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魏德圣最新执导作品《816》,我想说,尽管该影片没有像他导演的影片《赛德克·巴莱》那样的气势磅礴,也没有《海角7号》一般的热血青春,但个人观感体验的结果是,《816》毫无疑问是我所看过的魏导执导的影片中,我最喜欢、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816 (2023)7.8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魏德圣 / 郑又菲 曾沛慈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虽然看似讲的是儿癌的故事,但是透过他的剧本,在“816”病房看到这六组性格、背景都不相同的儿癌家庭与医护人员之间发生的种种后,会不自觉的觉得他们好像真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还在好好地去过日子的这么一群普通人。
在他的剧本里,光是看这些情节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能看出他心目中看到的那些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虽然有沉重,但是却莫名地温暖。
往往,一部非商业、偏公益性质的作品,时常会陷入一个所谓的“希望观众能产生同情”,但却因为剧情的编排上用力过猛导致适得其反的影片的前车之鉴比比皆是。
但看《816》这部影片的时候,非但没有这种“用力过猛”之感,反而会觉得这部影片很贴近现实,看完之后反正我是会觉得,有种不能自已的难过。
因为从其传递出的有关生命、爱与勇气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人看后都能产生强烈感触的。
而且令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的另一个原因是,影片从头到尾的剧情中,并没有一处试图通过疾病来教育观众的强输出,相反,影片先以角色为重心,生动刻画了每一组性格迥异且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物,使我们所看到的816病房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特别地立体,然后透过这一个个立体的人物角色,一点点地铺陈开癌症治疗过程中的故事,说实话,这样的编排让我在观影过程中的体验十分的流畅自然,看完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影片居然会有将近3个小时的时长,在看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拖沓或者剧情前后衔接有割裂的感觉。
另外,影片中不断穿插的整体近10分钟的动画桥段,也很好的表现了孩子们的童趣纯真,也适当的用艺术的手法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一些现实的残酷。
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多么希望,现实世界中的他们每一个都是健健康康的,都能像动画中的他们勇敢地去战胜一切,快快乐乐地在这个世界上茁壮地长大。
说到这里,我觉得对于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以及教育影响的我们,很难在提及尤其是生离死别的话题时不悲伤的,但是影片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它是一部讲述儿癌这种很令人难受的主题的影片,但是其中不乏也有很多开心、欢乐、让人会心一笑的部分。
这也是我在看完影片之后,带给我的另一个很深的感触,也想作为结尾送给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老话虽说世事无常,但希望每一位都能平安是福,健康一生!
赶在最早时间的点映场观看《816(BIG)》,纯纯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有过《海角七号》底层同胞的励志与缠绵;有过《赛德克巴莱》宝岛原住民的民族情怀,魏德圣的新作品为何会聚焦孩子们的抗癌故事?
刷过之后,才知道突破只是表象,无论是异国爱恋、小人物逆袭、保家抗敌,或是携手互助、笑对生死,魏德圣一直抱持了内心的那份温暖与柔和,他以独特视角和细致观察,以小见大,再次为我们呈现了真切质朴的人类情感。
A. 丰富题材推陈出新时间拨回到2008年,魏德圣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宝岛小导演,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纯纯的宝岛“本省人”。
《海角七号》之前,他不过拍了“两短一长”,总时长不过120分钟,风格也是在模仿“台湾新浪潮”的苦闷青春。
就在2008年,就像侯孝贤评价派出《艋舺》的钮承泽,“小豆子,你的时代来到了。
”《海角七号》的爆火,也预示着魏德圣的时代来到了。
《海角七号》有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几位底层村民,凑成一个草根乐队,并争取在比赛中获奖;另一条则是日本籍老师(中孝介)跟随着战败的军队回国,在归国的轮船上,将一腔爱意与思念倾注到七封情书中,为整部电影铺垫出哀伤悠长的气息。
两条线索交插前行,让观众为缠绵爱情柔肠百结,同时又为草根乐队的积极奋进而激动不已。
可以说,《海角七号》的两条线索都精准击中了当时台湾省同胞们的时代情绪,因此直接火爆出圈。
印象最深刻的新闻,是《海角七号》在台湾省内票房超过李安的《色戒》;以及本省人反复狂刷影片,最多者直接刷了超过二十遍。
原本以为魏德圣会朝着这种小人物情感故事的风格延续下去。
没想到接下来的作品《赛德克巴莱》,直接“另起炉灶”,跳到了恢弘大气的家国情怀。
《赛德克巴莱》改编自真实发生在台湾山区的“雾社事件”,展现赛德克人携手同心保卫家园,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战歌。
这是一部投资极大的史诗巨作,魏德圣为此付出了《海角七号》的全部利润,外加自己和朋友们的房屋抵押;全片制作周期超过三年,因为总片长超过280分钟而被迫分为上下部。
该片中原住民表现出的刚烈、勇猛与暴戾,刷新了平日对台湾同胞很nice很温和的印象;而全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血赤诚,也直接突破了《海角七号》缅怀战败哀伤的小情调。
接着便是这部《816》,魏德圣再次突破认知,以儿童病房中的悲喜欢欣,来展现人类阳光热情、笑对生死的积极与果敢。
题材跨度如此之大,其中,究竟有什么特质,是魏德圣一以贯之的呢?
