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查理王子你他X的以为你算老几?
其实我本不需写这篇文章,因为我想说的已经被人讲的差不多了(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0754/)。
但当我再次看到那两个在枪林弹雨中奔跑的男人,我觉得还是该写点什么。
本中了枪,疼痛使他感到厌烦,他觉得没必要为此玩命。
他知道丹是为了孩子才坚持到如此地步,所以他对丹说“你儿子已经走了”——你已经树立了光辉形象,反正现在也没人看着,何不留下小命回家?
但是丹坚持。
这个瘸腿牛仔怎是本•韦德的对手?
本用冷酷的眼神看着无力对抗的丹,不知是否该就此掐死他,这时丹说出了他一生最大的秘密——他只是个编织英雄谎言的失败父亲。
这个秘密丹从未告诉任何人——包括他那美丽无奈又不满的老婆,他却偏偏告诉了这个穷凶极恶的本•韦德,在即将被掐死的生死关头。
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但就是有那么一种感觉:如果这世上有一人能理解,就只有这个本•韦德。
这时响起了遥远的鼓声,犹如这秘密在轻轻敲击着本的胸膛——这个瘸子宁可拼上性命也要树立真正的英雄形象,而不愿再靠谎言编织。
是的,这谎言是如此脆弱,以至日渐长大的大儿子已看出父亲的懦弱本质,而开始怀疑其英雄身份的真实性。
这才是丹接下这个死亡任务的真正原因。
这样的父亲,才真正配得被画在圣经上。
于是本说:“好吧,丹。
”随即在鼓声之上响起了悠扬的弦乐,节奏渐紧,在这全片最优美的音乐声中,两个男人开始奔跑。
一个男人的成熟,是从超越他父亲开始的。
所以自幼丧父的本•韦德从来都没有成熟过。
他只是像一个任性的少年,肆意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光芒天然而又纯真,是那些已经长大的男人们不再拥有的;但这光芒又是如此热烈,以致会灼伤本周围的所有人,包括本自己。
他的心始终躁动,渴求却又无法平静。
这时,失败父亲丹出现在他面前。
与本幼年死去的酒鬼父亲不同的是,丹虽然同样失败,却一直没有放弃努力,这令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从丹的大儿子威廉身上,从那个目光中同样闪烁着兴奋与野性的叛逆少年身上,本分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踏上火车、帮助丹、让少年能够正常的成长,并不一定可以让自己获得救赎,但至少不会再出现一个本•韦德。
但是,这世上总是有太多的蠢货,一厢情愿的,不遗余力的,以他们自己的无知伤害他人,摧毁梦想,扼杀希望,阻止救赎。
这样的蠢货,在本片里叫做查理王子。
两个男人在屋顶飞奔时,查理在下面大叫:“老大跳下来!
”但是那个几分钟前还说要出来的老大现在却瞥都不瞥他一眼,跃过屋顶,飞身而去。
导演给了查理一个面部特写——他瞪大双眼,满脸都是难以置信:一个瘸腿牛仔挟持四肢健全的老大作高空跳跃?!
于是他终于明白,这是老大自己的意志,虽然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不懂。
然后,火车前,在本高声大喊的“不”声中,查理一枪又一枪将丹打死。
查理是瞎子么?
他亲眼看到老大冒着摔死的危险在屋顶腾空飞跃;查理是聋子么?
