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法国电影,《余生的第一天》。
首先是一条狗的一生。
一条跟他们生活了十八年的狗。
在这一段我知道了一个小常识:狗活一岁相当于人在世上活七年,所以这只狗实际上有126岁。
它被埋在了一棵树下。
几个特殊的日期构成了电影的段落,就是这样的节奏,不紧不慢的展开叙述。
大儿子在某一天离开家独立;二儿子在某一天梦见了曾经心仪女孩的电话号码;小女儿在某一天给出了自己的初夜;爸爸在某一天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妈妈在某一天和自己的驾考官发生暧昧关系。
大儿子独自生活在爷爷提供的公寓里,并在这里邂逅了自己的爱人。
让我感动的是,他躺在床上看电视时,儿时和弟弟一起模仿电视剧剧情时的情景重现,俩人在不同空间里的有着相同的默契。
镜头剪辑的很自然。
这应该是兄弟俩多年的习惯,才会在看节目时扮演固定角色,说着不知道说了多少遍的台词。
哥哥在重复少时的情景时,不经意间就和过去的自己打了个照面,在他的房间里,和弟弟踢足球,还要带着妹妹一起在男孩堆里混。
喧闹的童年。
这个时候的弟弟,打开已经空荡荡的哥哥的房间,离开时再顺便用手比划比划曾经在门框上的横线。
兄弟俩之间的小把戏,小竞争,比比谁长得快,谁长得高。
共同生活的记号那么鲜明,想抹都抹不掉。
我的弟弟也在家里的门框上划过一道道线,妈妈义正词严的无效阻止后,也就任他去了。
从上初中开始,直到今天,他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考场,那些线条增高的速度似乎慢了下来。
在我上高中,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的情况下,我能清楚地知道线条变化的情况。
在没有我见证的情况下,他依然倔强的慢慢的长成一个男子汉,开始学会开一些小玩笑,不时的讽刺我,当然我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把所有的重东西交给他,有他走在我身边,我很安心。
时间又过去好几年。
这些年里他们是怎样过的电影没有交代。
整部片子还是顺着时间走的。
小女儿长成了16岁的叛逆姑娘。
画着烟熏妆,听着垃圾摇滚乐,开始学会抽烟,也认识了自己心仪的男生,准确的说,应该是一个已经21岁还在上高中的大男生。
在她决定把自己交给男朋友的时候,她回过头去看见了年幼的自己,柔弱胆怯的自己。
而门一关,她就彻底和从前的自己告别。
就在这一天,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余生的第一天。
我们是不是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斯嘉丽说:tomorrow is another day,纪伯伦说:活着吧,如同今日是末日一样,《American Beauty》里有一句台词:“今天是你余生的第一天?
每一天都是如此,除了你死了的那一天。
”这是不是都是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
我们是不是也曾经对自己说过:这就是我余生的第一天。
这样说的时候,我们不免有些荡气回肠,有些破釜沉舟的魄力和不顾一切的勇气。
当然,真正能下决心改变自己的人很少。
就像留着长头发的老二,过惯了懒散的生活,依赖着父母,有极好的音乐天赋和品酒的能力,但是总是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
终于有一天,他开始改变了,对着镜子剪掉了飘逸的长发,还能够厉害的尝出爷爷珍贵的红酒,精准的表达。
