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年代再没人能听懂的对白那些过往的幸福与悲哀还有多少值得忘怀我们生活的年代也许多了些梦想的无奈我们学着怎样去快乐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年代...
最后一集《我们生活的年代》的音乐又响起时,我感觉我的心情很沉重,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演绎70年代人的故事,无形中拉近我与故事人物的距离感。
里面那些情感与经历,让人感觉那么的真实,真实的过于残忍。
正如歌中所唱的:“……我们生活的年代,再没人能听懂的对白,那些过往的幸福与悲哀,还有多少值得忘怀……。
”六个人,十年的最好青春,奋斗与情感的同步历程,悲欢、血泪、迷失、彷徨、孤寂、背叛、压抑、罪赎、最后的涅磐……。
从袁浩东接受了那500万开始,我就感觉我看不下去了,袁浩东的改变让我心痛又心寒,我说不出是怎样一种失落。
我希望这个故事快点结束,我不知道再演下去?
还要让多少人改变?
但导演是高明的,故事从这里才真正朝着最能触动人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神经的心弦而去。
琴弦声动,每一个音符都打到人心上。
接下来,长辈去逝了、兄弟反目成仇了、夫妻离异了、孩子得白血病了、最后,叶玉芬竟那么无辜地死在了他们建的质量有问题的建筑工地上,就那样意外地丢下了自己的丈夫和不满一岁的孩子,还有自己刚刚迎来的美好生活……。
本来,我一直认为郭洋港和叶玉芬能是唯一风平浪静地完美一生的一对儿。
郭洋港豪气不足但性情随和,叶玉芬的情感世界千帆过尽,这样的女子,无疑是懂得如何珍惜生活的,他们本来可以平静无波的过自己的安稳日子,夫妻和美地走完他们的一生。
没想到突然而来的灾难,让这一切美好在瞬间也崩塌了。
一定要这样残酷的让故事进入最后的高潮与白热化吗?
一定要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折磨浩东与家乐的良心吗?
一定要这样才能体现现实的悲哀与无奈、才能教育人们错误行事换来的代价是什么吗?
洋港的痛不欲生让家乐良心发现而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家乐的自首让浩东继续心理折磨而变得二鬓斑白。
而最后,当浩东终于说出那个曾让家乐追寻的痛不欲生的答案时,还有什么意义呢?
谁出卖了谁还重要吗?
十年风云如过眼朝夕,再回首时大家都已经不再年轻,那些曾经风起云涌的岁月仍在心底,旧日年华已经不能再苏生。
这是个现实的年代,是用青春和血泪炼狱的年代,是为了成长而必须付出代价的年代,是风雨过后必须面对沧桑的年代!
70年代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
我很早之前的一个手抄笔记本上还记着一个标题为《解读生于七十年代》的一篇短文,且摘录几句原话:……开放、幸运、压力与竞争,这些正成为区别生于50年代与生于70年代人的固定词语……。
……在公司上 班的秦先生是坚决“不与生于70年代的人”做生意的,他认为:“他们职业感强,但社会责任感差,长着一张不负责任的脸”。
他说“我们的年代”看不到开着的水龙头、人与人之间讲求信用。
现在的青年人更加强调现实利益,是消费的一代人……。
……而生于70年代的人这样说:“现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不是责任小了而是责任感增强了”,因为时代让我们关注的内容不同了,属于我们这一代要挑战的东西比起生于50年代的人来说更艰巨……。
这段话是很早前的一段读书笔记,从时间点来看显然现在已经很不合适,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这段当时我因为不理解而摘录出来的话,现在反回头来再看,明显是偏激的。
其实70后的一代人,是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挣扎的一代人。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他们有老一代人留给他们的思想,但又要接受新经济制度下的市场变革与为之所带来的新的思考甚至困惑,所以,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被扭转,他们仍重情重义,仍信守纯真的爱情并愿意为之付出,但他们比上一年代的人更现实,他们将对社会的责任感与自己付出所应得到的回报划着等号,同时,他们开始张扬自己的个性、开始注重生活品质。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奋斗成熟的一代。
袁浩东在三人当中最成熟、最理性,可以说是胸中有丘壑的一个人。
三人一起经历了太多创业但不成功的艰难:当餐馆服务员、扛大个、收旧货,对几个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来讲,这的确是痛苦的,所以他极度渴望用成功来证明自己。
但是他毕竟还是年轻了一些,当金钱多到真的击跨了他的心理底线后,他还是缺少对得到这笔财富后所要面对的种种情况的综合分析。
他不仅没料到商海上的老江湖们卑劣的竞争手段与居心,也没想过一旦兄弟们有猜疑后会是什么结果。
他说他像狼一机目不转睛地寻找着一切机会。
但机会真给他时,他却不能像狼一样义无反顾地冲上去而不回头,或者说,他做了一次狼,然后他用整个后半生的时间为那一次所做的事赎罪,赎了一生。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可怕的500万而起的。
在金钱与友情之前,他自私的选择了前者,但又无法抛弃后者;所以家乐与他成仇而他不与家乐为仇;他在物欲横流与精神枷锁之间久久挣扎,所以他几次欲向赵叔忏悔,结果反而阴差阳错地看赵叔死在了自己面前;当他的野心遭遇良心,他又无法说服自己,他选择让妻子离开,尽管他仍在深爱。
离婚后,他对洋港和玉芬说:“紫云现在就是我的亲人!
