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向来是中国人最避讳的字眼。
我们畏惧离别,害怕死亡。
但却有一群人,必须与「死」打交道。
只要有人离开,他们的工作才正式开始——
三悦有了新工作 (2022)8.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李漠 / 周依然 杨新鸣
三悦不喜欢工作。
“为什么不能让喜欢工作的人工作,让喜欢躺平的人躺平,想卷的努力卷,想佛的尽情佛呀。
”家里蹲了一年的三悦,在和妈妈一次激烈的争吵过后,正式离家出走。
她也不是没有努力过。
综合成绩第一又如何,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没有容得下她的地方。
现在就连这个家,也容不下她了。
不如死了算了。
正在大桥上吹风发愣,碰巧遇见了大姨。
大姨也知道三悦的脾气,便给她介绍了份工作。
“化妆师,跟你专业也算对口吧。
”明天就上人单位门口报到。
三悦起了个大早,赶到大姨给的地址门前——市殡仪馆。
囊中羞涩,又想跟妈妈怄气到底的三悦,咬咬牙便开始干了起来。
上班第一天,就诸事不顺。
第一次值班,大半夜的被车队司机吓个半死。
放着死人的铁柜子里,竟然传来了敲门声。
一打开,睁着眼睛的“死人”张嘴了,“好冷啊”。
三悦直接就地昏迷。
这一昏过去,醒来便是第二天。
原来昨晚在停尸房里的“诈尸”,是前来体验生活的纪录片导演。
其实,导演本人也时日不多了。
对于死亡,他很是坦然。
只不过无法接受的,是自己的父母。
从小到大,他都是家中最得到偏爱的那一个。
甚至为了养他,父母遗弃了姐姐。
对于姐姐,他于心有愧;但直到姐姐因病去世那天,他却都没来得及说一句对不起。
如果不是因为他,姐姐就不会被遗弃,或许也不会死;而年迈的父母也不会做错事,更不会无人赡养、孤独终老。
带着太多的牵挂和抱歉,他还是离开了人世。
不管是对生的遗憾,亦或是对死的恐惧,对于初入“生死场”的三悦来说,都太过晦涩难懂。
离开之前,导演给三悦留下了一封信和一只小狗:“对于活着这件事,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撑着,那么能有很多很多的恨,或者一点点的牵绊也就够了。
”在殡仪馆工作的每一天,都在不断地迎接死亡的到来。
此时的三悦还没意识到,这份看似冰冷的工作,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牵绊。
豆瓣8.3,是近期播出的国产剧中评分最高的一部了。
也是国产剧中鲜有的,直面死亡的题材。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死”这个字,实在太过刺眼。
晦气、诅咒、更充满伤痛。
目的地是殡仪馆,司机会拒载;职业是遗体化妆师,房东会赶你出门,兼职老板会把你辞退,相亲对象会伺机溜走。
靠近殡仪馆的小区,房价没有最低,只有跌得越来越低。
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无法接受“临终关怀”。
但实际上,即便我们试图把“死亡”放到很远的位置,它也依旧离我们很近。
每日朝夕相处的亲人、同事,突然患病、离开人世,不过一瞬间。
只是修个手机的片刻,一扭头,维修小哥便倒地不起。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意识到死亡正在不断靠近。
当伤痛像海啸一样侵袭而来,没有人能够做到平静地面对。
而殡仪馆的工作,“都是为了让去的人安心地去,活的人安心地活。
”或许在有的人眼里,离开的人们迟早都会化成灰烬,一切不过只是形式主义罢了。
但有的往生者,终生未婚,送走她的唯有相伴的老姐妹们;有的往生者,留下太多遗憾,唯有生者帮他们实现完成。
化妆也好,骨骼修复也好,这都是人间最后唯一能给他们修整的体面了。
无意间闯入死亡结界的三悦,从冷漠到恐惧,从害怕到熟练,从非黑即白到理解共情。
生死这件事,哪是简单的一份工作就能参透明了的呢。
三悦的同事格格,在小的时候曾经遭遇过性侵。
她以为逃避人群,把自己痛苦述说给已经离开人世的往生者们,就会有好转的一天。
但没想到当作恶者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她依旧没有对抗的勇气。
抱着痛苦去死,成为了她解脱的唯一方式。
父母离婚,长年累月的责骂与压力,也是曾经的三悦想要死的理由。
她没有牵挂,不想努力,对于活着这件事充满沮丧。
但如果真的去“死”了,她们的这些痛苦又真的能够解决吗?
