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文字/ Peter Cat原载于2024年4月10日深焦DeepFocus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e5PSxUnHbyA6skeueYBw疫情之前,一部《金都》,黄绮琳为新一代港女代言——借两对在“婚姻牢笼”前踌躇的女男,她道出了婚姻这座围城“模糊的真相”。
之所以说是“模糊的真相”,首先它够真,或至少是向真的,黄绮琳不屑于婚纱店期许里那纯洁的浪漫梦,落跑的新娘从来不发梦,婚姻的冷暖自是要主人公亲自去尝,假结婚可以换来房租钱,真结婚却未必买得到心仪的婚房和满意的爱人,张莉芳要跑,她逃离的岂止是妈宝男的控制欲,更是一整套为女女,同时也为男男设计好的社会规范;但即至电影的结尾,张莉芳好歹跑掉了,杨树伟却决定奉子成婚——于是乎,声讨婚姻的这场大混战,最后只打了个平手,一比一,“作者导演”黄绮琳给了一个暧昧的结局,没把话说死。
《金都》日版海报作者导演之所以是作者,要的是知行合一。
黄绮琳是坦率的,她从来不避讳谈论她电影的“私属性”。
之所以会写《金都》这样的剧本,是因为厌烦逼婚,想要写出叫人“离婚”的电影。
结果《金都》上映没多久,黄绮琳却结婚了,而且还是闪婚,从香港搬到了台湾。
对于这现实之中的“二比一”,黄绮琳却表示和电影不矛盾,她自言“对于婚姻的看法没有很大改变”,反倒是《金都》的拍摄让她反思够了,“比较有信心”能处理婚姻这件事。
或者说,现实中的黄绮琳给《金都》做了一个更准确的注脚,她从来没有反婚姻,只是不想叫那肤浅的,被习俗支配下的婚姻给支配了。
《金都》的结尾,邓丽欣在吃面,没有“假”老公也没有“真”老公,她一个人,享受着那得之不易的片刻自由。
往后的人生怎么走,她还要不要结婚,黄绮琳是诚实的,她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法替她的角色给出答案,张莉芳眼前只有那碗面,那张心念许久的桌子,其他的事情张莉芳还没空想。
婚姻太复杂,非真假二字可辨,模糊的真相,才可能是真相。
《金都》之所以是杰作,正贵在黄绮琳这模糊的摇摆。
《金都》结尾里邓丽欣和她的面作为新导演新作,《金都》的成功并不是孤例。
尽管“港片已死”的讲法已经提了许多年,2023年港片的票房数据仍是最触目惊心的一击,也是最直接最残酷的实锤。
但相比于这种人云亦云的提法,我倒觉得港人是务实的。
将死的,要死的,确实已死的,那就让它死;将生的,要生的,即将出生的,那就一点一点等其来。
从2013年开始,港府推出了首部剧情片计划,相比于大陆各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创投奖金,港府的资助力度是空前的,它给获奖的香港新导演第一部剧情片完整的预算,虽然金额从三百万到八百万不等,只够拍所谓的文艺片。
但十年时间,硕果累累——《一念无明》《沦落人》《手卷烟》《金都》《灯火阑珊》《年少日记》《但愿人长久》,一众新港片,一批新导演,我们看到了与往昔全然不同的新一代香港电影。
这些故事的切口普遍很小,很私人,极朴素的背后又是极写实的剧作和极扎实的人物,在商业类型片的大潮褪去之后,年轻的香港电影人开始重新讲述他们时代一个个平常的港人,重返那个市井的香港,这不可谓不是另一种新的浪潮。
更难得可贵的是,港府的投资不求回报,首部片的票房收益直接分给导演和监制,助其继续创作。
但正如大陆导演有第二部片的瓶颈,香港新导演的第二部似乎也举步维艰。
《一念无明》上映已过八年,很多人都在问黄进的第二部在哪里?
于是又有人说,这批新导演实在太过于文艺,没有公共基金的支持,丢到商业市场,难以自足。
其实也不确切的,陈小娟第二部《虎毒不》已经进入后期制作。
而黄绮琳更是不得了,《填词L》在疫情期间开拍,2023年就亮相各大电影节,还在金马奖和金像奖收获了一堆提名,此时此刻已经在香港、台湾、英国等多地正式公映。
导演 黄绮琳说到香港“填词人”,他们曾随同粤语通俗文化的繁荣,走上过整个华人文化的巅峰。
在香港音乐和香港电影最巅峰的八、九十年,黄霑、郑国江、卢国沾、林振强、潘源良、林夕、黄伟文、周耀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以一己之手写尽万人之心,日本流行歌的曲,粤语词人的字句回荡在全世界有华人的角落,歌词被抄写,被传递,用作爱情、友谊、青春、岁月的证词,让人依稀怀想起千年之前的中国人,他们以同样的方式,传唱过柳七或是东坡的词。
但《填词L》讲得并不是历史的开合,也不是一部《填词英雄传》。
它再一次是黄绮琳的一部“私影像”,是她的青春少女志。
《填词L》中的高中时代坊间提起《填词L》,必说此片是导演和监制自掏腰包,预算很小,两百来万,把《金都》赚得钱全部贴出来做,颇有一番悲壮意味,好似导演有一多年宏愿,不得不做,不做不行。
的确,黄绮琳与“填词”羁绊已久,2013年她就出版过一本小书自叙自己和填词事业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她直言“填词”是其初恋,更在电影映后表达,为了成为填词人,她下的功夫远远多于当导演。
而一部《填词L》正是讲尽了她这段“十年初恋”的点点滴滴,像是一部告别之作,与所爱之事,与少女之梦作揖辞别。
如果说,一部《金都》讲的是梦醒时分,港女要在婚姻的围城里寻自由;那么这部《填词L》则是港女发梦时刻,是久久不愿意从青春梦里回到现实。
可真的坐下来和黄绮琳聊《填词L》,以上的悲壮感就显得有些自作多情。
它当然有追逐梦想的苦楚,是执迷不悟,是苦恋而不得,是愈战愈挫,愈挫愈勇。
可当时间拉长,距离拉远,原来“告别”只是一种修辞。
相反,《填词L》的制作前所未有的轻盈,它不是拉出一个纪念青春的仪式场,它是小巧、迅捷的,甚至在没有完整剧本的情况下,一拍即合的开始,存到一点钱就拍一点,直到陆陆续续把电影做完。
七个章节,从如何成为填词人的教程到追梦少女如何也打不死。
它有着独立电影制作的灵活度和松弛感,也融合着青春商业片对“热血”,对戏剧和喜剧的“执着”,凡此种种就有点像黄金时代香港电影小品留给我们的印象,举重若轻,即使到头来只是大梦一场,但在此之前请允许我一直发笑。
讲到底是无怨无悔,所谓的青春,不就是学习告别,明白遗憾才是人生常态,不是谁都可以做天才梦。
后来,我们甚至知道,告别并不是必须的,我们从不与所爱之事,所爱之人真正分离,我们只是在学习如何与梦想,与记忆共处。
又一次,我们再一次失语,大陆院线青春片没有办法道出的成长经验,我们要到《填词L》去寻。
我很羡慕黄绮琳,她还在发梦,以自己的青春之梦召唤起同志,以十五天拍摄的精神,守护自己的歌词和青春。
以上。
关于《填词L》的更多故事和细节,请诸位读者到以下和黄绮琳的访谈里去找。
有部分核心剧情的剧透,提请注意划线部分。
《填词L》海报深焦:《填词L》让我很感动,因为看着看着,作为观众就会感受到,这一定是导演自己的故事。
所以当片尾字幕滚到最后,看到你包办了电影里所有歌曲的填词时,就会经不住感叹,这应该是一个电影人和自己梦想最好的告别。
所以说最开始我想听你自己和粤语歌的故事。
为什么会喜欢上填词?
