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2022)6.8202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 佛罗莱恩·泽勒 / 休·杰克曼 劳拉·邓恩
我始终觉得造成悲剧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从小因为父母家庭离异而造成对那个小孩的一辈子伤害了,而且我感到看到结局真的特别现实又很残酷,一个父亲他无论再怎么去挽救他那个儿子,但是最终还是没办法挽救回来他的生命,而最后只能够和这个小孩说再见,不过生活是要继续下去的,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1、这部片子对我而言最有用的部分是学习如何平等和他人相处,我可以观察他们,然后进行模仿,我虽然不在乎讨好的人,但讨好的模式却是无意识的惯性。
我很羡慕贝斯的有力和对孩子同父异母的哥哥真实表达的友善、猜忌。
当然我也知道这些模仿很多时候并不适合我的场合。
我现在的处境竟然要必须灵活的去跟他人相处,然后把自我放低,因为对方拥有更多的权力。
也许在改变讨好这个行为习惯之前我需要做的是一边说话一边思考。
2、我能感受到儿子的痛苦,观看的过程中忍不住指责:为什么要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
马后炮,但是生存的意义靠一个孩子去探寻,实在是好难,我现在仍然觉得死亡是最好的礼物,比生命要好得多。
父母就像动物一样繁衍了另一个动物,但是人类已经脱离了自然环境,建立了所谓的文明——城市,这样的生育伴随着的是一种生命的缺失。
你怎么能要求自己像动物一样自然繁育,然后又自认为自己是高等动物,拥有所谓的文明?
这种恶心的双标是人类小丑的拿手好戏。
父母是有责任在探寻到生存的意义后生孩子。
我真觉得马斯克造火星对普通人而言没意思,他是未来家,展望的是个人的梦想,是那一小撮顶尖的人的梦想,而不是人类的梦想。
按照人类生存状态从数量角度,人类的梦想应该是可以好好的生活,而不是被剥削到没有余力去思考。
3、让我惊讶的一个片段是儿子第一天去新学校时,历史老师在讲政府和法律,这不是我们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吗?
笑死我了。
生怕人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人权,所以生产出一大批追求快乐的猪。
当然这是我的疑惑,我知道尊重不同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选择,但是那些人全部都没有生长出独立人格啊,我想我可以做的是尊重生命,对于没有独立人格的巨婴的价值观,可能还谈不上尊重,因为根本不存在。
4、对于结局,很明显的部分是:父母的爱直接导致了儿子自杀的结局。
对于一对不了解抑郁症的父母,他们所做的行为真的是非常爱儿子的,是出于非常非常爱的。
可能他们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保护儿子,这是人类共有的盲区:非专业的事相信自身的力量。
(忽然跳跃到《星际穿越》,爱真的能打败一切吗?
那部电影我也没有看懂。
)但跟医生所说的一样,对他儿子维持生命以及治疗抑郁最好的方式是在医院之中。
我也好想有专业的治疗团队来治疗我呀,但是我没有钱,我只能无数次地对空气喊救救我,救救我,救救我…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家庭变故给每位成员带来的精神创伤和伤害,很可能成为生命中永远无法抹除的烙印。
当我们苛责父母时,又是否想到,他们曾经也是受伤的孩子;当父母教训孩子时,又是否记得,自己也曾讨厌父母的行为;孩子倒在枪声中无疑是最大的悲剧。
可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被困住了。
孩子正竭尽全力阻止家庭分崩离析,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去堵住裂缝。
可是裂缝又怎是一个人能堵住的呢?
比起堵住裂缝,或许我们更应该接受裂缝存在的事实。
讨厌也好,喜欢也罢。
有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就是,我们避无可避的变成了父母的样子。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2022)6.8202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 佛罗莱恩·泽勒 / 休·杰克曼 劳拉·邓恩
拍完了备受好评的《父亲》,佛罗莱恩·泽勒又带来了一部《儿子》。
就像前作被译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那样,这次的译名延续了相同的风格——《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以至于尚未观看时,就在豆瓣讨论区发现有人打趣道,导演是不是要学习一下理查德·林克莱特,整上一出“困在三部曲”系列?
