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萨米之血

Sameblod,萨米血缘,Sami Blood

主演:琳恩·塞西莉亚·斯贝尔克,米娅·埃里卡·斯贝尔克,玛姬-多丽丝·里姆皮,汉娜·奥斯特罗姆,安德尔斯·伯格,卡塔琳娜·布林德,艾米丽娅·博斯特,贝塔·卡瓦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挪威,丹麦语言:瑞典语,萨米语年份:2016

《萨米之血》剧照

《萨米之血》剧情介绍

萨米之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6东京电影节影后&评委会大奖获奖影片。讲述一名生活在北欧北部的萨米族小女孩艾拉玛雅的成长故事。 萨米人,亦称拉普人,是生活在北欧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萨米人拥有自己的的语言(萨米语)及独特的民族音乐(Joik)及传统服饰等等,以饲养驯鹿为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瑞典挪威等国以强制其接受教育等方式试图同化萨米人,官方甚至禁止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使用萨米语。(即本片背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足球尤物760号犯人三个人的冬天曼谷杀手美丽从宫本到你犯罪现场调查第六季玻璃屋女特工花火酱总是迟到我脑中的橡皮擦宣判暗流2:末日天使山里红猎心之骨证女人的碎片虽然1级但以固有技能却是最强的太空汪汪队狂欢命案第二季黑客之都长安十二时辰迷宫中的人丛林大反攻3国家公诉影后的复仇她留下的混乱怪谈百物语向阳素描×☆☆☆特别篇中国惊奇先生可爱的你

《萨米之血》长篇影评

 1 ) 成长是逃离家乡,又回到故乡的过程

本片是瑞典导演Amanda Kernell的长片处女作。

2016年,曾获得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影片讲述了一位14岁女孩艾拉·玛雅的成长故事。

电影一开始,是一位老妇人要回到故乡参加妹妹的葬礼。

儿子奥勒开车送她前往,一路随行的还有老妇人的孙女桑拿特。

他们买了一些老妇人家乡的音乐给她听,但奇怪的是老妇人似乎并不喜欢。

甚至,还流露出对家乡人的反感。

在葬礼上,她更加坐立难安。

妹妹的丈夫问她,为什么这些年从未回来过?

他告诉老妇人,妹妹从没忘记姐姐,一直在放牧着她的鹿群。

老妇人仍是一脸的冷漠,并在葬礼过后的聚会上,对儿子说,“咱们该走了”。

之后,她一个人负气出走,任谁也阻拦不下。

究竟老妇人为何如此反感自己的家乡?

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妹妹冷漠至此呢?

这还要从八十年前的一段往事说起。

14岁的艾拉·玛雅是一位萨米族的驯鹿女孩。

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和妹妹一起在山上生活。

平日里,艾拉·玛雅经常帮母亲分担家务。

作为姐姐,她还要带着第一次离家的妹妹去上学。

在学校,她成绩优异,是班级里的佼佼者。

老师教授学生们瑞典语,因此禁止他们讲萨米方言。

在课堂上,老师要求背诵的瑞典课文,艾拉·玛雅驾轻就熟。

女老师克里斯蒂娜美丽、典雅,十分知性,是艾拉·玛雅心向往之的那类女性。

在克里斯蒂娜的邀请下,艾拉·玛雅来到老师的家中。

老师教她如何喝咖啡,并把自己最喜欢的诗拿来让她诵读。

老师逐渐成为了艾拉·玛雅的精神偶像,并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背后深藏着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面前的自卑,同时,这也和当地人对萨米人的种族歧视密切相关。

萨米人,又叫拉普人,是居住在瑞典、挪威、芬兰以及俄罗斯最北端的游牧民族。

他们主要以驯鹿为生,有着自己的文化和音乐。

片中出现的Joik,就是萨米人的一种独特的吟唱方式。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上世纪的瑞典,曾经十分歧视萨米人。

甚至到了20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还在对萨米人实行绝育政策,因为他们认为萨米人是“原始人”,不配生育。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多多少少能够感受到萨米人当年所遭遇到的恶意歧视。

