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敏感 细腻 有感情的小家伙们真是又可爱又可怜 都在不完整的家庭里 都是那么孤独
昨天看了法国片《真爱满行囊Call Me Elizabeth》,我哭了两次。
第一次,是贝蒂她爸跟她说精神病人只是无法适应生活时的对话:爸爸,我觉得我快发疯了。
为什么这样说?
我也无法适应生活。
因为你是个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影响,而且你的想象力很丰富。
你没发疯,不要怕,相信我。
第二次,是贝蒂在学校给人嘲笑,爸爸又拒绝给她赎回史尼克后,她悲惨着哭着,并且写下遗书,准备用玻璃碎片划破手腕的一刹那。
整出戏,由始至终都在极力渲染着贝蒂的孤独。
背景是人烟稀少的法国乡下,神秘的鬼屋,那扇会自己关上和打开的大门,贝蒂家阴森的大屋,只有一门之隔的疗养院,呼呼的大风,昏暗的天色。
故事开始,贝蒂身边的人便在陆续地退场:姐姐快乐地离开要去城里认识新朋友,虽然她说周末会回家陪贝蒂,但是自从她走了电影后面再也没出现过姐姐艾格妮的身影,估计是乐不思蜀了;双亲感情破裂并且妈妈在外面已经有了新的爱人,一家人,其实早就貌合神离,已经面临破碎的边缘,但她自己却又无能为力;长期面对孤独的环境,可家里的佣人也是一个精神有缺憾的人,无法给予贝蒂更多的安慰;曾一度带给贝蒂快乐和动力的伊凡,也因为要继续躲避警察的追捕而不得不把他送走;连学校的同学都利用自己制造笑柄;原本以为一直最疼自己的爸爸却不了解自己,宁愿给她盖一个游戏房也不愿去拯救她心之所系的小黑狗。
在种种压抑的因素影响下,小贝蒂彻底地崩溃了。
最后,她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一切了,便选择像奶奶一样割腕自杀。
天啊!
才十岁的小孩子,却要承受这么多她根本无法负荷的精神重担。
换作是我,我也不担保会作出比贝蒂理智多少的决定来。
我觉得贝蒂肯定在想老天爷是不是故意在整她。
不然她这么一个可爱善良的小女孩,却总是无法得到别人的关爱,不要说她自己,连我都很难理解。
你看她班上来了个胎记男,大家看见他第一个反应都是惊恐状,避之则吉的,更加别提和他做好朋友了。
但是贝蒂却那么勇敢而小心翼翼地主动和他说话,并且还相信了胎记男的谎言把自己的尿液给他,为的只是帮他解除胎记的魔咒;还有那条叫史尼克的黑狗,怎么看,都是一只其丑无比又给人抛弃的流浪狗,但是贝蒂却一再地恳请爸爸去把它买下,好让它逃脱给人屠宰的命运;最明显的,就是她那么无微不至地照顾从精神病院里逃出来的伊凡,并且把他当作最好的朋友来对待。
她分明就是属于那种九型人格里付出型的典例啊!