”当爱情转化成亲情后,我相信那已经是真正可以相融已沫的天荒地老了,可是他们在这个时候分开,罪魁祸首仍是那个500万……。
故事没有落入俗套的让袁浩东去自首去求得解脱去大牢里睡安稳觉,而是残酷地让他日日夜夜十年如一日地遭受煎熬,甚至最后家乐进了铁窗,他仍在外面接受这种折磨,这种心灵的练狱更可怕。
所以早早地,他二鬓华发如霜。
这个代价,还不惨重吗?
他的一生都在挣扎,为事业的起落、为良心的安宁、为感情的困顿、甚至于杨依蕾都成为了他罪赎的一部分。
而对于林紫云,我始终认为这个角色并不成功。
甚至可以说袁浩东的一步错步步错跟她有分不开的关系。
当赵家乐被关进派出所,需要20万去搭救时,面对着小荷焦急万分的求助,她只能无奈地说:“那是浩东的钱,我替他做不了主啊”。
却不敢义正言词的告诉浩东,在兄弟和金钱之前正确的选择应是什么?
所以后来,当她一次次想和丈夫沟通时,遭到丈夫的回避也是正常的。
一个无法让自己的丈夫将心底无限事说给自己听的女人,她的婚姻失败是迟早的事。
她不像叶玉芬,玉芬敢爱敢恨,被郭洋港的真情打动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忘记从前、放弃没有结果的沉沦,让一切重新来过,当郭洋港因人恶意赖账而愤怒地抄起扳手要去拼命时,玉芬拼死拉住了他,并不惜大吵大闹地跟他喊跟他嚷,只要能阻止自己的爱人不干傻事,她不在乎自己会怎样……。
如果换了林紫云,我相信,她做不到。
所以,在袁浩东久久回避她之后,她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之间只能越走越远,只能分手。
在又一年的除夕夜来临之前,已经办完离婚手续的她,对大家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但她能更新吗?
如果能,为什么不让自己选择一个新的开始?
为什么要固执地生下孩子?
爱着?
又何必分开?
分开了,又何必放不下?
有了孩子,她的下半生便会在自己的纠结中生活,她将永无解脱之日。
孩子即然是爱的结晶,那就仍将是她梦的延续。
相对于袁浩东的第二个妻子杨依蕾,我反而认为她是故事中最幸福的一个人。
她的戏份很少,但简单而不做作。
她爱袁浩东,就告诉了他,当她发现袁浩东不接受时,她直接说:“这段时间先不要见面了”,她是一个能拿起能放下的人。
我相信如果她不生病,她一定会走的远远的,让自己放下这段心伤,很快重新灿烂起来。
她在病床上对袁浩东说的那几句,可以称之为经典。
她说:“我相信,爱一个人永远比被爱幸福!
”,“你可以不爱我,只要你允许我爱你就可以了!
”多么简单而真诚的爱恋。
现在,如果再想找到如此纯洁的爱,只怕是不可能了。
在她最后的弥留之际,她还是问了浩东:“你真的爱过我吗?