B. 温暖初心一脉相承观看《816》的过程中,时常被孩子们的乐观纯挚感动落泪,内心温暖得快要融化。
电影中,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初听似乎单纯无知,强做成熟的状态令人忍俊不禁,而背后与真实人生自然契合的哲学内涵,又总能引发观者更为深远的思索。
到底是孩子们不谙世事、口无遮拦,还是我们成年人在社会规则中沉浸许久,早已忘记生命的初心?
当源源认真地说出:“妈妈,我想好好活下去”,当童稚的面庞表达着“我会用力的活着”;总感觉孩子们的笑脸背后,充盈着他们对生死别离的深刻体察,以及对脆弱的成年人的共情与安抚。
与《海角七号》类似,《816》同样有一冷一热两条情感线索。
“冷”的一面,自然是六组家庭对抗病魔的艰难痛苦,目之所见的生离死别,散落遗物、隐忍悲痛、顽强求生,一次次引出观者的心酸;同时却也有“热”的一面,成人坦承脆弱,孩子智慧应对,全部人积极治疗,以鼓励、玩笑破坏绝望低落的氛围,以人类的互助相伴、乐观昂扬破除死亡的灰暗恐惧。
而“3个生命逝去,9个生命诞生”的总结,又给以所有人信心,从片中的角色到台下的观者,都为这份温暖真挚的情怀所深深打动。
细想起来,这却也是魏德圣一以贯之的温暖初心。
在《海角七号》中,是底层草根热情追梦的决心,是诀别恋人的思念与守望;在《赛德克巴莱》中,是关怀族人、守护家园的英勇无畏,是抗击日寇、追寻价值的光辉历程,即便有着恢弘激烈的场面和各种激战暴行,但那份关切同胞的热切,仍然充盈着饱满的暖意。
值得一提的是,魏德圣在《816》中运用了数段二维动画(总时长约10分钟),来侧面展示几位儿童对抗病魔的历程。
这样做一方面是避开真实手术段落,消解生离死别的悲痛和黯淡;另一方面,也是为孩童角色增添更为丰沛饱满的情感细节,让天马行空的幻想场景,代替医院病房内的压抑氛围。
这些动画由《你的名字》《铃芽之旅》的美术指导丹治匠导演制作,也携带着恬淡温暖的“新海诚”风格。
正因为动画的插入,幽默戏谑的日常,消解了病痛本身的压抑悲痛,让整部电影哀而不伤,暖心与莞尔的段落散落在抗击病魔的过程中,盈泪处不时会心一笑,酸楚与窝心交错前行,叙事张力和情感浓度持续饱满,干净明亮的氛围中,悄然呈现出生命的内核与本质。
放映厅被我和另外一位女生包场,同坐「最佳观影排」的我俩,在这部 2 个小时以上的温情片里,哭到泪腺失调,谁都没有任凭哭声释放,只是安静地抹去泪水,再艰难地吸一下鼻子。
比起把今天的小确幸与你分享,《816》的「催泪」「治愈」更倾向将悲伤笑着说给你听。
「患有癌症」,当这个连大人听了都色变的难题,抛给小孩子,他们却想做自己的勇士。
早已习惯同龄人自嘲「尸体」「低能量」「不想活」的我,听到「不会痛」「不怕」「不放弃」这些话从饱受病魔折磨的孩子口里说出时,才惊觉我们一直拥有多么珍贵的东西——健康的身体。
《816》的剧情不难猜,但就像长大了的我们愿意给迪士尼的玩具掏钱,温情片里的童话世界让人向往,being is gift,它告诉你每个人都是礼物,坏人也是。
来,再一次,用心感受阳光的温暖。
刚走进电影院时我是惊讶的,因为整场电影就我一个人,还是在万达影城。
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这部电影有两个半小时,但观影整体并不会感觉到冗长,无聊。
反而很轻松,欢快。
整部电影从儿童癌症视角出发,讲述了六个儿童癌症患者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的故事,其中穿插了正义小子对抗病魔侵略者的动画(我觉得超级酷),充满了童真和无邪。
源源是整个病房里的开心果,为大家带来希望,让病痛看上去不那么沉闷,。
大衫是病房里的大哥哥,努力照顾着这些弟弟妹妹的感受和情绪(这里没有过度展开和珈农的恋爱情节,非常好,没有傻der的恋爱线,就冲这加一星)。
是延是房间里的大艺术家,用画笔记录下病房里的所有人和故事。
罗恒算是最平凡的普通视角,有爱他的父母,但是父母也有自己难以抉择的事情(这个视角更多的像我们身边的人)珈农应该算是整个病房最忧郁的公主,但是在小朋友们的影响下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展示出自己应有的模样(业余吉他手,也是音乐家)。