她对别人的目光都是平等的,也从来没有歧视过任何一个人。
她仅仅希望别人也能够关心她,和她做好朋友而已。
她确实太孤独了。
她爸爸的话是对的。
他的女儿,是一个敏感而且想象力丰富的人。
这种人,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因为她的敏感,她能感受到很多别人忽略的东西,也因为她的感性,她因此受到情绪的影响会更大。
另外她那丰富的想象力,又经常会让她生出许多疑幻疑真的猜测,并深深地植根在她的意识中而无法自拔。
这种人容易走向极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贝蒂会年纪轻轻就选择了自杀。
她想不开。
相反她的爸爸,则是一个成熟淡定,善于揣摩别人心理的疗养院医生的角色。
他知道他病人的问题出在哪里,他知道自己女儿的问题出在哪里,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但是由于长期理性的工作经历的关系,他已经逐渐变得麻木了。
他对妻子失去了爱,对工作失去了激情,对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也失去了最切实的关怀。
他那苍白的面孔,无奈的笑容,落泊的背影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其实他也是孤独的,只是他有足够的理智不让这孤独毁灭自己而已。
说回电影本身。
现在的小孩子真的越来越懂得演戏了。
整出戏差不多有三分一的时间,摄影师都把镜头对准女主角小贝蒂的眼睛。
她那眼睛绝对不比赵薇的小,而且她那眼神,无时无刻都在透露着一股隐忍的孤独和疑惑,既天真无邪又充满了小孩子不应有的抑郁。
我真的一看她眼睛就马上能感受到她的心情,实在要为小演员喝彩。
电影的其他部分,因为没有太多的了解,就不多说了。
如果你有经历过童年这种苍凉和孤独的话,看这部电影,你会有很多感受的。
贝蒂是个敏感而胆小的小女孩,和爸爸妈妈一起住在精神病疗养院旁边一间阴森的大屋里。
贝蒂整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孤独中:姐姐快乐的离家上学了、爸爸妈妈感情破裂、漆黑的大屋深处、昏暗的天空……一天,从疗养院里逃出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伊凡。
当贝蒂发现了虚弱的伊凡时,好心的她将他藏在了家里的杂物仓库。
他们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然而,警察也开始搜索伊凡了。
为了他的安全,贝蒂要带着伊凡上路了。
爸爸,我快发疯了,因为我无法适应生活。
独身子女的一代,敏感些的,或多或少能体会一些儿时的孤独。
从小一个人自在自由,左手和右手下棋,自己给自己讲故事,自己给自己编笑话。
他们的眼中,有羞涩的笑靥,背过身去,眼神黯淡下来,仿似有一些难以言述的忧伤。
在比自己更弱小的生物里,女孩找到了价值,这一丝陪伴,无言,却让她温暖。
四岁的时候,她随着父母搬到新的小镇,本没有朋友,习惯孤单的小女孩,被送进了幼儿园。
边上的吵闹,繁杂,太陌生也太可怖。
她默默的流着泪,母亲陪她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终于还是走了。
边上的一个短发的孩子,从穿着上看不清是男孩还是女孩,向她轻轻的点头,一起玩吧。
她还是很少说话。
每天午后躺在床上午休,眼睛瞪着比铜铃还大,看着边上一个个酣睡的小朋友,她偷偷下床,怀着渴望又或罪恶的心态,走过了熟睡的老师,走过了寂静的长廊,走过一排排碧绿的珊瑚树,逃回了家。
而今,她似乎内心强大,强于社交,渴望着温润如玉,芳华绝代,却还是在夜里困在幼时的寂寥,忘不了逃离人群的痛彻快感。
她一直很开朗,她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无话不说,亲密无间。
然而有一天,她敏感早熟的朋友结交了新的朋友,她们谈着文艺的话题,交流朋友初遇带来新鲜的神秘。
她给她朋友写了一封信,字寥寥,无非是学业压力太大。
里面有一段话,说的是,有一天,家里停电,乱摸开关的时候,摸到有节暴露的电线,她心里突然像关上了一盏灯,使劲的捏着这段电线,不肯放手。
过来良久,她放开了手,再过不多时,电便来了。
过了那么一段小小的故事,她不再觉得置身度外。
朋友也是聪明人,两人友谊失而复得。
而今,生活和工作认真忙碌的让她在人前俨然如优秀青年,想到远方的朋友,心里会心微笑也便足够。
偶尔,也会记起失去的痛楚,在身内身外一片漆黑的无助,让懵懂的她差点失去更多。
她升学的时候,下定决心做个孤独的人。
不是她生来高傲,也不是她从小独行,而是生活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残忍的事实让她不忍拨开自己的内心,不敢透露一点点自己的故事,生怕碰了内心最痛的伤疤。
课间的时候,她习惯性的眺望窗外,心中纵有千千结,也找不到理顺的方向。
高挑的身材,披肩的长发,在他人眼中,冷若冰霜。
如弱柳扶风,她沉浸在悲伤里,日复一日,怀念,思念,伤春悲秋的黛玉也不过如此。
只是命中自有故人来,她新来的同桌,几句话恰到好处的落在心中。
这段孤单,也被渐渐的随风飘落身后。
而今,她依然美丽挺拔,多了份自信,洒脱和开朗。
望着窗外的时候,她不会忘记曾经的孤形影只,不会忘记骨头深处曾经的痛,也怀念那时,也感激今日。
已久远,却似昨天。
故事里,有一个是我的。
不爱煽情,只是孤独似乎是人的宿命,笑的癫狂,冷的彻骨。
小姑娘本性敏感,温柔善良,本能的会对所有人好,习惯于先替他人着想,这些美好的天性是女孩的本我,是她本来的样子,可这些在以丛林法则为主的现实世界里却是致命的弱点,只会不停的被他人剥削压榨。
要在现实世界里保护自己,就要学习像一个世俗里的成年人那样自私自利,精于算计来,最后自保的同时也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成年人的样子,这是生存的代价,但在付出代价之后,我们还能找到回到本我的路吗?