黄绮琳:小时候有很多兴趣,去学钢琴、跆拳道……什么都学一学,所以从小就知道我自己音乐感没有到很好。
这部分其实有拍,但因为篇幅太长就都剪掉了。
然后我妈就觉得我是那种三分钟热度,但是唯一写作这个事情是我没有那么快放弃的。
直到开始听流行曲,有很多歌手,有苏永康,还没有到陈奕迅,我爸喜欢许冠杰。
我主要是听他的词,音乐画面当然也好,但我没有那么强去记住。
直到有一次学校有个音乐考试,要记一些古典的旋律,我记不住,然后我就把一些粤语词塞在里面,反而比较好记。
我就觉得自己好像有一点点天分在这方面。
因为小时候每个同学都有他们喜欢或者比较厉害的东西,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这部分好像比较强的时候,就变成这个东西是属于你的,这是你的领域。
你不想其他人跟你一样,就是占地盘,一直觉得自己就要当填词人。
深焦:因为之前也想做一个关于粤语歌词的项目,我也读过一些研究粤语歌和歌词的书,比如黄霑晚年就在香港大学写过一个粤语歌的博士论文;香港大学的朱耀伟教授也写过很多粤语歌的书;然后在大陆,像林夕、黄伟文、周耀辉都是非常有名的填词人。
所以你是如何研究粤语歌词?
你有喜欢的填词人吗?
我看电影里出现了潘源良、梁柏坚……黄绮琳:刚开始接触歌词时,我看过一个研究歌词的人,叫黄志华。
他其实有在我们电影出现,就是那个中学校长,他就是发明 0243 的那一位。
我主要看他那本《香港词人词话》的书——我听歌前不会看填词人是谁,很有趣,我慢慢发现,很多我单纯觉得很好听很喜欢的歌词都是林夕写的。
然后我也看你刚才说的朱耀伟的研究,我比较喜欢林振强和林夕,会比较留意他们的歌词。
其他像黄伟文、周耀辉也喜欢,但如果让我挑一个的话,还是林夕。
其实他们都有出现在电影里阿诗睡房的小板板上,上面写了那个时代常常会出现在流行曲中的一些名字。
实际操作上去找他们客串没有那么顺利,有给黄伟文看过几场戏的剧本,他给了些意见,然后就是默默支持,所以credits里有鸣谢。
但是林夕我就找不到他,所以最后没有他的篇幅。
黄志华《香港词人词话》深焦:我听说,你为了成为填词人付出的努力是你做电影的十倍还要多。
所以电影里,女主角的经历是你自己的一个心路历程吗?
和电影里一样,你是从高中就有了这个梦想吗?
黄绮琳:我从高中开始写歌词,真的想成为填词人,应该是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
因为那时候上了写歌词的班。
然后我大学念的是生物系,也不是我自己永远想做的一个事业。
当时我觉得自己花三年时间,在毕业之前成为一个填词人,然后就可以一直这样下去。
也不是说自己只当填词人,不做其他事情。
但要成为一个专业的填词人,算是我当时唯一一个人生目标。
你刚刚讲最后字幕出来,全都是我写的歌词,觉得很感动,这个事情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一个小彩蛋。
对我来说,这个戏全部的歌词都由我写,是很理所当然的。
即使有其他填词人可以帮忙来写,我也没想过不是自己写。
最后这个电影完成之后,很多工作人员说,他们觉得最感动的是那个字幕,看到歌词那栏全部是我的名字,他们就觉得整个故事有了弧度,好像拉到了现实。
这是我完全没想过的。
其实,我的监制有一段时间问我,当我们在做DCP的时候,要不要把后面的字幕挪到前面?
毕竟,一般观众不会看到字幕滚到那么后面,因为歌词那个部分真的是字幕滚到最后的最后(才出现)。
但我觉得这个不是我的动机,不是我很有意识的行为,所以就算了,没有去改。
《填词L》剧照深焦:我知道你高中时候写过两本小说,后来还写过一本关于填词的书,这本书是这个电影的起点吗?
黄绮琳:小说纯粹就是自己暑假写了一些故事,没有很长,应该不到2万字,或者3万字不到,就是一个很小的书,然后找找出版社。
2012年,我在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毕业的时候,正好有一个机会可以出一些电子书,让我们免费就可以把书稿投过去。
然后,我手边一直有记录写歌词经历的文章。
实体的书是2013年出版的。
出版之后也没什么回响,因为它就是一个小书,薄薄的,100多页。
然后就放在我家里。
书里的文章都是没有发表过的。
因为在学习写歌词过程中我觉得需要有一个记录,就好像是什么填词秘籍,也是慢慢记录自己学写歌词的流程,并没有写得很系统,是因为有出书的机会我才去整理这中间到底经历过什么。
黄绮琳散文集《我很想成為專業填詞人》深焦: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想拍填词这个故事?
这次在香港,所有人都和我说,《填词L》是黄绮琳和监制把《金都》赚到的钱都拿出来做的电影。
听上去,像是一个非拍不可的故事,加上电影的内容又是你的私人经历,我就会想,这才是黄绮琳最想拍的那个首部电影吧。
黄绮琳:我在念电影的那三年还没完全放弃写歌词。
所以当时我的同学、老师就会跟我说要不要拍个歌舞片?
或者你那么喜欢写歌词,就写一些关于音乐的故事。
那几年,我没有很想把这个故事拍出来,但我会在每一个功课里加一个主题曲,自己写歌词。
或者拍一些里面有很多插曲的片子。
但单纯去讨论写歌词的电影,我是没有想过的。
电影学院毕业的时候,没有想拍关于填词的电影。
毕业时候的状态就是找一个编剧的工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拍自己第一部长片,我完全没有passion或目标,或者说,我没有爱电影爱到觉得非把东西拍成电影。
然后我就把写歌词的事情都放下了,大概七八年都没有再提起。
书也搁在那边,在写《金都》,知道有首部剧情片计划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想过要写歌词的故事,全都已经不在我的脑海里,已经尘封了。
拍完《金都》,讨论下一部要拍什么的时候,也没有马上想到这个故事。
反而是我的拍档黄锎监制,他一直逼问我的时候,我才想到这个书的事情。
他看完之后,觉得有可能,我们才开始改。
而且我们要改这个书的时候,我们已经赢了香港薪火相传 900万投资补助。
这个900万补助是我和导师张婉婷作为组合申请到的,其实是可以用来拍任何项目。
所以我们是有自由去选择要不要用九百万去拍填词人。
但是最后放弃用900万做这个歌词的故事,因为我和黄锎考虑过,900万的成本不可能拍那么小众的题材。
如果要用900万拍这个故事,就要在香港本土收回2700万票房,这没有什么可能,我们现在400万的票房已经很吃力了。
我们就放弃了,想着要把整个scale down,去缩小,用自己的钱来拍。
深焦:那最后你的书和电影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关系?
电影其实也分了7个章节,特别是前面几个故事,很像一个如何成为填词人的攻略。
黄绮琳:前面比较笨,跟那个书的章节差不多,里面的内容包括哥哥部分也差不多。
因为第一首歌“家常便饭”,这本书里面已经有写,它真的是我高中时候写的歌词,跟我高中同学谱的曲。
因为这个电影和我自己的经历太有关,所以我有信心不用到完整的剧本就可以开拍,其实差不多拍到快一半才把剧本写完。
开拍的时候没有完整剧本,因为我们不是一开始就200多万在我们户头,我们是存到一笔钱,就先拍几天,存到另一笔钱又再拍。
我们拍了15天,但横跨了一年。
深焦:你们只拍了15天?!
而且没有剧本?
