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 boy 就很喜欢,还是一天一事一生的结构,这部更细腻复杂些。
如钢似铁的母亲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知音,而儿子于爱是不足,于理想是敬畏,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
爱与了解是永不相交的车道,一面是作为母亲永恒的守护,一面是绝不让命运打垮自己的孤绝。
非常喜欢结局,Lara 仍然是是温柔而不失勇敢的女性。
喜欢电影的拍摄,每个镜头都看起来简单,舒服,很好突出了女主。
在她身上感受到矛盾与纠结,一方面为儿子可以开音乐会而骄傲,买了所有票送给别人;另一方面她知道儿子的作曲不怎么样,并直接说了出来,在成长过程中给儿子应该留下了不少阴影,但是她说的其实也是真话。
听到儿子真的弹奏自己的作品,她忍不住冲出了音乐厅,走进商店,商店里的音乐也刺激着她,因为她儿子弹的就是流行而不再是古典。
老师的一句天赋很多人都有,但与我无关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吧…有梦就要追,不要寄托在下一代…可能带来的只有失望…演员的表情演得真到位,骄傲,伤心,绝望,期待,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敏感,刻薄的她应该成为艺术家,而不是走进家庭,在家庭里需要鼓励,需要积极,需要与人为善,能得到幸福,得到快乐,但艺术家,可能很多时候都经历了痛苦,孤独,折磨,释放于他人是对人的折磨,这种折磨唯有音乐才能承受与包容,那是属于他们真正的快乐,更加沉重也更加动人。
要是年轻的时候她再自负一点就好了。。
《错会半生》是一个自我怀疑并且被怀疑击败的故事,除此之外它还有着艺术教育与批评、隔代关系这样的主题。
剧情至于剧情,则不像豆瓣的简介中所说,lara为了相夫教子而放弃大好前程,果真如此讲述,恐怕故事又俗套沦为女性婚姻觉醒的故事。
恰巧让影片拔高的是,lara真正放弃钢琴的原因在于她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人。
正如与儿子讨论儿子作品时,前一句是批评,后一句是问他的儿子自己喜不喜欢。
这种套娃结构如她老师所说,自己当前的批评,无非是一种测试,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能过批评这关。
显然lara是不相信自己具备天赋,把老师所说的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会让父母丢脸。
可惜lara太在意后半句,反而连半句登台演出的机会都没有实现。
当然,lara自始至终仍处于自我怀疑中,或者说没有完全放弃钢琴。
从钢琴座椅的变化可以看出lara的自我犹豫及怀疑
影片开头,lara醒后第一眼望向书架,虽然没有看到家中摆放钢琴,但是有钢琴座椅
在演奏厅前,钢琴座椅后停留
散场归来,独坐钢琴座椅
钢琴座椅被遮住:当然,她最后在邻居家中的演奏,则又让自己陷入犹豫或者疯狂的状态。
这部电影自我能力怀疑的主题,非常适合仍在追寻艺术造诣的人,多少人努力后意识到自己并无天赋而放弃,或是受到自己认同的人的批评而失落怀疑,然而实际上还是因为自己不够相信自己,不够喜欢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
批评是严重的心理打击,但如若不能承受批评,后续受到其他打击或吹擂的马屁,就能够承受了吗?
音乐在lara与儿子谈话,一个正反打看得出来,lara居高临下的态度。
在问到儿子表达的主题,儿子迟疑。
然后通过后续演奏出音乐,起初责备的重音,与反抗的低音(没错这里重音与低音正代表着母亲与儿子的交锋),儿子做作曲表达的内容便是与母亲的反抗与隔离,所以lara才会在半途离场,借助烟酒镇定情绪。
母子关系lara出发前,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一部分大概就是演奏结束后lara说的一段话,中途被几个人打断过,而且都是熟知儿子的人,从此可以推测出,儿子没少向友人诉苦,关于母亲的坏话,以至于了解他的人都来救场。
想要再靠近,最终被其父亲拉开。
据采访中导演自述,下一部作品会基于 Christian Kracht 的小说《Imperium》,一个关于现代拯救的故事。
首先,对于指责电影里面角色谁对谁错的人请脱下有色眼镜再看下去我的层层梳理,谢谢。
清晨,女主就打开一扇窗,天还未亮,天色渐蓝,本是全新一天,她却要搬把椅子到窗前,还能怎样?
