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昭和64年后篇

64 ロクヨン 後編,64:史上最凶恶绑架撕票事件(台),黑暗之心后编

主演:佐藤浩市,绫野刚,荣仓奈奈,永山瑛太,三浦友和,永濑正敏,吉冈秀隆,仲村亨,椎名桔平,泷藤贤一,奥田瑛二,夏川结衣,绪形直人,洼田正孝,赤井英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6

《昭和64年后篇》剧照

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2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3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4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5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6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3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4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5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6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7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8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9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20

《昭和64年后篇》剧情介绍

昭和64年后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于当年办案人员的失误,导致绑匪关键性的电话没有被录下来。相关人员承担责任,警方高层则将其视为禁区只字不提。三上义信(佐藤浩市 饰)与媒体苦苦周旋的同时,竭尽全力试图打破警方的窠臼,同时针对当年的案件展开深入调查。而就在此时,某体育用品商店老板(绪形直人 饰)的女儿遭到绑架,相关手法居然与“64案件”完全一致!难不成是凶手再翻案?三上和同侪全力奔走,警方也投入大量人力展开追查,结果竟然发现令人难以置信的秘密。昭和天皇退出历史舞台,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然而即使被时间的尘埃所掩埋,有些事、有些人终究会被人久久铭记…… 本片根据横山秀夫的同名推理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绝种好男人南法撩妹记郎朗琴音:迪士尼金曲末日货物幼儿怨明星雇员绝命毒师第二季返来呷饭犯罪心理:演变第十八季铁证悬案:真实之门第二季独家头条:初露锋芒人在驴途黑豹2不一样的美男子2女神跟我走侦探者也迷雾篇极速天使碰撞地球老子传奇我的快乐家庭只能唱的心声空中大灌篮:新传奇圣女魔咒第六季河东狮吼2花之屋大电影永不言退女老千破战催命符之劫后重生随性所欲第二季

《昭和64年后篇》长篇影评

 1 ) 昭和64年 后篇

2017-7-19 19:13《昭和64年(前篇、后篇)》(2016)。

女儿惨遭绑架撕票,父亲历经14年,凭借仅存的绑匪声音记忆,一一拨打电话簿的住宅电话,成功锁定凶手并实施报复。

前后篇时长4个小时的刑侦悬案,强大卡司的精彩表演掩盖掉影片节奏、铺垫和一些细节交代上的欠缺,酣畅淋漓之后是精疲力尽的满足。

根据横山秀夫巅峰之作改编。

艰难曲折的悬疑过程,震撼催泪的结局和真相,改变所有人生轨迹的漫长14年。

相对于高分的剧版,更喜欢电影版阵容,佐藤浩市、绫野刚、瑛太、三浦友和老中青三代同场飙戏,胶片的色调和质感,非常值得一看的2016年佳作。

 2 ) 昭和64年 后篇

前篇8分。

后篇6分。

综合7分。

前篇讲冲突,警察、宣传官、记者之间,县警内部问题等等。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篇这些东东都不讲了。

后篇讲案子,结果,也没有说明14年前,也就是昭和64那案子,凶手为什么非杀小女孩不可,只是用不知道来解释。

总归来说,整个主题并没有震撼到我,有些遗憾了。

 3 ) 普通人的故事:控诉还是反思?

自己并没有看过电视剧而是直接看了电影,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前篇将故事展开,从普通人的遭遇延伸到警察内部的腐败与争斗,似乎给人一种推向高潮的感觉,但我个人觉得上篇最重要的并不在此。

在我看来,高潮部分是强烈突出了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额不幸却无人关心,而警察还在拼命掩盖自己的失误。

简而言之,上篇给人一种故事被“写大” 的感觉。

而下篇就有一种被“写小”的感觉。

可能会有人觉得后篇是在拖拉剧情,偏离重点,甚至是强心催泪。

电影院里,一些本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纠葛的对白,竟然有很动人听了之后发出了笑声。

