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追求的电影,它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制作影片时的喜悦或者痛苦。
我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不感兴趣。
”---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
在我看来,最让人敬仰的电影人总是那些既作为导演掌控策划全局,又作为编剧撰写故事的人。
而这些身兼两职的电影人,就像特吕弗上面所说的一样,很容易在漫长的生涯中有那么一两部作品像是要告知天下自己所喜爱行业的真面目一样,描写着他们镜头后的生活。
对于特吕弗来说,这部作品当然就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日以作夜》了。
往当代的电影人身上看,在终于拿到了拖欠已久的奥斯卡之后,马丁•斯科塞斯为我们带来了一封对电影的情书《雨果》;又比如在圣费尔南多山谷土生土长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从小就对色情片行业充满好奇心的他在27岁的时候就带来了那部关于美国色情行业黄金时代的混沌杰作《不羁夜》(我真的应该找个时间好好写一下这部电影…);少不了的还有对电影历史有着百科全书版知识的昆汀•塔伦蒂诺,他在《无耻混蛋》中对电影历史数不完的致敬已经被影迷们津津乐道个没完没了了。
科恩兄弟作为当代最好的电影人之一,当然也免不了这种不成文的习俗。
早在二十五年前,他们就从编剧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了讽刺好莱坞刚愎自用不求创新的《巴顿•芬克》。
不少影迷都认为那是他们最好的作品,而他们很明显也相当满意,甚至打算在老了之后破例为那位悲惨的编剧芬克写一部续集。
然而他们还没老,然而他们还有其他关于好莱坞的话要说,所以就有了这部《凯撒万岁》。
<图片2>我们的主角是资本影片公司的其中一位高管,艾迪•曼尼克斯。
当然,如果你对电影行业的历史足够了解,又对科恩兄弟的作品了然于心,相信很容易就会发现仅仅在前面这一句话里这两位好事的电影人已经给我们开了两个玩笑。
资本影片这个虚构的电影制作商,上一次出现是在哪里?
当然是之前提到的《巴顿•芬克》。
而艾迪•曼尼克斯,这可是一个好莱坞早期真实存在的著名人士,效力于米高梅(MGM)的他专门为公司和巨星们解决各种棘手问题。
而我们的这位由乔什•布洛林饰演的艾迪•曼尼克斯,也是一个专门解决各种难题的操手。
他要说服知名导演劳伦斯(伏地魔拉尔夫•费因斯饰)让一个没有演技的动作片演员牛仔霍比(阿尔登•埃伦瑞奇饰,本片一大亮点,相信很快会成为一个电影明星了)参演他的最新剧情片;他要维护狄安娜(斯嘉丽•约翰逊饰)的形象,想办法不让媒体知道她将会成为一个单亲妈妈;他还要时刻留意狗仔姐妹(蒂尔达•斯文顿一人分饰两角)去挖掘公司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当然,他还要监管片商今年最大的影片《凯撒万岁》的制作,但主演的巨星拜尔德(乔治•克鲁尼饰)却被由另一名影星伯特(查宁•塔图姆饰)所率领的一群神秘人掳走了。
除此之外,他还要思考该不该接受航空巨商洛克希德的邀请离开影视行业。
影片中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好莱坞巨星以外,客串出演的还有一大批影迷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包括科恩兄弟常客之一,哥哥乔尔的老婆影后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以及《龙虎少年队》里面的另一位双子星乔纳•希尔。
哦对了,我好像还忘了说他们两个加起来的出场时间甚至连两分钟都不到吧?
