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人》继承了科恩兄弟前面几部《血迷宫》、《Fargo》、《谋杀绿脚趾》以及后面的《老无所依》的一贯风格。
都是镜头聚焦于两兄弟所熟悉的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某些小人物按照他们的逻辑性生存下去,却总是碰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和结局。
而科恩兄弟所费劲勾勒的,是这些小人物每一寸肌肤以及潜藏在之下的肌理驱动。
所以不同的人去看科恩兄弟的电影,总能结合到自己的知识面,而产生不同角度的丰富的解读。
科恩兄弟以工匠加哲学思考的方式去挖掘他们所熟悉的生存故事,而都是在传达同一个命题 “命运无常,即时你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按照你理解的方式继续下去,你所做的应该是坦然接受”。
然而每次都来谈这个命题,每次都是同样的吸引人,这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嚼的舌根。
然而总是一个主题,观众们会一直买账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血迷宫》预算1500万;票房2100万;《Fargo》预算700万;票房2400万;《谋杀绿脚趾》预算1500万;票房1700万;《缺席的人》预算 2000万,票房 700多万。
《严肃的人》预算700万;票房900万;《老无所依》预算2500万;票房7400万;科恩兄弟真的算不上商业票房好手,从没有过上亿的票房。
这部《缺席的人》这部票房更是惨败,叫好不叫座。
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预料的,比如全黑白,以及缺乏非常跌宕起伏的爆点,叙述非常难连贯但是观众并不买账。
幸好科恩兄弟生活在好莱坞这样的环境,还可以总体自我,偶尔任性。
在不缺人才的中国,没有哪个导演有这样宽松的环境。
这确实有点叫人心声悲哀,但科恩兄弟都说了:“ 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我们能做的就是承认并坦然接受。
理发师说:头发为什么会不停的生长?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Ed Crane是个沉默的理发师,平静的抽烟,平静的过马路,平静的对待妻子的外遇。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无可奈何的悲剧。
他冷静、平淡、木讷而沉闷,甚至有点麻木和无动于衷。
我们不知道Ed的过去,他彷佛没有其它亲人,没有父母,没有兄弟,没有姐妹,没有朋友。
他只有一个妻子,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他有一个舅仔,却不过是理发店的搭挡。
妻子给他绿帽,他半痛不痒。
妻子死了,他没为她下过一滴泪。
舅仔疯了,他旋即正常工作,找一个新的助手。
Ed.就是一个人。
一直是一个人,甚至在后来为Birdy寻找介绍钢琴老师的时候,我想他或许也只是想把热情的希望寄托于别人的身上,而自己依然在背后做个平凡的人。
被某个客人鼓动加入干洗业,于是敲诈与妻子有染的百货店老板,被识破后,携手杀害了他。
然后事情滑向不可预知的另一端。
妻子因为其老板的莫名死亡被指控谋杀,Ed.抵押房产请律师,开庭当天,妻子在监狱上吊自杀。
以为事情会就此结束,却因为干洗事业合伙人的死,被指控,Ed.成为妻子谋杀老板案的背后主谋,最终被送上电椅,结事此生。
上电椅之前,有人帮Ed.修理腿毛,背景白晰,理发人端坐电椅,旁人半跪着为他服务,是经历复杂后的终止还是命运在现实之后的重新开始?
