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性加速,人际交往虚拟化增强,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因此而变得似是而非。
缺乏“现场感”的社会关系会因客观或主观的麻痹,从而逐渐失去约束力。
裙角飞扬的日子,听起来很浪漫。
但这是个校园暴力事件,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法国社会的移民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信任危机的体现。
杨佳袭警案件、全国乳品危机、多种食品污染、丰田召回事件、山西疫苗事件、网络购物诈骗、中国足协腐败……以追逐利益为终极目标的物欲社会必然陷入信任危机。
你说,是时代造就人性之恶?
还是人类自食其果?
我们除了需要更健全的社会制度,恐怕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道德。
我本来以为这部片子会像它的标题一样轻松愉悦。
但是它实际给我的感受就像落了灰的擤鼻涕的纸团,杂糅凌乱又真实。
一个被欺压久了的教师在获得枪支之后的反抗。
她希望学生好好听她上课,希望学生好好读书,她为轮奸事件被害者主持正义,她希望有一个穿裙子的日子。
她甚至包庇学生。
她很善良却没有得到好的归宿。
当她提出穿裙子的日子的时候,我真的大颗大颗眼泪掉下来。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但是可以联想到有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是先辈用鲜血和抗争争破当时的枷锁才换来的。
还有一点是“曲线路径”,曲线路径也是体现进步的。
台词中“女性们抗争了几个世纪才穿上裤子,为什么又要穿回裙子呢?
”从裙子到裤子再到裙子,并不是说走回去了,而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进步。
从“只能穿裙子”到“我们也要穿裤子”,到“我愿意穿裙子我也可以穿”。
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从“妇女节”到“女神节女王节”再到“妇女节”。
这一个曲线路径也是一种进步。
从最开始的定名,到因为一些刻板印象以及污名而影响其原意,可能是为了让更多人接纳这个节日而换了一种称呼(?
),到拒绝污名化,正视妇女节。
不能单纯看见开头和结尾是一样的,就觉得没有意义。
实际上,这个曲线也是蕴含着进步的。
女老师容易被男学生欺负,好像是真的。
即使女老师再怎么好,好多学生还是不领情。
至于那些80后、90后、00后的学生,可能不但不领情还会咄咄逼人呢,直到把温柔可人的MISS逼上发狂。
抛开老惹恼我中华上国的萨科奇领导下的法国那些移民社区里的种族歧视、教育等等问题不说,纯粹说那些学生也蛮世界性的,大大的包里(我一直搞不懂那些80后、90后女生为什么喜欢背那么大个包,有那么多东西装?
)手机之外、有避孕套、软性毒品等等乱七八糟,手机视频里竟然还有犯罪证据。。。
结局是悲剧。
但是导演可能还是嫩了点,还是或者他根本就不想拍得更加宏大叙事点,因为到最后,明显可以看出导演对情节无法有效的掌控。
这个电影里面的内容一点不亚于事实情情况。
特别在法国马赛一些区,和北部附近的一些城市。
小孩子刚懂事就开始什么都不怕。
上汽车不付钱,坐着骂一路。
打伤打死警察。
警察不能随便打伤人,或者杀人,而且他们是未成年,对他们更没办法。
当街抢劫。
把列车员打晕扔到铁轨上等等。。。
唯一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小孩并没有那么多具有正义感。
白人有钱人的小孩是不会随便把自己孩子送去这样区的学校的。
只有穷法国人和移民不在乎地这么做。
少年犯罪不止在马赛,在全法国目前都很严重,而且有增加的趋势。
独特的一部电影。
绝大部分都在一间教室里拍摄,场景转换极少,封闭的空间倒强化了人物情绪的冲突。
每一个出乎意料的情节,都以为这该是影片的高潮,再往后看却发现形势不断变化,尤其是看上去一切都将平息的结尾处更是高潮迭起。
索尼娅是一个被逼出来的殉道者,如果可以这样称呼她的话。
本来只是一节混乱的戏剧课(还是法语课?
法国文学课?
),而且这样的混乱在这所充斥着少数族裔学生的公立学校里并不鲜见。
只是一把掉落的手枪让她内心积压多年的愤怒激化。
警察全副武装,记者来了,教育部长也大驾光临,事情越闹越大,这并非索尼娅起初计划的。
但此时情况已完全失控,就她个人而言,她的生活已不能回复到从前。
学生的反应很有意思,无赖的继续耍无赖,和老师有共鸣的抢过枪试图控制乱局,还有过去的一揽子烂事也顺便被翻了出来。
这些不大不小的事件无疑让索尼娅产生了近乎悲壮的心态,至此她已无所谓个人得失,愿意独自承担一切应该或不应该承担的责任,重要的是要把声音发出去,让法国社会听见外来移民的泣血呼唤。
她的结局是死亡。
这不难猜到,只是被警察貌似误射的死法有点怪异。
索尼娅本没有志向去用生命换来人们对种族问题的关注的,她死时有没有不甘心呢?
