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我看到了朋友的推荐,走进电影院看了这部《捍卫者》。
虽然是小制作,虽然没有大牌,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特别好。
一百多分钟的电影,讲的是一群人生命中最后的七天,守护家园、捍卫国土,悲壮、惨烈、义无反顾。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觉得每分钟都是煎熬的,我既希望他们能多活一分一秒,可是知道结局的我又恨不得这场电影赶快结束。
明知必死,为何而生?
电影的节奏很紧凑,救援、迎敌、坚守、欢快、压抑、绝望、坦然,在这七天里环环相扣。
演员们都表现得很出色,姚子青擦擦眼镜告诉曹素君“敌不退,我不退”;马啸扬红着眼圈儿给父母烧纸;葛医生狠狠吸一口烟后淡定的说“干活儿”;火头军叫着“我们也打仗,弄死当睡着”太多了,都那么优秀,把每个角色演绎的那么真实、到位。
历史上日本入侵之后,那么多国人,活在贫穷困苦、朝不保夕的绝望里,被人如宰鸡屠狗一般屠杀着,被欺压奴役着。
那一段历史特别黑暗,于是这些奋起反抗的人们,如飞蛾扑火一般的赴死之举最能体现生机与尊严。
我们民族的延续恰恰是因为有他们,有他们的明知必死,毅然决然。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这不是一部娱乐片,但这是一部感人的影片。
我们的民族难道没有英雄?
我们的英雄难道无勇无谋,无豪情柔肠?
美国有部名为《根》的小说,非洲黑人被抓为奴后,口口相传让后代知晓自己家族的历史、传统。
我们也该知道,该去了解、关注我们民族的传承。
哪怕历史是沉重的,起码让我们清明寒衣,不忘英魂。
与其说电影,不如铭记这段历史。
宝山县(现上海市宝山区),位于上海北郊,东接长江入海口,有十多公里狭长的河岸线,同时宝山南临黄浦江以及杨浦、虹口、闸北和普陀四区,是淞沪会战中的战略要地之一。
而宝山县城就位于河岸,临近黄埔江的凸出位置,是当时国军左翼作战军的主要据点。
“八.一三”事件发生10日后,8月23日,日军上海派遣军所辖20多条船舰悄然抵达上海,开始在宝山沿岸登陆,并占领宝山县城和吴淞炮台。
此时国军的大部分部队还在上海市区。
由于宝山沿岸部署兵力较弱,国军急增包括姚营所属98师在内的两个师和一个炮兵连,加入左翼作战团,围歼登陆日军。
但迫于国内舆论压力,未等98师等主力增援到达,国军便开始攻击,虽然收回吴淞与宝山城,但伤亡惨重。
随后,因战势紧逼,国军前方阵线形成伤亡过重即由后来部队补充,类似车轮战的态势,“不能彻底集中兵力,形成重点”,逐渐失去了进攻的机会,变成一味死守硬扛,以至于最后连番号建制都陷于混乱。
8月26日凌晨4时,98师583团赶至宝山县城以北的狮子林,歼灭此处登陆的日军。
当日,国军第18军98师292旅583团第3营姚子青营即奉命驻防宝山县城。
583团主力则回驻县城北部月浦镇。
8月31日,日军再次强行登陆宝山县城以南2公里处的吴淞镇,国军与其激战不敌。
9月1日,在日军海陆空的围击下,吴淞、狮子林再度陷落。
如宝山县城再陷落,日军在县城南北登陆的部队将形成联合之势,国军将完全丧失主动把日军逼回。
9月2日,日军陆军第3师两个联队由狮子林逼近宝山县城,日军空军开始轰炸宝山。
9月3日,日军继续轰炸宝山城。
日军向城内撒传单劝降,被国军守军拒绝,海上舰艇开始炮击宝山西面的炮兵阵地,并开始在县城外围发动地面进攻。
与此同时,国军与日军在县城北部月浦镇附近发生激战。
