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弗朗西斯李不会拍女同性恋的电影,因为他拍不出两位女主之间细腻的感情戏,错,弗朗西斯李压根不会拍感情戏,在上帝之国里两位男主也根本毫无感情可言,总是营造阴冷潮湿的环境,推动主角之间的身体摩擦,来达到某种迫切的情感撞击和需求,是极其粗暴和自以为是的一种感情表达方式,没想到这种方式在菊石里再一次被如法炮制,有些人不买账了。
但这里的不买账反而不是导演的责任,两个男人在寒冷的泥地里打滚,喘着粗气,人们会一秒共情,感知野性。
两个女人在房间互相跪舔,人们会错愕会觉得突然,会怀疑自己跳过了什么缺乏铺垫,甚至担心她都没有清洗下体。
不加修饰地直接表达原始的欲望,毫无理由的仅仅是当时房间没有第三个人的这种性爱自由,并不属于女性。
安宁作为一个女同性恋的设定,在碰到罗南扮演的已婚少妇,第一时间产生好感,第二眼就能完成想要占有她的肉体的心理渴望,并非多么难以理解和复杂,但是当真的这么展现的时候,不是导演束缚了观众,是观众束缚了自己。
本片最大的问题,依然和导演前作上帝之国如出一辙,他几乎是交出了一个重复的作业,第二次处女作。
原创剧本的苍白,空洞,毫无价值观的输出,其实在上帝之国的时候就暴露得非常明显,但正如我前文所说,男性的故事天生自带史诗,男主角光屁股的背影,评论家也能轻松代入自身的孤独,从而脑补立意,抒发情感,但是换成女主角,她走在海边,挖出一块有几千年历史的石头,这代表什么,她在想什么?
无人在意,她没有光芒,没有时间的厚度和深度。
导演对上帝之国里面给羊接生和菊石里面挖石头,两者的塑造是公平的,几乎没有多余的添加,完全站在同一个高度,没有性别的视角来展现这一段,但是它所达到的效果天差地别,有8.4和7.2那么大。
再说回本片,已婚少妇一开始和丈夫在床上的镜头,已经表明她是孤独的,她需要身体上的安慰,所以她碰到了女同性恋安宁,丈夫不在身边,对方又是学识渊博的科学家, 在她优渥的生活经历中,这件事发生没有困难,对于在一起也没有阻碍,她脆弱又天真,她不需要多大的勇气,无知是幸福。
但正如安宁所说,她不懂。
她们只是用力地睡过几次,谈不上灵魂伴侣,这可能与观众预期不符,大家坐下准备好好欣赏一段旷世绝恋,结果没想到只是露水情缘,要我说,睡得开心就行了,每次都要说我爱你,每次都要力证两个人多相爱,从蛛丝马迹去揣测她们的爱情,我只能说那不是菊石要承担的剧情,也不是每一部女同性恋电影需要承担的责任,是枷锁,拿掉吧,让她们想做就做,想舔哪里就舔哪里。
女同性恋的最后一个问题也可以是,睡过。
虽然弗朗西斯李作为导演编剧的水平已经扑到姥姥家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完全没有所谓的男性视角,女性视角,他就像一个麻木的旁观者,模糊了眼前所有的情节起伏,如果他能以此坚持到最后,但他没有,他突然想起来所有电影都要有一个总结性的结尾,一个寓言,把两位主角重新拉回舞台,让她们用眼神告白,颇有一种人走茶凉,硬是把茶续上的尴尬,如果这个时候打出字幕是三年后,那这段博物馆配得上重逢,但是!
有个笑话是怎么说的?
快看她们多么深情地望向彼此,老长时间没见面了吧,嗯,约莫60分钟了。
呵呵THE END---仅以此篇评论,送给对GAY片和LES片双标的观众,感谢大家点赞,让更多人看到这种差异。
有时间的话可以再看下这个帖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202228055
只是一个业余观影者,借此表达自己对这部电影的主观理解。
我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理解和尊重的电影,两人的爱情历程也是尊重和理解的外在作用结果。
关于尊重_Mary VS 夏洛特老公剧中的Mary看似是女主,但夏洛特却是承载理解和尊重的核心人物,她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前后转变,恰恰体现了一个人被尊重,被承认其自我意识、独立人格之前和之后的整体状态。
在老公身边的夏洛特是一个决定不被尊重的人,她老公安排一切,决定一切,夏洛特像是一个毫无生气的装饰品;在Mary身边的夏洛特,想想法会被尊重,Mary会问她的想法,会捍卫夏洛特。
二者之间,其实一个问句的差异:“你怎么想?
”,而一个简单的问句背后,体现的是一个更深刻的意识:是否承认对方的独立人格,尊重对方的自我意识。
我以为剧中的一幕,是夏洛特前后发生转折的一个关键点,甚至可以说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关键体现:“当夏洛特要去挖化石,而Mary认为太大了,搬不动。
此时的夏洛特,挽起裙子,一改如装饰画般的大小姐举止,用纤纤细指动手去挖”。
此时的夏洛特,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且在想法被否定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在我以为,这便是自我意识。
而这觉醒,正是来源于那很多一句又一句:”你怎么想,你怎么看,你觉得呢?
“关于理解_夏洛特 VS Mary的exMary的ex在Mary母亲去世后,来找Mary,她和Mary说到:”不知道夏洛特是用了什么方式走进你的是世界。
”(大概意思,原文我不记得了)那么,这个方式,是什么呢?
我以为是一个展示柔弱的契机以及彼此对孤寂的共鸣和理解。
Mary的ex似乎永远是谈笑风生,光芒四射,她如何能理解好强独立的Mary的孤寂呢?
一个独立好强在一个男权社会下坚持自己的事业的骄傲的人,在完美的ex面前却只有自卑和拘谨。
但一次生病的契机,一次因为装煤都不成,而忍不住爆发哭泣的契机,夏洛特将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露在Mary面前,她需要Mary的照顾,我想,Mary也应该在很多个暗夜独自哭泣过,所以她理解此时的夏洛特。
二人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吵架?
夏洛特因为Mary的爱护,尊重,从一个行尸走肉般的装饰品,变成一个有自主意识的蹦蹦跳跳的人,夏洛特爱的是被爱护,尊重之后,所呈现的一个鲜活的自己而爱;Mary因为被夏洛特理解和接纳而爱。
Mary给了夏洛特尊重,夏洛特给了Mary理解。
二者都见过彼此狼狈脆弱不想示人的真实的一面,当这样的自己,在这种的时刻,可以被其他人拥入怀中的时候,这份接纳,又怎么可能不会拉近二人之间的距离呢?