在感叹科恩兄弟选角时的这种巨大号召力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不同类型电影的尝试。
众所周知,科恩兄弟最开始是以犯罪悬疑片打响名堂的。
但除此之外他们还尝试过喜剧和惊悚剧,一直到近年来多次制作的西部剧。
而这一次,由于五十年代好莱坞的故事背景,他们终于忍不住要把所有类型片都玩一遍了。
《凯撒万岁》穿插着五部不同类型影片的制作过程,而主角曼尼克斯的存在就是为了去解决这些制作中的各种窘境。
我们有霍比主演的西部剧和劳伦斯执导的剧情片;我们有狄安娜主演的水中音乐剧和伯特主演的舞蹈剧。
而点题的《凯撒万岁》,相信你也能猜到是史诗剧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戏中的小电影展现给观众们的有限片段甚至比市场上很多真正的同类电影都更有娱乐性,以致于最后影片结束的时候,我甚至因为没能观看这些小电影的完整版而感到意犹未尽。
而科恩兄弟在电影中不断给我们展现这些小电影的片段以及它们的制作过程中,当然不乏各种让人忍俊不禁的笑料。
虽然科恩兄弟甚少制作一部真正的类型片,但要称《凯撒万岁》是一部喜剧其实并不过分。
导演劳伦斯和牛仔霍比的对手戏堪称科恩所有电影中最搞笑的场面,甚至没有之一。
而如果你能找到埋藏在电影中众多对50年代好莱坞致敬的彩蛋,相信你会在吃爆米花的时候发出更多的笑声。
电影的另一个亮点则是由罗杰•狄金斯操刀的摄影。
这位十三次提名奥斯卡无一获奖的大师(今年估计也不会拿奖了),很好地为观众们制造了电影里戏中戏的基调。
《凯撒万岁》中让观众们所看到的每一部电影制作一开始都是从最后成品的角度出发的,然而当我们还沉浸在观看这些精品的喜悦时,镜头总是很快拉开让我们看到整个制作团队。
这一方面跟之前的喜悦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一部电影制作所需的庞大资源以及制作人们的劳心劳力。
至于曼尼克斯每次忏悔时那类似黑色电影的光影效果,想必我也不需要作太多的评论了。
尽管《凯撒万岁》有着上面提到的这些让人称道的优点,我在走出电影院时却有一种莫名的失望感觉。
这有可能是因为钻石级别的演员阵容让我的期待值过分上升,但106分钟的片长却让所有的演员们都有一种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感觉。
主角曼尼克斯外的很多人其实都应该得到更长的表演时间,比如格外让人捧腹大笑的牛仔霍比。
我甚至觉得乔纳•希尔的角色值得一整部番外篇电影,因为他是那么的神秘有趣。
除此之外,那些精心考量的戏中戏并没有在电影最后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给观众们一个惊喜。
虽然这对普通电影人来说可能是一个过分苛刻的要求,但科恩兄弟可不是普通电影人能比的。
对于这些被给予大量篇幅充分铺垫的分支,到最后却没有一个汇总的收尾,稍微让人感到遗憾,更别提那些关于党派政见的讨论了。
实际上,对于电影产业意义的探讨,或许是看起来肤浅的《凯撒万岁》中为数不多尝试让观众有所思考的问题了。
我们能从每一部小电影中清楚看到科恩兄弟对电影的热爱。
但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总是只能在镜头中看到一片欢乐祥和,却不知道镜头后有上百人日以继夜地为之努力辛劳。
科恩兄弟作为电影人中的佼佼者,当然有权利用一部电影去讨论电影业了。
到底好莱坞电影产业是什么,或许就像那个滑稽的洛克希德代理人在尝试挖曼尼克斯跳槽时说的一样,“与其在这个马戏团里服务,还不如做一份正正经经让人敬佩的工作”。
除此之外,《凯撒万岁》在简单地让人大笑的同时,看似并没有尝试着去探讨其他更深层的问题。
或许这只是我没有太在意罢了?
<图片4>话说回来,科恩兄弟其实给他们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注入了足够多的材料。
但是否要过分解读这些电影,他们总是完全留待观众们去自己决定。
而《凯撒万岁》也并不例外。
在所有表面上关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讨论后,电影的一个潜在大主题很明显是关于信仰的探讨。
包括一开始对耶稣的讨论,一张大桌子上四个不同信仰的人给出了截然不同互相矛盾的说法。
这个有着犹太教教士和基督教神父的讨论本身已经足够欢乐了,但是否要去更深刻的解读则完全视乎不同观众的选择。
再比如曼尼克斯这位主角,如果普通观众只想好好享受贯穿电影关于他工作信仰的讨论,确实也无妨。
但《凯撒万岁》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就在于,这位到处为别人擦屁股的主角,这位电影中唯一一个半点错事都没做的主角,却也是我们看到仅有的会在道德上感到冲突的人。
其他观众们稍微接触过的角色都多少有些见不得人的坏事,却从来没有听他们后悔过。
而曼尼克斯呢?
他可是二十七小时内两次去教堂忏悔的人,甚至会为多抽了一根烟而感到罪恶感。
或许科恩兄弟就是想通过这个角色告诉大家,社会上这些身正影不歪的人,实际上才是最受折磨的。
当然,还有关于好莱坞黑名单中政见不同的讨论,以及其他更多更多深刻而有待解码的话题,我就不一一详述了。
尽管我通常都是那些会过分解读电影的人,但这次我却不想对《凯撒万岁》所呈现的想得太多,因为电影本身很明显地并没有选择去追求更深刻的意味。
对我来说,这没什么问题。
《凯撒万岁》就像是科恩兄弟在度假时突然想写一部《谋杀绿脚趾》般的喜剧一样,懒散地躺在沙滩椅上轻描淡写创作出来的充满娱乐性的剧本,只是这次的主题是电影行业,背景设置是五十年代的好莱坞罢了。
作为观众,如果能读懂电影中那些微妙的致敬以及必不可少的宗教笑柄,当然能够更愉快地大笑。
但不理解也无所谓,因为电影的表层上已经有足够的故事让人开怀大笑了。
它会成为我今年的十佳作品吗?
