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电影是《九三年夏天》。
导演是近几年深受柏林电影节青睐的卡拉·西蒙( Carla Simón),土生土长的加泰罗尼亚人。
原来对导演不是很熟悉,恰好最近正在上映她刚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的作品《阿尔卡拉斯》,我才真正走近这位导演。
《九三年夏天》是导演的电影处女作。
很喜悦,我看到我喜爱的主题,乡村生活。
无论故事如何,导演镜头中的乡村风光一开始就攫住我的眼。
可以体会到导演对家乡深沉的热爱。
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夏天。
导演在海报中写着:这是一则真实故事。
这是导演自己的故事。
卡拉·西蒙6岁时父母死于艾滋病。
1993年是西班牙艾滋病暴发的高峰期。
随后导演被叔叔一家人接去拉加罗查一起生活。
电影正是发生在拉加罗查。
女主角是这位在海报中画着大人妆容的女孩弗里达。
这是一部从儿童视野来叙述的电影。
弗里达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只留下弗里达一人无人照顾。
好心的舅舅埃斯特维和舅母玛尔加收留了她。
因此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弗里达不得不来到乡村生活。
可是,即便乡村生活十分有趣丰富,舅舅和舅妈对弗里达也很友好,可在现实背后的内心深处,弗里达依然思念着母亲。
她将这种思念之情寄托在了森林中的神像之上,期待在某一时刻与母亲重逢。
儿童能够把握住神灵的程度远远超过成年人,因为她们的单纯与信念强大。
也是因为,弗里达太想念母亲了,即便妈妈再也无法接她的电话。
即便我没有经历导演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是在电影中,我时刻在感受导演隐忍的痛苦与孤单。
人们在广场上唱歌跳舞。
在跳舞的人群中,弗里达一个人单坐着。
这首歌唱的是,亲爱的妈妈,我昨晚梦到你了,我在你的怀抱里睡着,妈妈亲吻我,大家一起跳舞吧。
弗里达第一次出走,从来不系鞋带的她,为了回到自己的家,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系上了鞋带。
镜头定格,弗里达走入黑暗的公路旁,驻足,黑夜浸没了她的勇敢。
导演其实并没有刻意拍一些悲伤的片段。
整部电影的叙事写实生动,情节也没有什么大的起伏。
可就这样奇妙,我的观影体验是,看到结尾的一刻,心底涌出的强大悲伤让我瞬间流泪。
电影中无数有趣的时刻,仔细想想,那些时刻又是多么悲伤。
1、拍摄手法上,使用了以小弗里达为视觉的人称模式,以捕捉心理活动为特色,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小弗里达对新家庭由怀疑到信任的心路历程。
2、着重表达真实感,小格局的故事,可以以小见大,力求全面展现真实的生活,不带一点浮夸和造作。
3、至亲关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事必躬亲以及关怀子女脆弱的心灵。
另外,父母偏爱对于子女的负面影响,子女间的对比中隐藏着伤害,往往会激发儿童的虚荣心与侵略性心理。