当夏洛特想替Mary安排一切的时候,Mary说:“U don't understand me.” 夏洛特的这个举动,既没有尊重Mary的想法,也没有理解挖掘化石对于好强独立的Mary的人生意义。
无论那是一个豪宅,还是一个简陋的公寓,我认为Mary仍然会说出那句:“U don't understand me.”这是一部我可以看很多遍的电影,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对话,粗糙素朴的场景,其中还有其他可以展开的细节和话题,但就写到这里吧。
可能因为罗南名气太大了,大家都集中关注这段感情的进展。
合理,或者不合理感情其实没什么不合理的,人类如此多样,感情当然怎样展开都合理,这取决于当事人自己对感情的定义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个故事里感情戏算不上最重要的事,因为这个故事里凯特是绝对主角,跟烧女里面所描述的,两个人之间的爱情的发生和缔结,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个故事更多是在讲述一个女人,挖石头,石头被陈列博物馆,被挂上别人的名字,而她本人却生活拮据,忍饥挨饿,与此同时,她还得不到爱情这个人挖石头,得不到名,得不到利,还得不到爱情,但她就是一个人默默在做这件事 可能因为大家对男性剥削女性劳动成果这件事的恶心程度已经免疫了,如果拍这样一部电影未免显得老生常谈(当然也可能因为懒惰,因为在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上挖深度总是很难的),总之,导演选了一个更新,也更容易接受的角度,女主感情上的苦闷用女主感情上的苦闷,展现她处境的艰辛 这段感情甚至拍的并不浪漫,罗南被丈夫抛弃,凯特被世俗抛弃,这简直是一直被诟病的,同是两个被无视的女人才不得不走到一起的翻版还有被争论的肉欲的表现,拍的如此狂野而俗气,那个在永不沉没的邮轮上,即使裸体也高贵优雅的贵妇,此时像个村野农妇,脸颊通红,双膝跪地,真真切切地渴望片刻情欲我想这就是很多人不舒服的原因,两个女人,真真切切地渴望情欲我们都知道有些姬片会把做爱的女性拍的极具观赏性,以至于能清晰感到摄影机的存在;更有一些姬片,拼命靠近色情,甚至能感到摄影机后边有个意淫百合男……忽然从这种观赏两个做爱女性的表演,到直视女性欲望的汹涌,这种陌生的感觉,当然是有些冲击力的再加上这个镜头本身,就是很有冲击力的,因为女性情欲的镜头总被赋予别的乱七八糟的意义,而很少就这样赤裸裸地,单纯地,只是展示女性自己的情欲大多数人对女性真实的情欲其实是很陌生的但这里的欲望展示远不至于无法接受,远没有展示男性欲望的兽性的令人不安,更没有展示男性欲望的毁灭性的毫无节制这只是两个女人的正常的欲望而已,只是有些露骨而已她们沉溺自己的情欲里面,她们顾不上美,她们只是在热烈地绽放,她们在释放自己的情欲我宁愿相信,有些人只是不愿意看到女人如此不美的一面的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大多数女人并不赞同这样没有感情基础的肉欲总的来说,女人还是感情的动物,而不是欲望的动物凯特和罗南相互了解,但了解的并不深刻,就开始沉溺情欲这并不美好,也不符合大多数女性之间的爱情本人赞同这种观点,女性之间的爱情,当然是感情作为基础的,而不是以肉欲开始只是,但是,对彼时的主角来说,这是她少有的,能抓住的,片刻的美好她是没办法拥有长久的爱情的,那个年代,也没有女人能做到,长久地跟另一个女人相爱她只来得及抓住这片刻的美好她只能拥有这短暂的绽放热情的机会这只是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已 她比罗南的丈夫更愿意照顾罗南,她比罗南的丈夫更温柔,但她什么都给不了罗南。
就像她能挖到各种化石,分辨各种化石,却没办法留下一点痕迹,证明自己跟化石的关系。
化石终将写上一个男人的名字,一个分不出化石不同种类,更不愿意被风吹雨打的男人的名字。
她比那些花钱买石头的人付出的更多,她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得到的报酬却微乎其微。
那些男人却只要来看一眼,花一点钱,就能把这些石头放在博物馆里,标上自己的名字。
她决定不了化石的展出,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甚至决定不了爱情的结局。
她被那个旧世界裹挟着,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即使她发现了很多很多的重要的化石,但她是一个女人,那个旧世界不会承认她的伟大。
她爱罗南吗?
显然她在罗南面前显然更加鲜活,热情,甚至是少有柔软的时候,所以肯定有爱。
但是有多爱呢?
这甚至根本不重要,因为她们甚至没办法经常见面,更没办法真正在一起生活。
爱不爱的又能怎么样呢?
无论如何,这感情注定是悲剧的。
而这悲剧的感情,是她能拥有的,少有的热情,和浪漫。
就像她在挖到的价值连城的化石上,付出热情和时间,但她所能得到的回报也非常少就像那个不愿提起的老相好,女主看见老相好也是心跳加速的,会在见她的时候慌张地整理衣服,虽然她们的爱情早就烟消云散了,但那也是她曾经拥有的美好。
罗南也一样,是她终会逝去的美好,但石头不是,石头历经千年留下来,还会继续留下去 所以她不能跟罗南一起住在伦敦,委曲求全求得一点在男人屋檐下的怜悯似的感情。
她宁愿专心去挖石头,挖那些只有自己能发现的石头 没人懂她为什么非得挖石头,父母不懂,收石头的不懂,跟她做爱的人也不懂挖石头报酬低微,食不果腹,不够取暖,而如果她愿意嫁人,显然会过得更好但是她不,她就挖石头,不管自己的忍饥挨饿,不管别人的不理解,她挖她自己的她把冰冷海滩上,被海风侵蚀,被海水冲刷,被巨石掩埋的化石,搬进博物馆,这是真切发生的事实即使那些窃取她成果的男人不会承认让这些化石重见天日,让生物历史更加完整,正是她真真切切在做的事即使她不能用这些赚钱,即使那些石头上挂着别人的名字她去博物馆看着石头,内心的平静,比一杯柔软沙发上下午茶的甜腻,比背着情人老公偷情的刺激,重要多了时间会抹去自己,抹去感情,但这些石头会一直在,这些自己忍饥挨饿挖出来的石头,会一直在甚至最后罗南气呼呼地来挽回凯特,两人之间,依然隔着那块被挂上别人名字的石头 所以这个电影充满冷色调,充满冷冰冰的背景音,凯特也总是看起来很冷,总是瑟缩着,还有大量的对主角的俯视镜头,甚至台词都是偏少的…… 这全都在表现女主面临的困境,和困境中无声的坚持 命运让女人无法获得她应得的报酬,声誉,感情,甚至一切……但她无声地抗争命运她来过,她存在过,她甚至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这世界到底何时才会承认?
这世界到底会不会承认?
(博物馆里,迎面一座男性雕像,先是生殖器,然后镜头上移,俯视凯特,凯特无声地直视回去。
按理说欧美导演放个雕像一般都有寓意,可惜本人不认识雕像,但即使是无名雕像也足够展现凯特被男人踩在脚下的处境。
凯特此刻的直视即是坚持,而且他的坚持从来都是不外露的,不张扬的那种,都是默默的,甚至她的坚持总是伴随着一些麻木,因为她女性的处境,因为她风吹雨打的工作环境,因为她一直忍饥挨饿的日常生活,她身上不可避免地,一定会带着一丝麻木,而凯特真的演出了这种粗糙生活带来的麻木,以及来自灵魂深处最坚定的坚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同时出现在女主的身上,就是说凯特演技真的很神)
万万没想到这片子激发了我写一篇长评的兴趣,电影本身4星左右(比较符合我的审美),但综合考虑还是再加一颗星。
没看过弗朗西斯李的其他作品,没看过所谓的烧女图,也没看过很多les片,但我本能地觉得les电影不该只有一个样子。
从来不觉得有何不妥,无论是丑陋粗暴的性爱,还是含蓄温婉的推拉。
无必要“像男人般地爱”或“像女人般地爱”,“像人般地爱”就好,因为爱的形式很多。
爱对创作者是宽容的,les可以拍les片,直女可以演les片,直男也可以拍les片。
人们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风格。
爱的故事也是千变万化的,难道只有荡气回肠的旷世绝恋才能被搬上银幕吗?
世界上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无聊的故事,充满误会和冲突的故事,俗套的故事,露水情缘的故事,难道都不值得展示吗?
