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评可能存在很多漏洞,那是因为我仅仅是想分享一下我对这部影片最直接的一些感受,而可能忽略很多细节。
希望各位勿喷。
关于电影情节,我就不重复了。。
相信各位已经看过本片,其他影评里也有不少细致的描述,大概就是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故事里面的人遇到的另一个人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又讲了一个故事。。。。
但在这么多故事中,我个人觉得只有女主的那一个故事是真实的,全片之中只有她一个人精分,其他故事都是她想象的。
以下是我推理的故事线索顺序:线索1:在现实生活中,女主和很多其他女生一样,相信爱情,相信浪漫,相信那个左翼浪漫主义小说家书里描述的爱情故事,所以她爱上了他,义无反顾得跟他上床了。
结果她发现这位作家只不过是个披着浪漫主义骗女生的狩猎者而已,她不过是他的猎物。
女主的爱情观第一次崩塌了,不相信爱情,不相信男人,辞职,逃离现实。
线索2:女主在三观崩塌的边缘,通过养狗找回一些自己,又因此邂逅了人生中的第二个男人,女主再次陷入爱河,选择相信爱情和浪漫,为对方献身。
可惜这次比上次还惨,遇到了一个用爱狗人士掩盖自己变态欲望的狩猎者,女主再次沦为猎物,被对方蹂躏,最终爱情观终于崩塌。
在几番思想斗争后,女主给狗男下药,不料对方没死,反而精神异常。
女主将男主送到精神病院。
线索3:此时的女主三观崩塌。
为了让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她踏上了一趟自己的思想旅程,也就是这辆火车。
在这趟旅途中,她编出来的一位心理治疗师出现了,这个心理治疗师编造了不同的人物尝试用各种故事让她从阴霾中走出来。
这些故事看似很乱,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里面的男人都在不断说谎,甚至为了隐藏一个谎言而创造出慌中慌。
但我看来,这都符合女主此时的心情:男人没有一个可以相信。
这些故事里面也流露出一些和现实的联系,比如假心理医生家里的屎和狗男最后拿冰棍研究的屎。
线索4:关于蜗牛男故事的突然插入。
这个故事和其他几个故事的人物没有什么关联,我觉得是女主在“自愈”过程中自己插入了一段小插曲,她想说的是:无论一个男人看上去多么软弱无力,他依然可以意想不到得伤害到你。
这个故事以蜗牛男的视角来讲,他说 “对我来说,性与爱一样重要。
” 翻译过来就是,男人觉得爱就是性。
而男人对爱的理解,可能只是从AV里面学的。
线索5:到这里,女主内心的那些男人已经快编不下去了。
女主已经无限接近男人的真相,男人的内心就像埋藏在地下室的垃圾一样又脏又臭。
在这里,我个人理解女主对想象中的假医生提议把这些故事都发表出去的意思是把这些事情曝光出去,让全世界都看看这些男人其实是什么样的。
但假医生给出了一个女主不太愿意听到的回答,我的理解是:那种看上去像童话故事一样美好的爱情本身就是假的,你为什么非要希望他们看上去很真呢?
这个解释让女主真正意识到爱情的虚伪,她不喜欢这个解释,但她意识到了真相,所以那一瞬间,故事爆炸了。
线索6:意识到真相的女主在现实生活中不再为狗男这种人心软。
医生递过来的治疗方案看上去和她yy的报复画面相似,她毫不犹豫地就签字了。
但这个残酷的现实女主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她再次踏上疗愈之旅,另一个男人(之前故事里的垃圾男)这次担任她的心理治疗师,用不同的谎言为她疗伤。
以上理解纯属个人看法,或许电影根本就不是想表达这么个意思。
当然,我的理解如果在你看来看上去很假,你何苦非要让它看上去很真呢?
