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说一下这部片子的。
田壮壮,我比较尊重的导演。
张震,也是文艺片的腕。
这部电影,从镜头,调度,节奏来看,完全没有错,有些固定镜头甚好。
可我就是觉得不对。
这部片子就像冬天落在外套上的一片雪,感觉不到它的温度。
是少了一种精髓性的东西,如果是说围棋,那围棋的精神,棋的境界讲的不到位。
如果是讲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好像有些到点了,但去除字幕,这部电影的影像表达能力简直奇差无比,无法支撑剧情。
就像写毛笔字那样,下笔的时候是弱弱的,但把宣纸拿开后,笔峰要力透纸背才算高明。
田壮壮倒好,大量的远景中景,固定镜头,这下笔倒是淡淡的,但拿开那些字幕,整个故事完全没有型啊!
这不是文字的影像化啊!
画人,画事,画境界,这三者田壮壮没有一个处理好的。
可惜了,田壮壮在这部电影是有野心的,我看到了。
但电影真的不怎么样。
吳清源 有日本電影的輕薄和器物之美:木制棋盒,棋盤上的金色經緯。
服裝是和田惠美,因此服飾就難免獨異出來。
開頭的一小段紀實印象很深。
04年導演帶張震拜訪仍健在的吳清源夫婦,夫婦倆說居所周圍多猴,猴也有幫派。
小時候看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是說因爲戰亂下了十七年的十番棋爭霸。
吳清源 則未迴避吳生命的另一大主題:信仰真理。
於是電影一半篇幅在講民間宗教團體,吳的信仰、信仰失落。
但多麽沉重都被小心輕放了。
我不知道是由於吳本來的生命面貌還是因爲編劇阿城。
張震為戯清減不少。
有一場徵兵體檢,總不能露出肌肉。
吳因爲陳舊性肺病免於兵役,他測肺活量,在他後面測的人與之形成對比。
幾乎沒有電影依張震建築起來。
牯嶺街 當然不能算。
最好的時光 也不是。
其他的他都不是主角(天下無雙?
1/4主角,地下鉄?
1/2,麻將?
happy-together?)。
但 吳清源 卻是。
因爲吳的生活外觀並不戲劇化,戯就出在張震的走姿、盤腿、食粥、觀棋上。
請他務必追隨天賦的先輩,在廣島棋賽中死于原子彈的老師,戰後因下不成棋自殺的對手兼老友,“對我恩重如山的人都紛紛離我而去”他卻僅有一次以腰帶懸梁,扎結扯扯,試驗牢度,到底沒有這麽做。
吳是天才的高蹈與木楞。
爲數不多突如其來的失控:在小屋裏獸走,在荒郊下車蹲身慟哭。
唯看海,唯磅礴海潮才能平息他。
47年的廣島棋賽,他因爲想留在東京追隨宗教拒絕參賽。
在廣島下棋的諸人在光閃一聲爆之後,從容坐起說“繼續下棋吧”,在核輻射追來之前。
之前一次,對手賽中滴鼻血暈厥,被七手八腳擡開,吳緊盯棋盤未動。
一些零碎鏡頭,他們下棋,窗櫺飃進雪片。
他進棋院,衆人恭喜他得女,贈以黃金頭飾,然後還是說“下棋吧”。
下棋是天職。
一些場面之儀式感相當撼人,一股靜止的凝力。
一是婚禮,觀禮者著玄,新人臉容無笑。
另一是八四年棋院為他辦退引式,仍是一張棋台,見證者在左,年邁的吳在右,他如生平頭一次對弈的幼童,坐不直,有些好奇。
的確是,“我已喪失了勝負之神的眷顧,如今的我再也沒辦法全勝了,棋子與棋盤都變得陌生。
”片末說以此片獻給吳清源先生及夫人。
看過片頭的二老,覺得正是爲了兩位的親切與笑容,也值得拍這部電影了。
-.-!!我的天哪,剛剛發現原來吳妻是伊藤步,她什麽時候變得我那麽好看我都不認得了枉我看了10來遍利利周
如果你对吴清源一无所知,或者几近无知。
那么,此片不看也罢。
如果你一向以为电影就是娱乐,而不是某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省察,那么,此片会让人觉得故作深沉。
如果你不知道田壮壮,那也没什么错。
就像田壮壮也不知道你。
电影,有选择观众的权力,这和观众有选择电影的权力是一样的。
到了现在,我们应该可以认为,电影和观众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尊重。
即是,我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我,但我们都极力拒绝:对方该被消灭。
我看此片是一次美丽的误会。
误会是因为,我也不太知道吴清源,更对田壮壮所知有限。
所以,看完电影,我既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真理”,也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围棋”。
我只觉得,张震在很棒的摄影镜头下小心翼翼,跌倒,痛哭,空洞或者发呆,似乎与吴清源隔的老远。
更何况,片子里的张艾嘉,黄弈,李雪健(李雪健那段万字会的宣教简直搞笑)等都可有可无,而伊藤步(吴清源的妻子),这个角色太过隐忍,就如整部片子意境太满,满则过,而这个妻子,似乎也是可有可无。
川端康成,如果你会认出那个坐在草坪上赞扬吴清源文章写得好的人是川端康成,那么我断定,你一定是猜测。
吴清源为什么突然加入玺宇教?
为什么自传里说他一生都是万字会的成员,而电影里却变了?
(电影中玺宇教教主说自己是神的那段,让人觉得吴清源是白痴。
那么傻的一个教啊。
中邪了吧,呵呵。
——开个玩笑)......即使田导演要求我们看完此片后一一求证,要求还是太高了。
如果没有一个疑问我能从影片中找到答案,我看电影还不如去看《吴清源自传》。
全片的设计,都是断片式的。
或者不如说神思(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神思无需因果,来去倏忽)。
田导演不交待棋局的对决。
也许是无从交待。
田导演只是对每场棋局的现场布置、灯光设计、机位拍摄做出精心的设计,难免让人坠入云雾里。
而想要从这些断片中窥得“棋圣”一生传奇,还是难得。
《吴清源》,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田壮壮的遐想:吴清源对于精神生活和内心平静的求索,他如何挣扎,如何平衡。
这些遐想,以出色的画面展示出来,力求诠释吴清源的内心世界,至少,眼睛是愉悦的。
眼睛是愉悦的,也许对一部片子来讲,就够了吧。
田壮壮曾说,他的电影是拍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以此片看来,21世纪的观者还是寥寥。
1、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片,非主流电影。
2、用比商业片长一倍的时间,讲一个只有导演自己明白的故事3、导演都喜欢把你平时糟心的事儿不分巨细给你过一遍,生活已经够乱的了,谁还想花几个小时再恶心一遍?