理发师最终还是沉默着接受一切,表情木讷严酷。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话语不多,极端低调的Ed.整片不停的旁白,在沉默的面孔之下,心理活动的反复跳跃,令人唏嘘。
影片是科恩兄弟2001年拍的黑白片,不过我看的是未转化前的彩色版,效果也不错,色调阴郁冷峻,白光惨烈,一如主角僵硬压抑的表情。
想来如果转成黑白,或许更能表达现实的滑稽与离奇。
片子多处运用贝多芬的钢琴曲,印象里的热情奔放和本片丝毫不搭。
电影选来都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平和缓慢,安宁善良。
一如影片基调,冷静的逃避。
BTW:Billy Bob Thornton演得实在太好了,面目平淡干燥,固执却又无力,几乎就是理发师的现实原型。
不足的是他的理发技术看起来实在不是个好理发师。
再B:影片直译应该为《缺席的人》,似乎更贴切与具有现实意蕴。
人世的忧伤在舒缓的音符上跳跃、流淌。
一个旁观者,自己和这个世界在冷色调里存在,走向死亡。
人世的法则就是一个小孩子玩的游戏,无甚严肃,轻如落叶一片。
死生偶然,我们永再迷宫的局部,无整个的迷宫视角,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死胡同——死亡。
喜欢这样的将偶然的因素注入重大命题里,财富、婚姻、死亡,多么像一个玩笑,真的无关紧要。
根本不把人生当回事的他在遇到生命的感动里,下一代里,也重拾热情,周国平说真正的哲学家不能有家庭,诚如斯言。
总是被画外音无限吸引,如美国丽人。
音乐如此地与我的观察者相切合,与共振,我安静了下来。
I was a ghost,I didn’t see anyone,no one saw me.I’m a slacker.这段台词以后用作墓志铭,现在是slacker, 以后……
片中律师施耐德为艾德妻子多丽丝杀人案做辩护时,引用了现代物理学中的“测不准”理论,道出了正是科恩兄弟意欲表达的荒诞的人生观——“测不准”的人生,这也是贯穿科恩兄弟多部电影的主题。
德国物理学家沃纳。
海森堡认为,微观世界的测不准是因为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为了获得数据,就要和被观察的对象发生能量上的交换,从而不可避免的改变了被观察对象的能量状态——如果要测定一个粒子的位置,那么在测定时施加的能量就会改变粒子的动量。
律师施耐德的真实意图是告诉艾德——“看到的越多,知道得愈少“。
给陪审团和法官更多的信息,反而会使得杀人的真相模糊成一团迷雾。
律师施耐德告诉艾德,被杀的戴夫并非他自称的二战英雄,而仅仅是未上过战场的吹牛者和暴力狂。
这一微妙的信息将改变人们关心的焦点,诱发对被杀原因的其他猜测,从而模糊“真相所在”。
《绿帽离奇勒索案》影片有黑白和彩色两个版本,而黑白的风格无疑更加凝聚有力,光华内敛,贴合科恩兄弟想要表达的哲学意图。
主人公艾德是小镇上的一名理发师,每天的生活就是为顾客剪去丛生的头发,周而复始。
他开始质疑自己生活的意义。
凭借丈夫的直觉,他认定妻子多丽丝和妻子的老板戴夫必有私情。
一次偶然的机遇,他遇到一名鼓吹干洗生意的掮客,在他描绘干洗业前景的花言巧语时艾德动心了,把这当成改变自身刻板无聊生活的福音。
艾德决心敲诈用自己的“绿帽”为由勒索零售店老板戴夫一万块钱。
然而此后发生的一切全都出乎艾德的预料。
掉入圈套的戴夫并非傻子,很快就得知艾德的诡计。
在搏斗中,艾德出于自卫将戴夫杀死。
而警方却将妻子多丽丝当成了疑凶,因为正是她和戴夫一起做假账,使得账上少了一万块钱……警方认为多丽丝因侵吞公款败露,被迫杀死了老板戴夫……影片原名
直译为《不在场的人》。
不过按照《绿帽离奇勒索案》的片名译法,倒是颇有匠心地把故事的主要元素罗列了出来,而“xx案”的命名,也体察到科恩兄弟对好莱坞悬疑类型片的戏仿。
偷情、勒索、凶杀这类悬疑片的陈腐元素,在导演编剧自出心裁的安插结构下,竟然玩出了存在主义的荒诞意味。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远离了真相。
在戴夫被杀的案件中,警方从未怀疑过艾德。
律师施耐德听到艾德自认杀人时也毫不相信。
而艾德做出帮助弹钢琴女孩的行为后,却发现女孩内里的淫荡一面。
就在艾德的善良大爆发之后,警方却将另一宗杀人案的罪名套到了艾德头上。
艾德荒诞的遭遇(从无罪到死刑),验证了人生的“测不准”原理,这也是科恩兄弟一直以来从《血迷宫》开始在表达的东西。
接近片尾,影片中有这么一个画面:艾德的汽车撞出公路,一个车轮的护壳缓缓的飞过树丛、草地、山坡,弧线优美从容。
背景渐渐黑化,只剩这一个银色的圆片,兀自旋转着从银幕的左方飘向右边……这完全是幻想中的画面,却又优美异常。
科恩兄弟惯于混淆现实与梦幻的界限。
失控的圆盘是否正在嘲弄着人生的失控和荒诞呢?