他亲耳听到老大在开枪前喊出了“不”。
所以,就算是再蠢的人也该能看出来,查理打死丹,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老大,只是为了他自己。
查理只是拜倒在本的光芒下,一厢情愿的将本当作老大,但对于是什么塑造了这个本•韦德、本为什么如此横行作恶、以及本究竟想要什么,查理压根不能、也没有尝试去理解。
他只想让本带着他爽,却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本,归根结底,他只是把本当作一个属于他的物件,只是给了“老大”这么一个很好听的称呼罢了。
所以查理不能容许老大与丹的“同流合污”,因为这完全违背了他查理王子自己的意志,即使那是老大的希望和梦想,但只要查理王子大人不愿意,也照样要摧毁。
于是他用自己那无知又愚蠢的小脑袋得出个结论:只要把丹杀了,本就会乖乖回到他身边继续作老大,只作他查理王子的老大。
如果说本和查理都活得很任性的话,善于洞察人心的本还保有着人性中最纯真的光辉,犹如未经打磨的宝石;只想着占有的查理则不过是茅房里的砖头。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世上砖头要比宝石多得多。
甚至,砖头会为了自己的占有欲而不惜打碎宝石。
这一次查理试图摧毁的是本的梦想,那么下一次,当本又将如片头所画的那只鸟儿般不受束缚、自由翱翔于天际时,可以相信,查理一定会把枪口指向本。
当然,本•韦德这样拥有强大人格魅力的人,是不会被蠢货所束缚的。
整部影片,本从来就没有正眼看过查理,大概这一直让查理很郁闷。
不过查理的“努力”终得回报,在他打死了与本共同追逐梦想的丹之后,总算让本仔细的用正眼看他了。
——但也只是在本用最后一枪了结他性命之前。
本侧头打量着眼前这个胸口冒血的蠢货,眼神冷酷、鄙夷、轻蔑,仿佛在说:你这种自私的蠢货,居然自以为有资格管我的事?!
在那群自以为是的白痴被干掉之后,大儿子威廉将愤怒的枪口指向本•韦德,本慢慢转过身子,却没有丝毫动手的意思,用古龙的话说:这一瞬间他有1247次机会可以杀了这个少年,但本一动也没动。
——死在“自己”手里,虽不一定是最好的归宿,但他绝对心甘情愿。
然而威廉也没有开枪。
发泄仇恨轻而易举,学会宽恕却难得多。
在父亲死去的同时,少年终于开始走向成熟。
丹和本的这一番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
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就是两人最后那一段不足2分钟的奔跑。
两人从屋顶到工地再到棚区终至车站,背景明明是枪林弹雨,音乐却如此悠扬动听。
眼看这两个男人终于决定不顾一切,追逐梦想,我忍不住希望他们可以这样一直跑下去,永不停歇。
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是最美的。
而与美为敌的蠢货,罪不可恕。
电影的很多细节都为我们表现主角的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画着素描,手下没有人会欣赏,只会在自己兴奋创作的时候,打岔。
对手如此的羸弱,完全不需要牛逼哄哄的自己亲自动手。
生活是如此的平淡没有刺激,还是放过这个实在不怎么样的老对手,饶他一命,不然更没什么玩头。
还打趣一下:“这次损失大了,还不如让我们直接抢了呢!
”至于这个老家伙的恶狠狠的誓言“我不会放过你的”,回答是“你放过我,我倒会失望的。
”。
确实不必在意,这么多年了,头发都白了,也没见你把我怎么样。
“汤米挫,汤米笨,汤米死。
”愚蠢的手下是不能接受的,应该比敌人先死。
在酒馆,看到一位绿眼睛的美女,有种莫名的感觉,说着千篇一律的沟女大法,一如既往的手到擒来,做完爱,画幅素描留作纪念,背影似乎有点像,一时激动来了一句“和我一起去墨西哥,只要从窗户翻出去就行”,美女只当这是一个玩笑,让ben有点受伤。
dan进来要money,颇为绅士的给了对方足够的补偿,和警长的形象倒是来了个颠倒。
(伪圣徒的表现)被抓了,这游戏还算刺激些,总算比抢劫运钞车来的好玩。
看看你们能坚持到哪一步,挺有趣的,不是吗?
虽然满口圣经,但在dan家吃饭的时候,根本不祷告,dan一家祷告,他也只是敷衍了事一般随口一句阿门,哪一点有教徒的样子。
那个泡妞大法用到人妻身上了,其实dan老婆倒更符合ben理想中的母亲形象。
dan的老婆也是绿眼睛可以看出,ben的母亲应该就是绿眼睛,嗯,应该是吧!
“我的马,就是我的,你不能抢,还骚扰我睡觉,叉死你。
”从这条杀人理由看来,马似乎比手下的小命更重要。
“我一直很喜欢你,巴伦,但你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闭嘴,即使恶人也爱他们的妈妈”老家伙胆敢说我母亲的坏话,去死吧。
在旅店中的话,ben所说的人生观就是“几乎所有人,都贪生怕死,巴特菲尔德也不例外。
”在圣经上画画的说明他已经把dan作为自己酒鬼父亲的理想形象。
之后听到dan的真心话和为了儿子一直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挣扎,多少有些感动。
也只是感动而已,还没到杀手下的地步。
完成了父亲光辉形象的塑造后,dan被查理打中,ben大声的说“no”,很可惜查理没有听。
查理杀了dan后,那句“tough son of bitch”(狗娘养的真麻烦)犯了忌讳,才让ben做出了决定。
用玩具这个词,似乎过于冷酷。
不过,我想,对于一个一会儿扮圣徒,背诵圣经,讽刺挖苦;一会儿便魔鬼,杀人如麻不需理由的神经男,早已封闭了自己的深层感情,看世人不是玩具又是什么。
手下是用来做什么的,不就是玩的嘛!