4、有很好的催眠效果,不过要在看片的时候注意厨房是否还坐着一壶开水,否则很可能在你睡过去之后,发生壶破人亡的悲剧。
5、看完之后,觉得人生的时间就是这样被浪费的6、请对以下影片保持警惕:贾樟柯《三峡好人》、田壮壮《吴清源》、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注:片长大约4个多小时)、美剧《白宫风云》(完全跟不上精英们的语速)、《噩梦工厂》(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的6个独立剧,一点都不惊悚,一点也不悬疑,被鬼片吓大的这代中国人心理素质明显比米国人好)。
最后,喊下口号:“生命可贵,远离闷片!
”
《吴清源》是僵硬的,这是我看此片的第一感觉。
吴清源作为一个围棋大师,《吴清源》作为一个表现围棋大师人生的电影,拍摄的如此僵硬,让人觉得导演田壮壮可能只是在借吴清源的噱头在搞什么实验。
片中出现字幕的时候,几乎没有背景乐,导演对于对弈的情节拍摄的很潦草,一带而过。
而对于吴清源的信仰和日本的战乱,倒是颇为在意。
似乎导演意图以大的环境来表现吴清源本人的内心世界。
片子的开头,有一段时间很短的剧组人员和吴清源在日本家中的会面畅谈场景,我甚至觉得,这个场景胜过整部片子。
张震的表现还是略显生涩,而且其呆板的表演,错误的理解了吴清源本人对围棋的痴。
如果轻率的拍摄一部讲述吴清源的电影,对于田壮壮和吴清源本人来说,都是一个遗憾。
end
这注定是很难得到掌声的片子,更多的,应该是质疑甚至瞌睡。
首先要说,田壮壮是幸福的,他拍出了他心目中的吴先生,相比之下,陈凯歌却要不幸很多,《梅兰芳》是他的电影吗?
我更愿相信他是属于梅葆玖的。
传记不好拍,大师的传记更难。
片子没有把眼光放在大师的那些惊为天人的事业上,而是从仰视变为平视,没有那些粗鄙的煽情和简单的震撼,却营造了一个平静,书写了一个平凡,刻画了一个平常。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电影,而是一片竹林一本书,平静中蕴含的风暴在杯酒中透露,平凡中深邃的气质在茶盏中宣泄,平常时细致的情感丝丝融合。
人生,并不只十番棋的胜负,却有无尽的悲喜哀愁人间,非黑白世界的清俗冷扰,繁华飞尽处莫能过眼云烟。
我为纹秤,倾年华芳菲世事伦常,诉鸡鸡犬犬棋道,恰人世不归之路,我不为神,因我为人,因真理恒存......为田壮壮喝彩,想起来,他从未让我的期待落空。
向田壮壮致敬,感谢他的诚意。
很是着迷片中冷清的气氛:一名沉默的棋士在淡蓝中独步,他的眼镜不时浮起两片光影。
凝视时光,东洋泛起泡沫的海浪在船身上激荡,游园里的花木细碎地盛开凋零。
下棋如修禅,每一枚棋子对应一草一虫,故乡的回忆,家园的虫鸣,还有神隐约的细语。
大师负载着战胜的重负,信仰既是他的顶峰,也是他的低谷。
这种平静有如土中沉寂的种子,周围尽是浸润或干裂的声音,偶有爬虫经过的匆忙与痕痒。
迷失,无尽,休眠,封闭,如同一条自灭的路程,看不到结束的毁灭,只见到沿途的麻木。
我现在,也许正在这条路上长跑。
一切痛苦郁闷的结束,唯有参透爱与信才能实现。
这个在迷茫道路上长征的影子,放在每一个月亮下,都是众多且真实的。
待到彻悟的阶段,每个人都能如释重负地与相爱的事或物抱拥,获得生机的宁静:苏醒的绿芽流露出繁华的希望。
文/慕鸥我一贯主张电影应该多元化。
我们知道大部分电影或者说创作者都希望得到观众认可,也非常重视观众买不买账;但也有些电影导演宣称背对观众搞创作,甚至称自己不为同时代的观众拍电影。
我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不管导演的姿态如何,进不进电影院、买不买碟,最终的决策权都在观众自己手里。
而且,看不看一部电影,看不看得懂一部电影都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无论怎样地球照转,关键是观众享受看电影的乐趣,无论是来自视听上的愉悦还是心灵上的启发。
所以对于《吴清源》这类电影,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艺术片,观众如果乐于去主动地试图阅读它们,很好,不看,不认同,也无可厚非,因为这里不存在谁强迫谁非要去看、非要去懂的问题。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观众不承担非要为某个导演、某部电影捧场的义务。
若用通常的欣赏、评判机制来衡量《吴清源》,观众肯定会因它的沉闷而厌烦甚至火冒三丈:它完全置常规叙事电影的语法于不顾,去情节化,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线索,只是松散的片段的缀辑(廖庆松继续发扬了为侯孝贤作品操刀时的云块剪接法),人物好似不食人间烟火,时时刻刻像思想者一样处于深沉的、冥想的境地。
和一般商业片因过于注重外在的热闹、节奏的跌宕而缺乏深度和内涵不同,《吴清源》又太波澜不惊、太内敛、太思想、太灵魂了。
我原来看川端康成的《名人》,深为棋士那种不动如山却又身心交瘁的智慧的较量所震撼,听说田壮壮要拍《吴清源》后一直期待他能拍出那种无形的惊心动魄来。
但显然,田壮壮压根没有兴趣去展现棋盘上的风云变幻、激荡起伏。
片中只有寥寥几段表现吴清源对弈的戏,但每每一开场,对手相互鞠躬,或者第一手刚落子,画面就淡出了,然后转场,戏剧化的交锋完全付诸阙如(有一场表现了木谷实高度紧张得流鼻血昏倒,仅此而已)。
这既是田壮壮的聪明(毕竟大多数观众不是围棋行家),也可以说是田壮壮自觉的艺术策略。
