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植物大约三十万种Around 300,000 species of plants live on the earth 近十分之一生长在中国nearly one tenth of which can be found in China01 植物天堂 人间天堂该有的模样 P1 - 48:05 人类,因植物而定居;植物,随人类脚步而迁徙。
在这片大地上,他们再也没有分开过。
从那以后,一批批植物,逐渐向我们的祖先走来。
8000年前,大豆用一粒种子,饱满了无数生命;7000年前,桑树走来,成就了未来的丝绸之路;4000年前,桃树、柑橘用果实丰富着人的味蕾;2000年前,茶树走出森林,用一片树叶滋养万千生灵。
从衣食到住行,从药用到审美,一个丰富的植物天堂,孕育并陪伴了一个文明的诞生。
这个植物的天堂,不仅塑造着中国,也在影响着世界。
曾经是,未来还是。
02 水稻 “稻”底是谁驯化了谁?
P2 - 48:44 人与水稻的故事,从草开始,又回到草的生命中探索未来。
一粒稻种进入土壤中,几个月内就能够长出数个稻穗,成百上千粒稻米。
她的每一次轮回,都给了人类千倍的回报。
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透的生命奇迹。
03 水果 柑橘家族千年伦理大戏 P3 - 48:45 在大自然的万千植物中,人类已经发现和驯化了约700多个果树树种。
这些果树树种有近一半在中国,她们滋养了人类,也拓展了人类的味觉体验。
伴随着人类对植物的无尽探索,对美味的无限追求,越来越多的植物宝藏,将被挖掘和发现。
人类和植物,正是在这种相处方式中,互相影响,互相塑造。
04 茶树 “茶”点没能征服世界 P4 - 47:60 茶树以叶扬名,在其盛名之下,茶树似乎隐去了自己的身份。
茶叶被世人传颂,演绎出延绵的文化,带来经济的发展,也挑起风起云涌的战争,直至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
似乎人们心中的茶,约等同于茶叶。
而实际上,茶叶只是茶树,带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在其辉煌的背后,是茶树植物繁衍策略的极大成功。
这种从中国西南森林走出的树木,植物学家林奈,在1753年将其命名为“Thea sinensis”意为“中国茶树”。
05 竹子 别闹!
你怎么会是草?
P5 - 49:05 人类诞生以前,竹子就已静立天地之间。
她为生存所做的努力,成就了自己,也成全着无数物种。
她是竹子,禾本科,竹亚科。
06 桑树 一只虫的“桑”心往事 P6 - 48:30 如果人类评选最受尊敬的树,桑树应该是入选者。
她的入选理由是:她诞生在青藏高原。
她的出现,为一个文明的文字、诗歌、审美、服饰、时尚等做出诸多贡献。
她在自然状态下寿命可达千年,人类干预下,她的寿命是几十年。
她在林奈创立的植物分类学中,是桑树,桑科,桑属。
07 大豆”豆“是蛋白质闹的 P7 - 44:07 如果人类评选来自大地的英雄,大豆应该是入选者。
她的入选理由是:她们从自然的角落走来。
为了人类,她们用几千年时间,学会勇敢站立。
她们有红白蓝等多种颜色的花朵。
她们的根有强大的固氮作用,为土壤提供了营养。
她们的果实,就是种子,拥有丰富的蛋白质。
牛、羊等动物受她滋养,人更是离不开她。
这些种子变换着多种姿态哺育人类文明。
她们在西方,成了人们心中的金豆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更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料理。
回到故乡中国,她们又交到了新朋友,与人类和蜜蜂共舞。
她外表朴素,却是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她在林奈创立的植物分类学中,是大豆,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
08 本草 她用“秘技”治愈全球 P8 - 48:30 人类与本草相识已久,她们属于植物。
她们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生长在地球上。
因为药用价值,她们的生存一直受到人类的干预,她们的命运也随之起起落落。
而与植物共生,将成为人类最后的道路。
浩瀚的植物王国,人类的认知才刚刚打开这个世界的一角。
中国三万多种植物中间,已知的本草有一万多种。
她们为中国百分之六十的药物,贡献了超过30万种天然化合物,这些数字远没有停止。
09 园林 千年古莲子的前世今生 P9 - 48:22 今天,当人们漫步西湖,或者任何一座中国的园林,看到的一棵树、一朵花,也许,都承载着一种使命。
她们会培育人的性格,抚慰人的心灵,提升民族的审美,塑造文明的形态。
园林,是植物的天堂,是艺术的摇篮,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结晶与坐标。