4、受到委屈是导致子女不敢或不想与父母交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委屈的子女不被父母理解,这时候需要父母主动并且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善意的谎言也没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强大,成长的经历就是发现真相的过程,而又不被真相打倒,脆弱敏感但又顽强自信的成长,小弗里达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她的新爸爸妈妈们也同样功不可没。
《九三年的夏天》正好对应了一句话——爱一个人需要付出代价,在牺牲中学会忍耐。
*短评写不下。
一个看似无忧无责的孩子被剥夺了正常的生活,进入九三年的陌生乡村。
平静的动荡不安中,Frida在尚未建立新的联系的家庭里娇纵地渴望宠爱,又敏感地承接失落。
影片缓慢的叙事在纷乱的夏日攫取了童年记忆中那些完全空虚或完全感受的部分,“害人”、闯祸后她要为自己的天真无畏付出被排斥的代价,(无论是否衔接在事故之后)孤立的空间里语言的丧失总能轻而易举地使满屏弥漫着静默的悲伤。
与其将这种常常凝滞情绪的慢节奏归咎为不合时宜的沉思,我更倾向于将此视为一种属于孩童的理解复杂境遇的迟钝。
本片的摄影在缓慢叙事的支持下则肩负了唤醒每个人都有的孩童体验的使命。
镜头热衷于准确地捕捉孩子与成人的走位,并且在关键时刻,无论彼此嬉戏、离间或怀揣心事,随着主客观视角的低调切换,由Frida视线、举动所穿引而出的感知总能在画面中被放置好。
例如在与外公外婆一行人分别时,从舅舅怀中挣脱的Frida追向开走的车,最终在画面正中无奈地停下脚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微微摇晃却固定了她这个无助的夏天,仿佛这种离去总结了年仅六岁的她整个人生的意义。
这些有特点的细节处理,让这部自传性的作品在导演兼编剧卡拉·西蒙的手中,具有着重构童年的主观现实的美感。
Ana y Forida莫名觉得这部电影绿意盈盈,其实大片运用绿色的镜头也只有寥寥几个场景,温婉、清新草木葳蔽之中,一个柔软的故事徐徐流出。
得知这样部电影来源于导演的重年经历后,恍然大悟为何情绪把控与描绘如此真实与细腻。
Forida在防备抵触与感化柔软中排徊多次,终于接纳、融入了这个家庭。
她从一开始给自己设置了坚硬的边境,几乎是以一种倨傲的态度来宣告:我很强大,我没有寄人篱下。
一个一个把玩偶故意给Ana看,念出一大堆亲戚朋友的名字来展示“这么多人爱着我”;亦或是故意与关爱她的阿姨对着干,把一把可能对阿姨有深重意义的梳子扔出窗外;化妆成人模样,过家家游戏都要处于主导的角色。
但她内心却又一直有着柔软的部分需要展露——山间的佛像便是她身为儿童故作坚强却不可能丢去的对于依赖与倾诉的渴望。
化妆然而往往,这样的防线是在瓦解与重建之中徘徊。
我想,脚摔伤时候,听到阿姨与医生对话急切而关怀声音的时候,Forido内心必然是柔软的。
她感受到了爱,而她需要这样的爱;而阿姨的育儿观念注定了她无法得到母亲离去、远离旧乡后急切需要的被爱,从而生出了不同于刚开始的情感。
某种程度上,她其实开始想要得到注意,想要得到认可与爱。
譬如为阿姨去田里取蔬莱,洗澡时不断强调“我可以潜到水里”......但往往,年岁更大边的Frida能感到某些微妙的差别。
Ana和爸爸Esteve正是如此她对Ana的情感也是很微妙的。
她不是坏,也不是嫉妒,也并非完全友好。
两次与Ana较大事件中,她都不是 一个彻头彻尾的“坏小孩”。
第一次把Ana遗留在森林里,过后心中却有担心而折返去寻找;第二次在我看来反倒是纯属意外了。
而和谐处的镇头同样太多:天真地想打电话给Forida去世的母亲、共同在音乐中快乐地跳舞、Ana手臂上Forida画的花纹......在这些镜头发生的时候,Forida是真于完全忘记自己设下的防线的。
简直亲生。
(爸爸太帅了!
