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刘同学的朋友圈赠票,《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一个有趣的背景知识是,这部关于1930-1931年魏玛共和国时代的电影,改编自1931年的德国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现在它的片名后半部分直译是“毁坏、崩溃、ruin”,这也是21世纪后重印版的副标题。
有趣之处在于,如果说,1931年的原作者只能捕捉到那种游荡于他身处的当代氛围和感觉,并将其用一种“xxx的故事”式的寓言来呈现。
那么知道历史的后来人,拍摄者和观众,显然可以用一种更直接的、墓志铭式的描述,为那个烟花般短暂的时代投下来自未来的注视,(电影里确实出现了烟花)。
更别说多次出现的纳粹海报、激进青年、德国觉醒的口号,还有阅读报纸的情节中准确显示的1931年x月x日,开启新的一天的报纸,在片中起到的反而是一种倒计时的功能,我们都知道,时间不多了。
不得不说,港台译名《永别了,柏林》给了它一种浪漫文艺片初印象,神奇的是,这大概也没错。
虽然如前所说,电影关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但将情感(爱情 友情 亲情)作为中枢,并保持到结尾,不去刻意升华些高大上的概念和历史,是一个加分项,我很喜欢。
如果世界真的要崩溃了,或者已经坏掉了,那么这种温情主义的视角,可能就是故事里这两位文科Dr.,又或者如原书名的说法“道德家”,所能提供的建议了。
而这确实是有力量的。
额外对文科博士生而言,大概最真相的地方在于,Dr.的归属就是小公司当个文员,然后经济下行了第一个就炒你,(当然,这里说的是1930年的那个经济大萧条);以及奉劝朋友们,不要把thesis看得太重。
但这就和电影本身关系不大了。
其实许久没有看比较文艺的电影了,三个小时的德语原声、英语字幕,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时间过得挺快,主角的生活在一种暗流涌动的氛围下前进,并在最后成为一则寓言,日常性构成了真正的戏剧性,挺好。
法比安看完了,两小时的电影很漫长。
老电影的质感,复古的手法。
前三分之一个人比较喜欢,王家卫般的迷离混乱的镜头,展现了1931年柏林的社会风貌。
后三分之二完全浪费生命,节奏放缓许多,叙事变得平庸,沉闷真实。
残酷而无聊,拍一个失业软弱青年的自杀。
值得称道的台词漂亮,以至于专门找来德语看看,喜欢这段:Wir sitzen alle im gleichen Zug und reisen quer durch die Zeit. Wir sehen hinaus. Wir sahen genug.Wir fahren alle im gleichen Zug und keiner weiβ, wie weit. Ein Nachbar schläft, ein anderer klagt. Ein dritter redet viel. Stationen werden angesagt. Der Zug, der durch die Jahre jagt, kommt niemals an sein Ziel.
魏玛共和国经历着恶性的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严重的内外部政治动荡。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大时代的不幸,昭示着小人物注定悲剧的命运。
穷文人法比安和富二代拉布德都死了;科妮莉娅最终在无尽地等待着一位她永远无法再等到的人,而在未来,她还不得不与活着的偷生一同见证纳粹党的上台。
影片中20世纪30年代的柏林,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看上去并无久远的时代感,似乎还透着不少装饰风艺术、包豪斯主义的那么些时尚感,然而社会与政治汹涌的暗潮已经快要掀起巨浪。
法比安的失业以及难以再就业可见一斑,街头上的竞选海报也预示着即将要发生的事情。
抛开上帝视角的滤镜,去回溯当时人们的视野,他们无从得知哪里出了问题,而横亘在前路上的是巨大的迷茫与不确定。
由此,在学术上与政治上都有着极高抱负的拉布德在自我怀疑的终点上用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向往演员理想的科妮莉娅放弃短暂拥有的感情,委身于资本与权力。
除此之外,你还能看到其他一些社会处于分裂、崩坏之际的细节。
不得志的法比安博士一度沉溺在酒精和妓女间,在郁郁不得志的状态下持续着自己的写作。
在收获过甜蜜但短暂的爱情之后,又因为现实的缘故而不情愿地告别。
失业,失去周遭好友与爱侣,在因风起云涌而分外喧闹的柏林城迅速迷失。
在拉布德死后,法比安来到学校,愤怒地暴打了那位隐瞒教授对好友论文评价而间接导致好友自尽的学生,那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遭遇以及身边这个世界的一次泄愤。
最终,年轻的法比安也死了。
正如他的宿命一样,不懂得游泳的他原来就自顾不暇,更救不了别人。
在洪流中,他被漩涡悄然吞噬,无声无息——尽管他本未曾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学会游泳”,他的笔记本上如是记录,而他再无机会了。
混沌和混乱只要到达一定程度,便成了一种不是在清醒中迷醉,就是在迷醉中清醒。
人人心理都有一个徘徊在深渊边缘的临界点,就像那个期望有人来暴打自己一顿的画家妓女,只有那样,她才能证明自己还活着。
活着就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拉希德肯定没能想到他的死亡,最后竟然成为他自己“必然”的“一项成就”,未免也太讽刺太悲哀了。
还是悲壮吧,悲哀这个词不应该放在他这样的人身上。
有谁能不爱法比安?