自从因《蓝风筝》被禁十年不能拍片,重新出山的田壮壮仿若破茧重生或者说凤凰涅槃一般。
无论是《小城之春》还是纪录片《茶马古道》,我们看到的都不再是一个世俗化的田壮壮,而是一个超然的进入精神层面的田壮壮。
众所周知,《小城之春》翻拍自费穆的同名经典,是一部高度散文化的诗意作品。
而为了拍摄《茶马古道》,田壮壮率领摄制组翻山越岭,穿行于云南西藏间的险峻山路,深入无人之境,本身就像是一次艰难的朝圣之旅;影片所表现的雄伟壮观景象以及超凡入圣的孤绝感,也不由令人想起赫尔佐格的《天谴》、《陆上行舟》等作品。
不难看出,田壮壮这两部前作一是在向被遗忘的、没得到公正待遇的大师致敬,一是在向自然奇观和人文精神作虔诚的膜拜。
仅从剑走偏锋的题材和卓尔不群的立意判断,便可窥见田壮壮行走在边缘地带的孤独而自足的内心。
而到了《吴清源》,我们更会发现,田壮壮完全无意通过虚构的、刻意的故事来表达主题、感染观众(也许他也不抱此希望),转而钟情于通过情绪、氛围的营造来直接地抒发感慨、传达思想。
这其实反倒有点像当年的侯孝贤(本片编剧阿城向来对侯很是激赏,且曾与侯合作)了。
这种创作境界和目前的陈凯歌、张艺谋等相比明显不在一个层面,至少田壮壮摆明了不向世俗低头。
因此《吴清源》中注定看不到夸张的情节、剧烈的冲突,包括民族间的斗争和吴清源把日本多位顶尖棋手全部比至降级的轰轰烈烈的辉煌战绩等重大历史背景都被大大压缩。
揭穿田壮壮的用心,其实他要塑造的,不是作为“昭和棋圣”的吴清源,而是作为执著地恪守信仰、不断追索但又遭遇现实挤压的孤独者代言人的吴清源。
再说明白点,田壮壮就是在以吴清源比喻自己,吴清源就是田壮壮,田壮壮就是吴清源,两者在现实遭遇和精神境界上是相通的——吴清源对信仰与棋道的坚守,恰如田壮壮对电影理念与理想的追求,他们都是内心备受煎熬而不被外人理解的寂寞高手。
这样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影片大量表现吴清源独处时的徘徊踟蹰、举棋不定,但又无比寂寥的苦闷情景了(如:在归国轮船上独自眺望大海;面对空袭后的破落房子垂头丧气,耳闻妻子要求帮忙收拾的恳请无动于衷;中途跳下公车却又在马路上来回盘桓,不知何去何从)。
彼时的吴清源,人在异国他乡(更是敌国),作为棋手,他希望能够超脱于政治而专注于棋道,可现实环境他无力左右,身处于夹缝之中与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是面临生命威胁,他不得已寻求精神解脱和心灵安慰,可在那种历史大环境下,他发现消除斗争的和平愿望(他的夫人中原和子曾开玩笑地说,吴清源与她结为连理是因为她的名字,“中原”令他想到中国,“和”则代表了他的人生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即便先后加入红万字会和玺宇教,因而一直饱受折磨,痛苦不已。
历史与现实中的吴清源我无由评说,也不了解,但片中的吴清源,无疑具有深刻的反省精神,和不断拷问自我、寻求内心安宁平静的澄澈的灵魂。
为了衬托吴清源的“明亮透彻”的精神世界,田壮壮的影像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滤性和唯美倾向。
本片摄影大做减法,大量采用浅景深,虚化前后景,又多用滤色镜和近景构图,这样一来,画面显得干净精致,亦造成人物常为局促狭窄的空间所包围的感觉,恰也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纯净和精神窘迫。
本片影像也呈现出朦胧的柔光效果,带出一种暧昧的却又圣洁庄严的宗教意味。
像小时候的吴清源躺在床上仰望上空的俯拍镜头,白色幔帐飘扬的情景,便似乎交代出他今后漫长一生都对信仰的不懈追索。
通过影片在形式上的这些处理手法,我们不难推断田壮壮在创作时所抱持的那种端庄的、充满敬畏感的态度,因为在他看来,吴清源是值得崇拜的精神偶像,将他的人生拍成电影,自然也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可是我想,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吴清源还是一个太过缥缈虚幻的形象。
田壮壮把他拍得太纯粹,太理想主义,他仿若只是游荡孤寂的灵魂,反而失去了具体可感的躯壳和血肉。
影片中的吴清源完全活在精神世界里,反而失去了人间烟火的亲切感和人情味。
我们不得不说,田壮壮眼中的吴清源,已经超脱得带有了些许“神性”。
因为田壮壮顶礼膜拜般的、犯有“洁癖”般的拍摄手法,人世间杂乱的、纷争的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空间环境)都被尽量刨除、简化、抽象,几乎谈不上情节的剧情更显得语焉不详、含蓄模糊。
我们只是目睹吴清源无休无止地痛苦,却又很难感同身受地体悟他到底挣扎什么以及为什么挣扎(如果不确知人物的真实经历和时代背景的话),我们只是看见他无时无刻不像个入定参禅的僧人,却无法明了他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和观点。
除了开场,现实中的吴清源和演员张震闲坐在自家门前聊天,让我们看到一个阅尽沧桑的老人露出孩童般的笑容,我们通篇看到的是“吴清源”的一种表情:沉默的、木讷的、枯索的、寂寥的。
将两个吴清源对比,一个絮絮叨叨且蔼然微笑,一个内向寡言且呆板憔悴,我产生了疑惑: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吴清源?