表面上看,那些生离死别的故事,似乎想要教会我们怎么面对死亡。
但比起面对死亡,好好活着才是我们应该研习的课题。
剧中总是充满了太多的遗憾。
父母始终无法接受,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就这样走了。
直到看见儿子的另外一个身份,为了实现父母的期待,痛苦地活着。
父母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儿子不喜欢金融、不擅长人际交往,喜欢园林设计。
好不容易决定为自己而活的儿子,却再也接不到面试通过的电话了。
为什么这一切,总是要等到生命终结之后才发现呢?
死亡不是原谅与和解的理由,生才是。
格格把小时候的事情,告诉了爸妈。
如果有自己无法承受的痛苦,那么就多找几个人,一起扛。
三悦终于和妈妈选择了和解。
“为什么做错事情的是男人,到最后却是两个女人在互相伤害呢?
”虽然妈妈说话依然那么“刀”,但三悦也渐渐找到了和妈妈相处的方式方法。
对于生者而言,我们能做的,便是尽量让这份可能带来的遗憾,变得小一点、再小一点。
我们也必须承认,感动太密集,眼泪太工业,金句太刻意。
这都是它的问题和不足。
或许明天来临,依然有无数的中国人谈死色变。
但至少在今天终结之前,有人愿意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减少哪怕一丁点的遗憾。
也是一种胜利。
*本文作者:D
最近看了一部小成本网剧,叫做《三悦有了新工作》,是李漠导演的作品,我对他的印象一直很不错,之前看过他导的作品《我在他乡挺好的》,不止一次眼含热泪,他的作品擅长那种被人忽视的细节的呈现,从而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就好像心底的一道伤疤,只是不去触碰它,并不代表它已经愈合。
开始浅看了两集,有点觉得过于刻意和套路:用小众的题材——遗体化妆师(其实这些年入殓师这个题材也不算太小众了,从早些年的电影《入殓师》,到后续许多纪录片都有关注到这个职业),沉重的话题——生与死,组合叛逆少女的蜕变,穿插着与父母的关系,恋人的关系,朋友的关系来感动一群共情能力很强的受众。
我是和妹妹一起看的这部剧,看完第一集——年轻的秦伟带着百般眷恋微笑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一扭头,我妹哭的稀里哗啦的,我忍不住吐槽了一句:泪点真够低的,这个剧情走向简直毫无创新,煽情也尴尬的不行。
结果是换来我妹一句:果然intj加摩羯的组合人类是没有心的看到后面几集,我有点哽住了,怎么说,仿佛隐射到了我一部分的生活,又或者说,我好想在女主身上有点看到了自己。
今年对于我来说是相当难的一年,我曾不止一次想着要是明天醒来就是23年该多好啊,这一年里,我的许多亲人离我而去,也是第一次我真切地感受到死亡是什么。
我还清楚地记得今年三月的时候,在学校里的我被我妈的一通电话惊醒:你外公住院了,血管堵塞了,情况很危险。
我还清晰记得那个场景,我刚熬完夜写完一个PPT,躺在椅子上累的不行,一个电话瞬间清醒了。
外公今年89岁了,在六十几岁的时候中过风,此后一直都小心疗养,积极锻炼,严格饮食,健康地活到了快九十的年龄,但是器官的衰老等一系列问题还是导致血管发生堵塞了,这次是脚,已经开始发紫,然后是溃烂,逐步往上。
那天晚上我抑制不住我的泪,边打边哭,我不停地说“那就心脏塔桥做手术啊,把血管疏通,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肯定可以的”。
电话那头是一阵沉默。
保守治疗一直在进行,但我知道情况根本没有可能好转了,每一次视频我都能看到一次比一次虚弱的老人,从还能坐起来和我打招呼,叫出我的小名,到根本认不出我是谁了,只是带着呼吸机,点点头,我总是看一眼然后让我妈妈挂了视频,我不敢看,我怕我根本抑制不住自己的泪。
六月,疫情稍微缓和,学校一宣布可以回家我立马买了最近的一班机票,当晚火速去了疗养院,因为在医院已经没有治疗意义了,家人决定把他从医院转出来,在舒适的疗养院疗养。
疗养院,其实说白了就是老人高级收留所,装修的金碧辉煌,里面全是可怜的老人,有的老人子女是教授,全在国外,给疗养院一大笔钱,然后配好几个高级看护,负责擦身的,饮食的,甚至陪他聊天的。
那一天,我跟着我爸穿过一层层走廊,路过一个个房间,我看到好多人:躺着看《动物世界》目光呆滞的,像个孩子等待被喂食的,带着呼吸机艰难地吸着,胸口随着呼吸节奏一起一伏·····所以,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越活越年轻的是吗?