在1985年的纽约电影节上,伊桑·科恩在被采访时言道:「凡人必将受苦,罪人理应受罚,人饮他人之血而为人。
」如今看来,这句话似乎是对科恩兄弟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人物命运的总结,亦是对那些人物的存在状态的最好说明。
纵观科恩兄弟作品里的人物,总是被导演在其一贯的精英意识主导下对他们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对受苦之人的怜悯、忧虑,对有罪之人的鄙夷、嘲弄。
这些人物形象多变,言语和举止往往怪异到有悖常理,其命运也曲折离奇甚至可笑,只言片语难以概括全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人物,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几乎都在孤独和焦虑组成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他们的形象将暴力与悲伤相连、将新生与死亡结合,充满了稍纵即逝却又回味绵长的存在主义意味。
《缺席的人》及其主角艾德便是十分典型的代表。
这是一部黑白片,科恩兄弟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好莱坞昔日经典黑白片与黑色电影的景仰之情。
担纲本片掌镜的依然是他们的御用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先拍彩色,然后再转成黑白,使得对比更加强烈。
在狄金斯的镜头下,光与影营造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极具吸引力的环境,在那丰富的细节中隐藏着最为纯粹的科恩兄弟式的存在主义。
同时在本片中,科恩兄弟摈弃了特别喜爱的移动镜头,采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进行拍摄。
固定镜头能够强化主题思想,展现特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创造出不带任何主观思想的疏离感。
影片中随处可见对于主角的正面和侧面的固定镜头,同我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客观存在的陌生与距离。
序幕中一分半钟的固定镜头交代了一些重要信息,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
而在后半部分则出现了许多主观视点的固定镜头,摄影机仿佛便是主角的眼睛,冷漠地审视着外部世界。
这些不加取舍的镜头真实记录了人物的一举一动,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更加缓慢、气氛更加凝重,带给观众强烈的压抑感,并从画面中渗透出来自主角骨子里的孤独寂寥。
「我这个人不爱说话。
」正如艾德在旁白中所说的,他在影片中的对白少得可怜,即使说话也仅是只言片语,反而观众会听到他大段大段没有声调起伏的旁白。
在艾德的塑造上,科恩兄弟似乎有着对老牌影帝亨弗莱·鲍嘉的模仿。
鲍嘉饰演的角色向来以性格冷峻、寡言少语著称,而本片中的艾德也是一副不苟言笑、对外部事物无动于衷的样子,甚至他的外型以及终日叼着香烟的姿态也与鲍嘉相当神似。
然而,两者所不同的是,艾德这一形象更是内心外化的体现,他荒诞的命运给予观众一种更深的悲哀和虚无感。
艾德是旧金山北郊小镇上的一个理发师,在日常生活中始终是一个「缺席者」和「失语者」。
一方面是他自身性格造成的,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丝毫兴趣(包括他妻子与上司暗通款曲)、生活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从开始就处于虚无的状态中,甚至连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鬼魂。
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他一直是被排挤的那个,一直是竞争场域里的失败者,是等级秩序里的受压迫者。
从婚姻生活到社会生活,艾德的主体性都是缺失的,自然也就失去了言语权。
但事实上,艾德又并非浑浑噩噩度日的行尸走肉。
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头脑和丰富的思想,习惯于置身事外地观察一切。
同时,他懂得欣赏贝多芬的音乐,能在被捕后理解著名律师的各种辩护套路,也可以为杂志社完整地写出自己一生的故事,甚至还会为了稿费而添油加醋。
也难怪片中不止一个人对他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荒诞吗?