这很像香港电影的老作派,没有剧本就开工,每天就是飞页。
我看《金都》就觉得你是一个文本型导演,我以为你是要把整个剧本打磨很多遍,想得很清楚才去拍。
黄绮琳:不是没有剧本。
只是开拍的时没有完整剧本,因为要迁就场景及演员档期。
其实7月和9月拍完最开始的五天,到11月去台湾拍摄时候已经有完整剧本了。
我觉得自己在现场拍摄没有很文本,《金都》时候也没有,《金都》最后莉芳和杨树伟说了一个笑话,说什么你结婚(李洁芬)了,你结冰(李洁冰)了,其实剧本不是这样写的,也是根据现场的场景才改的。
我虽然是编剧,但我转到导演那个模式,也很会在现场改自己的剧本。
所以这次《填词L》用自己的钱去拍,需要机动性之外,也因为这个项目是非常character driven(人物驱动)的一个剧本,它不是一个很plot driven(剧情驱动)的东西。
因为plot driven其实没有什么好写,结构大家都很清楚,就是一个人很想做,然后超努力,最后成功或不成功,然后有一些觉悟。
一定是这样的结构,没有什么可以改的。
这次是走人物,需要跟演员去互动,我第一次拍她(钟雪莹),她没有演过类似的很personal也很character driven的角色。
所以我觉得中间的观察也很重要,就是先拍两天,要想一想,再拍三天,然后要写什么,有一点点调整,其实最后那几个chapter的事情也是有真实事件发生过的,是我的真实经历。
这一次和《金都》最大的不一样是在剪辑上有很多有机的调整,是我跟剪辑师直接沟通去改的。
《金都》剧照深焦:为什么会边拍边写?
黄绮琳:因为我之前有两个经验是写剧。
剧集一定有开拍的时间,我是编剧,变成说不够时间写完,所以我要在现场边拍边写,有一个甚至是一边播一边催我说,哎,这个要补两场戏不够长之类的,我自己那时候是挺enjoy这种模式的。
我说的这个边拍边写边播的剧叫《玛嘉烈与大卫》,在豆瓣好像评分也蛮高的。
这个剧是我第一次主笔写完整的剧本。
那时候觉得这个模式很好,因为可以一边看论坛的反应,一边去改后面的剧情,觉得这种有机的创作好像很有趣,所以就变成说如果自己可以选择的话,就比较喜欢这种有一点点机动性的,好像拍电视剧或者漫画的方式去拍。
《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剧照深焦:没有剧本也应该没有办法找投资吧?
有台湾的基金吗?
你们试图去找过钱吗?
黄绮琳:没有,完全是我跟监制两个人的钱。
片尾的那些logo是场地的赞助,以及疫情期间的协拍,就是他们让我们过去拍的一些帮助吧。
我们省钱,主要是省在场景,哪里可以赞助我们免费拍,我们就去拍,没有拿到外面的钱,就直接开始了,没有去尝试找钱,很任性(笑)。
因为那时候刚好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你不会觉得你会成功找到钱。
深焦:那拍这个电影,是不是也和疫情的环境有关系?
因为疫情,反而会一定想要拍点东西?
黄绮琳:有关系的。
因为我跟黄锎的合作,有一些案子是我写剧本,他导演的。
那时电影公司因为疫情关系,有一些案子就先不拍放在一旁。
然后又因为我在台湾,他在香港。
我差不多两年没回香港,那种觉得要写些什么,自己去发动一些案子的感觉很强。
这也有影响一点点整个片子的调性,因为我要飞回香港拍,我就要隔离,中间有两次是隔离了7天跟4天。
所以电影最后ending在台湾的那种感觉,是因为有隔离,那个情绪才会做出来的。
不然现在就可以乱飞,我刚刚才从香港回来,几小时就可以来回,我觉得就没有那种乡愁吧?
《填词L》剧照深焦:诶,那我能问你下这个片子拍摄十五天,大概是在什么时候?
多大的团队?
黄绮琳:回想一下哦(掏出小本本)。
2022年7月拍学校两天,2022年9月拍了三天, 2022年11月又拍了台湾三天,然后2023年一月到五月拍剩下的。
所以是从2022年7月一直拍到2023年的1到5月。
连演员的话,大概30个人左右。
深焦:你是怎么找到钟雪莹呢?
还有葛民辉?
黄绮琳:钟雪莹应该是不二人选,没有其他人比她更适合。
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写歌词的人,在业内也是有名的填词人,同时她也提名了香港金像奖的女配和新演员,她也有演出很多作品。
我觉得她应该是我们确信要开拍的主因,刚好她年龄也OK,也配合这个故事。
如果不是她,应该就没有那么确信一定要现在拍。
可能会再等个三五年。
深焦:你跟她很早就认识吗?
黄绮琳:我不认识,但是黄锎有拍过她,在《猛鬼3宝》那个电影里面合作过,然后,是他想到写歌词的项目可以找她,我才真的下笔去写剧本。
我跟她没有见面,只是黄锎传了一个讯息说,哎,找你有一个这样的项目。
嗯,她就什么都没有讲,就是说好啊。
因为她不相信会发生,她告诉我她那时候觉得是假的,因为这个题目(的电影)很难开拍,而且又说是自己的钱,她就觉得没什么可能,所以她就随便说好啊好啊,反正你们要拍我,我都没有什么要拒绝的原因。
《猛鬼3宝》剧照之后我把那个书寄给了她,在还没有剧本的时候。
她看了之后虽然跟她的经历没有很重叠,但有一些事情她是有共鸣的。
因为都是写歌词的人,一些心态,关于梦想,她也有共鸣。
然后就是隔空在线上有聊了一下,看看她有没有一些跟写歌词无关的事?
然后她就提供了一个在红磡体育馆演唱会外面卖东西的戏。
那场戏是她以前真的做过类似的事情。
那些韩国的歌手来香港,她做了一些应援的产品去卖,所以把那场放了进去。
跟她讲完这个之后也没有聊太多,我回香港去试造型,然后拍两天那个学校的戏,我一拍学校的戏,我就觉得她应该没什么问题。
老实说,她比我想象中好。
因为之前她有些MV很厉害,她有一个陈奕迅的MV是要剃头的,她就对着镜子剃头,里面有一些好像现代舞的动作,我是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演员。
但看她的作品我没有看到很人物向的东西。
我一开始觉得她一定能演到,没有担心过,但是没有想到她的效果会像现在那么好。
她很细腻,很了解文本,现场的那个输出也很准确。
深焦:我很好奇,这样一种边拍边写的模式,会不会改变表演,因为你们两次拍摄之间隔了很长时间,感觉每次就像是拍一个小短片。
黄绮琳:如果真的从制片角度考虑是不太划算的。
朱柏康扮演的鲁Sir那条线,拍得时候只写了三十场,只知道这个人大概是什么状态。
如果有完整剧本,他的弧线会好一点。
现在就是拍了很多,但其实有1/3的东西被剪掉。
如果要省钱,就还是要计划好。
现在就是人物很丰富,但比较不是一个电影结构。
有人会觉得整体结构比较单元化,就是一个个章节,不是那种传统的,看到所有人物角色都有一个很好的收尾。
但我觉得这不是好跟不好的事情,是整个风格,这风格是用女主角去带。
所以理论上周围的人来来去去是可以的,但如果重新布局,整体有剧本的话,当然更容易看,更容易阅读。
《填词L》剧照深焦:演员自己接受这种方式吗?
黄绮琳:因为朱柏康有问过类似问题,“哎,那我最后跟罗颖诗有没有什么互动?
”我就说没有。
这有它的好处,就是比较真实,你不会去预设未来发生了什么。
所以就比较organic。
我们现在剪出来的是有即兴的成分,就是给他一个situation, 他在里面用自己的方法去演。
深焦:又怎么会找到葛民辉?
他演得真的很好。
黄绮琳:找葛民辉的时候已经有完整剧本,因为家里的部分差不多是最后一批拍的。
当时想了超久的资深演员,因为很多新演员,我们可以找一些youtuber,一些第一次演戏的素人。
但资深的很难找,所以爸爸、妈妈的角色想了超久。
最后找他的原因是我爸爸这个原型,他是一个很幽默的人。
我又刚好和葛民辉有认识,因为上一届金像奖拿新导演的时候,他负责设计那个特刊,他就有跟我聊了一下我的那个文章,因为文章里有写《金都》上映的时候,我爸爸来不及看,就去世的事。
我觉得是有点缘分,我想起到我认识他,有他的电话,然后就一直很纠结他到底会不会拒绝?
因为觉得他应该很久没有拍过这种,就是我们几个小朋友在那边搞的这种片。
但很顺利,他看了剧本,就说一定会帮忙。
他确实真的非常帮忙,然后完全是用帮忙的价钱去跟我们合作。
后续宣传跟很多请客都是他照顾我们吧。
《填词L》中扮演爸爸的葛民辉深焦:整个电影的音乐是找谁做的,没有考虑过做成歌舞片吗?
