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也是单位组织去看的 但我仍要表示感激 因为 我没有错过这部上乘的影片 和念书时写作文一样 老题目老观点主旋律 你若落入大流和俗套去写 一定不会不及格 也一定不会得高分 当你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写 那 结果就不一样了 《铁人》便是如此 虽然是主旋律 虽然是大题材 虽然是歌颂片 但 两个时代的碰撞 两个现实的碰撞 两代不可逾越的矛盾 总让你品出了一个叫做真实的东西 不管你们怎么看 反正我看到王进喜带领弟兄跳下泥浆池的一刹那 看到工友牺牲的那一幕 我哭了 我由衷的觉察出了我们国家愈来愈强大,我们生活愈来愈安逸的原因 当然 思成的父亲逃走在火车上的那一刻 我也哭了 我为真实而感动 为王进喜的心疼而掉泪 主旋律的东西 就该这样 还以真实 用以真心 我们就爱看
不扯虚的了,这片子告诉我们:1.铁人的大老粗形象可能借鉴了亮剑里的李云龙形象塑造,有缺陷的办事能放开,乐观向上的职工。
2.当年知识分子形象的刘文瑞想得太多,不会从工作中寻找自我,最后前功尽弃。
3.对过去怀旧的情怀在当今是否与时俱进?
石油子弟小刘背负着来自历史和过去的压力,总想过着幻想中铁人那样的生活,一直体会着心灵的煎熬。
4.石油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很强的,在当今条件比较优越的今天,认为他们仅仅是有钱群体的社会偏见会贬低他们的价值。
5.中石油肯定是赞助了的,一部讲述石油人自己的片子,其中过去与现实两条线的交融发人省思。
里面那个黄渤代表的职工群体不在少数。
6.导演在暗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好怀旧和现实的问题才是真正最有意义的,黄渤那种小痞子形象自然让人看着不爽,小刘那种也不让人觉得靠谱,铁人那种更是像一场记录一场梦,对小刘的影响反倒成了他的负担。
其实导演根本没有塑造任何让人效仿的人物形象。
关键是你看了片子后如何思考应该怎样平衡和协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缺点一:得配合《国家记忆 铁人王进喜》纪录片看。
缺点二:后半段过于真实,以前没了解过的我还得缓缓。
缺点三:刘烨在剧中的作用与《北平无战事》中一样。
再这样下去,他就得背着“不是主角的主线人物”的烙印了。
这样的讲故事风格不能吸引人了。
优点一:往事黑白纪录片风格,全是满满的情怀。
一九六零年松嫩平原的冬天,只有黑白胶片才能不突兀吧。
优点二:“达康书记”差点看不出来。
饰演的王进喜真实,亲切,让人感觉想投身影片前半段的热火朝天的大会战中了。
优点三:直面困难时期的困难,铁人也是人,普通人更是人。
平淡的表述让我沉下来思考。
每一个有志气的党员和工业党都该来看看。
刘烨扣一颗星,现代剧情扣一颗星。
推荐和《国家记忆》一起看。
本片把焦点聚焦在了我国的石油工人身上,同时将上世纪五十年代和现在的钻取石油任务完美地穿插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两个年代下的石油工人们人生处境的差异与联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石油工人们怀揣着一颗富国强民的大理想,也坚信我国不是贫油的大国,用着最简陋的设备和匮乏的生活医疗设备开展着钻井工作,将青春挥洒在了东北的大油田上。
而现在的钻井工作条件与几十年前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各种条件都非常齐全和先进,但是不变的是那“铁人”的精神,是那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特质。