葬礼上她的学生们终于能围聚在一起,没有争吵打闹,这也许能给她的在天之灵(或者说给观者)带来些许安慰吧。
如果说这也是“时势造英雄”,还真有点悲凉。
片尾处那段激越而绝望的配乐实在是恰到好处。
题外话,阿佳妮腰身是粗了,但那双透着虔诚、忧伤和一丝恐惧的绿眼睛足够勾人。
对女神的电影始终有种入骨的感觉,想看却又有点怕看,想看自然是因为女神,而怕看也是因为女神,我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角色,最后伴随着女神心碎沉沦。
对《裙角飞扬的日子》更是如此。
女神久休五年后出山,第五度夺得恺撒奖,而我知道今年五月才打开影片。
我深究过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也许我害怕她的发胖,也许我害怕她的老去,也许我害怕她不如我想象中得美好——我对女神如此浓烈的感情,让我不禁怀疑,是不是时间美化回忆,距离产生美感,我对她的爱慕来源于我添油加醋的臆想,我会不会爱上的只是我想象中的人儿?
挣扎了许久,我始终是耐不住诱惑,在拿到碟片的第一时间打开了它。
毕竟,理性甚至是多疑抵挡不住情感的冲动。
以前曾经想过,如果我是个老师,而我的学生却飞扬跋扈,丝毫不把我放在眼里,妨碍课堂秩序不说,甚至还公然言语挑衅,连基本的尊重都不给我,那我该怎么办?
这时,一把枪出现在索尼娅眼前,学生的轻视、家庭的争吵、宗教的压力、学校的古板融汇在一起,让她拿起了这把枪,忍耐到了极限,言语无法解决问题,唯有扣动扳机,以暴力的方式夺取课堂上本属于她的话语权。
说来有点可笑,她的所作所为真的仅仅是为了话语权,本属于她的那点点可怜的话语权。
手持枪支,打伤了强横的学生,她却拿起了课本,继续讲起了莫里哀。
“莫里哀的原名叫什么?
”当一个老师拿着手枪神经质十足地指着你,口中还会“砰砰砰”,念着相同的词语念着念着就不找调子的唱了起来,你该怎么办?
你敢让这个歇斯底里的老师问你三次,你才慌张地说出“让一巴蒂斯特·波克兰”吗?
我是不敢的。
特别是当眼前的老师是她的时候。
五十三岁的她比起五年前的她胖了,妆容显得臃肿不堪,可是,她依然拥有鲜艳的红唇、微微向下的嘴角带着一丝忧郁,她依然拥有那双独一无二、深邃得有如湛蓝海水的双眸,不老的双眸,一切都够了。
更重要的是,她依旧歇斯底里,依旧用她的眼神、表情和肢体掀起惊天巨浪。
早知道即便年过五十她还是会如此神经质,却没有想到她的歇斯底里起来,嗓音依旧如当年般柔软。
弗洛伊德说:“歇斯底里是女人的子宫。
”当她保持着她一贯地表演方式,足以让我们忘掉她的沧桑、忽视她为了影片增肥的二十斤。
她制造的威力不但穿过银幕影响观众,还感染了被她挟持的学生们。
他们决意帮助这位陷入疯狂边缘的老师,而不是落井下石获得近在咫尺的自由。
不是什么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只是索尼娅心中的善良与正义:为学生争取权利、劝告学生们好好读书、被抢了枪之后想把所有的学生都保护在自己身后——有了这些,无论她之前的做法多么乖张,所有人都会为之动容。
最终大多数的人都站在她的身边对抗那个万恶的外部世界。
外面,有移民问题,有种族冲突,有陈腐的思想。
而这里,只是一个持枪的老师罢了,她只是一心希望说几句话,平静地上课,最终只是希望她的学生好。
她给他们上课,教育他们尊重的意义和重要性,教育他们对于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在知道了同学间存在轮奸事件的时候,她毅然主持公道搜集证据,要为被侵犯的孩子讨回公道。
她要求通过媒体对外发表讲话,要求一个可以在学校穿裙子的日子。
这一切,在外面的世界竟然被称之为“荒谬”。
是我也愿意留在这个隔离的世界里。
我也确实身处在那个隔离的世界里。
我聆听着她的教诲,感受着她的愤怒。
我想冲上去痛打那个胆敢伤害她的学生,我想挡在她身前,拦住那颗无情的子弹——它要射向的是一个挺身袒护过激杀人的学生的老师。
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事情已经到了结尾,你却始终不愿意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结局。
为什么你的结局不是癫狂就是死亡。
难道仅仅是因为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结局除了癫狂就是死亡吗?