2020 04 10:电影很可能只有一个人,就是精神病患者女主,其余都是其幻想出来的。
猜测如下:电影开始和结尾,如出一辙,同样的女主,对对面的人却变了,所以,前后两个应该是两个并列的故事。
真正的女主——一个精神病患者,可能正躺在床上。
第一层套娃, 医生讲垃圾男的妹妹的故事,第二层,垃圾男妹妹讲其哥哥垃圾男所在的医院………………先保存,讲不清楚了………………2023年3月25日:二周目,电影好变态,很重口味好像只有 一件事是真的:女主是个精神分裂,她正在坐火车旅行。
至于她老公是否是精神病,是否PUA过她,都存在怀疑。
其他的故事,很可能是她根据坐火车旅游时见到对面的路人,脑补出来的,她和对面的人是否说过话都还不一定,只是更具对面人的长相,拿笔记本,就脑补一些列重口味的事情了。
很符合人格分裂的特征。
在《误杀》中,肖央说“如果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电影,就会发现世界上根本没什么离奇的事”。
而每部西班牙悬疑电影,似乎就是那一千零一部以上电影的存在,总刷新人们以往认知。
《看不见的客人》《女尸谜案》《黑暗面》《孤堡惊情》《酒吧》《当你熟睡》《活埋》《谜一样的双眼》《海市蜃楼》……西班牙悬疑电影足矣撑起相关题材电影半壁江山,如《看不见的客人》有多达43次反转。
提及西班牙悬疑电影,无法避开1996年的《死亡论文》,那一代西班牙导演正是发现悬疑片还可以这样拍摄,受到很多启发,于是纷纷开挂。
这部《坐火车旅行》并不算烧脑,只是稍微打乱线性叙事,不妨将其看作一部李碧华式的都市怪谈。
电影多处有全景式摄影,挺惊艳。
已经有豆友串讲故事,以下只提几点吧。
在“第一章 骗人的婚礼”中,情节展开比较有意思,典型“戏中戏”:每个角色带出下一个角色,由下一个角色继续讲述,层层递进。
开篇画外音讲述,之后在火车上由“精神病医生安格尔”讲述:姐姐阿米莉亚讲述-弟弟马丁讲述-医护女讲述-嫖客讲述-阿米莉亚讲述-假姐姐讲述-马丁讲述。
全片很多场景都有神秘、诡异的绿色。
悬疑惊悚片导演往往会擅用建筑等场景,而打造迷幻氛围。
这处楼梯场景,与《饥饿站台》的监狱坑有一拼。
而且这两部电影的配音有相通之处。
当嫖客看到杀童视频时,演员的讶异表现非常到位:眉毛、眼睛、嘴及手部动作表现,尤其是那几下眼皮的颤动,相当考验演员功底。
我试着对镜子练了一下,电影中看似不难,但其实想要做到一气呵成并且自然流畅,并不容易。
我给自己的评价就是100%原榨尬演。
悬疑惊悚类电影,如果情节前后呼应、丝丝入扣自然是到位,但即使故事普通,如果情节推进、摄影、场景氛围、配乐、演技等基本到位,也OK啦。
就像我们去高级餐厅,究竟是为了环境、服务,还是美食,哪一点才是痛点?
自然是希望样样好,但如果有那么几点颇对自己的路子,并不妨碍欣然买单。
观众对于这些情节已产生疑问:1.开篇中,安格尔医生的新家为何有成山的垃圾需要清理,与之后提到的马丁家地下室8年未清的垃圾有什么联系?
2.如果是五大三粗的马丁扮作姐姐,安格尔为何没察觉?
甚至会暧昧一番与“她”Kiss?