黄绮琳:我们的预算没办法用歌舞,如果是歌舞就需要非常好的美术,非常好的排舞师,非常好的服装。
我们这些都没有,如果做歌舞可能需要900万,但这个肯定要被阻止,因为华语歌舞片在商业上从来都没有成功过。
所以应该是我比较长远的目标吧。
是一个梦想吧。
至于音乐的合作,我在台湾认识了一个从香港来的配乐师王建威。
他做了很多年的香港商业片,到台湾之后也接一些台湾片。
我们这次合作很特别,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比如说我写到第一章需要用到一个圣诗诗歌,我就马上跟他说可以写一个诗歌给我吗?
然后他就写。
等到要校歌,我就问他要一个校歌,我是一边写剧本一边跟他合作的,等于说他写的歌可以很直接跟我整个故事去配合。
深焦:这个片子的结尾很有意思,因为女主人公去到一个共享汽车公司,结果整个公司都因为不合规,被迫关门,大家都失业了。
于是电影里提到要去“一个梦想不被践踏的地方”。
这里其实和当下香港年轻人的情绪和氛围是特别吻合的,让人有很多联想。
黄绮琳:如果看我的原著书,它的结尾是落在2013年。
书是2013年出版,那时候我是在一个电视台当编剧,结果那电视台最后因为一些原因改做其他业务,我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上班。
所以那个情绪是真实的,里面的感觉或者是类似的剧情我也有经历过,但就觉得直接放在电影里面很难理解。
还要解释电视台什么的。
太复杂,不能用。
而我们只有三场戏的空间,没有办法再拍更长,所以我就把它简化。
因为共享汽车这个事情在香港是违法的,我就把它改过去,这样比较好理解也有画面。
在我刚刚讲的《玛嘉烈与大卫》里也有这个情节,uber在香港是违法的。
就会有一些警察去做卧底,假装当乘客。
那时候是违法的,现在好像有合法了吧。
这中间有经历过计程车司机去争取权利什么。
其实香港有很多制度上它不容许你去创新,它不想打乱本来的经济体系,如果你追求的那个东西是有点打破传统的话,就没办法继续。
《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剧照深焦:《金都》以后你搬到了台湾,台湾在《填词L》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你是怎么考虑的?
黄绮琳:台湾其实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卖唱片的,那个是真实的,我在大学的时候经历的。
那时候我是毕业旅游,我带着一个作曲人的唱片去了台湾的Sony Music去卖,然后里面发生的事情大概就是电影里那场戏的内容,一直觉得这个经历很dramatic,很有趣吧。
就觉得应该要保留,但如果保留这一趴,如果再拍多一点点,会不会就更合理一点?
或者说制作上比较划算一点?
我在写剧本的时候,人在台湾,突然有一天在便利店听到一首广东歌,不是我写的,但我也认不出来那个广东歌是什么。
我就问我身边的台湾人说这个什么歌?
他们听了都说粤语歌。
没有讲其他。
我就觉得,哎,好有趣这个感觉,那时候又隔离嘛,就有点想“家”,那个“家”是以前很在意的广东歌词——“我的那个家”。
所以我觉得很有感觉,就马上传了一个message给我的监制,说我想到结局要在台湾。
所以他把本来只有前面卖光碟的部分再加一小段,就是后面女主角又去了台湾。
现在回想,如果我们真的非常有预算的话,整个结局可能设在非华语地区会更理想,比如说澳洲、英国,完全离开自己的语境,不要讲中文。
深焦:结尾罗颖诗突然跑去台湾种地,我是有点跳……黄绮琳:这个可能在文化背景上香港人比较好理解,因为香港年轻人通常不知道自己之后要干嘛,就会参加一个工作假期计划,working holiday,就会去比方说澳洲摘草莓,摘樱桃,就有一大堆年轻人在那个年代是真的会去一个国外做一个打工换住宿那种。
所以也有一个讲法,叫什么?
回乡种田,没事情你就回乡种田。
(深焦:告老还乡?
)对,那时候就蛮确定要在一个完全跟语言无关,不会讲粤语,就是有个目标要让观众突然觉得自己在看另外一部电影的感觉。
(深焦:那确实有。
)但我觉得还不够,因为我想象中是拍那种超广阔的种田,但因为下雨,我们那个田也没有很好看,没有到我想象中那么跳。
因为香港那个是彻底把她打垮了,工作也没有了,梦想也没有了,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然后有一个小小的收尾吧。
《填词L》剧照深焦:在结尾里,粤语歌也成了香港这个文化母体的隐喻……黄绮琳:最近《填词L》去了香港之外,同时在台湾跟英国上映。
英国是一个经常发行香港电影的小发行商。
然后我发现在英国的香港人评价都非常好,其中有个妈妈带小孩去看,那个妈妈一直哭,小孩就亲了妈妈一下安慰她——原来这个片子它的目标受众是在国外的香港人。
国外就不像电影里台湾那么近,台湾现在太方便了,随时可以回去。
而是需要一个没有办法再回去的地方。
因为我写剧本的时候,是疫情,是一个没有办法回香港的概念,那个感动会更大。
等于这个电影的目标群众超小,发行超难,因为要reach out在异地的香港人。
他们还是用广东歌去作为一个载体,把他们以前的回忆跟他们的母语,跟他们自己的青春连起来。
这是广东歌。
对我来说,广东歌现在就是联系在世界各地的香港人,联系他们的青春,他们的过去的一个载体。
深焦:看完之后,我有和周围的朋友讨论这个戏,有大陆的朋友,也有香港的朋友。
大家就都觉得这个戏非常香港本土,又是典型的coming-of-age这样的青春成长片,很好看,应该是非常有票房潜力的。
但现在票房没有大家预想的多,是不是因为结尾不够激励人,感觉女主角一直在追求梦想,但又一次次被打压,如果是好莱坞造梦电影,结尾一定要给观众一个安慰,一个女主角大大的胜利,让她扬眉吐气。
但在这个电影里是没有的。
我个人觉得,当然这可能是一种过度解读,它是不是你个人和香港的一个告别。
黄绮琳:我觉得那个告别没有到很悲伤,因为罗颖诗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某种程度上它其实是一个happy ending。
因为她还是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她说自己是填词人,她唯一一次,在长大之后,那么敢说自己是填词人。
包括关于土地、种田这个问题,里面有一个阿伯说种瓜得瓜,包括关于是不是惩罚梦想这个事情,其实都是在说你的种子有没有去到适合你的土壤吧。
这个有结局的感觉有点像《金都》,《金都》其实比这一次更商业,因为它题材上商业,起码它有一个演员是香港人知道的邓丽欣。
但是那个ending也是现在这个状态,它没有到一般结构上的那种离场感,就是开开心心,就是烧烤BBQ的这种。
可能这是一个因素,没有那个离场感,没有一般电影那么开心。
但是对我来说它是一个 happy ending,她自己去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
《金都》剧照深焦:你在乎离场感吗?
如果是在大陆,成熟的制作公司和电影人,几乎把离场感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很多电影,大家为了离场感,要把片尾字幕搞得特别荒诞,几乎是在用片尾字幕重新创造一个离场感。
黄绮琳:《金都》我没有去考虑这件事情,因为它是政府投资的(首部剧情片基金),我不用去考虑票房。
所以都是自己想做的离场感。
但这一次因为是自己钱,整体的调调上我有去面向观众多很多,里面包含前半部分喜剧的元素,后半部分快节奏的剪辑。
它完全可以是用一个很personal的收尾,完全没有那种蒙太奇跟回顾。
但我有为了观众的情绪提起来一点,已经有商业化了一下,但现在感觉还是没到一般程度的商业化吧?
其实《金都》那时候也有关于票房这个话题的讨论,因为当时大家也觉得它的票房应该更好一点。
这一次我也没有很惊讶,因为我已经经历过一次了。
那现在有没有一个答案呢?