我知道这个玩笑也许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实在是一部悲伤的电影。
就连立春之后的暖阳,都不能驱散观影过程中被层层剥离的痛楚。
尼古拉斯在床底下藏了一把刀子,痛苦的时候就会在手臂上划两下。
而这只是导演带给观众绵长创伤中的一切微小切片,佛罗莱恩·泽勒确实是一个喜欢折磨人的导演,他越是拍得细腻到尘埃里,观众便越是被刺痛。
120分钟的光影里,每一个镜头都仿佛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残酷拷问。
我们不知道尼古拉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抑郁症这条黑狗缠上,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父母离异肯定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他的生活从此失去了太阳。
那是他的父亲,一个曾经像太阳那般光芒万丈的男人,带他乘风破浪,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但由于父亲的出轨,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伤心人。
在母亲终日的抱怨下,父亲光辉的形象也土崩瓦解。
这对年少无知的尼古拉斯来说,他的人生已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就像他在影片中所说,每天都活在一个撕裂的现实中。
但这并非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至少从同父异母的弟弟降生一刻起,正值青春期的尼古拉斯,终于明白有些东西要从他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
在原本的生活被搅得七零八乱时,他终于做出了改变,去和他的父亲一起生活。
这或许是他最后的自救,但这谈何容易。
细腻敏感的尼古拉斯,就连一片风中飘落的树叶都能使其感伤,成为改变生命进程的一次“蝴蝶效应”。
就像那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1776年《独立宣言》签署时,各州的表现仿佛一群吵架的兄弟姐妹,人人都想要主权。
”这何尝不是尼古拉斯和刚出生的弟弟之间的某种隐喻?
尼古拉斯尽力了,但有些事情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尼古拉斯的父亲在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你见过一个散发着快乐的青少年吗?
”无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在轮下》,每个孩子都必须在青春期接受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考验。
对天性脆弱的孩子来说,原生家庭的不和谐,父母的过于强势,校园中遭受到霸凌等等,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原本的人生轨迹。
就连尼古拉斯的父亲,一个事业有成、身强力健的完美中年男人,也永远摆脱不了父亲近乎诅咒般的训斥:“你这辈子要做什么?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做过这个,做过那个,我们该拿你怎么办?
如果你知道我现在有多羞愧……”好在他最终拨云见日,并没有不幸地沦为牺牲品,但谁又敢拍着胸脯保证,这样的教育就不会培养出反社会人格或变态杀人狂吗?
对尼古拉斯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到底也都是天性善良的。
情愿把一切痛苦,都转化为对自身的伤害。
但即便像他父亲这样看上去无所不能的人,也终究不能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把他从魔鬼身边拯救过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傲慢,就像他不能理解尼古拉斯为何要自残那样。
当这样的事情一而再的发生,所有的视若无睹都将成为悲剧到来时的忏悔。
放眼尘世间,不知有多少孤独的孩子,正在一个个黑漆漆的漫漫长夜中步履蹒跚。
他们紧握着手中那只易碎的灯笼,花火在鬼魅般的夜风吹拂下忽明忽暗…… 我想,大多数观众看完影片后都会忍不住长叹,尤其当他们看到最后15分钟的那一幕“反转”之时。
那本该是多么美好的一段画面啊,也许它正真实发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
但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一种痛彻心扉的领悟。
佛罗莱恩·泽勒只不过用了一种最残忍的方式,去警醒世间所有破碎的家庭,一晌贪欢的男女,和那些无辜的孩子们。
愿每个在黑暗泥沼中挣扎的孩子,都能幸运地走出困守内心的那座孤岛,去拥抱每一次的碧海蓝天。
首先说,这不是影评!
不是影评!!!
只是一些凌乱的想法,我短评写太多了,它不给我过……可恶!!
伤害不要代际传递。
正确地“爱”,是需要发现自己的软弱的。
认同点评的马老师说的,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但就电影艺术性而言,是最好的结局。
其实不光是儿子困在心绪,父亲也是如此呢,他也为四十年前他父亲的行为而痛苦。
一心为事业,和儿子的自残也许是类似的,都是为了确证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和价值。
他勉勉强强存活了,而儿子失败了。
对此我很遗憾。
当他们回家时,我就期望不要做这种令人遗憾的事情(自杀),但电影终究强调艺术性。
另外老师还谈到了中国和西方“家”哲学的思考,将“家”上升到哲学我一开始有点意外,但很快觉得应该当然如此。
不过我讨厌影片的家庭背景设定,高楼、白领、政客团队……所以在一开始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带上偏见而讨厌,认为儿子无病呻吟和娇气,遗憾。
此外,对儿子的精神状态的表现并不是很好我觉得,虽然多从父亲视角叙述,但缺少内心心声加大了一开始的理解难度。
也许法国人来拍会加上?
