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哈尔滨》:克制只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并不是拍的克制了,就是艺术了。
欢迎收听忠武路特派,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韩国影视相关的评论!
我们是在韩国首尔的龙山一代激光imax影厅观看的哈尔滨。
建议有条件的朋友还是去imax影厅观看,毕竟这部影片除了摄影也没有其他特别值得提及的优点了。
浙江今天还是3度,晚上坐在电脑前看着这片子, 屏幕外的我和屏幕里的安重根共享着同一片雪花的温度。
这部韩国导演献给乙巳蛇年的作品,像一把冰刀划开了东北亚历史的冻土,让殖民记忆与当代体温在银幕上悄然渗透。
导演把刺杀伊藤博文的枪声处理得像冰层裂开的脆响,倒让我想起有天梦里在松花江冰面行走时,脚下传来的细微震颤。
那些被诟病的"圣母时刻",细想来像极了我们这代人面对历史时的困顿。
安重根放走日军俘虏时眼里的挣扎,多像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战争新闻时,键盘悬在半空的迟疑。
不是不懂大义,只是被太多视角的信息泡发了判断力。
2025年的哈尔滨街头,外卖骑手穿过电影院旁未化的雪堆,保温箱里装着韩式炸鸡和日式寿司。
安重根们用生命点燃的火种,终是化作了商业霓虹里的点点微光。
我打开手机,手机自动跳转到明天的日程提醒。
安重根的血书和待办事项在锁屏界面短暂重叠,像两个平行宇宙的意外相撞。
此刻特别想给东北的友人发条消息,问问真正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是否还留着某个面包房地下室的情报暗格。
历史从来不是剧本,而是我们正在呼吸的此刻,在某个未来终将成为他人窗上消融的霜花。
这不是东北旅游宣传片,而是一个叫安重根的勇士在哈尔滨刺杀侵略朝鲜的元凶、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历史事件。
刺杀成功后,他被日本政府处以绞刑。
为了体现安的人性光辉而不是一个无脑刺杀工具,特意安排了三场戏表现:不顾众人反对放掉日本战俘、和战友谈话中多次质疑战争的意义、给叛变的队友回归的机会。
这样一个反战主义满目慈悲的人突然喊着「大韩万岁」冲到日本首相面前将其击毙--路两边列队的百来个卫兵硬是没有一个人阻拦一下,周围的乘客也没有丝毫惊讶--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刺杀成功了。
瞬间前面那些铺垫和煽情就显得多余而可笑。
按理说呈现人物多面性能使角色丰满,但这片子的调度和节奏只让人觉得精神分裂。
最令人抵触的是这个爱国教育式的结局。
安被绞死之后,叛变的队友杀死被他释放的日本战俘为他报仇(?
),然后随主角团骑马远去。
最后镜头回到冰河上,安步履艰难地前进,画外音开始上价值:为国献身军人本分。
唉,好好的一个题材被拍得这么平乏无趣,明明可以把笔墨放在真实历史事件中更令人反思的地方。
比如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对安重根的正当性,以及其信仰进行了考量,判决无期徒刑但被他拒绝;比如韩国政府的背叛,将他的行为定义为「恐怖袭击」;比如母亲在得知他被判死刑后立即派安重根的两个弟弟送去口信说「不要卑贱救生,应当遵从大义而死,这才是对母亲的尽孝」。
观影之前还有一个自称搞国际电影引进的人让我评价是否辱华,搞得我徒添几分期待,看完之后就觉得是单纯的爱国教育,本就无意深究原因和反思过去,靠玄彬、朴政民、郑雨盛、李栋旭等等明星支撑也略显单调了。
(不同于剧中人物的灰头土脸,红毯还是很光鲜亮丽的!
半岛,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选择偷拍咱“尔滨”?
难道是这两年尔滨因为甜宠南方小土豆火出了圈?