难道我们只想看美好的爱情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想到LGBT+与社会交互这个宏大的议题,但我自觉我目前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这个讨论。
一方面,我不喜欢刻意去贴这样的标签。
就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我认为同性恋的形式是广泛和生动的,很难把它shoebox进某一个具体的框架。
另一方面,我无法忽视同性恋在当今时代绝对是少数群体的事实,这也注定了它在本阶段无法像异性恋那样获得一种真正的创作自由。
如果去掉LGBT+的标签,在本质上会更符合我的审美观点。
但同性片在某种层面也是一种社会思潮逆转的旗手,比如像《断背山》《Call Me by Your Name》这样优秀的作品获得了影坛的称赞,便会让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这个少数群体,了解他们不是什么心理变态的妖魔鬼怪,恋爱形式更是和异性恋别无二致,在经年累月的文化传播后社会大众会慢慢对性少数群体的看法趋于正常化和理性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则必须要强调同性恋的标签,毕竟这是个unique identifier,也是它表达自身主张的立足点。
无论怎样,我都必须承认,目前在任何社会(包括2023年的旧金山湾区)以及未来的很多年里,LGBT+群体的平权运动仍会继续。
当然,我同时也理解观众的期待。
电影是一件艺术品,但在很多时候,它也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商品。
我相信每一个电影导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既叫好又叫座,因为他们需要收入来回本,社会的赞誉也能让他们在未来有机会拍其他片子,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如果让我说的话,我觉得“gay片可以靠欲望推动,但les片不能,否则就不美了”这种观点实在是愚蠢透顶,但无奈这的确反应了不少观众的口味,会让导演三思自己的剧情处理方式。
回到电影本身,我确实很喜欢《菊石》的环境设定。
无论是清冷的英格兰海岸,特立独行的化石研究工作,坚韧聪明的女主,在两百年前不可说的性取向,还是一段意外相逢产生的情愫,差异巨大的阶级,都无疑是好故事产生的绝佳土壤。
实话说,看到第五十分钟,两位女主还是不怎么互相讲话的冷冰冰的样子,让我特别好奇她们是怎么make out上的,便跳到后面先把床戏看了,当时感觉也是有点莫名其妙的。
但第二天完整地按照时间顺序看完了电影,便觉得一切也可以算得上make sense。
电影几乎把所有的激情戏都集中在半小时内展示,无怪不少观众会产生突兀的感受。
挖到鱼龙头骨后两者便迅速升温,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前一秒还说着天堂里的父亲,下一秒就已经亲得死去活来”。
事实上,我觉得这样安排有别致的趣味。
两位主角好像知道自己只有30分钟可以恋爱似的,便在这期间摒弃了严谨的逻辑,逐步的试探,暧昧的推拉,直接进入爱意最浓郁的部分,以及在最后采用“骑脸”这种非常原始直白的女同性爱方式,以致让不少人直呼“辣眼睛”。
我认为这种极速爆发但草草结束的方式也挺符合女主Mary的人设,作为一个内向坚毅冷峻孤独对自己的事业无比执着的女性来说,情难自禁的突兀爆发相对于步步为营的推拉暧昧在我这里更合理。
电影的最后30分钟拍得非常好。
所以,在sex之后,两人分别回到了自己的“人生正轨”,她们的爱情该何去何从呢?
导演便设置了两人命中注定的再次相逢,但却以不愉快而告终。
However, Mary虽然是个极富才智与魅力的女性形象,这里我认为她指责Charlotte不懂她是unfair的。
我认为Charlotte已经竭尽自己所能去理解她了,包括但不限于给她丈夫的化石贴上Mary的署名,给她安排可以安心科研的场所,信里不提是为了制造惊喜的效果也完全可以理解。
Charlotte 的做法虽然天真单纯,结合时代和自身阶级立场看待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自己若作为Charlotte本人,是不是会有什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Mary如海边的一块顽石,这是她本质的个性,没有好坏的评说。
因此在冲突中,Mary并没有对应地去理解Charlotte好的intention或者尝试去想出另一个办法,而是本能地想去指责对方treat her like bird locked in a gilded cage,将矛盾升级到Charlotte好像是故意诓骗她来伦敦一样。
结合Mary前期对他人说话较为直接冷硬的语气,在音乐会感到不自在就直接走掉,对他人与自己的不同点非常敏感(比如她走在伦敦街头就总有点紧张的样子),这个人物并没有自相矛盾,完成度也是非常高。
若是将《菊石》看成是一个无限美好的爱情故事,倒会让观众失望吧。
Mary和Charlotte表现了一对互不理解的恋人形象,若有幸生在开放的年代,有着相近的背景,强劲的缘分,的确有可能得到Happy Ending。
但更可能的,就像电影里这样,有一个莫名其妙但激情四射的开局,在缠绵浪漫30分钟后(虚指),关系便因为各种矛盾和误解极速坠落,最终就如电影的最后一幕:明明站得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就算身体上的和谐暂时可得到满足,但精神上的渴慰却隔着那层玻璃,明明想要却又不能伸手触碰到彼此。
不过世界上需要这样不完美的爱情故事,我看得很满意。
Plus,画面和音乐都很美,片尾让人心情宁静,但激情之前的一小时铺垫可以做得简短些(确实有点闷)。
电影表达的是电影之外的含义,人物几次被揭开,导演从来没讲明白过一件事儿,但其实人性塑造的很深刻,除了做爱的部分有点多显得刻意。
1, 母亲,开场各种嫌弃安宁,嫌弃她不赚钱,使唤她干这个干那个,觉得母亲是个杨白劳;中间,安宁跟夏洛特说出,母亲的孩子相继去世,每失去一个孩子,就失去一部分自我,开始对母亲的遭遇同情且怜悯她;最后,母亲擦摆件当做孩子,把挂镜贴标签卖掉,藏着信很晚才给夏洛特,其实她内心有点嫉妒安宁对夏洛特的好,但是得病却没有让安宁知道,母亲内心是有一股倔强和坚强的,从邻居夫人的对话也说到了,是因为生活所迫也不能丢了自尊变得自怨自艾,用坚强和不友善的方式对抗爱人对抗世界,以说明自我的不屈服。
这种性格继承给了安宁,可能她自己都不自知。
2, 邻居夫人,一共出现3场,充满了隐藏的故事线。
第一次安宁为了夏洛特高烧去买药,邻居大婶说任何时候我都愿意帮你,安宁执意把钱给大婶,透露出二人有过往,第二次,音乐会上,安宁看见夏洛特和大婶聊得格外投缘,失落暗生嫉妒,没等夏洛特冒雨回家,到此我都没看出来这是爱情的嫉妒,我以为是友情,原谅我肤浅了,第三次,母亲去世后,大婶来找安宁,告诉她自己有多不勇敢,不是那个能够义无反顾的人,而夏洛特是,她是一道光,可以无条件爱你包容你,虽然大婶很含蓄,但就是这个意思,不要错过。
至此,我们通过潜台词勾勒出,大婶和安宁曾经也是一对恋人,大婶并不勇敢,也不坚强,所以她选择了常规的生活,抛弃了安宁,在爱情中当了逃兵,所以安宁用各种方式逃避她,其实是怕自己会受伤,而故事结尾,安宁愿意接受大婶的抚摸,证明安宁已经不爱大婶, 原谅了大婶,她听大婶的劝告,去爱夏洛特。
3, 夏洛特,结尾知道拉拉这回事再返回头看明白了,为什么丈夫带着她出门百般不乐意,原来性取向问题。