😂
我来品鉴休姐的演技,虽然我一直觉得休姐演技就是好莱坞一般水准——很吃本子,年轻时漂亮得太出挑,演笨比美人或者动作明星就可以一路吃香。
年纪大了就容易吃瘪几次。
但是这片子没法品鉴演技,因为拍得很乏味单调:本身题材就很沉闷,是部全是压抑灰调没有戏剧张力的片子,拍摄手法又那么平庸平淡,实在是没什么让演员发挥的余地,发挥了也捕捉不到讲不好,我实话实讲。。。
而且,极端的苦涩喜悦疯癫都没有的,被原生家庭阴影压迫一辈子,又不断为家庭妥协的上班族是不会有什么张力的,所以只能演脆弱,演得差强人意还算不错。
说到底关于原生家庭的罪孽,总要有人承担苦难,就像还债,父亲欠的债,儿子还不完就要给孙子还,根本无解的循环,没法被救赎,外人再爱那也都是外人,这种强度的压抑和反反复复的低气压负能量给任何心里阳光的人都会有吃不消的一天。
所以无解的。
有些人很坚强,硬撑着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正向的反抗,反复尝试让自己今天活得比昨天更好;有些人脆弱但勇敢,就想重启人生直接一死了当;有的人彷徨但更恐惧死亡,于是过一天是一天,也照常把路走得差不多顺畅……处理不好自己原生家庭的孽最好别做家长,越来越好是建立在自我认知清晰足够且有优秀自控力的基础上,底子差还既要又要,真的非常容易让除不尽的罪孽进一步疯长。
这男孩走的每一步完全可以预估,,,这片子真的挺鸡肋,题材是好的,但有病没病的看着都心里不舒服。
看影片是可以看不舒服的,经受苦难是为了宣泄情绪、为了模拟某些经历、为了了解不同的人生……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吸收点什么得到点什么,这应该是一种良性的不舒服,而不是单纯的苍白的无用的无助的受罪。
该深挖的也没深挖,都是零碎的片段零碎的爱和零碎的余孽,该认真串起来的都没串起来,就拿一声枪响粗糙地上演戛然而止疼痛绵长的戏码,太苍白太粗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就算了,连说清楚问题说清楚这父子循环如何可悲都做不到。
把患者遭受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全拍成了无病呻吟,这太可怕了,这让受难者共情却得不到正确引导,又让过路人——没有经历过这些苦难或身边没有这样情况的亲朋密友的人——徒生厌烦。
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桥梁没成功搭建起来,倒是多了层灰色的隔膜,难道中心主旨就单纯为了说明这些人注定受罪注定无法解脱注定无法被理解,连双亲试图给予的爱都变成了无知盲目的笑话,那怎么改,就该把人关进医院一切听医生的话?