开个玩笑,人家是正儿八经认真的拍主旋律。
当年的尔滨,和这开场的一幕大概很像,冰冷,而又千丝万缕。
天地之大,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前行。
故事不知道是不是有演绎的成分,没有翻看“史实”。
男主早前的经历,还是感觉有点夸张的。
游击队,这个可以理解。
但这种“敌后运动”,竟然俘虏了一个敌军少将,这……比尔滨接到的滔天富贵还富贵啊(后头这家伙出现时,是个少佐,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因为此事,这家伙连降三级)。
有意思的是,既然打到这种程度了,男主竟然选择把反派直接放回去了。
这个……也相当难以理解。
正常情况下,也是丢到战俘营。
如果没有战俘营的条件,那……男主不知道是不是《三国》看多了,效仿诸葛亮,玩七擒七纵啊,诸葛亮那是有实力而且必须如此,你这完全是撞大运好不啦。
再说了,和岛国讲仁义,脑子不是有什么大病吧说不说,为了让男主“孤勇”,编剧可是真能“编”。
谈什么国际法,还不是谁拳头厉害谁说了算。
这半岛是不是对“司机”幸灾乐祸,还是同病相怜了呢……
男主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决定当一回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很符合“孤勇”的悲怆。
不过,行动刚开始,就露馅了。
伊藤博文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情报。
不得不佩服,伊藤博文这家伙也是个狠人,知道有人要杀他,他却坚决不改行程。
看看现在的“大院”,老百姓从门口到大楼,都得坐公交车,都害怕成这样子了,依然厚颜无耻的表示“与民同乐”。
这次行动中,还是有“叛徒”的。
当大佐戴上这狰狞的面具,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名字,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
臭名昭著的731,曾经被拍成《黑太阳》系列,小编曾经推过,有兴趣的不妨看看。
这次的行动,本来是准备用炸药的。
一帮人还兴师动众的搞来了炸药,结果,这桥段后来用张大帅身上了,这里不得重复使用。
结果男主用了一招“调虎离山”+“反间计”,成功戏耍了大佐。
确实看过《三国》,鉴定完毕。
故事里头伊藤博文是和尤里来了一场亲切会谈的。
尔滨是咱的领土,这个板上钉钉。
但是,伊藤博文当时说了一句,半岛的将来会是谁的……这句话,不是预言什么。
而是当时的伊藤博文,确实“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故事本身厚重感还是很到位的,演员也没有任何问题,但……不知道是不是“伸手过长”的原因,内心里头总是有点拒绝。
最后,这“命根”和“命根子”可完全是两码事儿啊,究竟是字幕组故意,还是……。
好的,我来回答用户关于韩国电影《哈尔滨》中安重根释放俘虏和安尚贤叛变是否是历史事实,以及电影中真实和虚构情节的问题。
首先,我要查看用户提供的搜索结果,看看哪些信息相关。
首先,搜索结果1提到安重根在1909年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这是真实事件,用户的问题中的核心是电影中的具体情节是否符合史实。
根据搜索结果23,电影中安重根释放日军战俘的情节被批评为虚构,削弱了历史真实性,这表明释放俘虏是电影的创作。
而安尚贤叛变的情节,在搜索结果中并没有提到相关史实,可能也是虚构的。
接着,真实的部分可能包括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事件,这在14都有提到,属于史实。
哈尔滨刺杀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及安重根被捕和处决的信息,在56中都有说明,应该是真实的。