日军轻敌,以为月浦无大部队防守,结果遭遇国军顽强抵抗。
在98师增援下,日军被迫撤退。
9月4日,日军与98师再次在宝山以北交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一大队长阵亡。
宝山县城情况危急。
固守宝山城的姚营向98师师长夏中楚表示要“与县城共存亡”。
9月5日,日军增派一联队和坦克部队从宝山县城西发动攻击,而国军增派第6师部队由于日军猛烈的炮击,无法靠近宝山城,只能后撤。
县城遂成孤立状态。
此时日军三个联队前后夹击宝山县城,姚营不顾一切彻夜与日军鏖战。
9月6日晨,日军再次以坦克冲入县城,姚营与日军在城内发生激烈巷战。
所剩士兵躲在预先挖好的地洞中,将剩下的两挺机关枪架在洞口,密集向日军射出……7日傍晚,全营守军在猛烈肉搏之下,壮烈之牺牲……
这部电影对比抗日神剧来说还是跨越不小的,但是其中也是有很多的不足,比如服装道具化妆,还有剧本以及画面的美术设计等等,这些都明显地不足,我相信不仅仅是成本限制了,更多的还和导演的能力,编剧的能力,演员的能力有关。
这部电影比较好的画面应该是雨中,以及硫磺弹轰炸的画面,还有最后的大决战。
另外白恩的表演还是不错的。
一个人的演技几乎撑起全场戏所有人的演技。
我不否认这部剧在体现姚子青战术分析方面确实是不错的。
但是这部电影日军士兵的表演还是不行,一个比一个憨,动作浮夸,只会被国军炸,我几乎没见过他们用手榴弹,而且日军基层军官的指挥我也几乎没看到,像包抄,交替掩护,正侧翼掩护突破这种军队常识性战术我也没看到。
捍卫者里日军无脑冲,人海战术我还是人生第一次见 据史料调查,日本侵华战争前期,日军对于单兵的训练普遍是非常严格的,甲种精锐师团平均身高平均在一米六到一米七之间,而且身体各项指数良好,每名士兵在实战前需要11个月的刺刀和一千多发子弹射击训练,反观国军,别说的射击训练,新兵连刺刀都没怎么摸过………之前有
如此硕大的部队没有基层军官分组,交替掩护,而是混乱无脑冲,我连一句军官的指令都没听见。
我真的笑了,精锐甲级日军无脑到机枪手在最前面端着枪冲锋,有点常识的都知道要在门口工事上架设火力压制点。
然后由步兵掩护冲锋推进,要知道机枪手可是班排核心。
一些国军老兵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我们装备太差,几乎平均要死四个国军才能换一个日本兵,而且至少得有十几个人才能干掉一个日本兵,这还不一定是日军早期精锐甲种师团。
所以在抗战刚刚开始,七十五万精锐国军被区区二十万日军吊打,由此可见日军战斗力是很强的。
八佰,金陵十三钗中的日军士兵明显反应能力更快,他们会捡起国军的手榴弹反扔回去,而且动作不会很浮夸,八佰更进一步,甚至将日军训练展示出来(北水桶,刺刀训练),一个个壮的像头牛。
八佰里的日军进攻非常有秩序,基层军官时刻指挥,分组,交替掩护,而且头盔也没有布条,而是网格。
其中他们的军容,而且基层指挥官的作战命令,包括分组前进,交替掩护,潜入刺杀,体现了日军较为真实的作战水平。
而且更具有甲级精锐师团士兵气质, 其次我们来谈谈这部剧的剧本,这部剧塑造了很多角色,但是这些角色都很单薄,而且不够饱满,我不知道安排洋学生(女主)有何意义?
女医生角色更是多余而且假。
我不知道是导演编剧安排得不好,还是演员水平太差,除了白恩以外真的没发现什么演的好的了。
台词也很糟糕,全国各地的人普通话一个比一个标准,代入感差。
然后是这部电影的画面质感是我最想吐槽的,说是电视剧一点都不过分,感觉像是学生应付似的交作业,说你成本不够嘛,你后面那些战斗场面规模也还可以,你就不能调调色么?
