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的末日
יוני אפס,June 0,June Zero,六月零日
导演:杰克·帕特洛
主演:Koby Aderet,亚当·加贝,扎西·格拉德,Tom Hagi,罗坦·凯南,约阿夫·列维,诺姆·奥瓦迪亚,乔伊·列赫尔,阿米·斯莫拉特齐克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美国语言:希伯来语,西班牙语年份:2022
简介:1962年,在一场公开的审判之后,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屠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终于被送上了绞刑架。一位早熟的利比亚移民少年、一名紧张不安的狱警,还有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电影将从这三个人的不同角度,亲历这一犹太人历史上的复仇大事件。详细 >
角度选择虽然刻意但也厉害,历史和现实的三重悖逆,要dont foget,不是要only remember,但是我们只能用remember来对抗foget,其实主题上还是蛮深刻的。第二章节居然能拍出一丢丢喜剧风格,算意外惊喜。
视角挺特别,围绕纳粹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被执行死刑,刻画了事件中的三个相关角色:在制造焚尸炉工厂做短期工的阿拉伯裔惯偷少年、看守艾希曼的狱警,以及一个身在波兰向集中营游客讲述自己经历的犹太调查员(这个角色的段落明显是硬插进去的,虽然整部电影是明显分段的结构)。这些角色塑造的都有点讨厌,阿拉伯男孩的偷瘾简直无法遏制,做事近乎无法无天(被他老父亲衬托的更明显),似乎符合以色列的阿拉伯裔族群的负面刻板印象;狱警则对艾希曼的人生安全高度紧张,工作日程巨细靡遗,活脱脱一个精神高度紧绷的苦命打工人,对待理发师的态度也令人不适;那位调查员与别人关于如何看待集中营经历的对话也寡淡无聊,无甚见地。电影的视觉呈现很有特色,配色浓烈,整体有种燥热、尘埃落定的历史感。独特的选题视角并没提供什么新的历史介入角度
曹贼必须死
我记得的全部,是当大多数人都在为片尾曲着迷的时候,我却偏偏喜欢上了剧中这首一闪而过的歌。
本片可以和2018年的《最终行动》连起来看,基本无缝衔接。片中理发师的一句话惊世骇俗:你们以色列人搞反了,不是你们俘虏了他,而是他俘虏了你们。
火葬主线其实构思还不错,但三条故事线实在是略割裂,并且说教味太重。
从三位不同年龄、不同遭遇的以色列人,来讲述各自的成长和二战带给以色列的伤害&复仇
历史的一部分、被遗忘的男孩。
16毫米的胶片质感真的是无与伦比!三个不同的人物视角和不同的叙述方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并在同一个沉重的主题之下讲述历史的多面性。电影没有没有歌颂苦难,也没有夸大其词,它既是当今动荡时期的寓言,也是历史的教训。
2022金鸡展映2022.11.12
小男孩演得好,浑身倔强,被遗忘的男孩这个角度也算是二战题材中比较有新意的,只是中间有些支线不太清晰。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超越了《利益区域》的。不同于《利益区域》中如同真空般的历史观察视角,《艾希曼的末日》讲述的三条线都紧紧衍生于不同却连接的历史背景中,人们在那个即将来临的“艾希曼的末日”前,背负着自己的背景,有的沿着它继续前进,有的离开它,有的则通过不断的回忆在强化它。最后,孩子的未来被这一历史事件深深影响。这部电影更加完整、平实但却意蕴丰富。我特别喜欢第三个男子和女子争论回忆究竟因为是伤痕与痛苦而被私人化,还是应该被成为所有人不应忘记的公共记忆的一部分。导演并没有给出道德是非上的判断,但这才是最好的
被书写的历史无法记录每一个参与者,但每个亲历者的心里都刻着那段历史。
并不是只有结构或者主题先行,作者给出了对待历史和真相的态度,也给出了个体面对历史和真相时的处境,当虚构和戏剧性足够精确,严肃也就渗透出来了。
欺负小孩。。。
阅毕
几个故事衔接不错,构成了独特的视角。
试图通过一场戏剧性的火葬串起一段民族记忆以及对历史存在的思辨,但文本比重的分配组织委实一般,从造炉到火葬本身的一气呵成连贯性被强行打断乃至硬塞两段表达显得刻意和匠气,倒真不如从头到尾通过孩子的眼光审视这整个过程更好
小偷小摸顽劣少年,恪尽职守的神经质狱警,仪式感满满的艾希曼之死,埋藏在犹太民族内心深处的扭曲痛苦与复仇情结,以碎片化、漫笔式、松散的方式絮絮叨叨,消耗了整部电影的结构和张力。
电影不直接涉及纳粹或阿道夫·艾希曼本人的罪行,而通过三位主人公的眼光重温了艾希曼被处决前的最后几天。但只有开头、结尾涉及男孩的成长部分好看,中间两个部分相对突兀。但我能理解导演的意图,试图将以色列的众多目击者,与艾希曼的会面(或者说是与历史的触碰)让观众更充分地了解大屠杀幸存者,与新以色列社会做勾连,去寻找一种让他们的声音被社会听到的方式。影片结尾,那个已经成为老人的男孩,想要证实自己参与了历史,但历史必须需要证据来证实,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