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类电影,要听从身体的召唤。
如果觉得欢乐,就别把绽开的脸使着劲缩回来,看完后非得板着脸说它不够深刻,山寨了泰坦尼克。
因为这欢乐是多么明净灿烂。
它让人飞扬舒展,而不是一般搞笑片叫人扭曲着狞笑。
它甚至和摇滚乐谈不上多少关系。
摇滚乐各派别的拥簇各自举着一套深幽顽固的精神标牌,拿这个简单明亮的片子上去比划,自然只会有“简单化”“肤浅化”的鉴定结果。
它只不过告诉我们,音乐可以让我们快乐,让我们自由。
这音乐,也可以被置换成文学、运动、绘画、书法、电影、游戏甚至美食,或者还有性。
英国当局视电台为眼中钉想方设法拔除之,当然会让我们联想到我们的广电总局、剪刀手、出版署、网络警察。
但是我们看到,电台人员并不因此而更不自由,相反,他们似乎更加热情高涨,激情四射。
种种阻挠,把他们逼到茫茫海上,反而让他们有了自己的乌托邦乐土。
在我们抱怨写的文字不能发表,期望的电影并非完整版,买到的唱片被删歌时,是不是反而会更加倔强地守护、珍惜、渴望、挣脱?
再怎样凶狠紧张的钳制,我们仍然铸就了自己的热爱。
我们永远有办法得到被删掉的那一部分,也永远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传出去。
这样斗智斗勇的过程,是不是也让我们的热爱变得更加精彩戏剧性?
所以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一些不是初衷过后却会回味的经历。
即使有一天,有些东西会像摇滚船舰一样沉入水底,我们甚至无法发出声音,我们的热爱被逼上绝路,最终也仍然可以得救。
最后那一幕,海上驶来无数船只,有人高举着牌子,上面写着“I heard you!”。
我们一直相信,我们并不孤单,你听不见我,你也可以感应到我。
即使,即使,连感应也不能体会,那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心里的所思所想,为什么就一定要让别人知道?
为什么只是播放音乐,就一定要离开大陆漂流远洋?
为什么骂出F字头的脏话,就一定要让它穿过话筒让几千万人一起听见?
我看完喜爱的电影,写一篇观后感,假如发不出来,不能与人分享,是不是就一定要恼羞成怒?
假如发不出来,就用字母替换敏感词。
假如还是不行,就存进自己的电脑。
假如怕电脑被搜查,那就把评论删了吧。
电影看完,我爽到了,就够了。
我们可以听公共调频广播,感受几千万人在同一频率;也可以听豆瓣电台,感受心水曲目被猜出也感受意外的惊喜;还可以自建个人私密电台,用自己的播放器播给自己一个人听。
音乐已在,耳朵也已张开,自由的条件已经齐备,可以尽情听,尽情舞,尽情骂。
一。
SIMON結婚前,衆人在街上瞎逛。
那股無憂無慮的快樂確實地感染到了我。
最后一幕,SIMON只着內褲大喊:我要結婚了!!!
在午夜,因為這一段無與倫比地剪輯,HIGH了。
二。
COUNT和GAVIN在爬桅桿比賽中同時到達頂端。
此時,COUNT很含蓄地看了一眼桅桿兩端。
最后,GAVIN大喊:ADIOS AMIGO!!!
COUNT則大喊:TUTTI-FRUTTI!!!
兩人都跳入大海。
當時我隻想說:老外真不把命當回事。
三。
Quentin告知衆人政府宣佈海盜電臺違法時。
一片沉默。。
接着,COUNT站起來說:我會在這裏廣播一直到我死的那天,死后幾天也會在這裏。
緊接着GAVIN說:我們一人12小時如何?
然后衆人一個個站起來,都用詼諧的語言表達了自己不放棄的決定。
Quentin大叔挺直腰板的一個別扭敬禮引爆了G點。
所有人都用獨特的敬禮方式像戰場上的士兵一樣,向這位船長回敬了一個豪氣幹雲的禮。
四。
接下來的一個HIGH點是如此的緊密。
就在COUNT正在播報RADIO ROCK的死亡倒計時時,就在全國人民都以為ROCK N ROLL行將就木時,就在政府人員在家中飲酒慶祝時。。。
一片死寂后。。
COUNT大喊:Only kidding,dudes.Let's rock!!! 全國人民都狂歡了。
五。
這個或許不能說是一個HIGH點:船長Quentin啓航了長久沒有啓航的RADIO ROCK,一副歷經滄桑的口氣說:We should have set sail years ago..雖然不到半分鍾,船就出事了。
但伴隨着雄壯的音樂和振奮人心的俯拍鏡頭。
還是很令人興奮的,六。
政府遲遲不派船營救。
COUNT又很英雄地要堅持播報到最后一刻。
所有人掙扎在高高翹起的船頭上,最酷的MARK也說出了他把馬子的祕訣。
看起來真的到了一切完結的時刻了。
但SIMON大喊:BOAT! 接着,在一段“船有多少隻”的睏惑對話后。
我們看到了無數隻船。
“We heard you"!!