过去的几千年里,有数千种的园林植物,从中国三万五千种已知的植物中脱颖而出,来到人的家园。
未来,或许还将有新的植物进入园林,再一次丰富人类的第二自然。
10 花卉 就是要你眼“花”缭乱 P10 - 48:31 花,是开花植物生命中一个短暂的环节,却是后面所发生一切的关键一步。
先有花,才会有包含种子的果实。
而种子,也代表了下一代。
植物扩张生存版图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中国大地上,栖息着超过三万五千种的植物。
她们成就了中华文明,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色彩。
学会与她们相处,是对未来最好的期许。
详见:《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才是文化输出该有的大场面 - 种纬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174057 这才是文化输出的大片、大纪录片。
题目就开门见山。
“世界”“中国”,通过“影响”,串联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说这纪录片不好,我不相信。
因为真的做到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豆瓣8.8分,2200多人评,现在属于很小众阶段。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拓宽了国产纪录片的格局。
之前我们的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因为经费、技术等问题少之又少,更别说什么精品了。
现在出现,可谓一场及时雨。
全片10集:《植物天堂》《水稻》《茶树》《竹子》《桑树》《水果》《大豆》《本草》《园林》《花卉》。
情节就是:某类植物起源于中国某地,它多么不容易与各种天敌作斗争,然后它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又如何影响了世界文明。
从自然地理讲到人文精神,很好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想来,剧组也是煞费苦心,一边找生物地理学家,一边找文化学者,统筹后才能下笔撰稿。
第一集《植物天堂》开篇赞美我国栖息着3.5万种植物(占到地球的1/10),其中3万种会开花。
这让我很受宠若惊,以前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却不知道博成什么样。
然后介绍了几样年纪最大龄的物种。
沙椤——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辽宁古果——1.45亿年前就存在,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
通过这些植物呢,表明“自古以来”大中华都是地大物博,都是富有名堂的好地方,不是什么荒山野岭,穷旮沓。
说起来华夏的“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就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黄河创造了中华文明,那么她们的起源地青藏高原呢?
镜头马上就给了画面。
高原上的横断山脉,海拔近5KM,流石滩。
反正呢,很枯寂和苦疾的荒地,长着水母海兔子,她们可是海拔最高的开花植物。
然后好不容易和环境、和天敌作斗争,和谐共生,开花了,应证着生命的光辉。
高原附近的云南,西双版纳,拥有着中国1/6的植物,有4千多种植物会开花。
从青藏高原的起源延伸到西双版纳的最绽放生命姿态。
然后到了西北荒漠,
梭梭,她们在的地方不是好地方,缺水、干旱、风沙,但是她们一株就能固定10㎡的土地。
其实到这里,主题已经表明了,植物与环境共生,我们人类也是,不能因为人为因素而加大了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我们不仅要向植物学习自力更生,还要学会运用植物的作用,比如利用梭梭种植,以改善西北环境恶化。
第二集《水稻》。
当然一阵套路,水稻的天敌是谁?
答案就是和它长得差不多的稗草,稗草通过拟态来侵占水稻田。
然后科学家和农民怎么解决了问题,怎么促进增收。
所以啊,这就是高考成语“稗官野史”的由来。
那些米啊,还远播日本,发展出了时下热门的寿司文化。
在这一集里还第一次提出个问题,一个哲学的问题:水稻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
水稻变种。
也就是说,栽培的水稻会变异,成为杂草稻,甚至长出芒刺,这样就不能当做米饭食用。
而这却是水稻“最自由”的状态,无异于一个哲学悖论。
没有了约束,但是失去了意义。
人类就是要处理好这一类的矛盾。
我看完就在思考,为什么第二集专门讲的是只有南方有的水稻呢?