用意明显。
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基调符号,一个人到了要自决的地步必定是人生周遭已经毫无其它出口,那么我们探讨一下这个女人如何让自己走上了绝路的路口。
急促的公务人员敲门声,是要她为搜查邻家作证,一种对照开始展开,邻居单身老父亲要为了儿子私藏家中违禁物品而担惊受怕,还有弄乱的整面墙物品,尤其是要被恰好是公职人员的邻居检视这件家丑,这种局面的一天展开是否足够可悲的了?(伏笔之一,对照女主后面的剧情,对照女人自己的家庭人生) 女主来之前需要了一点时间,而不是蓬头垢面的穿着睡袍直接去的,她无奈的打开了一衣柜的衣服,坐在床前挑选了一件红色的大衣,等到出现在邻居家时是梳洗一番,打扮精致,头发一丝不苟的,这显出这个女人以往的态度;是清高? 是对人生是负责态度? 还是她迫不得已要急转直下这一天的开始? 邻居的邋遢儿子还问候了她的儿子怎么样,她一直在礼貌的避让着,保持距离的回答着,似乎保持着一种高傲的尊严。
从检查人员要身份证后,透露了今天却是女主一个重要的节日;她的生命中重要的六十岁生日。
她开始不好意思的若有所思起来什么,似乎有一件事情等她解决。
人生如果在这样重要的一天,她却为何想走上绝路?导演在层层铺垫的悲曲又将是怎样弹奏? 我们必须看她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她收到了邻居的花,她执意要拿走是一种要躲避的不自在,她取走了银行里所有的积蓄,这种反常的举动是放手一搏还是破釜沉舟? 她去买了件连衣裙,当一个女人还想打扮的时候,证明她是要重新开始的,她内心深处有某种冲动也好,或者说下了某种决定,重新开始的决定。
女服务员在保持礼貌的试探性的情况下给她推荐了一件得体的却又显现魅力的,可以吸引眼球的蕾丝裙,她害羞的说是否太紧了,但豪不恭维的说六十岁的女人如她这般,这样的女人内心怀揣的尊严与追求绝不会低下。
她举起香槟像是为了自己一饮而尽。
第一个伏笔是 她又去找了自己的儿子,遇到了毫不对付的前夫,两人的冷言冷语可以看出,前夫的态度决绝,这把矛头指向了她,她到底犯了什么错以至于母亲不能见到亲生的孩子?
父亲为何如此保护并且十分不愿她去打扰自己的儿子。
她像是一个穿着新裙子就被泼了冷水的女孩儿吃了闭门羹后逃离而去… 她不甘示弱,她跑去买了儿子演奏会的所有剩下的票,她为何又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 这里又一个小伏笔,导演在这里埋下了伏笔,她薄凉的对那个停下弹奏的小男孩说了一通成人式的讥讽,这似乎就在印证她变成了某个人,或者说我们都会靠近一点点我们内心怀恨的那个人,就像网路用语说;长大后,我们都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第二个伏笔来了,与她迎面而出的那个女孩儿追上了她急促的脚步,她跑到餐馆似乎是把一部分男友的气撒在了这个女人身上,她抱怨的话直挫心窝,她儿子的不自信,疏离感,正来源于这位母亲。
女主憋着一口气都无处可撒,她怒不可言,再次骨子里的性格让她选择折断了那个女孩的琴弓!
这也显示了她对家庭犯下的错,儿子的性格受到了她非常之大的影响,这里其实可以额外探讨一下母亲在成长期对儿子的性格或者说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影响,这点多显现在成年以后得择偶上以及对待女性的方式。
她又匆匆的买了蛋糕,走在了满是萧瑟落叶的路上,她饶了个小圈证明她改变了去路的方向,又再次遇到好心得邻居司机,她并不关心这位邻居对她三番五次的好意,她冷漠的让他调大广播音乐,外人自然不会知道如此幸运的女主为何如此这般自作自受,这样打比方说;白天不懂夜的黑。
她来到了儿子的外婆家,自己的母亲家,可是母亲张口就是赶客的话,然后又是一杯冷水浇下,她买的蛋糕糟糕透了,自己已经做了,女主吃了一块儿,但是却是伴随着母亲的阴阳怪气的埋怨,甚至点露女主像是她父亲一样不讨人喜欢,一个巴掌是这个本应该成年自重的女人最好的表态!
不明智的父母永远不懂语言上的刺痛远远大于这一巴掌的响亮!