当然,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的评价,而且我觉得对后篇的理解可能争议会比较大,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对我这样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来讲,按照一般的逻辑,沿着上篇的故事发展,我一开始想着故事的结局可能无外乎是真相大白,进而牵扯到警察的腐败,当事人赎罪忏悔等等,但事实上是我想错了。

这个故事在下篇的发展与上篇的铺垫相比要“小”很多,一直围绕着当年的受害者、参与调查的警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设局抓住当年的真凶,本来以为会成为讲述中的上层斗争的“大”的内容成为了次要内容(可以认为是完全让位)。

电影这样讲述故事我觉得应该是与上篇的核心主题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即我在上文所写的,这部电影中的最大的对比是“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的不幸却无人关心”,“小人物”的遭遇往往不受到人们的重视。

下部没有讲述太多的警察内部的争斗,重点展现的是受害者,男主为代表的希望能后真相大白的部分警察的努力,也就是回归到上篇所讲述的主题,即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这一事件本身:受害者的遭遇和为抓住真凶的不断努力。

套用一句话,那就是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

为什么天皇的去世引人注意,普通人的遭遇却被遗忘。

更讽刺的是,14年后这个事件被再次提起,竟是东京本部为了加大对群马县警局的控制而提起的由头。

上层与下层的对比更为明显,从这方面看,似乎是一种控诉。

回到剧情中来,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理解下篇的“转向”是更合理的?

电影中的一些支线剧情可以作为旁证:1、男主一开始觉得科员对去世老人的调查不重要,后来发生转变2、与记者俱乐部的交涉中,告诉记者老人的故事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展现了两个重要的点:1、男主希望昭和64年的事件真相大白的动机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开始更多的是警察的责任,后来,与受害者的交往,反思自己与女人的关系,幸田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生活却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揭发之中等等,许多事情让男主更多以被害家庭的立场,以一位父亲的立场,来理解为什么要揭开真相,抓住真凶。

男主妻子说他认为他善于以别人的立场思考,女儿讨厌只把自己视为警察的父亲等等,也让我更进一步理解男主对身边事情的态度的改变。

也许最后男主说他对群马警局的感情也是其自身感悟的流露吧。

2、媒体长期对大人物大事件的关心,而忽视普通人的遭遇。

昭和64年关注天皇和改元,平成14年的交通肇事关注肇事者的高层背景,两起事件的受害者看似却无关紧要。

商业导向的媒体的报道倾向也或多或少表现了社会大众关注精英而忽视普通民众、身边小事的状态。

总而言之,电影中对受害者、警察、媒体以及背后的社会大众形象的塑造视为整部片子的核心紧密联系的。

上面我说到,这种上层与下层的对比似乎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控诉,但更对的其实是一种反思。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官本位的,上层精英本位社会必然为多元社会所取代,但最难转变的并非是这种看得见的社会特征,而是看不见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脑海中的定式思维,即我们不善于关注和关心普通人的遭遇和故事。

瞎联想一下,我们很多人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事件,以学术研究为例,即使是抱有一种揭发不公与黑暗的心态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大人物的是非功过,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是一个个“没有情节的悲剧”。

即使研究者不带价值判断,但对很多人来说,看过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伤感迷茫,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会幻想出现救世主,或者是回到某一个时代。

当然问题很复杂,也应该是没有答案的。

但我想,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家对自己,对普通人的关注的缺乏。

举个例子,就事论事,媒体关注官员的腐败等等,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淡漠,因为这类新闻太多的,希望传播的某些信号其实力度是很有限的。

为什么会这样?

用大白话讲,那叫“事情没落到我头上,爱谁谁。

”换句话说,叫缺乏危机感。

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依靠群众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呢?