3.“姐姐”说玻璃罩中的东西是她爸爸撞到屋顶时撞到她弟弟头上的包。
令人搞不明白她爸、她弟还有房顶是咋撞的,也不明白那玻璃罩里是个啥,正视图与侧视图中,并不像是同一个东西,而侧视图中的倒像Croquette炸丸子。
PS:评论中有人提出“翻译有问题,玻璃罩里的是弟弟回家讲完故事爸爸敲桌子时弹到弟弟头上的炸丸子”。
玻璃罩中侧视像丸子,而正视比较怪,像一个泛黑色带红色的黑板擦。
马丁应该是曾做脑部手术,或是幻想做手术,或是他能感知到脑中的某个“出问题”位置(当然他自己并不觉得是问题),而那个丸子也许正是在幻想情节中击中他头部那一处。
那段情节是由马丁(或某一分裂人格)幻想出的,也是混乱的,因此侧视是丸子,而正视中的,则寓意马丁的头部某处,也呼应医生办公室中的大脑解剖模型缺失的那一块。
4.安格尔医生偏头望了一下,但视角颇不正常。
5.谁见到“姐姐”拿来的这香肠的造型,会有胃口吃呢。
(这个造型呼吁女主赫尔加的男友摆弄的“那一坨”东西。
)
在开篇的火车上,女主里面的衣服露出一大截红色袖子,颜色突兀,而外套袖子明显过短。
由全片来看,女主的穿着打扮都挺得体,并不应该在坐火车出门时出现这种着装“纰漏”。
而那个所谓的安格尔医生,同样是由西服外套袖子露出一段里面的红色袖子,暗示他们都是同一人的不同人格,是由同一个人演绎出全片所有情节,就像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游戏参与者假装紧张,但知道结局。
(人格分裂者随时自嗨。
)
而电影海报也暗示了这一点:人格分裂。
那么问题来了:“女主”赫尔加,第一章中的姐姐阿米莉亚、马丁、安格尔医生,第三章中的姐姐、马丁、安格尔,甚至第二章中的变态男埃米利奥、软骨病男,他们谁才是精神病患的第一人格?
是哪个角色分裂出多重人格串讲述整个故事?
全片有女主,但并不能说明她就是第一人格。
或者,片中有两个角色都是多重人格,甚至更多角色……有趣之处就在于无解吧。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第一章中,马丁将自己想象为安格尔医生,然后这位“安格尔医生”与马丁自己有对手戏,这正是人格分裂的典型症状:多重人格互相穿插。
于是,杀童、人兽啪啪啪、挖脑喂狗……重口味全冠以人格分裂妄想,一切都变为正确存在。
片尾,“女主”在火车上放置与片头同样的提包,自己前后可以用同一款提包,但手部动作、旁边的包完全相同,自然代表所有的故事都是脑中臆想。
而对面坐下“假马丁”搭讪,看似形成完美闭环,其实又是悬疑电影惯于提交的开放结局。
悬疑电影讲究前后呼应,如《寄生虫》,稍微一想就有20多处前后呼应。
第一章中玻璃罩里的东西(正视图),应该就是呼应第一章中马丁那个话痨儿部队同事提及脑叶切开术;第二章中变态男被开颅;以及第三章中医生讲解开颅手术如何进入前额叶。
而医生办公室的那个人脑解剖模型少了一块,是暗示第一章中玻璃罩里那个东西是脑组织,只是玻璃罩里的东西(正视图)怪了吧唧没有具像化。
而另一处呼应比较令人动容:“女主”第二次与变态男见面,虽然她淋着雨,但内心欣喜。
而最后在雨中望向屋中的旧爱时,想起戴狗圈、吃狗粮、被狗X……心中只有屈辱激发的仇恨怒火,任凭雨打不灭。
前路漫漫,唯有长夜伴君。
PS:电影插曲是西班牙歌手Massiel的《EL amor》(爱),由轻缓念唱逐渐变为激情呐喊,歌词与电影中该桥段很应景。
另外,马丁向“安格尔医生”讲述国家情报机构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民间垃圾,场景挺震撼。
2007年有部香港电影《跟踪》,主演任达华、梁家辉、徐子珊,就有任达华教“猪女”如何分析嫌疑人的生活垃圾。
信息时代令人细思恐极。
最后,记得无论坐啥公共交通工具旅行都要戴口罩。
这不就是“条件语句”吗?