)
和Marga一起中间的一场小插区曲也曾唤醒Forida并未消失的某种心态。
“别人都这样爱我,我就要表现给你们看”的心态下,被系上鞋带的她笑得得意,而曾经的家人在此,她又表现出许久不曾表现的任性:把牛奶倒在不喜欢的睡裙上,赖到车上想要回去。
事实上这场戏中受伤最多的可能是会是Marga了,她的教育方法显然不加长辈的溺爱诱人,老公Esteve对原生家庭退让妥协也让她不适,而Fonda那样地想离开也许才是最让她伤心的——她的确是爱着Forida,并以自己的方式去关心与爱,而Fonida却感受不到。
事实上Marga对于Forida较为敏感的心伤害也许更小。
得知树林事件后没有当面指责Forida,而只是夜晚与丈夫交流才生气(虽然被不小心听到了),对于两个孩子尽可能地做到了公正,也没有特别溺爱自己的孩子。
但相对的,对Forida十分友好的Esteve,在某些小细节却往往没有注意——尤其洗澡时一段,父亲不经意间本能地倾向于自己的女儿,Forida是真的有被冷落。
但是爸爸就是帅啊Forida在融入的时候,好像粗糙的齿轮去磨合,难免会有一些伤害与摩擦。
好在Ana转头就忘了去争谁摘的蔬菜,好在Marga内心善良而关切,存在Esteve和Forida独处时能那般和谐,好在居住的地方不用时刻接触某些刻薄的街坊邻居......
Forida es feliz第二天的水池事件在我看来真的是一场意外。
那段时间Forida的心理状况正是比较好的时候,似是在渐渐寻到了归属感。
不同于初来作到时参与“鬼抓人”游戏的被冷落与被逗弄,这一次她真的玩得很开心。
在水中游戏时发自内心地快乐,叫Ana下来玩时也真的纯粹地想要分享在水中的快乐,忘却却掉了Ana不会游泳的事实。
如果她真是想要竣使Ana下水,在Ana绊倒时她立即喊出的"No”和有些焦急地想要游过去的动作总不会是装出来的罢。
Ana en el agua那个出走的夜晚,当她把那个玩偶送给Ana时,我就猜到她要回来。
某种程度上,那些玩偶仿佛象征Forida本是束之高阁、不让他人触碰的温柔与爱。
当她赠出时,即使赌气强作内心坚硬继续出走,却确确实实已然被温暖渗入了。
noche de salir最后的那场哭真是点睛之笔。
那时的她与Ana相处再无隔阂,自然接过蓝色的睡裙,不再不敢参与家庭的玩闹与共处时间,才最终最终,卸下了那道坚硬的边境,第一次哭出了声。
看到这里我其实想到了那尊佛像。
她曾经是不信了,如今是不需要了。
Al final融入的过程向来孤独而充满不确定。
譬如个圈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作为后来者的那个总会体会到被接纳的温暖,或感受到无法参与他们的过去的沮丧。
而往往“融入”也没有一个标准,好比Forida,谁知道她以后就不会再感到被疏远与孤独,就像那天晚上的舞会?但其实不管何时,早些去下自己坚硬的边境,其实不是得坏事。
它好似是防御,但丢下它也不见得将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没有刻意地疏远或是保护,真诚地、不含目的地去表达自我、参与他人,不要着急去确认与质问,也就被他人接纳,也就接纳了他人。
生活啊,就该像九三年的夏天那般,绿意盈盈。
表白Esteve
表白Esteve
一九九三年的夏天,对其他人也许并无特别,可对女孩弗里达来说,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母亲因病毒感染去世,外公外婆无力照看,她只能随舅舅到乡下住。
林木蓊郁、虫鸣鸟叫、鸡鸭成群,这些对出生在城里的女孩来说,不乏新鲜有趣。
她爬树摘果子、在河里游泳,可事实上,在夏夜、在乡野、在树丛,女孩感到孤独、落寞,更加思念母亲。
有时,她会走到野外,去和神像交流,因为外婆曾说,神像是弗里达和去世的妈妈联系的纽带。
虽然,对于从城里搬到乡下,她一开始是排斥的,但是,舅舅一家的关怀和爱让她慢慢融入了这个新家庭。
九三之夏日常之外的询问:生者如何面对死亡?