很可能不会,但我却在电影院里好好地捧腹大笑了一回。
真的,不是所有电影都需要像《严肃的男人》一般有着过分深刻的解读的,而《凯撒万岁》恰恰就是一部只要好好享受过程就可以了的舒服电影。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真是一点儿都不知道我到底看了些什么,片子打了个怀旧牌,影片不长算是正常的一个半小时,伴随着旁白对主人公的描述真的是说结束就结束了。
感觉这片子还不如阅后即焚,更别提伟大的勒博斯基了。
冲着科恩和众多明星的效应看了这片子,还以为是部黑色八卦幽默电影,但是全程的笑点真的是出奇的少。
斯嘉丽只出场了三次左右,化妆和表演实在非常伍迪艾伦,其实本片也非常的伍迪艾伦,但是又欠缺伍迪式的最后一锤定音的幽默,无论是她在片场闹情绪还是后来为了给孩子找个爹,乔纳就出场了几分钟结果成功的被斯嘉丽看上,有点儿突兀,如果是伍迪的话一定会用一两个特写或穿插镜头来描述斯嘉丽是如何被乔纳吸引的。
编剧小组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有点儿这个意思,但是克鲁尼的话痨表演还是不好笑,感觉没表现出一个被洗脑的好莱坞明星的反差萌。
查宁倒是贡献了全片不多的笑点,最后登上核潜艇又恶搞又好玩。
还有拉尔夫的那场戏,他也只出现了两场,和牛仔对词那里算是有趣,要是其他电影拉尔夫早就一枪或一杖轰死对方了哈哈哈,而且居然和查宁有一腿。
蒂尔达的双胞胎设定很萌,可惜没让两个双胞胎同台对峙,要知道如果长相相同的两个角色,是一定要在荧幕上同时出现一次来增加戏剧效果的。
主角是个制片,全片就是他在到处奔走,帮助协调各方的关系,甚至还要应付犯罪案件,感觉像个高级家长,但是他的主角戏份真的都被其他配角抢光了,个人魅力没表现出来,这也是编剧的错。
说起来,本片倒是有几个很好看的场景,一个是查宁的踢踏舞,一个是没见过的演员的牛仔套索戏,尤其是面条那段,不知道是CG还是真的,很好玩。
水上芭蕾那里有点儿出水芙蓉的意思,但是略小家子气。
这片子其实是编剧自嘲写出来的吧?
一帮投靠了共产主义的好莱坞编剧的点子不错,可惜太流于表面了,其实光这个点子都能拍一部电影。
片名原来是剧情里一部正在拍摄的电影,而且好像最近有部类似的片子要上映,我举得让各路牧师神父一起去拍摄现场,向没露面的耶稣演员各种品头论足可能更好玩。
片子里致敬早期好莱坞片子和明星的细节很多,但是还是那句话,都没怎么表现出来,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感觉连编剧和导演都不知道该怎么表现那个时间段吧,看看当年的伪黑白片《艺术家》做的多好。
Hail, Caesar! 最近晚上睡眠不好,恰好适合一气呵成看完科恩的新片。
不得不说,该片和我的预想大相径庭。
总的感受是,意犹未尽。
还想看,没了。
有人吐槽说,“科恩也拍三枪了”,“科恩动用若干明星龙套的春晚”……,我只想说:呸。
懂什么叫科恩兄弟么。
乔什•布洛林的老板,前脚跟神父忏悔自己的烟瘾,后脚一有机会就找警察讨烟抽。
影片就此展开。
四个不同教派的神职人员讨论耶稣诞生,每人只谈符合自己教义价值的观点。
费因斯的龟毛爱情片导演,以苛刻严谨著称,因为上头指定的明星,改了台词。
黑寡妇未婚先孕,决心甩掉孩子让肥律师领养处理,却阴差阳错和律师结婚。
查宁•塔图姆饰演潜伏在好莱坞的共产党员,为了党费煞费苦心,绑架明星勒索,还不惜动用核潜艇,最后竟为了一条狗,巨资沉没大海。
克鲁尼重返片场,宏大配乐与台词交叉渲染出感人肺腑的戏剧感,但却独独忘记了“faith”。
所有这些关键节点串起来看,你看到了什么?
科恩的片子,我只看三样东西,智识、幽默和细节。
这里,全有,美不胜收。
需要我剧透么?
不需要。
一想起,要等下一部科恩,又要两三年了,就想来一句:son of bitch。
本片片名《hail Caesar》实际上在调侃hail maria万福玛利亚,而小标题a tale of the christ实际上是 a tale of Eddie(布洛林饰演的男一号)而他的玛利亚其实他的妻子😂😂Eddie为何是christ其实从本片的前三个镜头已经交代,前推镜头看教堂中十字架上的耶稣.告解室中忏悔的Eddie及他手中的小十字架。
capital在本片中有三个意思1.电影公司、资本论、资本主义,eddie只想对自己老婆衷心对两个孩子好,但他作为capital电影公司的ceo,他必须为各位擦屁股沟通各种关系,他是capital的耶稣。
至于其他子题和命题比较多,大家自己看主题:赎罪是无时无刻的。
就像本片只讲了20多个小时的事情,Eddie却没有一刻休息,他需要为了电影事业赎罪!