本以为会很累的看完,其实还好,简单字面情节还是能看懂,逻辑也没有出格的地方,但对于首页长评(写的很好,非常专业)的叙述学解读或者说堆栈式的人物关系,的确没能体会(无知好可怕)。
编程里有个语句叫条件语句,是可以无限嵌套的语句,大概就是if...elif...else,然后每个条件语句后面又跟if...elif,以此类推,无限嵌套,这部电影像极了这种嵌套。
同样的假设如果,同样的嵌套循环。
片中不乏一些重口的描述,但也由于禁忌而模糊处理(不是打马赛克那种)除了挖人脑那段却刻画细致,也能体现导演对于血腥场景的偏爱,对于情色的回避,这种处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迎合,对于正确的迎合。
由于叙述者和讲述者和角色的穿插跳脱,真相反而在故事中不尽重要,有谁会关心故事的真假呢,当你在听一则故事的时候,真相-即我们听完后下意识的求证(真的吗?
)本不是与故事主体多么相关的存在,合理性也是一样,既然如此,在逻辑通畅的情况下,无所谓真相,无所谓合理性的故事,是不是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影片最后,谁还会问出:真的吗?
结局开放了,不是为了续集,也没有太多思考,只是呈现循环的继续。
没有break,一直continue。
其实是部不错的黑色幽默。
第一观感是,本片的主题深入难以解读,但仔细分辨,可以做出一些猜测:从片子难以让人忘怀的突出意象(mierda,多种奇怪性癖和阴谋论)入手,创作者为什么要叠加这么多吸引人的意象?
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当然是吸引观众,我们都喜欢噱头、冲突和惊吓;其二是创造反思,即让观众感受到眼花缭乱之后,认识到这个事实:我们这样的不确信和短暂的注意力,正是这个没有唯一真相、只有故事叠加的世界的主流。
从而在这之中,完成对影片主题的表达。
影片没有着重地营造“观众在震惊和真假不明中醒来,发现虚空才是故事的本源”(对思考本身的思考),而是在意图营造《盗梦空间》式的,浅尝辄止的故事余味。
那么,什么是“不浅尝辄止”呢?
一个明显的对比例子就是《改编剧本》。
《改》中,查理.考夫曼意图用编剧这一意象和故事之间明显的超现实元素,营造最大化的间离效果,观众可以知道故事这东西能被扯到什么程度,从而思考故事和叙事本身的意义。
这就是上文所说,“观众在震惊和真假不明中醒来,发现虚空才是故事的本源”。
而在本片中,与《改》不同,只有在一开头男主角的登场和结尾处女主角的回答两处,用元叙事的语调短暂制造了间离,其余部分都是毫不犹豫地通过层层深入、重重噱头,强力停止了对怀疑的搁置。
正如在女主角回答对于男主角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直接用一个屁、一把火(还有什么比爆炸更能让人搁置怀疑的了?
)堵住了她的嘴(她当时在说怀疑的搁置/间离),和观众的眼睛。
·还有另一个细节,我觉得可以当作导演是把本片当作当下注意力缺失情况揭露的证明。
那就是情节中选择的科索沃战争(1999)、海湾战争(1991)和翻盖手机等,估计导演是觉得,在一个本来就混乱的时代指出混乱,可能没那么明显吧。
在叙事学上,有对于故事story和话语dialogue的辨析,前者是人物和事件,后者指内容被表达的形式。
故事即被描述的叙事中的是什么(what),而话语是其中的如何(how),也就是“人物+事件”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上面有篇影评很细致地列出了所有的故事梗概,这部影片讲了有将近二十个故事。
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吗,借医生之口我们得知,“这些故事下面没有具象的人”,而是精神分裂患者的一系列叠套的乱码而已。
所以在这个文本里面,比故事更有趣更值得关注的是话语。