整日为孩子操心的妈妈,心力交瘁,看起来总是很疲惫。
她看起来还算年轻,身材虽然还是保持的很好,但是皱纹已经泄露了她的年龄。
就在她人生的某一天,她也想有些不同,就和自己的驾考官之间有了暧昧。
其实,她只是想和从前一样,有丈夫珍惜她,有孩子围着她,而不是一个个离她而去。
当车祸后,一家人围着她,儿子女儿,丈夫,一切和从前一样,她就满意的笑了,虽然脸上的伤很狼狈。
这就像我们生活的某一天,每一天都没有刻意安排。
在日常生活里,情节的推动依靠每个人各种形式的反抗。
在电影里,导演设置了爷爷这一角色。
刻板苛刻的老人不怎么招儿子孙子喜欢。
他有一个癖好:每次见面都要在沙漏漏完后开始说话,他们需要沉默一分钟的时间。
他说的那句话很经典:你需要和时间面对面。
很文艺范的电影。
法国的电影看的很少,偶尔看到这样一部,心里的感动无以言说。
影片的最后,父亲已经离开人世,一家人看着原来的家庭录影,回忆着之前的生活,但是,现在,他们的身边少了一个人。
总是优雅的法国。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见了激烈的父子争执,亲情的对抗,但最终都化解在血缘的纽带里。
儿子和父亲最终和解,可以愉快的一起用餐交谈。
一切都会过去。
要是我们每天给自己拍一张照片,若干年后,哗啦啦翻过去,终于清晰的看见,自己是怎样慢慢变成今天的样子。
这个时候我们也就诚实地和时间面对面了。
和时间面对面的时候,就像今天是the first day of the rest life,我们和昨天的自己说再见吧。
不管是曾经留恋的美好的月亮,可爱的淘气的总是欺负自己的弟弟,妈妈哄着入睡的夜晚,和爸爸的争吵和反抗,曾经辉煌的考试,偷偷瞄过的男生,暧昧的瞬间。
透过时间,透过死亡,才透过爱。
从聚到散再到合,从喜到悲再到乐。
父亲与爷爷的间隙,在爷爷的葬礼上愈合。
五口之家的间隙,在爸爸的死亡后愈合。
仿佛一切都迟到了,但是一切都会好转。
片尾大概也是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家庭的形成。
新旧交替,时光流转,将会更加懂得了珍爱家人和珍爱人生。
ps:两个儿子都好帅气呦!
女儿不化浓妆也很美~~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我们已经不再聊心事。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我连被你看到身体都感到不自在。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我只想离开这里,暗自决定从这个被许多规定束缚的家走出,开始自己自由的生活。
不知道从多久开始,你那对我充满期待和严厉的眼神,已经成为我沉重的累赘。
我下定决心,从这余生的第一天起,由我自己来支配。
凌晨1点,电影结束。
我看了看时间,过得真快。
一开始看片头,心里便不抱期待,以为只是简单的家庭喜剧而已。
慢慢才知道,完全不是。
我已经厌倦你的喋喋不休,我已经痛恨你的迎头一击。
那一切对我曾是多么新鲜,是对是错,我不需要你的经验,我要亲自品尝,哪怕到最后得到的将是一个恶果,我心甘情愿。
我要为自己而活,对余生负责。
大人的世界我们总是无法理解,因为有那么多的叛逆,那么多的代沟。
当我发现有一天,我终于能心平气和的与你坐下聊天喝茶,原来我也老去了。
而这一切终于有一天将上演在我的身上:恨铁不成钢的挥去一掌;无意或者有意的偷看日记;深夜寻觅外出聚会未归的TA;担心孩子的健康却不得不为TA把烟点上火。
而TA,我的孩子,也许也会在某一天对我怒吼着当年我说过的:“你总是对我不满意,从来没把我放在心上过!