科恩兄弟的调侃幽默无处不在,只是看你看不看得出来
Eddie询问神父们和主教们本片和宗教教义是否冲突,你看主教们说些撒子
没有上身的男性雕像和被切割的dick
本片片名《hail Caesar》实际上在调侃hail maria万福玛利亚,而小标题a tale of the christ实际上是 a tale of Eddie(布洛林饰演的男一号)而他的玛利亚其实他的妻子😂😂Eddie为何是christ其实从本片的前三个镜头已经交代,前推镜头看教堂中十字架上的耶稣.告解室中忏悔的Eddie及他手中的小十字架。
capital在本片中有三个意思1.电影公司、资本论、资本主义,eddie只想对自己老婆衷心对两个孩子好,但他作为capital电影公司的ceo,他必须为各位擦屁股沟通各种关系,他是capital的耶稣。
至于其他子题和命题比较多,大家自己看主题:赎罪是无时无刻的。
就像本片只讲了20多个小时的事情,Eddie却没有一刻休息,他需要为了电影事业赎罪!
科恩兄弟的调侃幽默无处不在,只是看你看不看得出来
Eddie询问神父们和主教们本片和宗教教义是否冲突,你看主教们说些撒子
没有上身的男性雕像和被切割的dick
本片是一部不太那么科恩兄弟的影片,该片线多而繁乱,大有再现好莱坞黄金时期轶事的势头。
作为老影迷,对片中各种老片桥段的呈现,已不再有多少新奇感。
该片作为一部喜剧片,各种喜剧元素大都存在,影片庞大而豪华的卡司大概会令很多导演羡慕,其中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剪辑师,令人捧腹。
本片的宗旨其实是编剧们吐槽分配方式的不合理。
记得2015年,第一支《凯撒万岁》预告片公布时,有消息说,科恩兄弟坦言自己拍摄的这部新片,其实不是喜剧片。
不过,看到电影的预告片,我们真心是不相信的。
直到2月5日电影公映,观众们才真正理解,导演们没有骗人。
如果这段喜感的预告片,只是一些支线剧情的桥段拼凑,那电影的主线又是什么,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打开呢?
从外媒的评价来看,我们不得不提到两部科恩兄弟的前作,以做铺垫。
正好也为国内大部分的影迷,在等到《凯撒万岁》的资源之前,可以先用来解解馋。
1991年《巴顿·芬克》这部电影讲述了,1940年代左右,纽约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巴顿·芬克,来到好莱坞创作B级电影剧本。
他待在一家气氛诡异的旅馆里,试图专心写作。
但是总因为一连串怪事的发生,而无法专心创作……影片的主演:约翰·特托罗,是大家熟悉的变形系列中的倒霉警察。
这部《巴顿·芬克》是当年,第一部在戛纳电影节同时获得金棕榈、最佳导演、最佳演员3项大奖的电影,并且还是评委们一致通过的。
你会发现演员:约翰·特托罗,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参与了很多科恩兄弟的影片《米勒的十字路口》、《谋杀绿脚趾》、《逃狱三王》等等。
他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非常适合科恩兄弟笔下那些,怪异且荒诞的人物形象,表现那些现实与虚幻无缝连接的剧情故事。
说回这部,由约翰·特托罗出演的《巴顿·芬克》。
光是一个剧作家,向好莱坞编剧的转型,无论是从艺术向商业的转变,从取悦观众走向取悦制片公司老板,一位编剧的内心挣扎与纠结,就充满了戏剧色彩。
然而,科恩兄弟总是在他们最擅长表现的离奇故事中,添加社会与宗教的讽刺和暗喻,从而使得他们的影片,在架构上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剧情,在主题上又可以从多方面来解读,满足了广泛大众的口味,还能让影迷们不断的找寻解读的方式,从而充满了观影的快感。
这部《巴顿·芬克》就有这从圣经解读,以及从社会现状与个人意识角度,两方面解读的可能性。
这听起来就令人兴奋,就像当人们发现,乔治·克鲁尼领衔主演的《逃狱三王》,其实故事架构与荷马史诗的《奥德赛》巧妙重合,而其中又充满了醉人的乡村音乐。
趣味地展现了小人物一连串的遭遇,游吟诗人、最后的审判,以及最后众人被洪水冲走,都可以用史诗来解读,影片在好看之余,又满足了作者与观者之间,创作与解读的乐趣。
科恩兄弟,这一对电影+哲学的组合,往往有着很高的概括能力,他们能用一个典型的人物,去代表一个群体的力量。
用一个个体的意识与行为的矛盾,去表现创作者在主流意识与自由意志之间的思维困境。
一些有意思的名字作为符号,暗示人物的立场和状态。
当然,还有他们最擅长的梦境,虚幻与现实的切换,让他们的影片充满了惊悚与悬疑的特质。
有人说《巴顿·芬克》是晦涩难懂的影片之一。
不过,如果仅以一个编剧的故事角度切入,你会看到一连串辛辣有趣的桥段,诙谐的讽刺好莱坞体制、著名作家的窘迫。
还有主角人物巴顿·芬克,即懦弱又自大的两面性。
之后,对这样的情节发展,以及离奇的凶杀、火灾等桥段的不解,会引领观者进入更深一个层次的解读,关于社会症结、反主流的自由意志觉醒,让影片变成了,人物与自己的灵魂摔跤,不断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穿梭的深刻作品。