为什么不挑一个全国都有的粮食作物呢?
后来一想也简单。
因为社稷大业,民以食为天,而我们现在最重要的相关科研之一就是杂交水稻的研制。
和杂交水稻最相关的就是那些神秘的野生稻。
袁隆平等科学家千方百计在野生稻里寻找解开水稻增收的奥秘。
“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尽的生命轨迹。
”因此,把“水稻”放在如此重要的第二集,即植物对人类吃饱肚子的贡献仍然是第一位的。
粮食安全就等于国家安全。
我们需要感恩自然,感恩自身。
第三集就变成了补充维生素的《水果》。
我国目前有700多种果树品种,占到了世界的50%以上。
最主要的是柑橘,这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品种。
柑橘有3大元老:香橼、橘子、柚子。
然后彼此之间互相杂交,杂交后再杂交……上演了水果界的“伦理大戏”。
既然是第一大水果,那自然免不了被中国文人附庸风雅。
屈原那时候赞扬橘树是全天下最美好的树,还写了《橘颂》,还好语文课上没有要求“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
“独立不迁、品性高洁。
”“橘”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然后也是传播啊传播,“橘”成为了以色列犹太人的神的象征。
中国是水果王国。
不止如此一种传播。
英国人威尔逊来大中国4次,采集了6500多种植物标本,发现了许多标本,将其中1500多种引入欧美各地。
他特别发现一种叫羊桃,也叫狗枣的野果很好吃——delicious!
但是移植到英国发现都是雄株,就没法结果,你说愁不愁人。
对于水果党来说,吃不到心爱的水果,简直是天要崩了。
机缘巧合,他转移到了新西兰,发现这种水果遇到了圣地,靠着1株雄和2株雌繁衍后代。
这种水果学名:猕猴桃。
又叫中国鹅霉。
新西兰专门培育了耐储藏的“海沃德猕猴桃”,成为全国性水果。
更没想到的是,本是猕猴桃起源地、猕猴桃故乡的中国,如今成为了这些产地最好最大的销售市场。
“改变了新西兰国家的命运。
”一株猕猴桃,连接着中国、英国、新西兰和全世界,多么神奇的历史命运。
高潮情节要来了。
镜头跳到雅鲁藏布江,光核桃树。
普通桃的祖先,被青藏高原的居民称作“高原神树”,从不修剪。
桃,是对生命的尊敬,是万物一体、万物和谐的体现。
原因很简单:桃养人。
桃含有2000多种成分。
所以,中国人早早发展出了“仙桃”“寿桃”等概念,桃成为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者。
吃了一颗仙桃,更是能多活500岁,《西游记》里孙悟空偷仙桃的故事广为人知。
从这里开始,植物的养生功能被彰显出来。
第4集《茶树》。
据说就是先人就是看着猴子采食茶叶,所以先人也食用茶叶。
主要是三种物质比较健康: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
为了保存效力,人们会在滚烫的砂锅里炒茶叶,此为:杀青。
比如四川雅安地区的人就做成了黑茶,卖给青藏高原地区的人,那里的人再做酥油茶。
茶可以提神养性。
英国人也学去了,工业革命时期,流水线生产车间会让一天干十几小时的工人吃个下午茶,快速补回体力。
后来发展成为英格兰城市里的“绿房子”。
英国人多爱喝茶?
