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来也明白了,作为演员,在一部作品里面,你必须完成你的功能。
只要出现在镜头前,就必须要完成你的任务,你的角色任务。
不是说一场戏你把它做满、做足,一定压过对手才是好的。
在这个角色的功能性之内,把它发挥到极致,就OK了。
电影《密战》是一部“老剧新拍”,致敬了1958年的经典红色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剧中男女主角林翔、贺兰芳分别对应了经典的荧幕角色李侠和何兰芬。
但《密战》不是简单的对老片加以翻拍,而是在情节加入了新的故事脉络和影视元素,力图使其更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演员朱一龙在《密战》中饰演了钢琴师岑子默,同时也是一名地下党员,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拜男主角林翔为师父之后学习发电报,最后就成为了一个地下工作者的骨干。
作为《密战》中的配角,朱一龙在剧中的出镜时间加起来仅有七分钟左右(不完全统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配角中的配角。
然而用行话来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岑子默这一角色即使在整部影片中着墨不多,但是对演员本人而言,在每场“岑子默”出场的戏里,他就是自己的主角,是独立存在并需要通过演技来丰富血肉的“主角”。
01 岑子默角色的局限1、与主角高度的同质化人物定型化是类型片的一大特征,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红色谍战片已经累积了大量相似的人物群像。
“岑子默”作为热血的爱国青年,自然而然贴上了正义凛然、信仰坚定、为了理想舍身忘死等深入人心的固有形象,整体而言,他与剧中其他爱国青年的角色并无很大的差异。
从角色的外型气质来看,他也与主角林翔有种一定程度的类似。
作为钢琴家,他沉稳优雅;作为报务人员,他专注机敏;作为地下党员,他不畏牺牲,以上元素在主角林翔身上都能找到。
可以说,岑子默就是年轻版的林翔,是千千万万中共地下工作者的革命理想和精神气质的传承人。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的解释,“一个配角的人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角设定上无法顾及的元素。
主角性格中缺失的元素越多,配角补位的空间就越大,主角缺失的元素越重要,配角的戏份就越讨巧”。
比如剧中岑子默的发小梁栋,身为投靠日本人的法租界巡捕,行事既有为虎作伥的恶的部分,也有出于人性的良善的部分,即使一度为日本人卖命,但最终还是迷途知返、投身革命。
所以在此剧中,梁栋出现的镜头往往可圈可点,时不时有闪光点出现。
如此可知,配角岑子默自一开始就很难出彩,人物设定与剧中的主角、其他配角都有高度的重合,这样高度类型化的角色,要演出来不难,要演好并不容易。
2、浪漫主义的审美需求谍战剧受到大众的欢迎,在文化层面上反映了大众浪漫主义的审美姿态和价值取向。
这种审美取向使得在塑造英雄人物时,往往对人物形象采取浪漫化的处理方法,正面人物往往被设定为俊男美女,以符合“英雄美人”的审美趣味,使观众将自身的情感投射于角色身上。
岑子默这一角色也不能免俗的带有上述“浪漫主义”色彩,英俊潇洒、充满文艺气质的爱国青年,在鱼龙混杂的华懋饭店以风度翩翩的钢琴师身份作掩护,时时与敌人周旋,不断结交三教九流。
事实上,真实的特工往往外表不引人注目,其生活场景也尽量避免涉足复杂的场所和环境,以尽可能不引人注目的姿态来确保传递情报的隐秘和安全。
隐蔽战线工作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无声处”三字,才是谍战题材的魅力所在,浪漫主义的审美导向固然重要,然而如果能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将更好地驾驭此类题材。
岑子默这类角色所虚构的历史图景,某种意义上反而削弱了“谍战”题材的独特美学意蕴。
02 表演者演绎的分寸1、微表情的准确运用作为《密战》的配角,演员朱一龙应该说是完成了他的角色任务。
岑子默在全局中的戏份并不太多,很多场景都是按秒来计算出镜时间,但是这个角色却始终贯穿全剧,是故事情节中一条不可或缺的线索,用演员朱一龙的话来说,就是“每场还挺有戏、挺有意思的”。
比如在本剧的重要场景交通员“大猫”牺牲的那场戏中,朱一龙很好地诠释了热血青年在目睹战友被捕时,一方面本能地想冲上前不顾一切帮战友脱困,但另一方面,身为地下工作者,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的矛盾与痛苦,他用恰到好处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演出了其中的隐忍与克制。