我有一点点小小的感觉,虽然你说它很 local,很怎么样。
但是它结构上不是一个很容易看的东西,它很断断续续,也没有很漂亮的画面,就是很多商业上应该要成功的元素,它都没有,所以我反过头去反思为什么他没有成功,应该是这些因素累积起来。
深焦:我一直觉得粤语歌是华人大众文化的巅峰之一,在八、九十年代,乃至到香港回归以后,粤语歌词其实是影响了一代代的华人,包括在中国大陆,也是有非常多听粤语歌的听众。
那现在粤语歌坛是什么状况呢?
我们可能知道现在有Mirror,其他的呢?
黄绮琳:现在香港的粤语歌乐坛在最近几年是有活跃起来,除了多了一批新的歌手之外,也多了很多词曲的创作者。
包括钟雪莹也是其中一个。
填词人也不像以前我们那一代,就黄伟文、林夕一两个人很有名。
现在是分众很厉害,很多新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作品。
我觉得这个跟作品出版的门槛低了有关,跟所有的媒体一样,做作品的门槛低,每个人都有发表的权利,然后所以分众很厉害,这不是以前一个写歌词的人去代表几百人的心声。
这个算是一个转型,作词人没有到《填词L》那个年代那么崇高的地位,每个人都可以写自己的。
这是整体的一个趋势,文化作品会比较分众。
钟雪莹深焦:我听你们这个电影的原声碟,你在片尾曲《填词魂》里有句歌词“难得我耗光一世努力才放弃”。
但你是不是做了导演之后,反而有更多机会填词了?
黄绮琳:拍摄的朋友们,他们不知道我以前写歌词,所以在写《金都》主题曲,邓丽欣拿着我的歌词说写得非常好,这个是你第一次写吗?
我对她说,你有没有两个小时,我可以正式讲一下我关于写歌词的故事。
然后电影节,每一次主持都有问说这是你第一次写歌词吗?
好吧!
那我就写一个关于写歌词的故事!
这个就有点像,那时候我妈一直问你什么时候结婚,我就拍出《金都》;这个是每个人问你是第一次写歌词吗?
我就拍出了《填词L》。
现在是多了很多人知道我会写歌词欸,也有一些邀约,可能是朋友们拍什么广告,小小的也需要写歌词。
但它不会成为我一个主要的职业,因为对我来说现在它已经有点变了。
它变成是一个梦想,就是我不想成功,我不想自己变成一个写歌词的人,虽然我一直是wannabe——很想做。
但现在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初恋,一个我很喜欢,它永远都是美好的,初恋是因为你得不到,所以你觉得它是完美的。
电影现在就是我的老公,我的生活,我一直相处的那个人。
我觉得保持这样的距离也是美好的,有机会就见一见,然后碰碰面,但是我不会让它变成我的终身职业。
深焦: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我相信触动了大多数观众的心,就是音乐室老板对女主角说,“你有没有想过,努力了那么久,还没有成功,是不是自己没有才华”,那到了你现在这个年龄和阶段,你是一个自觉的导演吗?
你又是怎么看待才华跟职业的关系?
才华跟梦想的关系?
黄绮琳:可能最有自觉是编剧。
但比起之前想做填词人那个状态是很不一样的。
那个时候是很努力,很想成为那个团体的一员。
现在作为电影人的自觉是很自然的,没有那么多执着。
会不会没有电影找我拍?
会不会没有第三部?
我完全没有那个压力。
我是觉得有人找我写剧本,我就写,然后一直用这个去维生、去工作。
才华跟职业是有关系的,但它不是一个绝对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有人找我写剧本就写,但不代表我是一个写剧本非常有才华的人。
只是因为那个工业能够养活一些人,其实中游的人最多,写得不太好也不太差的人是最多的。
所以你能够用你的才能,不是才华,是才能而已,在这个行业一直维生,就成为你的职业。
所以他跟你的才华也没有完全的对等,这不是一定要很有才华的人才能当一个职业的编剧或者写歌词的人,只是那个工业够大,它可以养起一些很中游很平庸的人。
我现在就是这个状态,我就一直写,也没有到要拿奖,也没有到要怎样,就是可以用一个生活的状态去维持而已。
诶,这句话我现在觉得还是对的,如果你努力了那么久,你都没有很成功,或者是达成你想象中的成功,那就是你没有到你想象中的才华。
我是相信的,那些有才的人,他们应该都不会太理解这句话。
《填词L》剧照深焦:那你作为一个填词人的才华,和你作为一个电影人的才华,哪个才华更多?
黄绮琳:这个也是一直在两边摇摆的,因为最搞笑是我在写歌词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诶,你去拍电影吧,你拍的电影比你的歌词好。
然后我在电影里写歌词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你的歌词写得很好,你电影拍那么烂。
所以我觉得差不多,这两方面都不是顶楼吧?
End
没有想到,今年以来,我被电影打动得最深的两次,都是来自港片。
一部是《年少日记》,一部是《填词L》,两次都是看得大哭,眼泪哗啦哗啦根本止不住。
《年少日记》讲的是东亚普遍存在的令人窒息的家庭亲子关系,功利且粗暴的鸡娃教育。
比起《抓娃娃》的奇观式展现,它更现实,更内敛,也更能让人共情。
《填词L》作为一部讲述年轻人追梦故事的青春片,之所以打动我,则是因为它过于特别。
一方面,它很港味,不管是题材还是台词,处处都打上地域文化的印记,是只有香港人才能拍出来的电影。
毕竟,除了香港,还有哪里的年轻人会把“给粤语歌填词”当做一个毕生梦想来努力追求呢?
另一方面,它又很私人,是香港女导演黄绮琳自传性的作品,片中那个一心想当填词人的追梦少女,就是二十年前的黄绮琳本人。
女主角追梦路上所有的激情与曲折,都是有真实来源的。
这样一来,它就从那些套路化的青春片中跳脱出来,真挚热烈,以情动人,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同时它又以粤语歌为线索,映照出了刚刚过去的那个时代,让听着粤语歌长大的这一两代人,都能带着深深的怀念沉浸其中。
因为电影的自传属性,它的情节与黄绮琳本人经历是高度一致的,而借由这部电影,黄绮琳的人生又有了意外的走向。
我觉得戏内戏外已经粘连为一体,无法分开,共同构成了一个更丰富也更动人的故事。
所以,在讲电影本身内容之前,请允许我先来讲讲黄绮琳这个人,以及她的成长背景与历程。
▲黄绮琳导演黄绮琳,1987年出生于香港,成长年代正是粤语歌最鼎盛的时期,影响力辐射两岸三地及至所有华人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巨星和金曲,张国荣、谭咏麟、陈百强、梅艳芳、陈慧娴、叶蒨文、张学友、Beyond乐队、李克勤、郑秀文、杨千嬅、陈奕迅……可谓星光璀璨,一时多少豪杰。
而在这些巨星和金曲背后,有一群不可忽视的幕后推手,就是才华横溢的填词人群体。
一直有种说法是,比起国外的流行音乐,中国人会更注重一首歌的歌词,歌词表达要引人共鸣,这样歌曲才能深入人心。
而比起中国其他地区,香港的粤语歌在歌词上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又尤其让人瞩目。
华语乐坛最负盛名的词作者,一大半都来自香港,从老一辈的林振强、郑国江、卢国沾,到后来的林夕、黄伟文、周耀辉,都是公认的词坛大家,他们接续的是中国古典的诗词歌赋传统,把流行歌歌词提升到了文学的高度。
一地的文化氛围,当然会直接影响此地的年轻人。
眼看着已经有那么多前辈靠着填词成名成家发光发热,肯定也会有一批一批的后辈想要接续而上。
这其中,就有这个叫黄绮琳的女孩。
黄绮琳小时候喜欢听歌,这没什么特别的,多数小孩都会听歌。
她爸爸喜欢许冠杰,她喜欢的是苏永康和郑秀文,人生中第一次去红馆看演唱会,就是郑秀文的演唱会。
她小时候上过很多兴趣班,这也没什么特别的。
她学过跆拳道,也学过钢琴,但这些常规的兴趣门类都无法让她持久投入。
直到有次学校音乐考试,要记一些古典音乐的旋律,她一开始觉得很难,根本记不住,然后突发奇想,把一些粤语词填到旋律里面,很快就记住了。
这终于让她感觉到,自己是个特别的人,和周围同学不一样。
从此她就爱上了填词,利用课余时间废寝忘食钻研填词技巧,和同学合作创作一首新歌,在学校文艺汇演中献上自己的创作,还报了个填词训练班,又到处报名参加填词比赛,获过大奖。
这种训练班,这种比赛,应该都是只有在香港才会容易遇到的事物。
后来她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可兴趣还是在填词上面,在这条路上继续拔足狂奔,去努力结识音乐人,去联系唱片公司,还去台湾谈合作事宜,甚至一度和某唱片公司签了约。
年轻人碰到所热爱的事情,是不会计较成本代价的。