他们打仗的坦克里都得装热水罐,泡茶喝。
那个年代,茶叶贵,英国人想法设法把中国茶叶移植到印度去种,好不容易才成功,也带动了印度铁路系统的发展。
美国人甚至通过波士顿倾茶事件,影响了独立战争的爆发。
特别是日本,最早在寺院里学习去了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了茶道:一期一会,创造出了禅修的新形式。
凡此总总,都说明中国茶叶修身养生,还带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可见保温杯里泡绿茶简直是国际范。
植物与文明的关系自此才来开序幕。
第5集《竹子》。
这个,中国人就都懂了。
一只野生大熊猫,每天要花16小时,吃掉40公斤竹子≈成年人20天饭量。
它们就是太可爱了,没事就在啃竹子。
竹子做成很多乐器,其中之一:尺八。
唐传到日本,被日本发展起来,中国却消落了。
这倒没什么,主要是竹子之乐器,犹如竹子本身——“谦谦君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一言以蔽之:中国人的风骨和气节。
竹子,塑造了中华文明,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超过了200个。
特别是竹简传播了汉字文明——“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辈子高洁傲岸,常绿,不屈。
说来也怪,竹子一辈子只开一次花,人们却始终没搞清楚它的开花的植物学规律。
可是,它开花时就注定死亡了。
美好而短暂,痛并快乐,快乐并痛……本身从植物学来说,竹林已经成为“第二森林”,成为了如今有效的低碳、固碳生活方式,带动了日本、英国、意大利等的建筑设计。
不可居无竹——看来古人有先见之明。
第6集《桑树》,也说到了家蚕体色改变的奥秘仍未知。
桑蚕产出丝绸,形成了中华文明最早广泛传播的“丝绸之路”。
汉唐风,就是自汉形成了“丝绸之路”。
当初,古罗马人见识到了丝绸已达600年,却没办法在当地生产,后来当地的美第奇家族垄断了丝绸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由此形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助文艺人士,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这么看来,文艺复兴的盛行,有中国丝绸的一份功劳。
第7集《大豆》。
大豆祖先:野大豆。
(取名也太随意了吧)因为丝绸之路是往西,唐代鉴真则是东渡日本。
他带去了佛学,还带去大豆的豆腐。
后来,各国的“豆腐”的发音还是借用中国的原音。
我们现在知道可算知道了《头文字D》里的“藤原豆腐店”为什么如此亲切了。
美国搞得比我们还热闹,田纳西州某个只有一处红绿灯的小镇,还专门举行大豆节,进行大豆选美。
而大豆对中国人的精神寓意则是故乡。
第8集《本草》。
养生的至高境界——药到病除。
先是银杏这种也是中国原产地的植物。
有2亿多年的历史,据小道消息可能当年恐龙兄弟也喜欢吃。
吃的就是银杏果,专治咳喘。
中华更是有九大仙草,其中排第一位的是——铁皮石斛。
它主要是在丹霞地貌的一些省份,形成共生真菌,于悬崖峭壁之阴处,古人常悬索崖壁或射箭采集,称作“还魂草”。
对现代影响最大的则是——黄花蒿。
让我们先看看马达加斯加一小镇,妇女生疟疾,病重,有三个孩子,还想着天里需要她干活。
可是发烧呕吐不止。
这种疟疾在当地发病率可以高达34%。
她住院了,家人每天为她送来饭菜。
有了黄花蒿提取的青蒿素药物,她慢慢健康了起来。
当地专门跟上海买了一些黄花蒿品种种植和提取。
这项技术和发现曾被屠呦呦推广开来,为此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治愈了多少疟疾病人,数以亿计。
这是最好的中国力量,为世界各地送去温暖。
第9集《园林》。