比如,艾拉·玛雅从学校旁边经过时被男孩们嫌弃,说萨米人身上总是臭味冲天。

再比如,医生来到学校给学生做检查,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请。

但他们却突然要求艾拉·玛雅脱掉衣服,任其拍照研究。

这已充分证明,当地人根本没把萨米人当人看待,更多是把他们当作驯鹿一样的“牲畜”。

然而,这还不是歧视的终点。

遭遇到羞辱的艾拉,从学校出来后,被男孩们嘲笑是“马戏团的猴子”。

艾拉要求男孩道歉,结果反而遭到了一群男孩的围攻,把她一个弱女子摁在地上,用小刀割伤了她的耳朵。

艾拉觉醒了。

她在反思,这一切到底是不是自己身为萨米人的错。

她来到河边希望洗掉身上驯鹿的味道。

她从老师那里偷走了一件衣服,穿上它来到了瑞典人的舞会。

在那里她认识了瑞典男孩尼可拉斯·维康德,青春的懵懂让艾拉喜欢上了他。

而男孩也对她颇有好感,并告诉艾拉他住在乌普萨拉。

为了让这段爱情继续进行下去,同时,也为了逃离这个处处令她厌烦的家乡,她向老师申请前往乌普萨拉上学。

而老师却果断拒绝了艾拉,她告诉艾拉——科学研究,你们的族人不适宜在城市生活。

你们的大脑不具备城市人群所需的基本构造。

你们必须生活在这样的高度,不然就会死亡。

从这里开始,艾拉与自己的萨米人身份彻底决裂。

她抢走妹妹的银腰带,用它换作盘缠,踏上了开往乌普萨拉的火车。

这无疑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一个萨米女孩,在苍茫的原野中逃离家乡。

她匆忙地奔跑着,奔跑着,一脸的坚毅与决绝。

似乎关于自己家乡的一切,已统统被她抛在脑后。

然而,在到达乌普萨拉后,她却找不到住处。

无奈之下,只好找到那个舞会上认识的男孩尼可拉斯·维康德的家。

男孩不在家,艾拉对男孩的父母谎称是尼可拉斯让她来的。

艾拉和男孩的父母一起吃饭,被问到她叫什么,从哪里来。

她用老师的名字克里斯蒂娜回答,并谎称自己来自斯莫兰。

而男孩的父亲古斯塔夫是一位真正的斯莫兰人,当他详细问起艾拉住在斯莫兰什么地方的时候,她的回答却支支吾吾,模棱两可。

男孩回来后,父母强迫男孩把艾拉送走。

因为,他们似乎已经看出了艾拉实际上是萨米人的事实。

男孩自然拗不过父母,把艾拉送出了家门。

艾拉并没有放弃,她来到乌普萨拉的学校图书馆。

在这里,她向学校申请读书,最终获得了校长的准许。

她来到学校,开始上平生的第一节形体课。

之前她从未上过这门课程,于是只好跟着同学的姿势照猫画虎地比划。

在这里,她第一次涂了口红。

也是在这里,她开始和当地女生一起对各种各样的服饰搭配品头论足。

此地的教育让她获得了全新的视野,助她成长,也让她的生活更加多彩。

然而,学校的学费通知单下来了,2个学期,200克朗。

这对于萨米人出身的艾拉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她去找男友尼可拉斯借钱,男友说你为什么不去找父母借。

