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有关韩国三大未解悬案的文章,兴之所至就想着去看下由这三个案子改编的电影。
《孩子们》算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讲述了5个孩子离奇失踪后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故事肯定是精彩的,毕竟作为三大未解悬案之一,案件的深度和影响力都有。
5个孩子突然集体失踪,政府出动30万警力进行搜查却没有丝毫结果,群众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麻木,渐渐至于遗忘,最后记得的只有孩子的父母。
父母为了让警察一直保持对此案件的关注,撒谎骗警察也是可以理解的;记者和教授出于爱慕虚荣的目的,无视一些不利于自己结论的证据而做出片面的骇人听闻的推论也算是人性的阴暗面,能够理解却不会同情。
可是导演或者编剧先是让大家跟着黄教授的推论,怀疑是钟浩的父亲杀了孩子们。
当大家终于入戏开始觉得钟浩的父亲很可疑之后又告诉大家钟浩的父亲其实是无辜的是很可怜的。
大哥,不带这样的,白白付出感情和脑力推理是会产生心理阴影的好嘛?
特别是当我们带了有色眼镜看人之后很难再恢复对一个人的信任和同情的,好嘛?
就算后来知道了钟浩的爸爸是无辜的,就算后面可怜到都得了癌症了还在诉说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也无法激起我的丝毫同情心好嘛。
个人感觉这是本片最大的败笔,也是最让人出戏的地方,而且结尾姜至胜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无法让我对他改观多少。
幸好后面利用了大家对于孩子们的同情心,由母亲的口说出“一想到孩子生前受了那么多苦”这句催泪弹,多多少少又把出戏的观众拉回来了。
不完美却可以当做了解三大未解悬案的影片,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也推荐大家看下。
这段时间,国内陆续出现的多起人口失踪案,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据统计,从10月份以来已经有十余名青少年失踪,并在网上引起了激烈讨论。
任贤齐等名人也为此积极发声,希望每一个失踪的孩子早日回家。
放眼全球,人口失踪案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成为了多年未解的悬案。
在上世纪90年代的韩国,就发生过一起轰动世界的“青蛙少年失踪案”,被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迷案之一。
韩国警方在当年出动了30万人搜查,但遗憾的是,这个案件到今天依旧真相成谜。
这个骇人听闻的真实案件,也多次被韩国改编成影视作品。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就是以此为原型,看得人全程后背发凉——
孩子们 (2011)7.52011 / 韩国 / 悬疑 惊悚 犯罪 / 李揆万 / 朴勇宇 柳承龙此片导演李揆万是犯罪/悬疑片专业户,以作品少而精著称。
他只拍过三部电影,而这部《孩子们》是其中口碑最佳的一部。
它和《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共同构成了“韩国三大未解迷案”的电影宇宙。
片中的演员也是韩国影视作品中的熟脸,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男主演柳承龙演戏剧出身,一步步成长为韩国的实力派男演员。
他是《七号房的礼物》中智力缺陷,但心地善良的父亲李龙久;也是《王国》中阴险狡诈,步步为营的奸臣赵学洙。
亦正亦邪的出色表演,可庄可谐的精湛演技,让他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另一名男主演朴勇宇,多次荣获韩国电影的最佳男配角奖项。
在今年的戛纳热门电影《分手的决心》中,他搭档汤唯贡献了精彩的表演。
除此之外,在《请回答1988》中饰演德善父亲的成东日,以及饰演正焕母亲的罗美兰也在这部电影中加盟出演,群星熠熠。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韩国大邱说起。
大邱全称大邱广域市,是仅次于首尔、釜山、仁川之外的韩国第四大城市。
1991年3月26日,大邱地方议会举行30年来的第一次议员选举,全市放假一天。
这天,5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结伴出行,去附近的卧龙山上捉青蛙。
意外很快发生——直到傍晚,这群孩子还没有回家,行踪不明。
家长们一起去山上寻找,仍然没有发现半个人影。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报警寻求帮助。
当地警方前往山上搜查,还是没有任何收获。
5个孩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媒体开始把他们叫做失踪的“青蛙少年”。
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舆论也在进一步发酵。
韩国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出动了30万军警,对卧龙山进行了地毯式搜索,遗憾的是依旧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起案件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只留下5对绝望的父母还在寻找孩子们的下落。