确实荒诞。
西方存在主义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而这种忧虑和恐惧也是指引个体探寻存在意义的动力。
从影片中艾德大量的面部特写来看,他经常会在沉默与思考中流露出痛苦、焦躁的神情,分明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亦预示着他决定挣脱束缚「站起来」了。
这一切的肇始便是他从一位客人那儿听说了投资干洗店的商机,接着他想到了去匿名勒索与他妻子通奸的戴夫,于是一系列更荒诞的事情发生了——一如科恩兄弟的大多数作品那样。
艾德勒索成功,但气急败坏的戴夫想杀了在他眼里的失败者艾德灭口,不过在搏斗中反被艾德误杀,随后由戴夫之死牵连到做假账的艾德之妻朵丽丝,朵丽丝畏罪自杀。
然而逃过一劫的艾德却又因为与他合伙投资干洗店的商人之死而被捕,最后自愿放弃辩护而接受了莫须有的死刑。
杀了人没有获罪,反而死在了不白之冤上,这个世界的荒诞可见一斑。
从理性的角度判断,艾德是个十足的异类。
对于传统的价值观诸如感情、事业、信仰等,好比妻子朵丽丝自杀时应该要扼腕痛苦、得知自己蒙冤并判处极刑后应该愤怒恐惧、有妙龄少女主动投怀送抱时起码有一些男人的基本反应,这些艾德一概都没有(唯一一处稍显正常的情节是他帮助少女贝蒂争取音乐学校的入取资格)。
而这便更是加剧了本故事的荒诞性,同时也更能体现科恩兄弟对个体面临荒诞世界时恐惧焦虑的思考,要么沉沦要么觉醒,沉沦的会继续沉沦,而那些觉醒的、「站起来」的又常会以失败告终。
以艾德为例,价值感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席促使他觉醒、走上自我重建,但无论是投机、还是勒索,皆因屈从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无法使其真正找到自我。
也许旁人对他的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才是关键所在,生存问题终究还是得从「人」本身出发。
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主题注定了《缺席的人》不会具有很强的商业号召力,在全球范围内仅仅收获了1890万美元的票房,被视为科恩兄弟电影中相对黯淡的作品。
不过评论家对其精致、有条不紊的风格以及比利·鲍伯·松顿张弛有度的表演赞不绝口,个人认为无论是镜头、表演、抑或内涵都值得一观,毕竟「科恩出品,必属精品」。
♑
应该是没睡好,这部电影睡了两觉。
节奏稍微有点慢,男主的性格有点闷闷的,传递给我的感受就是缓缓悠悠。
他看起来不是个坏人,实际上是个闷坏的人。
我猜,骗子是被大卫杀死的。
扔下一万块后,他没有离开,看到了男主去取钱,发现了他的阴谋。
晚上要男主去找他,想报复,没想到被男主杀死。
男主也没想到,自己杀了人,警察却逮捕了他妻子。
更没想到的是,自己猜测妻子出轨是真的,妻子上吊自杀,带走了孩子。
骗子被游泳的小孩发现尸沉河底,搜索到男主签字的文件。
最总判定他为了钱杀死了骗子,判他死刑。
司法靠猜测,毫无证据全凭想象。
律师靠胡诌,毫无根据全凭一张嘴。
凶手靠运气,杀死朋友害死老婆,衔尾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闭环。
科恩的片子总是那么好看。
永远猜不到结尾,永远猜不到下一步。
虽然剧情发展总是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又合情合理。
画面,音乐,节奏的把握都是我喜欢的。
这部片子居然是黑白的,一点都不影响观看。
科恩兄弟因为完全自己制作电影,做到了完全把控整部片子的完成。
这样一来,不需要修改和妥协。
他们的片子保持了一以贯之的质量和特色。
包括汤姆汉克斯,布莱德皮特等大牌都愿意参加演出。
比利鲍伯松顿真是神奇,在片中既看起来无能,又看起来恐怖。
我总以为结局他会有什么大动作,但是也没有。
看完片子,是一种奇特的感觉。
既没有看了主流片那种温情满足,也没有一些片子会让人低落压抑。
他们的片子在观看过程中完全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看完后还是留下很深的记忆。
很想在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去W酒店的露台上喝一杯加冰的黑麦威士忌。
今天再刷《缺席的人》,电影中和片尾出现、不,应该说贯穿整部黑色幽默风格电影的这首《悲怆奏鸣曲》,又给了我不一样的一抹印象。
怎么说呢?