”看到这里我笑了,爱情,是没人能免俗的。
你爱他了,能不希望他同样爱你吗?
不过她是幸福的,她在浩东肯定的回答声中安详地离开了,这一世走过,对她来讲,无憾了。
她的来与去都是那样的干净,如一丝微风,又如一缕白云。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但她投影的波心,成了那里最美的风景。
她的爱,也因为她年轻而美丽的离去而变成了一种永恒。
我相信在袁浩东心里,她将永生。
赵家乐,自始至终的不成熟其实也是一种代表,他恨袁浩东,恨他的背叛、恨他的贪财,一旦对一个人有了偏见,他用自己的思考将他打入了地狱。
他其实只是固执地守着一种观念不肯转变,不肯接受现实的社会。
这种固执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极端的报复心理,于是最后才发生了那样本不该发生的人间惨剧。
最可怜的却是家乐的恋人小荷。
她在家乐的固执与袁浩东的罪赎中来回奔波,放不下、劝不动,爱多深、痛多重。
女性的包容、忍韧,竟让这样一个女孩透过恋爱来演绎。
“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只是,小荷的光明自始至终无法照亮家乐,家乐已经被执拗冲昏了头,让自己走进了死胡同,而且越走越远。
当郭洋港在丧妻之痛的怒火中烧中把拳头挥向浩东时,我相信那拳头全都打在了赵家乐心上。
只是这时后悔已经晚了。
这世上有后悔药吗?
如果有,我相信第一个去吃的应该是袁浩东;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也相信袁浩东绝不会去接受那500万的商业贿赂。
那500改变了一切的一切。
小荷显然没有玉芬幸运,她最初的天真快乐慢慢被越来越多的忧郁泪水取代,一个女孩子,从简单快乐的18岁到逐渐成熟的28岁,十年最灿烂的青春啊,她自始至终只爱过一个人,她爱的艰难而沧桑,她终于等到了家乐出狱,等到了家乐说:“嫁给我吧!
”,十年的等候换来这一句,真的让人从心里为她难受。
玉芬至少曾经得到过真爱、紫云至少曾是个幸福的妻子,她呢?
她的青春里全是哀伤。
只希望她今后的岁月中不要再有泪水。
好在故事最后有了一个春风化雨般的结局,紫云带着五岁的女儿出现在了四合院里,三个好兄弟也终于又站在了一起。
还是当初那个四合院,还是他们几个人,可是,还是当初的心吗?
还能回到过去吗?
而接下来的岁月,还要继续走下去?
后面,还有新的挣扎在等着他们吗?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我始终认为,家乐在父亲的追悼会上那样声嘶力竭地大骂特骂袁浩东,他其实是对这个年代中的人所面临的挣扎的一种良心拷问,也是对自己坚守的信念的质疑:到底,人应该坚守的是什么?
到底,金钱与良知哪个重要?
到底,物质与精神哪个更接近真理?
道德与信念的底线究竟是什么?
究竟物欲横流下的诱惑有多大?
究竟如何走出思想的禁锢?
其实,那是这个年代人所共有的困惑,共同的责问。
在新旧相接的二个时代中,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究竟应该怎样选择?
怎样取舍?
