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伊甸湖

Eden Lake,猎人游戏

主演:凯利·蕾莉,迈克尔·法斯宾德,塔拉·艾利斯,杰克·奥康奈尔,托马斯·图尔格斯,詹姆斯·伯罗斯,邵恩·杜里,布隆森·韦伯,芬·阿特金斯,劳琳·斯坦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伊甸湖》剧照

伊甸湖 剧照 NO.1伊甸湖 剧照 NO.2伊甸湖 剧照 NO.3伊甸湖 剧照 NO.4伊甸湖 剧照 NO.5伊甸湖 剧照 NO.6伊甸湖 剧照 NO.13伊甸湖 剧照 NO.14伊甸湖 剧照 NO.15伊甸湖 剧照 NO.16伊甸湖 剧照 NO.17伊甸湖 剧照 NO.18伊甸湖 剧照 NO.19伊甸湖 剧照 NO.20

《伊甸湖》剧情介绍

伊甸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热恋中的珍妮(Kelly Reilly 饰)与史帝夫(Michael Fassbender 饰)来到美丽的湖边,计划度过一个浪漫而温馨的周末。但是他们的周末被一群胡作非为、大声喧哗的少年给搅乱。一番口角冲突过后,夫妇俩的食物以及车钥匙不翼而飞。他们只得徒步前往镇上求助,却不知道,这恰恰是恶梦的开始…… 本片荣获2009年《帝国》杂志奖最佳恐怖片奖、2009年葡萄牙奇幻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9年伦敦影评电影金像奖英国年度青年演员奖(Thomas Turgoose)、2008年Sitges – Catalonian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最佳影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暴力苏醒美丽美利坚外姓兄弟泡吧侦探3即将出庭末日激战格瑞的困扰废柴联盟第三季某科学的超电磁炮T我的女神第二季缤纷之翼阿尔忒弥斯酒店八只鸡诡婴吉咪手艺第一季此生漫漫可爱万岁极端邪恶起名风波果戈里·恶灵背叛七大罪OAD3帕克时尚新宠似是而非的我们命运连结北极光陷阱夏威夷特勤组第七季平衡法则少年歌行

《伊甸湖》长篇影评

 1 ) “他们还只是孩子”

有一句老话叫3岁看大7岁看老,我深以为然。

人们总是企图安慰、催眠自己,人性本善,不愿相信有些人生来是无法救赎的。

他们并不是被撒旦迷惑,他们就是撒旦本身。

对于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种种借口来说,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当孩子们犯了错时,家长们会用“他还只是个孩子”来开脱,可谓熊孩子父母的口头禅。

但我一直觉得很多情况下这句话只是自私的父母用来包庇自己的孩子,或者用来自欺欺人的而已,把一切的过错都推脱到“孩子”这个身份上似乎就能把自己的责任撇的一干二净:并不是我的孩子天性恶劣,并不是我的教育有问题,只是因为他是孩子而已,长大了就自然会好了。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逻辑等同于“我虽然杀人放火,但南太平洋彼岸有一群海鸥在飞啊”可能跟我的专业是生物有关,我相信世界上任何类型的生命形式,本质上都是基因的载体,并没有什么神圣的理由。

人的形态、思想都是表现形式,基因才是幕后的大boss。

基因们想方设法把自己传递下去,所以烂人的下一代多是烂人,好人的下一代多是好人。

烂人的成长路线是坏小孩→坏青年→坏人→坏老人,仅此而已。

所以人坏跟阶段没关系,就像杀人放火跟南太平洋的海鸥没关系。

电影《伊甸湖》据说改编自轰动欧洲的虐杀事件:青少年将度假情侣包围猎杀后,父母还帮忙行凶,最后东窗事发,却因凶手未达法定年龄而无法定罪。

在b站看的这部电影,电影开头就有大量弹幕提醒观众此片极度致郁心理承受能力差者不易观看。

确实如此。

看完这部电影后,最让我影响深刻的不是男主被孩子们虐杀,也不是女主一路挣扎却仍难以逃脱绝望的宿命。

而是最后在小镇上,一孩子的家长知道自己的小孩被女主过失杀死时 失声痛哭道:“他还只是个孩子啊!

”令人发指。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指向性非常强,即未成年人真的能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庇护下为非作歹吗?

一群15、6岁的青少年已基本具备成年人的身体素质,世界观也基本成型,”只是个孩子“真的能用来当挡箭牌吗?