有谁能不爱汤姆希林?
还有梅雷特·贝克尔,简直惊艳到即便只是一个配角也无法遮挡住她的光芒。
“亲爱的朋友,走得太早是不是比太迟要好?
刚才我站在沙发旁,站在你身边,你在睡觉,我在写信给你的时候,你仍然在睡觉。
我也想留下,但如果我那么做了,几周之后,你就会不快乐。
当你孤身一人,而我不在身边时,你并不会怎样,一切都会和原来一样。
你非常难过吗?
另外一个男人有五十岁了,他看起来像一个衣着得体的退役摔跤手。
我亲爱的朋友,我感觉我已将自己的身体卖给了解剖科学,我应该再次走进你的房间叫醒你吗?
不会,我会让你继续睡。
我不会崩溃,我会想象医生在这样明亮的世界里检查我的身体,他想要研究我的躯体和心理,一定是这样的。
你只有弄脏自己才能摆脱污泥,而我们要出去,我写的是“我们”,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你会继续爱我我吗?
你会愿意继续看着我、以及拥抱我吗?
哪怕还有另外一个男人。
周日下午,我会从四点开始在斯帕特霍兹咖啡等你,如果你没有出现,我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你没有出现,我会变成什么样.......”结局是因为附和这首诗吗?
太不可爱了。
一年半过去了。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仍旧是心目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被其他电影所超越的一部作品。
“雅克布-法比安,今年32岁,职业不定,目前从事广告行业,现居沙佩尔大街十七号……您还需要知道一点儿什么吗?
“ 世界上下颠倒,道德的标准已然失效,各种权利之间斗得你死我活。
在这种混沌中,法比安,这位道德家,他作为一个观察者站在那里研究着生活。
随着法比安的倒下,30年代也悄然而来。
“道德家并不是要为他的时代举起一面镜子,而是举起一面放大镜。
”Erich Kästner在他的书《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中指出,今天,人们对“法比安“的理解会比当时少,因为它绝不是一本”不道德“的书,而是一本绝对道德的书。
在第三帝国,品味和判断的标杆被国家化了,它们以各种短语的形式被体现与传递,随后又被数以万计的民众所吞噬咀嚼。
这样一个事实直到今日都在腐蚀着广大群众的判断。
时至今日,即使这些判断标准能够随时代再生,变成一些新的、更准确的判断标准,然而新的判断也仍在被古老教条疯狂地渗透着。
这些标准化的判断准绳就像大规模接种疫苗一般被植入人群中。
这样的过程仍旧与从前没有什么不同。
许多人仍然不知道,并且也不可能再知道,一个人可以,并且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
然而即使他们开始努力这样做,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开始。
巨大的失业率,继经济萧条之后的精神萧条,遍地吸毒成瘾……这些都是危机风暴来临的信号。
在暴风雨之前,毛骨悚然的平静也没有缺席——心的惰性就像是流行性的麻痹。
它驱使一些人面对风暴显得如此沉默,而这些人即将会被洪流推到一旁。
电影借魏玛世代控诉当下社会,90年过去,人性和疯狂依旧。
法比安消失在河水中,哪怕是带着对这混乱世界冷眼旁观的冷酷,然而他跟随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奋不顾身地去想要救那个在自己想象中落入深潭的小孩。
他忘记自己的弱点,就这样安静地被水流吞噬,所有的挣扎和言语都化为两声气泡,犹如勃鲁盖尔画中的伊卡洛斯般的坠落—— 世界仍然不痛不痒,死去的只是个人的死亡。
就连后世的观众都要在下一秒平静的水面拼命寻找他的痕迹。
法比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Tom Chilling的身型瘦弱和忧郁的文艺气质融为一体,fabian一以贯之的道德伦理的自我捆绑,让人能够联想到很多大城市的小文青,他们其实已经认识到,在变革的车轮下,个体的坚持分文不值,个体的得失无人在意,他们对现实心灰意冷,昂着头尝试随波逐流。