仿佛一瞬间,突然自己成熟了,所有的级别都终于满了的感觉,突然老了的感觉。
我想,我已经夹着那支超长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了、我也已经喝到那一杯黑麦威士忌了。
有朋友会心的一笑,撒在了阳光里………20200425-15:00上海陆家嘴
曾经我有一个机会逃离这个地方。
从铁栏缝隙中闪过的月光像一句低语把我唤醒。
它为我打开了牢狱的门。
我在无人的地道里摸索着前进,世界像母亲的子宫一样安详。
我转过一个又一个转角,它们和我已知的死期一样,看上去无害而令人安心。
没有上锁的最后一道门,我爬出去,离开了黑暗我睁不开眼。
世上的形是有人早已告诉我的吗,还是那只是大众的规范。
我按部就班地生活,日子和杂草长过我的头顶,被淹没的人无动于衷。
往左右一步迈出轨道,手足就会如头发一样被金属做的怪物吞噬。
这世界是一副多米诺骨牌吗,还是一座坟墓?牧师为我祈祷的时候,将他的左手放在我的头顶,祈求万能之神原谅我的罪。
因为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所以我从来都一脸漠然。
当我还是孩子,我祈祷我不会平庸。
我剪掉的头发被我收藏在抽屉里的一个绣花盒子里,大部分,它们死在理发店苍白冰冷的地砖上。
我从未想过对它们说抱歉,关于我的那些无从去向的天马行空,我曾亲昵拥抱过的玩偶。
我不想成为那块吊死在横梁上的腐肉,不想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步骤。
我不想成为一个无法感受也无法被感受的鬼,不想成为那个缺席的人。
很多人问过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人问过我喜不喜欢我每天照镜子看见的这个人。
一片空茫茫的荒原,一张麻木的脸,像我最恨的呆板,刻薄。
死去的肉体吸着缥缈的尼古丁,混沌地快乐着。
越是看不见,越要去看见,知道得越多,却理解得更少。
你确定吗,你是确实地站在这里吗,难道你不是一个鬼魂?看到太阳的时候我想起来,在昨天我就已经死了。
年轻的孩子,未来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过如此的名词,一个温暖被褥中甜蜜的梦。
如同死去的头发一样,我只是还在无知地生长着,等待镰刀收割我的头颅。
不要越轨,不要出格,不要去幻想一个夜晚降临的天外来客。
我看过的书说,每个人都有一只心兽。
我安抚它的方式,就是在看着天花板时,想象那是一片真正的天空。
注:非常主观的私人感受,没有技术,全是感情。
-精准、禁欲和沉默的诗行,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脚注。
我看黑白电影看得很少,但每一部的质感都让我感受到独属于电影的性感——流动的每一帧光影就像在洁白胴体上的划过的丝绸。
-关于“旁观者”已经看到有很多影评认为这部片和加缪的《局外人》很像。
我感觉主角就像行走在人间的人类观察者。
他只是“看”着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与自己有关的,与自己无关的,一直就这么看着。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律师在和夫妇二人交流时说了一句话,"Looking at something...changes it."主角观察和他一起工作喋喋不休的堂兄,观察他妻子和妻子出轨的男人,观察律师,观察少女,他看得越来越深,知道得越来越多,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观察到了UFO.与其说是一部黑色犯罪片,不如说是对于人和他者关系的一种思考。
在讨论和研判,在观察什么?
观察后得到了什么?
全片几乎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黑白灰三个色调,直到最后主角踏进审讯室,眼前却是大面积的纯白,除了一把电椅,和站在电椅旁边的审讯人。
人生观察的最后,还是化为空白的虚无。
主角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有多处强调。
变化最剧烈的应该是主角杀人的那瞬间,生和死的骤变。
除了主角的眼睛,还有他手下等待理发顾客的眼睛被强调,他们观察着观众;以及最后一段摇镜,他们围观着主角的死亡。
主角观察别人,别人观察主角,别人观察我们。
-关于“光影”与构图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打光。
在没有色彩的画卷上,怎么创造出前后对应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黑白灰色阶的反差,亮与暗的对比,前后呼应的构图...
左上角明亮的台灯宛如一轮明月,抑或是那个“不明飞行物”。
情绪强烈的一束光就如同利剑,划破画面沉郁的黑暗;互相呼应的黑灰反差,挤压的空间和窒息感,以及相近色阶的灰色,犹如给观影者写了一封光影的情书。
我最喜欢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墙上斑驳的树影,映照在躺倒的妻子身上,有种消逝感;二是对于开车的对比,主角和妻子,主角和少女,两人都坐在副驾驶,光影在她们脸上,唯一不变的是主角的表情。
-其他一些音效也是这部电影让我难以忘怀的一部分:贯穿全片的贝多芬,弹响清脆的翻盖声,隐秘而细微的效果音,让整部电影在克制隐忍下增添了疯狂。
一些空镜的穿插和详略得当的节奏互相配合,让人感受到失速过山车滞空那一霎那的快感。
-END-
太催眠了,不喜欢..