美学特征:镜头———距离之外的观察,一切在距离之外发生。
冷肃的摄像机。
观众完全与主人公同步。
视点。
害怕舅母的死亡、舅母生病后弗里达的试探。
当弗里达开始叫舅母安娜的时候,她开始害怕小魔女和一个小天使之间的故事。
安娜非常可爱天真,弗里达几乎两次杀死了安娜。
母亲死于艾滋。
舅母立刻将她拖走。
两个小姑娘的选角非常用心和认真。
弗里达是本就是父母双亡的城市女孩。
对鸡牛的恐惧、对乡村路的不知所措等。
非常细腻的层次和线索:影片最华彩之处———最后弗里达在非常温暖温馨的时刻爆哭。
家族的秘辛涂红脸蛋,把安娜当佣人。
可能暗示她生母之前的生活状态。
包括祖父祖母的讳莫如深。
·历史的讲述?
青年导演作品是自述传。
至少要达到的:向观众倾诉、和观众分享的故事。
“想为自己疗伤。
”无可厚非,但还不够。
怎样把对自己而言意义重大的主题变成可共感的、可被共情的故事。
不仅朝向自己,也是面对他人。
舅父和舅母在农村生活。
城市青年的自主选择。
———全家都是城里人,唯有夫妻俩是乡下人。
城市生活纸醉金迷、激进的、生活方式。
他们所表现出的温柔善良,祖父祖母可能是西班牙弗朗哥时代的右翼力量。
老夫妻二人的装扮、让小弗里达祈祷。
暗示着西班牙社会曾经经历过动荡、不安、过激的时代。
每一个人,都被政治社会编码,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九三之夏》和《赛马皮特》观后感 这两部电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1、都是从儿童视角拍摄的电影,《九三之夏》小主人公弗里达和《赛马皮特》中的小主人公查理,都有着悲惨的童年。
两个孩子本来都生活在单亲家庭,弗里达的母亲突然病逝,而查理的父亲则在儿子的眼前被情妇的丈夫打伤致死。
弗里达被送到西班牙乡下的舅舅家,而查理带着赛马皮特千里迢迢寻找断了联系的姑妈。
2、两个孩子在面临家庭重大变故,至亲离世的时候,都没有哭。
以至于和弗里达玩游戏的小伙伴问:“你为什么不哭?
”。
查理则是选择了跑到赛马皮特的身边。
我们能感觉到巨大的悲伤的情绪被忽视,被压抑。
3、两个孩子都在寻找安全感,从悲惨开始,最终收获了温暖的结尾。
在这个过程中,弗里达做了很多让我们有些不喜欢的事情,比如会系鞋带,偏偏让外公系。
把外婆给的蓝色睡衣弄脏,偏偏要舅妈家的小妹妹安娜的粉色睡衣,把安娜带到森林深处,让她躲着不出来,导致安娜胳膊受伤;哄不会游泳的安娜下水险些出危险以及深夜离家出走等等,但是最终弗里达接受了新家庭,在一次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却放声大哭,几度哽咽。
这一哭,情绪获得宣泄,新生活也将从此开始。
而查理一人一马也经历了千难万险,饭店偷食物险些被警察抓走,为了拿回自己的钱打伤了给自己提供住处的人,眼瞅着受惊的皮特被汽车撞死在自己的眼前,感觉所有的不幸都在追随着这个15岁的男孩,本该在父母怀抱中享受关爱,却要独自一人承担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寻找唯一亲人的过程中颠沛流离衣食不继。
好在电影的结尾,查理终于找到了姑妈。
深夜和姑妈谈话,他告诉姑妈自己睡不着觉一直做噩梦,姑妈告诉他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他,他在姑妈的怀里大哭,这一哭,让我们觉得他的苦难生活也宣告了结束,等待他的,即使是因为偷马被判刑,或者打人被判刑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同时也找到了安全感。
看完电影,内心有些沉重。
父母健在,才是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
正如有些保险员说的那样:“保险其实应该保父母,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险!