转眼来到4年后,一个名叫姜志胜(朴勇宇 饰)的电视节目制作人由于在节目中造假,被总部流放到了大邱。
姜志胜是一个为了收视率而不折手段的人,他也关注到了发生在当地的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想要制作一个相关的专题节目。
正当他冥思苦想寻找选题时,他偶然看到了一个同样在研究这起案件的大学教授黄祐赫。
黄祐赫(柳承龙 饰)是一名心理学和行为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一番分析调查,认为失踪孩子的父母极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
其中一个失踪孩子钟浩的家长,有着重大作案嫌疑。
姜志胜对这个大胆的猜想十分感兴趣,两人开始联合起来,共同调查相关的案件真相。
在交谈中,姜志胜询问黄教授做出这个猜想的原因,黄教授表示有三个论据:第一,钟浩的母亲在案发后两个月,曾接到钟浩打来的电话。
但她当时的语气和态度却十分镇定,丝毫不像一个苦苦寻找孩子的父母应有的神态。
第二,警方曾教会这些父母使用带有录音和追踪功能的电话,以便获得有用的线索。
但钟浩母亲却并未按照要求录下这段完整的通话,也没有对来电方进行追踪。
第三,也是黄教授认为嫌疑最大的一点,那就是钟浩母亲是第一个发现孩子们失踪的人,并在当天下午就外出寻找。
正常来说,孩子们玩到傍晚才回家是常事,钟浩母亲仿佛对此事未卜先知。
在这样的判断下,他俩一同去拜访钟浩家,希望找到进一步的线索。
果然,在钟浩的家里,黄教授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迹象。
一开始,他注意到在钟浩家中的某个角落,放着没用完的半袋水泥。
而院子里的地面看起来刚填补不久,水泥的颜色清晰可见,似乎是为了掩藏什么东西。
在和钟浩父亲聊天的间隙,钟浩的奶奶也突然从房中走了出来。
他指着钟浩父亲的背影,做出了一个神秘的动作,且神色慌张凝重。
当他俩准备离开时,黄教授去了一趟院子里的卫生间。
但没想到黄教授刚过去,钟浩父亲也表示要上厕所,紧紧跟在黄教授附近,似乎在担心他发现什么证据。
经此一行,黄教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论断,认为钟浩父母就是造成5名孩子失踪的凶手。
结合当天走访的细节,他认为孩子们已经遭遇毒手,且被钟浩父亲埋在了院子和厕所里。
姜志胜对黄教授的推断十分认同,他联系了警方和电视台,想要去彻底搜查钟浩家,并进行现场直播。
如此一来,既能侦破案件,又能制作出他所期待的高收视率节目。
在搜查当天,警察和电视台的车辆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个偏僻的村落,得知这一消息的村民也纷纷来看热闹。
待搜查正式开始后,黄教授开始指导工作人员,把钟浩家里的厕所抽干,把院子里也挖了个底朝天。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除了在厕所里找到一只女孩的鞋子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发现。
黄教授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死心,他找来钟浩的奶奶,要她解释当天做出的神秘动作。
但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原来钟浩的奶奶有老年痴呆症,经常做出一些难以理解的行动。
她那天做出的动作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被黄教授强行附加了某种含义。
钟浩的母亲后来也向警方坦白,她其实并未接到钟浩的电话,对方只是一个恶作剧的人。
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想让大家觉得钟浩死了,从而放弃寻找。
可以发现,黄教授的所有论断,都只是他自以为是、毫无证据的猜测而已。
最终,这场搜查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黄教授名誉扫地,姜志胜也向电视台提出辞职。
时光不断流逝,“青蛙少年失踪案”依旧成谜。
在案发11年后的2002年9月,一个惊人的消息却突然传来,让这起尘封的案件再次受到全国关注。
两名登山者在卧龙山上发现了疑似人的头骨,他们立即向警方报案。
经过警方的勘察和挖掘,他们挖出了5具尸骨。
结合尸骨附近的衣服,以及尸检等手段,确认这5具尸骨正是11年前失踪的5个“青蛙少年”。
一时间,这起案件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关于孩子们死因的猜测和推论也甚嚣尘上。
但警方对外表示,死因是他们在山上玩耍时迷路,再加上夜晚低温所以冻死在了山上。
而当年他们之所以没有被找到,是因为卧龙山极大,而孩子们行动的路线和搜查的线路刚好相反,所以才遗憾错过搜查。
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让孩子们的父母信服,因为他们从小就在山上玩耍,不可能会在山上迷路。
此时,当年从电视台离职的姜志胜又站了出来。
自从当年的搜查乌龙之后,他就心存愧疚、良心不安。
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这起案件的动向,并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当年犯下的错误。
在他的调查之下,果然找到了一个可疑的男子。
这个男子到底是否就是当年的真凶?