最后是努拉,整个病房最疼爱的小朋友,可爱天真无邪,让人心生怜惜。
房间里的每个人都充满希望,希望能够活下去(从没感觉过简单的活着这么难)。
一直到电影结束,我真的很诧异,这么好的电影,就这样被我独享了,着实不应该🧐🧐我得反思😶😶最后补一句,能写出这种剧本的编剧真的很酷。
微信公众号“首席评录官”首发,欢迎关注!
《816》,又名:816 BIG, BIG–让孩子拯救世界,导演: 魏德圣,编剧: 魏德圣,主演: 郑又菲、曾沛慈、陈博正、郭大睿、田中千绘,2023年12月1日在中国台湾上映、2024年10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剧情片,片长160分钟。
本片目前位居豆瓣实时热门电影榜第一名,是一部让人感动又治愈的电影,讲述了6组性格、背景各异的儿癌家庭和医护人员在816病房相遇,用乐观和爱对抗病魔的故事。
6组家庭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孩子都在与癌症抗争,这些小勇士是:源源、是延、罗恒、努拉、珈农和大杉。
816病房,成了他们共同的战场,也成了他们彼此温暖和治愈的港湾。
魏德圣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轻松愉悦的叙事风格,将原本沉重的生死议题化解得恰到好处。
他没有刻意回避疾病带来的痛苦,而是选择用爱和希望去照亮黑暗。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细节,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家长们的坚持和陪伴,医护人员专业、负责,充满了爱心和耐心。
女孩源源(郑又菲 饰)是个爱笑的女孩,虽身患白血病,但病痛并没有压垮她,她仍然用笑容面对妈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她对妈妈说:“等我好了,我要去看大海,要看彩虹,还要吃好多好吃的。
”她在病房里对大家说:“我们要大声笑,用力活!
”一次化疗后,小杰问旁边的源源:“你说下一秒,我会不会就死掉了?
”源源开玩笑地说:“那你就去找天使借时间呗。
”源源和妈妈在病房里一边剪纸一边聊天,妈妈问她:“痛不痛啊?
”源源笑嘻嘻地说:“像吃维生素一样。
”源源的坚强和乐观,温暖了病房里的每一个人,她成了大家心中的“小太阳”。
源源妈妈(曾沛慈 饰)每天在病房里陪伴源源,给她讲故事,哄她睡觉。
妈妈说:“她是我的小勇士,她每天都在努力与病魔抗争。
”田中千绘和范逸臣饰演的一对事业成功但婚姻失和的夫妻,他们在电影中为了孩子的病情,重新找回了彼此的爱和信任。
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世界里,生死似乎并没有那么沉重和复杂,反而以一种纯粹的态度面对,几个父母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也慢慢学会了坦然接受这一切。
英文片名《816 BIG》中的“BIG”,蕴含着导演魏德圣的深意,寓意“Being Is Gift”,即“生命就是礼物”。
执导过《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的魏德圣,善于运用细节刻画情感,《816》中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通过日常的对话、眼神、动作去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
影片在制作过程中还邀请了不少真实的抗癌家庭进行访谈,试图将这些真实的生活融入到电影的情节中。
魏德圣在首映礼上说:“这些孩子,他们外观看起来瘦瘦小小,很弱,但是他们内心却很强大。
那个求生的力量,还有战斗的精神是非常积极旺盛的。
”“我也很希望说,从现在开始,我们那些正在面对病痛的孩子们,我们给他一个称号,叫做BIG,叫做勇士,叫做战士!