开始,夏洛特其实是在对抗丈夫,所以不愿意服从安宁,安宁也没好脸色,于是自己跑去海水浴场逞能,高烧不退,安宁帮她擦拭身体,病好后,夏洛特带着歉意开始做家务,提出同床;音乐会,男医生疯狂示好安宁却不为所动,要求带 夏洛特一同出席,可是结局却因为夏洛特和大婶相谈甚欢而扫兴;再回来他们挖了一块大石头,二人感情升温,OOXX好开心,再到夏洛特收到信回家。
最后,夏洛特邀请安宁进城,给安宁惊喜。
夏洛特拥有年轻的身体和冲动的爱,她不带任何自卑和怜悯的爱,主动的包容安宁,融化安宁,最终追去博物馆,隔着玻璃橱窗相望的二人,爱得深沉。
4, 安宁,骄傲、倔强、像刺猬一样对接近她的每一个人放出利剑,用这种方式保护着自己,内心却千疮百孔,母亲的嫌弃和指责,爱情的失望和背叛,活着只是因为不能死去。
母亲对她说,你要是照顾她谁赚钱谁照顾家,安宁没有反抗却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了。
这是现实教给她的对抗方式,而夏洛特打破了这份宁静之后,安宁学会了反抗,因为她有了要坚守的爱人,母亲反而变得很落寞很孤独。
夏洛特走后安宁的生活是恢复如常的,她内心也不认为夏洛特还会回来,或者说更愿意接受那段相遇只是偶然,所以结尾的时候安宁并不是真心要拒绝夏洛特,内心的深处其实很感动只是害怕失去,是因为内心从来没被爱过,没被认可,没被融化过,最后夏洛特追到博物馆,没有解释,就静静的守候着安宁,望着她,那一刻安宁应该是感动,爱的刻骨铭心每个人物都极其丰富的层次和内心世界,凯特太爱她了,一脸倔强和饱经沧桑磨难
在网上找到一份《菊石》的production notes,非常详尽的记录了这个电影作品的导演的想法、演员的访问、拍摄团队甚至演员的履历,在我把电影重看了三四遍以及在B站把电影宣传的片段也看了大部分后,依然觉得能从这份notes里所获良多,因为原文还挺长而且全英文,所以我想挑一些我个人认为的重点记录下来(意译+个人理解)并顺便梳理一下自己已有的观后感。
主要引用的是导演Francis Lee、Kate Winslet和Saoirse Ronan的表述。
我个人非常费解为什么有很多的影评里提到Charlotte是一个带有“优越感”的贵妇,不知道从哪一处复制黏贴过来。
在对Saoirse Ronan(Charlotte扮演者)的访问里,她提到Charlotte是一个愿意站在台下看着别人发光发亮的人,她是一个谦逊(humility)并愿意付出的人,是一个尽管曾经受过伤害但始终拥有强大的爱的能力的人;她总是主动地勇敢地敞开怀抱,对着刚开始情感闭塞的Mary从不怕表露自己的感情,她这种不屈不挠(relentlessness)的态度最终改变了Mary,让Mary慢慢对她敞开了心扉。
除了谦逊、爱人的能力以及对感情不屈不挠这些品质以外,Kate Winslet(Mary扮演者)提到一开始Charlotte这个人物是被她丈夫所束缚着了,呈现的形象仅仅就是一个"quite little wife",但是Mary把她个性里坚毅勇敢(feisty)的那一面释放了出来,这可能连Charlotte自己都未曾预料的一面,她开始思考更多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丈夫和死去的孩子,而她也因此变得更健康、更有活力,也有更有主见。
Kate认为,Mary本身是个非常卓越的人物,她有她作为古生物学家的专业和魅力,Charlotte其实在这方面也在向Mary靠齐(live up to Mary).Kate说,Mary在这部电影里经历的情感变化异常的大。
一开始的Mary已经是在情感上完全封闭自己,对生活已经不给予希望了,因为1840s已经是她在这个领域巅峰过后的时期,业界对她已经没有当初的关注,她的化石研究进展可能已经停滞了一段时间,就在这么一个迷茫的时期(跟Charlotte是差不多的处于人生低潮的状态),她压根没有期待过跟Charlotte会发生什么,尽管她内心深处是对感情有渴望的。
Saoirse说在那个时代,女性在社会上就是作为生殖功能存在,所以当Charlotte失去了孩子,又和丈夫感情不像从前时,她其实内心非常空虚,甚至觉得自己非常没用,人生就是一整个失败。
在这个前提下,为什么她搬煤能搬到整个人精神崩溃大哭,就根本不难理解了。
我认为导演之所以把Charlotte的哭拍得稍显突兀,是因为他本来就是想以Mary的角度去讲述这个故事,所以在Mary眼里看来,Charlotte这个生活无忧的贵妇的突然哭泣,对她,以及对观众来说,突兀反而是应该的。
Saoirse认为Charlotte只是需要被拥抱和被理解她所经历的伤痛,而Mary的出现,一个从不向她索求什么、要求她做什么、允许她脆弱、在她悲伤不已时会默默安慰她的人,就成了她从忧郁走向坚毅勇敢的关键。
这也就是她们相爱的前提。
关于亲密戏。
Kate说在这个过程里,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等,这让她反思为什么以前在和男演员们拍摄过程中总是默许女性就要处于被动一方,为什么不能拥有完全的、像她和Saoirse一样的平等的关系。
Saoirse则说,从未演过这么激烈的、毫无保留的船戏,但和Kate一起拍亲密戏,她感到非常非常的有安全感。
(我在另外别的访问里看过Saoirse表示里面的船戏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每一个动作她们都仔细设计过、排练过,并不是即兴发挥的。
)然后我个人很喜欢Saoirse对这部戏的解读:你就这么跟随着这两人的生活轨迹,看着她们在各自不容易的生活中慢慢互相搀扶、彼此靠近(navigate their way around),喜欢这种不是一目了然的恋爱故事(not clean-cut),只有等她们沿着这条路一直走,才会明白彼此在自己生命里已经不可或缺。
在导演写的故事概述里,最后两人争吵然后在大英博物馆对视的那幕,是因为Mary feels trapped and 'owned',然后气得退回当初那种封闭的情感状态,临走前还说了一些很mean的话(“早知道就省下船票的钱了”),但是后来Charlotte到博物馆找她,因为她不愿意放弃她们的关系。
她隔着橱窗看着Mary,希望得到原谅(looking for forgiveness), 而Mary一边与她对视,脸色也一边慢慢缓和下来(face slowly softens)……多么明显的HE,没毛病。
其实Francis导演有很多理念我是读了notes以后才意识到的,例如他非常厌恶替身,所以影片里全部都是Kate和Saoirse本人的出演,包括Kate专门去学如何处理化石,那副Charlotte的画也是她本人画的(但也包括那泡尿……);Saoirse则去学弹钢琴和刺绣,而且原来她弹的曲子是来自最早一批女钢琴家之一的Clara Schumann的"Romanze in A Minor",但我搜了一下这个曲子的创作年份是1853年,而这个故事的设定年代是1840s,所以是个bug?
不过我喜欢这个细节的用意。
此外导演还提到自己来自工人阶级背景,四十岁才开始接触电影行业,在这之前一周工作七天只求温饱,根本没有钱去读电影专业的课程,最初构思Mary Anning这个故事的契机还来自于他想给喜欢化石的男朋友买个物美价廉的化石当生日礼物……然后他开始google Mary Anning这个人物故事,结果只搜到两条关于她的历史记录,一个是说她人很好、对小朋友很友善,另一个是说她的小店又脏又垃圾。
但正是这两份很矛盾的历史记载让他迸发出灵感。
而且出于同是工人阶级的共情,他对这个角色本身就有很多联想,他很清楚,作为工人阶级,就算她挖掘出来的化石遍布全世界的博物馆,她依然会为三餐发愁。
正因为这种共情,他才会把Lyme Regis这个小镇的海边景色拍得如此凛冽,他不想观众看到这边的风景想的是“啊!
