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九岁的少年在面对父母的抉择,追逐着飞驰的列车时,幻想出了所有可能经历的人生轨迹,然而各种结局皆是悲剧收尾。
少年没有跟随父母,而是选择奔向一条未知的道路,也正是这个抉择让他与真爱重逢。
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也许一步错,步步错。
更何况处于当下这个时间点,无法预知未来,现在做的任何选择,将来都有可能反悔。
日本茶道精神中的“一期一会”,把每次相遇,当作一生只有一次的缘分,应充满真诚与感激,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
生命中的遇到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期一会。
生活不像电影,人生只有一次,无法倒带。
不论你如何选择,诚恳、尽兴地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相信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并坚持下去,就已足够了。
《人类简史》最终章提到永远年轻的生化人,让我又想起这个片子,又引得我认真思考了下这片儿讨论的中心到底是什么?
除了伦理、信仰、社会制度、生物概念、演化论的终结以外,除了平行世界、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难题攻破之外,我还想从这个片子里得到什么答案?
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
1.电影的设定首先已经实现基因完全解读,也就解决了疾病的攻克和细胞代谢问题,简言之,人就有了不老之身。
这时的智人已经控制了自我的生物学演化,也就是不再继续演化。
然后因为人们不需要性、和神经素类产物来满足自我,所以“爱情”这个神秘潘多拉也不攻自破了,同时估计也解决了很多心理难题甚至彻底改造了人的心理认知路径,使人不再心理有病,于是没有犯罪了。
2.接着所有“永生人”需要一套共同遵守的秩序——他们全体决定,不再制造新增人口,于是没有了生育,没有了爆炸的人口和老龄问题。
好吧,那接下来,统治两个多世纪的资本主义就只需要满足固定人口的“娱乐”需求了,也许是一个“自杀”虚拟体验,也许是“生养孩子”的VR体验——这些都是普通商品。
3.但也可能资本主义因为失去了原本“人类无限膨胀的贪婪”这一基石,而不再负责世界的秩序,所以接下来几样东西人们也不再需要了,它们可能是股票、钟表、保险、信托、考试、美容、时尚业、广告业、墓地、妇产医生、博彩、杀伤性武器、花花公子杂志、避孕套等一大批消失的行业和一切寄希望“明天”升值的东西。
然后“主义”也终于谢幕从此只出现在历史书里。
4.全世界的社会分工变的更加简单,全人类的最优良基因被挑选出来,组成了一个超级永生人,他毫无缺陷,完胜完美,它不听从于任何利益方也不听信它(本我)的想法,他是智能世界的终极智慧和生命网络的化身,听起来好像在哪儿听说过这样一个人?
莫非它就是“神”或者佛陀他老人家本人吧?
那么,有了这个超级永生人我们做什么?
——你什么都不做,除非“它”叫你干嘛就干嘛…解释下:“它”是超物质、超精神、超主义、超时间的存在。
所以它是世界。
它问问题它给答案,它可以去任何地方可以变换任何动态,它代替“资本主义”、“自由人文主义”、“民族主义”、“科学和知识”负责这个“世界”的运转。
它到底有没有本体,它是否有性别,有没有名字?
要如何定义?
好像已经不重要了……NOBODY再看这个电影的名字,我想起了“社群”,这样一个由无名“它”和一群年轻的永生人社群究竟会去干嘛?
我设想了下,有几件事比较符合:1.实现了上一个冰川期的地球原貌(如果想在物理和化学上就一定能实现原样倒退10000多年),按研究的数据建模,在地球上表面放上已知的所有生物2.继续探索地外文明,花了点时间(可能最多10000年,攻破了“奇点”问题,宇宙的观测完成,绘制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宇宙全景3.做了一项重大决定——去宇宙以外看看吧!
于是,这队“人”通过宇宙大坍缩理论,让万物归于沉寂……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量子没有了、地球没有了,但它们却又都在,“人”永远存在了,并在“漫长”的坍缩“时间”(大约135亿人类公历年)里,彻底的看清了宇宙的全部历程,事实上,这群“人”还玩了很多次大爆炸和大坍缩,以至于每次观测到的都孑然不同。
不过,“人”始终没法在哪次“大爆炸”中跑出宇宙边界,也没能在哪次“大坍缩”中成功逃逸……于是故事来到了开始。
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
1、与《无姓之人》类似主题的电影还有《蝴蝶效应》《彗星来的那一夜》《机遇之歌》,而小说方面最接近的当属张大春的《如果林秀雄》。
这些影片或者小说,它们试图探讨的问题几乎都与人生道路的选择相关——选择的对错;究竟是否存在所谓“正确的选择”;人生一次性与潜在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如果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会怎样,会更好吗?