又或者两个都是吧,也许人入老境,看淡世事的吴清源,回首一路风霜,已经懂得笑面人生。
我对围棋完全外行,看到片中出现了本因坊秀哉名人和木谷实(也就是川端康成小说《名人》中的大竹七段原型)这些原本只在文字世界里见识过风采的人,觉得很是奇妙。
而川端康成居然也有演员扮演,其中有一段戏讲他和吴清源结伴出游,两人坐在山顶谈心,川端夸吴的文字也出人意料的好,因为有苍翠悠远的山林作映衬,拍得最是充满诗情画意,好像天地变得特别纯净悠然,岁月仿似静止一般,知音间的那种美好境界,令人神往。
《吴清源》注定是与大众趣味脱离的电影,虽然未必为大多数人认可,但看了太多下料过多、味道过重的商业片,再看《吴清源》,它就像一杯清淡的绿茶,入口清爽,回味悠长。
虽不能带来感官刺激和趣味性,但那种对心灵世界的近乎偏执的追索探究,那种醍醐灌顶般的精神冲击,同样令人震颤,我个人也愿意对田壮壮孤绝的个性化的艺术坚持表示尊重。
作为一个业余围棋爱好者,发觉并不大好评价这部电影。
如果不是对其人有所了解,并且看的时候手头还有本传记可查,估计会看得云里雾里。
即便如此,我也仍然觉得它的故事叙述相当不清晰,人物塑造依然模糊而僵化。
画面和镜头倒还不错,但觉得于事无补。
看之前就将此片推荐了出去(围棋嘛),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它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拿了最佳导演奖,让我误以为影片本身的质量应也有所保障。
很多细节是没交代清楚的,不了解吴清源,甚至不了解围棋界的人,都不容易明白。
大师的一生,岂是不到两个钟头可以讲完的。
但剧本的创作思路也有点不理解,其实吴老本身的经历是复杂而传奇的,被他这么一拍,就是个只会下棋的楞子,还重点描述了他误入玺宇教的历程。
吴老师的思想几乎没有得到体现,围棋上的造诣被一笔带过,中日战争时的氛围倒是有所烘托,但作为人物,无甚体现。
围棋部分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此片中基本上省略。
既没有体现围棋精妙计算的一面,也没有体现围棋艺术的一面。
倒是将日本围棋文化氛围进行了较多地呈现。
此外,吴清源毕竟是棋人,他的人生离不开棋,以它为名的影片,拍成这样,令观众看过也不觉得他伟大在哪里。
作为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他也没什么太特别的;作为一个人生哲学和“真理”的追寻者,他也起起伏伏,所获有之,但较难为人道。
唯有围棋上的成就,值得浓墨重彩一番。
作为影片来讲,或许不宜将重点放在单纯的围棋上面,但既然拍吴清源,这就是逃不掉的一块主要内容。
影片连彼时的围棋界背景知识都不舍得交代一下,自然无法突出吴清源在围棋上的成就,那可不是一般的棋士而已。
体现不出来。
比如说,很多人都不会知道本因坊在当时的日本棋界意味着什么,后面的近百局传奇般的十番棋影片也是没有涉及。
吴清源老师晚期将围棋与人生哲学融为一体,提出“中的精神”,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受传统中国思想影响颇深,《易经》之类的,颇为玄乎。
这自然是下围棋的另一种层次,升之于表面的胜负,追求全盘的和谐,所有的棋子都是浑然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近代围棋讲究复杂的定式,拘于局部、边角,吴老师却明显意识到大局的重要,全盘、整体的效率。
这就是围棋的艺术性,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中,仍然被忽略。
甚至我觉得吴老作为一个中国人身在日本的种种矛盾,本片中都没有表现得很好。
而他的性格,更是被无情地、曲解地定型。
摘一段《中国新闻周刊》上的文字—— …… 为了更真实?
“既不讲围棋盘上才华横溢、战无不胜的吴清源,又不讲思虑精纯,不断开拓围棋哲学的吴清源,离开围棋的吴清源,还是不是吴清源呢?
”这是普通棋迷们对这部电影的考问。
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孱弱的求道者挣扎在与本民族相冲突的异国他乡。
诚然,吴清源的外表的确孱弱,川端康成曾经如此描述:“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
”但孱弱、静默的外表并不反映吴清源的精神。
“他的棋风更能反映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华丽奔放,而又迅捷顽强。
”陈祖德和另一位著名棋手、不久前刚从中国棋院院长位置上退休的王汝南均如此评价。
“任何一部电影,反映的都只能是一个人物的一个方面。
田壮壮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他对吴清源很崇敬。
他即使想客观,恐怕也很难完全做到。
就我自己的看法,如果要谈哲学和人生,我不一定选择吴清源。
” 王汝南告诉本刊,作为一个“活着的棋圣”,一些人说他心胸如何开阔、人格如何“中和”等等,但跟他直接接触过的人都知道,直到今天,他的个性依然非常鲜明、执着和顽强。
由于半个世纪以前跟日本棋院的不愉快,他直到现在,提起日本棋院依然会生气。
“要说,如果是一个平和的老人,经过这么多年,当年那些事情应该早就淡化了。
”王汝南说,“事实上,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棋才,他必须具有强烈的个性,否则他难以成为一代棋王。
” 从这个意义上,影片显然没有反映吴清源的真正内心。
“他终究只是一个‘棋人’” 波澜壮阔的围棋生涯之外,吴清源有两件事情让大众不理解:加入玺宇教(被认为是一个邪教)和二战中到中国对日军“劳军”的行为。
前者正是这次影片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一;后者则长时间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真正的棋手是否可以完全脱离民族与国家冲突的羁绊——有报道说,这也是田壮壮这部片子本来希望寻求解答的问题。
“我个人坚持,大家应该把吴清源看作一个‘棋人’,在这个范围里,怎么讲他都不为过。
而有一部分人却把他推崇为‘神人’,这就可能带来问题。
对于吴清源来说,他的生存、生涯、成长、成就,都是作为一个棋人而存在的。
”王汝南如此表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他的哲学思想,也是作为一个棋人、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在他这个年岁所产生的人生感悟。
他既不是一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终究就是一个棋人。
” 王汝南说,在这一前提下,关于二战中的“劳军”,以及他加入玺宇教的问题,就都很好理解了。