在章节开始之前,一个成熟男性画外音让我们去设想一位女编辑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丈夫是个恋粪癖该怎么办,她的做法是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而后坐火车离开。
画外音不属于女编辑本人,介于他并不是个存在于故事里的人物,故而他的功能是作为故事外叙述者,引出影片接下来的故事内容。
根据我们既往的观看经验,接下来也确实是个讲述女编辑的经历的故事。
女编辑的经历分为三段。
第一节 “欺骗性的结合”一、堆栈套层她在火车上听医生讲述一个九曲回环的套娃故事,医生作为故事内部叙述者,强行跟对面女编辑讲故事,引出了一个个更小层级亚故事叙述者:医生a1—马丁妹妹a2—马丁a3—医院女院长a4—仍存些许良心的权贵a5—从事暗网交易的黑心商贩a6。
从a1到a6,顺序进入,每讲完一个次级的故事又会退回到上一层级继续该层级的故事。
按照a6到a1的逆序,直到回到我们的故事时间——医生在火车上面对女编辑的时刻。
这种叙事模式经常和和计算机的堆栈处理方式相提并论,称之为堆栈递归。
图来自《<盗梦空间>套层叙事的堆栈解析》第二节 “人们”二、叙述者、人物突然闪回到她本人在乘车之前的发生的事情,这个处理打断了之前的火车叙事,成为一个断点,但从全片视角来看,中断是暂时性的。
男性画外音再次在这节开头出现,直接指出女编辑一个缺点在于“她会混淆叙述者和作者,有时又会混淆作者和人物”。
在阅读或观看一个故事时,分辨作者、叙述者和人物是进入故事的基础,对我们而言,这里的女编辑是个人物,画外音是个叙述者,而作者,是并未以任何形式与我们有直接接触的某个人(原作作家or导演)。
可是在故事里,具有职业属性的女编辑却分不清楚,这显然是对她人格错乱的暗示。
这段闪回中的后段包括了一个梦境,在梦里女编辑以牙还牙,残忍杀害了丈夫。
醒来之后,画外音以她的第一人称向我们叙述自己给丈夫进行慢性投毒、发现丈夫毒性没有发作但是玩弄粪便、于是送丈夫去精神病院的经历。
此段开头是男性故事外【叙述者】的画外音,现在却以女性故事内【人物】的画外音作结。
可以大胆推断,这时候她也许已经分不清讲述和经历了,故而我们也有理由觉得梦里的一切反倒是真的。
三、花园句子男性故事外画外音让我们再次回到火车上,讲述了她看到的红皮书上记述的案例,一个蜗牛男孩的故事,视角和叙述转移到这个男性患者身上。
老师教蜗牛男孩句法有意思的是,男孩一开始就说自己理解句子结构有些困难,“一句话它里面的东西里还有个第三句,第三句是第二句的一部分……就像俄罗斯套娃似的。
” 举个例子:
图来自《新叙事学》这种从句由于会引起某种歧义的误读而被冠以“花园路句子”,当然这只是为了学者进行句法分析,为了理解句子的涵义我们必须搞明白从句修饰的主语。
为了理解故事的涵义我们必须搞明白故事中的人物。
就像这节标题告知我们要注意的一样,故事里的“人们”都很难辨别虚实,我们要辨别不同人物后面跟着的行为真假又谈何容易?
第三节 “坐火车旅行的好处”四、结尾红皮书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她,作为一名编辑,她一心要找到医生,想出版这些精神病案例,却发现医生是精神病人伪装的身份,他本人就是第一节故事里的马丁。
为了好故事,她以身试险,进入了第一节故事里医生进入的地下室,一声爆炸,她活了下来,马丁却消失无踪。
对于最后收摊、签字、登上火车的她来说,前面的不过是她脑海中的故事,因为不具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所以我们也不必追究这些故事里孰真孰假。
对于读者来说,一个故事你可以从这个角度读作A,也可以从那个角度读作B。
我们可以猜想。
最后一场火车重逢马丁的戏,说明要么在真实的她的虚构的脑海中,新一轮的讲述又开始了。
要么,前面所有的叙述是一场预叙,其中作为核心的火车怪客部分取材于她此时此刻遇到的断手男人。
故事嘛,毕竟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不是?