结尾叫上自己的马(这马在ben心中的地位估计比查理还高些),开始玩逃火车或者第三次越狱。
-ben童年回忆---一位母亲带着一个8岁的小孩来到火车站,母亲对孩子说:“我去买票,我一会儿就回来。
”孩子祈求道:“不嘛,我不要和妈妈分开,我也去。
”母亲告诉孩子:“钱不够买车票,我再去想点办法,你不要跟来。
乖,坐着不要乱动,你先看着圣经,看完之前我一定会回来的。
”孩子叮嘱道:“我看完前你一定要回来噢。
”就这样孩子开始看圣经,为了让母亲早点回来,没有认真看,只是随手翻翻,一会儿就翻完了,可母亲并没有回来。
“怎么还没回来,我已经看完了呀。
”百无聊赖的他四处张望,每个人都忙忙碌碌的,却没有人对自己关注过。
随着时间的流失,孩子便焦急起来。
“一定是母亲知道我偷懒了,根本没有认真看。
”想到这,孩子便安心了。
“那我这次认认真真,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看一遍。
”这样,这个孩子便开始一句一句的认真阅读圣经。
把它作为向上帝的祈求,希望上帝一定要听到这位虔诚的小信徒的呼唤,把他的母亲带回到身边。
“妈妈你快回来。
妈妈不会抛弃我的。
不要让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在这个世界。
求求你,妈妈不要抛弃我。
虽然很多人都骂她婊子,做不好的事,但她是我妈妈,在我饿的时候,她为我做饭,是我远离饥饿,我冷的时候,她会把我抱在怀里,给我温暖。
她不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妈妈,但她现在已经是我唯一的亲人。
仁慈善良的上帝,一定不会让我失去她,让我成为孤苦无依的流浪儿,宽容的上帝一定会聆听到我的祈祷,在我念完圣经之前,将妈妈送回到我的身边。
我会牢记圣经的每一句,遵从您的教诲,传播您的福音,请您千万千万让我妈妈回到我的身边。
”这样,孩子尽可能慢的读着圣经,将圣经上的训诫牢记于心,用最虔诚的心灵祷告,祈求着上帝。
三天之后,孩子念完了最后一页最后一句,可母亲没有出现,是的,奇迹没有出现,母亲和上帝同时抛弃了他。
让他成为了一个终其一生都没有信仰,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友情的天才。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救赎的故事,救赎什么?
从四无的危险分子变成社会主义四有青年?
彻底改变一个有自己价值判断的人很难,而要改变一个偏执狂的人生取向根本就是不可复制的奇迹。
从结尾看,ben也没有改变,只是成全一下自己的心灵拼图。
他的人生在8岁的时候火车站那三天就已经决定了。
威廉同样在火车站有了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也许这会决定他的一生,谁又知道呢?
"William's got a head start on the path of decency."