从孩童成长,最后又回归婴孩的状态离去。
像剧里的刘清明,一个坚持在工作岗位的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头,健忘,善变,情绪忽喜忽忧,倔强得像个孩子,好多次我在看着刘师傅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外公,难以言喻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心酸?
难过?
对人类命运无法逆转和改变的无奈?
我不知道。
我还记得坐在殡仪馆休息室的画面,一台电视机,实时记录着火化的过程,只允许三个家属进去,然后遗体运进来,五分钟之后,取出一盒子的灰。
在那一刻,世界上除了活着的所有一切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
在于真切地感受过这个世界的美好,是和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甜蜜的牵绊,是努力展现价值的过程带给自己的喜悦和满足。
在外公刚去世的那两个月,我变得越来越宅,也越来越孤僻,我断了社交圈,关闭了朋友圈,以专心备考雅思为由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
那段时间,我觉得没有事情是有意义的,钱?
重要吗,反正死了也带不走。
名?
重要吗,反正死了也感受不到。
活着,重要吗?
反正人也是要死的,活的再长寿也到不到两百岁,两百岁又如何呢?
反正不管多久也都是要死的,两百岁和两千岁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活的越久还越痛苦,毕竟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
我和爸爸说:“我好像没有真正感知快乐的能力了,吃饭聊天的欢愉后是无尽的空虚,爱的人最后也会逝去离开,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活在当下就是快乐,快乐是你当下一瞬的感受就够了,如果一味地去考虑快乐是什么,是不是真正的快乐,你会发现你永远都发现不了,因为没有永恒的幸福和快乐”。
他平静的说。
逝者离开,活着的人还要好好地生活,十月份了,大人们表现得很平静,好像这件事情已经翻篇了。
外婆从自己家里搬到了舅舅家,她变了很多,我实在是很难以想象一位一年前还能为我做一桌子菜的superwomen在几个月内记忆力严重下降,起初她忘记了电视怎么开,然后忘了洗衣机怎么摁,紧接着是忘记盐加了没有,直到现在,她不再能做饭了,每天静静地坐着,嘴里重复念叨着我听不懂的内容。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过程,我无法满足于小时候“死亡之后会变成星星”了的解释,绞尽脑汁去思考死亡是什么,我们会去哪?
当我明白死亡是什么的时候,我就能发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坚定而温良地生活下去。
活着是一辈子的事儿,死是一下子的事儿。
从《人生大事》到《三悦有了新工作》,今年终于有人把死搬到明面上来聊一聊了。
中国人对死的忌讳,连“四”都要被连累。
很高兴看到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破站,大家一起聊了聊活着的最后一站和死后第一站的故事。
看完剧我有一种想法,死亡其实没那么可怕,也没那么痛苦。
殡仪馆不是潜意识里的乌漆嘛黑,也没有传说中的孤魂野鬼,我们可以乐观的面对死亡,可以不那么忌讳死亡,可以从容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也许可以提前要求下自己的遗体告别厅用什么样的风格,自己的骨灰盒用什么样的材质,是树葬、海葬还是土葬。
所以,死亡,没那么可怕。
可没有剧本和滤镜的生活真的是这样的吗?