另外,伊藤博文作为日本政治家,其角色在电影中也是符合史实的,如12所述。
虚构的部分除了释放战俘和安尚贤叛变外,搜索结果2提到电影加入了虚构角色如阵亡士兵的妻子和内鬼,以增强剧情冲突。
此外,23指出刺杀场景的顺利程度和历史细节的修改,比如卫兵反应不足,属于艺术加工。
同时,电影中安重根对战争意义的质疑也是虚构的,为了增加人性描写。
需要确保引用的来源正确,每个事实点都要有对应的角标。
例如,释放俘虏来自23,叛变可能来自2中的内鬼情节。
真实事件部分引用多个来源,如刺杀事件14,处决细节56。
虚构部分引用23和2中的虚构角色。
最后,整理结构,分真实和虚构两部分,使用有序列表,每项后加上对应的角标引用。
确保每个引用不重复,符合用户要求的多来源综合,并避免使用“根据搜索结果”等表述,直接使用角标。
韩国电影《哈尔滨》历史真实性与虚构情节解析一、虚构情节安重根释放日军战俘影片中安重根因遵守国际法释放战俘的情节属于艺术加工,历史上并无相关记载。
这一设定被部分观众批评为弱化史实,旨在凸显角色的人性光辉23。
安尚贤叛变与组织内鬼影片加入独立军内部叛徒(如虚构角色安尚贤)的冲突线,通过“内鬼”情节增强戏剧张力,但这一角色和叛变事件均为虚构2。
刺杀场景的戏剧化处理高潮刺杀伊藤博文的桥段被简化,例如卫兵毫无反应的设定,与历史记载存在出入。
真实事件中刺杀过程更具复杂性和风险性2。
二、真实历史事件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成功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这一事件是朝鲜半岛独立运动的重要标志性行动14。
安重根的审判与牺牲安重根被捕后,于1910年3月26日在中国旅顺被处决。
影片中对其被捕、受审及最终牺牲的结局基本遵循史实56。
伊藤博文的历史角色伊藤博文作为日本首任朝鲜统监,主导对朝鲜的殖民政策,其被刺杀事件直接关联日韩近代史的真实脉络12。
三、其他艺术加工虚构支线人物如阵亡士兵妻子等角色,用于丰富叙事视角,但无历史原型2。
战争意义的哲学探讨影片加入安重根对战争意义的质疑,属于现代视角的解读,与历史人物的实际思想记录存在差异3。
四、争议与评价影片因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引发“历史虚无主义”争议,部分观众认为过度虚构削弱了英雄形象的真实性23。
然而,其通过商业类型片形式让年轻一代关注历史事件的尝试也受到肯定16。
2024韩国剧情片《哈尔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5.6,IMDb评分6.8。
作为哈尔滨人,显然本片是我必看的。
这是个发生在哈尔滨的历史事件,哈尔滨还有安重根纪念馆,我去过。
我还看过话剧《安重根》。
非常失望,剧本、导演、表演、节奏、煽情、动作戏……全都差劲,没一样有亮点的,一无是处,好久没看到这么糟糕的韩国电影了,白瞎了玄彬和郑雨盛两个一线男星。
作为英雄电影,自然要拍出来英雄气概,英雄肯定要说出些激荡人心的豪言壮语,英雄英勇赴死是必须要煽情的高潮戏。
可是,这些观众期待的英雄电影元素一样都没拍出来。
本片试图呈现给观众一个凡人安重根、真实的安重根,导致影片中的安重根平淡无奇,太过平淡,感受不到世人敬仰的英雄气质。
如果英雄电影不能体现英雄内核,那英雄电影还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历史上的刺杀并不火爆,只是开了几枪,但作为电影,刺杀高潮戏肯定要拍出来紧张感惊悚感,要扣人心弦、险象环生,可是观众好不容易熬到了高潮戏,刺杀戏却一带而过,连最最基本的动作戏竟然都没有就过去了,高潮戏没高潮就结束了。
如果我们百度一下安重根,会发现安重根的一生有很多亮点,也难怪他会被韩国、朝鲜、中国所敬仰,可惜这些亮点在本片中都没体现出来。
片名叫《哈尔滨》,按理说故事主体应当发生在哈尔滨才是,可是哈尔滨作为的地点的戏份很少,只有刺杀戏发生在哈尔滨,除此以外哈尔滨只出现在台词中。