这太没有意义了,摆了一通事实和问题,却没有解决,甚至没给几个模糊的可行方案。
没有解决那你把这个问题讲好也可以,结果讲得也那么寡淡,,,很可惜。。。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得也是我就这样,我被困住,但我不想变好,我经受,我承受,但伤疤已经形成,我就该背负着继续这样寡淡如苦行僧一般往前走。
这部大概也想要这个调调,但是表达出来的却是寥寥。
但是拍这种题材是好的,希望有更多的导编更好地解读心理疾病患者,祝我身边这样的朋友能继续勇敢生活,尽全力,挣扎,活得越来越好,哪怕一点,也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
如果是在快乐的周末建议还是不要看这部了,会被压的喘不过气。
剧情是在极低气压的环境下推进的。
前半部分比较缓慢,也没有激烈的冲突,而且还被“儿子”的抑郁症表现带动着,所以看着比较累。
如果作为一部写实题材的影片来看,确实是不错的片子。
对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描写很真实,对抑郁症患者本身的症状描写很真实,对周围人面对抑郁症患者做出的表现还原度也很高,虽然我们普通人可能会因一时难以带入而感到“矫情”“累”,会感觉是为了emo而emo。
但在院线上映,光有真实是不够的。
导演把一切都真实的还原出来,儿子被困在心绪里,父母也被困在各自的角色中。
但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出解法,导致被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永永远远被困住,最终悲剧收尾。
看完需要缓缓。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2022)6.8202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 佛罗莱恩·泽勒 / 休·杰克曼 劳拉·邓恩
看完电影无限唏嘘,为人父母,仅有爱是不够的。
在抑郁症如此常见的当代,每个人都应该正视抑郁症,并学习怎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帮助。
孩子病了,应该真正了解他的痛苦,与医生合作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而不是口头说爱,没有真正的陪伴理解帮助。
自私的父亲软弱的母亲,敏感的孩子成为失败婚姻的牺牲品。
有些灵魂脆弱易碎,人间留不住。
其实挺诧异来到豆瓣看6.7分,我觉得,电影里很多部分听写实的本人当时青春期很抑郁的那些年里,一开始那些父母大人们都是对你好言相劝的,希望你能够通过这些“善言”做到改邪归正(开始父亲去和儿子谈)。
然后就发现,不管用,于是态度逐渐强硬,迫使你作出一些改变来(儿子转学)。
某种程度上,父母大人们总会看到你的那些“好转”(尼古拉斯对父母撒谎说情况变好)。
再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又开始暴躁,急切地希望你有所改变。
没人去愿意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只想看到你变回一个正常人。
但是这个电影里面,这对父母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父亲为了儿子辞掉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对他的所作所为,他也是做到了和他的父亲不一样(很厉害)。
包括积极地响应儿子的需求,带儿子去看积极的治疗。
我当时,说出来真的很讽刺,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我的精神状态出了问题,都在上香拜佛,我受够了。
更讽刺的是,我真的受不了了,在学校晚上打电话,一种要si了的心态在打电话,为什么亲爹亲妈听不出来你亲闺女的情绪有什么不对呢。
第一句话就是,你今天高兴吗?
这是什么kpi吗请问,最后还非要听我笑出来,你才能高兴地挂掉电话,一种马上要si掉的心情去笑出来。
然后他们就又觉得女儿今天心情真不错!
我真的受够了。
无知真的太可怕。
最后带我去见心理医生的,还是班主任,魔幻现实。
再一个我想说的是,最后父亲同意让儿子先离开精神病院,他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能理解,他听了儿子的请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本人有类似经历的缘故,较早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这个儿子的紫砂倾向了,比较强烈的是比如他父亲知道他转学以后就去了一天学校的事情那里)。
而且当时在医院里,他的行为跟之前抑郁的消沉不一样的就是他有点过激,我的理解是:求求了,快让我出去啊。
我要去si,我真的一刻都活不下去了。
所以他后面淡定的遗言状态,和父母认为一切都会变好,真的很现实主义我说。
如果他没有紫砂,或者没有紫砂成功。
可能会恢复地逐渐正常,但我想很有可能的是在他与父母之间的交锋中,父母一方逐渐失去耐心,最后剩下他一个人。
然后写作事业并没有发展起来,自己只得了一个工作谋生。
最后父亲去培养那个小儿子。
不管怎样,最惨的还是妈妈不知道没有这方面经历的人在一些地方会不会看不懂。
(一些让我非常有共鸣的对话以及画面)
剧情片典型的大段对白,将矛盾在小空间短时间内快速激发。
父亲非常典型,we need to talk不断复现,从一个儿子的主线悄然拓展出了三代人之间不断迭代的家庭矛盾关系。