一星给贝尔,一星给罗素。
一个牛逼的导演会让不可置信的情节变得合理,至少看上去令人信服。
本片显然没有做到。
糟糕的剧本和生硬的情节完全浪费了贝尔和罗素的表演。
整部片子都在故作深沉的节奏中推进,导演试图用他的镜头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很深刻很有内涵的电影,于是这种野心就像狐狸尾巴一样时不时地露出来、欲放还羞地提示着观众用心观赏。
这反而成了一种絮絮叨叨的旁白,故意把电影意旨放大导致变成了另一种说教。
显然本片导演并不懂得什么叫羚羊挂角,什么叫鸿爪春泥。
一个苦逼的想当英雄的放牛郎,一个貌似冷酷又恃才放旷的土匪头,这样般配的碰撞本可以火花四射,然而刻意做作的剧情完全淹没了角色,潮湿的火药令电影始终无法发射那颗直中人心的弹头。
片尾冷硬的转折是最大败笔,令美式英雄主义显得和我们的课本那样俗不可耐。
唯一的一点男人的热血,也成了加拿大谐星嘴里的那句“be a man”。
看完这个再回头看看西木头的不可饶恕,你会发现那才是真正的关于MAN可以思考的西部电影。
看懂本片的关键在于看懂ben wade这是废话 但很少有人看懂或者因为人们太关注于Dan这样一个落魄窝囊的压抑男蜕变成英雄的过程其实这并不重要 因为这个蜕变的过程本身就是ben wade对于dan的馈赠 一种幻梦的成全没人理解ben wade 包括被你们认为形影不离 眼神暧昧的如断背般的Charlie看看大战将至 山雨欲来的那场抢劫前吧 charlie打扰了ben wade悠然自得的对山鹰的素描 说的尽是些ben早已了然于心的废话 没人注意到此时ben落寞的一声轻叹 即使是这个形影不离的好搭档 也只能目光呆滞的毫无欣赏能力的看着boss的作品 只能永远吃累不讨好的看着ben留给他的捉摸不透的背影没人理解ben wade 包括为之意乱情迷 与之缠绵激情的酒吧美女 这个美女终究是世俗的 拒绝了一起跳出窗口 一路狂野的去墨西哥与ben大帅哥尽享自由的邀请一句 are you crazy?
的嗤笑 更添ben眼中那捉摸不透的落寞 没人理解ben wade 包括可以视之为ben终身对手的byron ben与之缠斗一生 屡次放他生路 两人闲谈之中尽是当年交手的往事可这个byron却还自以为是的口出狂言侮辱ben的母亲 其实byron只不过是ben那捉摸不透的落寞人生中一个假想的 一个戏耍的玩物很随性的干掉byron 就像一个落寞的孩子撒气扯烂玩具没人理解ben wade 就像没人理解dan evens 没人理解为什么他莫名其妙的参军还莫名其妙的丢了条腿(还是因为友军误伤的)没人理解为什么他循规蹈矩的生活 忍辱负重的还债 自立根生的守着那块永远干燥的荒原没人理解为什么他只为了200美金就踏上了押运ben wade的危险征程ben wade这个自以为能看透任何人的眼神终究也没能看透dan evansben wade用烂熟于胸的圣经调笑那些虔诚者 ben wade用他无人能及的阅历吸引那些蝇营狗苟的凡人但面对dan evens ben wade都错了dan从头到尾 多次抚摸着他母亲给他的项链 母亲才是他的信仰 是他自愿应征入伍 并一直想要正直的活下去的原因dan在他最应该懦弱一点退缩为芸芸众生的时候 却不惜与整个世界为敌 只为成全一个英雄的神话 一个正直的誓言说到这里 dan 和ben的相像难道还不明显么????!!!
dan与ben如同天使恶魔双子纠结 如同阴阳镜像ben从头到尾 多次吟诵着母亲留给他的圣经 因为那个淫荡的 抛弃他的妓女母亲才是他如此玩世不恭 放浪形骸 逆天的理由ben在他八岁是就来到了充满男人一切想要的东西的dodge city 但他却纵横苍凉的西部 浪迹与之为敌的城镇 潇洒优雅的抢劫22次 甚至都不怎么开枪 只为成为什么???ben远远不只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匪首枭雄这一切只是他的一场游戏 他去过两次Yuma 他又两次从Yuma越狱这一次的路上他已经能多次逃脱 但他最终还是登上了去Yuma的列车那么前两次呢?
前两次他为什么登上了列车呢?
所以dan真的很重要 为了患病的小儿子而苦守的荒原终于还是来了场暴雨dan曾只为此慌张了一下枪林弹雨 血雨腥风像延误的火车 来的让人哭笑不得3:10已经过了 去Yuma 苍凉的西部需要狂野的毫无理由的激情ben只为饮弹的dan慌张了一下而如charlie 如这个世界中所有渺小卑微不值一提的沧海一粟只不过是那把受过诅咒的手枪的一阵青烟过后那捉摸不透的落寞眼神与一声口哨后又一段游戏开始时 苍凉西部扬起的一阵烟尘英雄终究都是难解的 英雄终究都是寂寞的我想ben wade 是渴望狂野的死于西部的他唱着 they gonna hang me I’ll never see the sun那么认真 一点都不戏虐戏虐ben纹丝不动的看着dan的儿子 安静的期待着那颗能成就所有人的子弹但子弹没有发射 凡人能理解懦弱 能理解平庸但凡人无法理解ben wade 无法理解dan evans 英雄终究都是难解的 英雄终究都是寂寞的一个人to Yuma 一匹马 一阵西风
人格的魅力,亦不忘初心!