我想,大多数的70年代生人,应该都经历过某种彷徨,甚至也走过一种不被认同的奋斗历程,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时,不断被上一代的人责难着、批评着。
而终于有一天发现不再被批判时,是因为有了新的80后、甚至90后,而我们只是被时代渐渐遗忘了。
现在的我们,站在一个尴尬的位置,面对已经成为过去的昨天,仍舍不得放手,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年的明天,还没有做好迎接它的准备。
在新与旧、在青春与苍老之间,我们仍在挣扎着……。
我们生活的年代……。
这是一部一个女人帮助三个男人成长,拯救整个世界的故事。
每次看到刘烨歇斯底里叫喊时,就越发觉得苍白无力,外表强者的面具下,是自私自卑自信心不足的本质。
几天的时间,在各种心情起伏中看完了这个冗长的电视剧。
看到最后才明白,为什么40岁的男老师看了也会泪流满面。
置身这个时代在其中拼争的人,会理解戏剧性之外的那些残酷和无奈。
从一无所有的奋斗,到渴望财富的抗争,再到最后的千帆过尽回到起点,个人与时代盘根错节在一起,情谊和道德接受从未有过的审视,内心饱受煎熬和震压。
这个时代看似充满机会却陷阱无数,人如深渊般莫测,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被它悄悄改变。
说起这种改变,心里着实没底。
生活中总是充满未知的矛盾,不知哪一天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你就被裹挟其中,只身面对复杂的细节,纠结于各种抉择当中,有口难言,心烦意乱。
走出校门就再没有了庇护,原地不动再没了理由,必须直面,也就必须改变。
改变的代价可能是你失去了平静的生活,也可能是放弃一直坚守的爱情。
尽管二者都弥足珍贵,你却只能像个孩子一样,在任性过后学会接受。
时间终会洗涤一切,却残酷地无法回到从前。
没有时光机,没有后悔药,在坚定地痛下决心之前,谁知道天枰的倾斜会将你的未来带向何方。
录音机停了说过的话断了伤过的心碎了那些天经地义的道理突然都不见了电影散场了我真的要离开吗故事里一直有你目光里充满了泪花我们生活的年代再没人能听懂的对白那些过往的幸福与悲哀还有多少值得忘怀我们生活的年代也许多了些梦想的无奈我们学着怎样去快乐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年代
生活本是一张干净完好的白纸,却在我们轻狂年少之时轻易的被揉做一团,可待近不惑之年再打开看时却发现,好好的一张纸竟皱皱巴巴的。
——书虫本剧讲述了一个在十年的岁月中自由与禁锢、禁欲与放纵、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等相互纠葛、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的道德情感故事来探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与精神危机的沉重话题。
在很多人正在忙着看《城市猎人》的时候我却还在津津有味的看这部老剧,其实我是冲着刘烨的,没想到看完之后竟然发现电视剧本身的魅力已经远远超出刘烨个人的吸引力了。
只是这剧中的内容太沉重了,看完之后竟让我感觉很压抑并且泪流满面。
其实这电视剧很适合我的口味,我不太喜欢那种大俗大雅的片子,比如出身贫寒的女主角被富家公子看中了然后历经磨难结合后,女主角被一堆坏人整治最后坏人得到了惩罚相爱的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在比如二男追一女或二女追一男的那些故事我觉得纯属是因为编剧太空虚了吧;而此剧却不同于其他那些恶俗的电视剧,厄,我只是说风格和内容啊。
之所以很喜欢这片子,很大程度是因为太容易引起共鸣了,我感觉几乎很多人都可以从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们没钱时可以一起窝在租来的小破屋子里煮方便面,为了难兄难弟一起生存家乐可以去偷他爸爸珍藏多年的茅台酒浩东可以去偷送煤的煤然后仨人还能一起偷吃江奶奶的红烧肉。
曾经年少时我们都这么义气过吧?