镜头中,当看到“大猫”被围捕时,第一时间,岑子默的脸上闪过了愤怒表情,继而他蓄势而发,想冲上去营救“大猫”。
此时,“大猫”却甩给一个他警告的眼神。
岑子默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动作渐渐停止,表情顿时转为焦急和茫然无措。
而在“大猫”从二楼护栏摔下来再无法逃脱后,惊愕、痛苦、悲愤在岑子默脸上一闪而过,他下意识后退了一步,但眼神立刻警觉地看向别处,生怕自己的真实情绪被敌人所察觉。
朱一龙在谈论到“大猫死的那场戏”时,他说,“当时是真的有那种感触,看剧本的时候不会那么大的感觉,但演的时候感受就特别强烈,那种特别想做点什么又确实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
……所以拍那场戏我哭了,真的觉得特别难受”。
从画面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岑子默眼眶微红、嘴角颤抖,情绪无法克制地有些许外露。
在一般人的预想中,此时此刻的岑子默应该极力保持面无表情与肢体的静止,但是演员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用了很多细腻的小动作和微表情来诠释内心的情绪,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展现出来。
我以为,演员朱一龙对这个场景的诠释是恰如其分的,岑子默此时此刻的表现正与他“青年革命者”的人物设定是相匹配的。
岑子默从事革命的时间不长,尚未经历太多血与火的洗礼,尚不能做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他无法克制地流露出痛苦和愤怒,是完全合理的,演员朱一龙对此的演绎,也是恰到好处的。
2、多向度的人物内涵演员朱一龙扮演的钢琴师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展现了兼顾优雅与勇敢的热血进步青年形象,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但是如果仅从这个方向上着力展示人物特质时,岑子默这个人物又略显得单薄。
人物并不是静态地生活在固定的场景里,每个角色在整体故事框架里都应有着多元的面貌,只是故事的讲述者、影片的观赏者只能从一个视角观察,所以那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往往只能呈现单一的、片面的形象。
可喜的是,岑子默的表演者在为数不多的镜头里,赋予了这个人物一些生活化的细节,为这个在弄堂中长大的钢琴师增添了市井气和真实感。
剧中,梁栋因心情郁闷而在楼下射击酒瓶发泄,偶然路过的岑子默主动给他递烟,陪他聊天。
面对发小“从小到大,你就喜欢当好人,但我告诉你好人没好报”的质疑,岑子默吐着烟圈,颇为戏谑地反问:“做好人也有错吗?
”他没有义正言辞地纠正梁栋的想法,采用的姿态也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无所谓,吸烟的手法也颇为老练,实话说,镜头里的岑子默与模式化的单纯执着的正面爱国青年形象略有反差,但也正是这一点反差,一点隐隐约约的江湖气,让岑子默这个形象不那么平面,同时也带给观众一些关于他的成长经历的想象空间。
相似的处理手法也出现在林翔被捕后,兰芳、岑子默、梁栋三人因怎么去营救林翔而产生争执。
兰芳在马路上差点被过路的车辆撞到,没想到车门一开,秦老板的小妾从车里探出头来,娇滴滴地唤了句:“子默”。
此时,镜头中岑子默的外在气质立马有了改变,变得有些游戏人间的意味,这与影片前端,秦老板小妾曾从二楼包厢向弹琴的岑子默招手示意遥相呼应。
在华懋饭店的花花世界里,风流倜傥的钢琴师到底有过什么故事,特务头子的小妾与他是否曾有过遐思,都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这条人物故事线丰富起来。
同时,这个情节也承前启后,推动了剧情的向后发展。
结语在每一个角色当中,其实我都在做自己心里的一些小的突破吧,不管是角色还是在表演上,所以一点一点突破……(岑子默和我自己)都有自己的执念吧,有自己想要去追求的东西。
岑子默这个角色在《密战》中戏份不多,作为完成一定角色任务的功能性配角,在全剧中负责推动剧情的发展,承前启后,贯穿始终。
该角色因为天然设定的局限性,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大,并不是那种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念念不忘的人物。
演员朱一龙在表演中很好地把握了配角配戏的分寸,尽可能完整、丰富又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岑子默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在人物塑造上可圈可点。