”然后夺门而去。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每一种关系都是如此危险细腻。
前进一步或者后退一步,也许就是天差地别。
相伴多年的夫妻,总会在时间的冲洗下显得陈旧发白,心生困惑猜疑,然后越放越大。
赌气的举动,难免会有代价,却能在最后一刻保持清醒,回归他身旁,重新体验一种熟悉干净的温存。
就如七年,必有一痒。
留守到最后,也许又是一番新的动人情怀。
相伴多年的父子,母女,亦是如此。
因每个人都是凡人,终有脾性难以控制。
伤人的话一旦出口,伤的决不止仅仅是一个人。
也许最初不会了解,但总有一天,我们仍是最亲的人,但愿那天不会太晚。
相伴多年的兄弟,姊妹。
也许会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也许会为口角很长时间不再相互搭理。
但如果家庭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遇到意外,会发疯似的担心和难过。
原来大家的命运早相连在一起。
这是好的结局。
但生活中相反的一面也同样存在。
没有经起考验的夫妻最后离散;没有选择原谅的父子与母女,一生冷漠;没能忘记前嫌的兄弟姊妹,形同陌路。
这一切都取决于前进还是后退一步或者爱的多和少。
有什么比穿越时间的考验更加让人信服。
这一辈子,我都会认下。
因为想起看过的一段话:有些人注定就会与你有关系,有些人就算与你有了关系也还是没有关系。
这是一份不容混淆的内心感受,我愿意服从他。
余生共度。
知道怎么走吗?别担心走错了路?你走错过吗?突然间 发现自己迷路了,周围没有人盼着能看见辆出租车?或者这就是家庭的力量。。。
举重若轻的化解着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很多时候的冲突或许都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之后却又碍于情面,可是血终究浓于水没有什么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真的这一段的对话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父亲巧妙的回答足以打动所有人看完这个片,尤其是最后的那些零散回忆的片段往往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有那么多看似迈不过去的坎儿实际上都只是余生的第一天的开始就像面对黑白喜事究竟是应该缅怀过去还是应该庆祝当下的幸福或许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生活不会因此而停滞关于爱情,关于老去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痛苦和不安这一切都没有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或者这个片儿太理想化但真的生活中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当一家人重新坐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被时间所冲淡。。。。。。
一部笑中带泪的影片,一部法式版本的《成长的烦恼》。
家庭五个成员的分段式结构组成了一段家庭成长历程。
充盈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加上变化多端的影像音乐。
法国此类主流影片一贯保持这样的状态,有真实、有痛苦、有美好,却让你不得不羡慕一点点东西,有你所拥有的某些,却也有着你还无法触及到的。
2009-05-24
父母和孩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依赖父母崇拜父母,孩子是那么温和和顺从的小生物,渐渐的,孩子长大,开始逆反开始叛逆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生活,他们想独立想自由想尝试不同的事情,开始轻视蔑视父母,再过一段时间,他们经历过一切的激烈成长渐趋于温和和理解,因为孩子累了倦了也承担起父母的责任了,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而父母则变得日益衰老。
衰老的过程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没有温和顺从,而是啰嗦顽固愚蠢可恶,周而复始,没有谁能够逃过这份命运。
孩子-父母-衰老-孩子,这种关系,充满希望又充满忧伤。
我和父母的关系一直是,近则怨,远则念,所以我一直唏嘘的说:与其怨恨不如相互思念。