6岁前的我是我与生俱来的样子,但在成长中我开始恨自己的善良,恨自己习惯性的对任何人好,恨自己不会反击,再后来我开始把原本的我屏蔽起来,我变的冷漠,身上长满尖刺,可这尖刺在刺伤攻击恶人的同时也刺伤了对我怀有善意的人,我变成了我曾经厌恶的成年人的样子。
后来在我能选择身边环境的时候,我开始选择只和善良温柔的人交朋友,我学着让内心变的越来越强大,变强的我不再需要身上的刺来为内心的脆弱做伪装。
我开始明白善良温柔并不是我的错,错的是幼年时那个我无法选择的环境,错的是那些自私自利又精于算计的成年人。
我不再随波逐流,成年人的那一套都会让我觉得恶心,我现在只想做我自己,原本的我自己。
因为一些契机,今年我又能看到了那个6岁前的自己了,她又回到了我的心里。
是《绿毛水怪》那样,我的妖妖回来了,这次我会用我成年人的阅历和身躯来保护我的本我,让她能安然住在我心里,不再受外在环境所伤。
每一段童年都像是一部Tim Burton手下的绚丽多彩的梦幻电影。
我们想象力丰富。
想象着远处的风动处,是不是有一个曼妙的身影飞逝。
想象着黄绿交叠的毛毛虫在树影斑斓间对着蜕变后的蝴蝶萌生爱意。
想象着睡梦中,精灵在你的睫毛上施展魔法,魔法中的每一道光线跳跃着不同的颜色,光线接触的点面上,有彼得.潘守护着永无岛的勇气之泉。
每一段童年都像是一部惊悚片。
恐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侵袭着每一个细胞,在身体里乱窜。
我们需要这个世界安稳充满活力,我们需要这个家庭圆满充满笑声,我们需要每个朋友真诚充满信任,我们甚至需要喜欢的花草树木小猫小狗蚯蚓蝴蝶生命一直璀璨,陪伴我们度过短暂但影响长大后对世界对事件对关系的每一个反应的童年。
每一段童年都像是一部吊诡叛逆暴走的cult片。
画面中铺开的是一个非常态性非规律,挑战思维运转,挑战心理极限,挑战表情应对的性格的养成。
是那个习惯性迟到到后来没到的拥抱驱散了你的温度,还是那个抽屉里埋藏的秘密震碎了你的自以为是,抑或是挥起的手掌接触到肢体的痛觉暴戾了你的未来。
每一段童年,结局都让人措手不及。
每一段童年,都很易碎,请小心轻放。
人烟寥寥的法国乡下,贝蒂和爸爸,偶尔回家的妈妈,精神不正常的佣人罗丝,守着疗养院,一个围墙隔离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边正常中蕴量着分崩离析,一边疯癫得很一如既往。
贝蒂的敏感在吱呀咋开的空屋的门,以及阁楼的门忽开忽关的悬疑中一荡一昂,一荡一落。
姐姐艾格妮迫不及待的离开家上了中学,期待着很开心可以认识新朋友。
妈妈与爸爸夜里的争吵教会贝蒂要乖,要不然妈妈就不回家,爸爸会不开心。
狗狗史努克面临待宰,长相酷似电锯杀人狂的老男人威胁着贝蒂最后期限。
贝蒂习惯的世界一点一点的坍塌,熟悉的人渐渐离去。
贝蒂的心情毫无遮掩的显现在脸上,慌张而不安,寂寥间带着生涩。
她甚至不敢开口留住谁。
在最最脆弱的时候心不设防,一个推撞都可以撞击出一个窟窿。
一个秘密的分享都可以让她认真以待。
她孤单太久了。
在最最迷茫的时刻,谁可以拉她一把。
不是昆汀的“收集午夜12点3个人的尿液,我的胎记会消失”,那只是一个没心没肺的恶作剧。
在最最迷茫的时候,一样迷路的伊凡,那个从疗养院逃出来的大男孩,撞进了她的世界。
木屋的草丛里窸窣声响,好奇心和惊惧感驱使着贝蒂探索,她发现了眼神惊惧,身体抖颤的伊凡。
她将伊凡藏在小木屋里,上学时锁着,放学时陪伴着,三餐照料着。
她的不设防卸下了伊凡的心防。
被锁住的小木屋里,两个迷路的心相依为命。
他们之间的气息慢慢融合,绽放出温暖的安全感。
一个爸爸口中“不会伤人的疯子”,警察口中“曾经拿刀对着母亲的人”,却是贝蒂口中“你可以叫我伊丽莎白,你是第一个这样叫我的人”。
她说话时的神情有一种人小鬼大的认定。