这种精神必将永远传承下去,被每一代祖国的石油工人们继承和发扬。
昨天老婆单位组织看这部电影,实在是不想去,但是迫于老婆大人的压力只能前往,到电影院一看,偌大的影院可能只坐了50人(单位包场的),心里更觉得肯定要浪费这近两小时的时间了。
但是随着影片的开展,我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主旋律电影拍的质量大幅提高,并且给我带来一个很不一样的铁人原来在我心目中的王进喜,只是一个只会使用蛮力气,仅仅靠着非常能吃苦才当上劳模,成为铁人;但想不到铁人还是一位非常好的领导/管理者。
这位领导有以下优点1、语言很有煽动力,这点从他在誓师大会上所作的关于贫血以及共产党员的演讲可见一斑,从他鼓励因为饥荒怠工的手下重新满怀激情地工作也得到体现2、身先士卒。
他带头跳下泥浆池搅动泥浆,并引发所有人都跳入池中3、先人后己。
他饥荒时候拿回的大米和馒头只给手下吃4、尊重知识,注意培养后续人才。
铁人虽然自己是文盲,但他并不排斥科学,并且鼓励一个手下多向技术员学习5、人情味。
文瑞饥荒时跑了,铁人千辛万苦在火车上找到他,面对自己最器重的弟子,没有采取高压手段一定让其留下,反而将身上的粮食都给了他。。。。。。。
总的来说,这电影很感人,如果有组织观影的机会,建议大家不要错过。
据说全国总工会要让10%的会员都去看这部影片,并让本片的票房过亿。
好吧,感谢总工会,我有幸去电影院免费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看之前,我已经大致知道了剧情。
但我楞没搞清哪个是王进喜同志,直到他上台演讲。
我并不觉得这条线有什么大问题,至少我被感动了。
当然跟《张思德》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彩色部分,感觉比《云水谣》都差。
黄勃跟刘烨的表演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故事有点弱。
尤其是跟黑白部分一比,就差多了。
用两条线虽然有新意,但我觉得如果就保留黑白部分,然后把故事再弄丰满一些,也一样可以打动观众。
彩色部分可能还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另外也是一种尝试。
永华电影城的生意真是好得没话说,另外票价有些小贵,影厅有些小冷。
9.5.29下写于甘韦肆
这个电影我最近一直听到不同的朋友向我推荐,虽然未必都是好评,但最后的意见都归结到“应该去看一看”。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所有的电影院都是只有上午10点左右有一场,于是我就一大早赶到星美国际影城,打算看上午10:30的《铁人》。
我赶到前台,就听到售票员正用对讲通知放映厅,说10:30的场次没卖出票,取消放映。
我赶紧拦住她,买了一张票,然后经过强烈交涉后,我享受到了一次专场放映。
(表扬一下星美)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这个电影虽然被归到了“主旋律电影”这个独特的类型中,但还是有欣赏性的。
毕竟这是一个下了功夫花了大钱的电影,而且够有诚意,所以不会难看。
只是对于这种主打“集体回忆”和“煽情路线”的电影来说,如何吸引合适的观众群体进电影院,应该是决定它口碑成败的关键。
至于说《铁人》的票房,我刚看到一个新闻,说这个电影马上要重新发行,并增发1000个拷贝,将一直放映到国庆档期(现在才5月底),票房目标力争破亿。
看来在《南京!
南京!