更甚者,如果对宗教与圣经略知一二的人们,当然如果是西方的观众,将更加直接的拿到,科恩兄弟在剧情中,加入的那些圣经故事,让一切离奇的桥段,剧情的转变,都得以解释的通。
有人说科恩兄弟的宗教情结,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往往是他们拍摄影片的出发点。
而他们总能让影片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同时,又令人觉得剧情另有深意。
这部《巴顿·芬克》,对好莱坞体制的自嘲,更多的关联了1940年前后,战争年代的集体意识。
而到了最新的这部《凯撒万岁》中,更多的表现了1950年代,战后盛极一时的好莱坞制片公司,在繁荣的表现下,内里的一团烂帐。
并且,其中更多的展现了,50年代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剧作,可以说也算的上是一种情怀的追忆。
而片中的一众卡司,每个人都代表了那个年代最受人欢迎的类型片主角,让我们在怀旧的同时,还可以轮番享受帅哥美女的愉悦。
这就是预告片里,我们看到的,美好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令人捧腹不止,欲罢不能。
不过科恩兄弟从来都不会,只是给我们讲一连串的笑话,在享受得以看到摄影机背后故事的同时,科恩兄弟继续通过宗教的元素,带领我们探讨,一位在好莱坞制作公司风生水起的高管,是如何在工作与信仰之间,求得平衡与救赎的。
如果要体会,一个男人在生活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我们绕不开另一部科恩兄弟的作品《严肃的男人》。
2009年《严肃的男人》科恩兄弟多年来的作品,全部都是男性主题,用一个男人,广泛的代表人。
而这部《严肃的男人》中,体现了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员:拉里·戈普尼克,遇到了生活中的重击,妻子的外遇、工作的转正、财务的危机,这一切的一切,另焦头烂额的拉里,只能求助于犹太教的拉比,来帮助他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
这部影片中,科恩兄弟选择了从犹太人和犹太教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影片同样充满了冷幽默,一个男人煞有介事地站在屋顶之上,这也是他唯一能够到达的,生活的制高点了。
随着拉里的困境不断加剧,他从低到高的拜见了三位拉比,却都无法改变生活的命运。
而他又作为无辜大众的代表,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毫无头绪与应对之策。
小人物的无力感和逆来顺受的心里,令观众们深感同情。
而影片所要说的一切,科恩兄弟都放在了影片开头的寓言故事里。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不速之客来访,到底是好心人还是恶魔,你永远都无从知道。
影片中提到的“薛定谔的猫”理论也是一样,一切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而男主角拉里却无法理解这种不确定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脱离了单纯的因果关系,太多的问题没有答案。
无论是,第一个拉比让他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继续恶化;还是第二个拉比让他无视问题的存在——能做的只有等待;最高级别的拉比干脆不语。
经过一番生活的洗礼之后,面对比自己遭遇更惨的哥哥,拉里终于说出了那句,有时候,生活的艰难,你只能自己帮自己。
一个人,是天使还是恶魔。
一件事的发生,是命运还是随机。
都在于你自己,究竟是用推理演算、等待结果,还是接受随机的事实。
影片中,很多事情,都是只交代了结果,妻子要与外遇对象结婚了,唱片店无故寄来惊人账单,哥哥被警察抓住,这一切都没有交代确切的原因,很多事情都没有答案。
而当男主角拉里,为了金钱改动了学生的成绩,影片结尾却黑云压城,龙卷风欲来,而拉里接到了医院的来电,让他面谈。
这一次,似乎又是交代了原因,没有交代结果。
影片的好看,还在于双重的男主角,父亲拉里和儿子丹尼。
这一点从电影的开篇就可以看出,父亲在接受体检,儿子上课偷听随身听,准备还钱给一个小胖子。
这两条线到了影片结尾,儿子面对着龙卷风的袭来,没有说出还钱那句话,父亲则接到了医院的来电,从而影片结束,严谨的对应。
一辈子信仰犹太教的父亲,从低到高的拜见拉比求助,却没能走出困境,反而被生活玩了一把。
而儿子正在经历犹太教的成年礼,从一个孩子迈入了一个男人的旅程,见到了父亲都没有机会拜见的最高拉比,却没得到什么高深的启示,而是找回了内心最想要的随身听,被告知了几句歌词,令人深思,就像影片的主题一样,这一切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毫无意义。