真是风和日丽”,这不符合Mary Anning这个人物的心境,他希望拍摄的角度越接近Mary这个人物的观感越好,这个地方就是如此的枯燥,无尽的海风海浪只叫人对生活绝望。
我知道很多人对这电影有意见,一部分是觉得对两女主的感情无法共情,另一部分是觉得片中的观感设定让人有距离感和无法投入。
但另一方面,我也很难不认同导演在这方面的选择和坚持。
这里有着他个人的情感和真实经历的影子,无法共情的可能是有一些人,但也一定会有另一些人非常共情。
Ammonite Production Notes的下载地址
在看《菊石》之前,我上一部认真仔细看的姬片是《花香》,让我沉醉了好一会那种女性导演和摄影师才能带来的视觉享受,连拍一花一草都能让观众闻到恋爱的味道。
所以《菊石》一开始给我带来明显的感觉是画风的凛冽感,无论是英伦特有的阴天天气以及海边冷酷的风浪,还是Mary人物设定的缘故家里成堆的石头导致本来就简陋的室内更添冷清。
除了这种冷感,还有很多故意为之的强烈对比。
Mary和妈妈借着蜡烛灯光擦拭动物雕像,下一秒Charlotte和丈夫出现在灯光明亮装饰豪华的高档场所里。
Mary第一次带Charlotte去海边工作,她在沙滩上小便后,擦了擦手就去掰馅饼吃,而Charlotte好像不吃人间烟火的仙女,只是静静看着大海。
Mary拥有挖掘、手工等动手能力buff,Charlotte则是一个削胡萝卜皮都不会的贵妇。
当然还有剧中名场面之一,Charlotte把手搭在了Mary的手上,Charlotte手的纤细与白皙,与Mary手的粗壮与黝黑,跟她们的背景阶层一样,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敲击着我提醒着我。
手部一黑一白的对比一般看姬片我可能会偏爱某一个主角。
但是《菊石》似乎例外。
一开始Charlotte展示她的内心/脆弱的场面会比较多,像她对丈夫心生不满,把气撒在服务员身上,躺在床上突然翻身扔东西的那幕,那种内心的愤怒伴随着大小姐的脾气一起迸发,罗南的表演让我看了心里没有一点责怪Charlotte任性的意思,反而觉得她情感丰富惹人怜爱。
她因为生病受Mary照顾而心生感激,病渐渐好转以后就开始想融入Mary的生活,例如帮她分担家务,帮不到忙还哭唧唧,看到Mary在做镜子工艺品还跃跃欲试的样子。
虽然Charlotte因为搬煤摔跟头突然爆哭这件事来得有点突然,但是这种突兀在Mary眼里可能反而更激发她的保护欲,“look after me like your child”正是点睛之句。
女女的感情照理应该是两个女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付出的爱,但又多少起源于保护欲,像Mary这种有着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内心骄傲得连前女友给的一小罐药膏都坚持要付钱的人,正常来说是不会主动对高于自己社会阶层的、又是有夫之妇的Charlotte动心的,但Charlotte在她面前尽显脆弱,那苍白的脸色、哀伤的表情(我当时脑子里浮现了“病娇“这个词,罗南的表演让我感受到魅力),根本没有哪个女本子能抵挡得住,即便知道彼此的社会身份隔着鸿沟。
病娇少妇我个人感觉Charlotte在她们俩第一次睡一张床的那个晚上就对Mary产生了特别的情愫。
第一,她看着Mary做贝壳镜子说这看起来很难,她对Mary的工作是抱有尊重甚至仰慕的态度的;第二,Mary嘴贱说你问题真多我还是宁愿你昏迷了,然后Charlotte的眼神(救命好迷人),既不是把Mary这句调侃的话当真的样子(没有表露难过),也不是想回应她这句玩笑话(没有笑),我的理解是她当时在联想Mary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I might have preferred it when you were unconscious,她更喜欢……?
如果不是喜欢这个人,怎么会对着她说的某句话发怔呢。
然后Mary的回应也很可爱,她看Charlotte没反应,以为玩笑开过了,赶紧找补:我没有孩子;第三,Charlotte邀请Mary一起睡床上后,她看到Mary背对着她,她才转过身去,并且没有马上合上眼,其实她俩那会都想着同一件事。
而Mary动心应该要在更早之前。
看得出她长久以来一直寄情于工作。
她为Charlotte涂药膏的时候肯定有异样的想法,但那应该只是因为她年轻漂亮的胴体。
在她偷偷为Charlotte画画的时候这种想法扎根得更深一些。
经过后续Charlotte一系列可爱的操作。
到了她俩同床的那一晚,Mary的内心其实已经很喜欢Charlotte了。
到了音乐会那晚这种感情就已经呼之欲出。
但在出发去音乐会之前,当Charlotte打扮好出现在Mary面前的时候,Mary当时的眼神,从惊喜、目不转睛到自豪,内心的欢喜百转千折,光从温斯莱特的表演里就足够领略到Charlotte究竟有多美,我看的时候心里真的忍不住跟她一起欢呼。
但除了年轻貌美,Mary被Charlotte所吸引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她自己所不具备的社交能力。
Charlotte能迅速和邻里打好交道,能在社交场合跟别人谈笑风生,而Mary总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
她不一定不喜欢自己这种性格,但是如果对方恰好拥有自己所没有的,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从她后来也学着Charlotte开心时会在沙滩上把袜子脱掉,也尽量让自己话多一点逗Charlotte开心就可以知道,Charlotte身上,确实有着很多她很喜欢的品质,但究竟是这些品质让Mary喜欢上Charlotte还是因为Charlotte有着这些品质才喜欢的她,这就不得而知了。
“Is it that I am all alone? Yet in my dreams, a form I view that thinks on me and loves me, tooI start, and when the vision’s flown, I weep and I am all alone.”从音乐会和这首诗开始,尤其是这首诗,可以很深刻地让观众感受到Mary对爱的胆怯、敏感与渴求。
她需要有人thinks on her and loves her,她才慢慢敢回应,并且总是闪躲眼神,只会默默付出,然后独自伤心。
所以她需要Charlotte的直接、任性和坚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打开她的内心,也只有像Charlotte这样的人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把躲起来的Mary找回来。
当晚的这段对话,Mary的眼神依然躲闪,而Charlotte的眼神已经愈发坚定。
这之间的爱意已然浮现。
虽然故事里Mary被设定为一个为生计劳累的贫困科学家,双手粗糙举止大妈,但在感情上却表现得像个少女,她所剩无几的生活里化石等同于生命,感情对她来说是奢侈品,尤其对象还是Charlotte的时候。
在剧中,在和Charlotte真正袒露心意之前,她很少直视Charlotte,更多的是错开眼神之后再偷偷看。
她趁Charlotte睡着的时候偷偷画她的背,肆无忌惮地看着她,想把她的倩影永远留下,但当Charlotte醒了以后,她反而垂下头来,不敢再看。
音乐会后面对Charlotte主动的摸手,她也闪躲,收起手,眼神更是躲得远远的。
即便被Charlotte看到了自己的日记,看到了自己心底的话语,她也习惯性地躲藏。
因为除了化石,她对别的一切并没有太多信心。
而Charlotte都知道。
Charlotte明白Mary对化石的热爱与坚持,她尊重Mary的工作和成果,即便只是简单的一个贝壳装饰的镜子,她都认真地把它挂在了家里显眼的位置,甚至比Mary自己更珍惜。