当然,即使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尤其是当女主杀死对方团伙2个人时,也仍然可见位于道德制高点的卫道士对女主发起声讨:他们是坏人没错,但你若做了同他们一样的事就成了跟他们一样的人。

此话常见于各种影视作品中,不做评论。

我之所以不愿做中小学教师,原因之一,就是我认为孩子和青少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

10岁以下的孩子最无知,做事全凭天性,人性中的恶劣可在童年时期暴露无遗,若父母也是同样的恶人更可怕。

所以在小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恶劣的欺凌,最无情的侮辱,最赤裸裸的嫉妒,小孩的恶意不加修饰,思想不被道德标准的约束,天生的劣根展露无遗。

初中以上的青少年更为可怕,他们已具备了成年人的行动力,但思想上仍停留在无知愚蠢的阶段,自命不凡无法无天却缺乏对人生的基本认知,做事不经大脑整天以为自己与众不同是世界的中心。

我也是从初中走过来的,亲眼见证了同龄人的暴力与粗鲁,对身体或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的侮辱与孤立,甚至对老师的欺辱(初中时的语文老师的丈夫早逝,却成了当时同学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的依据,现在想想何其恶毒),当然,还有大多数人的沉默(没错,我就是其中之一)。

这篇影评貌似写的有点极端,但其实我并没有极端的想法。

按照钟形曲线,纯粹的圣人和纯粹的恶人都是极少的,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有各种缺点和优点的普通人,比如我上面举到过的例子,我的同学们,本质上来说都可以说是好人,恶行只是因为在极易迷失的路段上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引,说白了,就是蠢。

然而大部分普通人的原则是模糊的,是摇摆不定的,既不能做到极端的善,也下不了狠心去做极端的恶。

比如电影中的团伙里的成员,大部分只是狐假虎威,然而正是这种人往往下场最悲惨,在善恶中摇摆,其实暴露的是软弱,最终往往被炮灰。

然而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现实是一个好人造成的良性影响永远抵不上一个恶人造成的恶性影响的十分之一。

人性的光辉光芒万丈,人性的恶毒也令人发指。

 2 ) 为了舒缓心情,讨论一下题外话:这帮歹徒是否会被警察抓住?

本片的讨论大都是围绕人性善恶、自我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有很多见解。

我想讨论的是:是否这些坏人最后会被警察抓住?

其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作为一部英国电影,所展现的也都是英国环境,所以默认是发生在英国的案件。

在英国这种社会完善的国家,可以相信司法部门,包括警察、法院等,他们通常都能做到尽职工作,警察的水平也很高,技术力量更没的说。

那么,这起案件被发现并制裁凶手的可能性有多大?

被害者情侣两人,因为这对情侣是准备结婚的,也就是说他们属于社会上比较稳定的人群,不太可能离家出走、随意流浪等;过了周末不上班,会引起所在部门的担心,比如女孩所在的幼儿园,肯定会查问为何不上班,还有朋友们联系不到他们等等,用不了几天就会报案,受到警方的注意,开始查找,这个可能性很大。

一旦开始查找,应该很容易就找到他们的去向,至少英国的摄像头是全世界闻名的多,直到最后小镇上的追查都不成问题,然后他们进入野外环境,摄像头是没有了,但很容易想到他们的周末度假地点,很可能就是那个僻静的小湖边。

失踪两人很可能意味着是严重刑事案件,应该受到警方很大的重视,包括媒体报道等,因此在湖边一带的搜查也会很仔细,应该会找到很多痕迹证明两人来过。

用警犬甚至可以很快确定其活动路线和范围。

一旦确定了两人是在湖边失踪,下一步调查就比较容易。

虽然那几个孩子的家长是镇上的人,但不可能全体镇上人都是他们的同谋,毕竟无辜者居多,也没有必要冒坐牢的风险为那几家人遮掩,甚至对这种无德家庭,镇上其他人很可能非常厌恶,能把他们送进监狱对别人有好处。

只有一种情况除外:镇上真的就只有这几家人,全牵涉进这起犯罪,也就是说,全镇犯罪,这时警方破案会困难得多。

但这种可能性很小。

另外,镇上的小歹徒们死了34个,在路牌旁边被最坏的头目猛打的那个少年,不知道是否被打死,看殴打的疯狂样子,说不定就打死了,如果不打死,这个少年活着,很可能成为最容易向警方泄露秘密的人,从而大大提高破案可能性。

这帮少年歹徒在当地肯定很多人都知道,包括警察也应该早就知道他们,做为第一嫌疑人,必然被警察详细盘问和调查,不论家长们是否能够完全遮掩住杀人痕迹。

同时,最坏的歹徒的父亲,应该是个刑满释放犯,他在殴打另一个少年之前,曾叫嚣“你知道监狱什么样子吗?