七。
其實我一直認為COUNT應該死。
因為在沉船的播音室里,他已經給了即將離去的GAVIN一個很拉風的手勢了。
不管從情理上還是技術上,COUNT都不太可能生還。
但,”ROCK N ROLL“的口號必須由一個最狂熱的人來喊出。
而GAVIN已經把他的最高點放在了跳水的那一剎那,所以這個重任隻有讓COUNT擔當了。
于是,在整艘船都入水之后,COUNT奇蹟般地浮出了水面,并且高舉右拳吶喊:ROCK N ROLL!!在淩晨,冰冷的北海上,無數聲”ROCK N ROLL“的熱情將融化寒冷。
而影片最后定格在Quentin一個無比性格的手勢時,所有熱情都被完美地釋放了。
題外話:BILL NIGHY大叔真是越老越有型了。
相比片中的萬人迷MARK 和 GAVIN。
我真的比較喜歡這個穿衣很潮的老頭了。。
還有一點,他的姪女真的很絲襪誘惑,可惜居然甘願給NICK這個死胖子做了。。
不小心看到好多正面评论,实在太夸张了,有人说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我对这哥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太苦了,政府的送电影下乡活动英明,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bb两句,希望能帮助很多朋友避免损失生命中珍贵的一个多小时。。
电影刚出来的时候好几个朋友分别向我透露说最近又有一部关于摇滚乐的电影,应该好看,说实话我对这种鲜明意识形态类的电影还是比较偏好的,对于这部电影基本还算期待,当有了1024分辨率的下载后我第一时间把它弄到我的硬盘里,在浪费了我生命中宝贵的十分钟之后我忍无可忍的把它删了,有人说“你要看完它才知道好不好”,一部电影,如果它烂,1分钟你就能知道它烂,10分钟我已经很有耐心及爱心了。
就这10分钟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1.这不是摇滚乐电影,这是一个二百五编剧和三百六导演根据自己的幻想对于摇滚乐一厢情愿的意淫。
2.如果一定要说它是摇滚乐电影,那它应该改名叫《幻想摇滚乐是这样儿的傻缺们》3.这是另一个《摇滚学校》,编剧对于摇滚乐的理解程度基本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在可看性上甚至还不如摇滚学校,至少摇滚学校还能当喜剧片儿看。
4.如果你喜欢摇滚乐,别看。
烂片并没有什么错误,我也经常不小心就把一烂片看完了,拍的烂可能有各种原因,预算少,本子烂等等诸多原因,如果一定要拍一个烂片,那去拍烂恐怖片,烂青春喜剧片,烂爱情片,这些类电影烂的很多,也不差你这一个,但是专门针对某种文化和某种意识形态来糟蹋就太不应该了,你要拍个关于时装的电影,起码你自己得穿的像个人样,或者至少要知道什么样才叫人样。
评论里有人拿建国大业说事儿,说中国拍不出海盗电台这么牛逼的电影,只能拍出建国大业,我还告诉你,建国大业和这片儿比一点都不烂,不说意识形态,从其他任何角度上说,建国大业都比这个装腔作势事儿逼假莫三道的“摇滚乐电影”更有可看性。
昨儿一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摇滚乐是好多人的G点,稍微碰一下就射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是跟摇滚乐沾边的就不是傻逼,但凡有人喊一声“摇滚”,他们准不假思索的喊“万岁”并且痛哭流涕,可能这电影是拍给他们看的,摇滚乐里没傻逼么?
有,多了去了。
在此,我真诚的奉劝各位,三思而后行,昨晚熬了夜的去补补觉,能睡一小时就睡一小时,别浪费在这个片子上。
喜欢看文化类型片的我推荐别的,近期的放松日不错,半自传小说改的,拍的很好,配乐也很棒,还能顺道学习学习英国的东北口音。
补充两句:已经被这烂片儿浪费了时间的咱就一块儿骂两句解解恨,看了觉得很好很牛很感动哭了一鼻子想捍卫神圣摇滚乐的麻烦您离我远点,别跟我掰扯,我不是摇滚学校毕业的,我说什么你也听不懂。
当年骂战写的两篇,重贴上来做纪录---------------------- 当我年轻时,往往没有可以上床的女朋友,于是我就拨号上网,使用特定的关键字搜索特定的视频和文字内容。
当然了,最后结果就是两手粘糊糊(小波语)。
我无意否定这种行为给了我很多快感,也打发了很多时间,但是我不大可能因此性奋的推荐给我的朋友哥们和其他人,因为此一活动对成年年轻男子是一种后备的性活动,是独身状态不得已的选择,是贫血苍白的个人生活状态的写照,即使每天超过五次,十次,只要你没有写出金斯伯格的胡言乱语,就算不上手淫大师。
后来,我逐渐明白,手淫这个概念,可以用在无数地方。