肺癌去世的秦伟临晚期时可以吃两片止痛药便去拍纪录片,胰腺癌去世的高馆长临终前还可以拍拍小视频,白血病去世的爱宇航员的小朋友病危前还可以坐坐摩天轮,艾滋病去世的女主父亲去世时还有人的模样……好像死亡真的没那么可怕,面对死亡时,开心一点,乐观一点总没错。
可生活的答案多数却不是这样的。
短短几年的医院工作中,我见过肺癌晚期的病人,肺脏早已被癌细胞践踏的一塌糊涂,癌细胞扩散入脑,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吗啡杜冷丁一天用的比一天多,疼痛一天比一天加重,每天的麻醉处方开到极限,别说扛着相机,就连呼吸的力气都没有。
氧气管像枷锁一样牢牢地困住他的肉体,化疗药物像怪兽一样不知不觉地吃掉他的脂肪,癌性疼痛又一点点吞噬着他的尊严。
他从有理智的告诉我们他痛,到无节制地奢求止痛药,到求人让他死吧,无一例外。
更可怕的是他们始终清醒。
我也见过胰腺癌晚期的病人,从确诊到离世,从手术到化疗到离世,短短几个月,好像进来时还好好的一个人回家时就不行了。
癌中之王的疼痛就不赘述了,大概也没人知道是肺癌更痛还是胰腺癌更痛,但胰腺癌急速进展的恶病质、消瘦、全身脏器衰竭总是让所有人没有心理准备,无论是站在一旁犹豫要不要签拒绝抢救的家属,还是刚接班的医生、护士,没有小视频、没有欢声笑语、没有亲友聚会,有的只是停不住的抢救、胸外按压和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
我也在ICU 见过白血病去世的小朋友,在他们的记忆里没有宇航员、没有殡仪馆,只有不知坚持了多久的化疗,从确诊开始,便开始无休止的住院,化疗、骨穿、腰穿、呕吐、发热,就像循环一样,不停地发生着,直到一次不经意的感染,扰乱了整场的表演,高热不退、呼吸衰竭、昼夜不熄灯的ICU以及多日见不到的爸爸妈妈。
最近几年,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自杀的新闻、八卦也越积越多。
死确实是一瞬间的事,可在这一瞬间之前的时间却很漫长。
自杀前的挣扎和彷徨,自杀时的痛苦,大概在无痛死亡出现之前,自杀真的没什么舒服的方式。
上吊要感受肺部气体一点点被消耗的窒息,跳楼要感受瞬间的极限失重及坠地内脏、骨头碎裂的声音,服药要感受药物慢慢腐蚀消化道的疼痛,跳河要和求生的本能苦苦争斗。
所以,死亡也没那么轻松。
或许有人刷到我的评论会说我在贩卖焦虑,贩卖对死亡的恐惧。
其实,不是的。
我希望看过这部剧的人们,可以没那么害怕死亡了,可以从容的接受生老病死,可以不讳疾忌医,可以慢慢治愈丧失亲人的疼痛。
但我也希望,看过这部剧的人们,更惧怕死亡,因为惧怕会更爱惜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心理,不会轻易说死,也不会轻易去死,除非生老病死原定如此,活着其实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就算解决不了又能怎样呢?
别忘了,死亡也是一种惩罚,对生者的惩罚。
看完1-4集,感触颇多,一时不知道怎么归纳我的感受。
关于复杂的表达,肯定不是混乱,是复杂,复杂的人性,复杂的情感表达,而在这复杂中,还掺杂了一些跳脱和有趣,真的很难得。
关于风格和题材,我无法将这部戏简单类比为韩剧或者日剧,这就是国产首部,很大胆,也很有魄力。
关于真实感,很真实,又超出了真实,可这不就是生与死吗?
看到第一集,我以为这是一个临终导演与入殓师的故事,心想,还挺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导演一个黑白过渡,躺进了棺材。
编剧有更大的野心,借由这一个个过客想要表达的其实是,死亡就是一下子的事,无法抵抗,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接受。
第一集秦伟的信里,两句话很感触,一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有的恐惧和不甘,都化成了一种抽象而无解的遗憾;二是,三悦,保重。
听完就泪崩了!
你们呢?
B站热门榜单上排名第一的剧,一集不落看完了。
相对而言豆瓣的评分也还算公正,毕竟现在也确实比较剧荒,有意思的国产剧确实可遇不可求。
可能是我年纪大了点,不属于B站的受众。
我总感觉这剧多多少少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剧里的三悦一开始在家躺平,因为母亲实在无法忍受发飙而赌气跑出家门。
坐在桥上想不开,被大姨一通套路,就顺利进了殡仪馆这样的事业单位上班。
遇到的同事都是真诚善良的人,师姐教她业务,师傅教她重新思考人生。
早上跑个步还能遇到人生的另一半,不仅颜值高,工作好,心地善良,还跟她价值观匹配。
三悦的人生简直不要太幸运好吗。
在现如今的世界,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拥有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遇见一群真诚善良的人,还有一个相同价值观并且优秀的男朋友,以及一个独立自强并且其实很爱她的母亲。
三悦的人生简直是事业爱情亲情友情都齐全的完美人生了。
虽然她一开始找工作确实遇到一些不公,比别人优秀,依然拿不到想要的职位。
可这就是人生的常态啊,谁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不是经历各种打击,各种失落,各种焦虑。
一毕业一次性就能找到理想工作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每年那么多毕业生,对应届生开放的,好的就业岗位就那么多。
大多数人都是在经历了各种打击,各种焦虑中找到一份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的工作。
而剧里的三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以回家躺起来。
能回家躺起来,其实需要很大的底气和资本。
而这份底气自然是来自于她的母亲。
她母亲开着婚纱店,经济条件尚可,三悦有躺的资本。
而现实生活中,恐怕有躺的资本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必须要想着养活自己。
就算没有心仪的工作,也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标准和期待,一定要找个工作先养活自己。
甚至有很多人的家里还指望着他拿钱回去贴补家用。
这样一比,三悦可幸运多了。
可以说她的母亲是她的第一个贵人。
不仅给她提供躺平的底气,也让她具有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