荷花,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反正中国是原产地。
纯净人格,一朵荷花,一个庄严世界。
荷花统治了园林的水域。
内室,则是兰花。
雅士的装点,故称为“国兰”。
能被千年的文人墨客、精英阶层称“国”可难了,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不向外界寻求认同的独立精神。
而那个“兰”字,最早在3000年前泛指所有芳香的草本植物。
这些都在美学文化达到巅峰的宋朝被大力推广。
还有梅花。
西湖的宋代文人——林和靖一生未娶妻,以梅花为妻子。
说来也话长,当时靖康之耻,国家危亡之际,文人墨客亟需一种事物来象征国家的转变。
他们就找到了梅花。
凌寒独自开。
迎着寒雪,梅花凭借坚韧毅力,绚烂绽放,宣告不屈精神。
这正是民族精神的最好表达。
竹、兰、梅之外,再次就是菊花了。
因为在中国,社稷土地的颜色是黄色、黄壤。
所以黄色的菊花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这就被日本学去了,还学大了。
日本的国徽就是菊花。
它还有一个特性也显得非常尊贵,那就是到秋天必开花,有些植物就不太容易。
于是菊花成为了世界栽培植物之最,全球品种达到了2-3万种。
中国园林由此把菊花推向欧美,推向全世界。
后来英国风景式园林借鉴了中国江南园林的特点,开发出了不规则设计,席卷欧美,成为了现代公园的雏形。
换句大白话说就是,苏州园林变成了美国中央公园,又变成了每个城市里的人民广场。
回到西湖,那个最凝聚了竹、兰、梅、菊的地方,又被日本学去了。
扬州有瘦西湖,日本有小西湖。
可惜有一点他们学不会:“诗人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荷花,遇见了杨柳,遇见了梅花,遇见了枫树;而植物们也是幸运的,她们在这里遇见了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杨万里、柳永。
植物、诗歌、与艺术,在这里生生不息。
”
这就是所谓的“植物丰富人类的第二自然。
”此唯有悠悠千年、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才能彰显出来。
第10集,大结局,承接的也是花的《花卉》。
呼应前文,说起来青藏高原的绿绒蒿——离天堂最近的花。
它开花不容易啊。
然后是森林里的大树杜鹃。
它也不容易啊。
有幸的是,杜鹃从我国引入欧洲,一下子改变了欧洲园林。
也有了“无杜鹃,不成园”的说法。
牡丹、蜀葵等花亦如此。
蜀葵还是最早引入西方的花卉,也可能就是威尔逊等专家来中国采集时带过去的。
改变了欧美园林艺术,其实就是影响着欧美艺术审美,自然而言,塑造了世界文明。
综上所述,植物成就了中华文明,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色彩。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文明变迁也只有华夏大地的万千植物们能寄托着和承载着。
回过头来看看“起源地——低于天地——成就中华文明——传播海外——丰富世界文明”的套路非常清晰。
除去开头就说过的自然科学类的科普外,本纪录片潜藏着深厚的“春秋笔法”。
也就是如题所述——中国的植物影响了世界,中华文明改变世界。
基本而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百利的。
暗含的意味也很明显,符合我们的主要宣传思路。
在“一带一路”上,文化互通上也大力推进。
经贸等互利互惠那是利益驱动,是没办法的。
可随处可见的辱华还是让人难受。
今天中资给海外某个球队赞助,明天球队的球员就发布辱华微博。
中国已是不可隐藏的大国,必然需要大国思维。
外面的世界是否打算接受中华文明,平等接待中国人呢?
还是因为中国作为客户,所以需要曲意逢迎,做做面子文章呢?
