不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他只是一味地冲。
一开始与陈福斗,明明实力不济,但他看不清,就 一头杀过去,置自己于险地。
那个时候,他的运气还很好,有慈禧替他保命。
与小钗,有人说他是重情,我觉得不如说,他在逞强,所有人都知道他成不了真正的男 人,但他也要破釜沉舟、不撞南墙不回头,非要证明自己能够成为真正的男人。
太监总管这个职位,他是驾驭不了的,他逞强让自己成功上位,但也最终把自己放在 了风口浪尖上,真正的大风浪来袭,他才知道,其实自己毫无抵御能力,只能再逞强一次,把脖子一伸迎向刀口。
本来对此剧很报希望的,从巡礼片来看,李莲英的角色应该是左右逢源,有奴性也有心计,巡礼片中反复提到的主题 “奴才不懂政事,奴才皆奴才”完美的诠释了这个人物,伴君如伴虎,在强权身边怎么曲意逢迎却不失风采本来是很好的发展方向的,结果正剧中,李莲英太监变身成大侠,李大侠不仅左右时局,还一心心系大清江山,正直不阿。
我始终认为人性本来就有多面的,挖掘李莲英的正气并不可,但这完全转性的演绎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在足智多谋,敢直面劝谏的黎耀祥旁边,慈禧反而显得有怒气没有霸气了,仿佛她的权利只能靠几个太监才能巩固,这是可悲的塑造。
最后关于时代选择,巡礼片中原是安排在光绪,戊戌变法,八国联军时代,这段时期内外交困,更能交织出人物丰满的个性。
而光绪比同治更为坎坷,有志难舒用他来表现最好不过了。
没想到最后时代变成了同治,在位不过2年,平淡如水的一段时期,硬是拿六王,东太后来制造矛盾 产生剧情,实在让人乏味。
演技方面 祥哥远没巾帼系列那么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反而感觉很拘谨,对人物内心刻画太肤浅,今年的视帝有些水分,我更看重刘松仁的钟卓万。
另外吐槽下人气角色三顺,三顺的变好和天寿的变化来的太快,剧情根本没跟上去,特别是前期坏的家的三顺仅仅因为公主的几句话就变好人了?
而且好的无可附加 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中国人蠢在不懂政治,却喜欢从政,将一腔“政治抱负”的虚荣心误以为是“报国”,却不知道中国政治本来是一谭死水,是流氓强盗的集中营,满腔爱国热的蠢人反而会让社稷江山陷入灭亡的危机。
《大太监》里面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就是好例子,但关于奕欣的背景,港剧并无透露太多,自然不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恭亲王:满清道光帝临死前钦点下一任皇帝,也面临诸多难题——首先道光有九个儿子,前三个已经死亡,论辈分应该四儿继位,但道光宠爱六儿奕欣,他天资聪明,加上道光本身也宠爱她的生母静妃,道光拒绝断气前做了一轮激烈的思想斗争。
但最后,继位的始终是四儿,即今日的咸丰帝。
道光放弃奕欣,原因很多:可能考虑到他不是正统皇后嫡系,恐防嫡系势力不服。
事实上根据许多野史学家分析,道光帝并不喜爱咸丰,因为他性格优柔寡断,而且过于老实忠直,对于人性阴暗他毫不防范,凡事只想美好的一面,相比起他的六弟,处事不但当机立断,而且有大将风范,道光帝生确实不知如何取舍。
电光火石生死间一拍板,钦点了咸丰,开始了国运万劫不复的局面。
*(注1) 首先,为人“忠厚善良”的咸丰帝不喜欢政事,天生喜欢打猎和玩女人。
