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作品。
从情节,镜头,台词,演员,都很圆润,到位。
制作者们的爱国之情洋溢其间,除了那段募捐太喧闹之外,不再显得做作。
我很奇怪许多人一看到“主旋律”的因素就“囧”的忘乎所以。
难道非得是解构、扮酷、情色、暴力、意识流、政府是幕后黑手、邪恶战胜正义才算是值得赞同的作品?
其实这样的电影我们已经看的太多了。
为什么我们要对生之所系的善良、美好、自由、正义不屑一顾呢?
没有了这些东西,每个人都将是一座孤岛。
记得几年前看《离开雷锋的日子》,在许多感动我使我流泪的部分,有一些人轰然大笑。
我说这个,并不是想证明我比那些大笑的人聪明。
事实上,那些大笑的人会由此证明我比任何人都傻比。
我想说的是,囧者自囧,诚者自诚。
最大的看点也就是那些各家的武术表演了,台词真够雷人的。
一部非常和协的片子,似乎在国内什么都要和协才行了。。。。。
这个冒雨周日去看了《夺标》,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影片笑点颇多,让人看得很是开心.不过剧情方面,总感觉优点混乱,支线过多,但某些喜剧场面却十分好看,其中大伙交递保护婴孩的桥段,尤其是最后的那一传,更是幽默的很。
看这部片子主要关注的是武打部分,可以说是我今年看到最真实最好看的打戏 ,螳螂拳和鹰爪拳都舞的那叫出神入化,太精彩了!!
徐小明何许人也,“万里长城永不倒”啊,那时国人尚不知李小龙,只知霍元甲,徐小明就是“霍元甲”,“陈真”的导演。
乘着奥运的东风,李小龙回来了,徐小明也回来了,武术和爱国精神仍然是其作品的表现重点。
据说影片云集了十几位武术冠军,硬桥硬马的打斗,不过跟“叶问”比,观赏性还是差点。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插科打诨,一群年轻人为参加奥运努力奋斗。
也许是怕冲突不够,还穿插了踢馆,争产,恋爱的桥段,让剧情显得有些零碎。
女主角算是奥运痴了,牺牲那段挺感人的,就是张卫健那老脸实在是太不真诚了。
结局很和谐,我本以为战争会让年轻人的梦想破灭,谁知影片最后都没交代东北的事。
最后一个镜头很囧,MS是表现伟人的手法,一个大头蒙太奇了半个荧幕。
一个和谐的剧本加几场精彩的打戏,是我对这部影片的印象。
影片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谢苗的出演,这个昔日经常出演李连杰儿子的童星,俨然已是英俊潇洒少年郎了。
长的形似80年代张彻导演的内地动作片里的男星董志华,坚定刚毅神采飞扬,功夫底子也还在,好好培养,前途无量啊。
希望哪个有才的编导能设计让谢苗跟他“爹”李连杰在电影里再打一场,那必定是一个很不错的卖点,也算承前启后推新人了。
说点题外话,中国武术70多年前就是表演项目了,70多年后还是表演项目,这不怪人奥委会,怪我们自己。
你看看人韩国有跆拳道,日本有空手道、相扑,平时表演归表演,一到赛场上那可都是有严谨的对战竞技规则的。
再看看武术呢:现行的武术比赛都是套路比赛,打一套固定套路,然后评委主观打分,你说全世界懂武术的可不就是中国人,这运动员裁判员都让你做了,人还比什么。
还要刀枪剑戟南拳北腿各门各派都要来一块儿蛋糕,那你中国得多多少金牌啊,这不明抢嘛。
那对打吧,CCTV5的武林大会据说播的挺火的,各门各派打擂台,开场那架势到挺像模像样的,一对打,立马抱、绊、扯、摔一股儿脑的使了出来,哪还有什么门派,哪还有什么套路,哪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这跟摔跤又有什么区别。
那不按出圈的规则,按击倒的规则吧,又有诸多限制,走到了散打的路子上了。
没限制吧,咱们国家也不允许,打死人怎么办。
再说了,武术就真的像我们吹的那么牛B吗?
前几年不是有中国武术对泰拳的擂台赛嘛,中国武术好像赢了几届,那是自欺欺人,就不说为了金钱拼命的地下拳赛了,就是甄子丹所推崇的现在流行的MMA(Mixed Martial Arts)格斗大赛,中国武术能赢得了谁?