在她眼里,专心工作的Mary是有光环的,她懂很多知识,她有很多技能,这些都吸引着Charlotte。
同时,Mary也非常渴望有人能理解她、尊重她。
而Charlotte在很多细节上都表现出这点,她跟Mary一起去挖那个大石头,陪着Mary清理挖出来的化石,Mary说鱼龙那幅画画得很幼稚,Charlotte说I like it,还说了一句I’m pleased my rock was worth the work. 这句话把Mary的工作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她是发自真心这么说,而Mary听到了以后也是发自真心的开心。
专注于同一件事那一刻,这两个女人的灵魂是契合的。
菊石,就是那个契合点。
可以说,这两个女人能够相爱,是因为对待菊石的态度让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正因为如此,当她们一起挖出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化石后,两个人满心的愉悦。
Mary话多了一些,Charlotte心情更是轻快。
在这么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两个人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波澜。
在我看来,她俩的感情早已喷薄欲出,要不是Mary那闷闷的性格,要让Charlotte一吻再吻才能解锁,她俩可能更早就发生点什么。
不过可能正因为这种压抑的性格,好不容易才吻在一起的感觉才有了天雷勾地火的味道。
一点就燃的爱情是不需要理会环境的杂质的。
一个对感情有着炽热需求的贵妇,一个压抑自己情感多年的科学家,我看不出有什么慢慢来的必要。
她们互相亲吻之后有过短暂的伏在对方肩头的瞬间,Mary对Charlotte肩头那种溢出屏幕的留恋,让我看到了情欲以外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奋不顾身的爱。
虽然后来Mary因为Charlotte没跟她商量就为她安排一切的原因冲着Charlotte发火,但是大部分时间,Mary对Charlotte都是很包容的。
包括她们doi的位置,包括事后Mary还给Charlotte讲黄段子,都能感觉到Mary爱着这个女人,会为她迁就许多事情。
而一开始笨手笨脚的Charlotte,后来居然亲手绣了手帕送给Mary,也证明她愿意为对方改变。
她后来为Mary安排的一切,都是她太爱这个女人而自作主张做了一些决定,但尊重对方、愿意为对方作出改变的心意从来没变。
(是的,我认为是HE。
)
激情与唯美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好电影,我能从两个人的身上分别看出什么是爱,以及爱的不同形态,导演把这个感情放在了一个极端环境下做了一次实验,但菊石催生出了爱的产物。
电影有为女性平权的意思,描述了两位女性之间的爱情,但是又不完全为她俩感情辩护,如果要浓缩成一个词,我会选择“尊重”二字。
我爱你,但首先是我尊重你。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聚焦在阶级差异上,这种扎眼的真实感实在是太棒了!
压抑的氛围营造,扭捏的关系深入,每一个让观众不适的刻画都精彩极了。
一个喜欢的片段:
背对而睡Mary Anning第一次和Charlotte共享单人床的时候,哆哆嗦嗦束手束脚的爬上了床,双双自我克制背对而寝,以各自揣测对方的画面呈现在观众你我眼前,我们都期望发生点什么的时候,下一秒突然转场一个巨大噪音的白天Mary Anning在打磨什么的画面。
(很有导演跟观众互动的意思。
事先声明,我没有看过Mary Anning传记,也从来没了解过Mary Anning的生平事件。
所谈所感所想,皆是仅限于这部电影。
我想,以我个人的理解,导演并没有想要拍摄一部同性旷世奇恋的片子,不是着重于拍同性恋情的开始、发展与结束。
他想讲的是Mary Anning,而在这个剧本里,只是刚巧Mary Anning是个同性恋而已。
希望各位姬佬小可爱们早日摆脱对女同性恋情的刻板印象和幼稚的观影习惯,不要因为不符合你的设想就轻易妄下评论。
Charlotte和Mary AnningMary Anning。
作为性少数。
作为底层阶级。
作为一个底层阶级的性少数,在一个偏远小镇上,努力生存的女同性恋。
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痛苦且压抑的事情。
假设你是Mary,你有一个母亲与你同住,她古怪冷漠。
每天和你谈论的内容,翻过来转过去的永远是:你有没有去挖石头,你石头有没有赚够钱。
她关注紧盯着你的存在,像一块悬在你头顶的落石时时刻刻在精神上折磨你,只因为她依附于你才能活下去。
Mary Anning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里,压抑、克制、别扭是必然的。
恋情和床戏的展开,是网上最多人谈论的了,多是一些「突兀、刺眼、不唯美、粗俗、粗鄙」的结论。
我倒认为:突兀的感情发展和不雅的性爱画面,正正是符合了我们真正真实的生活。
比如~母亲的无爱冷漠自私、
小小的房间小小的床四处漏风简陋的小家、没有新鲜事的熟人社会小镇、死水一般日复一日无趣的生活、为了温饱生计省吃俭用步步为营、依旧过得如鱼得水的前任女友、
脏脏的指甲,阶级差异让每个女同性恋都嗤之以鼻敬而远之的Mary Anning藏污纳垢的指甲、抑郁敏感的Charlotte对丈夫的性需求、
CharlotteMary Anning对女性肉体的渴望、Charlotte跟Mary Anning天雷勾地火一触即燃的情欲、阶级差异的无所适从格格不入,等等等等。
这些片段都太过真实,以至于我们看得异常扎眼。
我们观看的主流影视剧,往往在展现一段爱恋的编写里,是那么的刚巧,刚巧双方单身或正要单身,刚巧双方心智都很健全,刚巧双方背景条件还不错,刚巧我爱你你来你也爱我,刚巧非你不可生命的意义唯爱第一。
可是生活不是这样的。
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往往不是出生在优渥的家庭,没有应有的圆满健康童年,跌跌撞撞,鼻青脸肿,乌七八糟的长大,不知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的价值,不知道自己的意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结局。
我们大多数人对待生活,总有着偶像剧般无脑且低智的憧憬,却没有合理自知的规划。
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常常随波逐流,在时代的洪流里最终活成了主流社会价值对我们的期盼,无由来突然的恋爱、结婚、生子、衰老。
这是人生常态,是极难挣脱的泥潭。
正如Mary Anning和Charlotte的情感,突然到来,突然喷发,简单粗暴直接,但真实。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所以,在看这部片子仿佛旁观的视角,演绎着Mary Anning生平事件的时候,我是很自在的。
导演总是给我一种冷静旁观者的风格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电影告诉你世界就这样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人各有命。
扯远了。
最激烈的一场床戏真实的性爱,往往不唯美,它不是你偶像剧里微笑甜美的虚伪高潮脸,不是你偶像剧里没有体液交换彼此香甜干净的身肢舞蹈。
它有可能是剪刀腿,也有可能是六九,更有可能其它什么奇奇怪怪的姿势或奇奇怪怪的癖好,大汗淋漓歪七扭八,你无法抵抗,因为这是你身体最原始最本能的呼唤。
是老房子一点就着的火种,不需要装点,不需要提炼,不需要修饰,就是这种一击即中的冲击!