科恩兄弟这部《严肃的男人》,虽然少了犯罪喜剧的桥段,但是却同样充满令人意外的支线剧情,还有离奇的梦境。
梦境的穿插,是科恩兄弟用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惯用表现手法。
从《米勒的十字路口》、《抚养亚历桑纳》到《老无所依》中,梦境的插入与自述,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而在《严肃的男人》中,更是接二连三的用梦境插入,表现了主角拉里对异教徒的恐惧,对于情敌的惧怕、对于邻居女人的情欲,等等。
如果单独把科恩兄弟每部电影的梦境桥段拿出来说,一定也是一篇雄文。
2016年《凯撒万岁》而除了梦境之外,绑架则是科恩兄弟最喜欢的剧情设置,对于绑架的戏码热衷,从他们的《冰血暴》、《抚养亚里桑达》、《谋杀绿脚趾》等等作品,被绑架的对象,从女人到孩童,这次的《凯撒万岁》也是同样。
这样使得影片,同时拥有犯罪和喜剧的类型片色彩,成为标准的黑色幽默混合体。
而其中的戏剧性,关于绑架的原因和结果的探究,对于观众极具吸引力,屡试不爽。
同时,对于剧作者,绑架桥段中的悬念,包含着人质与绑架者之间、绑架者与犯罪目的之间的双重冲突。
《凯撒万岁》要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科恩兄弟的编剧技巧和犯罪喜剧的类型片市场,当然还有一众卡司的加盟亮相。
影片在经典怀旧、辛辣自嘲的同时,主线却更神似《严肃的男人》。
前者讲述了“Hard Life”的困境,而《凯撒万岁》讲述了“Hard Job”的抉择。
<图片10>故事以电影公司主管:艾迪·曼尼克斯,在一个雨夜的凌晨5点,在教堂的告解室向神父忏悔开始。
到第二天早晨的7点,艾迪·曼尼克斯在时隔27小时后,第二次出现在告解室结束。
影片围绕这位Capital Picture的主管,从他的工作中,看到电影明星的幕后生活,电影制作的各种环节,游走在放映厅、剪辑室、各大摄影棚之间,揭示荧幕背后的囧事与趣事。
影片的内容,用了大量的经典怀旧桥段来填充,其中明星们的表演令人眼前一亮。
从西部片、史诗片、严肃戏剧、芭蕾音乐剧,到雨中曲舞蹈剧,这些早期类型片的穿插重现,是另影片丰富又好看。
而影片的悬疑剧情,来自乔治.克鲁尼饰演的Baird Whitlock的被绑架。
中间对于绑架者的面目揭露和他神奇的再次回到片场的经历,只能用他名字的谐音来解释,Baird “With luck”——幸运的Baird。
影片的大主角,Capital Picture制作公司主管Eddie Mannix,其实名字更像是 Eddie Man Fix,就是麻烦的解决者——一个Fixer。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他两次忏悔之间,27小时之内,他接二连三的处理棘手事件,同时纠结在是否跳槽的选择之中。
他的工作状态,更像是那个装不下赎金箱子,怎么都扣不上,但是艾迪还在努力的尝试,就像他常常觉得自己无法负荷的工作,不过当别人问他,需不需要换一个箱子时,顿时箱子完好的合上了。
影片中有很多人物设置的亮点,比如把女八卦杂志的主编,变成双胞胎的姐妹。
拍摄剧情影片的严肃导演:劳伦斯,由拉尔夫·费因斯饰演,被大老板硬塞进去的动作片男演员害惨。
还有滑稽的共产党员的学习小组,关于历史与经济的一体化论调。
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女演员:DeeAnna Moran,未婚先孕,导演又拒不负责,还得艾迪出马,找人帮忙摆平。
深夜的苏联潜艇现身,党员的秘密接头,竟然还带着狗前去,最后更是为了这只狗损失惨重。
剧情不多说,接着说说影片里的宗教情节。
影片中的一个桥段,破天荒的聚齐了四位神职人员,一起讨论关于正在拍摄的影片中,耶稣诞生的故事。
以确保这个桥段没有冒犯到任何一个教派,于是四位神职人员:东正教、新教、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以及犹太拉比,关于“The Nature of Christ. ”的大辩论就开始了。
有时觉得,这样的桥段也就科恩兄弟敢放,还能驾驭。
其中关于:耶稣是不是上帝儿子?
上帝是个单身汉?
上帝爱耶稣、上帝爱每个人、上帝就是上帝,等等一系列的争论,令人听得无言以对,拍案叫绝。
影片的最后,乔治.克鲁尼饰演的Baird Whitlock,回到片场,在老板艾迪的一顿教训后,完成耶稣的诞生最后一组镜头,当他激情的念着台词,讲述耶稣的眼神里充满光芒,这是来自一个神,一个真相的光芒。
庄严的瞬间,感动了拍摄现场的每一个人,不过很快,他就忘词了,然后悻悻的骂了一句:“Son of bich.”,这样的桥段,总会令你觉得,太科恩了。
<图片13>深夜里,艾迪独自走向片场,默默的站在三个十字架前面。
经历的27小时的工作,回到告解室的艾迪,向神父诉说着与昨天相同的忏悔,自己欺骗了妻子,没有戒烟成功,这太难了。
不过最后他又问神父:“做简单的事,会不会是错的?