类似这部影片所反应的这样也许可以,即关注小人物的故事。

比如谁谁草菅人命,搜刮钱财,媒体,有关部门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无辜群众是如何被迫卷入其中,平静生活是如何被打破的。

这一方面也是对每一个人,对事情真相的尊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能更多地去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套用一句话:“提升参与感”。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跟以前做语文阅读一样的,大多是我的臆测。

但毕竟是蛮喜欢的,在此跟大家分享。

如果说的不好,请不要太直接喷我,毕竟我很脆弱(本人电影白痴,演技、镜头处理什么的无知)

 4 ) 久违的观影点滴

在看完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却还没看原作的情况下,整理一下仅针对影视化的感想。

【整体节奏】尽管做了一定的心里建设,但这部的节奏再次刷新了我的心理预期,毕竟我个人对于影视剧中日本的“警察/公安内部争斗”内容,不管在哪个片哪个版本里,大都是一种想要略过的状态,但之所以在这部片子里没有去略过,是因为忽然发觉,这种“想要略过繁冗直追主线要点”的心情,可能也正是主角的心情——想要略过,但无法逃脱——一种无意识的映射和轻微的重叠。

真相揭示环节所落的位置,常规而言的确太靠后(很久以前看《半自白》,虽然现在记不清具体情节,但也留下有些相似的布局印象)。

如果说是原作者蓄积了大量“意力”,那么在和文字时间感受方式完全不同的影片中如何顺利传递和还原,想想也是蛮大的挑战,毕竟作者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多少有点好奇他在这个改编过程中的想法。

那么说到结尾,电视剧版的结尾对我来说是恰到好处的,电影版的记忆点则是新结尾中被稍微强调的“惩罚”,但那结尾中过多的台词描述一下子减弱了本来就稍弱于电视剧版的“现实感”,或说“纪实感”,也许初衷是想要来一个醍醐灌顶,但却打破了原本慢慢收拢起来的圆融之气。

【剧情细节】也没有必要重新梳理了,只说一个地方。

打无声电话这条线,属于“最简单的东西最难刻画”。

在一个脉络如此层叠的框架里,要把一个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的做法的内在力量表现出来,在为之添加的“佐料”时,难度不比描绘一个精巧的诡计低,对演员在这一块表现力的考验也更大,因为重要的不仅仅是“看到什么”,更是以“小”见大的“意识到什么”,而最好的佐料就是“时间”。

如果无视这一点,只认为所有其他的佐料“应该”在一开始一下子到达该到达的地方、发挥最“合理”的作用,那便不是这样一部关于“人”的作品。

【选角配置】电影版的卡司配置无疑很强大,只是警察(包括记者)这块重要角色太多“热门主角脸”,于是一种谜之“并驾齐驱”的感觉伴随了我很久。

电视剧版则偏重一种选角的层次感,都是熟脸,却融合度非常高。

主角方面,之前觉得佐藤浩市高层官僚感有些重,看到后篇这种感觉倒是弱了一些,相较剧版的三上而言,这个三上的“苦”可能表现得更外放更适合大银幕吧,大概是“沉重”与“凝重”的区别。

至于坂口健太郎这个戏份……换成别人有差吗?

【音画效果】音画基调各有千秋。

剧版的细节更为犀利,在皮埃尔泷镇住全场的昭和气质下,做一些偏现代的设计、以及加入大友良英的配乐,都是游刃有余别有格调;而影版的色彩更为浓郁复古,在细腻的配乐下不偏不倚地散发着三丁目夕阳的光(吉冈秀隆式微笑)。

【其他】关于“松本清张接班人”这个说法,个人以为,二者性格“情结”不同,这个介绍词可能还是会让初步接触他作品的读者,对这位个人特色非常强烈的作家带有一些错位的期待和笼统的判断。

 5 ) 《64》原著、电视剧及电影的不完全对比

横山秀夫的小说《64》,基本情节和评论,见之前的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86124/昨晚看了电影,趁还没有完全忘记,对比一下原著、2015年改编版五集电视剧和此次上下篇两部电影的各自特点。