他又能否查出孩子们失踪遇害的真相?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电影中寻找答案。
《孩子们》改编自1991年发生在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5个同村的小男孩结伴去山上捉青蛙,随后如人间蒸发般离奇失踪。
有目击者表示,在当天下午曾在山上听到两声孩子的惨叫,但不确定是否是这群孩子发出。
十余年间,这个案件再无任何线索。
5个孩子行踪未知,生死未卜。
2002年9月25日,在一场大降雨后,5个小孩的尸骨终于被人发现。
但直到今天,他们的死因却依然成谜。
根据警方的尸检记录,其中3名男孩的头部有被钝器击打的痕迹。
其中一名男孩的右臂上,曾遭受过外部攻击从而发生骨折。
最可怕的是,有一名男孩的头部还发现了疑似子弹孔的小洞,极有可能收到过枪击。
除此之外,这些孩子们的身上的衣服还被人打上了死结,这些证据都表明他们一定是死于他杀。
电影《孩子们》的结尾,出现了一个疑似嫌犯的形象。
但现实却比电影更加无力:即便孩子们尸骨已经被发现,但凶手却至今没有找到,甚至没有任何指向凶手的线索。
在网络上,流传着多种关于孩子们死因的猜测:被附近的军队误杀;被偷猎者杀害;被住在山上的屠夫杀害等等。
当然,这些猜测也仅仅停留于猜测,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现实中,青蛙少年失踪案由于证据不足,成为了一起未解悬案。
而这部电影也并非旨在寻求最终的真相,而是向我们呈现了在寻找真相过程中的众生相。
从无良的媒体人,到自大的学者,再到失德的吃瓜群众……这部电影将人性的丑态悉数到来。
它也在提醒每一个人:寻求真相固然重要,但借由“追求真相”而编造出的阴谋论,同样值得我们警惕与防范。
如同电影中的那句台词:那些没有根据的猜测,可能会让他们再死一次。
本来不想看的。
我知道这故事难有结局。
没看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
没有结局的故事,没有答案的谜题,没有审判的义愤——这三个电影注定是导演愤怒而内敛的叹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以收视率为目标的电视剧制作人(PD),只关心自己节目的收视率,从一开始就与搜索孩子的电视直播节目争播出时间——他站在监视器后面,对这个大规模的搜索嗤之以鼻,冷漠而嘲弄;四年后,他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使自己的节目获奖而造假,因此被电视公司管理层“流放”到了卧龙山这个“偏远的”山村,这个悲剧的始发地,进入这些个被他嘲弄的,没有同情,只有利用价值的悲痛的父母亲中间。
他不懂为人父母的心,不懂孩子被无缘无故夺取的父母的纠结与痛苦。
但是,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又是极其认真的。
他要制作一个东山再起的纪录片——靠找出凶手,靠解开他“能”解开的谜题。
于是他发现了男配角,警察与同行都不相信的大学教授黄某。
在剧中,黄某的每次出场,一言一行,无不气质出众、风度迷人、态度稳重。
他引经据典,指出证据,他提出失踪儿童之一的钟浩父母为凶手。
他向PD,也向所有的观众指出钟浩母亲的异常;他与PD去钟浩家拜访,认定钟浩的父亲掩藏着什么秘密。
被利欲熏心的PD虽以记者的习惯提出了一点怀疑,但很快就被雄辩的黄某征服——其实,在他的物质心中,他应该巴不得钟浩的父母就是凶手吧!
导演是成功的,他叙述的带入感很强。
看的时候,作为观众,我想:是吗?
当时确实应该是有这样的证据吧?
那警察有查过这对有问题的父母吗?
现实中的警察也像电影里的警察一样,对这么明显的证据视而不见吗?
应该,就是他们吧?!