不知该怎么评价,在我看来就是一部不算闷但不过瘾的律政片,还有点悬疑和微量文艺。男猪是我最讨厌的德性,看上很酷很有料境界很高(虽然是个性本来如此),其实却是简单诈骗都上当的底层傻蛋。讲述故事也很流畅,情节简单,旁无枝蔓,很好理解,稍显冗长。一直以为有反转还是惊喜,所以最后蛮失落的。
1.又是贝多芬,残酷和绝望的东西总爱配上贝多芬的音乐,比如大象、麻将…;2.结尾很好地阐释了迷宫的意味,从处女作血迷宫开始一脉相承的命题,终于形而上了一回;3.Coen的失控题材中最不失控的一部,更多的剥夺失控的表象直指荒谬的本质,用黑白影像和古典音乐营造舒缓冷静的笔触,减少了悬疑的闹腾
tedious for me.
我也不想再了解你了,这种程度应该足够我们面对面过下去。再了解对方,又能怎样呢。
黑白色的片子就是天然的残忍。20190212二刷,旁白过多,又没有比利怀尔德的功底,明明有些地方可以心照不宣,非要说出来,片长虽然不到两小时,反而显得冗长。比起之前的血迷宫和巴顿芬克退步了。
可以称得上科恩兄弟的最佳作品了吧?难怪能和拍出《穆赫兰道》的大卫林奇分享戛纳最佳导演奖。当然,迪金斯的黑白光影质感也功不可没。一个沉默的男人,一桩离奇的凶杀案,一个虽阴差阳错但殊途同归的结局。最迷人的两场戏都在律师会见之时。导演竟然用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来类比律师辩护艺术,感觉被某种真相命中脉门。看完此片就彻底明白,为什么比利·鲍勃·松顿曾让安吉丽娜朱莉沉迷。印象中科恩嫂从来没演过这么漂亮的角色,与之辉映的是她夺目的演技。当然,还有事业起飞之前清纯诱人的斯嘉丽,两年后,她让另一个老男人以及全世界为之迷失。
看的过程脑子里一直在循环:看都看了,就看完吧,也许结局大反转直接升华。但并没有,我看不懂
神啊,闷死我了
整部影片为黑白两色,故事看得让人极为郁闷,有罪无罪在此片中模棱两可,现实和非现实也在此片中混杂。明明是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一下子就甘愿为人吹箫。生活在导演眼中不是一盘大杂烩,而更像一出不由自主地闹剧。基调太暗,看了此片,鼓不起生活的勇气。
不知所云,对于我来说完全是浪费时间
科恩兄弟的作品,黑白片,看似平淡,但起承转合的很完美。松顿表演相当给力,斯嘉丽的lolita很诱人。
二星的原因是片子比较闷,又难懂,也许很好,但闷是事实
第2397-对杀人和死这么冷静的人,却对开干洗店和女孩学钢琴异常上心,人真的复杂。
冰血暴的套路,因私起事,后面的事情却不受犯罪者的控制,无辜的人受到牵连,也还是可以看到科恩对小人物命运的无法逃离上帝视角的一种表达,比如妻子让他帮忙剃腿毛,最后自己的死亡典礼上剃腿毛如出一辙,但是总还是觉得贴满全篇的旁白让人感到沉闷无力。。
87/100,光影相当之漂亮,摄影真是没话说了。通过画外音赋予了整个故事以间离感,观者同样是“缺席”的。内核近似存在主义,其实也有点反类型,运用超现实的符号表意出荒诞感,人物与文本透出的冷静与之彼此冲击,共同构出这绝妙的作品。
科恩兄弟先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觉得应该拍成黑白电影,正在犹豫用黑白摄影机还是拍成彩色再转黑白的时候,制作公司要求他们拍一个彩色版本,所以就决定用彩色摄影机拍再转黑白了,最后发行了两种版本。……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755501333/
1.“相反,一想到可以被接走,内心就充满了希望。”2. Beethoven and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松顿的酷也是脉酷,为马不编剧了
看的第一部科恩兄弟的作品是《老无所依》,当时彻底爱上了那部作品,从那以后也以为自己喜欢着科恩兄弟的作品和风格,直到现在回顾了一下,原来我喜欢也只有《老无所依》和《醉乡民谣》,仅此而已。这部的画面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