那些在售货柜台后面,电梯间里手捧读者的小姑娘,向往着一个改邪归正的黑帮哥哥,带着打架攒的余财把自己娶回家,一夜操上七次,这是一种;在咖啡馆,书店手捧踢翻你的购物手册,向往着一个改邪归正的互联网哥哥,带着坑蒙拐骗的余财把自己娶回家,披挂一身踢翻你,不用操就high了,这是另一种。
不过,无论哪种,大家都知道,这种意淫既不实惠也不高明,跟闺蜜承认一下还好,到处说只会显得自己智商过低。
不过,世事难料。
现如今,我们手头啥也没有,啥也不能干,所以稍微看个啥都像意淫。
哪知偏偏有好这口的,意淫之余还自己动手,要跟着高潮。
这也很正常,我也经常梦见自己拿了澳大利亚的护照,想看考拉看考拉,想看袋鼠看袋鼠。
夸张的是,这些朋友把粘糊糊的双手擦完之后,拿粘糊糊的卫生纸给别人看,企图以此证明此片真的很淫荡,这就让人很无语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此片中比较high的因素:一:大量的老歌儿。
对于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怀旧为什么喜欢摇滚的怀旧青年而言,这就是大量的tits和hips,本能的刺激。
二:以摇滚的名义互相操。
对于当不上骨肉皮以及当过骨肉皮的朋友,这里属于拉近生活距离的手法,就好像毛片儿里虚幻的都是上门送外卖的诱奸主人公,让男的女的都觉得自己也可能赶上一样。
三:打着摇滚的旗号做宁死不屈状。
这个类同于被容嬷嬷扎针,纯粹是自找SM,而且极假。
不过,快到高潮的时候哪管那么多,只管看就是了... 总之,这片子表现的是一帮为了赚点小钱,违法播放一些流行歌外加淫词浪语的小混混,装腔作势以多操几个逼的故事,论才华,放的歌都是别人的,说的脏话都没什么新意;论胆量,就看他们没胆量打架就知道爬竿可以看出是一帮肛门期没过的失败者而已。
那个时代而言,他们就是混迹其中可以沾点光的不入流的傻逼,这种傻逼现在北京也满街都是,年纪轻轻就一个自费的啤酒肚,油腻腻的头发或者是一身小清新的英伦范儿,喝酒必以“我给老崔调音的时候/我最早喜欢苏打绿”开始。
-------------------- 在英文里,所谓loser是个很常见的词儿,类似于中文的窝囊废,废物。
小孩儿骂架也常用这个词,指谓对方没本事。
直译就显得有些没劲。
这片子的作者算是英国老牌搞笑的编剧,憨豆的主创,这是第二次做导演而已。
这么看,倒是不能算loser。
不过,这片子实在是滑稽有余,幽默不足,全场人物的动作之铺张,台词之苍白,足可以和憨豆一拼。
遗憾的是,他们么有憨豆的豆子眼,锅盖脸,发条身子作笑点。
片子以kinks的All Day and All of Night开场,为整部黑白颠倒节奏不明的气氛作了很好的铺垫,"Girl I want to be with you" 也指明了做DJ的主要动机。
镜头的拼贴和剪接很好的借鉴了好莱坞流行过一阵子(换句话说,有点过气)的漫画式切入,同步和置换的形式,整部片子大量的使用模仿DV的轻微晃动方式,不过从颜色和细节看似乎还没穷到真的用DV。
快速的中景和近景的切换和摇换保证了节奏的快速和不至于过于单调,但是总的来说都是新的老一套了。
接下来就是英国小帅哥和老帅哥的见面会,这个场景是我认为整部片子最有cult风格的片子,小帅哥棱角分明,脸色苍白,一身ben sherman的典型英伦混搭,老帅哥感觉整个是欧洲贵族吸血鬼的高贵打扮和毒品大亨的逼人气质,实在是养眼之至。
从这之后,整部片子的台词之无聊乏味从DJ们和官员们的台词就能看出来。
用5分钟的群戏来交待人物,5分钟交待电台的激进(注意还不是音乐上的,只不过是少年肛门期延长,要说两个脏字过瘾),5分钟的政府之痛恨和不公平的打压,然后是另外5分钟的群戏来交待人物。
我想如果这样都算好编剧的话豆瓣按现在的一千万成员就能找出大概100万左右。
接下来!
就是我第一次哭的地方!
响起了熟悉的音乐,一个幽怨的男声... 那不是Aaron Neville嘛,擅长女声的黑胖子,我实在不能接受把R&B也算摇滚乐的一种... 好在原声音乐似乎把这首去掉了。
中间的若干成年情节就算了,但是我着实奇怪为什么片子里这么换女友的多P情节,就是没有吸毒和酗酒情节,我想一定是响应现在的环保趋势吧,没有大麻算什么英国青年?
要知道大麻现在都不算吸毒就是那时候的功劳,真是扯淡。
不过,那段胖子DJ让小帅哥替自己上骨肉皮来破处的情景倒是有趣,不知道鼓楼有多少姑娘喝醉之后自己也搞混了。
当加文同学头戴印第安羽毛出现的时候是我听到的第一首算摇滚乐的歌,The Rolling Stones的Jumpin' Jack Flash。
这歌也巨应景,这哥们确实很禽兽... 后来发现原声里竟然也没有... 难道是买不起版权么... 太弱了这个。
加文放的Cathedral的fire i´ll take you to burn 也好爽,可惜也没有,连官方的play list里也没有,还是我听错了?