你无法抗拒。
是荷尔蒙的呼唤,粗鄙又美好,无法抵抗。
或许…这是一个两个寂寞的人相遇相互短暂取暖的故事。
不得不说,也许这部片子的剧本,可以多花一点时间打磨打磨,能做到更好,完成度会更高。
老实说,我特别不喜欢结局,太过讨巧,太过美好,太违和于那个时代,太不符合导演的叙事风格。
我自认为这个结局跟导演原本想要表达的结果有不得已的偏移,但是“政治正确”你懂的。
关于Mary Anning和Charlotte的两个同性角色,我站在一个同性恋的角度看,觉得表现是不太满意的。
你总能在细微的点点滴滴看出,凯特和罗南这两位直得不能再直的异性恋,在极其努力的演绎同性恋人,那种别扭感,那种用优秀的演技达到角色亲密但内心又无所适从感。
哈哈哈哈哈哈哈。
主观看法:凯特在凹身材,罗南状态很紧绷没放松下来我有一个非常主观感受:罗南相当不错的演绎出了Charlotte这个角色,敏感抑郁又娇惯坚强的富家小姐,观众看了无不我见犹怜。
只是,也许角色性格跟演员本人差异太大了,所以在发挥的时候远不如她演绎《小妇人》的Jo来的自然自在。
总有那么点放不开的感觉。
ok这都不重要了。
最后,希望,在未来,同性电影会越来越多,类型和题材也越来越广。
一开始看满脑子都是:我,可以叫我mary也可以叫我Anning,一个在海边捡石头凿石头十几年的大T子,海风和岩石早已石化了我的脸部(前期看起来真的永远没有表情也永远不会笑),但是我依然有着大T子的传统美德,仿佛天生就拥有完美照顾他人的能力(T子多美好的一个物种啊!
保护T子人人有责),看护着那个她;她,甚至没有名字,一直只被人叫做默奇森夫人,看起来就非常柔弱,走路慢慢的一直都不开心的样子,随时都要碎了还要跟我去捡石头干什么。
安宁前期的一些直男特质真的是这个电影的喜剧来源。
影片整体节奏都偏慢,前期已经过一半了才逐渐点亮爱情的小火花,这倒是很真实,女本子都是这样的,进程前期非常非常非常缓慢,但是我一直都认为这个过程反而是最美好的。
爱情的感觉刚刚浮现的时候总会感觉到非常奇妙,虽然也焦虑每天担心被对方发现啦担心是不是自己多想啦等等,但是那种脸红心跳加速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疯狂分泌的感觉肯定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过程就有点像交响乐里前面的那部分乐章,缓慢推进,到高潮的时候肯定是接吻互相确定心意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为啥之前都把接吻定义成神圣的初吻呢?
甚至要结婚才能给出去?
其实就是接吻是最适合用来确定心意的行为。
确定完心意之后自然就是进入蜜月期,如果我能有的话也希望这样的时光能持续一辈子那么长,这肯定是恋爱中感觉最快乐的日子。
接下来因为故事设定就在女性地位还很低下的旧时代,这种不合伦理的爱情注定不能存在(别人拍这种有外部阻力的片子已经要回到旧时代了,而我们根本不用倒回古代,现代都还不能拍出来呢(地狱笑话),两个人的分开如约而至。
本来分开就分开了吧,我觉得这样就是故事的结尾了,也挺好的,就互相在人生里留下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可不知道为啥编剧他偏偏就不。
很久之后默奇森夫人请安宁到伦敦,但是两人已经不是当初的两人了,我最痛恨的就是这种戏码:当你没有见对象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见面,你会发现你们之间还是会有一种不可翻越的陌生感,即使你们还是一直在微信聊天或者干嘛,但是这种感觉总是挥之不去,it's killing me.默奇森夫人给安宁安排好了一切还想着这是给安宁的惊喜,但是这又是每个人都会犯的错误,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要替别人做任何决定,沟通无论何时都非常重要,相信如果夫人能和安宁好好聊这件事,结果会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很多人会把这部电影和烧女图进行对比,确实电影一开始的很多画面的构图,色调,场景就非常相似,但是我会觉得在这些层面上烧女图都会比菊石更胜一筹。
在情节上烧女图能更加看出双女主对于时代的反抗,更有戏剧性;菊石更加偏向写实的画风,看到他们的故事好像觉得会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只有T子作为一个化石学家能真真切切地对时代有所反抗。
当然他们区别最大的还是结尾,如果菊石能在夫人回伦敦之后就停止的话他们的评分将会是一样的。
因为到最后很明显能看到那个石化的安宁在夫人的滋养下终于变得融化了一点柔弱了一些,但是夫人走后她又重新凝固了起来。
《菊石》是一部讲女性之爱的同性电影,电影整体的气氛和基调都很符合秋日的海边这个情景,平稳中带着冷清,在玛丽生活的那个小村庄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几乎都像这片大海的海风一样沉默寡言。
电影中最为主要的是夏洛特和玛丽之间的爱情,我始终觉得关于这份关系,它所传达的还是经典的主题——尊重与理解,夏洛特的丈夫与夏洛特在相处时颐指气使,无论是吃饭、休息抑或是出游都由他一人独断,甚至连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也难以满足。
扮演夏洛特的女孩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即使面色在电影开始之初有些苍白但依然难以掩埋面庞下所压抑的青春。
而玛丽,一个长年与母亲独居的古生物学家,孤僻、冷漠却对化石出土与研究有着坚忍不拔的决心与认真,她的这种独居气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刺猬的优雅》里面那个守门的老太太,她们都有着坚毅的面容甚至带了一丝中性气质,她对于古生物的研究有着矢志不渝的忠诚与决心,但是由于家境的贫困与母亲的病,她也不得不低下头颅为谋生计。
夏洛特的出现本身就像是玛丽生活中的一个意外,科学家的生活大多是枯燥无味且繁琐的,而且从玛丽麻布厚衣的打扮来看,作为一个女性她的性欲也是长期被压抑的,因此夏洛特的到来打破了她以往生活的节奏,鲜活的生命与青春的肉体也诱惑着她,并且也对她的工作表示了尊重与欣赏,在这些因素的契合下,两人产生了激情的碰撞。
遗憾的是,电影中关于两人爱情的萌芽以及产生着墨不深,更多是白描似得勾勒下来,玛丽作为第一主人公还至少包含一些细节的眼神特写,但是夏洛特却好像没有细致的心理过程的描述,简单来说就是你可以从导演的镜头和特写中了解两人之间产生了情感,但是对于这种情感的诱发与发育却不是很清楚,一个突如其来的天雷勾动地火的吻给这段感情作了一个正式的自我介绍。
对于电影中两人激情的描写我并不认为是男凝,反而我很喜欢,因为它非常赤裸且直接地将女性之间的快感与取悦表达在镜头前,因此身体的裸露也恰如其分并非是为了讨好男性观众而将胸部怼在镜头面前,两人潮红的面容让我一时分不清是戏里还是情动。
虽然我觉得虽然激情戏的拍摄并没有给我造成不适但好像与全片形成了一种割裂,可以说全片基本上是一种平淡中带着一丝海水的咸味,是让人冷静下来的氛围,而两段激情戏所迸发出的激情让人感觉就像是喝茶的时候嘴里进了一颗草莓,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电影的前半部分对于两个压抑情感的描写并不充分,激情发生的场景也并不暧昧,因此我不会觉得这个突然缠绵的吻有任何让人眷恋的必要,其次就是演员的选择,我始终觉得温斯莱特有着一种圣母玛利亚的气质或者说有一种修道院中mother的气质,而罗南就像是一个青春美好的小天使,在这里面我甚至无法把她跟人妻联想在一起,可以说她们俩在这部电影中都没有很强的性吸引力,因此激情戏才会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我觉得如果适当地将激情的部分换成眼神之间的交流与身体的接触会让这份感情有一个跟自然地进入。
关于影片的后半部分,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感觉像故事都还没讲完一样,玛丽和阿姨之间的交流让人生疑,她们曾经是情侣吗?