一个农夫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影响了一个悍匪!
教育了一个孩子!
给好多人上了一课!
虽然代价比较沉重!
但赢得了一些人的尊重!
也证明英雄是树立起来的!
死并不可怕!
但要死的其所!
男孩在最后一刻,勇气得到了生华,勇敢的站了出来,出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给一个还不懂事孩子上了一课,什么是勇气,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承诺,以及在电影里说的那样,孩子继承了自己好的一面,怎么做一个好人,并成了一个好人!
就像本.韦德最后说的一样,“你,做到了!
”“英雄”,通常是某人或某些人对某人或某些人的评价,但究竟是不是名副其实,只有自己知道!
英雄不是那么好当的,实际上,对得起本心就已经不错了!
其他先按下不表,结局实在太匪夷所思,印象深刻!
为此,我看了豆瓣上几乎所有像点儿样的影评,我看到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但真的,解释得差强人意,毫无说服力……本最后杀死所有千里驰援来救他的兄弟,无论怎么讲,都不符合逻辑。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于黑道白道,东方西方,从古自今,都没有这个逻辑!
有人说男主就是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我就问一句,这种人品,在江湖上怎么混?
不说以后他还混不混,就这种做事风格,之前怎么可能混的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迷惑,我专门快进着看了57年老版。
老版的结局是丹失手杀了查理,二人顺利登车前往犹马镇。
个人觉得,如此结局比较合理。
另外讲一点。
本和丹在影片中惺惺相惜,可能是篇幅不够,交代得不够自然,显得比较突兀,但是我理解可能导演想要表达,这迥然各异的两人,实际上是一个男人的一体两面。
每个男人都渴望成为本那样无牵无挂风流倜傥的"快枪手"跨马扬鞭行走江湖快意恩仇,可是又无法割舍亲情友情爱情的羁绊与温存。
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男人们,一边跛脚走在泥泞中,一边沉浸在罗曼蒂克的意淫中无法自拔……这种影片满足了他们这方面蓬勃的欲望而往往容易大受好评。
这部由执导过《致命ID》的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执导,两大影帝,罗素.克劳和克里斯蒂安.贝尔协力加盟,虽然炒的依然是1957年版本的冷饭,但是依旧以其结尾的看似不合常理性而引来无数热议。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身为两个儿子父亲的丹(贝尔饰演),冒着生命危险,死守最初的约定,将危险的本(克劳饰演)送上犹马镇的火车,本在其身上看到寻觅已久的父亲形象,因而帮助他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
要明白为什么结尾会有那样的结局,就要从开篇的很多小细节说起。
通过对话我们知道,本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有一个过早离世的父亲,父亲是醉死在一个小酒馆里面的酒鬼,母亲为了甩掉年幼的本这个包袱,在车站里拿一本圣经给本,并把他丢下,再也没有回来。
他总是寻找绿眼睛的女人,我相信那是他母亲眼睛的颜色。
他一生都在寻找些什么来填补这份家庭的空缺。
我们注意到他总是喜欢把心情通过精细的素描来表现。
第一张素描,被挂在了树上,那是一只悠然自得的山鹰,是本内心对自己的写照,有点像“无脚鸟”,自由而孤寂。
而此时对他形影不离,忠心耿耿的查理王子显然没能明白本的这些心思,而是不相干的说些煞风景的话。
本最好的搭档不能理解他。
第二张素描,是画一个裸体的,拥有着绿眼睛的酒馆女,但是他只画了背影,却没有画她的面容,那应该是他心目中母亲的形象,就在他兴致勃勃的问酒馆女,是否愿意跟着他到墨西哥去寻找自由,只换来一句“你疯了!”的回应。
他看好的女人也不能理解他。
第三张素描,画的是守在窗口的丹,有些焦虑,但是目光坚定。
此时的丹,决定赢得在儿子心中父亲应该具有的光辉形象,而不是像那些所谓的警界精英一样,看到对手强大的实力立刻选择了退缩,他要向他的孩子展现出一个好人应有立场,就在所有人包括答应给他200美金雇他来押运的老板都放弃了这一艰巨而危险的任务的时候,曾经被嬉笑,被蔑视的丹毅然要完成将本押送到火车上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是让本决定成全丹的开始吧,丹的隐忍和敢作敢为的豪气应该符合本对于父亲的全部想象,与其说那幅素描画的是丹,不若说本描绘了心目中的父亲,为了家庭可以牺牲自己,独自承担一切危险,只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