(这个伏笔埋下了女主为何人生沦落于此的关键之一,童年的不理解与毫不关心)她转身逃离到楼上,看起来了儿子的手稿,不巧被回来的儿子发现,坐在花园里可以看出儿子对她的防备之重,她尴尬的俯身拍去儿子身上的灰尘,但儿子架着胳膊裹紧了大衣的姿态表现出对她的厌恶感。
俩人寒暄过后,儿子似乎给了这个女人一个机会,询问她手稿的曲子怎么样?
她客套之后却没忍住,一针见血的评价了曲子的弱点。
这让儿子几近崩溃,楼上的老母亲看在眼里。
(导演似乎这里在对比两代母亲的形象,老母亲帮儿子洗内裤,慈祥宽带,而她却刻薄冷漠,毫不理解儿子,毫不鼓励)但是这反而是一种讽刺,她的母亲刻薄的对她正如她如此刻薄的对待自己的儿子,仿佛遗传病一样,但是隔代亲却显得女主是个不负责的母亲。
但我想说,谁又去理解了女主的内心苦痛,女主缺失的关怀与理解正是她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缺失教育,再加上她作为天才不懂钝才得痛(此时此刻她还是不愿接受儿子是普通人的现实),这种双重打击让她无法成为一个俗世上的好母亲。
故事到这里,我想我已经通过这几个伏笔梳理出女主的人生痛点,亲人的众叛亲离的惨状完全不是她一手造成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在渐渐浮现。
可是这都是表面现象,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被导演给剥离开来,重头戏在演奏会上。
她重新去见了自己的老师,恳请他来到自己的儿子演奏会一探究竟,她还在希望什么?
难道不相信自己的直觉,希望自己当面否定打击自己的老师给以一个隔代的肯定?
她自嘲般的说老师是自己儿子的间接老师,念念不忘当年老师的讥讽,刻骨铭心的一段话原来截然改变了女主的一生。。。
俗语有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看评论区有人指责女主,说她咎由自取,说她不理解老师的用意,甚至还有辱骂钢琴老师的。
我想说你们这些人首先没有客观的去看待角色,更没有全面的把角色的影响掺合在一起。
你要回顾前面我说的几个伏笔,综合而成来看;首先她当年还是个孩子,一个极其要强,抱负极重,非常可能有个非常像她现在一样甚至更甚,对她期望极高的父亲,在这样的重重 重压之下!
老师的这一番话简直是致命一击,没错,女主是天才,可是断送在她的意志力薄弱上,断送在她的成长环境里。
老师的教导方式有错,错在只以为女主和别的孩子一样懒散,当年可能也是想刺激女主一下,但他殊不知女主背后的成长环境,尤其是还有一个不理解也不爱她的母亲(前面伏笔没说明白,台词里透露的很明显她母亲讨厌她父亲,并且觉得她和她父亲一样从而可知)。
没有一丝鼓励的她需要的不再是冷言冷语的刺激…… 这不仅造就了如今的她,也就是说她把在父母与老师影响下的成长中所受的伤害集于一身并且放大施加给了她的丈夫与儿子,这导致了人过中年婚姻破裂,儿子叛离的最终局面。
受害者成为了施暴者,可以用俗语新说一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原生家庭的痛似乎存在了某种后天的遗传性。
如果在看的读者深受其害,想阻止只能自己直面其痛苦的根源,然后自己治愈,正如下面电影发生的故事,不过女主不是直面,而是偶然。
演奏会开始了,这一天不顺处处碰壁的遭遇让自以为想改头换面,焕然一新的女主厌恶到极点,她换下来新买的礼服裙,扔进了垃圾桶里,就像她本来应该精彩绝伦的人生一样,同时埋没在了她那件精致得体但俗套的红色呢大衣下。
这时卫生间遇到一个女人夸了一句她的大衣好看,这真是一句绝妙的讽刺,这是导演埋下的不显眼的伏笔,外人对她最恰当直接的点评,那件外套就如她的生活精准体面但掩埋本性,可是那件礼裙才是她自己!