妈妈,姐姐,离开她的人,她无法把握。
她用力守护着伊凡。
那是同样孤独的人,舔着伤口,一起疗伤。
当伊凡面临被抓捕的危险,激起了她全身防卫的刺。
天地间所有的勇气似乎霎那间聚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
夜黑风高的静谧林地,一个小女孩,一个精神病人,一条狗,穿过森林,越过河岸,到达河对岸的梦魇中的鬼屋,这一刻,她的力量战胜了一直惧怕的未知。
黑洞洞的门后那看不见的世界引起的恐惧,那是未知。
我也需要能量面对我的未知。
PS:结局是个败笔。
如果把镜头终结在贝蒂推开荒废的城堡的那一扇引起无数恐惧的门的瞬间,那是未知所带来的想象美感。
总觉得小孩子的思想是最纯洁的,当然,小女孩贝蒂也一样.很喜欢影片所塑造的那种氛围,有种无所不在暗潮的感觉.一个从小女孩角度,影射出人性灵魂深处的电影.让人思考很多,感动很多.一只就要被灭绝的大狗,一个逃出精神病院的男人和一个拥有真善美的小女孩,无疑这样的组合,就像海报上所描绘的,就算世界再怎么灰暗,只要是他们走过的地方就会使天空变蓝.总觉得复杂的世界中,单纯的灵魂已经越来越少了,有时候人性的害怕和人性的疯癫正是被这种氛围所造成的.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拯救别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拯救你自己.
以前看的片子,这样说来也是没有什么依据的,一个精神病院长的幼女,遇到一个不一样的生命,却拥这是个有脆弱灵魂的女孩,用她所有的温暖去保护他,来自于自身的安全感和安慰,无论别人的世界和我们有多么地不同,但是我相信,只要是拥有一颗火热跳动的心脏,我们的眼睛都能够分辨世界的不同,没有什么可评价的,治愈系的好电影。
ps: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个妈妈的扮演者好面熟啊,后来发现她是 葡萄牙之旅 的女主角。
看了电影之后没有很触动,只是觉得好像这个孩子与这些疗养院的病人甚至这个家庭与人世都隔绝了,没有一点人间烟火的气息。
如果,生活真的如此这般,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贝蒂,这个可爱的孩子确是敏感而早熟的,而伊凡,从疗养院出逃的精神病人,似乎也有着与世俗人不同的一点纯真与脆弱。
在一起吃饭的他们,一个倾诉一个聆听的两个人,仿佛是从天堂堕入人间的天使,与这个即便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格格不入。
事实上,这个疗养院所在地,已经离我们熟悉的人间很远很远了。
在精神医师的守护下,这里的宁静与美好才能保存下来。
开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真爱满行囊》的意义,觉得无非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找到一个从疗养院出逃的病人并将他藏到木屋的简单故事,这里面也许是有一些同情,但好像更多的是孩子对孤独的恐惧而做出的种种反应。
也许,孤独会让人变得更为有爱心一些?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打动人的还是那份世俗所无法理解的属于孩子的纯真吧。
有孩子的地方,我们总是离天堂更近一些,而精神病人的世界本就不是我们所谓的正常人所能够理解的。
他们离天堂很近,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加纯粹。
她的笑容生涩而凝重。
她说,叫我贝蒂。