三悦的第二个贵人是她的大姨。
能在人生迷茫的时候,有个人及时出现来点醒你,并且还能顺便帮她解决核心问题,实属难得了。
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的资源,必须自己经历各种挣扎。
悟性好一点的,可以快速参透,理清思路,重振旗鼓。
悟性差一点的,摔得头破血流才能走出迷茫。
三悦的第三个贵人是她的师姐。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能有一个人真诚,毫无保留的指导你,为你的错误买单,甚至在你流落街头的时候给你提供遮风挡雨的住所。
这简直是神仙同事啊。
三悦的第四个贵人是她的男朋友,罗医生。
他的出现,让她知道她的工作具有崇高的价值,她获得充分的认同感和价值归属感。
并且他还帮助三悦完成了跟她爸爸的和解,完成了与原生家庭的和解。
无论是颜值职业还是价值观,他简直算是神仙男友了吧。
这样的三悦何其有幸。
首先我这种人是很悲观,遇事就不行。
最近身边也发生了很多事情,让我不知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直到最近几天看了这部剧,有了答案。
这部剧讲了赵三悦在殡仪官的故事。
其中里面那个得肺癌的人让我印象深刻,。
演员陈宁的演技也决绝子,把那种病人和对父母的无助演的淋淋尽致,害的我一夜都在哭。
她那种对家庭的不满,对世界的绝望真的太感动了。
还有哪位刚满12岁的小男孩,那天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
她那种想当英雄想当宇航员的梦想却被现实打败了。
我真的破防了,导演你能善良点吗?
不然我给你寄刀片和苹果
三悦有了新工作 (2022)8.4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李漠 / 周依然 杨新鸣看一集哭一集,眼快哭瞎了
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三悦在殡葬行业的工作经历和个人转变。
这部剧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特殊行业中的现实问题,结合了人情冷暖和对生命的思考。
以下是对该剧集的一些总结:1.对死亡的理解与接纳剧中的殡葬行业让观众反思生死问题。
三悦的工作环境让她直面死亡,但同时也让她逐渐学会接受和理解它。
这一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工作中的责任与价值剧集展示了殡葬工作者不仅是处理后事的服务人员,更是为逝者和生者之间搭建情感桥梁的角色。
通过三悦的工作经历,观众可以看到即使在社会相对边缘的行业中,工作依然充满了责任感和价值感。
三悦从开始的困惑到后来的坚定,体现了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可以找到自我认同与职业成就感。
3.个人成长与自我认知剧中的三悦在新工作中经历了挑战与成长。
她逐渐从迷茫走向成熟,理解了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她在面对工作中的艰难时刻时,逐渐学会了调整心态、寻找平衡,这也是现代职场人常常面临的问题。
4.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剧集还探讨了三悦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人的关系。
从她与同事、朋友、家人等的互动中,可以看到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剧中展示了沟通、理解与包容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也提醒观众在职场和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关系。
5.社会边缘行业的温情《三悦有了新工作》通过殡葬行业,表现出在社会“冷门”行业中依然存在着深厚的温情。
无论是帮助家属渡过痛苦,还是为逝者尊重生命的最后时刻,殡葬从业者的工作充满了人性关怀。
通过三悦的眼睛,观众能够看到这个行业的温暖和专业。
总结《三悦有了新工作》不仅仅是一部职场剧,它更深刻地探讨了生命、责任、成长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观众被引导思考自我认知与工作价值,学会接受人生的无常与挑战,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可以看出演员和团队,是想做出好东西的,很多台词是很好,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口味太刁了,还是怎么了。
感觉情感的递进太突然,太说教了,剧情的推进和冲突也很刻意。
像最近我上部看的就是《机智的监狱生活》,感觉相比而言整体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我再小个几岁看起来感觉还行吧,大了看这种说教性的电视剧还是不太好接受。
2024.09.30 从前读了《烟雾弥漫你的眼》,也是一个年轻女孩在火葬场工作的故事,语言轻松诙谐。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谈“死”色变因而避之不谈,这部剧对这个话题的处理不会过于严肃,也没有失去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从题材到演员都是佳作,希望能有更多这类作品去展现被忽视的那些职业和不同视角。
第一集就被那只秦伟托付给三悦的小狗戳中泪点。
摘录:高馆长:中国人的葬礼,活人总是比死人更重要。
秦伟:大姐说过,对于活着这件事,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撑着,那么能有很多很多的恨,或者一点点的牵绊也就够了。
刘师傅:家属可以在肉身消失之前,去碰碰她的皮肤,摸摸她的五官,去抱一抱她,跟她说说话,哪怕现在是冰冷的,但至少可以让他们的心情有一个最后安放的时刻……不能告别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刘师傅:对遗体化妆师来说,往生者才是我们最应该感谢的老师。
你用心多少,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多少。
三悦:我有些恍惚了,眼看着上一秒还活泼的生命,下一秒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这就是死亡吗?