她还是去到了现场,像是一个为了自己儿子肺腑之言的好母亲那样,她担忧之中,给陌生人发了票,开心自己老师的到来,偷偷的跟去前夫到了儿子的身边,偷听谈话,前夫在努力无奈的扮演着一个好父亲的角色,可那个类比让观众看到母子连心,儿子性格上如此像她强势的一面,却也活在了她留下的阴影里面。
只是女主没有明白自己的儿子已经拼尽全力的在取悦她,走上了可能自己都情不愿,心不甘的人生道路,却没有天赋的已命中注定。
果然,演奏会一开始,一旁的老师连连吐槽早已剧透结局,没有天赋就是没有,但是一句技巧性的夸赞也表明儿子为母亲尽了全部的努力。
结束表演,儿子始终没有吐露怨言,他的结束语还是表达这场演奏会为母亲的生日礼物,对女主像是报复却又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真情告白。
可是转到女主的视角,这个女人为何一开始就奔门而逃,作为普通人的观众都觉得这个女人真是该死!
这样的薄情寡义,可是谁又理解,这是对女主一生的惩罚,这是一种煎熬,这是一种折磨!
一种展示失败的宣告。
女主能做的就仅是在门缝里看到儿子的真情独白罢了,也算一种欣慰,然后茫然的矗立在散场人潮中不敢相信这一切的落幕。
在一群不懂行的外人连连称赞与祝福中,唯有他的老师依然比她更薄凉的在发表骨感的意见,女主明白一切,我猜她本想放下了,去后台找了儿子祝贺,想和儿子沟通解开彼此的心结,但是一个个陌生人的热情点评让她又本性难改。
正如印证了前面女主说的话她讨厌一些人只是在捧儿子的臭脚,儿子却喜欢沉浸在里面,但她却不思考为何儿子这样,因为本应该最想得到的母亲的夸赞却迟迟不来。
最后,休息室的门紧紧一闭,也是暗喻了儿子的心门始终无法对他的母亲女主打开,可悲的女主像是被关在幸福的门外,门后是丈夫与新婚妻子,还有亲生儿子的一家欢聚……在对面的酒馆,我们熟知一切的女主淡漠的和一群三教九流坐在一起,在一群人的荒唐中,竟然引出了老师对当年的解释,原来是好心会错意。
女主却又在人生结局面前痛遭一击,一切的根源竟然是女主自己的决定导致的?
当她毅然决然的消失,再到选择结婚生子直到面临如今的局面,一切的一切都是当年女主一时的念头,但这一念头背后的根源力量深重而长远。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儿子在另一桌喧闹中和女主在厕所如同陌生人般插肩而过。
这是女主的报应,她的确犯下的错,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回到家中,女主又打开了那扇窗户,窗外已然暮色苍茫,一转眼女主颓然在沙发上,又继续麻木的吃了儿子送的礼品篮,为什么导演没有选择让女主夺窗而出呢?
我认为这不现实也不符合电影一开始的基调,女主本来就只有两个选择,不是沉默中的死亡就是沉默中的爆发,从意外打破了她第一个选择后,这一天一连串的事件就是在逐一连连引爆着她爆发。
她拿起了一瓶香槟假模假样地作为去对她有爱慕邻居家的礼物,再然后默然的走到了早上她看到那架钢琴旁,坐下慷慨激昂的终于爆发了,弹奏了她内心的愤恨所给予的力量源泉的一曲…… 一首女人的悲愤谱曲,悲剧却绝不是一人所为,悲剧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女主人生参与者们铸成的,一个原生家庭下所带来的可怕的,后世显现的问题所在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人不是受害者,即使是她那可怜卑微顺从的儿子,没有反抗也没有自我斗争,原生家庭的错误还在继续着,正如女主后面的每一天都将尝受家庭和她自己所带来的失败滋味。
PS;愿每个孩子都能生养在合适自己的家庭,即使不能,或许这就是上天的旨意,我们带着原生家庭下的罪与罚出生,或许这就是斗争,并且寻找自己存在于世终其一生的所在。
此篇文章有所修改,原先写的太片面而且太注重女主视角看问题,现已修改,并且联系最近杨丽萍评论事件给我的影响加以修改的。
2020 6.9
60岁生日清晨,沮丧的Lara醒来,眼睛空虚,悲伤的Lara起身,缓慢的走向到窗户跟前,打开窗户,踩在椅子上,有纵身一跃的冲动。
接着门铃响了,警察需要她作证,关于Lara的过去一点点的展开。
她住在柏林的一家饭店,之前是一名公务员,现在已经退休,她的儿子维特是一名钢琴家,晚上将要举行重要的音乐会,还会弹奏自己创作的曲子,但是音乐会没有邀请Lara,她打给儿子的两次电话都没有人接,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到维特。
60岁的Lara过的并不好,生日这天身边没有人祝贺,和老同事的关系也不好,或者说大家对她忍无可忍、恨之入骨。
以为自己不够好的Lara尽管已经停止演奏,曾经亲自教儿子弹钢琴,培养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但是依然觉得儿子弹奏的不够好,维特被打击的毫无信心,非常介意母亲的看法,因为母亲一句有点流俗,差点临时换掉自己创作的曲目。