之后是第二次几乎哭的地方,年轻的 Leonard Cohen的So Long, Marianne 太好听了... 三个失意的年轻人坐在一起喝茶泡饼干也很妥贴,这是我给第一颗星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荐大家去找这个人的所有诗来看看,歌来听听。
然后...我没有再想哭了,这帮年轻人在夜总会喝酒、打架、并排撒尿和满地爬的场景太摇滚了,我几乎因此给了三分以上了,可惜实在太短了,而且后面接了一段很没格调的假结婚打着琼瑶反琼瑶的煽情戏,尤其是让那孩子跟着女声唱I can't believe不是抒情他的痛苦倒是讽刺他的善良软弱了,所以分数定位二星。
最是后面加文说什么睡别人老婆是dark side of rock'n'roll,我当时差点把这台词发到代表月亮消灭你小组... 后半场,就是一溜的英国遍地的小清新加英国难得的各种阳光田园景色,各种伪温情伪勇敢,各种小混混不喝酒不吸毒坐在一起玩真心话打毛线,如果这也算摇滚乐,难怪我党笑哈哈的允许各种音乐节开张了,已经自己阉割的够够的了,你们这些英伦范儿,千万别打着摇滚的旗号到处甩鸡巴了。
我衷心的承认这片子是个不错的怀旧音乐片儿,颓废版皮特潘加英国口音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祝大家看得愉快。
最亮点最英国:西蒙同学说,老婆跑了我之所以活下来,因为我为音乐而生,我也能为音乐而死。
我正一阵恶心,哪知那个小个子新闻联播说,我为新闻和天气而死。
至少是为天气。
这句台词太英伦太牛逼啦... 最吊场景:电台开始非法之后,群魔乱舞,老吸血鬼跳起来弹空气吉他那段,虽然只有两秒但是实在是帅的要死;当时放的是Let's Spend the Night Together,真正摇滚的滚石啊滚石... 想想这个美国乐队公认最英伦,而甲壳虫一路从汉堡到伦敦之后入侵美国,片子里那个美国人的遭遇也有点意思。
其实这段的剪辑和开篇完全一样,如果片子按在这里结束还是相当有趣的,可惜导演非要让小帅哥破处,用很假的泰坦尼克桥段非要把船在片子里沉掉让一堆骨肉皮各自捞自己的偶像,实在是恶心之至...
以“20世纪60年代”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不出意外的话,你会发现大量的条目中包含这下列词语:摇滚、嬉皮士、迷幻、颓废、民主运动、自由主义、垮掉的一代……众多奇妙富有魅力的词汇,构成了这样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时代。
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你可以放肆乃至放纵,可以彻夜狂欢,可以在LSD制造的幻觉里享受天堂般的快感,可以背上背包穿越森林和原野在路途上纵情欢笑,可以蓄起披头长发参加各式Party和集会,可以弹着吉他随便亲吻路上的姑娘。
60年代的全世界,都燃着不羁的烟火。
在美国,克鲁亚克的一本《在路上》犀利地插入每个不安分的年轻的心脏,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忙让所有人都变得躁动,而LSD更是助长了这样狂热的情绪,霎那间,整个新大陆变成了嬉皮士的乐园,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由,蔑视传统体制和道德,对政府更是有着彻底的不留情面的批判。
随着1968年马丁路德和肯尼迪的相继被刺杀,顿时将整个社会推向“革命”的浪潮。
反越战游行、民主民权活动层出不穷,嬉皮士们的激情已燃到沸腾,纷纷将满腔热血洒向社会活动的火堆上。
法国的年轻人也不甘示弱,一场“五月风暴”将国家大大小小学校里的学生尽数席卷其中,渐渐波及到所有社会群体。
风暴的主题依旧是民主,法国人的浪漫注定了他们对“民主”这一概念的理想主义,对这场革命,有一句很浪漫的表述,“不为面包,只为玫瑰”。
与此同时,南美洲丛林中的切格瓦拉也正进行了属于他的风暴,他的革命更加具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色彩,他的斗争不同于美国的游行和法国的文化风暴,切格瓦拉面对的,是真正的战争——为自由而战,为解放拉美人民而战。
题外话,这个神奇的人物近年来突然一跃成为中国大批青年的偶像,他的头像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T恤、背包、打火机甚至水杯上。
而当时的中国,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有些年轻人变成了魔鬼,对他人肆意加以暴虐的残害;有些则默默离开了课堂离开家乡,走向了山野田间。
这些,就不多说了。
前面说的这么多,其实我只是想说一部电影而已,它的名字叫做《海盗电台》。
任何一部电影,如果能了解其时代背景,对剧情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更何况,这部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英国。
没错,激情四射、不可思议的60年代,民主和自由的精神之光照耀着整个西方世界,英国也是一样。
而在当时,摇滚因其旋律中的自由和宣泄,成为一群年轻人心中坚不可摧的信仰。
故事讲述的是一群人,在一艘船上办起了一个摇滚电台,播放当时最美妙的摇滚乐。
显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不年轻了,但我想,音乐一定具有令人保持青春的魅力,它保持了他们的纯真和简单,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权威的不屈不挠。
而,海盗电台,承载了所有有关音乐和自由的梦想,名副其实是这帮嬉皮士的精神乌托邦。