英法联军打入大清,咸丰帝恐惧洋人,双方恶交之下惹出了火烧圆明园的惨剧*(注2),咸丰败走出逃,之后一直病卧不起,临死前钦点未满六岁的慈禧亲生儿接位,命八大朝廷元老辅政。
奕欣当时封为恭亲王,在军事、经济和行政上都有实权,他留在北京跟洋人打交道。
不错,既然武力反抗不成,倒不如张开双手迎接“鬼佬”,树敌不如做友,减少流血损失。
奕欣思想开明,知道洋人之所以船坚炮利,是因为西方教育先进,除了发明了自行车、望远镜、放大镜、勾魂魄相机,西方教育智慧推动了洋人在军事势力壮大。
他主张跟西方“紧密合作”,购买洋枪,送大清小孩到西方学习交流,他满怀希望,西方文明可以让大清璀璨,就像临岸的日本,跟美国一拍即合擦出爱火花。
火药本来是中国人发明,但中国人却用来做炼丹术和放烟花,洋人却拿来做武器,西方列强智商领先,奕欣看穿这点,积极与洋人交往,大搞“洋务运动”。
结果得罪了八大元老,当时朝廷保守派势力庞大,恐惧洋人鬼子,加上之前圆明园的惨痛教训,对西方白人恨之入骨,奕欣崇洋媚外,结果落得了“鬼六子”的雅号。
被人起了花名“鬼六子”, 奕欣本来没什么,反正他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他想为大清刮骨疗伤,注入新活力。
但无奈,保守势力越扯越离谱,污蔑他“吃里扒外”、“里通外敌”,慈禧越听越不舒服,加上慈禧本身对奕欣的权力心有戚戚然,于是在咸丰临终前,她成功令老公多加一道符咒:以后宫廷及国家大小事务,除了八大元老,也要连同两宫太后慈禧与慈安一起“垂帘听政”,才能生效。
如此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慈禧如何玩这盘棋?
慈禧不慌不忙,先拉拢恭亲王奕欣,铲除其余元老势力,死的死、囚的囚、逃的逃,铲平八大元老,此乃 “辛酉政变”。
但慈禧还是对恭亲王有所顾虑,没有元老势力,慈禧集中火力搞定“鬼子六”。
加上中法战争失利,慈禧名正言顺罢黜他一切职务,彻底瓦解他的党羽。
奕欣晚年凄惨,一生为大清效力,由于中国人的嫉妒与多疑,落得如此下场。
试想一下,如果道光帝当年钦点的是奕欣,慈禧就不可能掌托,大清国运也不会走向衰落,奕欣如果做了皇帝,见到列强发达,一定力排众议跟西方合作,康有为这类改革派必受重用,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相互映照,就一定没有甲午战争,少了慈禧搞屎棍,满清现代化必能成功,中国至少会早一百年跻身列强。
可因为一念之差,道光选错了人,导致慈禧干政,妖孽横行,毁了清室不打紧——好歹也是你们满族人之耻,但让整个国家推向深重的灾难,道光帝绝对要拖出来鞭尸。
其实,奕欣如果意志坚定,不念什么“祖宗情”,大可举兵反戈慈禧老妖人,但无奈奕欣还是被“列祖列宗”的婆妈理由束缚自己,念在眼前那个女人始终是自己大嫂。
他一手建立了中国首个“外交部”,开办洋人学府,聘请西方人到中国教育界,开启智慧萌芽,大批洋人医生进驻大清,以西方精湛的医疗技术传播福音,按道理奕欣应该是中国现代化之父。
但奕欣蠢就蠢在还要对一个邪权效忠,明明慈禧对外软弱、对内毒辣,他到底还是念念不忘大清社稷、列祖列宗,他的愚忠,蠢在以为自己的一腔抱负能打动到慈禧太后,说服一群思想僵化的老头子。
他应该知道,中国人天生愚昧,目光短浅,死抱着“四大发明”大腿不放,恐惧洋人,恐惧西方,如同今日Five毛愤青恐惧西方抿煮一样,以五千年古国的发霉牌匾沾沾自喜。
中国落后要挨打,但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中国人集体愚昧和冷漠。
大清国没落的迹象,再看看远东某大国的今天,总是那么似曾相识。