蛮横到不讲一点道理的死亡。
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个会先来?
身为普通人的我们究竟应该要做点什么,才能抵抗面对死亡时的那份巨大的虚空呢?
罗大淼: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这么算起来,咱们还算半个同行。
周娅男:人只有在立遗嘱的时候才能明白,哪些人更重要,哪些事要珍惜。
三悦:为什么做错事的是男人,到最后却是两个女人在互相伤害呢?
高馆长:直到死亡降临,我才发现那些原本我觉得矫情琐碎的表达,那些消磨在生活里已不可捉摸的深情,都一下子变得无比珍贵和可爱。
高馆长:道谢、道爱、道歉、以及终将面对的道别,这四件事啊,就是我遗愿清单的主题。
都是我们应该去做,却总是忘记的小事。
陶主任:我这一辈子过得很舒心,他从来就没负过我。
如今他要与青春共跳最后一支舞,我要成全他……毕竟,爱比结局更重要。
三悦:哪怕知道我的选择会让你失望,但我还是想过自己的人生。
陶主任:……直到给他销完户的那一天,晚上我睡到半夜觉得口渴。
就迷迷糊糊的喊了句“老高,我想喝水。
”等了半天,我突然间一激灵就醒了。
我在喊谁呀?
他也听不见了。
床边空空荡荡的。
他再也不会起来给我倒水了。
这个时候我才突然间意识到他真的走了,真的只剩下我一个人,但日子还得过下去,不是吗?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我们俩有个孩子,我现在会不会好一点?
会吗?
不知道。
那可能会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可能在你们眼里,看我不至于像现在这么孤单,这么可怜,但对于我来说,如果再选一次,我还会这样过。
三悦:我想殡葬行业之所以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处理逝者的遗体,更是为了告慰生者的心灵,去抚平伤痛,让他们看到亲人在死亡中所获得的尊严和平静。
这部剧里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其实女主是幸运又幸福的,找到了喜欢的工作,妈妈最后理解了她,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和她是同行的男主。
其实这部剧还是有点悬浮,殡仪馆是稳定工作,哪会让女主这样来来去去,而且很多地方上价值观特别生硬,前面几集都还挺好的,从第9集开始就有点乏力了,后面的几集就和前面的开始雷同了,故事也没有很新颖,不是很有耐心看下去。
感觉这个导演挺有野心的,《装腔启示录》和《我在他乡挺好的》都是他的作品,这部和《我在他乡挺好的》有点类似,所以一开始我也不是很想看,怕连续看两部沉重的心里会很不舒服。
不过这部的镜头好很多了,晃动的地方少了特别多,之前两部晃的镜头相当难受。
万万没想到会在珠海取景哈哈哈,可能因为不用像偶像剧那样,也没有需要特别多好看的地方,但是光影确实做得特别漂亮,画面还是相当美的。
还意外看到了一些很熟悉的地方嗯。
女主的人设真的挺讨厌的,我能理解导演编剧想体现她“成长”的过程,但是在试用期就三番两次顶撞师父和师姐,刚开始工作就搞错遗体差点酿成大事故,转正考核态度吊儿郎当,前面的人设真心喜欢不起来。
就算女主之前没工作是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但是凭借她的专业水平和之前实习考试拿到的分数,怎么看也不像是这么敷衍不在意的性格,有点ooc了,何况现实中不会有人为你这种做法兜底。
不过周依然在这部演技还行,而且脸确实高级的,很有味道。