不管别人如何讲述,经过话语编排的故事离现实有距离。
就像蜗牛男孩误以为porn和生活毫无界限导致女孩生气出走,就像女编辑分不清作者、讲述者和人物的关系,就像医生讲述的套娃故事一样,真相永远不和语言或文字完全挂钩。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某种“似而非环境”(传播学上的“拟态环境”)罢了,我们面对的早已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偏移的“现实”。
其中起到作用的选择、加工、编排等操作恰恰来自于语言。
语言是一场游戏,游戏可以无限重复开始,但语言这个能指链条永远无法到达真理本身。
想给的是7.4分,可看性是有的,用了几个不舒服但是有趣的大畸变广角切入和随着主角视角颠倒、变形、倾斜的视角。
配乐上也有点意思,演员演技也可以。
那么说回到电影剧情本身:剧情各有各的解读,因为本身电影没有直接表达剧情,而是选择了不仅开放结局结尾,甚至过程都开放了,但是每个故事中都有很多让你思考和找出自己思路的线索: 从精神病都是拼凑他人故事到套娃等等,但是我个人的解读倾向于女主本身也是个精神病人(或者也是其中一个臆想人格故事),所以她遇到的每个人都有不合常理的行为并且都有自己的故事,加上自己无论真假(我更倾向于也是臆想)的遭遇,细品这其中所有的故事前前后后10多个似乎都有一个点是极其不合理的,从堆那么高的垃圾堆,到男女分不清的接吻后才发现是断臂的弟弟,然后一个人能生存又是好多年不出门把垃圾堆满地下室,到把你当人的你都早早就分手结果遇到把你当狗的你还能忍那么久,而且明明能离开去母亲家住却在家遭受不被当人的待遇,再到一个脊柱都没了带着各种钢板的人在做爱高潮能突然快速抓起她的女友XX,再到最后女主能跟着一个人格分裂的人到他的家里发现真的有这个好多年没出门堆满垃圾的屋子,那么你认为这个屋子本身包括这个女主都是正常的人和物吗?
最终结尾类似一个莫比乌斯环一样的发生让我觉得这整个电影的故事本身就是那个精神病故事中的哥哥说过的不要信的火车事件,并且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每个故事一个套一个。
你信这些或许你也疯了。
当我们分辨不出来叙述者和经历者的时候,我们已经混淆了事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其实是这样的。
女主角因为和一个作者相爱,看似和谐良好的富足生活,其实她是被奴役的那一个。
作者因为地位和社会关系,让她不得不屈服,成为了一个服从者,甚至奴隶,她在电视上看到作者的采访时才突然明白,对方不过是一个捕猎者,自己只是一个猎物。
下定决心离开之后,独自居住的女主角陷入了无限的精神分裂中。
养狗是生活,报刊亭是编辑专业后的职业,所谓的报刊亭男朋友不过是她人格分裂出来的另一个自己。
而报刊亭男朋友对自己的一切变态要求,正是过去那个作家对自己做过的一切。
之所以她会在火车上重复叙述这段经历,完全是因为这是一种治疗方式——讲述性治疗。
杀掉报刊亭男子,将脑花喂狗。
是想象。
(狗子吃脑子时盆子是血红的,最后接安赫尔医生电话喂狗子时,盆子依然内部血红)给男子服用阿那巴比妥,是想象。
服用阿那巴比妥的,是自己。
报刊亭男子研究大便,被送去医院,是自己。
埃米利奥只要一出现,背景音乐就极其古怪,第一次出现在公园,最后一次出现在诊所,都是一个音乐。