》之后大家都学会这手了。
(延伸阅读:《《铁人》加拷贝再发行 电影局强令票房要过亿》http://www.mtime.com/news/2009/05/15/1409331.html)关于这个电影,下面我就想哪儿说哪儿了,杂七杂八不成章法,大家就随便看吧。
对于像我这样居心叵测心怀不轨的观众来说,虽然我能一大早赶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但并不代表我就如何欣赏它。
《铁人》的英文名字居然真的就叫《Iron Man》了,对于年龄大的观众来说无所谓,但对比较关注好莱坞电影的年轻人来说,这个英文名字就很雷人了。
我觉得叫《Hero》之类的都行啊,实在不行叫《Tie Ren》都比叫《Iron Man》强啊。
导演尹力、编剧刘恒、摄影赵非,都是各自领域里的顶尖人选,这样的幕后组合,再加上吴刚、刘烨这样的演员组合,这个电影首先就不难看。
而且据说这片全国总工会和中石油都出了钱,所以也不缺钱(具体成本不知道,但估计应该有3000万以上吧),该有的都有,动不动就战旗飘飘,千军万马,没事就来个航拍,单就场面来说是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里少有的气派(中石油有钱啊,怨念中~~)。
刘恒作为最有成就的主旋律电影编剧,再加上《张思德》、《云水谣》的导演尹力,这对搭档对如何讲一个主旋律英雄故事已经是非常娴熟了。
这个故事如果不做过高要求的话,对于那些40岁以上,或有着共同集体回忆的观众来说,已经可以说是十分感人了。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年龄段的观众并不是电影消费的主体,所以如何让他们产生消费冲动,并进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估计对于发行方来说是个难题。
(不过从各种渠道听来的消息,应该是很多单位的工会都会给大家发票。
如果你们单位发票了,看《铁人》绝对比看《南京!
南京!
》值。
)现在的电影院里其实已经很少有那种绝对意义上的烂片了,只要能找到合适的观众群体,不同的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对于《铁人》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一看(前提是我假设你被发票了)。
因为就娱乐性而言,《铁人》在诸多限制之下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我相信很多到了一定年龄的人看这部电影会很感动。
下面主要就说缺点了。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铁人》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主旋律电影的老问题。
作为一个不计成本的行活儿,本片在视觉上作的非常出色。
尤其是王进喜的故事线,都采用了黑白画面,虽然也是前期用彩色胶片拍摄,后期再用DI(数字中间片)处理成黑白,但就画面和光线的质感而言,相当出色,个别段落甚至可以说比《南京!
南京!
》还好。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一种诡异特征,这种类型的电影对大场面有一种偏执的狂热喜好,动不动就是旌旗飘飘千军万马,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他们看到这种场面本能地就会有一种激动感(虽然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激动,但从小就被训练出来了,看到彩旗招展就必须要激动一下)。
而这种场面展示的喜好,我觉得其实是为了掩盖人物塑造的缺陷,既然不能靠人物和故事本身打动观众,就给观众来针鸡血让他们兴奋一下。
《铁人》作为一部表达方式非常类型片化的主旋律电影,尽管在形式上努力向观众靠拢,但在根本的问题上还是在装糊涂。
个人觉得《铁人》比《张思德》和《云水谣》都有所退步,尤其是在人物的塑造上,看完《铁人》后,如果不了解铁人的生平事迹,观众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物的行事动机。
说个比较极端的观点,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的情感类型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都完全和普通观众基于正常生活得出的经验背道而驰。
这种拧巴的东西,就是主旋律电影的特色。
因为它想说的,和你所知道的,就是没法统一。
而它又必须假装嗨起来,所以就只能拧巴着来,为了让观众能不去想这些拧巴事儿,就只能拼命打鸡血。
我其实一直对“主旋律电影”这个说法并不认可,但是作为中国特色,我们还是得认可这个独特的类型片。
其实这种电影说白了就和奥运赛场上大家高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一样的,面上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至于你自己嗨不嗨那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这个故事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被编剧刘恒巧妙地回避了,那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影片营造了许多感人的场面,但就是不解释为什么的问题。
因为这个东西根本没办法解释,一解释整个影片就土崩瓦解了。
刘恒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个事情了,在《集结号》的时候,他就说过,“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
”在这两个大前提被虚化的背景下,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给观众打鸡血的过程,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可能会很嗨,但等嗨过之后,出了电影院,我估计有些观众就会觉得有点不对劲:我为什么这么嗨啊?