等等。
2、我们时常会幻想,如果我当时没做出这个选择,那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这种幻想时常、不、它总是出现在你过得不顺的时候,当你现下处于人生困境,过得不好,你就会怀念过去,并且认为自己上一个阶段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诸如高考填报志愿,选择考研或者工作,考研院校的选择,工作Offer这样决定你下一个人生阶段三到五年的关键性抉择。
3、一种倾向是:当你现下过得不好,你会幻想另一种可能,并无限美化,而否定现在。
这种倾向很危险。
4、《彗星来的那一夜》给出的答案是YES——选择有对错,有潜在的更好的人生,与现在所谓的“月之暗面”形成鲜明对比。
而《蝴蝶效应》《无姓之人》的答案则相反——根本没有所谓正确的选择,或者说,每一个都是正确的选择。
《蝴蝶效应》
《无姓之人》5、不要着了《彗星来的那一夜》的道儿,《蝴蝶效应》和《无姓之人》这两部影片的态度,它们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的观念才是正确的观念。
6、存在主义里有一条很重要的论断,“存在先于本质”,事物的性质并非先天的早已注定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发展。
由此,也并不存在先天的正确的选择,有的只是后天不断地成为。
一个选择并不先天的Be right,但是你可以通过后天不断地发展,让他Become rihgt. “Be / Become”的区别,接近中文的“发现 / 发明”,发现是你只能挖掘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无法增损,因其本质早已固定。
而发明,则是无中生有,是不断地成为,是你本质的未定性,是一切皆有其可能性。
7、一个选择是否正确,凡人大致只能预测出未来三到五年内的人生状态。
比如高考定四年,考研定三年,等等。
最多只能大致预测到下一个人生阶段,再远一点的,到下一个人生阶段,考博或者工作,就难以预测了。
8、一个选择,单看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的产生只能是在与你过去和未来的人生联系当中。
在当前这个阶段,你也许会庆幸做出了这个选择,又或者更多是懊悔,以及幻想另一条路。
但这之后你又很快会遇到一个人生节点,另一个足够决定你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关键性抉择。
而此前这个选择的意义就变弱一层,人生的最终状态,选择的效应是一个个叠加累积的。
8、对一个选择正确与否的判断,只能是建立在以后三到五年的人生跨度上。
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
一个选择是否正确,你在当下你是无法判断出的,甚至在以后三到五年也是难以判断的。
只有把它放到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内,看这个选择所带出的人生走向。
就像树根往上,产出无数分支。
你只有把这条分支一路走到尽头,才能有资格做出评判——不,还不够,评判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你只有把其他潜在的许多分支也各自走到尽头,才能互相比较,得出结论。
9、而当你如男主角一样幸运,走过每一条路,体验过每一种潜在可能,你也许会发现,根本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或者说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
10、每一条路,都有各自困厄艰辛的时刻,也有各自快乐的时刻,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生道路。
你不能因为当下过得不顺就完全否定这条路,因为可能另一条路更加艰辛也说不定。
影片中,主角Nemo体验过了八种可能性的人生。
以跟随爸爸/妈妈为可能性的开始:
一、跟随爸爸1、撞见Elise与stefeno,失意离开,骑摩托车狂飙车祸,摔成植物人。
2、表白Elise,被拒绝,发愤图强,获得成功,娶了Jean,最后以硬币决定行动,意外被枪杀。
3、表白Elise,强吻,同意。
与Elise结婚,又分两种可能。
3.1. 前车爆炸,Elise死亡,Nemo左脸被烧伤。
再分两种可能 3.11. 游览火星,撒Elise骨灰,遇见Anna,天外流星,死亡。
3.12. 同事Pete开车溺水死亡,同事妻子是Anna。
二、跟随妈妈4、Anna邀请游泳: 4.1. 拒绝地无理,被安娜骂jerk,从此没有进一步发展中,多年后相遇也只是淡淡打声招呼。
4.2. 坦诚说出自己不会游泳,其后和安娜结婚。
Nemo 开车溺水死亡。
5、Nemo母亲与Anna父亲结合,Nemo和Anna恋爱,父母又分开,两人约定灯塔见,之后遇见又分开,Anna给得电话号码被蝴蝶效应的雨水打湿。
失去联系。
三、中间道路6、母亲随火车走后,Nemo跑到对面的小路上,拿起一片叶子吹上天,蝴蝶效应,后来许多年,接续第5个可能,Anna和Nemo第二次偶遇。
11、从主角Nemo的人生轨迹来看,跟随爸爸或者跟随妈妈,这两个选择,本无对错可言。
跟随爸爸你有可能变成植物人,或者被枪杀,或者去火星被流星撞死。
而跟随妈妈,你也可能被淹死。
一个选择的本无对错,因它其后又必定各自衍生出无数小的分支,指数级的分支,可能性。
一个选择无法定终身幸福对错。
因此,从终极的意义上来看,选择的意义,其对错与否,在客观意义上得到消弭。
12、因其关键不在于客观道路,而在主观心态,这才是决定一个道路是否正确的标准。
所以对一条道路的选择,必得有莱布尼茨那样的自信,“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你也可以这样相信——我所做出的选择,是所有可能选择里,最好的一个。
你必须坚信,就是这样!
13、这恰似薛定谔的猫,在未打开之前,你不知道它是死是活,他两种状态同时存在,你相信一种,那就成为一种。
人的意识影响客观实在。
你做出选择,相信你所走得道路是正确的,那你走下去,他就确实是正确的,打开盒子,猫活着;或者,你总是认为,你总是作出错误的选择,那这条道路也就确实是错误的了,打开盒子,猫已经死了。
人的观测影响实验结果。
14、海森堡的墓志铭写着:“He lies somewhere here.” 他在这里,也在别处。
这是对以他命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生动说明。
《无姓之人》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量子状态,Nemo既在这里,也在别处。
这由他的妻子“之一”Jean道了出来——“you've always been elsewhere.” 薛定谔的猫与之类似,打开盒子之前,是既活着又死亡的两种状态的并存体,而Nemo的人生也是如此,在未到人生终点之前,是无处可能性的同时存在。
15、影片开头的鸽子实验,讲得是人自身的有限性。
鸽子就是人的譬喻:与大多数生物一样,鸽子很快就能学会,按动按扭—升起隔板—获得食物,之间的联系。
但当隔板设定为每20秒钟自动升起一次,鸽子会寻思,我到底做了什么,才得到这个结果?