艾拉回答,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在牧养驯鹿,家中一贫如洗。

尼克拉斯这才意识到艾拉真的是萨米人,之前的好多说辞原来都是谎言,于是便一脸不悦地离开了。

艾拉回到山上,找到妈妈,把学校的学费通知单递给了她。

妈妈回答说,这上面的名字又不是你,你不叫克里斯蒂娜。

艾拉更加决绝地说,“我不想再当艾拉·玛雅了”。

她想卖掉父亲留下的驯鹿,或者父亲的银腰带,换取足够支付学费的钱。

妈妈却断然拒绝了。

癫狂的艾拉·玛雅拿出了驯鹿的看家本领,追捕原野上的驯鹿。

她用独特卓绝的勇气,换来了父亲的银腰带。

从此,她与故乡作别,再也没有回来过。

直到八十年后妹妹的葬礼,才让她再度回到故乡。

没错,开头的老妇人正是艾拉·玛雅。

结尾,在酒店停驻良久的她,面对着自己的家乡若有所思。

终于,她来到妹妹的棺材之前,打开棺门,和妹妹躺在一起,愧疚地请求她的原谅。

之后,她独自一人登上群山之巅,俯瞰大地。

只见苍茫原野,驯鹿成群。

她缓慢地走回到故乡的土地上,眼前是一片绿色草原,耳边唯有风声细细吹过。

纵观全片,女主艾拉·玛雅的饰演者汉娜·奥斯特罗姆的演技可圈可点。

她演出了一个少女在遭遇种族歧视过程中的成长和转变。

年少之时,艾拉·玛雅和妹妹一起划船渡河时候,曾轻缓地歌唱Joik。

当时全身心的放松和自由,来自她对萨米文化的认可与共鸣。

她对妹妹说,“若你能用Joik吟唱它,你就会有如身在家中”。

年老之后,当她再度回到家乡时,却是在妹妹的葬礼上听到了Joik。

此时,长期浸泡在瑞典精英教育之中的她,已然对萨米文化产生抗拒。

然而,正如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阮义忠所说,“ 任何人的成长过程都是逃离家乡,然后终于又回到故乡。

” 艾拉·玛雅对萨米文化也经历了一场从逃离到回归的寻根之旅。

她曾经离开,如今归来,抛开过往恩怨,躺在妹妹的身边。

当她说出那句道歉,或许只是为了唤醒自己体内那一抹不可磨灭的,作为萨米人的身份认同。

如此,足矣。

当年的歧视现象,如今已逐渐烟消云散。

但历史浩渺如烟,车轮滚滚。

我们曾有过因黑人不给白人让座而被捕入狱的事迹,也有过纳粹疯狂屠杀犹太人的一桩桩血案。

如果没有马丁·路德金式的振臂疾呼,没有辛德勒式的好心救助。

而是一味地纵容、妥协,让种族歧视的种子根植在社会之中。

那么,历史的悲剧便很有可能再度发生。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言,“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2 ) 萨米之血

看完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寻找自己的电影。

大地辽阔而深远,天空下,是萨米孤单的灵魂,她的一生,都在寻找,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

可是,我们的内心,不管你走在多远,走到哪里,内心都是有归属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你记得的,不记得的,都是成为现在的你的一部分,我们存在于骨子里的倔犟,固执,会引领我们回归自我。

萨米是她,也是我。

 3 ) 那些消逝的

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不静静心心的时候根本看不进去,看进去了又觉好像胸口堵着一口干干净净的冷气,带着点草木气息带着点动物的味道,上不去下不来,冷冰冰的卡着,让人难受的厉害。

这种堵着的感觉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几分相似。

看完影片我特意的查了萨米人的资料,他们被称作欧洲最后的土著,也是全世界人最少的土著。

和全世界所有的土著一样,他们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都和这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社会无比的格格不入,就像当年的印第安人,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却又骄傲的昂着头颅,在夜色中的树林里狼一样的嚎叫。

最近不知道是我有心还是这个社会开始有心,我频繁的能看到各种关于语言消亡的文章,有英文的有中文的。

英语文章不多赘述,但是一串串数据一张张图标排列组合,再引用这个教授那个专家的采访,比言辞恳切感情充沛的营销号小文章更让人触目惊心。

我是一个标准的上海人,我的祖辈都是连普通话都听不太懂,看电视都想native speaker一样只能看那么几个频道的原住民,可是我作为他们的后代,没有办法标准的用上海话发出“我”这个音,也有许多俚语我都无法运用甚至无法理解,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不同的是,我并不是因为抗拒自己的原生文化想要逃离原生家庭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只是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就生活在一个除了家人所有人都讲普通话的世界,我失去了吴地语言的语言环境了。