然而他最后得知丹其实并非战争英雄,他只是在撤退的时候,被友军误伤废了一条腿,政府只赔给了他不到200美金的补偿,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遭受压迫,被焚毁牛棚,而他为了患上咳喘的小儿子能够活下去,只能忍辱负重的在这个气候干燥,鸟不拉屎的地方设法活下来。
他在外不能顶天立地,在家里遭受妻子和儿子的怀疑,这一次,他想要争得父亲的尊严,希望能给他的家人更好的生活。
这些作为一个父亲掏心窝子的话,打动了缺少父爱,缺少家庭关怀的本,他决定成全丹的父亲形象,由他押送到通往犹马镇的火车上。
但是他的下属在最后一刻,把站在火车外的丹,用子弹打成了个筛子。
本没能寻回父亲抽象上的意义回归,我想这是他为何像失控一样将追随他的下属全部杀死的原因。
退回到牛棚的那场大火,由于铁路公司要在这里修建铁路,所以要求丹一家尽快搬走,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派人在夜半时分放了一把大火在丹的牲口棚,于是丹本已穷困潦倒的家再度雪上加霜。
此时,大儿子已经不相信父亲说他能够处理好的,他的顶撞深深刺激了作为父亲的丹。
丹为了能继续平静的在那片荒无人烟的地界生存下去,只得对强权做出服从,而不是反抗,小儿子的性命由不得他不忍气吞声。
这是丹的大儿子所不能够理解的,他看到的父亲,只是懦弱的,被欺负,被鄙夷的一个可怜的农夫佬。
同样不能够理解丹的还有他的妻子,虽然她不曾抱怨,但是眼神里每每流露出轻视。
丹终于不能忍受事情这样发展下去,所以冒险接受了200元美金的押送任务。
这对于丹来说,不仅仅是赚取钱来使拮据的生活好过那么一点,更加是他期望可以借此机会,让他的父亲形象在这个家中得以重塑。
所以最后即便是1000美元,也不能让丹放弃押运的任务,这是他的信仰和执着。
他同儿子这么说:“威廉姆,我要你把这个交给你妈妈,你跟她说这东西帮我分清了黑白,我过一天就会追上你威廉姆,除非意外,否则肯定会。
我需要有人打理农场,保护家人,而我很清楚这些你能做得到。
以为你已经成了一个好人,威廉姆。
你成了个好人,遗传了我最好的部分,这地方就缺这个。
你一定要记住,你父亲我在无人能为的情况下,把本.韦德押到了火车站……”其实,父亲的尊严,既雄伟又脆弱。
它是我们最初安全感的来源,和人生观的初始。
一个好的父亲,能避免一个孩子走向歧途。
这也许是本.韦德那传奇而血腥的一生中,做过的最对的一件事儿。
给了一个父亲尊严,同时更加重要的,给了一个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
对于看着港片长大的我来说,即便我理解了本.韦德最后的选择,在看着匪帮二当家,浴血奋战,千里疾行来营救他的老大,却被他信仰的老大枪杀毙命这种情节,依旧淡定无能。
这大概是由于在中国武侠文化里面,对于英雄的定义已经深植于我的心中。
即便不是英雄,在江湖混的,就应该遵守道义,兄弟之间的情谊,怎么能这么被辜负?还记得,本.韦德第一次杀了被劫持的汤姆的时候,已经激起兄弟们的反意。
这种反意在是否要千里赶回去救老大的时候,最明显,除了查理,其他的兄弟本意都不想去,只有他执意要回去,而且约束了下属都一起飞奔回去救本.韦德。
在这个营救行动中,是他总是一直挂虑着老大的安慰。
我相信,在本那么肯定说他的下属回来救他,也就是因为有查理王子的存在。
如果说那些有叛离心理的下属死有余辜的话,作为匪帮二当家的查理死的太过于冤枉了!同样有义气如小马哥的他,却最终成为了成全对于父亲的想象的炮灰。
玩过荒野大镖客2,再看决战犹马镇,太感动了,电影和游戏交相辉映,各种细节如同齿轮环环相扣,带来的冲击和审美愉悦非常强。
大镖客2的主题是个人对抗时代的悲剧,而决战犹马镇的主题也是失意农场主试图对抗全世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镖客2里达奇,是个低配而且失败版本的本韦德,而亚瑟从角色内涵来看对应的是丹,角色定位更像本的得力手下查理王子,所以电影和游戏叙事主题和视角不一样,更让人觉得唏嘘:每个人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动机有无数种,结果却都不可预料。
查理坚持黑帮之道救老大,黑帮最后却被老大灭了,自己也多吃了最后致命的一颗子弹;本韦德希望在恶行中寻找自己的救赎,摆脱童年曾被抛弃的无助感,希望借助丹验证自己好的那一部分,一路明里暗里相帮,与丹惺惺相惜,最后丹却死于查理枪下,而自己也灭尽昔日的搭档;丹希望重塑自己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形象,希望以一己之力扭转家庭生活的困境和自尊的困境,他希望战胜来自他人的恶但是不希望用同样恶的方式。