1. 电视剧剧情与原著基本没有变化,但电影下篇对结局进行了重大创作,与原著无关。

电影上篇cover了电视剧1—3集的剧情,从三上夫妇“认尸”开始,交代了三上身为广报官的职责与困顿,刑事部和警务部、地方和东京的矛盾,到“64模仿案”发生为止,叙述角度上几乎以原著为蓝本,非常好看。

下篇后四十分钟几乎都是原创剧情,重点表现原著中没有写到的部分:逮捕了原64犯人之后,警察能否及如何将其定罪。

这部分电影编剧发挥得十分尽兴,因为猜不明结局的走向,演员又很用力,观影的时候让我难得紧张了半天。

我不知道原著作者横山秀夫对这里的“续写”如何评价,至于我自己,觉得这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它依然延续了原著的“抑郁”基调:警察无能且腐败,三上的努力及刑警本能,以及,受害者的执念——一遍一遍地拨打电话,直到听到那个声音为止。

这样的压抑,是我紧张感的来源,和原著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和电视剧里都没有明言D县位置,仍以虚言实,但电影倒是大大方方地把故事安在了群马县。

这一改变,估计是想让异常重要的“D县,58万户,182万人”这一信息对日本本土的观众更加有概念吧。

<图片3>2. 电影卡司虽大,但在主角的选择上,电视版似乎更胜一筹。

主要是在男主角三上义信的选角上,原著对三上的外貌有过直接的描写,特别是和其夫人作为“D县警花”相较,真是其貌不扬。

这也是三上和女儿之所以有矛盾的外在原因——“我要整容!

我为什么要长得像你,这么丑!

”电视剧的三上夫妇是有皮埃尔泷和木村佳乃饰演的,对比电影版的佐藤浩市和夏川结衣,对比显著多了。

<图片1><图片2>在人物塑造方面,在原著和电视剧中都颇有戏份的D县警务部“地下人事部长”的二渡,在电影中几乎等于二向箔,没有实质上的作用。

而因为是人气偶像的关系,绫野刚饰演的广报室股长诹访和瑛太饰演的《东洋新闻》的记者秋川戏份都很多。

这两个角色在电视剧里大概也是“偶像”来演的,一个是新井浩文,一个是永山绚斗,瑛太的弟弟。

兄弟俩都参演了同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还饰演同一角色,难免会被拿来比较一番。

我个人虽然很赞赏瑛太在其他作品中的演技,但在这两部电影里,给他的空间似乎并不多。

再加上电视剧在先,弟弟表现的也很不错,这一场比试,瑛太不能算赢。

而且,电视剧里秋川这一角色的一句台词,原著中也出现的,不知何故电影中并没有表现。

在三上向记者俱乐部的记者报告孕妇开车撞死老人案的情况时,公布完孕妇和死者的姓名后,三上接着把广报室主任藏前搜集来的关于死者(铭川次亮)的信息,以期唤醒记者们的新闻初衷。

记者们的确被打动,也接受了三上,但记者俱乐部的代表秋川说了一句很重要的台词:“还有,这个还给你。

”秋川把两张钉在一起的纸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原来是铭川次亮的身份调查。

当他离开记者室的时候,把这两张纸连同声明用纸都一起贴在白板上了。

“我们什么都没看见,也没什么都没听到——这原本就是我们的工作。

”<图片4>3. 关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点联想。

电影的“续写”,在原著三对父女关系——雨宫和被害的女儿、三上和出走的女儿,犯人目崎和“被绑架”的大女儿——之外,电影又分别上了一重这三位父亲和目崎小女儿之间的“父女”关系。

未免剧透,在此不便明言。

这三位父亲都有失去女儿的经历,都完全明白且懂得那种痛苦:“你们到底明不明白?

女儿不在身边的时间有多么难熬!

用这双手……牢牢地抱紧她。

你们连这点也不明白吗?

连这种同理心都没有的人可以当警察吗?