钢琴老师伦霍夫对Lara说,我能预想你的第一次公演是给你的父母蒙羞。
受到打击的Lara再也没有练琴。
这种苛刻,Lara把它带入对儿子的钢琴教育中,永远觉得儿子的表现不够好。
Lara的妈妈对她说,你折磨维特这么多年,一下比赛,一下奖学金,每次快成功你就就打击他。
你只爱你自己,现在大家都远离你,先是你老公,现在是你儿子。
60岁生日Lara开始补救,她取出所有钱,购下儿子音乐会所有的余票。
她把票赠送给维特的女友,女友直接拒绝,说你应该对你儿子有信心。
出租车司机说,已经买了票,得知Lara是演奏者母亲的时候,钢琴老师伦霍夫露出了鄙视的神情。
因为一句评价,差点毁了儿子的音乐会。
Lara做的越多,越来越多的事情越失去了控制。
伦霍夫对Lara讲,他对所有人都说,不成功便成仁,让所有人觉得自己不能够成为佼佼者,就是测试看看谁能够挺过去。
而Lara也把这种屈辱教育赋予了自己的儿子,打击的儿子觉得自己没有天赋。
编剧巧妙的把所有冲突安排进一天之中,关系破裂的女儿和儿子,自己和丈夫,自己和母亲的关系都支离破碎。
Lara给人一种傲慢和苦涩的感觉,她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却断绝了和她的联系。
Lara一直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采取行动,不停的抽烟排解压力。
Lara最后才意识到,她可能只是偶然的错过了自己的机会,她不能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当她带着香槟到了出租车家中,疯狂的弹琴,她开始找回自己。
(文中图片来源《拉腊》,侵删。
)
本片的时间长度只有一天,那天是女主Lara 的60岁生日。
当天晚上,Lara 的儿子将举行首场个人钢琴演奏音乐会。
Lara 有钢琴天分,小时候被钢琴老师不负责任地断送了(当时老师近似于羞辱地苛责她,几十年后却说“你有天分,有天分的人从来都有,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
Lara 放弃了弹钢琴,做着一份并不热爱的工作,结婚生子。
然后非常严苛地培养同样具有钢琴天分的儿子。
对于儿子在钢琴上的成就,Lara 是矛盾的,为儿子骄傲的同时也为自己感到失落。
由此,每当儿子要跨越一个高度时,她就会给予否定和打击。。
她无法承受儿子的成功,因为,在她内心深处她觉得那本应是她的。
一个被压抑的被断送掉的或没有取得世俗成功的天才,会希望自己培养出比自己成功的天才吗?
看看Lara的老师和Lara自己,我很怀疑。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德国影片,个人认为豆瓣评分偏低了。
它不是在讲儿子的忘恩负义,也不是在讲退休后老龄的不知所措,它在讲述人性的复杂 —— 有时候,人在无意识中,会将内心的恶,通过某种行为表现出来,导致他人不好的结果。。
在本片中,那种恶是嫉妒。
这个影片讲了一个年轻时没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女人,在她60岁生日那天的经历。
她极其好强,所以孤独。
对自己的儿子很难夸奖,总觉得他天分不够,打击儿子对自己的信心。
以至于,儿子最后在酒吧开庆功宴拒绝邀请她,在酒吧碰见她时,把她视作最熟悉的陌生人经过,明知她很难过,却一句话也不说。
好强,容不得别人批评她,所以当教授嘲讽她后,她干脆放弃了钢琴。
好强,容不得别人忤逆她,所以在工作场合惹人厌恶,在儿子女朋友去卫生间时出于报复把对方的琴弓折断。
好强,唯我独尊的自私,所以没有一点同理心,打断别人说话,听母亲说自己的缺点时直接扇耳光……太好强了,又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她一生都在挣扎之中。
她最爱的是自己,最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被人捧着,所以电影开端儿子不理她似乎成了她即将选择了断生命的理由,但当教授告诉60岁的她,其实当年她很有天分时,她辗转难眠,迷惑,沉思,焦虑,但没有给儿子打电话,因为让她心事重重的,是教授的一番话。
是啊,她有理由好强,因为她有天分,但容不得一点批评也导致了她最后没有守护好自己的钢琴天分。
拿着一瓶酒来到邻居家,并非要找人聊天,因为她拒绝了喝酒的提议。
趁邻居泡茶,她坐在了钢琴前,一曲独奏中看到了她的忘乎所以,听到了她内心的怒吼,我想,她要开始跟年轻时候的自己和解了。
余生,即使儿子很难再靠近她,她也会在钢琴的陪伴下,重拾生活的信心。
影片探讨了天才与认可的命题。
天才可以人为地定义吗?