为了友情和年轻时的梦想他们可以经历很多生活的考验和磨难,在火车站扛大包,在餐厅端盘子,为了一口气而打架为了一块钱而卖命。
那么苦那么难的时候都能熬过来,却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他们竟然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出卖了这份珍贵的兄弟情,然后在痛失了比自己当时盲目追求的那些金钱利益更珍贵的东西之后他们才渐渐明白,原来,人活着更重要的是情分,亲情,友情,爱情。
如果没有了情分那些东西才真正失去了它所存在的意义,就像生命不能没有灵魂一样。
剧中我不太喜欢但十分能理解的一个人就是男一号袁浩东(刘烨扮演)同志。
他自以为是,固执,冷酷,自私,懦弱,猥劣。
但很多时候还是清醒理智的,还有一点就是他比那俩人会浪漫,会哄女人。
因为他家庭的原因直接导致他一定要让自己强大起来,为了这种他所谓的强大富有他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
直到痛失了自己并不想失去的之后才彻底唤醒了他内心最深处的良知。
他身上唯一能让我喜欢的一点就是执着,只要自己认准了一件事儿不管多少人反对不管这件事儿对还是错有没有意义,只要是自己认定了就一定要做下去并且要做成功。
其实就怕一个人认真,一旦认真起来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尽管事情的结果并非就一定使我们想要的。
当袁浩东破釜沉舟要把收旧货一事做下去的时候我就在weibo上更新了一句话: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没有理由的想要做某件事儿,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甚至没想好该怎么做,但是,必须要做这件事儿。
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剧中人物我最喜欢也跟我很像的是赵家乐同志。
没心没肺,叛逆,重情义,二愣子,勇敢,真实,随性,刀子嘴豆腐心,有一些小聪明。
我很喜欢他在剧中的角色,是个硬生生的汉子,为袁浩东打架坐牢,为兄弟的口粮去偷父亲的东西,为了挣钱甚至要喝掉绿色涂料,他虽然经常顶撞爸爸但打架都知道他是孝顺的孩子,只是错了方式错了时机。
他比袁浩东勇敢、正直。
他比郭洋港爷们儿。
第三位,郭洋港。
沙溢扮演。
书生气很浓,太文了,一说话就带着一股书生的那种穷酸劲儿。
呵呵,不过也蛮喜欢他的,他在剧中很多自身的特点都因为其他两位彰显的太厉害而不被大家所发现。
如果说浩东固执己见不听大家劝而家乐为了他的好而过来奉劝结果不仅不被理解反而遭一顿骂生气大动干戈时,郭洋港绝对就是那个和稀泥的。
我们发现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这种人其实并不少见,但是一旦在剧中上演,怎么感觉那么虚伪别扭啊。
其实我感觉郭洋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比起下海经商或是人际交往他更喜欢沉迷于自己的那些风花雪夜浪漫唯美的文字里。
否则也不至于在咖啡馆叶玉芬只是给他肩上披了件东西然后在他醒来时看见一个安静的女子捧着书看时很快就被俘获了整个人整个心。
剧中的几位女主人公相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衬托。
林紫云,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眼睁睁看着一幕幕悲剧上演却无能为力只好尽早退出,最后又大施自己的宽容之心来解救袁浩东这只迷失了太久的羔羊。
江小荷,绝对生活的调味品,像个快乐的小精灵,貌似没心没肺却感情细腻否则也不至于能成为第一个发现赵家乐那些秘密的人。
叶玉芬,一个城府很深的漂亮女人,应该是郭洋港的最佳配偶了,可惜却为了赵家乐和袁浩东的争斗做了牺牲。
也因为她生命的结束才唤醒了那些迷茫了很久的人们。
你说这到底值不值。
不知不觉敲了这么多字。
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老片子了,如果有时间有情绪的话可以看看啦。
最后以《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方言的一段独白来结尾吧,我总觉得这两部电视剧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
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
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第一次,为了一部电视剧,我熬了2天2夜看光。
当最后一集片尾曲响起,我才有了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然后第二天就生病了。
我在想我是不是在给自己的脆弱找个借口。
看光以后片子一直舍不得删掉。
但是,却不敢再去看第二遍。
感觉是没有气力第二次再去承受片子的残忍。
在整个29集的过程中,无论看到开心的情节还是悲伤的情节,脑中一直是第一集开始创业的时候郭洋港和他们胡侃时唱的那句:“我和我追逐的梦”一下子唱到了我的心里。
片中在赵家乐身上看到了我:他对朋友的仗义;对朋友的真情;全看在眼里。
但是,他却被他最好的朋友所害。
父亲被最好的朋友害死了,这简直就是对他人生的一种最大的否定。
我,不忍。
把情义看做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的人,却被最要好的兄弟害的失去了一切。
我难以想象,完全否定了你的整个人生,这是对一个人多大的讽刺啊。
当然,任何一个旁观者看到他爸临终说的,都会希望赵家乐会接受 会去正确思考这个问题。
但是,换做你是赵家乐,你在当时当刻,你在那里还能原谅的了吗。
仇恨,不会被理智所取代。
想想自己,一直都非常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很多朋友都推心置腹。
有好朋友曾经劝我,要好好保护自己。
我也曾感到纳闷,后来想想,确实如此。
如果哪天我变成了后来的家乐了,怎么办?