”只可惜,故事里的父亲和女儿都没有得到幸福。

所以,我不得不想到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

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

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

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6 ) 今天一口气看了前后篇

横山秀夫的作品很合我的口味,第一次接触的是《罗宾计划》,让我第一次知道三亿事件,后面的《临场》让我正式喜欢上他的作品,然后是横山秀夫系列连续8部SP,直到最近的《阴沉的季节》和《刑警的勋章》,可谓是部部精彩,感觉他的作品非常适合拍成电视。

有人说他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但我觉得他的作品在推理上还是拿得出手的,将社会派推理与本格推理结合的比较好的。

《64》确实称为他的代表作不为过,也是先看了电视版,看了大概5遍,算是神作了,尤其是前三集,堪称经典,各方面处理都相当完美,节奏也是我喜欢的那种。

抱着这种期待看的电影版,其实也难为电影版了,毕竟有这么优秀的电视版在先,总想要有所突破,至于成功与否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个人认为电影版的几个优点:1、诹访的角色戏份多了,当然绫野刚的表现确实不错;2、本部长的角色也很有特点,椎名大叔演的很搞笑,很多人都笑了;3、铭川老人的描述更煽情了,是前篇最大的泪点;4、翔子的“小棺材”是区别于电视版的地方之一,电视版中没有翔子的死状,而电影版有段目崎的杀人过程比较震撼;5、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尾,让目崎的女儿看到自己被捕的一幕,这是对犯人最大的惩罚了。

缺点:1、对于89年绑架案的描述没有电视版细致,没有体现出雨宫当时急切又绝望的心情;2、对于三上发现幸田的那幕没有电视版来的震撼,那幕算是电视版中最出彩的了;3、搜查二科长的来回奔波在电影中也没有体现,在电视版中印象比较深刻;4、不得不说,瑛太的表现没有他弟弟出彩,可能和导演有关,这点比较失望。

总的来说,前半部分是电视版比较好,后半部分电影版更出彩些,两部都很不错。

今天大光明影院上下楼可谓座无虚席,一起和《64》度过了近4个小时,可见国内还是太缺少这种题材的影片了。

最后推荐另一部作品《阴沉的季节》,和《64》有些相似的地方,主角变成二渡了。

 7 ) 努力不剧透的二逼影评--我给满分

不枉用了一次外出放风的额度,四小时无尿点。

强大卡司上有妈妈们喜欢的三浦友和奥田瑛二,我等女饭钟爱的瑛太小刚哥坂口健太郎,学院派热爱的椎名桔平,更不要说主演的佐藤浩市。

用心去看其实全片没有反转,剧情连贯,老酱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是戏。

人生到了某一个阶段更能理解受害者14年的煎熬,在看到燃烧的火光时候仿佛解脱又点燃仇恨的受害人,默默隐忍的人生呈现在所有人眼前。

韩国警察片好看,因为总是在紧迫分分钟压着神经让人看完刺激,日本的警察电影总是最后归于人性结于人心,拍好很难拍得不好就变成裹脚布。

虽然本片也有一些多余的信息镜头譬如剧情重翻解释镜头,特别是最后场景重现的春夏秋冬小格子间的场景,有点多余,认真理解他的整个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但是还是很值得坐下来仔细体会的优秀电影。

为了看小鲜肉们进的电影院却发现戏骨还是老得精湛。

(看着坂口的小酒窝出戏真的是分分钟)表扬下为了能抢到票刷了三小时的亲,和感叹下哦来诺瑛太戏路真广。

 8 ) 低于预期

看了前篇后很期待后篇画下个有力的句号。

可惜看了有些失望,节奏仍旧缓慢,缺乏高潮,没有期待的效果。

64案受害人父亲找到凶手的方法和执着是让人感动。

但零碎的叙述削弱了它的力量。

三上究竟是怎么找到这个公用电话亭的?

找到凶手后的模仿绑架事件是谁策划的?

多少人参与?

和警方高层来视察要取消刑事总监之间有没有关系?