男主好像那么个工具人,只是女主明白道理路上的一个推进点罢了,除了贡献金句以外,确实没啥用处。。
梁靖康的台词和演技也是挺差的,在劝年轻父母捐赠孩子遗体时那段简直是…勉强及格吧。
不过有一个点,就是临终关怀那里,这个部分不错,有拍出男主的坚持,但促成这件事完成的契机,太仓促了,在我脑海里都没留下什么印象。
倒是其他演员的演技台词都很好。
格格的演员康可人真的漂亮,有点像高伟光张彬彬尼格买提的结合体哈哈哈,她的故事还挺令人动容的,涉及到了小时候的房思琪,所以她才去做了不同的是她的父母愿意为女儿出头,还有最后在小四川的鼓励下勇敢追梦。
但后面追梦那段有点生硬了。。
前面压根没怎么提到,不过她本来也没有特别想要留在这里当主持人的心,这样的转变也能理解。
师姐自身的故事不算太多,但有个反杀杀猪盘的真的很精彩,惊心动魄的,而且也顺便钓了一把陈法医,但我还是感觉这个男的配不上师姐。。
她们三个人刚开始一同租住的时候,氛围特别好,师姐和格格还会把在这一行遭受的歧视都告诉三悦,因此,更显得罗大淼的“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更加可贵。
其实在这13集里,讲的故事还是非常非常多的,有几个印象很深刻。
一个是第一集,三悦刚过来时在适应环境,对生活是一点兴趣没有,但是那个将死的导演却送了她一只“从天而降的礼物”小狗,并且也没有安慰她,只是希望给她的生活带来一点牵绊。
那个氛围感拍得特别好,我很喜欢结尾小狗从天而降的部分。
然而,这个导演本身的故事讲得一般,他是重男轻女的家庭,二女儿是被抛弃的,姐姐也是不受重视的,结果最后父母就因为大姐的几句话就对二女儿道歉?
太快了,并不现实。
再一个就是新年,这段真的蛮沉重的。
师父因为铬中毒导致的记忆退化,让他遗忘了儿子一家已经去世,还在机场端着饺子等候…而这集的小四川的故事讲得特别特别好,还没吃几个饺子就要出车,反复几次,每次都说要“辞职”,但又留下来了,还会被家属揍。
其中还穿插了一个谁都没有理老人的家庭,所以他们也没有找到绑在老人身上的房产证,但是导演并没有明说这家究竟是老人以前对子女不好,还是子女只想要分财产,挺耐人寻味的。
还有慰安妇的故事,不小心撞到人结果儿子也有白血病但还是做了遗体捐赠的年轻父母…大多故事都是和父母子女有关,不过也有一个是丈夫被情人砍死,自己硬忍下来,给子女爸爸去天上的美好假象。
这个妈妈主要是演员彭杨我很喜欢,长得太漂亮了(我马上就去看《新生》,感觉会有很多熟人呢)。
啊以及高馆长,他在生命最后关头的乐观,和与妻子和初恋的故事,也很有看点。
故事一开始是以赵三悦遭到职场里不公平的对待而自暴自弃,和母亲关系变差,故事的最后是三悦和母亲及继父和解,隐瞒了生父艾滋病的事,和罗大淼一起继续为生死工作,拥有了可爱的小礼物,经历了三个阶段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还行,故事线很完整。
其实对于殡仪馆…我自己是经历过的,但是想说的就不在这里说了吧,只是确实觉得,电视剧终究还是电视剧,但故事确实每天都在现实中上演。
活着还是很不错的。
这段挺有感觉
特别喜欢第一集最后这段呢,三悦转变的开始,谁会拒绝一只向你跑过来的可爱小狗呢?
横琴码头啊哈哈哈
康可人真是好看腿又长
哈哈哈哈哈这段怪搞笑的
这个演员很熟呢
杨恩又 但我没看出她的演技好坏
哈哈哈听说男主分了好开心
笑死这里师傅好可爱
说得真好
是啊 很多男的又要贤妻良母又要妻子有工作还要她们美貌
这个演员也不错
弹幕都在说搞笑 其实我觉得这是家族文化传承 挺令人动容的
给孩子一个童话
其实也是《星汉灿烂》里楼垚哥哥的母亲
喜欢这句
别人家的故事 谁知道呢
must是你吗must 我一眼就看到你了!