文化互通是根本性的解决措施之一。
不能说日本捐赠救灾物资时,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以示暖,而我们却不知所措。
当初日本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这些偈语,由此促发了鉴真大师的六次东渡,开启了传播佛学和豆腐之路。
自然我们可以同样像当初植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推进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再拓展到世界各地,让别人尊重和平等待之。
这才是文明复兴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只不过在找回中国故事罢了:“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一直想看有关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很偶然地搜到了这一部。
介绍了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根据不同的地形,生长出不同的植物,一个个植物娓娓道来,画面绚丽美好,适合对植物感兴趣的人看。
开篇就是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彰显壮丽的自然之美,令人惊叹。
山川风物,随着四季变换,地势不同,显露出不同的美丽来。
云雾缭绕的山野,白雪皑皑的高山,一望无垠的草原……眼花缭乱的美景,眼花缭乱的植物。
这些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演化,不得不让人赞叹其伟大的生命力。
第一集总体说明了中国的地形气候,对气候有所了解之后,再介绍各地植物。
第二集水稻,与中国人民息息相关的植物。
讲述了水稻与人类的故事。
与其说人类驯化了水稻,倒不如说,水稻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合作。
从不起眼的杂草,到香喷喷,热气四溢的白米饭,人类选择了水稻,水稻也依靠人类不断地繁衍生存。
从中国,走到了全世界,养活了数以亿计的人口。
第三集水果。
这集真的非常可爱。
圆滚滚,尤其是柑橘类切开之后,那一种透明、晶莹、多汁的感觉,特别的漂亮,看起来很有食欲,隔着屏幕都闻到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我还知道了猕猴桃的故事,是如何远渡重洋,不断优化培育,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以及雪山上的苹果树,从开花到结果,绚烂的花朵,云一样轻飘飘的,最后变成沉甸甸的果实。
生命是伟大的。
待续……第四集茶树。
第五集竹子。
第六集桑树。
因为被朋友圈安利这部每一帧都可以做壁纸,年度最佳纪录片的亮瞎眼的字眼吸引,我打开爱奇艺,幸亏是VIP,可以好好欣赏这部好口碑纪录片。
看完第五集之后,我终于难以压制自己要去嘴贱一番,画面效果确实是可以媲美BBC,微观镜头处理唯美灵性,静态植物的生命力跃然屏幕,饱览锦绣山河,后期视频调色处理也几乎完美,完全是高投入高代价产物。
但是这个文案和讲解就完全是降规格的配置,总有些生涩强套嫌疑,纪录片本身就是传授知识意图,可是我看完几集之后,没明白怎么回事,例如竹子繁殖后代方法,可以直接说明有性繁殖无性繁殖,50分钟看完我硬是没看懂,还去度娘一下。
过于强调形式而忽略内容,晦涩难懂的旁白更似于高谈阔论,没有深入去讲一个道理一个故事。
只让大家去评论拍摄技巧的娴熟,而忽略纪录片初衷去传道授业解惑。
第一集我给满分,后边就差点意思。
如果第一集可以拿到九分,剩下的每一集最多拿六分。
纪录片的立意选的很好,视角也很庞大,在观看过程中无数次截屏,千言万语汇成“太美了”和“我骄傲”。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确实应该有这种讲述多样化的纪录片出现。
只是从纪录片内容和叙事角度来讲,每一集导演不一样造就风格也不同,但这不是缺点,很多纪录片都是这么拍的,比如《人生一串》。
问题在于虽然每集是一个主题但是讲的很散,部分升华有恶意煽情,有的还跑题了,部分镜头会多次重复运用(其实只要内容讲好这点可以接受),音乐单听还是不错的但是配在一起就……很乱!
甚至感觉不像专业人士拍出来的东西。
有些遗憾,这个主题很好,为了拍好分了这么多章节,结果就拍出来这么一个浮于表面,讲着讲着就跑题,有些失望,你本可以拍的更好。
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也了解了很多:尊重植物,不要乱摘花,乱撒种子等等,传粉对它们真的很重要。
也从植物的生命力获得激励联想到成长的挑战,人生的困难。
对于素食主义者:看看植物这旺盛的生命力吧,怎么能说食用植物不是在摧残生命。
也有危机感:也许是我们的好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大家不够重视,也许是条件不充实还没有着手,但不宣传就会被“偷走”,到时候谁还会记得这曾是中国的东西呢?
1.寄主日渐衰落2. 结出金黄的种子,完成生命的轮回。
3. 她没有时间享受夏日的慵懒。
4. 已经初见端倪。
5.她看到过生,看到过死,经历过战后的洗礼,感受过秩序的重建,不论繁华还是寂灭,光核桃树都站在这里。
6.高不盈尺,叶片细长。
7.凝神专注的禅修之中,茶平和和亲近的性格,让她恰如其分的融入了僧人平静的生活。
不单讲植物,海量知识送给你!
