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社会主义
Film Socialisme,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电影(港),Socialisme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Catherine Tanvier,Christian Sinniger,帕蒂·史密斯,Jean-Marc Stehlé,Agatha Couture,Mathias Domahidy,康坦·格罗塞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0
简介:这部影片被形容为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乐”,片中集合了几位有着不同国家、种族背景的角色。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艘地中海豪华邮轮上,游轮行经六处著名的欧洲神话故事遗址,其中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希腊、敖德萨、那不勒斯、巴塞罗那。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乘客在这里相遇。主要角色包括一位来自莫斯科警察局的探长,..详细 >
六七年前坐过这艘船!老高达竟勾起了我的青春回忆...◝(⁰▿⁰)◜ps. 好吧,并不是同一艘,只是同型号,这艘2012年就沉了……
做“推荐”不打分//非常规法语听力练习材料//戈达尔以摄影机为笔墨以银幕为承载 思考抽象晦涩 影像形成更多维度方向的表达所以信息众多且繁杂//影院应当是电影的最终呈现环境//“我只是在思考为什么有光存在”
实在无法消受
看了一半没忍住 电影不应该这样拍 装逼者的盛宴
威信简9
看不懂😁
高深的法国电影
从一开始角色之间因各自视点而冲突,再到后来让角色各自的视点共存,甚至会让我们以为这部戈达尔是理想主义的,但最后那枪击声和孩童的惨叫让我们知道戈达尔的忧虑依然凝滞不去(毕竟戈达尔的思想总是带着虚无主义倾向)。每次出现那交响乐的"震颤"都是战斗开始的响声。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只有在戈达尔的手上才能真正地活过来,并发挥出战斗的效力
看了两遍还是想睡觉。
#SIFF2020#(前言:即便如此我依然不会放弃讨厌戈达尔的!✊)今年上影节第一场,票子还是昨天晚上从今天九点起不来的影迷手里收来的。不知道是不是该归功于期望值太低,整体观感是惊喜与共鸣并存的愉悦。从电影的后半段开始,情绪有了明显的递进,而对白随着经典影像碎片的进入有了达意的催化剂,思辨也变得温柔。透过法国人的眼睛看革命,看反抗,看意识跳舞永远令人战栗。前半部分极其催眠,但感谢疙瘩,构图和色调依然是美的,也没舍得垂下眼帘。“如果太阳攻击我,我也会攻击他”“我心中有骄傲和爱,于是会有仇恨”40分钟往后,尽是我想背诵的台词
甚至有想给五星的冲动。戈达尔实际上熟知如何用影像做到他想做的所有事,反讽、缅怀、追求崇高……但是他每次都“浅尝辄止”,在观众总认为理解了点什么的时候突然抽出。映后谈朗天大部分话都是废话,但有一句话确实很有道理:戈达尔会想让自己制作的影片在“大学”中被播放,每次放完后大家开展个把钟头的激烈讨论。这里影像挑衅并为“小将们“提供无数隐喻,作为素材。但无法想象一个世界,其中生产的每部影像都是左派实验;更别说在当代世界,这样的影像挑衅渐以失效。(如同巴迪欧在环游地中海的豪华邮轮上开存在论讲座一般,此时邮轮行至敖德萨……)
纯粹浪费生命
听一个玩艺术的谈政治,就好比听一个政客谈艺术。
法国电影就是boring……
#HKIFF CINE FAN#影像血液、影像体肤,高達終要展示的是此世的美——包括无人猜心的羊驼和驴子看,一头绵羊的眼睛,是危险的。细浪 一尾尾划开海面的慧星…曛暗起伏 相机闪光仿佛拍射出了世界局部闪电…希望周围的朋友不要怪从那就开始哭的怪人)定格而物质变性的空间船甲扶栏说话的皤然一叟,声爆麦炸得先知的声音惚惚恍若布于风中、影厅啊咏叹……断续的空旷而更动人心…阁楼的童年飞尘「或16:9比例的宽银幕」对于高达,银幕通向「蛇即蛇形生命」的本真 银幕是词典的反面「没什么东西比文字更方便了,我们把书本放入书本。但是,如果我们必须把现实放入书本中,那会怎样?更进一步,如果我们必须把现实放入现实中,那又会怎样?」播放故障让现实世界人获得机器的感觉。戈达尔是为人们测试新生活的人
摄影很棒
能運用純熟的視聽語言把論文式電影整成詩歌,references密集得嚇死人但又不overload,還毫不無聊言之有物,真不是人干的事兒。能駕馭trash style的才是真的猛士。這部對語言要求太高(但其實又不需要懂),所有才會拍「再見語言」?(但其實又根本沒和語言再見)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個驚悚片。
很想说:形式大于内容。内容芜杂得不忍卒视……
sfc上海影城在电脑上拿出来翻翻,突然发现也许戈达尔的方式也是一种把电影留在影院的办法。
一知半解,之后有大银幕的机会一定重看。存在主义小诗、CCCP、高饱和度负片效果,影像很独特。One is part of the otherThe other is part of the oneand there are thre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