那一年她只有十岁,在丛林里,她跟不上姐姐的步伐而只能在身后无助地叫喊,请等等我。
可是没有人因此而停下。
姐姐因为开学而离开家中,离开贝蒂,整理行囊的心情是迫不及待的。
夜晚一个人睡的大床,少了另一个人的温暖,贝蒂轻轻呢喃,你知道吗,她不只是我的姐姐,她更是我最好的朋友。
可是那只是年幼的贝蒂自己心里所想罢了。
姐姐的离开,父母的感情破裂,使得贝蒂脸上的笑容愈加阴霾。
森林尽头城堡的门,院子后通往圣路易疗养院的们,阁楼上那道永远虚掩的门,它们总是在你靠近时缓缓打开,唯有走进去,才能真正知道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然而现在一切都是未知,种快乐不一定得快乐,就如同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贝蒂的善良,是在看见水缸里死去的青蛙会无声地难过,是在看见即将被宰杀的小狗时无奈地心痛。
如此心无城府的她却在坦诚地对待被冷落的昆汀时,被赤裸裸地狠狠伤害了一回。
还有什么是真正可以信赖的呢。
母亲说,我会好好地爱护你的父亲,那么她就真的会了吗。
父亲说,我是真的喜欢那些病人,那么他就真的是吗。
姐姐说,我会回来看你的,那么她就真的会回来吗。
昆汀说,告诉你一个秘密,结果还不是一次无情的嘲弄。
年幼的贝蒂从来就更明白死亡的意义。
那不是归去,而是重生。
她会很认真地思考,地球是真的会灭亡吗。
而更直接的是,死亡于她而言,就是手臂上那道深深浅浅的疤痕。
直到她遇见了伊凡,那个从疗养院里逃出来的大男孩,因内心的创痛而对陌生人格外地戒备。
于是生活开始呈现出一点光亮,小木屋锁住的不是被囚禁的人生,而是被展开的幸福。
传递到你手中的毛衣,它沾染了我的温度。
在狭窄的木屋中他们彼此惺惺相惜。
伊凡,只有这样一个被界定为“不会伤害人的疯子”的大男孩,才真正得坦诚相待。
他们都是害怕孤独的人。
在伊凡外出时,贝蒂会对着黑夜默念:你要回来。
在贝蒂不在的时候,伊凡也会恐惧地蜷缩起自己的身体。
他们只是握着彼此的手,静静温暖。
而最后当伊凡不得不离开这个危险之地时,贝蒂赠与的是一只电筒。
它很普通,却意味着将自己的全部都相赠。
如此害怕黑暗的女孩,宁愿自己深夜奔跑在无人的丛林中,也要将光明和希望带给他。
贝蒂的屋宅很大,远远超过了一家三口所需的空间。
贝蒂的父亲很富有,要把木屋修葺成游戏房送给她。
而贝蒂所需要的,不过就是一个结实的怀抱,一个在她穿着新裙子翩翩起舞时真正为她高兴的人。
孩子脆弱的神经,谁又真的明白。
她对他说,请叫我伊丽莎白,我会很高兴你是第一个这样叫我的人。
表情依旧认真而凝重。
她不过就是想要长大。
只是成人的世界,就好似门背后那一片未知的黑暗。
父亲最终说,一切都过去了。
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或许一切才刚刚开始。
生命的意义,只有穿越了生死才能真正被碰见。
喜欢这个敏感的小姑娘,可是对片子不感冒。
血盟 红绿珠子的交付
这电影从记录想看以来,已经被我搁置了十个月的时间了,当初对它可是满满的期待,看完了觉得一般般吧,情感不够细腻,学校戏份有点多余,最重要的是我看的还是AV画质,太影响观感了。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说“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个人”,敏感而单纯的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
真希望法国loli和精神病帅哥happily ever after。。。我果然年纪大了。。。
没get
睡着了..............