他们并不把理想世界挂在嘴上,把对社会的失望作为茶余饭口的交流。
但是,落在身上的那颗“尘埃”也是最后一根压垮他们的稻草,他们的高傲被社会无情践踏,被现实残酷鞭笞,被大环境里的大多数鄙视,生活难以为继。
对女友的态度也相对处理的很理智了,他抵御了金钱的诱惑,对抗了爱情和现实的撕扯并一度取得了理智上的胜利。
但他一直都是通过理智来捆绑自己,当他暂时放下这个负担,调头去找前女友,也同样值得鼓励,让人替他大呼一口气,他终于跟随自己的内心感受做了一次选择,第一次暂时放下了理智,或者说感受又重新战胜了理智。
当然,感性和理性的斗争并不一定非要有终止,但都合理。
富二代的意气风发,对信仰的对抗,他的精神追求是有执行力的,尽管他的朋友fabian相对平庸,并不认为个人的行为能够在抗争中获得胜利,但是富二代最初仍然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够动摇什么,能够改变什么,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社会,抱怨人群。
然而论文的落选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论文本身甚至并未涉及到社会层面、政治层面、信仰层面,可是因为他的个人信仰和追求,象牙塔里被众人崇拜的教授又能怎样,一样因为被威胁而做出牺牲他人的决定。
坚持正义,是历史背景大事件下最奢侈的事情。
fabian女友为了在当下混乱的时局下,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编写自己的历史,创造一些神秘,但她生活目标清晰,她从来都没有放弃当演员的梦想,而在这条路上她很幸运的遇上了深爱的fabian。
她逐利吗?
并不完全,毕竟富二代朋友也很有吸引力,甚至一度让人感觉那段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感觉;她逐名吗,应该是,毕竟她是为了做演员的梦想,甚至在试镜的时候谎称剧本台词是自己写的,她为了梦想牺牲了良心,牺牲了自己,当然她抓住了机会。
她聪明,得到了爱情,也实现了梦想。
她自私,当梦想不如她想象的美好,无论是良心的谴责还是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她还是回头去寻求fabian的爱。
忘记谁推荐就存到云盘里了,完全不了解电影背景。
但一开始看,就被深深吸引。
先是明显感觉片子的底色是文学而不是影像(后来得知据说改编自魏玛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自传体小说),所以镜头必须如此跳跃剪辑,才能跟上文字两三行转瞬间就可纵横穿越情绪、时间、人物的能力。
然后是1930年代的柏林,各种政治势力、文化思潮、技术进步、战争、各色人等、社会阶级矛盾……那个混乱又危机四伏的大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的人物无论浓彩重墨还是寥寥几笔,均栩栩如生。
一个个隐隐不安但又生机勃勃,一个个拼尽全力但又无能为力,一个个带着清晰的人物小传(历史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的)迎面走来。
“这个时代做这些有什么用,至少可以带来一些无用的美”,“你只有在污浊里打滚,才能让你离开污浊”,“离开你,才是不离开你的方法”,“我的确还有另外一个职业,叫生活”……三个年轻主人公,(抽象兼具像)思考、(社会)行动、恋爱生存,有着跨越时代的普适性。
但我不太喜欢简单地贴标签类比,还是愿意放到那个时代背景里,去了解那个文化、那个社会、那些人物,如何慢慢成长为今天的模样。
好多年没看过这么过瘾的片子了。
到快结束时,感觉差点要进入“正常类型”电影了,虽然故乡的风和云很美,老父老母很好,但如此结尾,我虽觉安慰,但肯定失望……然后,要学游泳呀!
救人的人消失了,“是一条鱼淹死了吗?
”很痛,痛到一直看完片尾,希望有什么彩蛋拯救一下心情,没有。
所以,我真的喜欢德国(欧洲)电影!