不光我,我高中里的上海同学们也经常被家里的长辈半是无奈半是玩笑说成是“洋泾浜”(外来人说上海话的腔调),连我们都是如此,遑论那些“新上海人”呢。

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对自己的文化抱有一种不认同的情感,和她以民族为骄傲的妹妹恰好相反。

瑞典似乎一直在似乎试图同化萨米这个民族,又好像不是。

他们一边禁止公共场合萨米语的使用,一边又告诉萨米人当他们的教育结束后等待他们的仍旧是帐篷和驯鹿。

这些外来者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认为萨米人天生低他们一等,像对待驯鹿一样对待着女孩,像研究标本一样研究她们的身体。

无怪乎玛雅,或者说克里斯蒂娜想要逃离,而其他地萨米人对“逃离者”抱有如此大的敌意。

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冲突与无法融合,如果瑞典政府对待萨米人,如果学校对待萨米人不是这样的态度,我想事情有可能不会发展到那样水火不容的地步。

语言是会死亡的,萨米语正在死亡,许许多多的语言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湮灭了声息,想没了油灯,像燃烧殆尽的蜡烛。

而语言的死亡,是文化的死亡,是种族的死亡,是历史最后的落幕。

那些消逝的,才是应该被记住的。

 4 ) 艾拉玛雅是她自己,也是我们。

特有的民族习俗和文化,被主流评价否定和改造,被迫经历这个过程的艾拉玛雅,产生了巨大的困惑和恐惧,她怕被歧视、被限制、被贬低、被排斥,她认同了外族的那一套标准,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切,积极改造自己,向着主流靠拢,希望被大家接纳,这不比保持原样继续受压迫更容易。

最终,她做到了,成了瑞典人,全盘否定了自己的出身,凭自己双手创造出了新的身份,并活成新的人。

抛弃自己的族群、血亲,求得了现代的新鲜绚丽生活。

她就要这个,她也得到了,然后呢?

她活的看来也并不快乐轻松。

她不能再回到家乡,看望家人,因为这样做,就是否定了自己一切的努力。

她不能去感受对族人的思念,对家人的悲伤和愧疚,那会要了她的命。

她没错,错的是拉普人。

必须这样。

每个民族,从蛮荒走来,传承下来的文化,一定有它宝贵的地方。

接受现代教育的我们,深受政治正确影响的我们,一定会说出这样的话,诚然,这话没错。

但这是对一个民族整体的下定论,却刻意不提其中个体的心酸与混乱。

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出来孩子,来到大城市,身处闪烁霓虹与摩天大楼间,感受物质与精神丰富全面的冲击,定然或多或少也会有类似艾拉玛雅的困惑。

我们遮掩乡音,说普通话,行为举止向精致都市人看齐,思想上快速西化、全球化。

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的,更文明更体面没错。

但是,总是缺了点什么。

看挪威冰岛的开荒电影,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过程中展现的顽强不屈总是让我感动。

但回想小时候,爷爷几十年如一日,伺候庄稼,拉大车,叉草垛,打黄豆,养活一家老小,沉默且坚韧,这也是一样宝贵的精神。

我不够顽强,是否是因为我丢失了根?

没有传承到那种坚韧?

艾拉玛雅是她自己,也是我们。

 5 ) 萨米之血:坚韧意志的追求之路。

表面上《萨米之血》是讲北欧北部的萨米族女孩艾拉玛雅的成长故事,暗流涌动的则是玛雅与少数民族的传统作斗争,摆脱拉普人的标签给她带来的伤害,寻找自我的故事。

玛雅被测量时,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牲口。

当她被要求当众脱下衣服,窗外还有偷窥的男孩,她赤身裸体站在相机面前,被一名成熟男性粗鲁地掰开挡在胸前的双臂。

所有人看着发生的一幕,并且默认了这一切。

玛雅无奈又胆怯。

导演成功调度出观影人的同理心,我们与玛雅同时感受到了深深的羞辱。

玛雅妹妹象征传统,代表着脑容量太小,不懂的独立思考如弱智的拉普人,过着养鹿游牧的传统生活。

妹妹从玛雅的世界离开,外面世界对拉普人的偏见使玛雅陷入孤立无助。

玛雅坚韧地意志使他,面对嘲笑,被割耳,接受惩罚,孜身一人踏上未知之路,在陌生环境努力生存,都从未哭泣;当妈妈拿出父亲的银腰带同意玛雅变卖去交学费,玛雅的眼泪顷刻间急速划落数颗,她获得了伤心欲绝地胜利,她太渴望自己不是玛雅,不是拉普人。