还是正好赶上这个时间?

64案受害人父亲找凶手小女儿和三上找到凶手小女儿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模仿绑架案之前还是之后?

三上是怎么找到小女儿的?

反正故事讲述的让我头很晕,搞不清楚。

还有就是过多表现那帮只会找茬吵嚷的记者的镜头真的让人厌烦。

重点不该在这里呀!

而且就是看完了也不明白互相对立的缘由,记者和宣传室的对立,记者之间城里乡下的嘲讽。

记者和警方的沟通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那帮记者工作内容就只是听报告而已?

除了这一对立,警方内部的矛盾也是搞不懂。

每一方似乎都很不满,为啥都嫌弃三上呢?

三上从刑警变宣传到底是因为什么?

被排挤是因为做了宣传还是因为被排挤所以去做了宣传?

他上司老是问他要女儿的医疗记录又是打得什么算盘?

他拒绝是出于什么心态?

女儿讨厌他又是因为什么?

结尾说要去找女儿,但那个火烧的类似祭祀活动又是什么?

为啥最后要拍这个?

打来的公用电话想表达是女儿吗?

真是一头雾水。

总之是个看的很辛苦,到结尾也没有释放感,反而疑问很多的影片。

感觉还是去看原著算了。

 9 ) 和韩国电影《那家伙的声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6日本悬疑片《昭和64年 后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3。

前篇铺垫,后篇侦破,因此后篇要比前篇好看很多,前篇过于剧情化,后篇才展开侦破脉络。

故事很有日本悬疑作家东野圭吾的味道,不是简单的犯罪侦破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影片并未在凶犯的犯罪动机上着墨过多,更多的是体现凶犯以外的角色们如何在时过境迁14年后寻获陈年罪案的凶犯。

由于时间跨度14年,所以影片有些难以服人的硬伤,比如说,有人模拟14年前的路线犯案,但14年前的地点在14年后全都在,这未免缺乏真实性,要知道14年来会发生太多太多的变化。

再举例,影片结尾时找到了14年前的那辆车,难道这个地方14年前后一直原封未动吗,那辆车14年来没人动过吗,光是被人拿去卖废铜烂铁的可能性就很大,怎么可能14年来还在原位呢?

老父亲凭借对罪犯声音的记忆寻获凶犯,这一剧情让我想到了韩国犯罪片《那家伙的声音》,两部影片的着眼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是侦破陈年旧案,二是警局内部斗争,凸显男主在警局内部斗争的泥沼中中把持正直、坚持正义、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职业品格。

前篇在片尾有后篇简介,后篇在开头有前情提要,前呼后应,这使得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视剧一样。

影片有一处硬伤,就是片尾男主与凶犯搏斗时,凶犯其实根本没有可以搏斗几个回合的机会,因为男主是刑警出身,制服罪犯轻而易举,根本不存在和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招的机会。

这种硬伤在其他电影中也见过,当然,如果警察一招制敌,电影就看着没啥意思了,电影是要有戏剧性的,不能太写实。

 10 ) 来一个三俗的题目—父爱

在影院连坐4小时没跑厕所的看完了,剧情铺得很开,略拖沓,众记者只是复杂了局势,没感觉有推动情节的作用,略烦。

(花了4小时和120块还是要留点什么,以下有剧透部分)故事讲的是父爱吧,利用父爱犯罪,始于父爱去侦查,也是利用父爱好好惩戒了罪犯,以其之道还施彼身。

本片唯一触动我心灵的是也是真相揭露的时候,雨宫对于女儿被绑架当时所发生的细节一直都牢记心中,连当时自己被罪犯耍的团团转时,途径小店里坐着的女警员,虽只有一面之交,却能在十几年后一眼便识出。

更是凭着自己的记忆,想去找出仅仅用电话来与自己联系的绑架犯的声音,不断地用公用电话打了将近一整本电话簿的无声电话,一家一户地去分辨,当终于找到是绑架犯的声音,雨宫失声痛哭……这段营造的氛围还是不错的。

用了整整上部来铺垫,2小时过去了,放字幕说中场休息,当好多人被忽悠都起身准备奔厕所,下部又开始了。

接下的1小时揭露了真相,当感觉没啥好演了,看了下手表,发觉还有1小时。

剩下的1小时全部用来展现主角的英明神武。

最后终于结束了……4小时也算是个人生体验,也证明了有一颗良好的肾!