又是一部二战片,大量情欲片段,文青的拍摄手法与台词,看开头时我担心这部电影会无法好好结尾,因为单单以无主题的情欲故事为主线,说服力会不够。
电影演到一半后,精彩纷呈,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台词都不容错过,忧伤的情绪通过一次次事件堆积,到最后沉甸甸地填满心头。
Fabian这种偏意象的风格,把二战带给人具体的破碎感巧妙地演绎出来了。
1.科妮莉亚:我现在二十五岁,有两个男人抛弃过我,就像故意忘拿一把伞。
2.月光、花香、寂静门口的吻……3.法比安:东部是犯罪,中部是流氓,北部是贫穷,西部是堕落。
每一个角落都潜伏着毁灭……科妮莉亚:毁灭之后是什么呢……初见的夜晚,科妮莉亚推自行车,法比安由跟在身后到帮她推车,两人的对话都透露着沉重。
4.科妮莉亚 :甜点我想要吻。
法比安:要三个吻,我这就去准备。
5. 科妮莉亚:你对忠诚怎么看?
法比安:把食物咽下去再说这种大词……我想我只是在等待表现忠诚的机会。
上周之前,我还以为自己失去了这种能力。
科妮莉亚:这是表白吧?
法比安:要是你哭了,我就打你。
6.法比安:需要我称赞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
新裙子?
耳环我见过吗?
头发昨天是这样分的吗?
我注意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你得告诉我。
7.法比安:你穿着旧外套,饿着肚子,但仍然可以挺直身板。
你总被拒之门外,是你自己的问题。
潦倒男:失业几年后,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我睡在恩格尔堤岸的一家廉价客栈,领着十马克的救济金,吃鱼子酱吃坏了胃……法比安:你的职业是什么?
潦倒男:银行职员,应该是……我也坐过牢。
天啊!
经历过好多事。
我唯一没做过的事,就是自杀。
但我还有时间。
8.拉布德:莱辛问道:“难道我们不是经常发现自己身处不得不忍受的社会。
在那里,时间变得像在病床上一样难熬。
”如今我们必须回答,我们厌倦了病床上的社会。
恐惧和仇恨的声音不能再高过思想和心灵的。
9. 几人在湖中嬉戏,拉布德:你知道我梦到了什么吗?
巴滕贝格小姐。
科妮莉亚:什么?
拉布德:你身边那个优秀的人写的小说。
现代、结构清晰……先锋的愚蠢之处就在于必须先锋……10.拉布德:科妮莉亚 •巴滕贝格,我允许你与雅各布•法比安缔结婚约。
但是,万一法比安不适合你,你将立即成为我的财产。
尽管财产其实是——赃物。
法比安:你还好吗?
科妮莉亚:我好可怜,表现不好就得嫁给刻薄的拉布德先生……11.拉布德曾在三人聚会闲坐时说:“我期待他的小说提炼出现实的本质,好让全部……”而最后的诀别信是这样的:“……请继续写作,写写过去的样子和过去本该有的样子。
”12.拉布德的屋子十分整洁,来找他的父亲有不详预感:布莱斯·帕斯卡写过一段话,其中他提到,秩序是死亡的预兆。
13.特甜的场景我觉得是法比安写给了两页试镜的对白后走出去,科妮莉亚看完立刻转身,影影绰绰,隔着磨砂玻璃两人亲吻。
热烈又含蓄。
14.最后,是这张不好在朋友圈发的电影对白截图。
在小区封控、快递停发、只能买高价菜的时期看到两人的这场亲密对话,切身共鸣到囊中羞涩的难受。
“难道我们不是经常发现,自己深处不得不忍受的社会,在那里时间像在病床上一样难熬,病床上的社会。
”能写出感人的小说;能抗拒富婆的诱惑;能为朋友两肋插刀;能坚持爱着柯内莉亚;能毫不犹豫的去救落水儿童,未曾想自己水性不好,最后儿童落水只是个恶作剧,他却死在暗黑的深水,他再也看不到水面以上的蓝天白云。
能在混沌的时代(德国魏玛时期),坚守自己的做人底线。
这就是法比安。
最终法比安离开了,他的柯内利亚在餐馆里,再也等不到约会的人。
该死的人没死,该活的人没活;——这个操蛋的世界。
文艺片。
看不懂,无聊