-- 注1:根据野史学家考究,传闻当年道光帝与几个儿子打猎的时候,咸丰的老师杜受田事先告诉他:“等一会打猎,你千万不要捕杀任何生灵,回来之后皇帝问你何故,你就回答‘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以表明你不想有杀死生灵的念头。
”结果狩猎结束,六阿哥奕訢狩猎最多,道光大赞,但四阿哥照了“剧本”念读,道光听了大喜,说“这才是君主之度”。
野史学家认为,这场狩猎才是道光帝钦点“善良”的咸丰真正原因。
注2:火烧圆明园在中国教科书是一场耻辱,是“西方列强侵华”的证据。
但根据英法两国的历史,却截然不同:1860年英法两国抵达天津,选了一个叫Harry Parkes的外交官连同39人代表使节团进入通州,与清国和平谈判,开启生意来往。
结果朝廷里面一帮保守派,为表示自己很爱国,居然派兵将39个英法使节抓起来施以酷刑,39个人最后死剩10人,英法两国认为是中国人违反国际条约和普世价值观在先,于是两国决定以火烧一座宫殿作为报复。
英法两国火烧前已经贴出告示,劝喻中国人不要去圆明园,但中国人偏要去。
火烧圆明园,英法两兵固然有顺手牵羊,但中国人与太监们都在哄抢。
除了三顺没什么好说,吐槽都懒得吐 “哎呀,好好地不行吗,非要大呼小叫”www
弃
据说是在横店取得景,的确比之前那些CG大气多了。。。- 1129 正史野史真真假假,历史上的李莲英(以及慈禧)到底是怎样的人已经不得而知,但该剧通篇弥漫的正能量,完全是在洗白了啊。最后两集时,正能量更是破表,老子一口血直接就要喷在屏幕上了。。。哎,TVB的剧集就还是随便看看就好了。。。- 0217
这剧upi那么好??先不说洗白历史了,那个本来就说不清,但是这部剧的三观和逻辑实在是让人无法直视啊!!比如,宝音怀孕了,流产原因是因为皇上的性病,既然当时这个性病是不治之症,那么皇后不可能没染病,那她夺权又有啥意义呢?还有这剧最大的BUG---姚双喜,一开始只是我家三代行医,成为学徒之后转眼之间就成了
卡司很强大。。。看得有笑有哭有吐槽。。。
避免不了恶俗和小打小闹。但还是比较激烈的。大于三星小于四星。
为慈禧全面洗白,把慈安全面抹黑,给安德海、李莲英树碑立传的历史同人剧。ps前两集冲突张力十足,第三集开始重落家族剧窠臼。pps萧正楠真的不是台湾人?3ps三顺是李莲英的指路明灯,德海是李莲英情义如海深午夜梦回也念念不忘的人,所以其实李莲英才是个渣?!
好吧……套用一句大麻的话,TVB的男星们全部成了太监,是件不能细想的事儿。够俗,戏多,苦情点也不少。这就是男版金枝欲孽啊~追之~目前进度6
只看了一集还挺有乐的,打算继续看下去。
喜欢米雪
每天追一集,给每天单调的生活加加料。其实回过头来看,好像也没多少意思,但tvb“xx齐心,其利断金”、“大家都是一家人”的人情美很是正能量。
原来三顺才是亮点。。。
看到抱着光绪登基的时候飙泪~( >﹏<)
前辈很有戏,后生需努力!Ps:刀切剑斩,雷劈火烧,都可以浴火重生的火凤凰彭三顺真是太有爱啦!
李莲英这个角色塑造得不够生动丰满,远不及三顺德海等
2012年11月28日,我只能说我真的不爱看港剧。。。快进到第三集完全受不了了,之前不觉得甄嬛多好看,但是拜托tvb学学甄嬛传好么,别十年如一日不长进。
扯淡
不管穿哪朝服饰,演的都是香港人家里那点破事。以及汉化太浅,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动不动呵斥扇嘴,戏剧冲突演变为肢体冲突。低级低级低级。
看过(16.10.25)剧中李莲英也太白莲花了 (22.3.1)
跟著連英學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