接下来的一幕里,隆重的,宿命的,又混乱的镜头语言下,着装隆重的黄教授带着警察与记者团来到了钟浩家。
在黄某的指挥下,工人们一点点粉碎着这对不幸父母的自尊与内心。
疑点逐渐排除,笃定的黄教授风度翩翩的外表终于被焦躁所代替,最后,露出了他追求荣誉名声的偏执真面目。
他疯狂了。
PD看穿了黄,他觉悟了。
而黄却还执迷不悟,导演为他设计的最后的电话,成功的流露出一个小人的可悲。
然后,PD离开了。
当他触摸到自己新生女儿的小手时,泪水沾湿了他的眼睛。
或许,直到此时,他才终于理解了为人父母的心情,才真正感到了悔恨,对被伤害的钟浩父母的深深的愧疚。
我们都犯了一个名为傲慢的罪。
当我与黄某与PD产生共鸣的时候,我就成了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的混蛋。
时间再过去十年,正如现实中故事的发生,孩子们的遗体偶然间被发现。
PD赶回了村庄见证此刻。
现实到此为止。
后面这段我不是很喜欢,但是作为一个电影或许必须有始有终。
我觉得对于孩子们,当然仍然不能算是结局;而对于主线,也就是男主角的心理历程,却给了一个完结:当女儿失踪的时候,当PD与观众们可能会永远失去女儿的时候,这个曾经冷漠嘲弄的男人,一定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这不再只是同情,只是愧疚,他彷徨无助的表情与眼神,他找到女儿之后升腾起的愤怒——他已经变成了父母们的一员,他终于算是懂了。
他冲了过去,以受害者父母代言的身份,直面凶手。
然而凶手非常强大,你以为一个大男人能够主持正义了,结果他只不过也是是差点丧命,令人联想到当年那些孩子的生命如嫩枝般轻易折断。
“你没有证据,你已经过了诉讼时限。
”是的,我认为这凶手的强大,其实是一个隐喻——残忍的命案却因为15年的诉说时限已过,杀人犯就能逍遥法外,不是凶手强大,而是法律体制的无情很强大!
华城连环杀人案、李炯浩被诱拐、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统称“韩国三大未解悬案”,《杀人回忆》(2003)、《那家伙的声音》(2007)根据前两个案子改编,2011年2月,《孩子们》完成三大悬案的最后一击,横扫韩国票房。
1991年3月26日,大邱5名抓火蜥蜴的少年失踪(媒体把火蜥蜴误报为青蛙,青蛙少年因此得名),青瓦台动员30万大军进行地毯式搜索,相关报道、传单、悬赏铺天盖地。
在15年诉讼时效早已逾期的今天,案件仍未侦破。
梳理这样一件令人备感无奈、无力的奇案,写实路线近乎当然选择,《孩子们》另辟蹊径,用失踪少年引出探案精英的“迷失”,在犯罪片里独树一帜。
黄教授向学生们介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案例:1954年9月美国一个末日教派向信徒传达上帝的旨意:1955年12月25日洪水将摧毁世界,飞碟会来拯救他们。
预言破产后,变卖家产、损失惨重、认知失调的信徒不仅没有幡然醒悟,反倒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接受了一个新的预言:他们的奉献和虔诚感天动地,使得上帝改变了计划。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
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与信仰相矛盾的事实会进一步巩固狂热分子的信仰。
万傻不离其宗,为缓解认知失调(世界末日没有到来,也没有飞碟)带来的紧张、挫折和失败感,信徒绞尽脑汁都要证明自己辞职、捐献家产等行为的合理性,填补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达到认知上的协调。
作为心理学的重大突破,认知失调理论为研究信仰、信念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
满腹经纶的黄教授不幸成为这一理论的注脚。
黄教授关于青蛙少年的言论,让节目作假被电视台处罚的姜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黄教授,时常紧锁眉头,看上去比咱们的股票专家还要忧国忧民。
顺着他深邃、智慧的眼光,姜制片将怀疑的视线投向了失踪少年钟浩的家长。
钟浩外出数小时,其母即慌忙报案,用母子连心的第六感就能解释吗?
接到儿子失踪两月后打来的电话,做母亲的何以如此淡定?
长达17秒钟的沉默说明了什么?