在中国那样一个衰败的环境下,他去日本,是为有人能够保证他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来下棋。
他于是加入日本国籍,并且做了一些当时一个日本人看来很普通、而在中国人看来不舒服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你非得把他看作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或者一个神人,那当然没办法理解他。
” 而二战结束后,日本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在社会断代、下棋环境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他作为一个棋人,产生精神迷茫,从而加入玺宇教,同样也可以理解。
“李昌镐与吴清源都是上帝派下来下棋的。
他们对围棋心无旁骛,其他人都很难做到这样。
但在政治等其他方面,吴清源是很幼稚的。
我们不能对他做过高的要求。
”陈祖德也认为,围棋本来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晚年的吴清源提出“中和”的思想,更多是因为他研究《易经》,受到中国古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他性格的反映。
“把他作为一个棋人,你才可能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发现他的人性、他的迷茫,也能够发现他在那样一个动荡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的难得。
”王汝南说,“要他完全脱离开中日民族矛盾的羁绊是不现实的;但一定要生把他紧密套牢在这种政治的、民族的羁绊上也不现实。
把他看作汉奸,或者把他看作民族英雄,都走了极端。
”
特此纪念:百岁围棋圣手——吴清源先生。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川端康成说:他是天上来的人。
金庸先生说:古今中外我最佩服两个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
2014年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吴清源老人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去世,享年一百岁。
巧的是,老人家生前曾与人笑谈:“我这辈子得活一百岁”。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导演田壮壮和编剧阿城开始收集关于吴清源的生平资料,从2004年开机到2006年上映,至少花了6年时间把这个人物故事搬上大荧幕。
由张震,张艾嘉,黄奕和几位日籍影星联袂出演。
最终编剧为阿城和邹静之的联合阵容,摄影为王昱。
该片分别在几个亚洲电影节上,斩获了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及最佳男主角等奖项和提名。
如今敬仰吴清源的后人们,除了阅读他的自传《中的精神》之外,要想通过更为生动的影像资料感受这位世纪老人的生平与理念,这部唯一在老先生九十岁时候拍摄,并被他认可,还曾出镜的电影,是仅剩的艺术创作遗存。
但其实,很多人对此片的评价好坏参半,我个人也是分三次才完整的看完这部影片,由于十分着迷吴清源先生强大的内心力量,后续进行了诸多资料收集,之后再来回顾该片时,慢慢找到了理解的方式。
我们有理由怀着敬意假设,制作影片的大师们,不是用错了纪录片手法拍故事片,也不是疏于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是故意为之。
导演田壮壮在2007年的采访中谈到,他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去领悟吴先生一生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并试图用影像的虚实结合,来呈现吴先生一生内里的心境,而不是吴先生一生外在的成就。
所以这部电影的视觉语言以虚为主,没有实际的叙述故事,也并不解释故事的前因后果,只是试图带领观众感受吴先生的内心波澜。
所以就会变得晦涩,因为导演假设观众们对故事的背景和吴先生的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而事实是,大多数人对吴清源先生是知道的,但是知道跟了解还是不同的,所以在这里我想用文字来补充一些电影中没有交代的真实趣事,同时结合电影中的虚实处理方式,重看这部人物传记电影,很多地方会更明朗。
首先从两个层面先回顾一下吴清源先生的一生。
•围棋的辉煌17岁随父学棋,展露少年天才。
211岁成为段祺瑞府上门客,被称为围棋神童。
312岁棋谱传到日本。
413岁在中国无敌手。
514岁东渡日本,日本棋院隆重接待。
619岁大战日本最强名人。
720岁开创围棋新布局法。
825岁-42岁,在日本棋界保持17年连胜,被誉为昭和棋圣。
945岁和47岁,分别2次获得日本最强者决定战冠军。
1070岁正式引退,致力于中日围棋交流并提携后辈,弟子有世界顶级棋手林海峰,世界第一位顶级女棋手芮乃伟等。
•人生的苦旅14岁-7岁被迫苦背四书五经。
211岁父亲离世,下棋成为家中唯一经济来源。
314岁离家东渡日本,负担二哥上学,并将母亲和妹妹接到日本。
421岁加入红万会,后又在日本成为玺宇教信徒。
523岁加入日本国籍,当时正值中日战争爆发前一年。
633岁被华侨剥夺日本国籍,后因输棋,又被剥夺中国国籍,成为无国籍人士。
735岁脱离玺宇教,此前战时跟随玺宇教颠沛流离,曾禁止下棋,又被迫下棋。
836岁恢复中华民国国籍。
948岁遭遇车祸之后不失去连胜纪录,不再参与大赛。
1065岁重入日本国籍。
以上是从围棋功绩和生活经历两个方面,梳理的两条关于吴清源先生的生平大事件。
第一条是很好莱坞式的真实人物传记应有的素材,第二条则更像一部清苦的文艺片。
而导演田壮壮在自己的故事片《吴清源》中,选择了他人生中几局关键的棋局,但是却点到为止,重在呈现了更多吴清源先生在生活中遭遇的变故,来衬托人物内心的起伏与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
先看影片中的主线:变故中的挣扎与追求信仰的过程。
第一部分:年少离家的伊始电影开篇,掠过了吴清源先生童年中一帆风顺的虚名。
而是一上来,就从他要离家的人生转折开始,引入他与家人告别的一段心境,这也是表现其追求内心平静的开端。
这里的故事背景为,吴清源先生生于落寞的盐商之家,早年间家境富裕,4岁之前被父亲要求和大哥二哥一起,跟着教书先生在家背诵四书五经,每天背不下来就被先生打手板,甚至不能吃饭睡觉的背。
这段经历吴清源先生老来回顾,都说是童年中最苦的日子,但是这期间却锻炼了他超群的记忆力。