如果当时他正在扇动翅膀,它会继续扇动翅膀,直到确信这个动作就是随后发生的事的决定因素。
我们把这称作“鸽子迷信”鸽子可以理解的是“按动按扭—升起隔板—获得食物”,这样单因单果的简单因果律。
但是当加入时间这个变量,以此替代“按动按钮”这一原因,鸽子就会摸不着头脑——这超出了它的理解限度。
这里的实验人员,相对鸽子而言,就是更高维度的上帝版的存在。
有时会看到一些动物的GIF,一只猫看着镜子中的他,张牙舞爪,你动他也动,猫难以理解,这超出了它的理解限度;水盆里一个骨头的贴画,小狗不停地伸头进去想要吃骨头,镜花水月,吃不到,一次又一次尝试,还是失败,狗狗难以理解。
这也都是人的譬喻,无论鸽子,猫或者狗。
在实验里,那是鸽子的有限性,是猫、是狗的有限性,而放到真实生活里,则是人自身的有限性。
16、也有其他相对于人类而言,更高维度的存在。
我们面对一些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总要寻求到一个解释,有的天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旺盛,思考得不到答案,折磨的人很痛苦。
于是我们现在看古时候的人,就像实验里的鸽子,无法理解大自然的神秘,变化万端,因果关联,于是假托于神鬼。
很多时候你只能停止,越思考越试图理解,越痛苦。
甚至于即使给了你答案,你也难以理解。
这时你就触到了这个世界某些真相。
17、以及,关于因果律及人生道路的选择。
世界并不总是单因单果的直线,更多时候则是多因一果,或者多因多果。
你做出一个决断,其后人生不顺,并不能如同鸽子一样,全都怪到那个决断身上,也许这只是你的迷信,又或者还有其他因素,也许这并不是单因单果选择题,而是多因一果。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已经将这部电影看了两遍。
早在一周以前,我刚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就隐约感到体内有什么正在苏醒。
那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周末下午,连绵的雨浇湿了夏季的燥热,厚重的乌云仍漂浮在海面上。
我本计划出门,却因这场阵雨而不得不窝在宿舍。
这个海滨城市夏季总是多雨,潮湿的气候倒也让人颇觉舒适,因此,下雨并没有使我不快。
看电影,然后午睡,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普通且无趣。
后来,这部电影的情节反复出现于我的脑海,我才意识到体内正在苏醒的东西是什么。
在沉寂了大半年之后,在失语的抓狂和无助已将我慢慢吞没的当下,这部电影重新燃起了我对于书写的渴望。
并不是说它给了我勇气和动力,莫如说,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很消极。
许多人在看完电影后疑惑:“它到底讲了什么?
”这部用科幻作为包装的文艺爱情片,没有正义与邪恶,没有对立与和解。
所有的故事,都因选择的不同而早已命中注定。
这是它打动我的地方,也是我乃至我们穷极一生试图窥视但最后徒劳的天机。
在影片的开头,电影借鸽子的迷信指出了关于因果关系的耐人寻味之处。
我们总是为结果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可是,如果这一切只是巧合呢?
在所有重大抉择的分岔路口,我们被迫一一做出选择,是这些选择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吗?
如果当初我做出另一个选择,我还会是现在这样吗?
我还是我吗?
我们不知道。
因为我们的人生没有重来的选项。
电影圆了我们的这个梦,为我们展示了主人公Nemo·Nobody不同抉择下的不同人生。
在出生之前,天使忘了为小Nemo抹去记忆,因此,出生后的小Nemo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父母离婚,选择跟随母亲还是父亲使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后来,他分别与三个女孩邂逅,在不同的选择中经历了相爱、我爱她她不爱我和她爱我我不爱她三种爱情。
而这三种爱情都由稳定走向失序,预示着熵增宇宙的必然进程。
吐出的烟圈不会变回香烟,腐烂的老鼠尸体也不会复活,除非,宇宙坍缩,时光倒流,混乱的事物再次回归秩序,一切都未发生,一切都很美好。
除了熵增理论,这部电影还将混沌理论、蝴蝶效应、多维空间和平行宇宙纳入其中。
在量子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打开盒子之前,猫既是活的也是死的。
电影中Nemo在不同选择下的各种人生与之类似,所有不同的人生都是九岁男孩面对抉择时对未来的预知,在男孩真正做出选择前,所有的人生都平行存在。
老年Nemo在弥留之际大声喊出Anna时,小男孩才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之前,他无法做出抉择,是因为他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现在他知道未来了,他还是无法做出抉择……在棋局里,这叫做被动强制,唯一可行的走法,就是不动。
”这时候,所有的平行世界开始消失,只留下打开盒子做出选择的唯一世界,他不知道未来的世界。
老Nemo笑了,他成功活到2092年2月12号早上5点50分,宇宙开始坍缩,时光倒流,他没有出车祸,没有与Anna分别,父母也没有吵架离婚。
小时候的他与Anna在河边抛着石子,天真又快乐。
在影片快结尾,记者对老Nemo说,“你说的一切都自相矛盾,你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老Nemo回答道:“你的意思是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这么多生活经历里,哪个才是正确的?
”“每一个经历都是真的,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
一切都可以是另外一种模样,而且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可能这是我们对某事后悔时的唯一安慰。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改变选择,我们只好相信存在着另一些平行宇宙和平行时空,在那里的我们选择了另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幸福着,或者依旧后悔着。
我曾经为某部结局虐心的小说写过同人小说。
在我的小说中,主人公在一场昏迷中预见到了未来。
小说到主人公苏醒戛然而止,但令我一直无法释怀的是,接下来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又会如何发展?
预见了未来就能逃脱升天?
即使预见了也还是会按照原来的路线走下去?
又或者,从预见未来的这一刻起,时空就出现了分支?
事实上,两种未来都可能发生,也都没有发生。
时空交汇点的主人公,就像薛定谔盒子里的猫,在打开盒子之前它既是活的也是死的。
《无名之人》是一部形式大于叙事的作品。
电影所讲的故事因果不清,线程不明,这一点曾被许多人所诟病。
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哲理的精巧作品,似乎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原谅它的所有缺憾。
如果你认真的观赏这部电影,就会发现片中充满了从结果反推原因的碎片化叙事,这使得本片恰似一部“卷帘格”的谜面,翻来覆去,覆去翻来。
爱情文艺片的浪漫奇幻风格并没有削弱本片对时间单向性探讨的意义。
导演讨巧地选择了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爱情”主题,这一主题同时也给这部时而故作深奥的电影涂上了温暖的颜色。
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是否会使我们命运之矢的落点偏离几万光年?