最终,大荧幕上呈现给观众的“岑子默”,是演员朱一龙作为表演者的用心和诚意,镜头不多,仍犹有光彩。
你的用心,我们收下了。
彩蛋 观影写评时收获的小知识【中共无线电电台的创立】中共在隐蔽战线的无线电工作可以追溯到中央特科时期,特科的四科为无线电科,负责人为李强、陈寿昌。
早在1928年10月,中共中央就决定建立无线电通讯。
1929年冬,李强在上海英租界装配出电台设备。
1930年涂作潮(《永不消失的电波》原型人物李白的电台机务老师)回国协助,李强带着电台潜入九龙,从香港沟通上海,实现了中共首次远程无线电联络,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无线电电台就此诞生。
【林翔与岑子墨师徒传承的故事原型猜想】经典老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男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李白,1905年5月生,湖南浏阳人。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派遣李白到上海建立电台,担任与党中央的秘密通报工作。
李白遂改名李霞,在位于法租界霞飞路的一幢三层楼房中隐身下来。
他还由此结识了另一位隐蔽战线的杰出战士——涂作潮(外号“木匠”)。
1939年冬,涂作潮奉命培训报务员李白的机务技术。
在威海路338号的福声无线电行,涂作潮化名蒋林根(或蒋贵庭),是老板兼师傅,李白是账房兼学徒。
【10厘米的电线圈】经典老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制作了在外观上和当年完全一样的道具,主角李侠,抱着卧室内的收音机,上阁楼去收发报;他右手抄报,左手微调无形收报机的旋钮……但老电影没有继续展示的是,1942年9月15日,日本人闯入前的刹那,李白卸下了那根只有约10厘米长的电线,从窗户扔出去了。
这个场景在《密战》中进行了还原,林翔在被捕前的最后时刻,用力拆下了发报机上的红色电线圈。
这就解释了当时日本人抄出了发报机,摸着仍然发热的收音机束手无策;也解释了影片中,日本人方面的无线电专家在做完技术鉴定后会说:“从林翔家里缴获的是一台单向发报机和一个普通的收音机,根本算不上什么电台”,这才有了后续营救林翔的可能。
【犹如指纹的发报手法】“发报手法就像发报员的指纹,没有两个会完全相同。
所以,模仿别人的发报手法,是有效的隐蔽手段。
”——这是《密战》中的台词,也是岑子默迷惑敌人营救林翔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这个桥段不是编剧的杜撰。
我党无线电工作先驱王诤(后任我国四机部部长),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无线电工作起步时大胆启用的国民党军归化的技术人员,他能从发报手法中判断敌军报务员的所属部队,为及时准确掌握敌情提供了依据。
最后,借用电影《密战》的结束语:“谨以此文献给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以及所有为新生活奋斗过的人们”。
该影片以抗日题材为背景,讲述了我党林翔同志和兰芳同志在党的领导下,结成“假夫妇”与日本侵略者和伪政府特务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
在影片中,虽然有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侵略者卖命,然而也更不缺乏那些为了民族和国家大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
这些英雄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动颇深。
最令我感动的是岑子默,他的不忘初心。
他是一个在战争中和组织失去联系的流浪儿,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回家去,回到自己温暖的党组织中去。
在失去联系以后,他没有依靠自身掌握的党的秘密去投靠侵略者以谋求荣华富贵,而是时刻关注上海的动向以寻找自己的家——党组织。
当找到组织的踪迹之后,他冒着暴露的风险,去营救地下党员,去寻找自己的组织,这是难得可贵的。
2017年的片子2021年第一次看。
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实在没有给五分的欲望。
那个小日本露大腿抽大烟最后出场拉直头发的寓意是啥?
武术设计不错,不过要是隐秘战线的英雄们都有这个本事就好了!
估计被一些“专家学者”批判的一无是处了吧!
被捕后的酷刑设计不错,看的人揪心,和风声相比就逊色了。
主演们演技都不错!
只是郭富城和赵丽颖的俩夫妻情感进阶有点快。
金瀚的表演惊艳了我。
这个电影抽烟镜头很多啊!
金瀚抽烟,朱一龙抽烟,赵丽颖抽烟,只有郭富城没抽吧。
另外那个因为女人发出声音被发现这个实在是太老套了,结尾就有点草率了!