一列正在幽暗的洞穴里缓慢穿行的地下铁统领着文艺青年《法比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幕前是一场混乱而堕落的政治表演,那么幕后这部冗长的「大部头」电影会成为《童一个世界》冉冉上升的秩序吗?作为一部公映于德国「新旧政府交替之年」的作品,复古还是招魂?生存还是毁灭?费边还是犬儒?无法开启「上帝」视角的导演将这个充满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哈姆雷特式的命题作为了影片的标题。准文艺青年需要扪心自问的是,作者将「后默克尔时代」德国政府塑造成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表演者,并在虚实交织的剧场里赐予他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他就是「法比安」了吗?显然,这个被不可靠叙述者再次想象重塑的形象既不「成熟」可信,也不「忠诚」可靠。不过,既然这部《无主之作》的标题被「豆瓣er」译成且当作具体的人来看,那么我们可以拿《斯宾塞》来进行比照。
满满的良知 被时代的河流淹没
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一部真正的文艺片,我能知道它的好,却不太喜欢。20分钟弃剧。
好难看。不,超级难看。俗到不得了的故事嵌套在花里胡哨的走位里,评分这么高因为帅哥美女吗???😨
你又不会游泳,逞什么能?你牺牲了自己也救不了别人,无谓的死,世界依旧,只有爱你的人还为你守候。这主人公,在不同场合,不同影片中抽烟也太多了点吧。
有一种电影属于“我能get到它的点但就是看不进去”
入耳前曲高和寡,入耳后流连忘返。模糊现实,倒转舞台,破碎撕裂的影像素材与蔓延翻滚的人物关系合奏出一场摇滚交响,如激流金属与无规律民谣的碰撞。时代坍缩为可供自由出入的交错隧道,人物不再委身于此,而是时刻寻找着破壁而出的可能,以抵达那些不以时空为转移的终极命题,关于爱情、理想以及死亡。
矫情
炫技,又放在一个无比冗长的故事里,观感疲惫,一个三小时电影偶尔开了一会儿倍速还是感觉看了一辈子。可能汤姆希林太讨人喜欢了吧,有这种评分。
有丢丢超出理解范围。脱离时代背景好像也能成立,时长长了有点散,或者是我没跟上吧。小汤姆和无主之作中的姨母谈起了恋爱。
透过一个文艺男青年的成长看一个时代的变化,大闷片一个,结局是有点令人叹息。
爱会让我们再次分离。
对电影理论的实验
过于男凝以至于无法忍受。电影那么多,不是所有的都是佳片,尤其这一部。讲述小人物在混乱时代的生活,如果是以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叙述,真的没有必要。一开始就不太喜欢,后面恶心感出现,已经到了完全看不下去的地步了。再可怜的法比安都有自己的良知,失业了还有女友和母亲养。男主一边接受女友、母亲和朋友的接济,一面摆出清高的姿态对他人的生活嗤之以鼻,粗俗的高贵?女人呢?要么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抛弃法比安陪50岁老男人睡觉的女人,要么是为了钱出卖自己身体的女人,要么是放荡为了钱不择手段的老鸨,要么是为了钱不爱惜身体厌恶女人的妓女,要么是自己没钱也要被儿子吸血的母亲……男导演对女人的想象如此匮乏?还是只想简单地给女性身上泼脏水、立贞节牌坊?
小张21岁。两个孩子,现在在湘潭跑快车。他在中专毕业后和自己的同学结婚。在昆山当了两年厂工觉得太辛苦……小王24岁。郑州某房屋中介二级销售。高中毕业考上民办大专但家里掏不起学费。打工辗转多地来到省城。小李29岁。成都某酒吧驻唱。本科声乐专业毕业。年少无知被骗,曾参加某歌唱类节目第二轮被淘汰。小刘32岁。上海某著名带货大咖公司创意总监。211硕士研究生。4k一月的合租间最近再考虑换。小赵39。东北人北漂多年,在百子湾开了家小酒吧,因为疫情维持不下。还好在成都买过房,目前考虑转型为沈阳烧烤。老黑45。广东人。因赌博千万身家耗尽,现在澳门做“保安”。老白50。那年夏天跑到柏林作为访问学者至今。
终于又看到这样的电影,哭了但心里开心多了。舞台独白,朋友自杀却留信劝他写作,电话互诉衷肠。不喜欢这个结局,但他不必再看另一场战争了。
全方位的不喜欢,从画幅到故事,从摄影到剪辑,根本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