玛雅迷失在大雾里,一气之下杀死了只“不听话”的驯鹿,这意味着玛雅彻底这片土地彻底断裂,她要跟家人、传统就此道别,而玛雅也像这只未被驯服的驯鹿一样被家人、传统“杀死”。

玛雅多年没有回到这片土地,直到妹妹去世,她不情愿地回到这个让她伤心地地方。

妹妹始终没有忘记玛雅,她每年都要给玛雅的新生幼鹿割耳标(游牧名族利用不同的刀法剪割牲畜耳朵以标记归属)。

玛雅打开棺材,头靠向死去的妹妹,这一刻他们和解了。

玛雅吃力地爬上高山,站在山顶时,她像一个饱经战争的胜利者一般,俯瞰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只牲畜。

影片最后,镜头跟随玛雅后背行走在这片草地上,微风吹拂她白色的长发乱舞,背景里的草地帐篷异常模糊,拉普人的生活方式已经离她很远,或者说她从未想让它清晰。

玛雅一生即将过去,拉普人还是当初让人反感的驯鹿人。

珍惜当下你厌烦别人求而不得的生活。

 6 ) 名族

萨米族民族,地处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已生存了上万年,被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

本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萨米族的小女孩艾拉·玛雅的辛酸成长史。

萨米族总人口不到7万,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的土著民族之一。

有自己的语言、民族服装、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本民族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

这样的一个民族,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个问题——歧视。

外族人用"拉普"这种贬义词来称呼他们整个族群,更有甚者直接骂他们为"没脑子的人"。

 7 ) 纯洁

有着大量清冽、冷峻的自然风光以及稀疏的台词对白,它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犹如人类学纪录片一样沉闷,也绝没有俯视视角的猎奇,它平缓地叙述,从当下的一场葬礼开始,从最现代化的生活场景切入,然后迅速转回了数十年前,一个女孩第一次经历文化休克的瞬间。

它是一部被眼神、手势、细节等等一起丰沛细部共同成就的电影。

《萨米之血》的优秀之处在于不只呈现现象,而是始终注视着一种困惑和困境——姐妹俩一起去学校接受教育,姐姐突然爱上了崭新的生活,而妹妹却一直以萨米的血统为荣,拒绝做出任何改变。

这导向了很多疑问,比如,一个游牧民族的人遇到了一种更现代化的、更丰沛的文明,如果努力融入,算不算一种文化上的背叛?

又或者,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

出生于那样一种独特文明中的人们有没有权利重新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选择本身是否一定意味着某种意识形态?

当你看到艾拉·玛雅进退失据,手足无措但仍然坚定向前的时候,这个故事并就不再只是有关于狭义的“权利”,而是问向了更宏大的“命运”。

女孩整日穿着象征民族特征的衣服,却看到了其他人穿着时髦的衣裳,她看到了自己的老师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生活,而自己注定回到牧区驯养驯鹿,她知道自己身上的气味,也羡慕城市中炫目的舞会,所以,她才会偷偷穿上别人的花裙子,暗自模仿着翘起手指端着咖啡杯。

那个时刻,困境就出现了。

女孩被困在了两种文化之间,她奔赴崭新生活的行为,被同族的少女们鄙夷,而她却又注定无法毫无障碍地被瑞典人接纳,她在两边,都是异族,无从归类。

瞬间,孤独就尖锐了起来。

她的性觉醒和文化觉醒是一同生发的,但到后来,你很难区分那份主动到底是一种需求还是一种策略。

她和瑞典男孩的肉身关系成为她逃脱原生身份中最极端的一环,交换体液,交融基因,再没什么比这更决绝地叛离于自己的文化了,更何况那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种以封闭为特征的“纯洁”。