难以想象。
这部片子最让人感觉压抑的就是前后强烈的对比和巨大反差。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时代问题。
但是,这刚从学校毕业的三个性格各异、家境不同但是都单纯善良的人。
当他们走进社会,你看到的是他们怎么一步一步磨掉自己的棱角向社会屈服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过这29集 一步一步展现。
简直就是酷刑啊!
满眼看到的都是残忍。
而且那施刑者还很享受其中的快感,要慢慢的折磨你,直到你完全失去希望。
真残忍。
赵家乐,一个原本眼神中充满爱的人,变成了一个脑子里除了仇恨已无他物的人 。
郭洋港,一个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幻想,不向现实屈服的人,会为了报社经费变成个疯子、乞丐,连最心爱的女人都被自己最好的兄弟间的仇恨害死。
有人说世上没有比紫云还好的女人了,但是我恨这个女人。
没有她,也不会有最后那个满头白发的袁浩东。
她对袁浩东无所求,才导致了袁浩东最后那样。
一个男人所有的压力,90%都是来自家庭。
如果紫云对浩东,哪怕提出一点点类似于咖啡馆那样的小小的要求,对他有哪怕一点点的怨言,袁浩东也不会变成后来那个疯子、叛徒。
因为当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发觉自己还想要更多。
浩东不是一个贪财的人,无穷无尽的欲望之所以会来到他的身上 是因为他对紫云的爱,对紫云的愧疚。
或许有人会说,我在给浩东找借口。
但是我相信,浩东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对紫云的爱。
哪个男人不想让自己的女人是世界上最幸福。
只不过浩东把幸福与财富等价了。
这是他的错误,也是很多人的错误,更是欲望产生的根源。
这部电视剧好就好在它赤裸裸的残忍。
连遮羞布都不给你。
没有一点点商量的余地。
像灼目的光,你逃不开。
无论你躲到哪,都会被照疼。
不要有幻想,就是这么的残忍。
大团圆的结局,有人说很假。
但是当你脑海里一直响起的是郭洋港开始唱的那句“我和我追逐的梦”的话。
你就会发觉,这个结局是合理的、必然的。
他们都变了,唯一没变的,是心中的那个梦。
梦还在···
陆陆续续看了几天的电视剧终于看完了,笑过也哭过,但最终留给我的是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
我不是一个总是喜欢浪费时间看电视剧的人,但这部电视剧确实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录音机停了,电影散场了…”三个亲如兄弟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后一起为理想打拼,这期间他们一起开过公司,端过盘子,收过废品,一直到自己当老板经营杂志社,社会的压力和创业的艰难最终让他们其中的一个人做出改变,然后每一个人都开始变化,他们中有人开始被钱迷惑了双眼,有人被仇恨蒙蔽了心智,多年的好朋友不欢而散,然而最后“电影散场了”,他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幸福就是跟自己喜欢的人过着简单的生活,有空和好朋友聚聚,然而这也是他们最初没钱时候的生活。
金钱确实让他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但它永远无法改变发自内心的真情。
电视剧中有一条暗线就是“500万”,从袁浩东突破底线拿了这500万,他们的生活就开始出现了大的转折,但最终家乐因为单纯的报复而进监狱的罚金也刚好是500万,一切就像是冥冥中的安排,这些钱最终也是相当于归还原主。
我一直在推测,如果换了是其他人呢,家乐是绝对不会做对不起朋友的事,而郭洋港则很可能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原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底线,一旦突破这个底线,说不定他们做出来的事情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看来做哥们还是赵家乐最好,而袁浩东则可能会是我们的好领导。
从刚毕业开公司失败到去火车站扛大包再到饭店端盘子,他们一步步的摸索着自己的成长道路,而袁浩东就是第一个成长起来的人,也就是在朋友眼中第一个有变化的人。
袁浩东从废品收购开始去一步步积累自己的原始资金,也是从那时他开始变得不再理想化,他对生活有了太清醒的认识,他甚至开始执着的以为金钱可以改变一切,这也造就了后来的一系列悲剧。
但我还是个很佩服他,他敢拼敢闯,在监狱里可以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他可以对一大群人说,你们等着吧,这本杂志我们三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
袁浩东最先从青春的稚嫩摆脱出来,他让自己变得更加社会,更加物质,然而他的独断专行往往又让人很受不了。
镜头转到最后,我们看到,时间改变了一切,十几年后的袁浩东再也不是那么风风火火,头发花白,一个人在孤零零的吃着泡面,这是心酸的一幕,也是导演故意安排让他和赵家乐重逢的铺垫,历经喧嚣与争斗,他们都平静了下来,袁浩东也终于勇敢的说出自己心里的秘密,这时我们又看到了仿佛他们十几年前的过命交情又回来了,或许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也或许只是被仇恨所蒙蔽。
文中有太多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比如韩中原对真正朋友的解释“真正的朋友就是:当他快掉下山崖的时候,你一把拉住了他,可是再坚持的话你们俩都会掉下去,这个时候朋友说‘放开吧,你还得活!