假如一个大咖说这个人是天才,那这个人日后就一定是天才吗?
她的儿子被她定义为缺少天分,永远不会成为天才。
但她又禁不住因为儿子而感到骄傲,矛盾的心态正如她对自己的认知。
可当儿子成功时,很多人说她的儿子是天才。
可是,她把目光看向教授,那说明她的心底还在认可权威。
这部影片于我的意义是,让我理解了不小心折断了翅膀的一些人,让我明白了就算天才被另一个天才认可,也不能保证天才创作。
权威多半是装出来的,所以,何必要别人认可呢?
另外,平庸也不见得很糟糕啊。
她本可以成为天才,但年少不更事时错付了一份信任,与天才渐行渐远,花甲之年解开了心结,惟愿不在计较功名,珍惜钢琴的陪伴。
ps: 女主的演技不能更棒了,妥妥地光芒万丈,以至于Schilling在本片近乎黯淡无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一些人在生活中慢慢觉醒克服了,一些却深陷其中,再也无法自拔。
来自外部的评价,特别是周围亲密的,在乎信任的人的评价,是很难跨越的。
就像剧中的儿子克服母亲的评价,母亲克服老师的评价。
一切过后,不过一句,我的话,又有什么重要呢?
是啊,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是一位拥有杰出天赋的天才钢琴手,在这一领域里有着无量的前途,然而,为了爱情,拉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金盆洗手在家安心的相夫教子。
本以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丈夫的感激,但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拉娜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下去,丈夫的离去,儿子的疏远,都将拉娜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人生的深渊之中。
拉娜的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在拉娜六十岁那年,她震惊的发现,儿子竟然没有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更离谱的是,维特邀请了父亲和父亲的现任女友。
©豆瓣
影片于我来说,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因为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段人生。
我出生于音乐世家,4岁时开始师从音乐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J教授学习钢琴。
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虽然作为小孩子也是不愿意练琴,但是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有天赋,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钢琴八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钢琴考级可不像现如今这般“泛滥”,学钢琴的都没有几个),也曾跟郎朗同时参加过比赛。
那时候,除了上学就是练琴,童年都是伴随着音乐和没完没了的比赛、演出度过的。
后来那位J教授出国了,他的妹妹小J老师带了我一段时间,也是很喜欢我,可惜家人觉得她的教学可能有限,没学多久就又给我换了音乐学院的另外一位B老师。
后来爸妈还跟我说,跟小J老师说不学了的时候,她还哭了……这位新的B老师,在音乐学院向来以严厉苛刻著称。
自从跟他学琴以后,每次回琴都是被骂,骂得很大声很疯狂。
我父亲也越来越严厉,每次练琴的时候都是在我耳边谩骂,还经常打我,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
那个时候,我家也从部队文工团的大院,搬到了地方上一个很破的院落。
周围每天不再是各种管弦乐器抑扬顿挫的旋律以及大院里满园的鲜花青草和旧时的欧式建筑,取而代之的是灰不溜秋的一座5层老楼(我家还在一楼)以及周围低矮的一串平房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些每日里喊叫搓麻的人们。
从我家窗户传出的琴声、父亲的打骂、院落里的混乱,组成了一部极不协调的交响乐。
老师无情地否定,以及父亲疯狂地陪伴,让我由最初单纯地惰于练琴,转变成对音乐的极端厌恶和恐惧,以至于后来父母离婚,父亲无暇管我练琴而最终放弃了对我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培养的时候,我竟因此而万般庆幸这家庭的变故。