虽然彼得不是一个好父亲(大多数人看来)但他也曾经历过那些不好的对待。
从穿插的回看片段可以看的出彼得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但和儿子最终一枪结束自己生命完全对立。
这无不从剧情中将原因体现的淋漓尽致: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按照自己认为的轨迹去发展,一切不同寻常都是应该被责骂的。
当看到抑郁症的他还被父亲指责的,甚至到父亲“崩溃”说儿子不应该指责他的时候,都是责备的语气,我感到非常的可惜。
最后,父亲的想象中,尼古拉斯完成了他自己完美的一生,再也不可能来的属于他自己的一生。
整个影片不停制造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及真实的我们可能都会有的内心挣扎,去压垮每一个人。
孩子的抑郁,来源于家庭,又没有被家庭的大尺度时空去疗养。
虽然剧片没有交代尼古拉斯的抑郁原因,但每幕每句话都一点点描绘出来。
总的来说,略逊于第一曲,但作为剧情片,该有的都有,也令人揪心。
确实是平庸,舍弃了前作的所有技巧去平铺直叙讲一个故事,重点完全放在了父亲身上,但现在的观众可能并不想再看这种父权轮回。影片里展现的抑郁症还算真实,就是无论怎样都不会再快乐了,家人的关心也是一种负担
太困了。。。真的困。。。休叔才是那个儿子。。。另外,抑郁症这个题材真的是雷,建议别拍了
2.5 没人想看精英主义老白男的self narrative和self pity
儿子可否不要走。看不到有什么尊重。
整体平庸到可怕,根本看不进去。本片最可怕的地方是两代爹都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困在时长里的观众(我)
父母的相处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典型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深深的失位感、无力感,而霍普金斯的角色又很画龙点睛的让这种家庭中的典型矛盾有了代际传承的巨大加持而变得更加令人窒息。正确认知和对待因家庭引起的抑郁症任重而道远……
太命题作文了,角色塑造上该铺垫的全靠猜,注意力全被不需要那么具体的超真实纽约地标与各种豪华住宅吸引过去了,共情是有的,但非常有限
……莫名其妙……
在很多心理问题题材影片中,这部更多从一个父亲的视角去描述,没有太多的心理交代,但整体演技都比较到位。
预算:600万首周末票房:21万北美票房:44万全球票房:361万上映日期:23.01.20上映周数:4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554北美最高排名:16发行方:Sony Pictures Classics
“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只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Because I'm in pain,all the time."
一言难尽的观影体验。有好有不好吧…
像尼古拉斯这种情况,确实是需要医疗和药物介入的情况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靠情绪调节就管用的。这部电影有这样的结局能在国内上映真的很惊喜,至少能让人知道,抑郁症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心里不舒服而已。这部电影其实大部分镜头都在父母,或者说父亲身上,充分表现了抑郁症患者家属的不理解、愤怒、悲伤、害怕、轻视、不遵医嘱,等等。有些话熟悉得吓人。
导演的前作用了患者的第一视角来展现老年痴呆,很是震撼,如此珠玉在前,这部的观感确实就大打折扣了。对于大多数并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而言,还是很难共情到患者本身的。或许是为了和前作联系,这部还请了安东尼霍普金斯来演爷爷,还以为会拍成两代“儿子”的故事,但爷爷与爸爸这条线却戛然而止,摘出去对整部片也没有什么影响。最后儿子痛哭哀求父母带走自己,让我想到了之前豫章书院的学生们,但这结局却与我们的美好想象相反,那么父母作为当局者应该怎么判断呢?另外,儿子的演技还是差点火候。
#2022威尼斯主竞赛# 精英利己主义老白男的自怨自哀,不suicide谁愿意看你的self-pity。
龙吟抑郁症。龙吟草莓吃的是操作,本片一口咬下去半嘴休叔的演技。当然主要问题在于编剧太精湛太紧凑。抑郁症要多些粗陋不堪和时空扭曲,如果视角重点是儿子,那可由父亲的卷卷有条反衬儿子的无序漫游;重点是家人,那就让儿子死得紧锣密鼓,父亲陷于绵延的痛苦与困惑。
TIFF22|休叔后半段对他儿子吼的那场戏是在干什么?编剧突发恶疾吗😅?居然把青少年抑郁症的起因全部归咎于父亲出轨?结尾也是给我看笑了,这反思也是反了个寂寞唯一好的是见到了休叔本人,他真的好高
题为the son,其实是the father 2.0,但又完全比不上前作。儿子抑郁的原因大概只是想要原本的一家三口在一起吧,小时候父子相处的那些画面还是挺温暖的……建议导演收手,别拍第三部了。
就像恋爱一样,过去的回忆太美好,让人身陷在那片海里,不愿醒来。你叫醒了他,他会继续选择沉睡,直到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煎熬痛苦越来越深,直到自我了结。死去的人也许解脱了,可活着的人呢?最后谁都难逃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