根据百团大战和太平洋战争的时间推断,影片的背景大约是1941年上海的法租界。
主题当然是抗战中共产党员的革命斗争和革命精神,节奏还是比较紧凑的,剧情推进也比较合理。
郭富城先生作为主角的表现是让人敬佩的。
在影片中他的动作戏是比较多的,而且强度也很大,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演员和歌手的状态非常不容易,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职业的敬畏。
朱一龙先生把岑子默表现地很好。
岑子默作为配角,独立场景并不多,但是失去组织时候的茫然和焦急、找到组织的欣喜以及打戏都很厉害。
非常期待朱一龙先生新的荧幕作品。
“在这个时代,要么做个坏人,要么做个死人。
”我们的近代史是不幸的,但我们更多的或许是“怒其不争”。
好人可能在那个年代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若是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选择做个好人,我们的民族将会是团结而伟大的。
在战争中,难免会遭遇亲友逝去的打击。
这个时候人是会绝望的,但带着对于亲友的记忆活下去也许才不算辜负他们的牺牲。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不论是主题还是演员们的表演,都是值得去一看的。
不确定提到的算不算剧透,一点小想法而已因为里面有几个我喜欢的演员,所以看了电影,这部电影画面很有质感,拍摄手法也挺好,郭富城跟张翰那段追逐战印象深刻,但我们要看的不是那么多幸运。。。
女主一开始被抓到的时候就因为照片没有她就被放了??
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看过太多抗日片,总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剧情的逻辑不太行,看的时候会有一些片段是黑人问号的表情,就根本想不通怎么他们的警惕心能这么差??
但演员们都挺好,起码不让我出戏,最后郭富城跟张蓝心在车上的时候的打戏挺精彩的。
嗯,就这样
2017年11月2日,采访郭富城。
很珍贵的一段经历,毕竟又是一位既没架子又有热忱的天王,或者说,好演员加好歌手。
十几年前,大家还在惊叹郭富城演技竟然那么好。
但如今,他越来越是位好演员的事实,就如同春华秋实一般,揉成了自然而然的印记。
难怪谈及《密战》中的再下一城,他可以笑言一句“此刻,是最好的时候”。
化身林翔,深受感动■钟少雄导演说,你是他的第一人选。
郭富城:对啊,我记得在拍《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他来探班说这个角色,对我来说就很吸引。
对演员来说,有趣的地方是,你拍一个作品,很多时候会是传承一个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可以得到中国观众的支持,这是我最希望的。
■拍戏前对林翔有什么了解?
郭富城:我有看他的书,从小开始,怎么成为烈士。
林翔的原型李白是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一个隐秘战线的情报员,负责打电报,被捉到后有很多酷刑,但都能坚守岗位。
大家知道他身份是什么,但他性格怎样呢?
内心的热情在哪里呢?
为什么要做这份这么危险的工作呢?
你要去了解他,呈现给观众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对林翔的塑造有什么改动?
郭富城:有他真实的一面,尤其是发电报。
电影前身叫“永不消逝的电波”,发电波的人物才是最主要的灵魂。
而在情节上,他变成裁缝,在真实的故事里,他是用另外一个身份去隐藏,影帝孙道临在《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中就是一个卖杂货的商人。
■改编是为了让现代观众更加接受?
郭富城:对。
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灵魂上是没有改过的,为民族的牺牲是有传承的。
但当然,要塑造很多人物才成为一部电影,而且要更加丰富每个人物。
■塑造林翔时你怎样揣摩他的性情?
郭富城:他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
表面好像很酷,因为不可以表露身份,但当发布时,他的情怀就完全在电波里。
将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传到总部,不可以有任何差错,那段时间他会把儿女私情全部放下,这也是电影挺深刻的情节。
■你对兰芳(赵丽颖饰)说,“要胜利,就要先成为一块砖头。
”砖头意味着什么?
郭富城:当然是去鼓励兰芳,因为她也是党员,肩负责任,让林翔可以成功地将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传开去,而且不会泄露行踪。
但在这过程中,兰芳遇到很多挫折,看到很多战友牺牲了。
在那一刻,她要冲出去为牺牲的同胞正面冲击,林翔就跟她说这句话。
砖头表示,可以是很坚韧的一个人,遇到任何挫折,都不容易像玻璃一样碎了。
而砖头也是累积的,你要让整个民族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战胜日军侵略,就必须是一块砖头,跟每一个战友一起,合力变成一个很巩固的房屋。
■片中浪漫戏份是否比较少?