 8 ) 萨米之血

出生于那样一种独特文明中的人们有没有权利重新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

当你看到艾拉·玛雅进退失据,手足无措但仍然坚定向前的时候,这个故事并就不再只是有关于狭义的“权利”,而是问向了更宏大的“命运”文/杨时旸本文首发于总第815期《中国新闻周刊》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逃离于原始身份——原生家庭、故乡或者原初的特定文化的桎梏。

人们奔赴远方,坚定地拒绝回头,这种逃离有时成就自己,同时也伤害自己,这其中的撕裂感只能默默消化。

就如同这部《萨米之血》中的艾拉·玛雅,突然之间就发现了另一种文化,另一种文明,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另一种可能性与未来。

她飞蛾扑火般地奔赴,哪怕不惜焚毁自己的一切过往。

其实,《萨米之血》讲述的是一个很冷门的故事,但它却反射出了一种普遍性的焦虑。

北欧地区居住着一群被称为萨米人的原住民,他们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

在上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瑞典一直企图同化这个游牧民族,他们不能在学校使用自己的语言,必须讲瑞典语。

但同时,他们又被告知,接受短暂的教育之后他们就仍然要回到高山的帐篷里,继续与驯鹿为伍,因为当时的人类学家们在人种理论的蛊惑之下,固执地认定这个民族是低人一等的,而故事的主人公,女孩艾拉·玛雅却倔强地想离开高原。

《萨米之血》有着大量清冽、冷峻的自然风光以及稀疏的台词对白,它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犹如人类学纪录片一样沉闷,也绝没有俯视视角的猎奇,它平缓地叙述,从当下的一场葬礼开始,从最现代化的生活场景切入,然后迅速转回了数十年前,一个女孩第一次经历文化休克的瞬间。

它是一部被眼神、手势、细节等等一起丰沛细部共同成就的电影。

《萨米之血》的优秀之处在于不只呈现现象,而是始终注视着一种困惑和困境——姐妹俩一起去学校接受教育,姐姐突然爱上了崭新的生活,而妹妹却一直以萨米的血统为荣,拒绝做出任何改变。

这导向了很多疑问,比如,一个游牧民族的人遇到了一种更现代化的、更丰沛的文明,如果努力融入,算不算一种文化上的背叛?

又或者,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

出生于那样一种独特文明中的人们有没有权利重新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选择本身是否一定意味着某种意识形态?

当你看到艾拉·玛雅进退失据,手足无措但仍然坚定向前的时候,这个故事并就不再只是有关于狭义的“权利”,而是问向了更宏大的“命运”。

女孩整日穿着象征民族特征的衣服,却看到了其他人穿着时髦的衣裳,她看到了自己的老师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生活,而自己注定回到牧区驯养驯鹿,她知道自己身上的气味,也羡慕城市中炫目的舞会,所以,她才会偷偷穿上别人的花裙子,暗自模仿着翘起手指端着咖啡杯。

那个时刻,困境就出现了。

女孩被困在了两种文化之间,她奔赴崭新生活的行为,被同族的少女们鄙夷,而她却又注定无法毫无障碍地被瑞典人接纳,她在两边,都是异族,无从归类。

瞬间,孤独就尖锐了起来。

她的性觉醒和文化觉醒是一同生发的,但到后来,你很难区分那份主动到底是一种需求还是一种策略。

她和瑞典男孩的肉身关系成为她逃脱原生身份中最极端的一环,交换体液,交融基因,再没什么比这更决绝地叛离于自己的文化了,更何况那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种以封闭为特征的“纯洁”。