’”。
这部电视剧也让我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坚定的友情的基础是信任和宽容。
袁浩东还说过一句话“我就想做一条狼,一条一岁的狼,你给我块骨头试试,我绝不撒手”,这句话也就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才有胆量说来的,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面对强大的压力产生的偏激想法,也是这种想法让我们迷失自我,以至于把人生交给了别人掌控。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从一开始看到最后,不知道自己哭了多少次,那种感觉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
这是一部让我们值得反思的电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喜欢赵家乐,他是一个种情重意,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人。
这种朋友是可与而不可求的,在现实生活重太稀少啦。
他把友谊看得比亲情都重,以至于他不能接受他最信任的朋友会出卖他这个事实。
他性格直爽,开朗,很孩子气,还有些冲动,处事不圆滑,显然这些是不适合现实生活的,但是我喜欢他身上的性格,讲义气,直爽,孩子气,勇敢,敢做敢当...紫云,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人,至少在我看来,贤惠,善良,勤劳,宽容,善解人意,坚强...她说:我不是事业型的女人,没有什么野心,只想有一份稳定的感情,我不是一个虚荣的人,我看重的是你这个人。
即使在浩东一无所有的时候,她也对他不离不弃,辞掉了工作,跟她爸闹僵了,毅然只身来到了浩东身边...浩东,是一个脑子很聪明的人,有野心有魄力,事业心很强,但他少了家乐那种敢作敢当的勇气,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
由于他的好强,太想成功,太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有他的一意孤行和自以为是,以至于在途中犯了很多错误,但是他的本质并不坏,虽然他缺少勇气去承认自己是那个告密者,但他之后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煎熬和痛苦之中,这说明他的良心已经收到谴责。
或许有人会说,他是自找的,自作自受。
但是难道一个人犯了错误就永远也无法弥补了吗?
当一个人面多诱惑,而这个诱惑达到足以突破你的底线,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诱惑。
最后,浩东的头发都白了,他独自承受了很多,虽然这样但我认为他还是一个幸福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有两个为他心甘情愿付出,不求回报的全心全意的爱他的女人。
杨伊蕾对他说:爱一个人比被爱是幸福的,我不求你爱我,只要你允许我爱你,我就很幸福啦。
今生能够遇到你,成为你一天的妻子,我也死而无憾啦。
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后,她会变得很傻,认为为了她放弃一切都是值得的,付出再多也是幸福的。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熬夜看完剧集《我们生活的年代》,脑子里冒出的就是狄更斯的这句经典。
1996到2006,十年,足够可以改变一切。
曾经以为牢不可破的友谊,曾经以为地老天荒的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斗志,在欲望与人性的挣扎中悄然改变,直到有一天一切都不见了。
剧集的前半部,关乎友情与奋斗。
袁浩东、赵家乐、郭洋港,三个大学时代的好朋友在毕业三年后,踌躇满志地聚在北京,打算开公司。
那是在1996年的冬天,三个人创业受挫以后找不到工作,没有钱交房租,没有钱生火取暖,没有钱吃饭。
他们一起去扛大包,端盘子,饿了吃泡面,冷的时候跑步取暖。
那个时候的他们,以为人生的最低谷不过如此。
好在还有彼此,还有不离不弃的爱情,还有昂扬的斗志及奋斗的理想,年轻总是充满希望。
如果编剧一直这样编下去,让他们在历经奋斗之后,获得成功,无疑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
但现实不是童话,当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有些东西开始改变了。
转折点发生在袁浩东因为抵挡不住钱的诱惑出卖了赵家乐的爸爸,剧集后半部的主题也变成了赎罪与解脱。
剧中,我最同情也最喜欢的是赵家乐,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好朋友会因为钱出卖友情。
他与父亲争吵,认为父亲冤枉了自己的兄弟,因为他真的不能相信那个为了朋友可以放弃20万的人,会因为钱出卖友情。
他的父亲说了一句话,是的,20万不会,那200万呢?