中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崇尚武德,可在竞技场上,怎样分出输赢才是最重要的。
套路繁杂眼花缭乱,却缺乏实用性、竞技性,这是武术的致命伤,注定了只能是一个表演项目。
周围的人们,有些被感动了,在观看《夺标》的时候,自己也有些许的触动,也想和周围的人一起淅沥哗啦的鼓掌和呐喊,但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躁动的心情。
不想说剧情和武打到底有多精彩,但我自己是绝对不会赞成这部电影是“十年来最为大的武术片”,那只是炒作+宣传而已,但我还是会固执的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因为他曾让我在看他的时候心中有过感动,这就够了
对现在30岁上下的人来说,《夺标》是很有吸引力的。
他们看着《霍元甲》《再向虎山行》长大,谈恋爱的时候,也多半去影院看过李连杰和童星谢苗主演的《给爸爸的信》《新少林五祖》——没准还说过“以后咱们的孩子要有这个小男孩那么可爱就好了”的情话。
《夺标》是宝刀未老、重出江湖的徐小明和长大成人、再披战袍的谢苗的最新作品,为了重温当年的激动或者温馨,相信很多人都愿意买票进场。
《夺标》的故事内容和传统的武术题材电影大异其趣,不再围绕“恩怨情仇”打转转,而是写一群人为参加世运会的努力,因此少了些血腥和暴力,多了些轻松和情趣。
《夺标》是一部武术电影,也是一部体育电影,其中弘扬的拼搏奋斗,不轻易言败,团结精神等等,也是武术精神和体育精神所共有的。
借助奥林匹克的平台弘扬我们的国术,影片的创作初衷固然值得肯定,然而必须意识到,因为武术的流传和发展,在传统中国向来和武馆、家传、师徒授业等相关,这就带来了一些和现代体育精神截然不同的伦理价值观。
处理好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性,武术竞技才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更高阶段,而《夺标》恰恰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武林高手对阵低手,往往喜欢让招,不管是只守不攻还是自缚其臂,常能赢得谦虚的美誉,被让者一般也不以为忤。
但在现代体育比赛中,不全力以赴就是对同台竞技者最大的不尊重。
影片让女主角雁翎蒙眼参加比赛,这是对现代体育精神极大的误会。
再比如影片最后雁翎赛场上的自我牺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当然令人尊敬。
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是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是否还需要用这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只有国家荣誉,没有个人价值,金牌是否会大为失色?
是否应该让体育不再承受它不可承受之重,重新回归游戏?
这些问题在今天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事实上,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多好的片子。
这里面揉和了太多的东西:爱国。
除暴、功夫、比武、爱情、搞笑。
本来我只想给三星的,但想了想,基于两个原因,给了四星。
一,中国近几年的功夫片和武侠片(他们是不一样的,我就不用赘述了吧),已经渐走没落之势,李连杰成龙都去了好莱坞,只剩下甄子丹一个人苦撑,时不时电影公司还希望扶持古天乐这样型男(不是我不喜欢古天乐,他的《神雕侠侣》可是带我认识了金庸,然而,他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出身)。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部中国功夫片出来真的不容易。
我不认识徐小明,我是89年的人,但是,对于父辈的记忆我还是很尊重的,再加上那么多的武术冠军加盟,片子出来真的不容易,也看得出来,导演和演员都很用心的拍每一段打戏。
二,就是张卫健这个人。
他这样的一个演员,在圈内和圈外都不是太受好评。
毕竟,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演技单调,稍显做作长相也不是那么出众,近年还有发福的趋势,但是,我毕竟是看他的《少年英雄方世玉》长大的。
那时,我和奶奶爷爷一起,在写完作业之后看这部电视剧。
现在想想,还是应该用可爱来形容他。
不错,他的演技确实不怎么地,但是,他演绎的角色,总是很可爱。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看过他上的一期节目之后。
那期节目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人。
他出道之后演电视剧,红了,又冷了,他就努力,每天给导演打电话给剧本提意见,然后有红,然后又是合约问题,被公司雪藏,然后换东家后,又红了,然后亚洲金融风暴,身无分文了,只差一个月就要被银行收房子了,接拍了《少年英雄方世玉》。
人不可貌相,有些事,不是那么简单,有些人,不是那么肤浅。
再加一句,看了,张卫健输给谢苗之后找雁翎的那一段,发现张卫健的演技其实有进步,虽然不大。
首先承认本片有一定怀旧色彩,但整体可谓东拼西凑,胡闹失控。
你若无意间瞧完,最多觉得热闹点,但过不了几天便忘之脑后。
徐小明老矣,他经历过港片的辉煌,鉴证着港片的衰落,却改变不了任何现状。
徐前辈创办的骄阳公司,成立前大张旗鼓,奈何《双子神偷》《犀照》粗制滥造,毫无建树。
众多小人物想为国出力,筹备奥运资金,但街头卖艺,赚不到钱,去找大财主赞助,又非凑什么武林人士搅局,还有莫名其妙蹦出绑架罪犯,故事到中期,便越加混乱。
张卫健显然延续以往演闹剧的方式,拼命摇头晃脑,尽可能贫嘴耍滑,满口高喊主旋律大道理,实在令人生厌。
大反派随便跑出监狱就够假的,抢孩子抢得幼稚也不说,就那个女主角瞬间患上重病,居然为奥运会去赛跑,平白丢了性命,试问天下间哪有这种送死的妞?