对本万物皆好奇星人来说再合适不过。
我们每个人貌似每天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吃饭睡觉工作旅行。
但就是这些与谋生无关的知识所占据的比例,决定了你带着怎样的头脑去生活。
如果把地球的进程比作一天24小时,人类在最后三分钟才登场。
凌晨三四点钟海洋深处出现了生命的迹象,晚上九点植物才萌芽。
广袤无垠的宇宙,沧海一粟的我们。
一期一会。
来都来了,别留遗憾呀。
青藏高原上的植物,水母雪兔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在一粒种子时蛰伏许久。
苞叶雪莲,用布满毛细血管一样纹路叶脉的花朵包裹起来,抗冻
这种地貌叫流石滩
流石滩地貌
雨林的星空
雨林
雨林资源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生存竞争也极大
绞杀者,死亡与新生
在沙漠的一粒梭梭树种子 她渴望水,却不过多索取约46亿年前,火山大喷发约38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生命约35亿年前,岛屿出现,蓝藻是第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约4.2亿年前,最早的植物 苔藓 登陆约3亿年前,蕨类植物出现,桫椤是最古老的蕨类植物之一约3.6亿年前,水杉,种子出现约1.45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有花植物约6500万年前,亚欧大陆与印度板块撞击形成了青藏高原的雏形约200万年前,第四纪冰期 干冷气候使西北沙尘沉积在黄河中游 形成了平均80米黄土高原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皆有其源头。
就像宇宙起源于一次爆炸,地球生命起源于一个细胞。
仿佛一个奇迹,海洋中的蓝藻,学会了捕获阳光。
她用光合作用,将阳光中的能量留在地球上,变成有机质,也产生氧气。
光合作用的出现,让经过地球的阳光有了意义。
这些阳光,通过植物,变成了地球上所有有机质的来源。
包括我们正在思考的大脑,包括我们正在跳动的心脏。
植物的故事,不仅仅是绿水青山的故事,更是与你我血肉相连的生命奇迹。
在2019年的中秋节,《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带着植物的故事走来,希望观众能够在举头望明月时,低头思考我们真正的生命故乡,植物。
植物与人类,有很多共同的生命欲望。
比如生存,繁衍,扩张。
人类用文明和语言去阐释欲望,植物,则选择在漫长的时光中,用行动缓缓讲述自己。
植物的行动,我们通常看不到过程,只看得到结果。
当植物想要从海洋走上陆地,她们一点点将岩石变成了土壤,就有了我们认识的土地。
当植物想要长高,她们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就有了我们熟悉的森林。
当植物想要更好地传宗接代,她们有了种子。
在众多植物的种子中,人们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粮食。
当植物想让后代走的更远,她们学会了用花朵吸引昆虫的合作,人们也就有了对色彩和美的认知。
以地球作日记本,植物一直在书写自己的故事,只是我们没有学会阅读。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选择从植物的视角,讲述植物与人共同留在地球上的生命传说。
地球上的生命何其美丽,又何其脆弱。
一次小行星撞地球,就能使主宰地球的恐龙灭绝。
在三十几亿年的时光中,植物见过了地球数次的沧海桑田,板块运动,也见证了地球数次的气候突变,生命消亡。
她们,为何能从数次生命的死劫中存活至今?