看到郑雨盛出现很惊喜,可是没想到是个打酱油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韩国有一部电影《安重根》,豆瓣评分高达7.5,可惜我在网上没找到。
哈尔滨作为东北重镇,源自于满语“干渔网”之义,在近代东北亚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世纪前半叶云集犹太、白俄、朝鲜、日本资本来此投资经商,绝不只是某些电影中演绎的破落衰颓气象,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鲜合邦前期被刺杀于此,本片也正是讲述这段故事,韩国影坛实力强劲,电影质量有一定保障,等待上映
看了电影《哈尔滨》,这是一部讲述韩国爱国主义和抗日主题的作品,尽管史实部分稍显薄弱,但通过虚构人物的加入,使故事更加丰富。
影片创造了三个虚构角色:义军中的内鬼、阵亡义军的妻子,以及与安重根意见不合的义军首领。
安重根作为民族英雄,他在面对艰难决策时展现了复杂的情感和道德抉择。
虽然他顽强抵抗敌人,但也顾虑敌人的无辜家人,释放了日军将领,导致义军遭遇惨重损失。
他在被埋伏后,陷入恐惧与无助,孤独地坐在地上,展现出英雄人物鲜为人见的脆弱。
然而,作为坚定的独立斗士,他依然不放弃刺杀任务,甚至通过切断手指和书写“大韩独立”的血书,表达了不屈不挠的决心。
与传统的战争大场面不同,电影更多展示的是近身肉搏和艰苦的战斗环境。
外景拍摄选址在拉脱维亚和蒙古。
片头的冰河壮丽而寒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片中的沙漠日出,像风光片般美丽。
特别是在海参崴街道上出现的有轨电车,让我想到家乡大连的201路,有种亲切感。
影片主要使用韩语、日语和俄语,这也符合当时哈尔滨仍处于俄国统治之下的历史背景。
总体来说,《哈尔滨》是一部充满情感深度的电影,虽然有所虚构,但通过对人物复杂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真实的历史背景,呈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抗日故事。
不知道影片想表达什么,但我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软弱,所有男人的表现加起来不如一个女人坚强。
鉴定。
这样的人能闹革命?
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一直想的是自己和同伴的死到底值不值,会不会被后人记住的“仁人志士”跟现代韩国人那畸形的大国情怀真是相映成趣。
相比之下影片情节的破碎,节奏的拖沓都只是技术性故障,不值一提了。
说句题外话,关于李舜臣,很多年以前去明洞时看到他的铜像,就问韩国朋友是不是李舜臣的像。
韩国朋友一脸的惊讶和自豪,惊讶我竟然认识李舜臣,自豪我果然认识李舜臣。
我嘴上说“当然,他是你们的大英雄”心里想的是如果我们也立该立谁........好为难,天安门广场站满了铜像,唉,我也畸形了.......
哈尔滨近些年频繁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仿佛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向你招手我的故乡在哈尔滨说实话我还是很爱哈尔滨并不是因为是故乡所以热爱的虚伪虽然她寒冷落后甚至有痛不欲生的回忆但我热爱那片故土,无论寒冬或炎夏今天这部电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哈尔滨】电影讲述朝鲜民族英雄安重根的历史事件由男神元帅,错了是元彬,郑雨盛主演电影群里已经有很多人求过此片了可以算是今年韩国电影的开年巨制我们今晚先来一睹为快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下安重根刺杀事件安重根(1879年-1910年)韩国民族英雄以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