我始终爱女神在里面的所有的表演,她的惊恐,她豁出去时的凶恶,她眼里闪烁的天真与绝望,作为一个情怀浪漫,良知满怀的女教师,她有她的原则与不屑,在她眼里,公益事业是压迫,过度宣扬女权是压迫,暴力事件只是让问题浮上了台面,更多都隐藏在深渊里头了,终有一天要酿成惨祸。
电影以它惊人的厚度将本就百孔千疮的外皮一层层剥开,摊出了一张哀怨且丑陋的脸。
索菲亚就是要撕碎这张脸,她白皙的肌肤因遭受的不公待遇而显得病态,这个辰光,丈夫的怜爱与家人的关怀远远不能抵消这一腔热血。
所有的家长都在期待着,自己孩子走出来,索尼娅的父母也是,高龄的颤颤巍巍的二老也一脸期待地等着。
门打开,孩子们出来了,却没有索尼娅。
我从影片中段就开始无声哭泣,直到此时抽噎得不可抑制。
影片最后是索尼娅的葬礼,低矮的镜头前,走过来一个又一个学生,黑色的裙角随风扬起。
阿佳妮在以往电影中对于爱情的绝望和怅惘扩大到了对学生的爱,也扩大到了一个政治上的高度——为移民权益而斗争。
这同样也是戏外的阿佳妮之所以接戏的原因。
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影评人或是普通观众所能研究透的人物了。
她不仅是演员,她在身体力行地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像某些明星捐几个钱、走几个秀就完事的。
虽然在影片中,她的头发太短,根本掩饰不住她的发胖的面容,她的裙子太短,根本掩饰不住她发胖的体态,她的鼻血长流,影响了她本身的飘逸潇洒。
可是谁又在乎呢?
对于一个如此伟大的演员,单纯从美丽出发来评论,更近乎一种侮辱。
不过回头来说她的面容体态,竟然在她的刻意丑化下,还能找到那么多的镜头,展示出她无人能及的美丽。
那是种无法复制的神韵。
纵使年轻的一代长的多么美丽绝伦,她们的心境、气质却比老一代差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呢?
也许只是那个年代的女性,她们是时代孕出的珍珠。
而今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传奇了。
每日一句阿佳妮:“我没想到我会为了一个胖子(精神病)复发,但能够不以36-38的尺码工作,还能够因此被关注,被称赞,被加冕,这么做挺好。
有许多女演员人们称之为“出色”仅仅因为她们是性感偶像。
美丽可以作为才华的一部分,但不能代替才华。
”
看完之后第一时间去谷歌搜了一下,发现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瞬间松一口气。
整个故事都太压抑太沉重了。
可能是年纪大了(笑,我看电影的时候容易走神,或者喜欢干点别的,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全程都在屏气凝神认真看,很震撼也很揪心在看。
从一开始,女老师就好让人心疼啊,我特别理解那种无助,被大家围攻之类的,后来拿到武器的时候开始组织秩序,开始安静上课,那一瞬间还挺让人动容的。
但与此同时,外界紧张的救援,也加剧了故事冲突——两条线同时推进,不同立场者的表达都能有一席之地,很精彩。
法国近些年这类问题真的很突出,我在的城市也是,阿拉伯人真的很多,日常盗窃甚至是针对亚裔女性的抢劫都是家常便饭,他们聚居的社区好多也是臭名昭著,至少我们都是绕道走那种,很烦很烦。
有一个地铁站那边,经常有阿人聚众抽大麻。
以前有朋友跟我说,那个味道,你只要闻到过一次,以后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确实如此,很恶心很难闻也很明显的味道,就在空气里飘着。
电车上也是,因为电车上车不用过闸门,基本T1\T2都是重灾区。
我自己就在电车上被人偷过手机,还挺伤心的。
当然不是说一定是他们干的,但这种坏印象真的一直都在,所有人都这么想,影响下去就是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影响。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就像韩国拍那么多讽刺现实的电影,结果现实依然是暗无天日。
这就是一部很完美的现实主义作品,所有演员的演技都很了不起,剧情里面也有惩恶扬善的人性闪光点在,丑恶和善良的对比如此突显,最后用死亡烘托的希望,沉重却明亮。
女孩子真的是好柔软好脆弱的存在。
但她们被人类社会委以了怎样的重任啊。
法国的先锋电影真是犀利,直指社会现状,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居然会引出这么大的一场人质死伤事件,和美丽的片名形成巨大的反差。
其实到最后,每一个人都想问一句:这到底是为什么?