整部电影里面有着各种各种的冲突、争执、矛盾、误解,亲人之间的不理解,有的时候往往来自于彼此更深的在意,外人可以不懂,但是希望亲人可以理解,外人可以知道的缺点,却不想让亲人知道,有的时候仅仅只是不想让她们担心失望,有的时候成长的任性也会带来争执与攻击。
一点点的,由刚开始的幸福美满变得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
爱使我们在意彼此,成长使我们疏远彼此,即使疏远了,爱也仍然存在,你看不见,但是它从来没离开过,只不过成长的规律让它渐渐的显得若有若无。
电影通过每个人的不同视角讲诉了一家五口人不同的生活和变化,相处中的摩擦,互相之间的争执,还有在一起的温情时光,简简单单,视角独特,有感动有深思,无论是家庭的支离破碎还是一起的欢声笑语都告诉我们其实这里面还有爱,生老病死在这短短的114分钟里给观众一一展示。
血浓于水,就是告诉我们,即时你们互相怨恨,你们仍然是一家人,即时你们互相远离,你们仍然拥有无法磨灭的记忆。
细微的感动来自于电影中的细节,成长的烦恼,夫妻之间的相处,叛逆期的少女,顽固的老人,有爱不一定会彼此理解,如果能坐下来,静静的聆听彼此的需求,给予理解和关怀,也许,生活会不一样,但是那也许也就不是生活了。
我们现在所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我们余生的第一天,珍惜眼前,珍惜亲人、爱人,即时某天我们即将远离,也要带着这份珍惜和爱,祝福每一个人。
因临时有事,不能去看~~上海国际电影节 《余生的第一天》原价60元票一张09年6月20日晚6:30柯达影城(徐家汇)现价50元
前半部分 觉得很糟心 想象着自己以后也要围绕着家庭 孩子 丈夫团团转的生活 感到恐惧。
从故事中的妈妈被车撞后 一家人似乎都打开了心扉。
爸爸和儿子讲述自己学生时代的趣事这段让我感到很和谐很温暖。
结尾父亲去世 又将氛围带向忧伤。
生活就是这样,痛苦 难过 孤独等等占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这样才显得幸福快乐的可贵
一对夫妻,三个儿女,一个有钱的老爹和巴黎中产以上的生活,没有岁月静好,却是凑活着生活在一起。
青春期、更年期、交织着父子嫌隙和母女矛盾。
这就是生活,蝇营狗苟,在一家人的名义下过着各自的生活。
一方面,每个人都要求独立、摆脱家人的束缚,大儿子早早地搬出去,二儿子习惯自己无业青年的废柴生活,小女儿则画着烟熏妆放荡私生活。
家庭主妇的妻子去学校上艺术课,丈夫则坚持是自己开出租车赚钱买下的带落地窗的独栋大房子,不过是先向老爹借的钱,每月都在还罢了。
另一方面,每个人又希望得到家人的认可和理解,从第一次聚餐每个人吼着离开餐桌到最后丈夫去世前的心结解开。
美好的生活只出现在夏天旅行的录像带里,成为仪式般的追忆。
生命开始的时候,是围绕家人的记忆,生命结束的时候,就是一张家人填写的死亡登记表。
一起走过一段开心的日子,一段悲伤的日子,然后又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生活。
写一篇影片太艰难了,对我,这部片子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意达言止,哀而不伤。
导演把节奏和尺度把握地恰到好处,煽情处不滥情,伤心处不欲绝,快乐处不癫狂,总之,这部片子我完整地看了两遍,有选择地拖着看了一遍。
画面摄影赞啊,绝对文艺;配乐也赞,绝对值得收藏,可惜我下了半天了才1%,这让我很沮丧,用电驴拖则是一点速度都没有,这让我绝望。
演员长得也不错,男的都挺帅的,女的都挺有范儿的,电影有这些,看着心情也舒畅,情绪也不沉闷。
片子在小女儿弗莱尔初尝禁果的情节场景设计很巧妙,在镜头里弗莱尔的面前虚拟了她自己小时候的模样,那个小时候的弗莱尔看着长大后的自己走进那个房间,长大后的弗莱尔看着小时候的自己,心情复杂,但处在叛逆期的她最后还是走进了房间,关上了门,她和从前的自己告别了。
这也是一个成长吧,后来她的男朋友又抛弃了她,这让她觉得伤心,大哥知道后,帮她出头,教训了那个男孩一顿,大哥骂了那个男孩孬种之后,在一旁的弗莱尔不经意地被逗笑了,这里片子没有再说什么,我想,弗莱尔又成长了一次。
从小,在弗莱尔眼里,大哥就是不可离开的。
她小时候,大哥离家独立生活,她依依不舍。
后来,妈妈在弗莱尔两天不归后心烦意乱,帮她收拾房间时,无意翻出弗莱尔的日记本,从小时候就开始记录,那时她8岁。
妈妈翻着日记,十多年里,她意料不到的是,弗莱尔身上发生了这么多事,堕胎一次,为此,弗莱尔也很沮丧,悲伤地写道,不知医院把胎儿扔到了哪里?
在片子最后,已经和埃里克结婚的她,有一天孕测,发现自己怀孕了,一种释然,幸福的笑容荡漾在她脸上,这样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女孩谁能会料想到她有一个如此的心灵呢?
人心深似海,不可估一时啊!