《昭和64年后篇》短评

拍得很细,但是需要一些警察组织和记者俱乐部的背景知识,如果没看过社会派或者警察小说会不太明白,能听到很多观众的议论,大牌云集,镜头一晃而过的熟脸太多,不是单纯的推理悬疑,所以略水土不服

7分钟前
  • 二力
  • 还行

这么华丽的演员阵容

12分钟前
  • 马克西米利安
  • 还行

修改不反对,但现在这个结局确实有点别扭。原作通过三上的视角展示了&amp;lt;64&amp;gt;事件深不见底的“黑暗”,不仅是事件本身,从个人到团体,再到整个社会都被这股&amp;#34;黑暗&amp;#34;笼罩着。所以最后&amp;lt;64&amp;gt;事件真相大白后的那道“光”或许是最美好的,而不是现在这个结局所展示出的三上个人英雄主义,正义感变得只剩违和感了

16分钟前
  • xxhhcc
  • 较差

后悔看系列。后篇上来先剧透得透透,剧情却蠢到逼哭人,拖拉得让人翻白眼。单发布会记者冲突的情节就重复3遍足足占用25分钟时长。受害者追查疑犯的过程本也算感天动地,可过于戏剧性也就丧失了可信度。还有这蜜汁卡司阵容,已非豪华能够形容,简直是诡异,演员表都写不下了吧,奇怪是怎么集结起来的?

19分钟前
  • 匡轶歌
  • 较差

历史终将反复,以稍有不同的形式

20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电影院观感多一星

21分钟前
  • dead猪3
  • 推荐

真心欣赏不来日影。。。

23分钟前
  • Yag
  • 较差

后半段显得没有张力,完全是拖时间

28分钟前
  • 最后一页
  • 较差

感受到了当年松本清张的味道

29分钟前
  • 灮。
  • 推荐

往事并不如烟。

34分钟前
  • janes
  • 还行

其实,前篇和后篇是可以浓缩成两个小时的版本的。。。小田和正演唱的片尾曲倒是真心不错。

36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还行

閃回之多,已經沒辦法分清哪是回憶哪是現實。

41分钟前
  • クーナ
  • 较差

节奏太慢了,慢的闷死人,扯成两部电影其实有些多余。减分了。

43分钟前
  • moer
  • 较差

我本以为后篇会好一点的……结果依旧是垃圾…记者是一群神经病 警察也是一群神经病

45分钟前
  • 冰美式瘾者
  • 很差

没预想那么差,只是绑架事件之后成了三上的个人秀,警察局沦为陪衬,最后二渡讲的那句“你改变了县警”更是违和,拍着拍着就跑偏的感觉。

50分钟前
  • Nevermore
  • 还行

前篇副标题“怒涛”积攒能量爆发,后篇副标题“恸哭”转向感人真相;后篇开场就马上高燃状态,但没维持多久,骚动的场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剧版。二渡这客串角色的戏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联起来。结尾改编部分显累赘,严重失分。若喜欢故事,推荐日剧版更多惊喜(尽管剧情几乎一样)。

55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4个小时啊!坚持看完了。。。瀬々还是拍粉红片吧

56分钟前
  • mo酱
  • 较差

悬念很一般 剧情还是不错的

59分钟前
  • 也卢
  • 还行

谜一样的双眼之谜一样的声音

1小时前
  • 申由己
  • 推荐

后篇逐渐进入正题环环相扣。很有社会意义。

1小时前
  • 花先森的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