现在的工作很难,非常难,有时觉得自己做不下去了,但是感觉上是对的。
”,神父回答:“上帝希望我们做对的事,内心的感觉是来自上帝的旨意,这是上帝说话的方式。
”。
于是,艾迪瞬间从告解室的凳子上弹了起来,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对于另一份工作的邀请,其结果不言而喻。
影片中,对于艾迪的故事,一共给了三段话外音的讲述,最后旁白说:“故事就这样开始,故事也是这样结束,如此而已。
艾迪的工作永不会完结,将是一道永恒的光芒。
这段关于Hard Job,But Right 的故事也随之完结了。
50年代的好莱坞盛事,就是这样被一代人被创造的。
影片用讨喜的上个世纪好莱坞情节,五部类型片的穿插,在混乱的工作中,跟随男主角一起,经历忏悔与抉择,这一次,科恩兄弟,给了我们情怀与笑话,给了我们悬疑的剧情,还有深意的宗教探讨。
这27小时在好莱坞发生故事,令人们纷纷感觉意犹未尽。
科恩特意使用了与《巴顿.芬克》中,相同的电影公司名称,就好像虚构世界中,一直存在着Capital Picture公司一样。
据说男主角:艾迪.曼尼克斯,更是有着人物原型,一位早期效力于米高梅的著名人士,专门帮公司和巨星们解决各种问题。
影片中,众神职人员说,上帝是分裂的。
而共产党说,人体是分裂。
也许科恩兄弟在阐述,每个人也都是充满矛盾的分裂体。
在工作与生活中,难免面对难题,而哪一个是对的,只有自己知道。
2016年2月8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一部不容易看懂的电影,结构松散,导演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试着写写,也许完全是谬误。
主线:以客观视角记录了一个好莱坞的片场职业经理人,虔诚的天主教徒,经常向神父忏悔,尽心尽力地统筹管理着片场几部电影的拍摄,强势自如地应对处理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以保证其电影正常拍摄。
,在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妻子的抱怨和航空公司诱人的高薪揽才过程中,他产生了放弃动摇的思想,但他与神父的一番对话,又让他找到了电影工作激情和勇气。
副线:冷战时期的政治背景下,处于思想迷茫中的人们如何去寻找拯救世界和自己的真理、信仰,电影里用戏谑的手法告诉了两条路:一条是苏联的共产主义,一条是上帝的指引,结构:开头有片场经理向神父忏悔自己没有按妻子要求戒烟的场景,结束时也安排了同样的场景,这次不光是继续向神父忏悔尊守戒烟的承诺外,还向神父寻求工作抉择的答案。
电影以五部电影的现场片场拍摄作为串场,既展示了电影的拍摄制作的艰辛不确定过程,又以五部电影里的几个主要演员片场外的生活事件作为横切面,呈现了电影明星在现实中混乱又身不由己的个人私生活:有未婚先孕的女明星、同性恋导演、靠后台老板上位好莱坞的西部三流演员。
五部电影片场,形式多样,有西部电影、话剧电影、史诗电影、歌舞电影、音乐电影,虽是片段,但场面、演员和调度都是高水平,特别是歌舞表演,一气呵成,十分精彩。
配乐:带有宗教音乐色彩的男女声合唱,庄严而肃穆,仿佛是在描写人类寻找真理之路的艰难漫长。
看其他资深豆友的影评才知道,里面埋了太多的好莱坞历史梗,导演的思想表达深邃隐晦曲折,对我这个观影不多的菜鸟来说,确实是不明觉厉,只是感受到这部电影制作水平是一部好电影。
对于广大影迷来说,科恩兄弟的每次出手都是值得无条件的期待和支持的。
Eddie Mannix是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同时也扮演着一家大片厂的“fixer”的角色(有点类似<低俗小说>中的Winston Wolfe),负责摆平明星们的负面新闻,维护他们光鲜的公众形象,影片围绕着Baird Whitlock被绑架这条主线,讲述了Eddie在27小时内奔走于四个片场,将各种棘手难题一一化解的故事。
本片从内容层面很容易让人想到戈达尔的
轻快幽默的笔触将一个个不经意的小事件组合成一幅包罗万象的浮世绘,呈现出一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好莱坞。
虽然片中仍不乏对电影工业的调侃,但<凯撒万岁>更像是一封写给黄金时代好莱坞的情书。
那些早已无关痛痒的调侃,也不再是什么尖刻的讽刺,而更像是充满怀旧意味的自嘲。
科恩兄弟在电影里保持了他们一贯的风格,夸张变形的人物设定,荒诞离奇的情节发展,以及那些只有在他们的喜剧片里才会看到的恶趣味但却很高级的幽默。
Channing Tatum在片中贡献了一段编排到位且基情满满的踢踏舞,Scarlett Johansson塑造了一个表面优雅,背地里世俗的女明星,Jonah Hill不到一分钟的出场时间却抢足了镜头。
片中还有一段关于耶稣的讨论:主角为了确保新片中的耶稣形象不会冒犯到任何一个教派,召集了四位神职人员,分别代表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犹太教。
没想到因为教义上的细微差别,四个教派展开了一场搞笑的唇枪舌剑。
这一场戏足见科恩兄弟的功力,剪辑节奏精准而老练,简直值回整部电影的票价(当然我也并没买票)。