时至今日,偶尔同父亲聊起,他却反倒称赞我小时候的天赋,并啧啧可惜我的放弃学琴……时至今日,我自己的孩子也开始学琴,大部分时间是我夫人陪他练琴,夫人忙的时候我也会陪他练,有的时候竟然也会像父亲一样发疯般地责骂儿子。
好在这个时候,老妈都会劝我不要太过分;好在我经常出差,陪他的时候不多,自然骂他的时候也不多。
影片中那个老教授,因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毁了主人公的音乐之路,却在多年以后轻描淡写地夸赞主人公当年的天赋。
而主人公由于少年时期的这段受挫,形成了内心阴影,习惯于严苛和否定别人,特别对于自己的儿子,即便全世界都在盛赞,她的眼中却只有儿子的缺点以及对其的否定。
影片中她陪一个不认识的小孩儿练琴的片段,是点睛之笔,也是影片的“合页”。
之前观众们可能不知所以,只是觉得沉默的主人公似乎与外界格格不入,有点儿怪,但从这儿以及后面的叙事,大家知道了问题来源于哪里。
影片映射了我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我只想说,艺术是需要枯燥的磨练,但本身一定要来源于热爱。
中国运动员的金牌战略和郎朗的成才之路,都是突出强调艰苦的磨练,相比之下,可能我更加推崇外国运动员和艺术家,对于磨练本身来源于骨子里的热爱罢。
人生何来苦楚悲凉
很闷的原生家庭影响人生,自我怀疑。
片尾曲好听 以前没发现 德国很喜欢用法语歌吗
天才钢琴手的拉娜·詹金斯因为当年老师伦霍夫教授的激励讽刺的话语而丧失信心放弃演奏生涯。结婚生子后,拉娜用自己的天赋教导儿子维特成为钢琴演奏家,但教导方式是严厉无情,导致做建筑师的丈夫不理解而最终离婚;儿子也因此而与拉娜感情淡薄,最终不愿与其生活而躲着她。拉娜不仅对儿子严厉无情,在其任职的市政部门,拉娜对其下属也严厉无情,在其退休去该部门送儿子的演奏门票时,接管该部门的卡塔利娜就说部门很多人对她恨之入骨
Lara, 以主角的名字命名。从晨光熹微到夜幕低垂,一天 ,一生。这电影的名字太平静,是一部跟钢琴有关的好电影。
感觉女主需要心理医生
拉娜的一生可悲到可以用她的一天来概括所有的跌宕起伏,而造成这一切的,是她刻薄无法共情的母亲,和同样打压式教育一刀切的教授。娜拉内心的小女孩被二人杀死,否定自己的一切,并把这瘟疫般的刻薄报复性地发泄给身边所有的人,同事,邻居,家人,尤其是深爱的儿子。儿子如同年轻的她,遭受着刻薄不断内耗和自我怀疑,好在父亲和朋友们让他坚守了自我。而娜拉幡然醒悟之后,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故事性差,叙事节奏也差,无聊,白瞎了演员,一星给演员,一星给配色。
话语的加持力浮于表面、杀伤力表现有形无神,对比部分照本宣科,配角戏份画蛇添足,演技也无层次感可言。
德国人的克制
Tom Schilling与Jan Ole Gerster的第二次合作,一个被抛弃的母亲,和尘封的家庭往事,情绪时深时浅。
谁说只有东亚
片中的那一巴掌,其实《春潮》可以借用一下。
结局不够有力
我也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等待什么,但最终并没有等到。
为啥要生小孩
平淡
德国也有虎妈吗
影片中有诸多「暂停」片刻。显然,这是资产阶级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无论在精神文化上,还是在物质资源上,都没有「准备好」投入新一轮「财富再分配」过程的体现。作为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资产阶级女权」代理人,这位《妈妈!》希望这个已然停摆的系统「持续」运转起来。不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辩证地看,同样让人又爱又恨的「历史」代理人希望这位《错会半生》已然被历史趋势淘汰,无论如何也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退休老人能当个「历史」见证人。无法接受这一条件的旧秩序摆出了一副强词夺理的「非理性」姿态,但这位公务员的一系列「垄断性」操作无疑给执行公务的警察、怀孕待产的白领、清闲自在的客服,课间休息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而且,从民主角度来讲,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就算她「争取时间」换上「皇帝的新衣」也于事无补。
拧巴的一生。(ps:女主发型和发色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