玛丽与夏洛特相聚,夏洛特想要玛丽住在伦敦和她一起,玛丽以不想成为她的金丝雀而拒绝,这里其实就与电影上半段所要表达的尊重和理解相悖,因此唯一的解释在于性的吸引,两人感情的出发点在于欲望的彼此满足,然后这一点却是这部电影最缺乏的,最后电影的镜头结束再两人四目相对看着那个代表着玛丽科学信仰的剑龙化石,这个无声的镜头似乎暗示了夏洛特明白了玛丽内心所坚持的与所信仰,但后半部分的容量显然不足以消化情感的两个转折。
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在拍摄上还是很好,电影对于光影的处理,唯一一处让所有画面都布满阳光是在两人相恋的时候,其他则都是暗淡的沉闷的光调,这仿佛就是玛丽人生的一个象征,即使有夏洛特,也只不过是短暂出现的一束阳光很快又归于暗淡,最后镜头在大英博物馆里有一个玛丽与画像的错位镜头,我觉得这其实表达了导演对于玛丽的认知,她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这段感情也只是她人生中的一段逸闻,但是两人感情的戏码又是这部电影的重点,所以我也不明白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她到底是想要表达两人之间的这种感情还是玛丽的人生。
影片的拍摄、服装以及场景的布置都给人身临其镜的感觉,尤其是温斯莱特的演技,从那双指甲缝里还藏着泥垢的双手一下子就能让人相信这个人是长年在海边挖石头的生物学家。
emmm不是特别有感觉,过于平淡且缺乏张力,相比《上帝之国》的天雷勾动地火,这部简直冷静到有点性冷淡,即便床戏看起来是很大尺度,但是缺乏情绪的铺垫和吸引,导致也不太能get到。想了一下为什么烧女图会让人觉得如此充满欲念,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是创作者出发视角的问题,关注的内容有点多也使得本片注意力稍显涣散;另一方面还是因为,烧女图中视线的流动催生了欲望的投射,这对于建立人物关系十分必要且有效,但这部就没太感受到这种意念的交流。
两人确实没有化学反应,只衬托出《卡罗尔》和《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好来…
比较典型的7分电影,well made但是离佳作总是差一口气,最喜欢部分的居然是soundtrack。这部电影像个混合体,年龄差设定与《Carol》相近,叙事背景和手法节奏像极了《烧女》,本质讲的却是《阿黛尔的生活》中爱情与阶级的问题。但《菊石》仅仅做好了细节与符号的捕捉,在剧作深度,节奏把控上都出现了明显的问题,水准从后半段两人的重逢开始急转直下。Winslet贡献了影后级别的表演,而与之对位的Ronan却让人失望。Charlotte可以说是Ronan在选角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她的表演却像是应了网友的那句玩笑:Portrait of a lady bird
煎熬。两个人的感情,毫无火花。我反而觉得,被夸得最多的摄影和剪辑问题最大,在表现细腻情感大特写时候剪辑太跳,情绪起不来,固定远景的时候,剪辑又太闷,画面里没故事。
亲密戏看得我全程脚趾扣地,拜托你们两个看起来完全不熟啊!!和上帝之国相同基调的作品,只是前作里塑造的基佬还不错,这次的姬佬实在有点生硬。不完全是演员的问题,个人觉得这样堪称一拍即合的情感转折也许适合男同,放在女同性恋身上却很难拍得好。
(金馬影展2020)當初看到這CP組的第一個想法,的確新鮮,但也太違和了吧,不過實際看完正片有了不一樣的想法;端看溫絲蕾和羅南兩人真的缺乏那種「苦後回甘」的化學反應,但這就是《菊石》想帶給我們的基調及情緒,冰冷、安靜、疏離,看這對百合絕對不會有什麼「天哪甜成這樣,原地結婚好不好!」的想法,我們會覺得他們彼此過著彼此的生活那該有多好,而電影就如同這段情一樣平淡無味;角色之間的聯繫除了少許輕挑愛火的時刻之外,兩人與觀眾之間的相處(體感)時間是極為短暫,感覺我們還需要去閱讀並了解更多她們的情感及故事,但編導選擇點到為止,其實不意外有人會拿《燃燒女子的畫像》來比,因為這部無論人設及結構上都有點相似,但從作者角度出發兩者可完全不同。
莫名其妙的发展,唯独没有爱情
真的太冷了,不仅冷,还很粗糙。。。就几天内迅速升温的感情都让我怀疑这俩人是不是太寂寞了。。。女人间感情的细腻是一点都没有,更别提两人之间的火花了,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凯特的演技。
《菊石》给我的总体感受,如果用路程来形容,是一段寒冷的,泥泞的跋涉。温斯莱的造型,会令刷颜值的同学失望。我想这是老李的执念吧,劳动者必是劳动者的模样,粗壮,布衣素颜,指甲缝总是黑的,不会是出水芙蓉。 不需要是出水芙蓉。
1. 事实证明 正片不如看预告2. 事实证明 会拍男生gay couple不代表会拍女孩子3. 事实证明 演员之间有无chemistry真是玄学 4. 事实证明 不是是gay就懂女人 (我托德的功力不是谁都能随便复刻的 小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s 温温尽力了 我爱温温
看了一半 这两人不来电
没有脸红心跳的波涛汹涌,更别提一眼万年的暗潮涌动。BUT,I NEED A GIRL.
“难道我只是孤独一人吗?然而在我的梦里,那个幻象也在念着我、恋着我,我开始回应,但幻象消失了,我继续哭泣,仍是一个人。” 荒芜凄凉的大海,冷风瑟瑟的海滩,深藏乱滩的菊石,深藏于心的爱;雷厉风行的玛丽,温柔体贴的夏洛特,两人在不知不觉间摩擦出爱的火花,但在冷酷无情的现实面前,总有一块看不见的玻璃阻拦着她们,两个无处安放的灵魂,只能把自己的爱慰藉于彼此的心;西尔莎·罗南的微笑是致命的毒药,看一眼就便让人春心萌动,沉迷于此,无法自拔。
怎么说呢,似曾相识的片段,但又都无法比及;海边场景像烧女图,床戏像阿黛尔,结局的凝视像卡罗尔~~~还有,温斯莱特不再拿个小金人,我不服!!!
没有你的生活,就像粘贴廉价纪念品,它并不难但是无聊。有了你的海滩,就像搬运巨大的化石,不单省力而且快乐。但爱不是活下去的必需品,只是冬日里的插曲。爱也不是豢养在笼中的金丝雀,而是畅游在深海里的鱼龙。对菊石的目光有多热切,对世俗的爱恋就有多冷却,悬崖峭壁挖掘,爱错一步就会粉身碎骨。
最触动的 是安宁与她11岁挖掘出来的鱼龙相逢的那一刻
看过 补标 看完想吹海风
同样的单刀直入,同样的天雷勾动地火,上帝之国可以,菊石怎么就不行啦,怎么就没火花啦,老双标了,在我看来开放式结局=he,整体四星,有生之年能看到凯温跟罗南搞姬加一星,睡到就是赚到,还要什么自行车
非常奇怪的缺乏双向的视线。情感关系与阶级关系是碎成两块而无法黏合为一的石头。
对于海水的恐惧被涌现的激情冲散 无论是礼貌的抗拒还是无奈的分离 就如同博物馆中陈列的化石那般 重要的是产生的过程而不是今后的拥有;运镜比烧女图舒服多了 当然肉体的呈现手法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