不一定要像八佰一样弄什么亚洲IMAX摄像机,你看看金陵十三钗的画面,很多时候就是画面调色问题,这个质感真的是太差劲了,和抗日神剧一样的画面质感………就不能把画面调暗,调下色温,色调倾向?
打造出强烈的电影感嘛……?
这画面和一集电视剧有什么区别?
画面美术投入真的太低了,和抗日神剧几乎差不多了。
金陵十三钗的画面不用多说,电影感极强,画面冷色调,并且将整个画面调暗,战场氛围很强,捍卫者做得不好可能是导演审美不行。
八佰这个黄绿色调渲染得非常棒
而且画面不像捍卫者那样明亮
这是捍卫者里画面感比较好的,是最后一个战斗片段
夜晚,冷色调,侧面打灯,这才有感觉嘛,这也是画面比较好的片段,雨中那一段
最后是化妆道具我也想吐槽,仔细对比金陵十三钗还有八佰,你会发现这部电影里的服装太过干净了,直到最后一天决战,头盔和服装还是没有战场感。
论化妆道具我只服金陵十三钗:
看看着浑身的灰尘
脸上的灰尘
化妆太细致了 八佰也不错
我们可以看到士兵后面背着一个圆筒,那里面其实是防毒面具。
所以说,导演真的该花多点钱请些好的化妆师。
少找几个群演,不是人多了电影档次就上来了。
而且此片中日军的服装也不行,此时是淞沪会战的开端,在上海登陆的是日军甲级精锐王牌师团,日军的作战服装应该是芥末绿色,或者深土黄色,亮黄色军服日军只在1932年之前使用,后来因为颜色太亮容易脏没有再使用,而且日军头盔没有戴在广东、海南、东南亚因为要驱蚊才配备的布条。
捍卫者里这傻逼布条,就这还甲种师团?
历史上真实的甲种师团 如果有人觉得我太较真,怎么不去抗日神剧那里反驳要来这里,那么其实我想说,因为我还是看好这种类型的电影,我希望他变得更好,希望它完成中国战争电影的“革命”,所以尽自己能力表达一些建设性观点。
像抗日神剧那种,去那种地方写影评是在侮辱我的智商,浪费我宝贵的生命。
最后,中国战争题材类电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
创作不易,纯手打文章,希望认可的小伙伴给我点赞支持!
谢谢
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
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
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流之一在于它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而且没有共产党的人物在内,除了片尾出现伟大的毛主席对姚之青的赞赏之外。
出于对已有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维护,我们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荧幕上都很难见到国民党军队的身影,如果出现,要么是和共产党共同抗日,要么是与共产党为敌。
也就是说,要么敌要么友,但绝不能做主角。
而这部电影中不仅是做了主角,而且还颇有赞赏的意味。
这自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也难免院线场次少的可怜。
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人性的还原。
自从解放以来,主流文化便刻意升华军人的形象,甚至产生一套滑稽的模式。
现在大行其道的抗战神剧里的套路,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会拐弯的子弹等等,其实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最近又出了包子雷,由此可见我们的想象力之奇特了。
在这种夸张的模式之下,对应的是对人性的过分的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看到主人公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样子。
戏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看其实是都有一颗钢铁的心。
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有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士兵,怀里揣着护身符的小兵,以及老想着去调戏女医生的连长。
这种还原其实已经在个别电视剧里有所体现,电影上我看还是第一次。
我们之前的模式讲求的是正面人物要伟光正,相应的反面人物就该是猥琐邪恶又卑贱。
如果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有意“丑化”的话,这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就像wg期间的《金光大道》,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里面那几个地主和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农民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来。
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两个突破,自然是国产抗战电影的进步。
然而硬伤也很明显。
摄影实在差劲,镜头晃来晃去,没有中心,连简简单单的正反打都不自然。
开头是一段街垒战,镜头跟在士兵身后,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
后来开始阵地战和白刃战,镜头反而乱的不可开交,不仅人的动作看不清,就连整个部队的行军也看不清。
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一点紧张感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了。
剪辑也很莫名其妙。
本来镜头就没怎么做好,剪辑师难道也自暴自弃了?