沉着、内敛的黄教授长于逻辑分析,动辄引经据典,迅速征服了渴望一鸣惊人的姜导演。
制作一部挖掘真相、锁定真凶的纪录片,走出事业上的低谷,就这么定了。
登门探访,钟浩奶奶作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手势,意味着什么?
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用得着那么紧张吗?
未必厕所里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确信钟浩父母就是凶手的黄教授、姜导演联袂制造了一出闹剧:警方调集大批人马,在钟浩家掘地三尺,抽干了厕所,却并未发现预想之中的孩子们的尸体。
针对包括钟浩奶奶手势在内的诸多疑点,神经过敏、捕风捉影的黄、姜二人只选择了有利于其观点的解释。
黄教授的迷失,类似于以启蒙为己任的学者为传统、集权、权贵、谬论唱赞歌。
除了利益驱动,还有什么蒙蔽了精英的良知和理智,导致他们执迷不悟?
明知吸烟危害健康,包括医生在内的人群为何还要吞云吐雾?
痴情女被负心汉骗得人仰马翻、油尽灯枯,缘何痴心不改?
个人、集团和国家为什么会在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道路上滑向深渊?
为什么助纣为虐的鹰犬犹如过江之鲫?
回答这些问题,大可借助认知失调的理论,多达2000多项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心理学上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行为可以改变态度,说了就会相信、做了就会认可、选择了就会欣赏、付出越多就越喜欢越在意。
名声扫地的黄教授认知失调越发严重,撞破南墙也不回头。
2002年9月大邱卧龙山发现失踪少年的遗骸,已丢掉教职的黄教授居然认为是钟浩父亲转移而来。
想想看,这些年钟浩家为何推平原来的房基盖新楼?
姜导演忍无可忍,狠狠地给了黄教授一拳:“你这个王八蛋!
”《孩子们》若就此结束,堪称2011年韩国电影之翘楚,可惜导演画蛇添足,影片后半部分被无节制煽情的韩流感淹没,总体质量大打折扣。
而对于遇难少年的家人来说,影片唤起公众关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已是莫大的慰籍。
根据韩国三大悬案之一的大邱少年失踪案改编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件》如同久负盛名的《杀人回忆》一样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让人感到愤怒和悲哀的电影,我们都希望影片能告诉我们凶手是谁并看到他们受到正义制裁,但现实是残酷的。
因为这些案件的离奇和证据链条的缺失,其破案时间都已经超出了死刑犯申诉时间的15年,成为了没有下文的悬案,让人不禁唏嘘感叹。
虽然两部电影都源自于真实案件,但对于案件的再现,二者各有特点,手法各异。
首先,与杀人回忆最后由朴海日扮演的疑似凶手也被证实并非犯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凶手似乎永远无法接近的残酷相比,青蛙少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表现悬案至今未破的无奈和绝望。
最后出现的宰牛手朱赫通过剧情的铺垫已经可以断定就是真凶,但苦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合理推理,没有实际证据,姜PD的愤怒最后也败给了凶手决绝离去的背影。
当观众随着剧情的深入,同姜一起发现了凶手并希望将其绳之以法的时候,现实的残酷结尾让我们更加痛心于无法让真相昭雪的结果中。
青蛙少年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凶手的存在,感受到他如今的自由是多么无耻,法律上的生硬规定让某种真相难以揭开最后的面目。
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欣赏的是杀人回忆最后的那个意犹未尽的镜头,多年之后回到案发地,已经成为商人的警察从小女孩儿口中得知那个凶手前不久又回到了这个本应平静的村庄,他只是一个长相平常无奇的普通人。
这种写意似的戏剧化结尾所传递的无奈绝望我觉得是更甚的。
其次,青蛙少年失踪案不同于杀人回忆的连环杀人,他的整个案件是不具有链条性的,是单一的个案,所以其剧情不能像杀人回忆那样拥有案件发生与警察追凶同步推进的共时性,在整个情节的设定上我觉得更具有难度,需要补白的部分更多,所以我相信姜PD和黄教授的角色应该是为了剧情而安排的,应该不是真实的人物。