他希望有钱但是也希望钱得来的途径是正当的,这样不必在花出去的时候背上良心的债,而这一点正是韦德擅长掩盖的:恶人韦德能够说服自己,作恶者对抗的也是恶意,没有一个人清白,所以他不会像丹一样如此矛盾。
丹最后向韦德说出了断腿的原因,同时不得不抱着必死的决心,将自己的信念一以贯之–--人高贵的固执往往有两面性,称之为坚定和毅力,也可称之为盲目和徒劳,自此,韦德和丹彻底和解,承认世上的善恶是复杂的,更要承认,正是因为有了丹这样的人,才有了面对恶意真正意义上正确的做法。
在看科恩的《大地惊雷》的时候,我只是奇怪科恩为什么会拍出这样的片子,而没有丝毫的怀旧情绪。
原因是第一我不是美国人,对西部片更没有什么太多的感情;第二则是之前刚刚看过《决斗犹马镇》。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决斗犹马镇》和《大地惊雷》并不是同一档次的作品。
尽管它们都是翻拍片(《决斗犹马镇》改编自同名电影,而《大地惊雷》改编自原著小说),也都是西部片,原版和翻拍版也的确都十分出众,但是无论业内评价还是获奖记录,《大地惊雷》都要远高于《决斗犹马镇》,《大地惊雷》对于科恩兄弟来说显得十分另类,而《决斗犹马镇》只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商业片。
但我依然认为,《决斗犹马镇》是部远高于评价的作品。
看《决斗犹马镇》的动机是因为我是贝尔的影迷。
而在看这部片子的同时,我在恶补西部片。
从《关山飞渡》、《正午》(我甚至都奇怪我是怎么淘到这两部片子的)到《不可饶恕》、《与狼共舞》,西部片的辉煌与落寞虽然还没有体味得尽,但也算稍有领悟。
这时看到的《决斗犹马镇》却仍然有别于我看过的任何一部西部片。
它讲述的并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而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一个从生命中的第一刻失败到最后一刻的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浪漫,故事的主角并不勇敢,他甚至不像是西部片里的主人公,可以拿着左轮蹬着佐罗马大杀四方。
他只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女人的丈夫,一个男人的朋友。
这样的一个人,可以出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只不过在这部片子里,他出现在了西部而已。
他不可谓不努力,为自己的家人,为了一个承诺,他都可以赴汤蹈火,但是最终的结局是,他达成了自己的愿望,却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这就是丹,他不是英雄,更不适合西部,他永远无法像约翰韦恩一样驰骋西部,西部也并不是他梦想中的江湖,一切的一切是因为一个错误,他错误地选择了西部。
而这个错误,或许才是我真正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说点电影技法的部分吧。
在技法上,这是一部很难让人看出破绽的电影,换言之,它每一部分都完成得很好。
作为一部翻拍片,情节点的设置和情绪的连贯性十分出色——要知道原版的《决斗犹马镇》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严格遵循着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而要将它改编成一部两小时的新好莱坞商业片,情节点的设置是最难获得成功的部分,可翻拍版偏偏做到了。
此外,最后一场枪战戏的剪辑是相当优秀的,几乎全部由短镜头快切构成的枪战段落竟然可以兼顾空间感、节奏感与情节点,即使放在西部片的黄金时代,这个段落也是堪称教科书式的经典枪战戏。
全片金黄色偏白的光线处理使人物的浮雕式质感增强,这种处理方式是对属于西部片的那个遥远而光荣的年代的崇高致敬。
唯一不足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没有很好地利用隐喻镜头。
除了对本与丹这对“警匪”之间的奇怪关系做过简单的隐喻镜头(如两人从分值一镜到共处一镜,以及最后的枪战戏之前利用镜头中人物的高低做过心理优势方面的隐喻)之外,并没有太多的隐喻镜头出现。
然而,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能做到以上几个优点中的一点,就已经难能可贵,何况《决斗犹马镇》做到了兼而有之呢?