法国影片LA JOURNEE DE LA JUPE,中文译名是裙角飞扬的日子。
真让人误会是部青春爱情片,其实,是一部现实主义片子,通过一起戏剧性的校园暴力事件,折射出法国社会的种族主义矛盾、边缘族群的认知落后、对女性的不尊重等问题。
主演ISABELLE ADJANI是国宝级的法国女星,我八卦地发现她与梁朝伟同月同日生日,比他年长七岁,不过同样保持了姣好的面容,除了身材略微发胖外。
他们比我晚一天生日,这个日子的人非常擅长演绎有着清晰思路的同时又有点神经质的人,所有ADJANI在这部片子里成功地塑造了一手执枪一手教书的教师SOPHIA这个角色——她无视可笑的不准穿裙装以免引起学生非分之想的规章穿着裙装,她倏地被学生拥有枪支刺激到而劫持了学生,她拿着枪逼着问学生回答莫里哀的原名是什么直至他们回答出来,她对那些边缘族群学生的淫乱行为深恶痛绝,她其实只想要好好地上课学生们好好地听课谁知周围已经如临大敌,,,警察、记者、部长都纷纷赶到,谈判专家一身赘肉倒是为这出悲剧增添了点喜剧元素,眼看着最后谈判就要成功了——她提出的要记者、要设立裙装节都在谈判专家的口中在落实中了,一位学生开枪杀死了另一位,而她勇敢地揽下了这杀人罪过,而最后,又在混乱中被杀死了。
一个非常凌乱又有戏剧性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前几年巴黎郊区的学生暴动,看来巴黎的种族主义引起的不稳定问题确实是相当严重了。
不过,我还是对片子里所描述的这所学校里的这种落后的观念——比如不让女师生穿裙装,只是因为这会勾引男生;那个女部长对SOPHIA提出的设立裙装节嗤之以鼻,说“女性花了一世纪才争取到的穿裤装的权利”——感到非常地震惊,这难道是在当今的法国社会里发生的事?
这部电影太深刻,欧洲确实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法国意大利这么好的地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连安全都不能保证的地方,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默克尔把德国也快要毁了,还是英国人老谋深算,看看脱欧后会有什么变化吧。
现在最想去反而是东欧这些难民都看不上的地方了……还不够140字么,写微博总嫌不够……
傻逼社会种族问题。妈的上一部电影侮辱我的人格,这一部侮辱我的智商。
看的阿佳妮的第一部片子,风韵依旧。这些司马学生是真实存在的令人讨厌,全死了吧。
神经病老太太阿佳妮,脸肿得像吃了一年甲泼尼龙
在这个冷酷的世界要让别人懂你是要多么难以企及。
其实是差了口气的,整个片子所呈现的状态也就像片中的索尼娅老师,各种方式充分搏得关注之后反而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收场了,所以纵然想法和表达很多,结尾却未免草率
男权社会你还想怎样?
这部电影的剧情不难猜测,但是已经50多岁的阿佳妮的精湛演技仍然震撼了我。
今年凯撒提名。前半部分基本处于因阿佳妮臃肿身材而陷入的眩晕境地。后面渐渐入戏。又是一个因特定事件而反思社会问题的电影,从近几年的很多法国电影,可见法国当今最头疼的事
边缘化和laicite,沉重的喘不过气的题材。
没看完,因为剧本写的太差,能看出来法国教育水准非常高,不是知识分子根本教不了书,但是剧本的认识是错误的,将观众误导向穆斯林对秩序的紧张,这跟是不是穆斯林没有关系,穆斯林中是知识分子能教好书———真正的知识分子知道如何处理复杂的局面,靠独裁,专制或课本学历压制学生的到法国都会不灵,一旦觉得编剧认识问题有问题就会立刻不看也说明剧本并非完全不重要
很戏剧化的一部电影,一边看一边脑内都想好怎么在话剧舞台上见了。
想讲的东西太多,顾此失彼,非常可惜。全程又勾起了初中回忆,脑补中国版。
以为是个爱情片结果是个教育片,阿佳妮的演技真棒,故事吧,略显夸张了
即使只是有事件,缺少解决甚至反思也足够惊心了。不完全的密室戏张力还是有些的。
看看生活多么美好吧。四星半
伴随着不同人种、不同信仰的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法国社会引发出的尖锐社会问题。作为电影来说,剧情单薄了些,却话剧感十足。
剧本好,演的也好。但各种问题乱炖,反而不痛不痒的。
影片最后,女生们穿着短裙,裙角飞扬祭奠老师,我竟然眼角湿润了。又是一个以小见大的故事,展现出的矛盾却颇为复杂:种族矛盾、宗教矛盾、性别矛盾、校园霸凌、青少年犯罪、教育体制腐败、警察系统混乱等等。一个公立学校的老师日常有多无力,绝境当中她就有多强大。看到评论里议论阿佳妮身材的,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部电影给你们看真是白搭了。人家手握三个“三大”的影后,你们却只会把她当花瓶。Shame on you.
隐喻之裙,随风飞扬
这部电影至多做到了描述好一个故事,或者说才刚刚超过讲述好一个故事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