如果掷出的硬币在气流的影响下偏转了一微米,可能几十年后我就会换一种死法。
我的心每跳动一次,我命运的可能性就分出无数的分支。
这棵生命之树每一秒都生发出无数的叶子和果实。
但我只能品尝其中极少的部分。
可是,为什么于这无数的可能性中,我偏偏选择了爱上你?
也许,也许,在若干个也许的时刻,若干也许的变量稍有差池,我们都不会相爱。
可是,在这一刻,此时此刻,我们却已经相爱了。
如果预先知道结局,我们还会相爱吗?
是的,我们会的,因为我们别无他法。
那所有的“也许”的流星曾经和我们擦肩而过,但最终只是擦肩而过。
命运给了我们一条路,并非我们选择了它,而是它选择了我们。
也许时间并不存在,但“这一刻的我”是存在的,它存在是因为它已经存在了。
我无法否认它,因为我无法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拉离地面。
这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一句话的美好: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
“无姓之人”与“无性之人”与“梦”以梦的解析角度浅谈申柚去年看完《戏梦巴黎》时,在桌前呆坐近一小时,细细品味电影中的细节,却不愿意再看一遍。
如今,终于出现另一部让我呆坐的电影:《无姓之人》。
诚然,很多电影看的次数越多,越能发现其精妙之处,但是相比于次,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让它在脑海中发酵,升温,添一笔加一划,变成富含自己味道的东西。
所以这片观后感,仅仅建立在看过单薄一遍的基础上,个人色彩浓厚。
这篇影评我会运用大量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因为本质上,这部电影演绎的,就是一个小男孩在一瞬间,做完的两个“梦”。
一、Nemo的两种人生在看的是过程中,我不止一次闪过一个念头:肯定很多人和我一样看不懂。
但是在看完的时候,我心情不由得有些沉重。
编剧和导演一定想讲个好故事,并在最后shock us down,但是这部电影仅仅拥有前者。
即使是在最后,nobody口中说出“我们都只是一个九岁小孩脑中的想象”,我相信很大一部分观众仍然不知所云。
电影最大的谜题,其实就在于,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不断将旧知识重新解构和建构,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我们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
我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学习,就是要建立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是唯一真实存在的时空这一观点上,把电影细节进行重组和建构,完成对电影的学习。
这里只能忘掉所有所谓时空坍塌,平行宇宙,才能将电影讨论下去。
简而言之,电影演绎的就是一个新经历父母离婚的小男孩Nemo,在诀别之际被迫做“和父亲生活还是母亲生活”的选择。
然而没时间做选择,火车已经要开了。
妈妈上了火车,火车发动,小男孩无助地追着火车跑。
眼看着就要追上火车,父亲突然的呼喊让小Nemo回头,从而没追上妈妈的火车。
眼看着亲爱的妈妈被火车带走,并觉得:“如果爸爸没喊我就好了,这样我就能和妈妈在一起了。
”然后daydreaming出一段跟妈妈一起生活的人生,这段人生中始终有妈妈,并且出现Anna。
然而这只是一瞬间的想象。
小Nemo回头,看到向自己走来的父亲。
一瞬间想到,和这个男人一起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有了另一段和父亲一起生活的daydreaming。
为了和之前的daydreaming相区别,我们把和母亲一起的称为DM(daydreaming with mother),里有Anna;后者叫DF(daydreaming with father),里有之前小板凳上的三个小女孩。
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两种人生中,有一些关键事件,我们称之为节点,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否或者走向的不同,又形成了多种人生的走向,就像分岔路口,越分越多。
比如是否和Anna在一起,就衍生出“在一起”和“没在一起”两个走向,“在一起”的走向中,两人“遇到”和“没遇到”又是两个走向。
最后所有的结局都是Nemo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电影对这些纷杂各异的人生片段的解释并不是在最后才和盘托出,而是在影片中间就已经出现了提示。
其一,比如在DF中,Nemo和患抑郁症的妻子的生活中,Nemo的白色小轿车是没有车牌的,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其二,DF中的Nemo在安慰完抑郁的其自时,转身,看到床头柜上的购物袋中掉落的牛仔裤商标,这里与引起DM中那场淋湿电话号码的雨的便宜的牛仔裤发生了联系和混乱。
这样的小细节在这两段想象的人生中其实很多,其实真实反映了我们的做梦状态,模糊和混乱。
二、nobody的人生讨论完Nemo的两段人生,是时候说说nobody的人生了。
在刚刚说的两段人生中,虽然人事变迁,但主人公的名字一直是Nemo。
那么为什么在2092年变成了nobody?
因为他不是Nemo,就是nobody。
在nobody出现的世界里,世界基调是白色,所有人全穿着衬衫外套格子毛衫。
在这个世界里,nobody看到了每个人生里的Nemo,也是唯一一个出现了数个一样的人的世界。
那么nobody是哪里来的呢?
同样,为了区分老年nobody和年轻的nobody,我们把前者叫老nobody,把后者叫做年轻nobody。
那么,Nemo和nobody之间有什么关系?
简而言之,nobody是Nemo,但Nemo不是nobody。
更详细一点的说,nobody是经历了某一条人生路的Nemo,也就是当上了大学教授,每天录课,和Alice(金发女孩,后患抑郁)结婚,Alice抑郁症去世后遇到了同样遭遇的寡妇Anna的,那个Nemo,我们把它叫做Nemo*。
为什么能肯定nobody就是这一个Nemo*?