天呐!我竟然又看完了。法国电影都是这样的吗?像白开水一样
眼神。他们在月色下风声簌簌的路口告别。又在失望中重逢。真正的交流由此开始。爸爸妈妈爱的有些居高临下,部分因为小姑娘过于敏感。只后悔自己儿时没有这样。
不在我的点上。但从个人角度引起了一些对爱的反思。抛开电影的美化,当人被孤独感淹没的时候会做出很不理智的错事。表面上收养一个出逃的精神病患者,深层是把任何自己能抓住的稻草当成自己无处安放的爱的寄托。这很危险,无论是前还是后者。
C+,敏感善良的小姑娘啊,太容易相信这个世界,也太容易被伤害,幸好命运还是眷顾她的。与其说是真爱,不如说是少女的情怀总是诗,愿意用自己的微笑去融化人性的坚冰。相比小孩子,成人之间能建立的信任真的太脆弱,以致人越来越孤独,每到深夜总在感慨过去的美好再也寻不回。拙于表达并不是麻木不仁,我只知道无论如何你都会陪在我身边,莫失莫忘,真情永驻。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法国乡下,所以风景可美了。故事不曲折,选角很好,这个小女孩眼睛真是美极了。这个电影好在把孩子的忧愁和焦虑表现得特别深入与真切。在一个孩子眼里,最好的朋友是姐姐,离开家去读书,妈妈也要离开爸爸了,喜欢的大狗爸爸不肯救,要被杀掉,因为善意去接近一个新同学,却被恶意捉弄......还有,原来太阳会在千万年后慢慢死掉,世界会堕入黑暗啊!所有这些加起来,孩子的小世界简直要崩塌。查了下法国媒体打分都很低,总体上的确没啥深度,可是小女孩的世界敏感而脆弱,善良而真挚,真是挺动人的。还有那个在逃的精神病,我觉得颇有几分年轻时候布拉德·皮特的影子哎。
伊凡真纯。。不爱看这种小朋友过分敏感和成熟的故事
这部电影就是伊丽莎白童年的一段悲伤回忆,电影在开篇和结尾就通过旁白揭示了这一点,但故事并没有采用插叙或者倒叙的手法,反而是像缓缓的流水般,告诉我们关于伊丽莎白的敏感,她的孤独,她的悲伤,她的痛苦,她手腕上的伤痕,她热烈的拥抱,她的善良与爱,所有的一切在过往之后都成为了她记忆的一部分,但那个叫伊凡的男孩也许再也不会出现在她的生命之中。
“我可没有她那么早慧”“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是个大傻逼”🐥如是说🤣🤣🤣
小孩子,需要陪伴。门,是吓唬人的主要演员。
平静又孤独,小女孩的眼睛像一片湖似的。
小女孩的爱真是丰富,的确像片名一样,装得满满的一行囊
小Elisabeth总是被父母忽视,被姐姐忽视,被把自己的名字叫错,叫成betty,小孩子那么的敏感,那么善良,对身边每一个人都那么好,有点不太正常的ROSE,精神病院逃出来的IVAN,甚至是被屠宰的一条大狗。。。。班上有胎记的同学,被帮助了,却把小Elisabeth的好心全全戏弄~小孩子的心是敏感的是脆弱的也是最纯洁的,里面的配乐也很touchante,很感人的一部电影
情商极高的小女孩用充满爱的眼光和内心与这个陌生冰冷的世界相处,甚至在她眼里病人伊凡却是非凡,以至于不问结果,莫名的照顾他,甚至愿与之一生闯天涯,影片海报就是两人呆着贝蒂心心念念的狗一起行走,影片片名叫《真爱满行囊》,这种爱的概念很宽泛,孤独的贝蒂选择了用最和善和温情的态度面对世界,最终伊凡也多少因为姑娘出乎意料的亲近,而放松心态,并难舍她独自返回自然。影片成功塑造了贝蒂清纯可人的形象,给浮躁的现实勾画了美好的世外桃源。
成熟敏感的小姑娘说,“妈妈,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个人。”平淡的片子却让人感到既安静又美好。从伊凡的眼睛里可以找到久违的纯净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