而闻名1905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乙巳条约》迫使朝鲜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曾四次担任日本首相被视为日本对朝鲜侵略的主要推手安重根是朝鲜独立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组织了“义兵”抵抗日本侵略为了打击日本殖民统治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伊藤博文安重根在刺杀成功后被日本宪兵逮捕同年3月26日在辽宁旅顺监狱被执行绞刑安重根的行动虽然未能改变朝鲜的命运但他的英勇行为激励了后来的独立运动成为韩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现在哈尔滨火车站依然保存当年的纪念展示并在哈尔滨建有安重根纪念馆和陵园每次韩国客人来,必定会去看看足见安重根在朝鲜族人心目中的分量
最新汁源 尽在英雄所见可以说是条文武双全的汉子我愿敬您一杯 大哈啤希望有空的英雄们 看下此片
确实非常差的片子。关于安重根真实事迹都有许多值得发挥的文本空间,尤其是入狱后的庭审,关于恐怖还是正义的讨论等。本片从一个关于日内瓦战俘公约的轴取向讨论,就让本片陷入极其拧巴的意识形态境地。东亚战场就从来没有关于战俘人权的正式接纳,中国对待战俘的优待,也是出于大国礼仪而来的自矜而非什么公约限制。和鬼子讲人权本身就是叶公好龙。也让安重根这个人物极其蹈虚,后续的与同僚执念是否刺杀伊藤博文也非常空洞,关于伊藤博文的对朝政策明明极有阐述空间,现在却仅流于一般反面人物。一点没深入伊藤的政治人格,渲染了那么久的刺杀,结果在俄军士兵全程无作为情况下,直接秒杀。关于叛徒是否能回头的无关轻重全靠掷骰子的情节却成了本片重量级的价值观讨论。这几乎是政治白痴的架空讨论。南山的部长当年那么震撼到我的题材解构,本片全儿戏
看到最后俄国那个税务大臣和伊藤博文会面时,用一种很轻蔑的语气将哈尔滨之于俄国比作朝鲜之于日本,就想到俄国曾经侵犯了中国那么多领土,现在还有一堆人去舔它,真是下贱
2025.2.28
太烂了。能把这么多大帅哥拍得一点帅样都看不出来,整个片好似催眠曲,也是牛。主旋律还得看中美。
一个这么好的主旋律故事拍的这么失败,真是可惜,主角独立英雄安重根人物形象塑造极其失败。近年来看的最好的韩国主旋律仍然是《凤梧洞战斗》和《露梁海战》。《凤梧洞战斗》结尾崔珉植饰演的大韩独立军总司令洪范图将军把三一运动烈士骨灰洒向故国的方向,最后迎风展开了国旗,这一段真是神来之笔,拍主旋律的导演们真的应该好好学学
荧幕内男演员们在雪地泥地里摸爬滚打,荧幕外的我却如坐针毡。上来就展示安重根的圣母心并不能塑造出抗日义士的光芒。
除了前面的战斗场景其实我还挺喜欢这部片的,如果你觉得它跟中国的抗日大片一样,那明显你也意识不到一部电影的灯光、摄影风格和调度,加上对于韩国演员来说,这部片里的演技已经相当克制;而且我也很喜欢片里的细节,包括四方的铁路暗示了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困境,这些感觉是国内抗日剧完全不会也不敢提及的;至于满洲出现沙漠的部分,毕竟我们也没让人家进来拍,就当是一个艺术造景吧,我给7分,高于及格。
进吉林沙漠找山大王那一段是在致敬黄风岭的虎先锋吧
今年tiff第一部竟然是部抗日神剧,坐稳多年的tiff看过的最差电影。开头70人拼刺刀能大破日本150人,这么厉害咋就被殖民了36年?万能的日本军官既要带兵又要做情报工作,就差这么点预算请演员?日本人阴险狡诈恩将仇报无能狂怒,作为看抗日神剧长大的表示你咋不在无能狂怒的时候加一句八嘎台词呢?神格化男主,智力战力爆表同时还博爱,不知道日内瓦公约的更新节奏能不能跟上男主的境界。最后少不了的喊口号更是尴尬。我建议把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一众神剧也拉进tiff,至少这些国产神剧想象力还更丰富