可以说姜PD是最主线的人物,他一开始对于失踪案的冷血,对于节目制作只追求收视率和个人利益的阴暗卑劣,到后面真心抱歉对于事件当事人父母的诬陷和身为人父后真诚希望帮助到这些失去最亲爱的孩子们的爸妈寻找真相的正义善良,这样的一种转变让观众更能与这些可怜的父母一起感同身受,痛失子女的悲痛让最后能够真相大白成为所有人共同的希望。
杀人回忆也运用了一种人物个性的转变这样的手法,两位警官一位理智冷静,一位市井迂腐,但最后总是喜欢刑讯逼供的男人拦住了曾经理智的探员即将射出的无妄的子弹,真相的扑朔迷离和对真相的渴望让人物的性格慢慢的发生了戏剧化的转变,可以说杀人回忆里各位演员也贡献了最顶级的演技,将这些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
最后,我觉得青蛙少年的剧情硬伤就在于前后两部分的衔接不自然,有牵强之嫌。
前半部分集中于姜PD和黄教授向错误的侦查方向入手调查孩子的父母,在剧情的开头制造很多有意为之的奇怪疑点,最后再揭穿说其实只是断章取义的偏颇。
下半段进入11年后发现孩子们遗体,灵魂上重获新生的姜PD开始了真正的缉凶之路。
应该来说这两段,上段有为了填补剧情故意制造悬疑的造作,下段又回归正义之路一路缉凶缺乏真实感。
上下段从各自的部分来说叙事都算较为完整,但都有不合情理,漏洞百出之嫌,放在一起看也有前后关系不大,承接性剧情效果叠加性较差的硬伤。
相比之下,杀人回忆的整个故事连贯性非常强,从头至尾三个凶手都不是真凶,但整个剧情的推进是连续的,让人相信我们在一步步接近真相,并且最后把第一个怀疑者在之前开头埋下的伏笔揭开,让他成为案件唯一见证者,最后意外死亡,让悬案更悬,但感情的丰富度又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手法很巧妙,而且让人更被剧情所吸引。
不愧说杀人回忆是奉俊昊的里程碑式的电影。
不论电影孰优孰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都是现实。
在唏嘘过了影片里的悲欢之后,真心希望天国里的人们一切都好,真正的凶手最终受到正义的审判,付出他应得代价。
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残酷。
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之前都看过了,知道这是韩国三大悬案,一直都在期待第三悬案的影视作品。
终于看到了。
不过很遗憾,和前两部不一样的是,这次导演给所有观众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凶手就在你眼前,这是真的吗?
前两部电影感觉更客观,给出了很多证据和猜想,导演最后也没有明确告知答案,尽量的还原事实,甚至那家伙的声音中还给出了罪犯的真实电话录音,这一次,导演你从哪里得到的证据说明那个屠夫就是凶手,还明确的暗示出来了,钟浩父亲与案件有明显关联,点解?
难道这真的是你从警方手中拿到的真实资料吗?
如果是真的,那么电影拍成这样还可以,如果没有证据你这么拍摄出来会不会太草率了,这样的话你可以里面的那个黄教授有什么区别吗?
还有报道资料中的,案发现场不是第一现场,附近有弹夹这些信息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这种题材的电影如果加入太多自己主观的臆想,不好,那就是真的狗血悬疑剧了,对死者对死者家人都是极大的不尊重啊。
拍的还可以,不过对内容表示质疑,百度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确实很少,而且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没有看到有关屠夫以及钟浩父母被嫌疑的相关报道。
影片看到最后,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解释不清楚的地方,关于忠浩的父母我想疑问是最多的,影片中给的镜头也是最多的相比于其他父母。
忠浩父母的种种行为难道你们就没有和姜PD一样去怀疑过么?
首先,根据忠浩父母的怪异行为加上最后忠浩母亲的陈述,基本断定凶手就是忠浩他爸,其实他母亲始终知道她儿子没有死但不知道在哪,电话里她一直说那孩子不是她儿子,还说如果那天去找他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他知道他爸一定会杀了那些孩子,别忘了当时正在大选举。
其次,杀牛的就是忠浩,十几年过去了,警察说有辆车停在忠浩家,却不进去也不动,姜PD到忠浩住的地方找到了决定性的线索,被忠浩察觉,但是杀牛的只是找到了他女儿暗示了下,让他明白不要再查了,他肯定不是凶手,如果是他早就把孩子杀了。
看那个系带了吗?