个人偏爱西部片,觉得3:10 to Yuma区别于传统的西部片,并没有刻画像Eastwood的那种正气,电影中Ben像极了杀手Leon,表面无恶不作威风凛凛但实际身不由己,“在这帮恶棍面前,只有比他们更凶才能让他们信服”,他何尝不想就在沧茫的荒漠中了结这种人生呢。
而Dan是个极力想做个好父亲的人,怎奈命运多舛,断了一条腿,无法偿还债务牧场被烧,迫使他同行押运Ben。
Ben在被押送途中杀了两个人:牛仔,因为他的不敬;老镖师,因为对他母亲的羞辱。
他父亲酗酒而死,母亲抛弃了他,虽是事实但他仍坚守名誉。
他在与酒店老板娘云雨之后画了她的背影展现了大盗柔情的一面,源于他对母爱的渴求。
在最后所有押送的人都投降时在圣经上画了Dan。
这是他对Dan作为父亲的敬重,牺牲自己只为家人,让儿子知道自己是个真正的英雄。
或许当年Ben的父亲没有死于一杯威士忌,他就不会亡命天涯而过上与Dan一样的生活。
而若Dan有着Ben的父母,很有可能走上Ben的道路。
结尾的选择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他竭力成全的Dan就要成为英雄却死于二当家枪下,拔枪射杀自己忠诚的手下Ben毫不犹豫,与其说因为对Dan的致敬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救赎,与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
“有时候一个人长大了才知道自己多渺小” 好片!!居然被这么一部西部片感动流泪,真是没见过…《决战犹马镇》是对西部片的一次复兴,两位主角出色的演技让这部电影充满了令人激动不已的雄性间的情谊。
可惜这一票忠心耿耿的小弟
就喜欢这样的电影 两个王牌男人的斗争
叫我情何以堪!!~~~
wtf
从小子到老子各个大牌.最后那一点英雄主义在我们的胸膛里到底能存在多久.
结尾真有情怀。
男人
尊严
评价有点困难。3:10去犹马镇。一个孤独的王者本韦德,童年残缺被母亲遗弃,杀人不眨眼,看透世事;一个懦弱的父亲为了赚200美金还债,兼在儿子面前挺起胸膛,执着地押解本韦德去赶车。也许羡慕和欣赏那个父亲拥有的他所没有的生活,本韦德想成全他,因而把忠心的副手查理和跟班们@#¥?!愕然的结尾
一场为尊严谱写的追逐,最后已死结尾,这是最好的结局
罗素科洛太帅了
别出心裁的好坏,此曾相识的西部
不喜欢,虽然全是大牌……
一直等待的高潮木有来
我的孤独谁能懂
枪战太假
最近新的西部片越来越少了,这部表现两个男人一路基情的故事看着还不错,只是结尾那一枪打瞎了观众的狗眼
曾经有一阵子很迷西部片,牛仔枪火美女痞子英雄对战斯文败类。情节老套也乐此不疲。Russell Crowe有着英俊男人该有的一切特征,这部片子里面无疑是帅极了。他犹如耶稣般成全了农夫的人生和一家人的梦想。
如果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电影的话,显然不是我所能接受的人性;我能接受的,是这部电影事实上很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