”
这些孩子们,用自己的勇气和坚持,书写着生命的奇迹,孩子们与癌症的“战斗”被呈现得既真实又动人。
影片特邀了《你的名字》、《铃芽之旅》的美术监督丹治匠担任动画导演,为孩子们设计了专属的角色造型和战斗动作。
这些动画场景,不仅让孩子们的形象更加鲜活和可爱,也让他们的“战斗”变得更加震撼和感人。
影片最后,源源和小杰在病房的阳台上眺望远方,阳光洒在他们身上。
源源轻声说:“妈妈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束光。
”当曾沛慈演唱的片尾曲《My Darling Child》响起时,全场动容。
生命无常,谁也无法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
影片通过孩子们的视角,传递出关于生命、爱与希望的力量。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束光,他们带着爱来到这个世界,也用他们的方式去照亮这个世界”,就让我们用力的活着,做自己的勇士,人生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的礼物!
评录官:5分,闲时可看。
我一直都觉得电影想要打动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以苦难为题材的电影。
如果表达太过,人家会说你贩卖苦难。
如果表达太浅,人家说你拍地没有深度。
但导演魏德圣的新作《816》就刚刚好,叫人笑中带泪。
这是一个关于癌症、勇气与爱的故事。
816是一间癌症儿童病房,病房里住了可爱的源源、是延、罗恒、努拉、珈农以及大杉。
6组家庭因为癌症而相聚在小小的病房,因为共同的经历而互相安慰、互相鼓励。
幸运的是,幸运女神眷顾了珈农、大杉、努拉、罗恒,他们经过手术都逐渐好转。
不幸的是,是延、源源都没有战胜癌症这个可怕的敌人。
故事在6个少年和红毛猩猩曼妞降生的纪录片中结束了。
可能孩子根本不明白这个病房的真正意义。
他们的适应性非常好,从原来的病房搬过来也马上就找到新病房的优点,很快打闹成一片。
所以,816房间中,小孩子的天真快乐与残忍无情的病魔同时存在着。
病房的欢声笑语更像是一种祥和的假象,短暂且残酷。
导演很有创意地使用动画形式来表现孩子们与病魔的战斗。
初始时,他们都是共同作战,互相帮助,将病魔一次次打败。
即便是延死去了,他的精神也与他们同在,他骑着他的机械恐龙加入战争。
但最后的战役只能源源独自面对,小伙伴们远远地看着却爱莫能助。
导演虽没有直接表示源源死了,但动画片中她死在了和病魔的战争中,她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我觉得导演很厉害的一点在于节奏把控地很好。
这本来是一出非常沉重的戏,癌症加儿童两大关键词叠加在一起几乎是王炸级催泪效果,轻易就能勾出你的眼泪来。
电影院时不时响起啜泣声,此起彼伏地。
但如果一直都是这种悲伤的气氛可能让人根本没有勇气看完全集。
导演巧妙地将孩童的天真与可爱融入其中,总是在恰当的时间将气氛从悲伤重新调至欢乐频道。
所以,整个观影过程中,情绪是起起伏伏的,好哭但也很好笑。
可爱的源源承担了主要的笑点。
我想任谁听到这么可爱的女孩子说出充满人生哲理又搞笑又认真的话,都会忍不住不笑吧。
源源对妈妈说“我想跟大杉告白,是爱情的那一种告白”。
源源对大杉说“大杉,我喜欢你,是爱情”。
当大杉听到告白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后,源源回复说“渣男”。
但昨天刚表白被拒今天就要一起睡,体验过后发现自己不喜欢这种感觉,又对妈妈说“我再也不谈恋爱了,我不相信爱情”。
真的又认真又搞笑。
而且,导演把群像塑造地很好。
这一出戏没有明显的主角和配角。
6组家庭18个人加护士马马、主治医生温暖,他们每个人都是主角也是他人的配角。
导演厉害的点就在于,短短2个半小时的电影居然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地有血有肉。
关键是,人物难得的不悬浮。
我尤其喜欢导演对6组家庭的刻画。
1、源源妈妈和源源源源妈妈和源源之间非常平等。
她总是元气满满的样子,穿着背带裤,挂着快乐的笑容。
但她也会有悲伤无助的时刻,她会对着红毛猩猩曼妞说,妹妹生了很重的病,该怎么办。