他就是女主角分裂出来的另一个自己,或者说是女主角想象中的人。
没有脊柱的男人无法分辨瘸腿的小女孩对自己是怜悯还是爱情,以致于在X生活中只会模仿那些粗浅的视频理论。
这也只是女主角内心对男人的鄙视,说明了肤浅的男人永远无法理解高级的情感,他们只有动物性,掠夺性,捕食性,以及控制欲。
妄想症偏执型精神分裂双重人格这些都是女主,女主角的精神分裂同时还伴随着一定的妄想症。
她用那些外界的刺激,企图改变自己以前收到刺激的内心。
开放式治疗,交谈式治疗,是对于女主角的治疗。
堆满垃圾的联排别墅,在加拉帕加尔 Galapagar ,是女主角的想象。
有爬山虎的小屋子,是女主角的想象,这个屋子所在的街道叫马丁内斯·伊斯基耶多街。
IZQUIERDO 她去寻找马丁的时候,镜头是倒置过来的,和看到埃米利奥 Emilio 在桌前研究大便的镜头一样。
安赫尔·圣奥古斯丁 Angel ·Saint Augustine ,是医生的名字,精神病医院的医生的名字。
埃米利奥送给女主角的狗狗叫埃尔维斯 Elvis ,女主角领养的狗狗叫宾果,埃尔维斯的妈妈叫恰拉 Chara 。
它们三个是真实存在的。
马丁·乌拉雷斯·德·乌韦达 的套娃这个名字是跳垃圾车的那个断臂男子的名字,也是医生安赫尔的大舅子的名字,同时还是那个住在爬满爬山虎小屋子的男子的名字。
在部队经历的马丁,如果说是他妄想出来的,倒不如说是女编辑自己收到的可以出书的作品。
他有一个部队诡异的经历,还有一个失去双腿的父亲,一个妹妹,一个母亲。
完整的家庭。
在部队遇见孤儿院老师之前,他的同事为他讲述了一个健身教练和受益假扮心理医生的故事。
医生有一个为了持续孤儿院经营的不得已的行为。
没有当兵的马丁,只能在垃圾车上工作的马丁,有可能就是女编辑曾经出过的一本书。
而那个爆炸之后消失的马丁,作为安赫尔的大舅子的马丁,也只是女编辑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
地下藏了八年的垃圾和安赫尔医生联排别墅外面堆起来的垃圾一样,就是女主角内心的恐惧,内心的垃圾,只有这些真正的祛除了,她的精神分裂才能治好。
所以爆炸之后,接到医生电话,她去了医院,医生讲解切除哪部分,然后她选择了签字。
为了孤儿院持续经营的医生所做的和女主角为了埃米利奥甘愿住狗窝带项圈又何其相似。。。
马丁为了安全不扔垃圾也不阅读和没有脊柱的男子只靠光盘了解世界又是一样的浅薄。。。
女主角在雨中杀人那首歌曲:爱情 是一束间接的光是些许的安宁 是唤醒人的信仰是空气里一声嗡鸣 是浓雾间一点景象是一个轮廓 一道阴影 一次停顿 一种希望爱情 是越走越近的轻柔声响是远处的铃声 是和风荡漾是平静中的人语 是薄荷的清香是后来 是也许 是一次 是目标 爱情 在空气和土地间萌发它能触及 能感知 有人可以看见它它使你清醒 令你牵挂它轻触你的肌肤 发出沉静的召唤爱情 将你催眠 让你幻想于是你做梦 你退让 你对自己放手了它在内部驱动你 让你更充盈它逼迫你 胜过你 驾驭你忽然间 它托起你 抛开你 烧灼你它在你的灵魂中点起光亮在你的血管里燃起火苗它让你在感到灼痛时尖叫它把你溶解 让你蒸发 将你摧毁 又把你创造它让你在时间的刀刃上游走在万千宇宙的江河中逆流它带你走向荣耀 将你献给大地 它注视你...看见你...它想啊...想啊......................................................................................坐火车旅行的好处究竟是什么呢?