之后他7岁开始跟父亲学棋,对棋谱更是过目不忘,很快就把父亲当年从日本留学回来,带回的棋书棋谱熟记于心,之后又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的棋局,父亲在家中经济开始拮据的情况下, 还坚持订阅日本当时的围棋杂志给他看。
可惜父亲在他11岁时病倒,在病榻前遗交心爱的棋子后不久,这位家中的顶梁柱便撒手人寰。
电影画面中,先是表现了少年吴清源对父亲床榻的窥探,在这个14岁孩子的心里,父亲一直是他的追求与信仰,而父亲的床榻则是他内心寻求清净的地方。
随后少年吴清源横躺在了父亲的榻上,此时他已经凭借父亲一手教给他的围棋技艺,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三年多了。
而此刻他闭眼躺在这里,心里又在想着什么呢,也许是跟父亲的对弈,也许是父亲每晚讲解日文棋谱,也许畅想着父亲如果健在可与他一同前往日本,画面中轻柔的风通过帷帐的飘动传递着一阵又一阵令人舒缓的心境。
第二部分:中日战争笼罩下的阴霾1战前内心的挣扎在影片中第一局围棋对战后,无论是利用记者的报道,还是濑越宪作老师的担忧,都影射了中日时局的紧张关系。
而接下来,西园寺公毅与吴清源先生在府邸庭院散步时,西园寺公毅直接点出了当时的症结,中日开战在即,如果还想继续下围棋,吴清源先生必须加入日本国籍。
这一刻的画面中吴清源先生站在庭院拱桥的中央,没有跟随西园寺公毅的步伐,而是停住了脚步。
这里展现了战争给他带来的他第一次内心挣扎。
这里的故事背景是,吴清源先生14岁初到日本之后,常跟随西园寺公毅学习日本佛教日莲宗的教义,电影中用西园寺公毅对吴清源先生说等他与名人的棋局结束,将亲子引导他得道,而吴清源先生也跟西园寺公毅倾诉自己内心对信仰的所求。
这里开始展现信仰在吴清源先生心中的份量。
在这之后也就不难理解,在他申请加入日籍后,西园寺公毅突然离世,吴先生内心非常悲痛。
之后他便踏上归国的轮船,而到达二哥的学校后,急着找到李玉堂先生加入了红万会。
这里还有一个小背景,是西园寺公毅去世后,当时在南开大学上学的吴清源的二哥吴炎给他从天津寄来了《庸报》。
当时《庸报》的社长就是红卍字会的信徒,吴清源从《庸报》的社论上第一次了解到红卍字会的教义:“从神那里获得灵魂的根本,相互友善,相互合作,不牵扯党派,不涉及政治,消灭无益之事,实现世界和平,是为红万字会布道之目的”。
吴清源先生深受感动,遂返回天津,急迫的加入了红卍字会。
可见对信仰的追求一事,在吴先生心中一日不可空缺。
而影片中特意呈现了红万会道场的场景,帷帐的布帘和白色天光从屋顶落下,仿佛回到了父亲的床榻上一样,吴清源先生在这里再一次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2. 战时的内心煎熬回到日本后,吴清源先生由于体弱,肺结核复发,在富士见山中疗养院修养,而1936年中日战争迫在眉睫,他内心的煎熬与冥冥的预感让他不安,在深山里感受着与北京有一丝相似寒冬,立志与围棋一起共同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
影片中还借用吴清源先生的好友作家川端康成,去医院看望他时,背诵他的思乡散文,揭示了吴先生心中怀念及担忧故土的心境,同时也用镜头和画面的色彩交代了两人常青的友谊。
在疗养期间,吴清源先生依然在寻求着精神世界的平衡,而围棋的世界是他唯一可以一同生存下去的支柱。
当他一日在病房打棋谱时,疗养院内传来庆祝的欢歌,他好奇的走进去,却发现是在庆祝日本攻占中国领土的胜利,他看到之后,急匆匆的冲出病房,消失在茫茫的野地里,给人渐渐被淹没在历史洪流里感觉,直接传递给我们吴先生当时内心的感受。
吴清源先生由于身体瘦弱,性格温和,很少慌张急促。
而电影中有几处吴清源先生的疾步,第一次是在思索再三后,决定独自申请日籍留在日本,继续围棋道路,他在申请窗口签完字后就匆匆离开了。
第二次就是在疗养院看到中日战争的事实,悲愤的疾步走出了疗养院。
第三次是在加入日籍后的参军体检,当他得知自己的陈旧性肺病,没有合格后,迅速的疾步离去。
随着战争的愈演愈烈,吴清源先生的棋盘之争,也倍受瞩目,毕竟在日本人眼里,一直视他为中国人,甚至威胁到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电影中表现了濑越宪作老师对吴清源的劝说,平静的早晨,画面中的朝阳打在墙壁上,留下不规则的光斑闪动,而此时吴清源先生的心境也是这样恍惚不安并且挣扎晃动着。
而真实的故事中,后人评说总是附加很多喜剧性的推论。
1939年,正当我军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之时,吴清源先生却在棋盘上局局获胜,将所有有资格与他下棋的对手,纷纷打降级,17年间保持着全胜的纪录,直到1955年,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在里我并不想用一厢情愿的态度,硬生生把吴先生往爱国志士上面靠拢,吴先生对围棋的胜负观一定有着自己的态度和理解。
此时,影片转向了1940年,吴清源先生的母亲和妹妹执意归国。
而吴先生只身一人留在日本,在他人的介绍下,与中原和子相识并结婚。
在现实故事中,日本著名女围棋手喜多文子帮助给吴清源先生介绍对象,吴先生就说了一个要求:“只要找到跟我信仰相同的就行。
”后来后来喜多文子给他介绍了中原和子。
见面时他问和子:“你信教吗?
”和子说:“信。
” 然后两人就结婚了。
也有报道说,后来中原和子笑谈,因为自己的名字起的好,中原让吴先生想起家乡,和子的“和”字,又正好是吴先生的精神追求。
当时中原和子20岁嫁给了28岁的吴清源先生,直到90岁离世,两人风雨相伴了70年。
还曾与吴先生一起经历了荒唐的被“爱国”华侨,剥夺国籍事件,导致自己失去日本国籍长达30年之久。
影片中特意表现了很多细节,来展现吴清源夫妇生活的相濡以沫。
他们一起在道场修业,是双方相识并相知的基石。
在战时粮食短缺,二人同甘共苦。
影片中特意交代了,濑越宪作嘱咐吴清源先生在哪里可以买到短缺的口粮,而瘦弱的吴清源先生两次试图自己背起包袱都没有成功,只得跟妻子一起分担。
一顿饱餐显得尤为珍贵,在这里通过简单的夫妻对食,呈现了吴清源先生在家中的心境。
而战争最后,还是蔓延到了吴清源先生的身边,自己参军体检幸运的没有通过,但是与他下棋的好友却纷纷走向了战场,尤其是好友木谷实,他也只能小心翼翼地询问,你会去中国么,木谷实答不知道。
此时吴清源先生的心境之复杂,难以言表。
战时的吴清源先生放下了围棋,跟随玺宇教会流浪生活,之后房屋被空袭炸成废墟,一无所有。
教主还利用他的单纯,还让他去请人回归教会,作为考验,当时的吴先生无法相信教主对自己的利用,差点因为任务没有完成而自杀,在这段日子里吴清源先生是痛苦而脆弱的。
这段故事也是影片中比较细致的交代了前因后果的段落,相信导演也不想观众误会吴先生是个轻生的人,但是当时的环境,让吴先生的内心不堪重负。
3. 战后的内心解脱最后在妻子的醒悟并毅然脱离教会后,吴清源先生最终也脱离了玺宇教,跟妻子回归了普通家庭生活。
战后好友木谷实的归来,让吴清源先生在电影中,第一次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可视为这部凄苦清冷的故事片中,仅有的欢喜段落。