如何在电影中找到一种适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主旋律电影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国电影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又不仅仅只是电影的问题。
最后它就变成了中国所有的问题一样,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混在了一起,最后谁都可以不负责,最后谁都在抱怨。
这是一次比较奇异的观影经历,特地MARK一下。
2014.8.12,上班时间坐在一众石油子弟之间看完的。
看到一个石油工人被砸死的地方,旁边的油三代妹子热泪盈眶,说大家只知道石油的有钱,他们曾经受的都是这样的苦。
我顿时想到《英雄时代》里的一句话,我现在享受这么多资源,是因为我的父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你的父亲在热炕头上守着老婆孩子过安心日子的时候,我的父亲正提着脑袋在枪林弹雨里鏖战。
想想也有些道理。
不知道电影里描述的景象对真实历史到底有多少还原度,但是黑白的部分还是让人思绪激荡。
无论如何,他们的艰苦卓绝尚不会让我潸然,但他们的子孙辈们仍然会在舒适的会议室里为他们动容不已。
也许,这就是我奋斗的意义。
学校为了庆祝党的生日,组织我们去观摩电影。
其实,我对电影票上的名字,还是有些绮丽的幻想——也许就是《变形金刚II》呢?
“变形金刚”不就是“铁人”么?
老前辈们都批评我没文化,这片名一听就是讲中石油的发家史。
看完后,黑白部分还是很不错的。
理想主义时代的光芒,是遗失的美好,纯真而灿烂。
动人之处,不用去区分它是不是主旋律的叙事。
当铁人跳入水泥中搅拌时候,真的太感动了,我决定回去说服老爸,全仓买中石油!
跟想象中不一样 不是个纯粹的人物传记电影 更复杂一些 老一辈全程鸡血呀 基本输出全靠吼 却异常真实可爱 冰天雪地里的蒸腾雾气特别美和梦幻 吴刚老师的“铁人”很有人情味 咧嘴一笑满口花牙特亲切 被人群抛起时脸上的表情真实得朴素 最喜欢送“小分子”走的那一场戏 脸上的情绪特别到位 感人 失望 愤怒 依然把身上所有的吃食给最器重的徒弟 很难过还是最终放他走了 很戳人 私以为其实到小刘送走父亲那里就可以结束了 再往后气倒有点儿泄下去了
吴刚当年是不是靠这个还拿了啥奖,打败了张涵予
众所周知,豆瓣的低分主旋律电影大多数情况下都得加个0.5到1分,豆瓣的高分主旋律电影大多数情况下都得减个0.5到1分,这不电影不止这个分数,它应该在7.5左右
王进喜由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人
中石油招工宣传利器
拍的乱糟糟的,白幸苦吴刚等演员那么卖力的演出了
黑白部分拍得挺毒的,特别是开头,啧啧,邪恶红色帝国的德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片頭還是片尾有段儿子的獨白台詞寫的很好當初看的時候印象特深,但是現在不太記得了。一直很喜歡吳剛,從茶館雷雨到嘩變每次只要趕上都會小粉絲一樣屁顛屁顛跑去看。
这个叫吴刚的演员演的真好。
一会儿黑白一会儿彩色,一会儿刘烨一会儿吴刚,故弄玄虚,导致情节支离破碎
四星全给刘恒!
还可以,刘烨黄渤演技确实不错
牺牲永远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 - 关键时刻,我那口,舍了,给你吃!
一分给吴刚,一分给石油精神,刘烨那部分是什么鬼啊,台词假到不行,和黑白的部分到底是什么逻辑关系?父辈的王进喜精神,看哭了,那么刘烨演的年轻一代,想表达什么?怎么感觉是在说,新代不如老一代?有个很大的细节很喜欢:第一代石油工人,口音各异,来自各个地方的战士、勇士啊!口音爱了!
铁人。。。
铁人就是一个笑话?
场景在东北苦寒荒原和西北狂野沙漠中展开,面对自然,我不相信有铁人,可这种精神却蕴藏于某些人灵魂深处。
枯燥啊
2星给原型
good~
一个王进喜倒下去,千万个铁人跟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