整部片子一共有三场死亡戏,第一场是小狗尤利斯的死亡,那时,大儿子杜瓦尔正闹着独立生活。
第二场死亡是祖父的去世,去世的当天正是杜瓦尔教堂举办婚礼,自祖母死后一直单身生活的祖父,那天穿着洁白的婚礼礼服,躺在自家的沙发上永久地离开了。
祖父的儿子也就是孩子们的爸爸,悲伤不已,情绪失控,在大儿子杜瓦尔婚宴上闹得不可开交,杜瓦尔对爸爸的不满一下子全部爆发了出来,两个人从此不再言语。
后来一次爸爸在开出租车的时候,杜瓦尔无意上了车并没有发现是父亲的车,父亲从后视镜里认出杜瓦尔,主动开了口。
以前杜瓦尔一直不满爸爸自他搬出去住后从来不去看望过他,说他对自己的儿子就像祖父对他的儿子一样,从不关心。
而这场出租车问答戏,则隐隐地道出了儿子其实也并没有了解过父亲,父亲开出租车三十多年,杜瓦尔却问父亲会不会迷路,曾经是否迷路过这样的问题?
俩父子在一问一答中冰释前嫌。
第三场死亡戏是爸爸的去世。
突如其来,孩子们在接到妈妈的电话时,二儿子拉夫正在酒吧,听到这一噩耗时,心如刀绞,隐隐不发。
事实上,在所有的三场死亡戏中,导演给二儿子的面部表情特写最足,每一场死亡戏,拉夫都表现得很悲伤,不同于他大哥和小妹。
小妹弗莱尔在接到妈妈电话时正在和埃里克做爱,电话设了留言,片子没有把妈妈在留言里告知爸爸去世的情节展现出来,但可以通过正在做爱的弗莱尔的表情的变化得知,很悲伤,由愉悦急转直下的悲痛;大儿子杜瓦尔刚刚做完一个手术正在医院门口休息,镜头给的是中景,不是特写,看不太清楚脸上的清晰表情,不过我想,这也正是导演的用意,大致可以体会到杜瓦尔悲伤的表情,那时一种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
爸爸的骨灰撒向大海时的配乐是绝赞的,一家人妈妈和三个孩子的表情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过,从整片来看,心思最细腻的可能倒是二儿子拉夫。
一个家庭,几十年里发生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最后,爸爸去世了,在去世前,爸爸和妈妈再拾往日的珍爱。
爸爸因为常年开车脊椎痛,弗莱尔送给爸爸一个气囊垫在腰背,爸爸吹足了气囊试了之后就一直放在驾驶位上,去世后,妈妈坐在车子里,看到气囊,想起丈夫,打开气囊的气口,深深地吸入气囊里的空气,那是丈夫吹入的气息。
在第二次看到这个部分时,我不由地想到为何妈妈一次吸完了气囊里的气息,而不留下次以思念丈夫。
不过,我又转而一想,这种想法真是太愚蠢了,对一个人的思念,哪有分割分次的呢?
每一次的思念都是会穷尽所有的啊!
和crazy很像的片子,多年后再见marc,太美好了
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
时光流逝之不可挽回,童年彷佛永远是遗失的天堂。
无感,平凡却不感人…或许是我还没有经历到~
一个法国家庭的变迁史,由几个段落组成,看的时候,觉得有点平淡,有点琐碎,看完之后,却觉得剧中的人物和细节都值得玩味,因为他们的处境,总有触及你我的地方。
余生的第一天+天伦之旅=男人后半辈子可遇见的悲剧
谢谢小山推荐,小清新电影好吧算轻摇滚。
家庭成长的缩影。
他们吵架时我跟着大笑 他们悲伤时我跟着哭泣。好听的配乐 尤其令人动容的结尾,仓促而突然其来的四个月后的事情。回归家庭亲情。喜欢。
平淡的生活就是如此吧。。。
一切生活的晃荡插曲最后酿成一瓶美酒,祭奠丰满的人生。。。
应该是我最爱的一部法国片吧
家庭是一部没有倒退的时光机。
一个关于家庭爱的编年史。
说实在,不是很喜欢。感觉一般吧。关于生活、亲情。但又太于留于表面了吧。
法国电影不多的没有描写爱情的电影,挺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失去,也不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很感人的家庭剧!尤其是看到玛丽打开气囊,感受丈夫气息的镜头,深深被感动了...
比起圣诞故事,更喜欢这个,虽然圣诞故事更多细节。这片的剪辑确实太棒了
真好~~~~~~~~很多温暖的细节。长发哥太像Gaspard Ulliel
好无聊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