因为发型一样,穿衣风格一样,开的车一样。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明的话,在影片最后,老nobody死之前呢喃着:Anna。
而所有有Anna出现过的人生,Nemo要么和她在一起了要么死了,只有这一次,是只见了一面,还被当成变态,求而不得。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这个Nemo*在影片中死了,死在了湖底的轿车里。
注意,我们所说的这个世界是老nobody的梦境(由催眠产生),这个存在的Nemo*只是老nobody在梦中扮演的角色,是他选择的一个身份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
Nemo*是怎么变成nobody的?
我们知道,一定在一个时候,Nemo变成了nobody,其外在表现就是穿着普通的衣服的Nemo变成了穿着格子毛衫的nobody。
这个片段很有意思。
在电影中这个片段被安排在Nemo安慰完抑郁的妻子之后,翻身看到床头柜的牛仔裤商标,然后就是在马路上驱车的镜头(但实际上中间还发生了很多事,当时Alice已经死了,同时给Nemo*录课的助手也死了,Nemo*已经遇见过Anna)。
Nemo驱车至一段拥堵的路段,下车查看,此时周围的人已经变成格子毛衫。
他在一系列指引下来看到另一个自己(其实是某段人生中的Nemo),追逐下来到一片海边,看到直升机,看到海岸。
然后听到医生催眠的remember。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世界也是不存在的,而且不同于之前两段小Nemo想象出来的人生,这个世界是nobody创造出来的,而Nobody就是Nemo*,所以这个世界是小Nemo创造出来的Nemo*创造出来的世界,就像《盗梦空间》中所说的“梦”与“梦中梦”。
这个nobody创造出来的“梦中梦”,是一个更高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老nobody在医生的催眠下,制造出的一个世界,就像上帝俯瞰一样。
医生催眠的目的是让nobody回忆,所以这个在催眠中诞生的世界里,nobody看见了各种各样的死去的Nemo,这其实就是nobody“回忆”各种人生的线索和缩影。
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镜头重回这个以白色为基调的世界,Nemo*(此时已经变成了nobody,穿着格子外衫)在一家精神病院里,被一个心理医生(仔细的人会发现,这个医生就是给老nobody催眠的医生)进行墨迹测试。
各种提示下,年轻nobody逐渐走向老nobody为之准备的一条道路。
这里也影射了梦的许多特性。
我们平时在做梦时,很多时候情节发展十分奇怪,而我们似乎总是知道该往哪儿走,接下来该做什么。
这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提示”深藏于我们梦境中的每个角落。
三、电影的梦的特性在整部电影150分钟演绎的两种人生,都是追逐火车的小Nemo回头的一瞬间完成想象的。
一瞬间有多短?
可能只有十万分之一秒。
这在我们睡梦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很多非常冗长的梦,有的曲折离奇,发生了很多事情,甚至走完了一辈子,其实其总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而且通常发生在醒来的前一个小时,心理学上称之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纷杂的信息和想象飞速闪过我们的大脑皮层,被我们的意识捕捉到,然后被连贯成有剧情的梦。
这就是我为什么把这段想象叫做daydreaming,因为具备了梦的一切特征。
与梦有关,就一定与欲望有关。
让我们尝试用梦的解析的观点,对这部电影的几个细节进行讨论。
1 构建未来世界的是海。
Nemo怕水,做梦的是小Nemo,同时小Nemo尿床。
似乎一切与水有关的东西小Nemo都不擅长,都是失败者。
所以他选择用海水来构建自己的世界。
其实是想以此来证明自己能控制水,证明自己在牵涉到水的时候是很强的。
弗洛伊德说过,梦是人欲望的满足。
在小Nemo心中,有一个欲望是战胜水。
所以在daydreaming中的小Nemo以水为砖,从而安慰现实中畏水的自己,以此达到欲望的满足。
2 关于nobody的梦关于那个充满格子外衫和白色基调的世界,我一直没有详细说明为什么是nobody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和其它人生一样,是小Nemo创造出来的。
为了分析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等同于老nobody被催眠时做的一个梦。
既然是梦,必然具备梦的特性:人只能梦见自己见过的东西。
梦中梦也符合梦的特性,只是“人只能梦见自己见过的东西”中的“见过”一词指的是在上一级梦中见过的,因为对于梦中梦,它的上级梦就是相对意义上的“现实世界”。
有几点很明显的线索:A、这个世界的基调是白色,像极了nobody身处的未来世界(也是白色),而和小Nemo身处的世界(普通世界)大相径庭。
B、在nobody身处的未来世界中也出现了的海岸和直升机。
在这个世界也出现了。
C、这个世界里给nobody(也就是Nemo*)做墨迹测试的心理医生,和未来世界中老nobody的催眠医生长得一模一样。
D、在这个世界里,年轻的nobody(Nemo*)身边总是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提示,通过这些提示,年轻的nobody一步步走向老nobody为之设计的终点。
综上所述,这个怪异的世界是梦中梦,里头出现的事物全是上级梦中的主人公——老nobody见过的事物。
这个世界是老nobody做的一个梦,而不是小Nemo。