郭富城:其实浪漫都是在过程中。
被人追捕时,他们产生一种默契,一种承诺,而为了整个民族,他们要放下平常人的生活,所以林翔同兰芳的情感基于革命与牺牲。
电影写了很多关于这个的情感,当你看完就会细味,有经历的、比较成熟些的(观众)会有好多回忆,而年轻人就会知道,除了大家拿出来讲的英雄,还有很多为国捐躯的烈士,其中一位就是李白。
希望借助这部电影,让中国人能有团结的心,而且也向这帮为国家牺牲的烈士致敬。
作为演员,继续拼命■你“希望观众看到又一个不一样的郭富城”,这次最不一样的是什么?
郭富城:这次最大的特色是扮演了真正的历史人物。
里面还有个老妆,请了韩国特技化妆(团队)来做,也是我从来没试过的。
他要做乞丐去捡一些零件,然后组合成(电报机),再发布出来,这个情节挺吸引人的。
另外,我完全不知道电报是怎么打的,当时找了一个老师——真是一个情报员,一个老兵,为社会、为国家做过很大贡献——他讲了一些当时的故事,处境是怎样的,如何去发电报,以及发电报的速度。
■具体是怎样的?
郭富城:每一个字都由4个数字组成。
比如15951778,那就代表师徒。
一个字用五个手法打出来,所以发的频率是很快的。
很少有电影有机会,让我学到打电报的知识,我觉得很有趣,而且有别于我以前演过的角色,又看到一个更不一样的自己。
■你说,“拍戏不容易,要拍好这个角色更不容易”,扮演林翔什么最不容易?
郭富城:当你了解、进入角色之后并不是太难,可是很多时候会被情节感动,从郭富城来说,可能我拍到那场戏,已经忍不住泪崩了,因为我看到其他人牺牲。
但在角色里,你要做出坚韧的态度,这跟我本身的性格是相反的。
■片中你还挑战了一段8分钟没有对白的戏?
郭富城:是。
这8分钟里一边见到战友离去,另一边又被人抓,包含了很多民族意识、爱国情怀,什么都有,情绪非常复杂。
不过导演本身挺懂商业电影,所以拍的节奏很快,不是8分钟一个镜头。
■酷刑戏最难的是什么?
郭富城:大家在零下几度穿着羽绒服,而我是光着身子,然后给泼水,真的太冷了。
而且受刑时给他撒盐,当胶水溶到身上也会受伤,盐洒进来,真的地方比假的多。
■你还为《密战》受了很多伤。
郭富城:从演以来没试过受这么多的伤。
我的十字韧带弄断了,康复了九成。
剩下一成必须要做手术,而且休息6个月,但我的工作太忙太密了,就没办法去动手术。
但是当我进入这个角色,想到李白,我告诉自己,一个人能够牺牲他的生命,我的伤算什么?
希望你们看到的不是郭富城,而是烈士李白。
■你依然在接拍很多拼命的角色。
郭富城:此刻,是最好的时候。
我觉得现在的演技,或者对每个角色的分析,会更深入,因为人生的阅历厚了。
对生活的沉淀,或者对一个角色的了解,都与生活的过去有关系。
所以,拍电影的时候,你要很希望将一个角色赋予他,而不是把郭富城演出来。
我一直都说,想演一个不一样的郭富城,就是演一个不同的角色。
就是电影的角色在这十几年来很少重复,除非是续集。
我希望可以演活电影里的角色,我也很开心可以演林翔,这是一个很不一样的角色。
(原载于《看电影》)
谨以此纪念无名英雄们,每次看战争片,心里都很难受,在那样的年代,愿意为别人牺牲,为了别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好多英雄都没有留下名字。
不敢想象,该有多大的勇气,心疼祖国付出了生命的无名英雄们,历史需要被铭记,不该被遗忘。
主演们演的很好,从不懂,莽撞,经历了种种终于成长。
张瀚的情绪处理到位,从混混,汉奸,成长为愿意与日本人斗争,愿意去牺牲的英雄。
郭富城是成熟的英雄形象,稳重,有智谋,温文尔雅不动声色。
赵丽颖从认为只有冲到前线才算战斗,到后来知道了战斗有很多种形式,从一个小姑娘成长了。
张蓝心的演技也不错,真的有让人恨的日本人的感觉。
主演们都好厉害,中国需要这样的抗日战争剧,铭记历史而不是那些抗日神剧。
你善良,低调。
受了这么多年委屈也不说。
我是慢慢去了解才发现你,懂得你。
你真的值得别人去喜欢,去欣赏,希望你有更多的好作品。
愿世界待善良的你以温柔 你善良,低调。
受了这么多年委屈也不说。