” 这两天刚刚也看到了两句话感受颇深:“年轻的时候,不要拖累生你的人;年老的时候,不要拖累你生的人。
”“你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儿女的福气;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儿女的累赘。
”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平安健康,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幸福快乐!
导演刻画得非常真实,没有任何道德包袱,深深地共情了,不管是从frida还是anna的角度。
不管舅父舅母多好,总也还是有顾忌的地方,不管frida心有多大,这样的环境必然造成她敏感的性格。
也许有人对萌萌哒又无辜又天使的anna更为共情,认为frida的举动太恶,但是人性中的嫉妒、厌恶、趋利避害在小孩身上显得更为单纯,动作也更为外放。
小孩子不是傻子,她只是懵懂,但是谁爱谁,更爱谁,充分能感觉到。
对于更强的成人养父母她是无能为力的,甚至只能乞求垂怜,但对于比她弱的anna,人性中的恶就自然发泄出来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她和anna的相处就有着什么“忍辱负重”的成分,小孩,一阵一阵的,恶是直接的,善也是,快乐、悲伤都是。
她或许可以骄傲地说出“我妈妈死了”作为邀请别人玩耍的筹码,但在某一天,她终究会明白,那一刻,只是迟来,但悲伤总是会降临。
她永远也无法放弃对坚定偏爱的寻找,尽管她会发现这样的爱对她来说已经很难存在,也许只能选择独立到心灰意冷。
她的悲剧在母亲身死那一刻就注定了。
木头人是一个全世界小朋友倍受喜欢的游戏。
当我在沉浸游戏中,那个喊木头人的人问我你为什么不哭,我仰起头发现了烟花,他告诉我“你死了”。
是,我在这个游戏里“死”了,你却真真切切的“死”了!
我被外公外婆送到舅舅家,那天晚上我跟舅舅的女儿安娜,介绍了爱我的亲人们送给我洋娃娃们,安娜这些是你不能碰的,因为那是我的爱。
生菜我拿到舅妈面前,她告诉我这个卷心菜,我跑出去发现安娜拿着生菜回来了,我夺过来告诉舅妈这个是我重新在菜园摘回来了,尽管安娜一直在强调这个生菜是她摘回来的。
我带安娜去树林里玩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留下她独自回到家,舅妈问我你去哪了,我说不知道。
随之我去找过你却没有发现你。
我在河里游泳引诱你下水,没想到你扑一头扎进水里了,我瞬间也吓到了。
外婆送的给我们的礼物—睡衣,我就是喜欢你粉色那个,因为这个我把牛奶故意撒到外婆衣服上,也同事一样她能理解我的不快乐,能带我回去。
外婆走了那晚,我背着洋娃娃们,自己系好了鞋带,在客厅拿水果的时候,你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我说我要离开这个没人喜欢我的地方,你回答我“我喜欢你呀”后来我安静下来了,我问了舅妈我的妈妈去世的事情,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我接受了蓝睡衣,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爱,我终于可以不在敏感下去,坚强下去了。
家里的亲戚们嘴上说着很爱我,纵容我,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带我走。
仿佛从孤身一人开始,我就是那个谁也不想沾惹的拖油瓶。
我还没有学会面对突如其来的悲伤,就要提前学着如何悦纳新的妹妹。