他见到人之后也明白了,是忠告他爸爸了。
十几年前杀牛的才多大,这就是为什么快到最后的时候,姜PD去见忠浩妈妈,他妈妈说他们知道孩子死了,会舒服些,可见了孩子受的罪他就接受不了,片尾接电话这个妈妈知道是孩子,只是不说话,她每次接到电话都要去山上那个地方,这就是教授说的凶手不是每年每月来,而且经常来的原因了。
还有最后影片结尾处,忠浩的爸爸牵着孩子的手,看似走向了天堂,其实是导演在暗示凶手就是忠浩的爸爸,都别忘了孩子走的时候是很痛苦的,虽然并不是很理解忠浩爸爸这样残忍的做法,可是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想想忠浩爸爸死之前与自己的大哥不停的笑,那笑里不仅仅是对自己孩子失去的痛楚吧。
我想大家还是没有认真看,知道忠浩妈妈见到尸体说什么吗,说我以为见到尸体会好受些谁知道他们受了那么多罪。
见到尸体后,只有他反应最平凡,因为他知道那不是他孩子,而且感觉愧对于眼前的这个孩子,愧对与其他孩子的父母。
以上部分引自以为豆友的解释,我觉得分析的很到位,原来我们都没有去认真看,我们都有去怀疑过,可是到最后我们又不断的击垮自己,带着绝望的难过的心情看完了整部电影。
我想看完后再去看一遍影片,好好揣摩一下,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你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以上也仅是自己的观点,虽然有漏洞,但是各持观点,只是自己的理解罢了。
很好的片。
教授很扯,故意挑貌似适合自己理论的材料,拼凑出耸人听闻的“真相”。
这种方法太眼熟了。
拿诡异理论用诡异方式分析诡异文本得出诡异结论,是太多学批评理论的二货干的事。
制片人开始还挺买账,似乎是真相信教授,但其中也有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事情的动机,因为本来就迫不及待回首尔去,借机搞个大新闻,方便回城。
而且本来就对真实叙述事情不感兴趣,就像拍纪录片的时候故意有选择地剪接,误导观众一样。
片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制片人在大拍教授和自己那不靠谱的指控。
我在想,这片子目的是神马?
就是为了justify这个不靠谱的指控么?
后来看看还不是。
片子里,成熟一点之后的制片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更有责任感,然后满怀正义地揍了教授一顿,后来又独自追凶,是为其redemption。
最后,家长们认出了自己孩子的遗骨,虽然心情非常痛苦,但也不得不接受。
这让人想起教授在讲课的时候说的doomsday cult例子,说即使世界结束的预言显然没有实现,但是信徒宁可找理由,也不相信预言本身是谎言。
geuligo,Gyosunim, your theory is totally busted seumnida。
只有教授自己像cult的信徒一样,即使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反面,也会坚持自己荒诞的信念。
结尾处,钟浩妈妈告诉了制片人,她为什么接到电话,情绪并不紧张。
因为,她相信自己是接到了孩子从另一个世界打来的电话。
非理性的合理性,可以挫败一切自以为是的诠释学吧思密达。
原来不是一个悬疑片来着,不如说是描绘了父母对子女的超越了一切的爱。
孩子出事,妈妈会突然地心痛。
满世界荒唐地冤枉了父母,可是父母的眼泪依然是为没人相信孩子还活着而流。
跌跌撞撞一路走来,除了父母,没人在意啊。
警察在意的只是记者怎么写这些报道不要让自己脸上抹黑,而记者在意的只是有没有所谓的大新闻。
原来,那么多年,孩子们就在家门口而已。
后续的找到所谓凶手,与男主上门搏斗那段有点假了,扣分。
还不如处理成杀人回忆那段,一个孩子说,那个人长得就是路上的普通人。
父母的爱是一种没有经历就无法体会的爱。
而失去亲人的伤痛却只有自己记得,别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突然想到当年的马航世界,当时满世界的“等你们回家”,可现在还坚持着的,也只有亲属了。
不能放手,不能忘记,此生的终极伤痛和绝望。
希望再也无人需要体会。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又名《孩子们》)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根据韩国著名三大未解谜案之一改编。
1991年,韩国大邱的五名小学生结伴上山抓火蜥蜴,一去不回。
政府出动三十几万人进行搜索,无果。
直至11年后尸骨被发现,死亡原因为他杀,犯人并未抓到。
2011年,电影上映,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这个真实的案件。
影片由一个涉嫌新闻作假被下放至大邱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贯穿起来,啊,那是事件发生四年后。
孩子们的父母一直不愿放弃寻找,村民们也仍然津津乐道。
除此之外,持续关注事件的人还有一位,国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黄祐赫教授。
一个犯过错误的制作人和一个专攻心理学的教授携起手来会怎样呢?