3、“无性之人”这里的讨论能充分说明,小Nemo对于两种人生的想象,具备完全的梦的特性。
电影主要描述的两段人生都是小Nemo的“白日梦境”。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源头都是性欲,或者与性相关。
在小Nemo的这两段想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其实反映了男性普遍的杀父娶母的倾向,就像男孩的第一个性幻想对象一定是母亲,而且是取父亲而代之。
体现在小Nemo关于两段人生的daydreaming中,这样的欲望倾向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在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想象中,父亲直接瘫痪了(体现对父亲的敌意的满足),生活起居都需要Nemo照顾(体现了对父权的征服欲的满足),父亲已经失去了父亲的尊严,不配称为父亲,也就达到了“弑父”的目的。
而在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想象中,Nemo对母亲的每一个相亲对象都充满敌意,运用各种办法阻碍母亲与别的男人发生关系,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娶母”。
与梦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注定了这部电影和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每段Nemo的人生中爱情与性都是主要内容,影响着每条人生路中Nemo的走向。
作为还未发育成熟,对两性认识不够完善的小Nemo,与其称之为“无性之人”,不如说是完全的“性人”。
四、关于大家感兴趣的时间坍塌这里没什么好讲的,我相信这些大家动动手指就能百度到。
只有一点,在最后一秒到来,宇宙停止扩张,开始收缩的时候,时间倒流,我们被迫开始沿着之前的轨迹倒退。
然而,发人深省的是老nobody(此时也可以称之为老Nemo*了)玩味的笑容。
这说明时空的变化能控制的只有实物的运动,不能控制我们的思想。
思维不会倒退,我们维持住了一切从前时光的记忆,大脑内所有神经突触的形成都是不可逆的。
智慧,是不可逆的。
这点,大概是整部电影最震撼我的地方吧。
五、一个猜想写到这里,突然想到,说不定老nobody象征着人大脑中的意识,也就是弗洛伊德提及的审查系统,而小Nemo,就是人大脑中潜在的各种想法(弗洛伊德说过,梦体现的欲望本质上就是人童年时的欲望,每个人的童年时期,孩童时代的自己,在每晚的梦中保留了下来),也就是欲望系统。
Anyway,这是一部值得细细琢磨的电影,很多想法有待商榷和确认,毕竟我现在只看了一遍。
五、相关电影《蝴蝶效应》《盗梦空间》
香港的舒琪老师在给李洋《迷影文化史》的序里写道,电影的本质就是bigger than life,比生命更大(同一句Bigger Than Life,或者就是Nicholas Ray的高于生活,比生命更重要)。
这句话可以做多种解释,比方说电影是一项放大的艺术,我们保持仰望的姿态去观赏它;再有,电影可以对生命进行再书写,借助布景化妆蒙太奇等多种手法,做到人物多变和时空的无限大。
杨德昌的《一一》里有句更直观的描述: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
看过《无名先生》,你会更真切地理解以上这番话。
影片无异于把一个人的生命复制成三份,交叉打乱、喷射开来或逆向发展,结果要么死胡同要么无结局,最后一切土崩瓦解。
许多观众跟着导演兜了一大圈,岂不料又回到了令人丧气的原点,一看他在那边笑而不语,这实在叫人气愤。
可如果真以一个八岁小孩的眼光来看世界,那《无名先生》无疑是充满着感伤——这难道不正是“我也老了”的心酸么,看透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未来世界里,118岁的尼莫满脸老年斑,口齿含糊不清,什么都记得又什么都不记起,他像一具空荡荡的躯壳,行将就木。
即便《无名先生》是一部虚构的自传型电影,即便故事的始端只是父母离异的童年阴影,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源自常见的个人式生命体验。
正如片名所传达的意思,尼莫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是导演本人。
尼莫报出自己的出生时间,我起了个念头,一查发现,导演雅克·范·多梅尔的生日是1957年2月9日,而尼莫出生于1975年2月9日,年份数字的最后两位颠倒了一下,而日期是一模一样。
换言之,多梅尔以编导身份亲自参与了尼莫的生命之旅,他让尼莫遭遇无穷多的选项,主观的或客观的,有远在天边也有近在眼前。
其中恰恰会有普通人所揪心的一些细节,他们在生活中随时可以遭遇到。
就像最简单的,怎样靠近一个女孩子,怎样开口说第一句话,也许这个真的会决定你的一生。
《无名先生》的题材并不陌生,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有部《机遇之歌》,三段式三种生命,选择加如果。
这类题材经由后来一系列电影的不断摘抄翻新,在影迷圈里一向是较受热捧。
原因很简单,导演故意留下问题,让观众参与其中作比较,掂量轻重,找到属于自己的选择。
这种电影需要一个强烈的移情作用,如果我是主人公、如果能事先知道结局,我该怎么办。
但《无名先生》不是加了升级补丁的《机遇之歌》,它是一本百科全书版的《机遇之歌》。
从信鸽迷乱到蝴蝶效应,从耗散理论到平行世界,从单向时间到多维空间,从宇宙的膨胀、塌缩到混沌,多梅尔充满耐心地讲解了起来,以尼莫当实验品,从家庭、爱情到个人生命,一一例证。
这不是一套苍白无趣的文字说教,几个国家的实景拍摄,有虚拟的未来世界和遥远的外太空,任何有点眼力的都能看出《无名先生》把钱烧在了哪里,那些特效还真不是纸糊胶水粘的。