驯鹿成为了《萨米之血》中最经典、最直接的象征物。

萨米人要给小鹿用刀子割耳标,以表明一只驯鹿从属于某个主人,而艾拉·玛雅到了城市,在打斗中,有男孩儿夺过了她手中的刀子,给她割了耳标。

萨米人驯化鹿,瑞典人驯化萨米人。

而那些所谓的人类学家剥光了这群萨米孩子的衣服,测量身体指标,那动作都犹如人对待鹿。

在学校时,艾拉·玛雅故意给自己改名克里斯蒂娜,但在别人心里,她一直是玛雅。

多年之后,早已成为老师,在城市定居的她,儿子称呼她的就是克里斯蒂娜。

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争斗算是成功了。

但她去参加了妹妹的葬礼——在数十年都未曾返回故乡之后,她又一次回魂到了童年时的状态,从一种文明进入另一种文明,只不过这一次是倒转的身份。

她附和着游客对萨米人的抱怨,面对着同族人敌意的目光。

她逃离了一段还是一生?

或者我们又是否真的能逃离于过往和原初?

 9 ) 萨米之血

2016东京电影节影后&评委会大奖获奖影片。

讲述一名生活在北欧北部的萨米族小女孩艾拉玛雅的成长故事。

萨米人,亦称拉普人,是生活在北欧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

萨米人拥有自己的的语言(萨米语)及独特的民族音乐(Joik)及传统服饰等等,以饲养驯鹿为生。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瑞典挪威等国以强制其接受教育等方式试图同化萨米人,官方甚至禁止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使用萨米语。

(即本片背景)

 10 ) 没有尊重,就只能选择逃离

哪怕过了一辈子,艾拉·玛雅依然以自己的民族为耻,希望撇清自己与拉普人的关系:不愿参加妹妹的葬礼,不愿参加给鹿剪耳标的仪式。

唯一的愧疚来自影片最后艾拉·玛雅对棺材里的妹妹呢喃的一句“请原谅我”。

萨米人臭,身上味道难闻;萨米人脑容量小,萨米人蠢;萨米孩子的学习水平跟不上挪威孩子的学习水平;科学研究证明,萨米民族无法在城市中生存......“萨米人”的民族身份是以上所有论断的“因”,我为存在这样的民族偏见感到悲哀。

但同时,艾拉·玛雅也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对她,我好像就是同情不起来,哪怕知道她自己可能也很无奈。

她自私,他妹妹说的没有错,她只会为自己打算。

上学伊始,她就为自己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挪威语感到骄傲。

因为在老师表扬她的时候,她情不自禁又极力克制的笑容完全背叛了她。

她大概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民族低人一等,只有成为或者装得像挪威人,才能赢得尊重。

她自私也许真的只是自私,但也有可能是无可奈何,因为除了她,其他的萨米孩子始终“心甘情愿”地带着自己的民族枷锁,毫无反抗之意。

在被挪威男生三番五次的讥讽嘲笑之后,艾拉·玛雅忍无可忍,跑过去找男生理论,让男生道歉。

可是一个女生怎么可能打得过好几个男生,结果那几个男生像给鹿剪耳标似的,割破了艾拉·玛雅的耳朵。

这一疤痕,伴随了艾拉·玛雅一生,尽管小心、用力隐藏,依然像个烙印,时刻提醒着艾拉·玛雅这一屈辱。

原以为在这遭遇之后,艾拉·玛雅会痛恨这几个男生,我错了,相反,艾拉·玛雅更加痛恨自己的民族身份。

当她脱下自己的民族服装,穿上别人的衣服,被经过骑自行车的男生邀请去舞会的时候,我以为她会唾弃,然而她是窃喜。

我不知道这几个男生是不是之前那几个男生,如果是的话,就更讽刺。

连脸都不看,仅凭一身衣服,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待遇,有多荒唐和悲哀。

这一幕是最让我难受的。

她穿着别人的衣服去了舞会,遇见了尼古拉斯,她很享受,这大概是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不当萨米人的好处。

艾拉·玛雅很聪明,用一路的谎言骗到了住宿,泡到了挪威小哥,进了学校,一切的一切,都在竭力摆脱自己的萨米身份。

她不讨我喜欢,但我也不忍心去说她什么,她痛苦就痛苦在只有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处境,但一个人毕竟势单力薄,她一个小姑娘能怎么办?