至少开始时,疑雾重重,节奏紧张。
姜志胜与黄教授经过层层猜测,认为五个孩子已经死了,而受害者钟浩的父亲很有嫌疑。
人呐,就是这样,当你有一个想法萌芽时,便会鬼迷心窍的越来越坚定这个想法。
姜志胜与黄教授以负全责为担保对钟浩家展开了搜索,抽干了钟浩家的厕所,撅了一人高的地。
所有的猜测在被证实之前,怎么看怎么可疑。
然而,挖了钟浩的家也一无所获,钟浩父亲解除了嫌疑。
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自然被人唾弃。
说来奇怪,电影中确实有许多细思极恐的细节。
孩子们曾经玩过的玩具还在地上,不正常的电话录音,钟浩父亲透过厕所门缝的监视……很多人觉得电影沉重压抑,固然离不开电影的色调、配乐,还有人物的表情,阴冷。
眼神里的诡异。
剧情到这里,线索又断了。
2002年,青蛙少年的尸骨于卧龙山被发现。
姜志胜内心愧疚,又重新关注案件。
受害少年遗骨中被钝器伤害的痕迹,独特的打结手法,影片中多次对同一双鞋子的特写,让姜志胜把目光放在了宰牛人朱奂身上……此时的姜志胜像是那年的黄教授,仅凭几个疑点就做出了自认为正确的判断。
太想抓住犯人了,谁都想,孩子的父母,主管案件的刑警甚至全国公民。
没有证据,怕的是,又是一场无谓的猜测,让他们再死一次。
真实事件的时间跨度太长,影片自然也不只聚焦于案件进行时。
孩子们的失踪对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悲伤、压抑、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确认尸骨时孩子父母眼神里的绝望、无助刺激着我们的泪腺,他们走投无路,不甘愿放弃却又不得不正视现实。
这不是一部让人害怕的尖叫的恐怖电影,看完只有压抑、胸闷、混沌。
它也让人害怕,害怕的是人心,是这种震撼。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凶手是谁,却意有所指。
很多人开始推理,有人说是与孩子们熟识的外乡人,有人说是卧龙山附近军队的军人,还有人说是孩子们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被囚禁蹂躏……谁知道呢,也许,凶手和我们一样,也看过这部电影……—END—
虽然影片到结尾也没有给出最终结论,但这不重要。韩国人探讨人性的深度越来越接近日欧了,我喜欢。
凶手依然逍遥法外
凶手,还没抓到
看了难过
韩国三大案的电影都看完了,还是《杀手回忆》最好啊
首先,千万不能抱着《杀人回忆》的期待去看这个。拍得还好吧,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想说的都说到了,反而没什么惊喜。有点抒情过度,在悬念上却没太真正下功夫,有点拍可惜了。
不是人人能都像奉俊昊那样能把握好这样的题材的
莫名的惊悚
男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MB 我们这的苦事情估计还要多
韩国导演和编剧在如何很好的讲一个卖座的故事还有待改善, 美国在这一点上做得是很不错...........不过我更期待中国有导演能置身于此, 挖掘中国的题材, 用电影的形式把不为人知或是鲜为人知的事件放到大众面前.........
还是有点糊涂
最后一部分的处理很败笔
中规中矩。
这个悲剧性悬案的魅力和话题性远大于电影本身,重演悲剧更多的是那些受害者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仅仅的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影响,影片的切入点让人有点失望。凶手算是找到了,却依旧逍遥法外,让人心有不干啊。★★★☆
结尾败了
就故事本身而言是有很大可塑性,但被棒子演绎的勉强做作,感觉影片想塑造一个凄凉的故事配乐方面又很装逼。就故事而言4星,演技化妆剪辑次品。
最后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啊到底?结果看论坛里面大家都没看懂 是不是翻译有问题还是故弄玄虚啊喂!(#`O′) 这三大未解谜案拍出来后 那三个真凶买完碟片回家看完自己的传记会怎么想呢
凶手也在看···
就这样,真没啥可说的,假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