之后随着他的长子出生,此时吴先生的内心不再挣扎。
第三部分:车祸后的人生转折在观众的心情还没来得及享受片刻欢愉之时,一场车祸又将吴清源先生抛入内心的谷底,之后他再也无法与胜负之神较量,退出了重大比赛。
随着恩师濑越宪作和好友木谷实的离世,吴清源先生决定引退。
这一段经历中无论是车祸后的平静,还是对面创伤后遗症的输棋,吴清源先生的内心,都比年轻时更加的沉稳,两个变故都在与好友木谷实的攀谈中,交代了他内心的释然和已有了打算。
每次好友的出现,画面都是温馨的常青色或者是暖洋洋的日光照进屋子。
不过,这一次是在吴清源先生家阳台的夕阳下,两位挚友都老了,一直到人去楼空,留下两杯留有余温的茶盏。
再看影片中的穿插:关键棋局的超然较量第一局:对战最强名人——本因坊秀哉吴清源先生一生有很多局传奇的对弈,而电影中呈现的第一局,是他19岁时对日本最强者——本因坊秀哉的挑战。
画面中,走廊上吴清源一个人,和本因坊秀哉一门人,分别走入对弈室,而本因坊秀哉的权威地位,仅通过他的衣饰和记者的窥视表情就可感受得到。
这里可以讲个插曲,在日本的对弈中,各个媒体的记者会非常详细的记录对战当天的细节,比如天气情况,室外的坏境,两位棋士的当天的表情,举动都会被生动的记录下来,写的非常有意思。
影片中,两人坐定之后,吴清源先生执黑先行,第一子放在三三的位置。
这里也有背后的故事,据说本因坊一门是禁止下在三三的,吴清源先生第一手就是在挑战权威,而吴先生的第二手棋下在星位,镜头中呈现两人依然沉着应对,而最后吴先生笃定的将黑子放在了棋盘中央的天元,镜头中没有再表本因坊秀哉的反应,只是停在了这一手棋,也正是蕴含着这一子的重量。
影片对这盘棋局处理的点到为止,因为职业棋士就算内心气愤,也不会表露出来的,电影中更不必因为剧情需要,而过分演绎这句对弈。
所以影片仅在后续,濑越宪作老师家中媒体记者的旁白引出了这局的争议,吴清源这样大胆的新布局,使得本因坊秀哉在开局就倍感压力,并在第21手选择了叫停打卦。
这里我来补充下影片中没有交代的前因后果,来凸显下这局棋的份量。
当初14岁的吴清源被濑越宪作七段邀请,来到日本时,濑越宪作的弟子已经同吴清源等人到达了神户港,却被人告知不要着急前往东京,可休养精神,慢些抵达。
其实当时濑越宪作正陷入自己七段战的一场争议,在最后一场决定升八段的对弈中,对方明明输了十九目就是不认输,还违反规则收单官,濑越宪作一气之下,也违反了规则跟着对方收单官,结果在当时规则还不严谨的情况下,只能等着当时最高段位的本因坊秀哉九段来裁决。
结果濑越的对手正是本因坊的门下弟子,本因坊秀哉认为,濑越宪作身居上位还违背规则是不对的,判他这局赢,但是不计分,导致八段位继续空缺,本因坊秀哉独占九段高位。
而濑越宪作为了大局没有多言,日后则是更多的为吴清源争取有利条件,例如极力坚持吴清源的定段考试必须从三段开始,考虑吴清源不曾跪坐,提出他可以盘腿坐,还考虑吴清源没有下棋按计时器的习惯,开始时候可以不计时下棋,因为他也知道吴清源下棋很快。
从安排吴清源到日本,以及在日本的一切饮食起居,濑越老师一生都在关照吴清源先生。
(下图中前排左起,第三个瘦弱的男孩就是当时14岁的少年吴清源。
)本人更愿意在此臆想一下,当19岁的吴清源第一次有资格挑战本因坊秀哉九段时,就敢下在三三,星,天元的他,说是新布局尝试也好,故意刺激本因坊秀哉也好。
我觉得吴清源先生一定有着自己的一点小心思在里面,着实令人玩味。
而当时日本棋界都很期待,新布局的吴清源能和旧派的本因坊秀哉对弈,以至于吴清源在最强者挑战的资格赛中,最终战胜了日本的桥本宇太郎后,读卖新闻的老板高兴过头,拍着桥本宇太郎说:“太好了,你输的太好了!
” 真是令桥本哭笑不得。
这盘从开局就让日本棋界瞩目的大战,真真持续了三个多月,期间以本因坊秀哉利用高位特权一遍又一遍的叫停打卦为由,有时一天双方只下了一手棋,秀哉就叫停。
最终却戏剧性的在三个半月后的一日续盘中,本因坊秀哉用一手致胜妙招,让吴清源先生认输了。
后来大家得知这一招非秀哉本人想出,而是其门下弟子出招,吴清源先生也是早已知晓,感到与自己对局的已经不是秀哉,这局棋无法再下,决定结束在这里。
而后来日本棋界也修改了规则,棋局如当天不能下完,必须采用“封棋制”的规定,就是一方将要下的字画在棋谱上,交给裁判,对手无法得知,下次续盘时,对方才可以看到。
第二局:对战好友木谷实影片中的第二局棋,是本因坊秀哉引退后,吴清源先生与好友木谷实争夺日本最强者位置。
这是作为挚友的双方,最重要的一次对弈,影片中的二人先后走过曲折的庭院,虽然没有交谈,但是二人交互转身,先脱下鞋子的木谷实,还回身等了一下动作稍慢的吴先生,然后两人依次进入对弈室,显得尤为默契。
而影片中特意利用记者们的尴尬和骚动,衬托了两位当事人严肃。
同时用字幕交代了吴清源先生视其为兄长的关系。
而关于这局棋,导演特意演绎了木谷实在开局前提出,太亮了,要求关上门的细节。
而现实故事中则更为戏剧性,当时木谷实以外面太亮为由,要求关门,在屋内点灯,白天营造了夜晚的效果。
这里也不妨插入一段当年吴清源先生与木谷实相识的趣事,如果看过日本漫画《棋魂》的朋友可能有点印象,有一种被称为“模仿棋”的招数,是指下棋的人必须执黑子先行,第一步下天元,就是棋盘正中央,这样对手第二步无论下到哪里,你都可以学他的棋路,下在镜像的位置,从而模仿对方的布局。
这个备受争议的下法,常常令对手苦恼不已。
而这个古灵精怪的招数是吴清源先生第一个在实战中使用的,当时是他在日本第一次与木谷实对弈,直至模仿到63招之后才停止,令木谷实气愤不已,不过之后却被木谷实的致胜妙招击败。
此后吴清源先生认定木谷实将是他未来强劲的对手,当晚两人一起留宿棋院,彻夜交谈,终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在电影中第一局本因坊秀哉挑战赛期间,特意表现了吴清源在木谷实家中做客,木谷实唤吴先生为“猫先生”,可见二人关系匪浅。
而影片中的这局最强者之争,也是唯一表现了戏剧性的一局棋。
在对弈当中,木谷实因为精神压力过脑过度,以至于当场流鼻血晕倒,醒来后第一件事是坚持要看对手如何思考,而此时的吴先生还沉浸在自己的棋路思索当中,他代表性的思考状态是面无表情的仰望天花板,直到思考完毕,他准备提子落下时,才发现对面的木谷实不见了。
三天后,吴清源先生在一场大雨后胜出,在沉重中揭开了近百盘的十盘棋胜负大较量的第一局。
第三至八局:战时的棋局战争期间,吴清源先生的很多对手都面临着参军的现实,每一局都变得尤为珍贵。
他对即将参加体检的对手,那些勉强的安慰显得尤为动人。
在吴清源先生拒绝参加本因坊决赛的期间,濑越宪作老师坚持在自己的家乡广岛中举行了决赛。
当时正值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濑越先生的儿子在爆炸中死去,而在决赛当天的爆炸过后,对弈的双方和记者们,确认彼此无伤亡后,担落灰尘,继续对弈。
值日今日,都难令人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日本投降后,吴清源归来的第一局棋,用众人的惊讶眼光表现了吴先生的阔别已久,而镜头中以吴清源先生咬紧牙关,手掌紧按膝盖的明显动作来呈现他内心的挣扎,最终在棋盘落下一子,揭示了吴先生思索后坚定的回归。
现实中的这的盘棋为吴清源先生在1947年,被劝回同桥本宇太郎八段进行“十番棋”,最终吴先生胜,桥本降级。