至于电影语言基本功,如果留意下镜头的焦点变化、剪辑和转场技巧,多梅尔从未让人失望,影片精致而美丽。
如果尼莫的生命是一棵树,无论顺着生还是倒着长,是枝叶还是根须,它终究会入土。
这是包含哲理的人类困境,也是一种悲观失望论调。
所以有人把《无名先生》当爱情片来看,只取安娜一段,那样做其实也挺不错的。
毕竟在一些人看来,即便面对生命,爱情也可以取代一切。
【外滩画报】
这部电影无非是通过男主角在父母离婚后跟爸爸还是跟妈妈的选择,撩妹技巧的选择,老司机发车早晚的选择刻画男主不同的人生际遇。
我很难理解为何豆瓣上有人要把一部电影看几遍才能理解其中并不复杂的几条情节线,我也不认为把这几条情节线罗列出来,整理一番就能算一片影评。
然而这种最蠢的影评却获得了最高的赞同。
吐槽结束,下面开始分析片中nemo自带的人生读档能力。
1.nemo有着高阶时间属性。
他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的空间中游走,有时候记忆会发生错乱。
对于高阶的生物来说,时间与三维空间中的某一维没有太大区别。
高阶生物能在时间维度上前后游走。
因此,nemo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重新读档。
但是这个猜想有一个缺陷,即使是高阶生物,死亡后无法在空间维度上移动,同样也无法在时间维度上移动。
高阶生物至多能在命悬一线的情况下在时间维度上逆行保命,而不能在死亡后复活。
这与影片中nemo经历车里淹死、飞船炸死后重新读档,经历老死后复活的情节不符。
更何况记忆通过物质储存,在时间维度上逆行的nemo会因大脑中记忆储存物质的消解而瞬间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在时间维度上逆行以及该在那个时间点停下来读档。
所以这个理论不成立。
2.nemo有着高阶空间属性,但他与常人一样只能在时间维度上直行。
这个理论和通常的平行时空理论很相似。
就像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是三维物体在不同时空中的投影。
nemo这个处在高阶空间的生物投影在三维空间中的影像是他在电影中呈现出的不同的人生。
正如三维空间中沿z轴跳动的心脏投影到x-y平面上是静止的。
二维生物会以为心脏停止跳动而认为生命结束了。
同理三维空间脑电波和心电图呈现出的直线不能代表高维生物的死亡。
在三维空间生物看来nemo的死亡并不代表高阶生物nemo的死亡。
所以片中nemo各种喜剧的悲剧的活着的死去的人生都是他作为一个高阶生物在统一的时间轴上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nemo在影片中展现的不同人生际遇,也解释了nemo的记忆问题。
因为种情况下的nemo才能同时具有各种人生际遇下的记忆。
却解释不了nemo在最后死而复生的原因。
影片中滥用了宇宙坍缩的物理概念,宇宙坍缩是指宇宙膨胀的张力小于与万有引力,导致宇宙空间的挤压。
和时间倒流没有一分钱关系。
所以这个理论也不成立3.整部影片是nemo在小时候的一个梦,片中所展示的每种人生际遇都是nemo小朋友的脑洞。
这一点也不扯淡,正在读这篇影评的你的人生其实就是我临时开的脑洞。
什么高维时空、时间倒流、鸽子迷信,全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这是唯一全部说得通的理论。
一切模糊蹩脚的物理概念全都能放在无边无际的脑洞里。
综上,这是一部伪科幻装逼电影,我真希望某人脑洞里蹦出来的另一个我没有选择看这部电影。
玩过博德之门,龙腾世纪之类的RPG游戏吗?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结局。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部人生攻略,让我们看到所有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为了让朋友看明白,我理下故事脉络,每个标题都是一次不同的选择。
一、尼莫选追火车跟妈妈走,移民加拿大,遇见安娜这个选择基本就是和安娜的故事线1. 选择在沙滩拒绝和安娜游泳,害羞不敢说不会游泳,说不想和傻瓜一起玩。
然后,就是什么都不会发生。
过了N年,会在火车站遇到安娜,安娜已是3个小孩的妈妈,但不是尼莫的。
2.选择在沙滩说实话,不会游泳,安娜会留下来,2人开始青梅竹马。
2.1 两人正常生活,长大结婚,产子,尼莫是电视台的解说员,做完节目回家路上,开车冲进湖里淹死。
故事OVER。
2.2 尼莫的妈妈和安娜的爸爸结婚了(其实他们的奸情在前面已经有铺垫,小树林。。。
小树林。。
),然后尼莫和安娜,就开始不伦之恋。。。
虽然不伦吧,但真的很美丽很动人。。。
很浪漫。。。
很羡慕。。。
然后妈妈和爸爸分手了,因为尼莫和安娜的奸情被发现了,于是两人约定,湖边灯塔见,不见不散。
2.2.1 若干年后,尼莫成为游泳池修理工,住在大房子里,嗯嗯,默默等待安娜,他路过火车站,看到乞丐,给了零钱,又过了几分钟,安娜也从同一个地方经过,但2人遇不到,永远都遇不到,故事OVER。
2.2.2 若干年后,尼莫成为游泳池修理工,住在大房子里,嗯嗯,默默等待安娜,他路过火车站,看到乞丐死了,就报警,耽误了几分钟,于是,那一刻来临了,安娜从台阶上出现了,2人震精了。。。
原来安娜也一直单身,并不断的迁徙,希望遇到尼莫。。。
2人OOXX后,安娜说,她已经习惯思念尼莫,而无法适应看见尼莫,要求给几天时间考虑下,分手前给尼莫电话号码,说可以打电话,但该死的雨滴把号码模糊掉。
尼莫开始在灯塔那里的长椅上长期RAID。
按逻辑上来说。。。
其实尼莫应该是死在那个躺椅上,安娜永远不会回来。
这个故事也要OVER了。
但最后时间倒流的时候,安娜竟然出现了。。。
所以,这个故事就会有2个结局,一个杯具,一个洗具。
二、尼莫追火车时,被爸爸叫了一声,鞋掉了,没追上火车,就和爸爸一起在英国生活,尼莫上中学时,爸爸半身不遂,尼莫是个大孝子,一边打工,一边伺候残废爸爸,一边写小说,这里会遇到爱丽丝和简妮。