有时候,当钱多到能摧毁人的底线的时候,你以为不会发生的事就发生了,只要是人,都很难不被诱惑。
赵家乐仍然不肯相信,他苦苦地追寻这个答案,究竟袁浩东是不是告密者。
对这个在最困难的时候,偷家里的东西救济朋友,和朋友一起吃苦受累的人而言,友情是他生活的信仰,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但是他失望了,袁浩东根本不敢正视他的眼睛。
他被彻底地摧垮了,正如他所说,“以前大家都觉得我赵家乐是个二百五,是纨绔子弟,但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至少我有朋友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同甘共苦,但现在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 和他一样无法接受的,还有袁浩东的妻子紫云。
这个为了爱情放弃工作,与父亲决裂的女人,把感情当作她生命的全部。
她在袁浩东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的身边,用爱撑起了一片天空。
此时,她只想要一个真相,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对她坦诚相待,说一句实话。
但是没有,婚姻的破裂在所难免。
只有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自己,她带着无奈与痛苦,回了老家。
赵的父亲死了,仇恨开始在那个单纯率直的男人心灵滋长。
而感觉罪孽深重的袁浩东,也开始了自己的赎罪之旅。
后半部远没有前半部那么轻松,现实开始露出它本来的面目。
之后的赎罪与复仇,都让我有一点不想再看下去。
但是,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最终,他们的另外一个好朋友郭洋港因为他们之间的仇恨意外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人性终于开始复苏,但那些曾经有过的欢乐却远去了。
编剧在最后还是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来安慰那些受伤的人们。
但我们知道,他们都再也回不去了。
这部片子之所以打动我,因为它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也正是我们生活的年代。
他们的故事中有我们奋斗的足迹,有我们生活的影子。
友情,爱情,理想,现实,欲望,困惑、、、、、、 他们经历的也是我们所经历的,或者将经历的。
我不想扮演一个道德卫士的角色,去谴责袁浩东,因为贪婪只不过是生命的原罪,他的内心也经历了炼狱,并最终获得了解脱。
但我还是止不住地问自己,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我的底线是多少?
剧本、演员基本靠谱,但总感觉导演差把火候,其实本可以拍的更好看的。社长大眼睛美则美矣,但台词太差了。李光洁一直蛮喜欢的,这部里正常水平吧,不功不过。
07年刘烨的演技真迷惑 全程像背书 除了男主所有角色都在用力。剧情特别故事会 纠结纠缠疼痛不堪 爱来爱去但是都忠贞 看得出编剧努力往真善美正义上靠又希望能博观众眼球。 最终剔除了各位后来者 世界还是最初成员组合的。一样又变得不一样。时代变迁特点被拍得润物细无声这点很好。
不知道是编剧的原因还是演员的原因,感觉刘烨在这剧里演技简直跌到谷底了……剧情也特别拧巴,看的挺不舒服的。
注定的总会在一起。
年轻时的扮相有点违和
三个男猪还好,女猪撑不起,赵子琪太弱了。
我从这里认识了李光洁。很有腔调的妞!
經過很多年,有些感情還是很重。
同名小说改编,剧情上还是有保障的
感谢生活。
年代剧里还行
无聊的剧情,过时了,而且三位主角也都不出彩。
刚开始奋斗那一段,看得哥特有劲儿。。
故事本身还不错,但是刘烨的演技值是负二啊!!!
那时候上下班天天听这歌,挺好听的
突然想起看过这部剧,生活不是童话呀
看过最好看的国产电视剧 不比奋斗差
结构很好,细节太烂。应该是好本子,导演不行
挺好看的
这种年代剧都是这样的套路,我不推荐剧情,仅仅赞赏演员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