有那么几段镜头实在匪夷所思。
比如女医生擦身,和故事主线并无关系,只是展示了女主角优美的身体线条和白皙的肤色而已。
所以我只好理解成女主角已经预感到她会战死沙场,所以决定“整装待发”。
陈继光和葛若男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物,值得去打磨一下。
性格丰富不了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扁型人物也好,突变可实在接受不了。
相比而言,倒是揣着护身符的警卫员个性蛮丰富。
最严重的硬伤和国产片如出一辙,就是技术细节太不用心。
人被炸弹炸起来之后竟然在空中完好无损的翻下来,观众当然知道那不过是假人,但假到这个程度可有点过分了。
另外,道具组也太拘谨于血浆包了。
不必说如昆汀一样大洒特洒,至少也得让脸上蹭的像一点啊。
吐槽这么多,自然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该片给我的亮点有,一,战士们的家乡话说的很亲切,日本军官也说起标准的日语来(我看了演员表,的确都是日本人,可谓非常有国际精神了)。
至于刘连长的《天涯歌女》嘛……不做评价。
二,主演表演自然,很沉稳。
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鉴了原型人物的性格,或者也像梁家辉一样写过人物小传?
看他正值壮年,倘若以后能一直坚持,必有可为。
不过。
这里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三,战前动员很感人。
我也看过不少抗战片,里面都有过战前动员的场景,最夸张的竟然是讲起mks主义来,往往流于假大空,令人作呕,既不亲切也不热血。
姚子青的动员则很有效果,因为他说的不再是一个宏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因势利导说,我们的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四川,你的湖南,你的广东!
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审查吧,又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
我给他打四颗星。
它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可贵的进步,但距离一流仍然相去甚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
希望后来能有更好的类型作品面世,早日扫清抗战神剧的余毒。
希望我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姚子青营长时年二十八岁,正值一生当中的黄金年代。
婚姻美满,育有二子。
淞沪会战中,率部于宝山坚守七日,以身殉国。
淞沪会战历时三阅月,宝山守卫战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万千不起眼的阵地,汇聚成了抗战洪流——东方凡尔登绞肉机。
回归该作,爱情戏的引入并不算是败笔。
因为民族大义与儿女情长都是真实存在着的。
然而编剧的笔力若是无法胜任,自然难以让观众满意。
梦回淞沪,至今思之令人黯然。
很久以前就看过这部电影,看的原因是有一次搜索淞沪会战,无意间看到几张电影剧照。
起初并没有抱着很大的期待,毕竟抗日题材,神剧太多。
第一遍看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又刷了第二遍。
看完后,我终于明白少了什么,我欠这部电影一张电影票。
最近八佰热炒,看完之后,瞬间尴尬癌犯了。
五亿投资,拍出的什么玩意?
于是又想起这部电影。
又刷了两次,剧中那句“你有家仇,我有国恨。
敌不退,我不退。
”深深的震撼和触动着我。
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恰是先烈的国仇家恨换回来的。
如果这部剧投资不是几百万,而是五亿,肯定会是一部史诗巨作。
至于八佰,呵呵哒,不提也罢。
因为看了八佰,才2017年有过这么一部电影,今天特来观看。
片子背景比八佰更悲壮,更惨烈,一边看也一边百度了姚子青的事迹。
整体看,无论编剧还是导演,再到表演,相比八佰都更胜一筹。
能感觉到创作者很用心了,经费有限,主景就是很有限的搭的一个局部废城,感觉摄影机都不敢转开拍,即使这样,我却感到诚意满满。
即使很难免的有一些煽情和女救护员的尴尬出场,但全在可接受范围,比起八佰的狂煽让人舒服多了。
影片里出现过好几个手榴弹飞身扎坦克的画面,八佰里也有,但是这个更让我感动。
按说八佰的制作水准班底配备远远高于此片,宣发更是没得比,但是我更被这部电影感动,数次流泪,战争场面足,节奏也紧凑,一些艺术处理和画面展示都有水准,没有拖泥带水,强行感动,凡是有情感的中国人都被姚子青和他的部下为国捐躯而唏嘘落泪。
比起八佰的主演们,这个的演员完全排不上号儿,但是毫不逊色啊,赫子铭的李大成插科打诨仍是血性汉子,塑造到位,姚子青的演员除了那个发型还有身高不够,其他完美!