1、清晨,骑摩托去爱莉丝家送情书,看到爱丽丝和猛男出门,选择发怒1.1 回家路上发飙,出车祸,变植物人,故事OVER。
1.2 回家路上没出车祸,回家发誓,要和舞会上遇到的第一个跳舞的女孩结婚,于是就和简妮结婚了,然后成为大富翁,有个超级大游泳池,但是生活没有爱情,没有追求,得了抑郁症,留下诀别书离家出走。
1.2.1 离家出走后,撞火车自杀,故事OVER。
1.2.2 离家出走后,开始抛硬币,随机决定怎么办,硬币说不撞火车,就到处走,看到车站有人举个牌子寻人,硬币说冒名顶替吧,于是,被带到宾馆,洗澡时被杀手当作别人枪杀。
故事OVER。
2、清晨,骑摩托去爱莉丝家送情书,看到爱丽丝和猛男出门,选择原谅,得到爱丽丝芳心2.1 和爱莉丝结婚,开花车上桥时,遇到油罐车爆炸,爱丽丝阵亡,尼莫一半脸烧伤,成为一个变态独居者,每天在屋里对着骨灰瓶怀念爱莉丝。
这时,尼莫的工作和前面一 2.1的工作是一样的,是电视台解说员,在做完同一个节目后,发现同事开车掉进一 2.1那个湖里淹死,参加追悼会,看到安娜是同事的LP。
若干年后,跟随太空船来到火星,履行对爱莉丝的承诺,把爱莉丝的骨灰撒到火星上,并再次遇到同事遗孀安娜,然后在太空站里,被流星袭击,和安娜一起挂掉,故事OVER。
(这个分支情节里,有个插曲,尼莫在参加完追悼会后,曾经尾随过安娜,并被一路人老头点破,其实淹死的应该是他。。。
这是记忆混乱的结果,不影响故事发展)。
2.2 和爱莉丝结婚,有3个小孩,但爱莉丝无法忘记猛男,得了深度抑郁症,尼莫小时候是个大孝子,现在是个超级好丈夫,细心照料爱莉丝,但爱莉丝最终还是离家出走,到一个理发店做了理发师,每天在回忆中度过,甚至遇到发福的猛男也认不出来。
故事OVER。
三、尼莫没追上火车,也没和爸爸一起生活,这个选择的结局是未知的,只提示会和小安娜一起坐在湖边玩打水漂,此后怎样,并未交代。
以上,就是我能回忆起来的该电影的主要故事脉络和情节。
但整个电影结构是把这些线性故事打乱的,所以会看得云山雾罩,而且还有很多潜在的可能放在里面,比如,尼莫实际上可能是在精神病院度过一生之类。
整个电影,我认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生活是怎么得混乱啊!!!
怎么选都是杯具吧,还是留在天堂,不被天使姐姐选中才是上上之选。
寻寻觅觅这么多年,今天我终于找到了我最爱的电影类型,我爱Toby.影片展示了太多种可能性,生活也是这样,无数拥有很多可能性的瞬间,在人们一些偶然的选择下,发挥着迷人又可怕的蝴蝶效应,最终变成了我们如今的模样。
如果有兴趣,可以像九岁的尼莫一样,试着想象(或者说预言也可以,都是一回事),在以前的生命中出现过那些有很多选择的瞬间,如果当初换了一种选择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和我一样也爱上了这部电影,你也会觉得这是一件奇妙又有趣的事情。
在我看来,这件事让“后悔”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无用且扰人的情绪,既然有这么多偶然的选择,那我们其实都活在一种机遇下,现在这条路会是截然不同的一种,谁都没法判定那条路才是正确的道路。
就像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引自田纳西威廉姆斯(十分推荐大家去看他的《欲望号街车》)——Every choice is the right choiceEverything could be anything else.既然过往那些偶然的因素把我带到了现在这里,为何不认定现在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是最好的时代,抓住它你也可以像尼莫一样“预见未来”。
希望你我都能活得精彩。
每个人的眼睛都很漂亮,后悔专门找了加长版= =
篇幅稍微长了一点,容易散神。这种命题的长度只有库布里克或者考夫曼才能应对的来。
zhuangbibi
把油管上的预告片看了几十遍好么,满怀期待去看正片,完全被坑了,故事散乱!
可以说极为精彩,以后有机会应详细分析。
太无聊了
篇幅两个半小时,剪辑刻意,除了爱情没什么实际的东西,再故作高深又能深到哪去。
Well,这种片子对于我这个逻辑思维奇差且患脸盲症的人来说看起来太累了,到半个小时的时候被逼无奈停下来休息。概念是好的,花这么大代价来拍一个概念有点不值。不过它也完美的展示出我们如果把自己一辈子的所有可能性都过一遍会是多累的事情。如果我们是倒带来活,在记忆里是否所有都很开心呢?
what the fuck
各种生,各种死,各种腻,各种茫然,各种爱,各种爱之泯灭。
或许是个好电影吧,但是用爱情来表现我是无力看下去,还是个青少年电影,我去
莫名其妙,顾弄玄虚,追尾罗拉快跑,音乐和摄影不错,天使的那一段画面挺美的
时间碎片太多整理不过来。。。。不过能够感受到是一部好电影
傻逼片,浪费我那么多时间。。。。
平行宇宙,蝴蝶效应,关于时间的分叉,通向可能经历的六种人生,然而没有一种是完美的人生。被预知的人生中,是在一个假设的前提下而存在的,而并非真实,所有的人生都统统归于虚无。庆幸的是电影结尾那个118岁的老人协助9岁的Nemo找到了最完美的人生。而那些没有爱的人生都是被假设、不该经历的人生。
多重母题拼贴,形式够炫,但似曾相识感太强
三星半。母题不错,只是因为要讲的东西太多,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打动人的东西如果太过庞杂,就打动不了人了。 以XX定律XX效应包装的奇幻,不算是硬科幻。
生活的千千万万种平行可能性,像洋葱被切片放大到显微镜,捣烂,捏造,撕毁,重塑。如果说《盗梦空间》借助透析不难懂,《生命之树》深奥晦涩不易解读,这一部更加是神作。我并不能完全看懂,莫名躁动地,兴奋于遇到影像生命强大的对手。
少爷果然是少爷,演起爸爸来实在没什么气场。
多重选择,多重人生,多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