让她肩负起消除民族偏见的重任吗?

不现实啊!

她敢于逃离,为自己而活,没有屈服,于我而言,已经足够勇敢。

要等到何时,我们才能做到互相尊重?

《萨米之血》短评

喏,最现代的瑞典,也曾这么对待“少数民族”。

5分钟前
  • 57
  • 还行

看完又去看了遍开头加深理解。女生表演完全托住甚至超越剧本。

8分钟前
  • Evil6
  • 推荐

小演员表现的不错

12分钟前
  • 橘橘拢拢
  • 还行

真实的心理活动 成长是很残酷的啊

14分钟前
  • 兴耀
  • 还行

影20223:第一次了解萨米族。一个人做着种族抗争,殊不知最后被潮流追赶,丢了根本,不过她生活在北欧很幸运,不像欧洲人在殖民地搞“人类园”。

19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瑞典电影展】总体来讲谈不上喜欢。唯独对女主穿过拱门的镜头记忆犹新。这是女主性别觉醒,是异族融入大众的仪式,是艾尔玛雅向克里斯蒂娜的转变。向前走的时候,总会有些东西渐行渐远。而生活永远只会抛来两难之境。

22分钟前
  • 鹿鞭野餐
  • 还行

主流文化与国家权力相结合逐渐使少数族群及其文化边缘化。游牧文明的没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

23分钟前
  • Enira
  • 推荐

主角这个小姑娘有跟达内兄弟的罗赛塔一样的表情。外在是少数裔的挣扎,像前两天看的鄂温克族一样,首先面临的是怎么走出去,然后是怎么活下去,再然后是怎么面对故乡,内在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很棒的处女作和素人演员。

28分钟前
  • 吃吃
  • 力荐

有情绪 没故事

30分钟前
  • 泓廷
  • 还行

导演在展现主题方面的确老道

33分钟前
  • 风间
  • 还行

剧情还行,主演技一般。

38分钟前
  • 樱花盛开
  • 还行

看过的“民考汉”题材中最深情的一部,中途几次哽咽最后那段儿哭的不行。前一阵儿刚在现场听了萨米人的悠依克吟唱,这种演唱和图瓦的呼麦一样是族群认同的重要象征,在电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3分钟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文化人类学的课上老师当课题给看的影片。文化的差异、歧视和冲突,少数民族文化的自我否认到自我认同。

46分钟前
  • HAGRID's HUT
  • 还行

沉静但浓烈,女孩那种异样感展现的很好,即使换了装束与名字,从头到尾那种微妙的人与动物式的景观展现。不自在,仿佛会被时刻注视,格格不入。那些瑞典人从衣着到说话无一不体现着区别,看似友好善意下招摇着屈尊降贵。这种沉静的北欧风格确实吸引人。

49分钟前
  • Dionysus vino
  • 还行

比起少数民族更多是少女的故事,三次见血蛮抓人的,就是逃离与和解的故事有点离谱了

54分钟前
  • 还行

很残酷的民族同化问题,最惨烈的二选一且没有最优解的困境。故事主要矛盾来源于萨米族小女孩的“双重叛逆”,对萨米族的生活却一笔带过。

58分钟前
  • 啦啦啦
  • 还行

想表达少民被歧视导致自我厌恶的现象,但故事编得一厢情愿:一个少民女孩,没加分没保送,一头热跑去城里,就能混进中学读书?没钱交学费,把亡父的遗物卖了就解决了?然后就顺利隐瞒少民出身,晋身中产,几十年后回乡忏悔自己不认族人?太童话了吧?

1小时前
  • 9 de Julio
  • 较差

身份认同、意识觉醒的成长期撞上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的隔阂,斩断自己,出走半生,归来时一片寂寥,这是更真实的现状。

1小时前
  • 井戒
  • 推荐

整个片子比较沉闷,但是也比较现实。最后还是败给了命运的安排

1小时前
  • 赖涛儿
  • 较差

顾我

1小时前
  • 李大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