六十年代的英伦摇滚有极迷人的旋律,拿我钟爱的beatles说,他们的音乐中有种极简明可爱的质朴,对爱的无尽向往渴望,歌词通常直白而热情,偶尔忧伤起来简直像心脏咽下了一口柠檬汁,酸得拧起来。
我电脑上有Beatles的所有专辑,每次乱七八糟的音乐听到腻的时候,我可以将beatles播上整整一天。
《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里有大量他们演出的片段,有几个画面,看台的歌迷大声尖叫,激动的歌迷甚至拼命与保卫冲撞欲爬上舞台,更有甚者,在演出时激动到昏倒被人抬出看台。
虽然很夸张,但我完全能够明白他们的心情。
音乐本来所具备的直击人心的力量,可在不设防时轻易攫取人的灵魂和理智,你能感觉自己在旋律中的爆炸,远远超出心灵的震颤和精神上的感动。
这正是我时常会把音乐视作某种宗教的原因。
对于海盗电台的每个成员,音乐无疑就等同于宗教,等同于生命,等同于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值得去捍卫和奉献,值得付出所有。
我不得不说,我真喜欢这些家伙,那些他们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因不间断的各式各样音乐变得闪闪动人。
每个人的性格都极具魅力,看起来貌不惊人的家伙们,当戴上耳机开始对着话筒播音时,几乎闪烁着神一般的光彩。
其中一个细节,沉船前,鲍勃的唱片被水淹没,情况危急时,这个一头乱七八糟头发、满脸胡茬的老头儿,第一反应并非逃生,而是沉入水中挑选钟爱的唱片,直到找到唱片后,才心满意足地浮出水面,一脸明媚笑脸。
我突然对这糟老头子充满难以言表的敬意。
与泰坦尼克的沉船不同,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在电影中实质上是对杰克和露丝感情的一种渲染,以此为背景的爱情显得更为壮烈而悲怆,沉船沦为悲剧爱情的背景和铺垫。
海盗电台的沉船,则是一个符号,《圣殿春秋》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权威能够击倒一个持剑者的罪行”(这里的权威,是指宗教力量),同样,也没有一种力量,能遏制掌权者的控制欲。
电影里,当局对海盗电台的封杀计划可谓无所不用之极,诡计、污蔑、专制,在“海盗”们陷入绝境时不施予援助,任其自生自灭。
很高兴看到导演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影片最后得到彻底地展现,千帆齐聚,人们自发驾驶着自己的小船,到海面上营救自己的英雄。
“海盗”们的绝望消失无踪,只有不可抑制的兴奋和激动,在海平面上摇摆。
作为一部英式喜剧电影,必须说,这个结局比简单的大团圆结局更振奋人心。
而昆丁从水下突然冒出水面,振臂一呼的那句“Rock'n'Roll!”每个人都欢呼起来,简直太他娘的震撼了!
这一刻,我坚信他们感觉到的是从未有过的自由,从内心最深处喷薄而出。
想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当你真正渴望一件东西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帮助你实现”。
果然,全世界都动员起来,拯救了海盗电台关于音乐的梦想。
这正是电影所要展现的最珍贵的信念。
六十年代是神奇的时代,哪怕它充斥了毒品、乱糟糟的性、暴力,哪怕当时的人们不可避免要面对的是迷惘、颓废、不能逃离的抗争。
八零后的我们,也经过过迷惘和痛苦,但我们太快被社会同化,太早屈服,我们面对几乎能一眼看穿的人生,耸耸肩就放弃了抵抗,青春从此泯灭。
而那一代人的青春,因为激情和理想而无比漫长,而有些人,整个人生都是青春期,如约翰列侬,如米克贾格尔,如克鲁亚克,如金斯堡,如“海盗”中的昆丁、鲍勃、加文,他们的激情如此令人感动,他们的青春如此漫长。
正是他们漫长激越的青春,点亮了奇迹般的六十年代,而那一时代——我们都知道的——再也不会重现了。
这就是政府的意义,你不喜欢什么事情,你就出台一项法律把它变成违法的。
政府反对人们自由。
——这是多么牛逼的台词啊,还好《海盗电台》是一部英国电影,否则我连感慨它牛逼的权利,都没有。
不止一个朋友,在看完这部影片或者仅仅是看到海报的时候,都言之凿凿表示我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
还真让他们说对了,这种洋溢着英伦范儿、搞点小文艺、充斥音乐和激情、构筑一个理想国的电影,重点是结局还不是悲剧,那真是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都卡在了我堕落的审美情趣上。
《海盗电台》的故事夹杂真实的时代背景和荒诞的虚构主体,一群行为乖张、性格各异的家伙,在一艘公海上飘荡的船舶上,建立了一个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草根摇滚电台,以这种方式来对抗英国对民间电台的管制,并借此愚弄BBC每天只肯播放45分钟的流行摇滚节目的愚蠢和保守,这一切的桎梏和反抗,只因为摇滚和嬉皮在当局看来是“下流而肮脏”的。
电影的主线人物是被母亲送上船寻找未来的年轻卡尔,而爱之船上的几乎每一个DJ都得到了足够释放光芒的空间,连那个唯一的蕾丝边女厨子也不例外。
从时间节点上,《海盗电台》几乎是《这就是英格兰》的前传,整个大不列颠帝国还在60年代的保守中摇摇欲坠,从气质上,《海盗电台》则是《制造伍德斯托克》的英伦版。
导演理查德·柯蒂斯和李安一样,在缅怀了摇滚乐作为社会改革急先锋的伟大和不朽同时,以青春的放纵为旗帜,以狂欢的有序为底线,歌颂了记录他们成长的美好60年代。