哎哟我去好直接
妈妈来啦
男主也来了 其实他已经动心了
师姐好厉害
好像李响
这是一个父母执意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结果…
小时候的黑影离开了 她终于释怀了
这里还要给刀一下
真就余华。
青春啊
哎但是师傅还是忘记了。。
这身好看
哎哟
这里转场绝了
还是去了
师傅的结局也很不错
说得可真好
这个演员好熟悉 演得不错
特别像余宇涵
在一起之后闺蜜激动贴贴好真实
我草。。。。。
记忆回来了。。
嗯我也是
啊是啊
给年轻父母的结局也很好
哎呀 完结撒花!
🎉
咱就是说真是没想到 有生之年居然看到了一部在我家拍的电视剧且我完全认不出来这到底是在哪拍的。。。
就题材视角有些新东西而已……死神指数堪比柯南,狗血情节也不可谓不多,一边主人公在殡葬行业里不断找到所谓价值,一边爱情戏码里,男生又是拿出后车厢的气球,鼓励追求的女生去实现梦想,不要对着往生者说话……所以还是把殡葬行业当成一个想来就可以来,想走就可以走的世外桃源。这不就是变相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悬浮剧吗?是的,遗体化妆师是紧缺行业,但也没有人才枯零到老是要给熟人化妆入殓的程度吧……创作者还是太想当然了……
其实这电视剧是有现实意义的,盖因只有把背景换成霓虹国,这个剧本才成立
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课题,在生与死之间,情感一次次的被放大和升华。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催泪的剧了
很一般,非常明显的日系风格,但丧系女主只有丧没有共情和可爱,而且各个梗实在是太普通常见了,剧情没有一步出乎意料,没有新意
终于有一个比较正经的,算是拍职业剧的东西了。
有点浪费了题材。浮于表面的深刻,厚度不够,另一种意义上的疼痛文学,仿佛所有配角的出场都是为了送到殡仪馆,社会话题和台词严重谄媚热搜词条,不谈逻辑只为了贡献日剧式金句截图,为赋新词强说愁。
B站用户「心理养生剧」,滴眼药、拔火罐、喝枸杞、大保健……日剧式「畸零人」叙事,一锅炖老鸭汤,死水微澜,向阳而生。复出郭柯宇,可爱周依然,长腿周可人,正剧鄂靖文,皆可圈可点。
蛮悬浮的,又想往日韩剧探讨人性上靠,又想符合本土的观影习惯,整个剧就属于奇奇怪怪。而且我不理解的是国产剧所有女性主角的苦难都来自于家庭的重男轻女和打压式教育,是都没灵感了吗?
题材不错,男女主演技被配角吊打,台词和故事有刻意鸡汤之嫌。
立意是好的,完成度也还行,至少前面12集是有闪光点的,不过大结局就有些平庸了,硬煽情,台词动不动就在说教,什么网络热门梗全部塞进去,配音也对不上口型等等;给4星还是因为前面有几集确实很棒,不应该被这拉胯的结局给连累。
好累啊 随手看部剧被逼着哭 谁的眼泪是大风刮来的啊
为了感动而感动,不接地气儿。太假,殡仪馆的工作没人干,我们老家那里殡仪馆招一个人一千人报名。
这部剧能有如此多的好评,本质上是因为B站在大力推广,很多人无脑跟风的好评,我有自己的判断,我觉得不行
从丧到暖,又哭又笑。
没看完,导演和编剧都太做作了,演员再好都咽不下。
题材好,其他的emmm
弃了,跟想象中不一样,本来以为专业的关于入殓师的专业科普和死者的生平55开,结果通篇都在自我感动,完全不能让别人了解入殓师这个职业
剧情全靠台词推,说教感很重,情感处理很弱。编剧不会写戏。
年轻人真的超容易迷茫啊。甜椒CP二搭,“你是死的摆渡人,我是生的守门员。”嗑死了。看了两集,感觉真的不太优秀。第一集神似《入殓师》,第三集法医又让人想起《非自然死亡》。在殡仪馆工作被各种嫌弃又想起《小仵作》。制作也很粗糙,演技一般般,剧情也一般般。不过在国人眼中,这也算敢拍了。三悦的“躺平”理论真是太气人了,这三观不能苟同。好多台词都假大空,乍一听很有道理实际上毫无意义做剧不该这样。而且每个人,就算是普通路人快递员清洁工等等所有人说出的话都是文绉绉的,毫无生活气息“为什么要把人生浪费在总归要说再见的事情上”我还是不明白三悦的脑回路。不想说再见就不干了?不想看见花朵凋零就直接避免了花的绽放第七集好顶,把伤疤变成武器。看得我眼泪汪汪第八集巅峰,要飞的终于飞了。猥亵儿童往往是熟人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