她会对手术失败的源源说,如果坚持很难,那你先去天堂做小天使,妈妈没关系的。
源源的部分应该是导演最残忍的部分。
严格地说,是病魔最残酷的部分。
她刚出场时还是一个梳着齐刘海长头发的可爱小天使,非常体贴非常温柔也非常勇敢。
她知道妈妈要陪曼妞生产便主动说自己不用陪,会在做手术时安慰妈妈一点也不痛,喜欢大杉便主动去告白,努力过尝试过发现自己并不爱大杉就很快MOVE ON。
她是一个谁都想拥有的天使宝贝,不哭也不闹只会对着世界甜甜地笑。
但随着化疗的进行,她不得不剃掉头发戴上帽子。
但头发只是一个开始,她还要做干细胞移植。
可惜,结果并不好。
这个开始时对妈妈、对所有人说我要努力活下去的小女孩就这样死亡了。
这大约是816病房多数孩子的命运,是一出彻底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的过程。
2、罗恒爸爸、妈妈和罗恒罗恒的爸爸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爸爸。
他肯陪生病的儿子一起剃光头,还会陪着儿子一起赛车,主打一个高效陪伴。
他专门在儿子做手术前给他画上脸,请神将保护他。
是延的死亡给他们启发,他们提前预演了告别,小小的罗恒手术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我爱你,妈妈我爱你。
当儿子手术时,他在门口念经,努拉爸妈过来帮他一起祈祷,一如他曾经帮是延做的那样。
3、大杉爸爸、妈妈和大杉大杉的爸妈看起来像金童玉女一般般配,几乎是理想夫妻的模板。
男俊女靓,事业有成,儿子英俊帅气。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以至于大杉妈妈听到源源妈和源源的睡前对话会生出心思要和他离婚。
但好的一点在于,他试图做出改变,试图挽救岌岌可危的婚姻。
4、珈农珈农的故事很隐晦。
她出场时有厌世情绪,好像迫不及待要去拥抱死亡。
真的目睹了小杰的死亡后,珈农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想死。
她想要好好地活着。
但直到电影结束,我都不知道珈农厌世的原因,她的那个点在哪里,似乎是一个未完的故事。
但即便故事线不完整,也不妨碍对珈农的塑造。
珈农是一个面冷心热的人。
看起来很高冷、目空一切,实则非常善良非常温暖。
当源源剃光头发后,珈农赶紧在第一时间请她爸爸送上一顶红色的假发,随后又送给其他小朋友各种颜色的假发,是一个十分贴心的小姐姐了。
而且,珈农真的非常贴心。
她会在抱大杉之前询问源源意见,得到允诺知道源源已经移情之后才拥抱了大杉。
这一幕真的太太温暖了。
不过这只是开胃菜,珈农后来在大巴车上吻了大杉才是叫人心动的一刻呀。
这就是青春啊!
5、是延妈妈、爸爸和是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是延妈妈和出租车司机罗恒妈妈的对话。
短短几句话道尽中年人的心酸,白天要努力工作挣钱养家,下班要照顾家庭,遇到孩子生病简直是灾难。
尤其是在这千头万绪之外,她还要和离婚的前夫见面,尴尬指数更升一级。
可能坐出租车通勤时是唯一可以喘口气的时候,所以她不想说话也不想笑。
是延手术后,他的父母悄摸摸地来收拾东西,但他的东西承载着那么多的悲伤,轻易就洒落一地,很好地诠释了“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病房的其他人似乎都能感同身受,源源妈妈抱住她给她以安慰。
是延的死亡造成了源源妈永远的遗憾。
她曾经为了健康不允许是延喝饮料不许他领养狗狗,她在手术前说的那句领养成为了一家人的痛苦。
而曼妞的生产对他们而言像一种安慰剂,似乎是是延重新降临到人世。
那只突然出现在车厢里的狗狗也像是命运的另一种安排,是导演对他们的仁慈。
他们开着车朝着美好进发。
是延你没看到的风景,以后我替你看。
死亡当然是令人觉得悲伤的,但导演用新生命的降生和“816变BIG”的故事消解了这种痛楚,叫人觉得明天还是有希望的,还是值得努力的,病魔还是可以被战胜的,未来还是光明的,总之是淡淡忧伤之余的希望。
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是延爸妈为什么莫名其妙就和好了?
难道当初离婚的理由随着儿子死去也都没有了么?
就离大谱,强行和最无语!