唯一不同的是,局外人的李安以自己的方式解构了真实存在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他越是试图还原历史,越处处显露出自己的主观臆断,谁让他当年只是守在收音机旁来感受摇滚乐摧枯拉朽感染力的一名台湾学生呢。
而身处时代洪流其中的理查德·柯蒂斯,反倒是在电影中小心翼翼创造了“海盗电台”这样一个虚拟载体,不过,我相信那些诸如两代台长桅杆对决、新婚17小时别妻等看似荒诞不羁而又让人激情澎湃的细节,一定都有时代真实的摹本。
看《海盗电台》最大的乐趣是在表达一个相对严肃的主题时,影片用了憨豆先生式的英式无厘头幽默,这也让影片后段诸位DJ誓与电台共存亡,捍卫摇滚“Rock&roll”的狗血台词也变得举重若轻起来,那句堂吉诃德式的“我是为音乐而活,但现在没有活着的理由,我愿意为它而死”,轻易地让我热血沸腾并心生向往。
影片的另外一个卖点,则是贯穿影片始终的60年代伟大的英式摇滚流行乐,从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Skeeter Davis的《The end of the world》到完全跳跃时空的Duffy的《Stay with me baby》,一部讲述摇滚乐的电影,没有什么比那些经典的音乐本身,更能煽动观者的影情绪的了。
坦率说,李安姑且还能称得上那个时代的旁观者,成长在中国封闭80年代的我们,只能算那个时代的眺望者。
我们现在即使能感受那些经典音乐的美好与震撼,也只能通过导演的作品去憧憬那段岁月的激情和迷幻。
其实,我相信这种电影艺术所呈现出来的激动人心的叛逆美好,也一定是导演对记忆过滤美化后的产物。
就好比是嬉皮士最后也要打上领带,摇滚电台的海船也要沉入大海,但看完这些作品最让人嫉妒的是,不管怎样,那确定是一个值得让他们记住的年代,有放纵才知道能走多远,有沉沦才更理解什么是自由。
当我们不用再靠电台和黑胶片,就能下载全世界的音乐时,我们确认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么?
很多时候,我都庆幸自己活在当下,甚至无法想象,没有电脑和网络,整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而更加无奈的是,回首我们成长的年代,那也是一段国家慷慨激昂而个体灰头土脸的时光,我现在所能想的起来的细节大多写上无忧无虑和不咸不淡的标签,那些听卡带、混电子游戏厅、溜进录像室已经是其中难得的亮点了,而这些因为在被提速的工业化进程里,因为无人提及也很快就要被时代忘记了。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最大的悲哀是,青春来不及或者说容不得叛逆,就已经行将结束了。
1 不靠谱文青俱乐部!
一群傻逼青年。。。
2不亏是《真爱至上》的导演。。。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BJ单身日记》的编剧3ost牛逼。。。
4government总是家长主义的认为我们会学坏。。。
其实殊不知他们忘了政治课本里的东西,真正的大众文化是广大群众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
5最后的援助,让我这位非摇滚迷也感动无比。。。
高声撕叫。。。
rock's roll6为音乐而生。。。
为摇滚而生的孩子们。。。
我们傻逼过,我们还年轻。。。
7最经典镜头是一船舱的裸女。。。
简直就av现场。。。
8美人还真多,凭什么那胖子爽得最多。。。
9典型的英式幽默,但是what the fuck is 英式幽默,管丫呢,how about it ? then...10影片最后一秒还有剧情。。
喜欢听理查德.柯蒂斯讲故事,一个有智慧懂浪漫的故事王,总能用一剂清凉助你亢奋,在爱情中,或在希望里。
有争议终归是件好事,立丰碑就不好,那完全是自寻烦恼。
有些被“捧”到云端,“吹”到穿衣镜前,结果却不容逃避,空中楼阁是个虚影,皇帝的新装你说它是不是个侮辱?
《海盗电台》,说它是摇滚类影片的史诗,夸不得此海口,儿子偷老爹的西装参加派对,一次成功的设计、得逞的阴谋而已。
说它是复古怀旧类里的奇葩,有些为时过早,艺术这类东西,话说倚老卖老,无价之宝。
可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子孙后代也能挣口饭吃,而且从不客气,前浪都是被后浪拍死在岸边的。
仿若一定要为热爱此片、同样大爱摇滚的影迷们开香槟,祝贺词,那就不对百花齐放的个人感悟指手画脚了,有爱的代价,就有恨的理由,我为我的选择负责就好。
看海盗电台,无论从影片的色彩、节奏、音乐还是剧情上,我都被一种温暖的浪漫情怀诱惑着。
摇滚那股冷酷孤傲的血液不再在暗角里孤芳自赏地流淌,它削去棱角,更像一朵冬季里舞蹈的雪花,一片秋风里寻根的落叶。
落到心头消融成柔滑的液体,落在脚下陪葬孤独的脚印。
而叫做音乐的东西,都是为沸腾的血液存在着,是灵魂深处敲钟的精灵,这里本没有三六等,直到出现感觉,出现偏见、捣乱、决裂、变异,之后音乐再也摆脱不掉爱恨交织的战争了。
给小朋友们说一说摇滚,理查德.柯蒂斯把他对摇滚的情感寄托在了60年代的英国。
那时,摇滚正已惊人的速度在西方音乐世界开辟独立的疆土。
融合了灵魂、庞克、哥特等元素的多元化摇滚时代虽然在前方安睡,但几种吸纳了蓝调、民谣、爵士、迷幻等风格的摇滚乐在当时已经幸福地轰炸了无数听众的耳膜。
海盗电台就在这个成就传奇的时代闪亮登场。
一群热爱摇滚的音乐DJ,开着一艘笑傲江湖的老爷船,在一处风平浪静的海中央,用电波、话筒向海的那一边撒去怒放的摇滚之花。
叹服于影片角色的安排。
像昆汀这样的灯塔、船长、老板,他们的确是生活的强者,像卡尔一样一群刚入社会的毛头小子们需要这样的教父。
而美国佬科特,他有一张狂野的脸,也有一颗狂野仗义的心。
那个有点冷酷但完全无辜的著名DJ加文,穿得精致,竟然还能让人嗅到他自身神秘、不修边幅的气质。
不说话的大情圣马克,什么叫蔫坏的人站锅台撒尿?