抱歉我总是用八佰来比,因为同是淞沪会战的组成部分,都是描述正面战场,此片大大方方干干脆脆,有松有紧铺陈着自己的脉络,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不知名却更感动。
近几年看的不错的国产战争片了。
我为这部影片的结尾日本军官亲自为姚子青盖上白布而高兴吧!
敌我双方都是带着国家的使命拼劲全力,成就有惺惺相惜之情。
不是抗日神剧的发狠。
同时,政府的基金能拍出如此好的电影,而且是如此题材的而叫好,虽然电影最后有点俗套,但是还是为国产的进步打上10分(电影已经放低了宣传国民党的部分,不像有些片子,总会把高大上共产主义的口号挂在口头)
印象里战争进入我观念的宏大主题,是在阅读到有人总结说人类文明的三大永恒主题(宗教,战争,爱情)之后,战争这个词开始有了相对来说重要且深厚的概念。
从上学开始不管是课本还是身边环境,都会高频的出现【日本鬼子】【打仗】【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等字眼以及情结(甚至在老家还存有当年的防御军事防空洞以及传言被乡人所杀之日本鬼子埋尸处)。
在大学之前,囿于历史知识的局限以及个人的认识缺陷,确实对日本怀以仇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变了我对日本,对战争的看法。
这部电影几乎是哭着看完的,关于淞沪会战,个人了解得并不多,只是知道这是在抗日战争中一场艰难的守卫战。
经过查资料得知,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投入全面战争。
例如随即大量增加公债发行,并发起了日本全国性的“消费节约运动”。
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当时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
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
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
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而在这场战役中,一位姚子青将军(实为少将,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民族英雄称之为将军并不为过)在其中表现的民族大义让我为之动容。
当姚营长明知这是必死的死局时,还能坚守宝山七日,除了用一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形容外,我已不知用什么词句来形容。
在影片中,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不止一位英雄的形象,不仅仅是姚子青营长智勇双全的指挥战斗,而一向在战争片中被弱化的儿女情长,也在姚营长与妻书中提到,片中多次出现姚营长抚摸全家福照片的镜头,这样的描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汉子。
很反对某些影片中塑造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为了大义,致父母高堂于不顾,致妻子儿女于无物。
这不是铮铮铁骨的汉子,这是冷冰冰的机器。
而影片中更让人感动的是几个配角的描写,曹姑娘在战场上冲姚子青喊到,你有国仇!
我有家恨!
我不走!
民族危亡时,无老弱无妇孺!
有的只是有无良知的中国人!
而号称胸比姑娘大的,因为扮唱天涯歌女违反军纪的李连长,在最后一刻却是仰天长笑,欠你的十鞭子!
下辈子还!
随即抱着一捆手榴弹冲入敌军坦克队伍中,从容拉响了引信。
在第六天随着六百壮士的不断牺牲,姚营长在做最后的点名,一、二、三……,直到姚子青最后一个报到了二十四,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了起来,二十五!
被笑称没有枪高的小乞丐跑到了队伍中,不论年龄大小,此刻他就是铮铮铁骨真汉子!
还有最后的一跪,我生是三营的人!
死是三营的鬼!
那一刻,流泪的也是英雄!