正文完结的分割线=============还有三个特别的点觉得很触动。
第一,湾省的亲子关系真的很超前。
源源要去向大杉表白,他们的父母不是扫兴地说不,而是很自觉也很尊重地给孩子留出空间,让他们做完他们自己的事。
其他人中,是延爸爸专门给是延做了一个恐龙变身甲,罗恒爸爸陪他一起剃了光头。
他们都肯为孩子花心思,主打高效陪伴。
尤其是源源和妈妈简直就是闺蜜似的相处,她们可以聊爱情也可以聊妈妈的男朋友。
第二,湾省儿童医院的人文关怀简直拉满。
816房所在的这家医院气氛太好了。
硬件上有专门的儿童玩乐区,里面还有一架可以随便弹的钢琴。
软设施上马马和温医生非常温暖,对孩子们非常有爱心,会帮忙抱孩子哄孩子,也会和家属聊天,几乎是家人一样的存在。
更别提,允许病人在病房开小型音乐会,在走廊搞小型赛车游戏,圣诞节扮演老公公还给小病人送礼物这些事了!
人文关怀拉满,住院如住家!
(真诚发问,湾省医院真的是这样么?
)第三,小朋友的爱也太纯粹了吧。
是延看到源源剃完头发戴着红色帽子就对源源表白。
小伙伴罗恒接着向是延表白,他还曾骑着小三轮车试图向努拉发出约会邀请。
被表白的源源悄悄告诉妈妈,她喜欢大杉。
源源还执行力超强地表白了。
但大杉早在看到珈农那一刻就喜欢上了她,为了多看她一眼宁愿多绕一段路。
后来珈农出院告别拥抱每一个人,轮到大杉时候还转头征求源源同意。
源源很大方地表示当然可以了,因为她现在喜欢的是珈农的帅弟弟,已经当场表白也收到反馈啦。
THE END.延伸阅读||《周处除三害》真的好看,湾省真的敢拍击败《周处除三害》,它凭什么?
影片非常温柔,镜头聚焦于816病房,每一位患者及其家人、医生的群像表演所呈现出的是人间的温情,充满着人文关怀。
身患绝症、生离死别,在这个本应充满绝望的地方,电影用积极的视角呈现出每一位角色的乐观与坚强。
就如同出院的孩子将“816”改成的“BIG”一样,在逆境之下,所有人本能所展现的爱意与勇气令人动容。
影片的色调以冷色为主,但在个别段落呈现出暖色,就如同病房中的患者一样,用生命最纯粹的力量去撕开绝望,获得一丝温暖。
动画段落的运用符合孩子此年龄段的想象,呈现出角色乐观的同时增添了影片的代入感。
电影除了患者在医院的部分,也加入了孩子出生的过程,让每一个角色的生命过程变得完整,同时与动物园猩猩分娩的段落形成了互文,这一点非常巧妙,所呈现的是生命最纯粹的美好。
每一个生命的降生都是献给世界的礼物,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这都是奇迹本身。
影片节奏控制得很好,在如此多角色的同时井然有序,同时每一个角色都有饱满的故事线,这点十分难得。
同时影片煽情十分克制,叙事一直保持着平静与柔和,细腻的笔触下展现出了生命最纯粹的神性与感染力。
我真的服了 前半段都差点要被感动了,后半段动物园之行也差点要被气死了,我的心情完全和温医师一模一样,一群奇葩,一群逆天!