我是慢慢去了解才发现你,懂得你。
你真的值得别人去喜欢,去欣赏,希望你有更多的好作品。
愿世界待善良的你以温柔 你善良,低调。
受了这么多年委屈也不说。
我是慢慢去了解才发现你,懂得你。
你真的值得别人去喜欢,去欣赏,希望你有更多的好作品。
愿世界待善良的你以温柔
昨天无聊,在视频上看到这个电影,整部电影我觉得就应该是翻拍永不消失的电波,哈哈,暴露年龄了。
但这翻拍的真是一言难尽,郭富城不是在演地下工作者,好像还是在演香港的警匪片里的警察,赵丽颖整部片子里头我不知道在干啥,就像个花瓶摆来摆去,朱一龙的妆发有点吓人,也许是为了表现艺术家的气质,但是没表现出来,像个小跟班似的,跟着郭富城和赵丽颖后面转。
整部戏最值得表扬的是张翰,无论是从外形还是从表演,都表现的不错。
所以这4分是给那些为新中国牺牲的地下工作者和张翰的。
战狼、密战,张瀚的角色都是逐渐洗白,由懦弱到血性的转变。
门缝中留下的眼泪既是愤怒又是无赖的融合,有着抉择的艰难,为后面白化埋下伏笔。
天王就不用说了,沉稳老练,眼神中就能透露出坚定的信念;颖宝给整部剧情感润色,能捕获人心的,除了剧情,还有情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剧情高手。
最后确实像神剧收尾,几个人能全歼日本兵有点脱离实际;抗日题材太多,这种司空见惯的剧情容易形成噪点。
总体来看,题材不错,整体还行。
我想说有些人真的不适合大荧幕
亮点就是片尾曲金志文《永不消逝》
剧情漏洞百出,剪辑乱七八糟,赵丽颖的配音不好,但是不可否认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发挥的很稳定,有几个部分值得品味。
郭富城真的帅!赵丽颖真的不行啊!全程猪队友………张翰倒真是有点演技了的说。另外,感受到了朱一龙的帅点。
为什么要这么苛刻?喜剧片不就是图个乐子?反正我笑了,值回票价!
在危机四伏的敌占区,争分多秒的送出有价值的情报。
怎么呢?这电影挺好看的啊。尤其任达华酷刑天王的那段。看着疼死了。不敢睁眼瞧。那年代革命前辈都很不容易。
改头换面的《密战》,正常发挥的天王,俏美条正的丽颖,腿长惊艳的蓝心,一心耍酷的塘主,还我古装的一龙,永不消逝的电波。
烂到离谱
到前线去,到需要我的地方去。
郭天王啊!拍的什么,特效太假了
现在几乎拍不了什么其他题材的片子了,写个剧本想过审能改到你死,好剧本改成大烂片
天王的演技都很棒啊,细节处理的很好(✪▽✪)其它几位青年演员也不错。
这片的演技担当是老艺术家奚美娟,身材担当是郭富城,大头担当是我龙哥(我真的是真爱粉)意外担当是张翰(都说他没演技我脚着还可以啊)剧情?昂?逻辑?昂?(发出居一龙的声音,此处脑补表情包)
为烂片写墓志铭。
作为《永不消逝的电波》现代版本,《密战》拥有更接近当下人群的喜好特质,却是精华糟糠兼带了,而且后者比例更甚,尤其是影片的结尾部分,神剧氛围极其强烈,过于夸大则不可避免减弱了人物的张力。合家欢的结局不必强求,不然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而已。
阵容强大,剧情弱鸡。
刷单子突然不记得看过这部了,于是重刷。。。哈哈,看了一部偶像谍战片啊,真的是全新类型。郭富城加张翰和朱一龙,导演的滤镜硬是把旧上海桥拍出了伦敦桥的质感,绝美。。。龙女郎张蓝心最后十分钟此女隔壁片场窜过来把偶像片掰成了成龙的喜剧动作片,最后没有最后,直接结束了。。。哈哈哈哈哈至于赵丽颖确实稚嫩,可以忽略不计吧
可能是看过太多弱智谍战剧,就觉得没那么拉胯,至少动作场面还行。6.0
开头很多细节都不错,甚至能够打击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但是后面的主要情节,尤其是涉及重大的“机密”,还有最后的逃亡,反而是太过于理想主义色彩,超乎现实安排。感觉还是太过草率马虎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