那几年,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填词,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为的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有一天,自己写的歌词也会被大明星唱出来,唱到红磡体育馆,让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合唱。
那种成就感,想来会是无与伦比的吧。
但是在慢慢接近梦想的过程中,现实的坚硬壁垒也接踵而至,原来和唱片公司音乐人的合作会随时生出变数,原来多数填词人的报酬都少得可怜,原来这个行业的竞争是如此激烈。
随着不断地由希望堕入失望,黄绮琳发现靠填词根本养不活自己,她也一直没能写出脍炙人口的热门金曲。
终于,她打算另寻出路,去了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念了个硕士,与填词行业渐行渐远。
不过她也没有完全放弃。
硕士毕业的时候,她把自己多年来填词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成了一本小书,定名为《我很想成为文盲填词人》,像是对自己失败的自嘲,又像是对旧日理想的告别。
后来书真的出版了,同时她也开始投身于影视行业。
这一次,她的经历要顺利得多。
2012年,她自编自导了短片《赤蜡角到天水围是我爱你最佳距离》,在业内很快就得到了一定反响。
2016年,她担任都市爱情剧《玛嘉烈与大卫》系列的编剧,这套剧应该算是近十年来口碑最好的港剧之一。
2019年,她导演了首部电影长片《金都》,是一部婚恋题材的文艺片,在影迷和专业人士中收获无数好评,后来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真是让人始料未及。
按照常规走向,黄绮琳应该就彻底放弃旧日理想,转换赛道深耕影视行业了吧。
她本来也以为已经把填词梦完全放下了。
可是在筹划第二部电影长片时,她突然想到了那本《我很想成为文盲填词人》。
和监制沟通后,对方觉得可以试着把这本书改成剧本,鼓励她就把过去填词的经历拍成电影。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这个项目就此开动,昨日的理想再次照进今日的现实。
不过她觉得填词这个题材太过小众,怕收不回成本,为此放弃了本来到手的900万政府补助金,宁愿自掏腰包,把之前《金都》挣的钱都投入到第二部电影上去,自负盈亏,这样更有底气。
这才有了《填词L》。
这部电影成本只有200多万港币,钱虽少,但黄绮琳找到了最适合这个故事的团队。
女主角钟雪莹本身也有过相似的填词经历,所以完全能领会黄绮琳的心思。
演员中唯一的明星葛民辉,因为欣赏黄绮琳,愿意不计较片酬过来帮忙。
还有填词界的一些前辈,潘源良过来客串,黄伟文热心给出建议。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一部极其真诚、灵动、可爱的电影。
其中一些本来很简单的场景,被添上了动画效果,以此来和歌词内容产生对应,让少女脑中的奇思妙想具象化了。
这部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线,而是碎片式的讲述,就像一本私人日记。
全片被分成若干章节,每一章重点讲一个填词技巧或者步骤。
由此,我们得以知晓填词背后的一些冷知识。
比如,粤语歌一般都是先有旋律,再把文字放进去,所以才叫“填词”。
粤语分为九声六调,歌词里面每个字的声调要和旋律相贴合,这样才能和谐悦耳。
这个要求被称为“啱音”,意味着给粤语歌填词要比其他语言难得多,有点类似于古诗词里的平仄对仗,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远不只是押韵就可以。
这也会让我们感叹,束缚多不一定是坏事,这可能反倒会激发创作者的灵感,让粤语歌词的成就超过其他地区,就像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形式最严格的绝句和律诗。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让有过创作经历的人瞬间心领神会的细节,比如生病住院还想着要交稿,让过来探病的朋友帮忙电脑打字;失恋后第一反应是要记住这感觉,以后可以用到创作中去;还有最戳人的一处,就是唱片公司领导对女主角说,你努力了这么久都还是没有成功,会不会是因为你根本就不适合这一行?
女主角听到后,脸色顿时变得苍白僵硬,但又要强忍住,回应说,自己根本没努力过。
我们知道,这不是实话,她只是想保护自己的自尊和骄傲。
当然,片中也会遍布一些粤语歌元素,就像埋了无数个彩蛋。
不过坦白讲,这部电影是有一些瑕疵的,因为受限于投资成本,或是因为导演经验不足。
再加上里面太多的粤语梗,对非粤语区的观众会构成一定的理解门槛。
但因为我能感受到投入其中的那股真挚饱满的情绪,很快我就会忽略那些瑕疵和障碍,跟导演一起沉浸到里面。
我也会回想起自己青春期的创作梦想。
上大学的那几年,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东西,什么体裁都写,日记、影评、书评、随感、小说,写完就发到博客上,跟黄绮琳一样,废寝忘食,不计代价,把写作看得比现实生活还重要。
电影中的女主角跟人说,只要能让她发表作品,她宁愿不要酬劳。
我那时候也是这样,写了上千篇文章,拢共只挣到过千把来块稿费而已,但我依旧乐此不疲,稿费不重要,我写只是因为我想写。
那时候,我绝对想不到将来有一天能给三联写稿。
我其实也写过几首歌词,当时还颇为得意,但又不知道怎么进入唱片行业,只能束之高阁。
现在看了电影才惭愧不已,原来我那根本不能叫歌词,太不专业了。
电影之所以叫《填词L》,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其实也是导演的一个自嘲。
粤语里有个字叫“撚”,本意是“捏、搓、揉”之类的动作,后来引申为粗口,意指男性性器官。
“撚”和“人”,在粤语里是谐音。
黄绮琳的意思是,她本来想当一个填词人,可是没能成功,顶多只能算是个“填词撚”。
电影本来的片名就是《填词撚》,但粗口不能直接作为片名,于是简化为《填词L》。
这部电影完全违背了常规青春励志片的套路,一直到最后,女主角都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梦想终归只能化为泡影。
但你又不会觉得特别失落,因为即便没有成功,可那些创作出来的作品,始终都是属于你的呀。
它们丰富了你的人生,让你有了更多的沉淀,让你区别于其他人。
这些说起来似乎只是陈腐的鸡汤,但是,神奇的是,电影之外发生的一些事,补足了电影里的所有缺憾——如果你在看完电影后,继续耐心看完所有字幕,就会发现,电影里所有的配乐,都是黄绮琳自己填的词。
所以这部电影不光是缅怀青春,而且是时隔多年重拾所爱。
她终于实现了给一整张专辑填词的夙愿,这次是给自己电影的原声OST。
电影票房不算高,但在业内获得了很多好评,也入围了多个奖项,包括女主角钟雪莹的金像金马双提名。
最后,电影主题曲《填词魂》荣获了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这首歌由黄绮琳填词,香港新生代女歌手谢雅儿作曲并演唱。
黄绮琳领奖时激动表示,看过电影的朋友都会知道,这个奖对她有多重要。
▲黄绮琳和谢雅儿在香港电影金像奖领奖现场郑秀文看过电影后很喜欢,她希望黄绮琳不要放弃填词的梦想,于是邀请她给自己的歌填词,就有了后来的《盲盒》。
郑秀文是黄绮琳少女时期就喜欢的歌手,所以你能想到这对她是多大一个惊喜。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有什么在等待自己,于是她把这种心情写到了歌词里。
▲郑秀文在《盲盒》MV解释她为什么找黄绮琳填词惊喜盲盒还不止这一个。
就在上个月,郑秀文开自己的又一轮个人演唱会,把这首《盲盒》唱到了演唱会上。
除此以外,郑秀文还邀请谢雅儿当自己演唱会嘉宾,在红馆唱响了《填词魂》。
▲郑秀文在演唱会上介绍谢雅儿这里又埋了个电影梗,《填词L》里有场戏是,女主角一事无成只能和闺蜜去红馆外面卖演唱会周边,她对闺蜜说,“将来我的歌词会在红馆被唱出来”。
这句话,在电影上映不到半年后,成为了现实。
《填词魂》歌词中有句是,“得不得到掌声还是尽兴,曾真心喜爱不遗余力”,谢雅儿在红馆唱到这句的时候,全场爆发热烈掌声。
歌里还有另几句是,“谁保证热血可兑换动人结尾/白费几多感情/白费几多志气/就怪当初你我太入戏”。