听一个陌生人胡诌,了解一段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过往。
或者是,治病。
无处不在的垃圾清理工以及垃圾本身是这一系列故事的一个注脚,在火车站的候车厅外面,在街道上,都能看到垃圾清理工,以及在家外边那个巨大的垃圾堆,第一眼看到那个垃圾堆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道具做的真的有点儿大。
真相=垃圾,世界虚无,所以我们扯那些蛋都是因为实在无聊,之所以在火车上扯淡,更是因为无聊。
剧中人物的所做所为都有反社会的态度,对抗社会,对抗规矩。
坐火车的人却是无法对抗自由行的线路,所以只能用精神分裂的幻想暂时得到虚幻的自由。
比较喜欢前面的套娃故事,一个人讲一个人讲一个人的故事……集齐了暗网、为了儿童和医院卖身、贩童、儿童色情电影、杀童、贩卖录像带等暗黑元素,最后医生去找了她哥哥,彻底否定前面故事掀桌解密那里有被吓到。
特别是哥哥咬医生舌头、医生把假手拿下那一刻很惊悚。
之后女主的故事,解释了她得病的原因,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被精神虐待和控制,被逐步当成狗对待。
很恶心。
后面的虾男和长短腿女的故事讲了男女的不同,即使都是残疾,但女人想要的是爱,男人却会把性和爱分开并把av当成真实的性。
最后女主发现医生其实是精神病,爆炸死亡后她又坐上了火车,垃圾男来了。
开头和结局衔接起来。
这个故事的真相应该是女主在遭受情感非人虐待后杀了丈夫,并得了精神分裂症。
每次坐火车其实都是一次治疗,(每个放包的东西摆放都是一样的,她露出的红色衣袖和假医生的是一样的)她会分裂出一个个人物并将其杀死,女医生和男中介被“消失”,爸爸老死,哥哥被垃圾车铲死,假医生真精神病被爆炸烧死,她的爱人在想象中被砍死。
活下来的只有医生和姐姐。
其中的脑中叶摘除术她应该做过,从军队男到清洁工男再到狗爱人,这个词都出现了。
也许她真的签了字做这个手术,也许她看医生讲过给她做,不然她不会这么印象深刻。
而清洁工男和假医生男应该是她的人格之一,上次杀死了,下一轮讲故事又回来。
她讲的有的故事完整嵌套,有的单独讲述。
毕竟精神障碍患者的思维是不同的。
中间女主跪地起身杀人的镜头配合歌曲,歌词层层递进,情绪一步步加深,气氛渲染太绝了。
故事那夸张的垃圾山和垃圾地下室,饱和度极好的颜色,都在暗示这不是正常世界吧。
看的还挺爽的,章回体又有略重口的地方,剧情还挺紧凑,就是以后不敢随便和火车上的人搭话了。
的确是比较重口味!但是有些地方似是而非,看得不是特别明白!
堆積變態故事,講的并不順暢。
这么文艺的名字套了这么怪诞的故事,板鸭国脑洞是大呀
也没重口到哪去,无聊倒是真的。
嘲弄“叙述”的短片作业集,层层叠叠的结构是小说作者的功劳本分,至于导演层面,伊格莱西亚这样的导演西班牙可从来没缺过。
还不错
我非常喜欢这种多个小故事,其中又有一点联系的感觉。不过这个电影最后的一部分实在是多余且减分,让整部电影显得非常散乱,好像一定要有一个主线和结局。
这个海报是说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人吗?精神病人的世界也真是够无聊的,除了重口味太过
分段式作品,但比起短篇集的工整形式,本片在格式上更加天马行空,通过在火车上讲故事的方式,故事中套着故事,层层剥离,又将讲述者与聆听者各自身世融入其中, 如套娃一般,彼此也都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几个“十日谈”式的寓言小故事风格不同,惊悚、搞笑、怪诞、重口味应有尽有,每个故事其实意思不大,但好处就是把这个看似复杂的结构梳理的非常清晰,绝对不会晕,但后半段简单和泄气,结尾不错,现实经历呼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开场,给人一种故事角色来到现实的感觉,戛然而止,亦幻亦真。
让人消化不良的悬疑,一环套一环,理解还需要消化下,欧洲人要说道理为啥要那么重口味。
极度荒诞,特别烧脑,脑细胞像电影里的人格一样分裂再分裂。El mundo es realmente lo que ves? Vaya un peliculón!
故事还凑合,就是主角儿太难看了吧,男主女主都是……
荒诞黑色重口味
2022.10.20怪异扭曲的故事
套娃式结构,延伸出多重的解读和猜测,人格分裂叙事。
当狗
故事抽丝剥茧,真实和妄想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里想的是什么
作者,叙述者,角色人物,套娃式的语言结构,这部怪鸡电影比表面上看上去有意思
有一点重口,西班牙套娃娃,但尽管套了很多,最后并没有什么化学反应,反倒是因为套了太多层,进去后毫无感觉,更别提高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