现实中,癌症患儿免疫力低下,动物园的细菌环境确实存在感染风险。
但电影中通过“医护人员默许”“患儿未出现感染”等情节,将矛盾淡化,转而聚焦于情感冲击。
不仅如此,还刻意规避了医疗资源分配、治疗费用等现实问题(如台湾全民医保体系下治疗费用压力较小),转而以温情叙事为主。
用动画替代真实手术场景,将化疗、放疗等痛苦过程转化为“打怪升级”的游戏化叙事。
虽然减少了观众的视觉不适,但消解了疾病本身的严肃性,使患儿的抗争沦为童话般的幻想,削弱了主题的深度。
猩猩生产被赋予“新生命降临”的象征意义,但患儿们并未真正理解死亡与生命的关联。
这种强行赋予的“希望”反而显得矫情,甚至可能让观众产生回避了癌症治疗的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破裂等现实问题(如罗恒父母因费用争吵的片段被简化为“短暂冲突”),转而聚焦“互相扶持”的理想化群像。
这种选择掩盖了社会结构性矛盾,将疾病简化为个体与病魔的对抗,削弱了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影片试图通过六组家庭展现社会多样性,但人物刻画流于表面(如珈农的厌世背景未展开)。
患儿出逃的高潮戏虽感人,但前序铺垫不足,导致情感爆发缺乏逻辑支撑,最终沦为情绪宣泄的工具。
《816》试图通过患儿的天真对抗疾病的残酷,但其过度理想化的叙事、对现实逻辑的漠视,以及对情感共鸣的强行制造,最终沦为一场自我感动的表演。
当艺术加工超越真实底线,当苦难被简化为“治愈”的工具,这类作品不仅无法引发深度思考,反而可能阻碍观众对生命议题的严肃探讨。
永远被魏德圣导演的真诚击中心扉。
原本是一个撕心裂肺的故事,却在电影院里哭出了笑声,哭出了勇气。
816病房里住着一群生病的小天使,他们被ai症折磨。
有人呼吸困难,有人视力模糊,也有人肢体麻木,欢乐的护士马马和冷酷的医生温暖,时刻要盯着这里。
因为,他们是一些“不听话”的活跃分子,病房里时常开演唱会,跳街舞,甚至圣诞夜他们集体翘走去动物园看大猩猩生孩子。
魏德圣导演的电影里,总能从钢筋铁骨里抽出温暖的枝芽,也能从悲痛万分的病痛中滋养出磅礴的勇气。
抵抗ai细胞的部分,被做成动画出现,孱弱的儿童被穿上铠甲,每个人都是威风凛凛的少年战神。
有人战胜恶魔继续人间旅途,也有人昂首挺胸成为守护人间星河的小星星。
【我喜欢你们】请大声对喜欢的人表白吧,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BIG BIG BIG,每一个出生的小天使,都是带着砍刀的勇士。
天使的笑容,给亲人,让他们感受到爱。
砍刀,就是给那些带来病痛的恶魔。
既然跨越千山来到人间,那就不会畏惧其他一切绊脚石。
胜利了,我们共享繁华人世间,失败了,也请为我的坚持与勇气高歌。
雀跃于每一个新生,才是生命的意义。
#电影816 #电影816口碑 #影秀观影团 看之前知道肯定会流泪,看完简直是以泪洗面[哭惹R][哭惹R][哭惹R][哭惹R] 所以想去看电影的朋友一定要备好纸巾,真的绷不住虽然看电影的全程几乎是泪失禁,但看完我并没有心情不好,反而觉得明天会更好。
可能是因为电影的视角是对准小朋友的,小朋友的世界,就算是生病了,也是美好的。
生病了可以当小勇士战胜大怪物,一路的打怪升级,让自己变得更强。
很喜欢电影里面二次元的动画,把每一个小朋友都变成了一名勇士,就算是有小朋友没有战胜病魔,在电影里他也是因为没有战胜怪物而牺牲的。
这样不仅弱化小朋友去世的沉重感,反而看电影的我们会相对轻松一些。
小演员的表现,每一个都很出彩,又菲饰演的源源,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暴击,那句“我要用力的活着”谁能受得了啊[哭惹R][哭惹R][哭惹R][哭惹R]源源喜欢大衫,喜欢不仅要大声说出来,还要马上说出来,家长对小朋友们“爱情”也很支持。
小朋友之间对“爱情”的认识好像比大人还成熟,珈农和病房里每个小朋友拥抱时,到大衫时还会礼貌询问源源可不可抱[笑哭R]得到源源允许,并且知道源源不喜欢大衫后,才会拥抱。
真的好可爱,又很尊重彼此。
816病房里有泪水,有笑声,有歌声,不仅仅是小朋友,家长们也是在用力的活着,不放弃每一个机会。
这间充满大大能量的病房,希望可以将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红色心形R][红色心形R][红色心形R][红色心形R]
还是感人的,也是勇敢的,既是温暖的,也是残酷的。三星半没问题。有点儿冗长,铺垫太久才出来“816”;重心是谁?好不容易确定了,又嘎了;硬广太硬,大人的部分台词给得生硬,好在孩子们很可爱。动画形式的蒙太奇设计很巧妙。偶尔还是会想念海角七号,魏导固然艰难,但确实没有超越自己。
多元性别关系、成人与儿童亲密关系对照、宗教神迹等繁多深刻的话题,全部浅尝辄止,绝大部分篇幅都给了毫无必要不知节制的烂俗情节,中间如坐针毡,可以剪掉一小时。
足够童话
没同类型的摇太阳好看,中间大量的配乐喧宾夺主好似歌舞片一般。尤其是最后的结尾,通过大量展示女性生育以及新生儿的镜头,并伴有以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歌曲(看歌词好像还是个男孩),来达到突显生命重量和亲情温馨的主题,说实话,我有点反胃了...抱歉,不婚不育甚至恐婚恐孕的Z世代无法共情。有温暖的地方但到不了感动的地步。全片我都无法摆脱家庭若没钱如何支付这么好的医院治疗费的疑问,因为即便是剧中开公交车的家庭看起来都自然地没有这方面的困难。另,动画部分还是挺棒的。但电影太长了,如不是在影院一定看到一半就弃了。
老话虽说世事无常,但希望每一位都能平安是福,健康一生!