可这些后续证明,黄绮琳的热血并没有白费。
她现在已经是一个有作品、有奖项、有大明星加持的正牌填词人了。
电影最后让我大哭了一场,这些场外后续却又让我高兴了好几天,为黄绮琳高兴,为所有热爱创作的人高兴。
创作是不会辜负你们的,所有投入过的创作能量都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反哺你、滋养你、成就你。
我还为粤语歌高兴。
《填词L》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粤语歌在整体上能达到那样的高度,除了那些金牌填词人以外,还有无数默默付出的香港填词爱好者、研究者、传播者,是他们构成了这种文化的根基土壤。
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之上,粤语歌是不会消亡的。
即便现在可能不会再出现《沧海一声笑》《千千阙歌》《一生何求》《海阔天空》《红日》这种全民传唱的粤语歌,但在这个分众化的时代,还是有很多才华傍身的创作者,在积极传承着粤语文化。
粤语歌词的质量深度,依然领先于其他地区。
不只是粤语歌,还有香港电影。
虽然现在港片在商业上一落千丈,但这几年我却看到不少展现香港平民生活百态的好电影,体量虽小,但胜在真诚、质朴、扎实。
正是因为不能指望用电影挣大钱了,于是还留在这个行业的人,多是真正热爱拍电影的人,他们是真的有想表达的东西,戒除了浮躁之气,专注于创作本身。
今年陆续上映的《年少日记》《白日之下》《填词L》,都是这股新浪潮结出的果实。
港片不会死,粤语歌不会死,香港文化不会死。
它们只是换了形式,继续陪伴着我,并将一直陪伴我下去。
深刻刺入婚姻肌理的《金都》横空出世之后,金像奖新晋导演黄绮琳总算崭露头角,颇为出人意表的是,她放弃符合商业法则的乘胜追击,而是选择走一条窄路,拍一部偏离所谓正轨的长片《填词L》。
不再是明星主演,也不再是鞭辟入里的文本钻研,她回到青春、励志的显性范畴,讲述一个普通少女追梦的故事。
很喜欢这部小品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真诚。
为此,我人生中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二刷了一部电影(之前不太喜欢看电影),还找了导演买她的原著,还千托万托请朋友帮我买女主封面的《艺文青》杂志。
电影的搞笑位和配乐节奏做得很好!
电影结束后看到电影配乐的填词人,竟然是导演本人!
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
后来补了很多访问,宣传,得知《家常便饭》是导演高中时候写的,原词直出!
在出租车听到自己填过的demo,换了词人也是真的,不过最后换的词人是linxi哈哈哈哈哈。
第二个亮点是女主钟雪莹,她本人的经历也和导演的相似:在电台工作过,现在也帮很多歌手填词。
她在电影的演出实在是太打动人,她一哭我就跟着她哭。
这部电影可能是因为没有很大的卡司,也没有看起来很大制作的动作,科幻场面,又或者是“填词”这个主题完全nobody cares,所以没有吸引那么多观众去看。
上映第四周了仅仅收了450万港币,距离主创人员回本还差300万。
在一个访问中,一个学生问了监制和导演一个问题:自资拍这种题材的电影,有没有想过不能回本的问题?
监制回答:不担心的,因为我们没有回本这个问题,我们只是把钱变成了我们喜欢的模样。
残酷的现实可能并不能允许每个人都能心无旁骛地,锲而不舍地追梦,但当你心底里还有一个“快要停止呼吸嘅时候,仍然一定要做嘅事”,是很值得恭喜的!
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大海报
油麻地电影中心凭票尾抽的扭蛋
24/2/2024 @B+ cinema MOKO
女主角鍾雪瑩更喜歡叫她鍾說這是她作為「填詞人」這個身份出現時的名字去年底影展季幾位同行看片的feedback都偏正面過高的期待值導致自己看完有點小失望😞理性層面從《闔家辣》到《過時過節》再到這部《填詞L》都有一個通病只要導演拍的是自己的故事似乎就可以由此合理化一切劇情的bug感性層面聽到鍾說提到這部電影因為預算的問題拍拍停停心裡還是蠻有感觸正如導演黃綺琳所說「在異鄉尋找身份認同」一部徹頭徹尾的港式小品成本幾乎完全來自台灣籌措的資金的確這樣的片子要想在本土找到投資人基本不可能1千萬台幣有這樣的完成度導演也算對金馬創投有交代了PS:鍾說本人還蠻直接,甚至蠻有棱角的~大概這也是「填詞人」特有的風骨吧
《填词L》作为一部追梦电影,虽然女主角阿诗一直在失败、一直在失败,观影过程中会让人为她担心、惋惜,但整部电影的基调还是很轻盈的,并不沉重。
我有一个比较在意的点是,阿诗从头到尾似乎都是素颜,这使她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素人、一个普通人(虽然我觉得她有的角度还挺像汤唯的)。
尽管如此,她的造型也明显体现出了她年龄的变化与心智上成熟。
《填词L》讲述了香港女生阿诗努力成为填词人的故事,电影的时间跨度从她高中时期演到大学毕业后的几年。
电影里有一个段落:一个制作总监问她,“你努力了这么多年,有没有想过自己是走错了路”。
阿诗哭着说自己没有努力。
怎么会没有努力呢?
整部电影其实都是在讲阿诗付出的努力,从草创时期自发地研究填词,到系统地学习、大量地练习、不断精进填词文笔,再到一个人自己摸索成为填词人的路径。
阿诗尽了她能做到的成为填词人的所有努力。
但我不也不认为阿诗是选错了路,她只是运气不太好。
影片一开始,她就因为前面的表演者的拖延而错过了精心准备的校园演出。
之后类似的情况也总在关键时刻发生。
影片最后,阿诗改了行,但电影结束了,阿诗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相信只要她继续坚持,她就一定能成功。
就像阿诗的人物原型——电影的导演兼编剧黄绮琳本人,不就是一个很出色的填词人了吗?
谁会不为她为影片歌曲填的词所触动?
“曾经有你的执拗故事才有我,成功太热血,小挫折没人说破”“集结几多支持,任你怎么禁播”“梦里当天我有快乐过”其实,一个女孩高中时期就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一个人尽自己可能的付出了所有努力,这本身就够励志了。
世上大把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人。
选题很有趣、设想很胆大、内容有新意,非常具有港式幽默的一部电影,通过七个章节(啱音、押韵、0243、情歌、出街歌、成为CASH会员、与唱片公司签约),叙说着粤语歌填词人的“难”。
电影里的主角罗颖诗何尝不是年轻时的我们,好比我们就是她的一个缩影,为了爱好坚持不懈而努力追梦,却被现实无情地泼了一盆冷水。
就当自己将要成功之时,迈向更大的舞台,现实却给了我们迎头一击。
主角罗颖诗为了坚持填词人这个梦想,坚持了6年,努力了6年。
从高中毕业,渴望着成为知名填词人,在学校请教车修女填词;毕业后接受填词培训;各大唱片公司网站投简历不断奋斗填词;给还未发过唱片的歌手写词;辗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只为能签约唱片公司;与男友分手继续追逐填词人的梦想;负责歌手整张唱片但却因为自己的失职遭被迫解雇;尝试从粤语歌切换国语歌继续填词,而被其他人顶替了填词人的名字;为共享汽车公司创作歌曲,却因无情的投诉还没上架就面临下架。
无数个小片段看到自己曾经的高高低低,感叹命运多舛,或许是“磨难”,也能成为某种“幸运”。
这一刻让我找到了共鸣,也给当下的年轻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电影真实还原了父母鼓励且支持孩子不断追梦,看到许多原生家庭的苦,因为父母都是孩子最坚实、最强大的后盾。
有一刻,着实被电影感动到了,主角罗颖诗放弃了梦想,去台北打工,当超市响起她填词的歌曲,加上结尾字幕滚动出现导演黄绮琳为整部电影的十多首歌曲得填词,这两者之间有了一种相呼应、相照应的关系,侧面上圆了观众的梦,也圆了主角罗诗颖的梦,真挚且动容。
总的来讲,电影还算不错,但存在个别不足,一是剧情稍微牵强和单薄;二是加入动画与真人的结合镜头,令人不适;三是针对港式幽默来说,有些内容承认自己不太了解,笑不出来,但是看影院的影迷笑声不断、笑声雷动,对于理解上有个别差异。
总的来说,我会给电影7分,挺励志的电影。
附:2023香港亚洲电影节闭幕式电影《填词L》影票、现场主创见面会照片、与演员钟雪莹合照照片,以此纪念!