真叫吾等大跌眼镜。
若论动作设计,《夺标》算尽心竭力,每每开打,总图痛快,打得招多,时间够长,不至于影迷看不到东西。
《夺标》找来各大门派高手,螳螂拳、太极拳等精妙武功,打得虎虎生风,煞有介事。
尤其徐小明设计的拳法,老武指江道海合理运用,再加徐向东、于荣光、谢苗等练家子,武打当真有80年代老动作片风范。
于荣光真老多了,谢苗长大后形象平平,两人再也回不到《赤子威龙》,即便努力联手,过分为打而打,也仅是增添了亮点,治标不治本。
凭心而论,《夺标》并非一无事处,题材有一定讨巧性,拿奥运会谈励志,可惜编导们有好点子,整体驾御未搞妥当。
张伟健在《夺标》结尾有大段台词,他本欲泡妞,反遭遇爱人死去,只能筹备好奥运资金,再不上油轮,淡薄名利。
男主角都想保全他人荣誉,选择牺牲自我,不过他猜到起因,料不到结局。
本片追求一种老港片式的怀旧,问题在于与时不俱进,武打局部讲究过瘾,整体融不进故事,失败自在情理之中。
可能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奥运主旋律,中国的文化功夫,又或许是江湖武林,还是爱情,恩仇之类的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很烂,但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一种无私奉献,一种拼搏到底,一种家国情怀都强烈的表达出来虽然雁翎因为比赛去世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两方面,一是比赛确实有风险,而且是长跑马拉松,二是 为什么要去跑,为了更多人能去参加世运,当时那笔奖金可以让多少人去,整部电影的线索之一不就是为了筹钱吗,老板捐东西才是一万,比赛奖金就是一万张卫健的演技在里面确实还行,虽然有些眼神动作感觉没那么真实,但是他的表演确实贴合了这个人物不足的就是 雁翎的死亡太过轻率为了突显主旋律 张卫健最后不去世运 也是一种 突兀行为 去彰显主旋律可以的 就是 主旋律没脱离 正善配乐也恰到好处 反正我是跟着那几场重戏是哭了的最后张卫健在上船前的讲话也是真正的点题,把电影想表达的情给渲染出来了可能五星太满 四星就够了,但是 这部电影我就是喜欢
就冲着儿时经典木棉袈裟的正反派高手,在20多年后在这里的对战,就是多少人的梦中回忆呀。
于荣光与徐向东本身都是武术高手。
张卫健这个角色不是太讨喜但是我们还有李连杰接班人的表演。
谢苗在2008年已经初步长成了在本篇中的武术系非常的精彩。
而且这个故事本身它就是真实存在的张之江也是中国国术馆的馆长为中华武术的保存和发扬做了重大的贡献这里也展示了他在1936年率队参加奥运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1次规模参加奥运会。
这里面的几个女女演员给人感觉一般张志江的师妹还是比较强。
我这多多少少也写了有200多字了吧,居然还发不出去什么情况?
最后我们再讲讲导演徐向明当年木棉袈裟海市蜃楼包括大侠霍元甲再向虎山行多少经典都是他缔造出来的。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