魏德圣整了一部“韩延片”,温暖轻松向绝症题材,当然,整体的情节质感更真实流动、“电影感”也更强。捕捉到了台湾特有的人情味,罕见的超大规模“20主角群戏”、160分钟篇幅,能做到稳而不乱、有序推进,没有任何一个演员掉链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戏和记忆点——只能说不愧是拍史诗片的人来拍这种电影了。很喜欢夜入动物园看动物分娩、最后出生集锦两段戏的前后互文,令人感受到生命元初的美好,出生的刹那即是生命神性的降临。
#2024BJIFF
不负责任的人造梦,一厢情愿编织空想,人定胜天?呵呵,不过中国梦。
在电影院看了一部迷你剧……(但是魏德胜的导演功力还是比韩延强得多的😊
这几年的台湾电影也没救了,连看两部期待很久却很差劲的台湾电影,这部更差,魏德圣江郎才尽,台湾票房也很差,积累那么多年就出了这种东西,只能消费十六年前的剧组演员,剧情无聊,实在撑不住近三小时的烂剧本,只好提前离场,看完这部彻底对他祛魅了@ HK Candy park
充满爱,挺好的题材,或许是第一次见到描述病房病友(与医护关系)情谊的电影吧?整体可圈可点(比如演员都很投入,动画与真人呼应很有创意哎),但成也萧何败萧何,主打温馨治愈——却为何忍心让最可爱的源源小宝贝在结尾离我们而去?导演驾驭题材的能力有待提升,个人觉得比较有争议的点是在816病房强硬塞入“爱情线”,以及整个816圣诞节“出逃”去动物园看猩猩产崽(太疯狂了吧就像漫画情节),而且为了戏剧效果故意夸张催泪不是好办法。。。PS,羡慕BIG有这么暖心(就像妈妈)的护工这么负责(还帅气)的医生(只能说弯弯环境不一样),太梦幻了反而不敢相信他们曾真实存在过,总之希望花朵们茁壮成长,愿大家越来越好吧,嗯。
海角七号的范逸臣 田中千绘 赛德克巴莱的马志翔一波回忆杀啊父母才是最关心你的人世界上除了生死 其它都是小事
《生生不息·宝岛记》
太煽情了,也许是老了,活人微死状态,看到这么煽情温暖的电影,感觉在看另一个世界,很难共情了
「你没有看错,我拿冠军宝座。」哭到泪腺失调……
病房里设定6组家庭6个孩子,打一开始就觉得太多了,是一部不舍得做减法的电影,总想把好的点子放到影片里,从一开始就暗示和推进的第三幕剧情,动物园观看红猩猩产子和医院安排圣诞节庆典,最后选择前者,既然这样就不用安排圣诞节了,以至于影片时长超支。情感流露是真挚的,在悲伤的同时保持着清醒的治愈,不过这也是一种成人幻想的在死亡面前的童真。
每一个小朋友都可爱得很鲜明,童言童语童话氛围,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看得人眼睛湿湿的。要么是导演太会拍,要么是我老了。
我的眼泪!!!!!!!
分数有待降低
北影节第五场,唯一一部台湾片,被标题骗了,以为是个喜剧,结果好家伙可能是这次影展最催泪的电影了。虽然是儿童片,却聚焦六个家庭因子女患绝症而住到816病房的群像戏,展现了六组家庭面对病痛死亡新生等生命议题的选择思考与挣扎斗争。家长们的不懈陪伴与病童顽强的求生欲,撒手人寰的隐忍悲痛与不幸离世互相对照,看后令人不畏死,赞美生,百感交集,珍惜当下。拍出过《海角七号》的魏德圣导演这次人文情怀拉满,爱不时插入的动画桥段,映衬着与病魔斗争儿童们的乐观团结,爱结尾每一位宝宝出生时的倒叙回忆,相比失去,重生新生的意义更值得纪念,这是一部值得每一对父母带着孩子来看的电影。映后,魏德圣导演与主演郑又菲与观众进行了映后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