其实看完这个电影,有两个场景对我来说很会心一击。
第一个是在业余填词班上,那个老师面色复杂地说,这个行业是最不赚钱,你还要继续吗?
女主没有犹豫,很小声但坚定地说“要”。
第二个是快结束时,女主在一家超市里搬蔬菜,隐约听到广播里传来自己曾经填过词的歌,那一瞬间,现在与过往无数光阴重叠,时光流转,在最意想不到的时间地方,她终于听到了念念不忘的回响。
现在想来,我是什么时候放弃我的梦想的呢?
哦,可能说梦想太悬浮了,或者说,是放弃那些我明明想做或许也可以做到的事。
是高中思考未来要读什么专业的时候,听说了就业不好/未来必须要出国念书,不再考虑之前憧憬了很久的心理学专业。
是大学时期,在想未来要做什么工作的时候,找了一百个理由来说服自己,新闻行业不景气了,天天追热点好累啊。
是毕业后,明明想写小说,但心里总觉得不行,写出来的东西很幼稚,自己都看不下去。
如果说梦想是一张有巨额奖金的奖券,我就是那个买都不买,却天天期待中奖的人。
网上找了好久的资源,期待了很久,让人很惊喜,没有半点失望。
现实中的黄琦琳没有专职写词,当了导演拍了填词的电影,影片中罗颖诗跑去种地,不知道会不会在填词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原声带中最喜欢的一首是家常便饭,最后的为那个笨字争论的情节也不错。
在超市中听到自己填词的歌有点被打动。
整个影片带有导演自传的色彩,高中时,几个好友一起填词唱歌的场景很让人怀念,无忧无虑,对未来充满希望。
踏入社会以后,打击接踵而来,有时会有点惊喜发生。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会实现,但每一个拥有梦想的人都十分的了不起,追求梦想的过程也会带给我们许多东西。
种地的时候,有个农民说:种瓜的瓜,种豆的豆。
年少时心中埋下的种子,只要我们用心灌溉,一定会有所收获。
几年的时间,技法的成长,属于填词人的创造力却没有看到呢。
梦想需要创造力,需要从无到有。
艺术家也不仅仅是使用他人的技术,比如填词法(0243),而不是自己创造属于音乐的方法论,创造出属于音乐人本身的独特味道和生命表达。
所以影片最后的音乐公放是突如其来的,那不是创造力带来的力量,是朋友带来的,属于音乐人的独特能力还没有体现出来。
5.9/10 在完全复原真实的部分依旧准确得当,比如和男友吵架那一段直接梦回《金都》。但有个最为致命的问题:这是一个电视剧剧作,拆分出的章节叙事则是更为显著的印证。黄绮琳导演先是对时间线的把控力有不逮(前段的剪辑直接硬跳、后段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了),再是使各章的情节如喝酒断片式的连接(场景/情景轮番变换出压缩过的剧情),可它本不应该只是当前的情绪小品电影,而是超出成败、超出梦想的发问“我为什么成为了今天这个我”。想想动画的点缀是何时消失的?恰是离开了学生时代不复当年纯真,要去直面多重的压力。结尾的那段MV混剪推出的情感高潮很难评,让观众有哭的冲动更有一巴掌把自己打醒的冲动,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 HK BroadwayFilm Center# 10 除了前面q到了一下小飞机 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get到的 2.8
因为剧本太顺了,加上整体漫画式基调,反而觉得人物在此塑造过于直愣,不论成为填词人的动机,还是追梦路上的天真热血,都有些囿于稚朴的学生气,缺少和观众更扎实的连接。不过黄绮琳对香港这片土地的热爱,还是让电影像一卷古早磁带,萦绕着别样的怀旧情绪,包括那些港乐迷看了都为之会心的彩蛋。
有梦的生活有梦的生存无梦的生活无梦的生存猜猜我在哪一层。
3.3 比《金都》退步好多,以为在看《我的少女时代》,但也清新无害。
很不錯,真正關於「香港」的香港電影。黃綺琳很厲害。
努力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特别是填词这种小圈子行业。
全片没有任何一处被触动。毫无结构和电影思维可言。
女主其实就是很自私啊,但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自私又有什么错呢?那个04230243真的把我笑喷了...
半自传作品的扩展性,没有才气的大多数,那些庸庸碌碌的无常变故不就是普通人的相似的提不起劲的透虚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有一套自己的准则,但是惩罚梦想。反天才,反梦想,又反现实,这类“梦幻记忆混合”的塑造在贴近生活的同时又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
本身其实不是那种特别特别好的电影,但因为自我投射过强而真心是戳中要害,想起当年Octave里面记了十几年的话大概是你以为自己有天分做这个事情,但其实可能是假的。梦想之所以是梦想其实不过是因为大概率是假的。填词不单单是0234,就像理想不仅仅是你以为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就能达成。在一些理想被击碎的时候还是及早跑路选一条无情无恨的路更加好,而看到这个片子还是会想起跑路的自己,那么L的究竟是其实明知不行还要坚持的还是跑路的呢
谁年轻时还没有个填词人梦想呢?蹉跎辗转这么多年后,有朝一日在KTV里发现自己填词的歌,真的好让人唏嘘。6
前辈监制对想成为填词人的女主人公说,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多年了你这么努力却一直没有成功,是因为你不适合。女主人公黯淡着眼神,无意识地摇了摇头,“不是的,是因为我没有努力。”看得令人心酸又心疼,宁愿承认自己从来没有全力以赴,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没有天赋的那批人。现实的催促、梦想的代价和梦想本身真是沉重无比。
后半段是哭着看完的,油麻地百老汇。
终于看到,钟雪莹不负期望,表现让我欣喜,表演很有感染力。在追梦的路途中跌堕,她说是因为她不够努力,其实她知道自己已经很努力,只是现实告诉她还不够好。是啊,和你一样努力的人很多,或许比你有天份的人更多。
3.5 开始的中二稍有不适,但后面一点点渐入佳境,直到电影结尾时的小感动,整部电影观感尚可。导演用女主人公一路的成长作为歌词,苦口婆心的唱给我们听,告诉我们“梦想”没有成真也许才是人生会有,或者说该有的样子。
期待的人物弧光并没发生,分手戏之后是有希望挖出些什么的,自我中心的创作者开始反思,或者走向虚伪,却都没有,像那个拿了冠军的比赛一样戛然而止。或许这也是一种生活的真实逻辑,但往后只是讲“梦想”的话太容易落入俗套和空洞。歌挺不错,两个MV很惊艳。
比《金都》更像长片首作,剧作好似不讲章法,但真挚的情感又不断溢出,缝合每一处情节的断裂。第一幕的人物建立有些潦草,以“啱音”的概念切入,给非粤语区观众设置了颇高的门槛,但随着女主升入大学、走向社会,生活的残酷逐渐让所有人都有了切肤之痛,在一个不断下沉的世界里,我们似乎只能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选择后者。最后导演用片尾曲为自己写下最好的影评,为曾经的、或许是永远的热爱建造一块小小的纪念碑。
真的好难看。
成长故事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