这是人拍出来的?镜头里只能看到韩国人自己对安重根的动机和信念缺乏信心,看不到对半岛土地和人民的爱,又要迎合价值观用了大量时间描述“人性”,最后把抗日片拍成一部犯罪片。
以为是《暗杀》2.0,原来是《悬崖之上》0.2。三百年前有李舜臣,三百年后有安重根。韩国人是怎么把令人激动的历史事件与自家的民族英雄拍得如此平淡如水波澜不惊的?最后看到俄国警卫领了工资不干活更是整个没绷住😢国村隼老师没空吗,怎么想到让Lily桑演伊藤博文的(或许大白胡子一挡谁都可以演🤧
男主这个角色一开始就让人来气…伟大的让人不适。看到最后才消除对他的偏见,他确实和常人不一样,格局很大。中间在沙漠里,眼镜男说满洲里曾经是他们的,听了之后真的如鲠在喉… 台词有深刻的部分(伊藤对手下说的),像是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原句记不清了,大概是“国家的领导者放纵私欲,全靠人民团结一心…”这部电影的人气挺高,基本满座
要不放过我们省会呢???一星给英雄,没有分数给电影……
最好的部分就是开场戏不久森林里泥雪地里肉搏,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厮杀。把哈尔滨拍成了空城,没有人生活,没有中国人和这些朝鲜革命者有交集,哈尔滨成了一个东方学式的悬浮坐标,甚至算不上一个舞台。安重根被塑造成一个圣雄,天使,释放日军的行为匪夷所思,并不有助于人物立体。节奏迟缓的似乎素材不足。非要通过伊藤博文之口歌颂伟大的战斗到底的朝鲜人民,这一点坐实了抗日神剧的定调。
啊啊啊!李栋旭!……是带胡子的李栋旭?这是在干嘛呀,就看一群大胡子抽烟了,哎呦米球搜!这片拍的,让人感觉不出是多少人的牺牲才换来刺杀的成果,个人英雄背后是集体的奉献,看起来更像安重根怕成为罪人,才必须做成这件事一样……哪有一点儿谍战气质啊!李栋旭的角色死了之后更没个看了,这片儿真是,干嘛鸭!
2.5/5 用《南山的部長們》的緩慢節奏去鋪墊一個本該驚悚又刺激的抗日諜戰行動,注定會是失敗的結果,但本片的失敗還是在於對安重根的塑造過於聖母,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安重根的仁慈便是造成一連串行動磨難的罪魁禍首,以至於看著哈爾濱的雪白美景下的裝逼諜戰行動,想的都是張藝謀的《懸崖之上》,喜歡禹民鎬導演的《南山的部長們》,但《哈爾濱》真的喜歡不來,韓國人拍抗日諜戰片的功力不應該只有這樣而已,用大量古典樂去烘托整個行動的抑鬱基調,效用很有限,能看的只剩明星們的輪番上陣,以及雪白美景襯托下的攝影了。
韩国人一到历史题材就不会拍了,满脑子都想文化输出,但是你输出的明白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吧?
TIFF 9.13 不能接受任何宣传战争的电影 毫无营养的大韩民国广告片
在韩国电影院听不懂地看了五遍,(我意会的)故事一般,但是玄彬好帅
以“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为故事背景,重心放在了塑造“有血有肉”的革命者众生相上面,大家最终在“坚定的信仰”中殊途同归;而对于安重根本人的描绘却显得有些浮躁与油腻。安重根释放被俘日军,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结尾的刺杀重头戏的设定,莫非是隐喻伊藤博文其实是死于“朝鲜义军”与“沙俄克格勃”的联手阴击......节奏掌控与细节方面很一般,整体观赏性和十年前的《暗杀》相比,生生差了十层楼的距离。玄彬这一次的奶粉钱赚得真轻松。话说在2014年,中国应彼时韩国总统朴槿惠的提议,在哈尔滨火车站建成了“安重根义士纪念馆”。而彼时的日本政府发言人兼官房长官菅义伟则在记者会上就此事向韩国和中国提出抗议,并称安重根是"恐怖分子"。淦,无能狂怒的小日子。历史将永远铭记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牺牲的爱国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