<图片3>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而这里说的信仰又不局限于宗教信仰。
在冷战阴云笼罩下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民众生活在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好莱坞强大的造梦能力又试图为这些迷失的人们创造一个平行于宗教信仰的世外桃源,亦或是一个信仰的避难所。
而我们的主角Eddie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把自己的信仰寄托在一次又一次的忏悔之中,而他频繁的自省却也掩盖不了他的迷茫。
最后我们可能又要回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
<图片1>
科恩兄弟轻松写意之作,男主是一个自信果断的好莱坞大制作人,他一整天麻烦不断,有的演员不会讲台词,有的被共产主义者偷偷绑架了,有两个记者威胁要爆料大明星的丑闻,而女明星婚外情怀孕了,家里希望他回去吃晚餐他却没时间,航空业猎头用国家大业、氢弹的能量和大把钞票来挖角他,等等等等。
男主看似坚毅果决,一个个快速应对,绝不手软;却在深夜时感到迷惘,只能选择向神父倾诉。
原因是每个事件的解决,都不是按照他的预设方向来的。
不会讲台词的演员,他让导演好好教他演戏,而烂片却被妙手剪辑师拯救了;婚外怀孕的女星,在商讨对策的过程中找了个小伙嫁了,送他一个便宜老爸当;失踪的男星被牛仔男星约会中不经意找到的线索,直接寻回了,而男主辛苦准备的钱箱子,被共产主义男星去苏联的路上不小心掉海里了;男星与导演的同性恋八卦,男主本来准备了更大的八卦送给记者,却因为爆料者是共产主义男星,让记者不敢再发表了。
电影里还埋藏了好莱坞的资本主义、传统宗教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等等的信仰暗示,每个人选择各不相同。
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大明星,浑浑噩噩的被共产主义编剧团体洗脑,又被男主连续的耳光吓傻,这个傻瓜大明星,在最后激昂的台词中,唯独忘了“faith”,导演揭开了主题。
片尾男主又来忏悔,向上帝寻找内心的平静,第二天又自信满满的再次出发,去跟这个混沌的世界搏斗,影片结束。
导演穿插了非常多的线索,来回切换的叙事,还有大量的经典好莱坞大片致敬片段,又有“信仰”这个暗线主题埋藏其中,信息量过大让观众目不暇给,需要多看一两遍来消化才好。
。。。。。。
Kinda funny. George is old lol
轻松的工作是不是对的?
轻松,欢乐,也有一贯的揶揄和黑色。秘密保存到2015,编剧团的共产主义小团体…好黑又好笑。对好莱坞黄金年代的电影的戏仿不只是戏中戏,也运用到了这部电影当中。[B+]
好吧,我认怂...自己道行不够...完全没有get到这部电影的点,科恩兄弟还真是不肯媚俗,这么豪华的阵容也绝不会动容自己的风格。提醒那些为了明星而期待这部电影的人: 预告片足够让你欣赏所有你想看到的大咖秀了...真的...
3.5
直抒胸臆,收放自如!哥倆真有一般魏晉風度,❤
精致啊~
黑了所有的人,结尾却居然全不刻薄。所有戏仿的部分都太有趣。
180201,百度云mp4,1.14G,最爱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haha
电影导演是反共产主义者,讽刺其没信仰。
又不好好叙事又不好好玩讽刺,最后变成四不像。关键是连喜剧也算不上吧。
六十岁的老太太,二十年前的影后,花了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先是喜剧龙套,然后黑片领衔,并问鼎影后。……这种爱岗敬业的励志故事就发生在被中国影评界习惯称之“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流水线居然是这样?那拜托赶紧引进!起码,工作稳定铁饭碗,技术纯熟能屈伸,鄙视抠图和综艺,模范员工美名扬。
中二。Josh Brolin真是低调的好演员
一如既往地乱七八糟,一如既往地无聊透顶,感谢科恩兄弟孜孜不倦的制造垃圾。
多年后又一次看到科恩在认真的调戏世界,某些对白甚至伍迪艾伦了,犀利
很科恩的一部作品,大量好莱坞的梗。
2.5 Are they the originators of this 2010-2020s’ nostalgic era? I mean, after this,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Mank, the Fablemans, Maestro, etc. (WGA 全员通共哈哈哈 跟去年罢工联合起来,更有意思了;仿那时候的风格还挺有模有样的啊哈哈
有种很遗憾的鸡肋感 对于喜爱好莱坞黄金年代老电影的观众来说边看边找梗确实非常有趣(梗藏的都不浅 讽刺力更是max)但整体却是一盘散沙 人物登场也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博众一笑 没有深层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