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得知这部电影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为了纪念自己家乡英雄所拍摄,拍摄起初并未想到赚钱,只是希望这段历史不要被人们所忘记。
而在此国庆佳节,查遍影院信息,偌大的京城只有三家影院有此影片的排片。
遇此情形,只能轻叹一声,希望这段历史要被更多的人熟知,不要再出现“英雄孤冢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悲剧了!
最后煽情过度,这个题材拍电影还有很大空间,但最后看到姚子青的黑白照片还是忍不住哭了,以身许国,真是个壮烈的年代。整个无锡城只有和平有排片,9:20的场次,80%的上座率,我左边是一对穿着讲究的上海老夫妻,右边是带着孩子的妈妈。淞沪一役,国军德械精锐尽没,总有人记住你们。
拍片太少了,坐了一小时公交找到了有排片的最近的电影院。很稀有的正面反应国军正面战场战斗的电影,意义大于实质了。历史书上廖廖几行字,读过了也就读过了,可是当坐在大银幕前,走进那段时光,内心的震撼却无法言说。这样的电影,上映首日票房才90万,该说什么呢。
你们的背后是你们的浙江、四川、广东。
就这个干巴巴的故事、粗糙的制作还有单薄的人物形象,把原本惨烈的战斗用如此低劣的手法加以表现。我就想问问那些打四星五星的,你们真的觉得这个片能比得上集结号?如果把主角换成你们痛恨的某某军你们还会给出这个评价?对于那些在一滩稀烂的常凯申集团手底下还能履行军人职责的底层国军官兵表示敬意我没意见,可他妈这是在给电影打分不是给政治势力或者军队打分。能不能不要政治挂帅,意识形态先行?否则你们自己和你们口口声声反对的有什么区别?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姚子青与六百壮士永垂不朽!
正面描写国民党军队的片子, 实际上国民党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共军主要是打下游击. 实际比电影里应该悲壮多了. 尤其是川军, 虽然日本没有打进四川, 但是川军参军最多, 出川抗日, 伤亡最惨. 比抗日神剧好看, 最后不像抗日神剧一定要以胜利结尾, 以全部阵亡结尾更显真实和悲壮.
一言难尽
尊敬烈士。但真没法入眼奶油小生
补标
唉,国内战争片除了情怀,能不能讲究点,枪械武器,战术布阵等等,别感觉在看神剧……
比预期要差些
这个是如何得到7.6的?
今天是在四川的第四天,逛完了建川博物馆,了解到了淞沪会战的悲壮和惨烈,恰巧回到宾馆,第一次打开电视就看了这部电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良心电影,比战狗值得一看!老兵不死!
这个水平我只能给3星的,这个题材多给一星,再给感觉良心痛了
有些事可以不感兴趣,但是必须铭记。
方正的棋局上有约定俗成的规则,方圆的战场上却无公正的对决。在这四方天地间,哪怕是敌众我寡也绝不退缩,哪怕是生死残局也绝不放弃——陷入残局不过是输掉一盘棋牌,退出宝山却意味着国破家亡。“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他们用精神捍卫着中华之魂,用血肉抵挡着日寇之浊,用生命矗立起中华民族的第一道防线。
人物是英雄,但是电影拍得不行,电视剧质感
煽情过多似乎是国产战争片的通病。文戏显得有点多余有些人物行为也显得不太合理。比如那个大佐,炮弹都打到身后了,反应过来后就应该及时转移而不是还在那里傻站着。还有李大成,这个傻大个居然还有心情跟女人玩暧昧。至于战术嘛,不懂,不评价。只能说再接再厉。
唯一亮點是國軍,差點拍成神劇,沒什麼手法可言,人物塑造不理想,場面設計不理想,雖然血肉橫飛卻感覺不到有血有肉,很蒼白。道具出錯,M35的帽徽不是直接裝在氣孔上的,而是氣孔下方0.5cm稍微偏後1cm左右,雙盔徽貌似也是不存在的,看到三分之一棄片,待日後無聊時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