有时我很坏,我炫耀、争宠、妒嫉、放任她不管还弄断了胳膊;有时我试着探出身来融入新的生活,跟妈妈分享一根雪糕、跟爸爸学拆脚踏车零件。
时间过的很快,当我以为我也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可以肆无忌惮在父母床上蹦来蹦去时,妹妹差点因为我的玩笑溺在河里。
父亲脱口而出的话显然无心,怪我太敏感,听出了长久以来的积怨和不信任。
成人世界的爱伪装得太好,如果不是意外发生,险些被骗过了。
谁也没有打破这样的沉默,谁也没有主动询问我快不快乐,是不是感受到爱。
就像身体过敏一直痒,母亲说的那句,你不说出来没有人能帮你。
可是能怎么办,我说不出口。
没有人能体会到拨出去一个号码,再也没有回音的失落和难过,也没有人能体会成为一个幸福家庭的旁观者有多么悲哀。
灯泡熄灭时我躲在角落看着母亲哄妹妹,洗澡时我躲在浴缸的水里看着父亲哄妹妹,广场放起歌时我看着妹妹抱紧爸爸的腿他们三个晃啊晃。
长椅的空白根本填不满。
似乎没有留下的理由,似乎没有索爱的借口,似乎局外人终归是局外人。
那一夜,塞满书包准备一场奔逃。
不好看。
非常无聊。
没看完
飘过
(2022.3.13)二刷再补短评。
6/10。西蒙拒绝使用闪回去虚构一段记忆,手持镜头的晃动像永远处于现在时态,直接地呈示此刻正发生的事。弗里达因为母亲的离去,开始模仿母亲的举止,她浓妆艳抹,与妹妹安娜一起扮演母女,这个幽默的片段暗示着对缺失之爱的自我补足。当舅妈在弗里达某次受伤后细心包扎,让弗里达产生了与安娜一同竞争母爱的欲望,她硬说安娜摘的那株白菜是自己采的,并在树林里玩乐时故意对安娜使坏(溺水、失踪),这些偶然事件让大人们逐渐怀疑弗里达的复杂心思。当弗里达在村里的夜晚离家,折返后躲在墙角听着大人们对她的担忧,又满意地走回家中,用‘‘天太黑了’’为自己的任性寻找理由,整段故事肯定源于导演的私人经历,却以小演员为替身抽离了自身的情感,她减少旁白、闪回或时间字幕条来暴露回忆和触发情感,直到结尾那一声哭泣,消解了情感的时空距离。
萝莉可爱,剧情单薄,二倍速观看也显拖沓
没主线 被动 也没反映成人世界和大环境 好在哪儿了?
没意思
知道有人爱你才敢如此放肆
2022.3.13 电影资料馆 不是、这个是放到中国一模一样的故事了,那些电视剧的家长里短和伦理关系讲的是明明白白,无需赘述。嫉妒、孤独、渴望被爱都是常态,会有一些误解和失常也非常正常,但是这真的是命,人只能适应规则活下去,毕竟这个舅舅舅妈还是相对不错的。不过片中的西班牙风情还是不错的。
寄人篱下的小女孩,总会想起夏日细语,但后者是安静的,这个对我来说有点过于喧闹(熊孩子)了……
作为自然主义电影过度戏剧化
没get到,也太平了。差点睡着,还有不是很喜欢小女孩。
无感
7.真别说,这片和《八月》进行比较就很有意思,同样是具有自传性的童年回忆,同样是现代青年对九十年代初的父母辈的缅怀,同样以现实主义格调呈现那份残缺的小确幸。与静默的黑白旁观相反,本片则选择了高饱和色彩中和悲伤情绪,手持环绕的高度参与,水平机位的客观陈述,这段童年可比戏仿新台湾轻松活泼的多,彰显出一位年轻导演敢于大胆尝试的魄力。|虽然理想基调搭配职业演员与八月的素人组合不相伯仲,但两者基于不同的孩子形象,这种多层次的心理表现确实更难调一些。
导演水平太差
好细腻温暖 想要得到爱与关注又自我拉扯着的小孩 最后对蓝裙子的接受似乎也是放下心防对新家的接受 在结尾的泪水里终于释怀
又是始终无法融入的一部电影。平实单调。
整个片子细腻饱满,镜头很棒。孩子的视角,小心机演的很好,没有让人讨厌。有时候想事情发呆的表情会让我想到我的小侄女。安娜好可爱好可爱好可爱,想要这样的女儿!孩子的日常,模仿大人,过家家,离家出走,吃醋都很真实。最后没有原因的大哭是整片最大的亮点。真羡慕孩子时代,随便就可以大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