植物生存的幸运,一部分要感谢地球上的一次板块碰撞。
亚欧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6500万年前剧烈碰撞,在交界处,隆起了一个高原,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青藏高原。
第四纪冰期,从两百到三百万年前,一直持续到距今一到两万年之间。
长时间的风雪和冰冻造成植物大面积灭亡。
但是在青藏高原东面的地势低洼地带,肆虐的风雪被高高隆起的高原挡住,很多植物得以存活。
这其中,有水杉,有我们熟悉的银杏,有西方园林常见的珙桐。
她们,如今被称为孑遗植物。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讲述植物故事,从中国开始。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更是因为中国这片土地,孕育和保护了很多历尽沧桑的植物。
世界上一共有三十多万种植物,将近十分之一在中国土地上诞生。
这一片土地,西起珠穆朗玛峰,东低至海平面,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而有着三级高差。
西部高原的大量冰川和由西向东的巨大落差,使得中国有了两条奔腾的大河。
在东部的长江中下游,一种植物与人类相遇,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粮食,有了定居的物质基础,这种植物就是水稻。
中国这片土地,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
在人类学会定居之后,更多的植物走进了人类的生活。
大豆和水果为人类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竹子变成建筑和家具,桑树叶片中的蛋白质通过蚕变成了人的衣服,茶树的叶片变成人的饮料,本草植物守护人的健康。
当人类文明走得更远,产生更高的精神追求时,植物走进了园林。
植物的一举一动,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也就成为了人们精神思想的外化。
当我们与植物走得越来越近,发现植物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制作团队用了三年时间制作《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野外的8个摄制组,捕捉植物自然的状态。
摄影棚内,17种植物在高速摄影机和延时摄影镜头前,留下了惊鸿一瞥。
他们走过了国内的27个省的93个地区,国外7个国家的30多个地区。
感谢制作团队的辛苦付出,让我们了解到植物之美。
更感谢植物,让我们的家园这么美丽。
其实之前就注意到了这个纪录片,然后我学园林规划的朋友给我们推荐了这部纪录片,我就赶紧找了资源看了。
看了片我才第一次知道猕猴桃是从国内传到新西兰的,我一直以为是新西兰的原产;雨水原来这么会严重影响植物的传粉;正常水稻和不育水稻杂交就是杂交水稻;稻米可以腌制鱼肉;原来还有国外的“植物间谍”来盗种;茶叶发展带动了铁路发展;竹子那么难的开花就是预示着死亡等。
植物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动物,它们通过各种授粉方式繁衍生息。
我想起了一些之前生物课学到的传粉知识,倒是很有意思的。
感觉学农学和植物学还蛮有意思的,面对植物的生活应该是很纯粹的。
画面真的BBC水平了,贾小军老师的解说也无可挑剔,但是文案水平还有待提高,讲故事吸引力还不太够,解说词和画面的串连还有瑕疵,甚至我还发现了用错成语的地方:说稗草“登堂入室”。
除了第一季惊艳,后面都是些啥
1.植物天堂,2.水稻,3.水果:柑橘、猕猴桃、苹果、桃,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菊花,10.花卉:大树杜鹃、绿绒蒿、大花黄牡丹、月季、菊花、蜀葵。前几集好一点,后几集越来越看不下去。水稻、茶树较好,大豆最差
这个解说词,又难过又励志,为了生存和繁衍,植物可太难了。整体很有意思,文艺和科学结合,但是有的篇章不是很贴题,或者质量不高。
可以入选年度国产纪录片榜单了。
下饭的水平。
让我无数次睡去的纪录片…
很美!最喜欢甲虫和海芋战斗那里!生命好神奇啊我只看了第一集
第一集节奏太快,有走马观花的感觉
还不错。能记住猕猴桃,橘子,水稻,月季,银杏,大豆。
速揽植物简介…
第一集是一些植物的群像,简单介绍了桫椤、水杉、九翅豆蔻、水母雪兔子、苞叶雪莲、海芋、锥叶榕、玉蕊、梭梭、珙桐等植物,顺带看了看祖国风光。
拍的很好,拍的也很多。只是文案和结构是真的。。其实我们不缺摄影导演不缺技术,不缺科学家,缺的是可以贯通古今和植物学的文人。
画面很美,但不知道到底要表述什么内容,抓不住重点,很飘忽
省统考影片…
堆砌素材而已。完全不值得,浪费时间。
除了画面好看,主题不突出,东拉西扯,不知道想说啥。
植物类型较少,解说有些刻意,可以再精简些
经常看得热泪盈眶,太美了。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