而1950年吴先生又与桥本宇太郎进行了第二次的“十番棋”,后面这局电影中没有交代开局,只是中盘给了两个镜头,其实与上面那局的对手是同一个人。
这里的背景故事比较灰暗,当时吴清源先生所在玺宇教教主,开始是禁止吴先生下棋。
后来又十分贪婪,在读卖新闻多次谈判告知吴清源对阵可以赢取高额奖金后,教主又改变主意,要求吴清源先生必须代表教会去下棋,并且现实中还拿走了吴清源全部的报酬。
日本棋界对当时吴先生也是无法理解,濑越老师也是束手无策,后来围棋协会曾开玩笑说,吴先生的奖金给一半就行了,反正给他多少,他都上交了。
而接下来吴清源先生便开始了,一边跟着教会流浪,一边还要下棋的颠簸旅程。
后面他与岩本熏的一战,影片中也只是交代了岩本熏以现在交通不好,要求多等一等,而吴清源先生则像迷路一样在树林里奔走,画面中传递他疲累奔波的状态,并没有交代事情的结果。
在现实故事中,这局对弈也是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吴清源先生在对弈中累到睡着了,不过最终还是获胜了。
影片中最后一局的十番棋对弈中,吴先生当时已经脱离的玺宇教,并且喜得贵子,与本因坊秀格进行最后一战。
画面完全跳脱了之前的轴线,作为一个远观者的角度完美收官,交代了17年间,吴清源先生打败了所有有资格成为他对手的棋手,保持了全胜。
现实中,吴先生由此获得“昭和棋圣”的称号。
第九局:车祸后的棋局。
车祸之后,影片用棋盘失衡的画面,表现了吴清源先生对棋盘和棋子间产生了陌生的距离感,无法再进行重大比赛。
第十局:引退棋局。
1983年,日本棋界为吴先生举办了隆重的引退仪式,仪式中,所有棋士轮番与吴清源先生下一手棋,而电影停留在第一手对方下出的,由吴先生开创的一手天元,予以致敬。
同时影片中用棋局首尾呼应,电影在棋盘的天元位上,黑子的晃动中结束。
电影《吴清源》在导演田壮壮坚持的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下,以虚化的心境传递和关键棋局的穿插,用围棋承接并推动着吴清源先生的一生,可以说围棋让他远渡日本,围棋让他得以生存,围棋也让他在乱世中保留着自己的世界。
正是对围棋世界的坚守,让吴先生在生活中的不断追求真理与信仰。
吴先生在引退前说:胜负和信仰是他一生的修业。
电影最终画面中写:我一生只有两件事情,真理与围棋。
其中,围棋对应胜负,信仰对应真理。
吴先生在晚年的自传《中的精神》里提到,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
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中的那一点,中和了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
而他一生都在追求棋盘上那最善那一手。
而同时他还提到关于中日围棋的规则不同,日本的围棋规则,是比较双方围地的大小,而中国的规则,是算棋盘上活着的棋子多的一方获胜。
吴清源先生说他更喜欢中国的规则,因为比起胜负来说,那象征着生存的权利。
而借此反观吴先生的一生,很多人评价他人如其棋,中盘相持能力强,就算开局不利,也可以一点点扳回。
也许生活中的逆来顺受,反而成就了他在围棋上的方寸必争。
窦文涛曾引用老子的“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来比喻吴清源先生,在生活中的看似总被时局和他人左右,却从人类最动荡的20世纪,走过百年,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回到电影的开头,2004年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的吴清源家中,90岁的吴清源先生及妻子中原和子,与张震和日本演员伊藤步在闲聊中,吴清源夫妇谈起近日来总是有猴子来偷家里的柿子吃,它们还分帮派,淡淡的流露出老人的温和童趣。
在这里导演田壮壮执意让观众先看到一个真实的吴先生,再带着这样的感受,去体会后面影片中,关于吴先生的一生,一番热闹之外的心路历程。
写到这里,觉得自己的水平有限,有些过长了。
但是出于电影语言已经虚化了,我在这里则更实际的结合镜头讲述内里的故事。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一是出于个人敬仰,二是认为无论是否是围棋棋迷,吴清源先生的个人魅力都足以令人着迷,并反思自己的人生修业。
而吴先生人生修业的高度和长度,又是那么的令人神往。
导演田壮壮在采访中曾提到,晚年的吴清源先生最喜欢聊:时间是什么?
空间是什么?
还经常跟人滔滔不绝自己的 “时间”和“六合空间”观念。
也许吴先生一生在棋盘前求真悟道,已经参透了时空的秘密,着实令人觉得太神奇了。
2015年4月19日 小玄儿撰写。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怎么说呢,电影总得有点剧情吧
总觉得少点什么东西,但是说不上来,张震还是不错哒...
居然这一部也忘了..罪过..
一个离开人世,身在人世的奇迹。
差点睡着了
与《黄金时代》一样,是一部不好“看”的好电影!摄影绝美!
印象不怎么深刻
一个曾经是中国人,后来是个二鬼子的故事,技艺再高有什么用啊,做人毫无气节。田壮壮这个人是有些问题的,为二鬼子立传,也不怪广电局禁止此人拍片
身为棋手,胜负不能忘。
景色美,画面美。张震把那种细腻表现得很透彻,他真的超适合演这种文艺片。他是不是真会日语啊,台词完全不像生背的。我觉得这是田壮壮拍的最好的一部片。最后“我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围棋”很打动我。
7分。有些地方很有小津的气息。阿城与田壮壮的活儿还是好的,只是这题材太小众了。没有些储备会莫名其妙。
有点没头没尾,没留下什么印象。
张震的调调让我很向往~向往成为他一样闷骚和精致的男人~这部片子拍出了一种气场~~
确实很闷,如同棋道一般
我觉得这片儿拧巴的最大原因是我感觉导演的目的是“洗白”吴清源。拍的都是有争议的那些事,可是有什么用呢。骂他汉奸的人看了这片儿估计不会改观,而我们想看的却没看到。叙事就光用字幕,不过是因为那些不是需要洗白的内容。其实光一句百局升降擂台赛字幕就够我掉眼泪,通通不拍,气死我了。。。
真是觉得演员多么重要
跟围棋其实关系不大,是一种孤魂野鬼在异国他乡的拍法,追寻的是心安理得。
太拖沓,太沉闷
拍下棋真的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不懂棋局的人也不会想看懂。吴清源这个人物还是应该抽离出某一种精神,然而虚构人物来讲述,而非实打实的记录。
想想《棋王》都能拍的那么有戏剧性和故事性,对吴清源这样的大师来说,应该会更好看,可田壮壮却又走上了另一条极端的路子,刻意回避一切冲突和叙事,只用几笔寥寥带过,呈现给观众的反而是最缓慢的生活,虽然充满了时代性与诗意,但对不少观众而言,还是有点难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