就是他这样的。
来探访偶像DJ的一船佳丽,一半藏在他的单身宿舍里。
戴夫,这个朋友妻也敢欺的中间人,让尼克演进了骨子里。
不过他的风流也不是天生的,屎没憋住,是他一生的污点。
而那个吹嘘自己对女人十分了解的西蒙,到底娶错了老婆,给错了第一夜。
还得说克里斯.奥德多很会把握这样的角色。
胆小如鼠的纳斯福特,没有爆笑的包袱,最后来一段激昂的告白,也算是理查德.柯蒂斯为老乡瑞斯.达比推了一把。
而我看这部影片有四分之一的缘由出自此人。
《弦乐航班》里那个万能经纪人兼使馆员Murray,太精彩了。
还有那个列侬俯身的鲍勃,也是卡尔的亲爹。
脑子只有横向思维的凯文,只管做饭的拉拉小妹等等一船子人,就像一个人站在一面多棱镜前,他们是出生于不同时代,拥有不同个性的一个人。
这样的奇迹,只有爱与音乐能创造。
而要恰当地诠释摇滚,捕捉细腻鲜亮的色彩,易流于“娘”的做派,也许还会让玩摇滚的人气得天崩地裂。
要温情,还不担骂名,最好让它分裂,人格分裂,情感分裂,意境分裂,寓意分裂。
只要最后观众买账,感动也好,充满激情也罢,我们都在盲人摸象,但都很快乐。
而理查德.柯蒂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我想,如果此片一如既往地膜拜传统风格,让毒品、酒色凌驾于摇滚之上,到处是伸手只见两指的灰色与缭绕的烟雾,或许很尖锐,但一定会让一些人为真正的摇滚悲伤。
幸好,白璧微瑕,只用了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伟大的摇滚精神还是生活在爱里才能长寿,这也迎合了影片的主色调。
整部影片,零散的感觉是小小的遗憾,但回过头也能释然,似乎这样的表现方式才能让三四十首动听的摇滚音乐盘亘在故事情节中。
结尾的处理,看似低能,但也受用,船沉得那么壮美,以为泪就要为他们奔了,结果千帆乘希望之风而来。
没想到作为对摇滚音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拍出来的摇滚电影是这个样子!
人物设定只能用装逼两个字来形容,剧情土的不能再土了,再简单一些就和AV片一样直接了,到处都是听着摇滚晃晃悠悠的人,到处都是为摇滚电台伤心流泪的人,而这些DJ则享受了神一般的待遇,到处都是温暖的胸脯和更加温暖的大腿……,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电影对摇滚概念的界定,你他妈爬到桅杆上你就摇滚了?
你耍耍流氓你就摇滚了?
你把屎拉到床上你就摇滚了?
草!
我小时候爬到树上逮知了的时候,树摇着摇着我就从上面滚下来了,我是不是更“摇滚”啊?
丑恶的商业片,把无耻·堕落·肮脏的屎盆子扣到摇滚的头上竟然能还有那么多人叫好,我怀疑是那个带着眼睛的部长拍的这部电影,意在让你以为听着摇滚乐就会有女生上床,你务必兴奋地幻想,然后把那肮脏的东西留到艾薇儿的CD封面上,当然你说里面的歌好听让你高潮了我不反对。
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不电影怎样看才能好看,我现在还坚定的认为把屏幕关掉看这部电影是最好的选择,不过最后那句Rock n Roll还是让我弄了一裤子。
他大爷的!
那华丽的黄金的摇滚的60年代啊THE BOAT THAT ROCKED!!
wooooo好吧让看完以后像被打了鸡血一样的我一边听着看完电影就立马去驴子上下载下来的原声一边摇头晃脑一边敲字吧被学校开除的看着挺斯文的小青年儿Karl被他妈妈送到了一艘他还没意识到隐藏着他亲生父亲的船上这船上的可都是知名人士,拥有大批粉丝-看着像乖宝宝一样的孩子、穿制服的大学女生、餐厅的女招待、和宿的学生、舞蹈演员、政府工作的女秘书。。。
都在忠实的收听他们的节目虽然这只是一群live for music 同时也愿意die for music的怎么看也不像正经人的家伙们全船上除了各型各色的中老年大叔,就只有一名女性---还是个蕾丝边。。。
他们开着一条船在公海上办起了24小时不间断播放的pirates radio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观念人生和工作分配(我就懒得都一一说了 也省得剧透。。。
望天。。。
)不过!我希望可以着重提一下Billy大叔这位大叔我真喜欢您哇如果我没搞错的话,以前我喜欢的一部电影love actually 里面那个过气摇滚明星也是您吧还有那位"全英最有名"的DJ这位大叔您的声音和墨镜都真的是性感的一塌糊涂可是当时的女王政府是不允许的,(想咱们天朝的家长们多幸运啊,咱60年代没受荼毒,到现在都没受荼毒!都去听那啥凤凰还是草鸡吧.远离摇滚珍惜生命!)于是一帮子政客策划着一年内封掉这个电台以至全国的摇滚电台.斗争开始了,虽然政府节节败退,但是最终的灾难还是到来.沉船了....估计做梦都想让这些人消失的政府头头甚至禁止派船去救他们.于是影片的高潮也是结尾中,各路fans纷纷赶至,把被逼到绝路的大伙儿们救了下来.虽说煽情了点,不过这些独特的家伙们实在是太能苦中作乐了,哈哈影片的最后打出字幕现在全英有大概299个音乐电台,播出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看完电影自然有点感想.那头发一丝不乱的政府官员怎么看怎么冷血,想这种情况在咱们天朝肯定不可能发生!噢nonononono我的意思不是说咱们最可爱的人不可能不去救咱们这些屁民我的意思是咱们不可能办起来这样的电台.为什么呢?你们都清楚看看自己的手机铃,想想你爸妈的手机铃,想想你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听到的那些"流行音乐"都是一坨一坨一坨一坨一大坨一大坨的屎啊!!!!利益集团引领的音乐方向-就是那些屎尿不如的烂歌啊!有一个问题我想了很久那些电视彩铃节目播出的那些歌,那种歌词真的有人有脸唱啊!!为毛呢为毛呢??????哦,也可能有的人的大脑回路的波长就是和那些"老公老公我爱你"的歌词相吻合吧.我想起来上次偶尔看电视,看到黄燎原万晓利和其他一帮子人在芒果台搞个谈话.有个人说,现在最愤怒的其实是电台DJ,其他人立马摇头,同时爆出电台如何打歌---有价目表还有套餐.什么狗屁排行榜啊任何一个国内的排行榜,我只要听见就忍不住想---这些货也不怕风大了闪着舌头!当然了,真是欣赏类型的问题的话,人参公鸡是不对的.不对的.我忏悔.每个人都有听烂歌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让自己的大脑沟回平的连苍蝇站上去都劈叉程度的权利!就让那些热爱自由民主和音乐的人在冰冷黑暗的大海上自生自灭吧我想起了我年轻的时候(= =),也曾经能够跟着一整张摇滚专辑在椅子上来回晃动身体,仔细的看那些歌词.我也曾经骑着自行车顶着太阳或者月亮穿过一条条街道,耳朵里塞着的耳机在播放那些真诚的歌词和年轻躁动的声音.虽然现在我只能靠着这么一部电影轻松最多一个下午.如果有什么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让你喜悦.请告诉我,请和我一起摇摆.
这类片子总是无感
Ungelivable!!!
要我怎么说,青春期的豆瓣你骗我。
让人失望的片子。商业电影里的摇滚电台?伟大梦想就是音乐、嗑药、嘲讽、粗口和肉弹果儿?做作的个性、愚蠢的激情还有那不用看就能猜出套路的大团圆结局。把摇滚乐太tm当回事了吧,事实上看不到精髓只能窥其皮囊就以为是了解。弄巧成拙讨厌的噱头。Stupid stuff...
立意很好,但太符号化和仓促。
冲着整个船舱的鲜嫩的肉体再加一颗星
怎么没有“一般”这个等级呢
低于期待值很多。尬燃。
前段真的很烂。。。
就是TM这么Cool!
大状老板@囿于实务
有点没搞懂为什么会分这么高。虽然是打着摇滚旗号但是主角们除了工作是放歌好像并没有和音乐有什么相关,甚至没见到有任何一个人有一把乐器或者唱过歌,大家总是在耍酷和说垃圾话。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主角们利用摇滚乐带来的光环获取性资源,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非常厌女,生活在船上的只有一个女性且是同性恋且工作是照顾男人的生活。其余的女性角色包括男主角母亲的塑造都和av中意淫出的女性角色差不多。情节也是又乱又赶,连男主角和他爹相认也是非常急吼吼的,看了让人心里没有一丝波澜。最后喊出来的摇滚万岁比爱国片最后的喊口号也高不到哪里去吧。
"how about it then?" 最后营救真是神来之笔。Betts 里面美爆了,《Mad Men》里面快点和Don复合吧!!!
不是我的菜啊sorry
五星的阵容,一星的编导。黄金岁月,单纯哈皮,经济和精神双重危机下,这样的团队是个香喷喷色迷迷大杂煮乌托邦。PS:不说话就有大堆女人的'Midnight' Mark是“300”中600条大腿里面的两条大腿。ifans还是那么魅惑,nighy叔越来越正经了。
政府最很自由的人民。电影剧情有点散乱。有些梦想,值得我们用生命去追求。
真心觉得没意思.
Rock in Roll.
一次浪漫的沉船~~
be gentle,but be fi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