你爸爸知道监狱什么样子吗”。

对这样的人家,警察肯定不会放过。

活着的几个歹徒,包括他们的家长,在警方逐个盘问下,就算不承认,也会留下大量让警方怀疑的情况,毕竟此案牵涉人太多,尤其最后浴室谋杀的时候,大约有十个以上的人在现场。

分属不同家庭,这种类似公众谋杀的案件,很难长时间隐瞒。

歹徒方面死了34个人,也是一件难以遮掩的问题,当然家人会推说是离家出走了等借口,但如此凑巧与失踪案同时发生,估计警察不会轻易相信他们,与这些人有联系的朋友、家庭会更多,如此大量的调查目标,遮掩真相难上加难。

以上各种问题,一旦被警察追究出一件,就是全盘崩溃,包括最坏的那个歹徒无故烧死一个小孩的罪行,都会被揭发出来。

另一方面,歹徒们杀人灭口之后,会试图掩盖罪行。

尤其在一个刑满释放犯的带领下,很可能那辆汽车被拉走销毁,最可能的毁灭罪证的方法就是沉进湖里,但是多次在丛林里开车,留下的无数车辙印难以消除干净,沉进湖里的车也很可能被警方的仔细搜查所发现,毕竟警方更熟悉这些可能性。

另外烧死人的现场也可能被掩埋清理,但很难彻底清除痕迹,除非把大树根全刨出来毁掉,否则人体被焚烧留下的油脂等痕迹,总会有部分残留,作为重要嫌疑现场,这都会被警方注意到;另外,还有来回奔跑的痕迹、遗落物、各处血迹(比如那根扎穿脚的木头)、带血的纱布等等。

总之,在一天两夜里,面积很大的丛林中发生了很多事件,是难以彻底消除的,也是那几家人力所不及。

只要警察确定了此地是失踪人口案件的关键,详加盘查,两名遇害者的被杀都是多人所为,难以隐瞒。

综上所述,即使歹徒家人们努力消除犯罪痕迹,但因为痕迹太多、牵涉人员太广,是很难掩盖罪行的。

这种非蓄谋的突发案件,一旦被警察发现关键,较容易破案。

所以,我相信歹徒们有很大可能被抓住,并受到法律惩罚。

当然,因为英国没有死刑,尤其可能有歹徒未满16周岁,所以判决结果不一定能让大家感到满意;但至少直接参与谋杀的几个成年人会被长期监禁,其他歹徒少年也会受到相应惩罚,为首者年纪较大,可能是终身监禁。

这些人的下半辈子,多数要在监狱里度过了。

也许这能让大家心情好一点。

以上是我个人推测,欢迎指正。

 3 ) 因缺失的教育而引发的罪恶

男主和金发女主,趁着周末,约定去鲜为人知的伊甸湖度假,因为路途遥远,两个人决定在宾馆休息一日,第二天再赶去伊甸湖,在旅馆露天的餐厅 ,两个人看到一位母亲在斥责孩子,母亲狠狠地朝着孩子脸上甩了一巴掌,因为看母亲面相凶恶,所以两个人也没多管闲事。

第二天,两人来到伊甸湖旁,正当两个人要享受日光浴的时候,结果却来了一群当地的熊孩子,这几个孩子不仅把音乐声音开得很大,而且还用望远镜偷窥主,男主跑过去跟那群熊孩子理论,结果却遭到了熊孩子的言语侮辱,男主毕竟是成年人,也不想跟一群小孩计较,关了他们的收音机就走了,结果这群熊孩子趁两个人下河游泳的时候,把他们的包拿走了,然后还把他们的车开走了,二人在丛林中走了一夜才追上熊孩子,当二人向他们索要物品,熊孩子的领头老大,戴着男主的墨镜,用着男主的手机,却不承认拿走的两个人的东西。

男主一怒之下的刺死领头老大的狗,事情变得不受控制,男女主立刻开车逃跑,结果车头的灯被熊孩子弄坏,在漆黑的丛林中,男主开车撞到了树丛上,树枝穿过车窗,将男主卡在座位上,女主只能下车寻求帮助,结果没走多远,熊孩子们就赶了过来,女主只能躲在旁边的树丛中,等到天亮,女主去车边查看,结果发现男主不见了,顺着地上的鞋子和血迹寻找过去,女主发现男主,被熊孩子们用铁链绑在一棵树桩上,熊孩子们正不断地虐待着他,场面触目惊心,一旁还有个女熊孩子在拿手机录视频,女主想拨打999求救,可是却被熊孩子头岭发现并且阻止,这样也暴露了女主所在的位置,熊孩子们朝女主追来,女主逃跑,男主也趁机挣脱铁丝逃跑,好不容易俩人会合,男主却因为失血过多要昏迷,女主用树枝把男主藏好,自己以最快速度前往小镇寻找救援。

在半路上,女主因为没有留心脚下,被一根铁刺刺穿了脚,这种疼痛刻骨铭心,可是男友还在等自己的救援,女主忍痛将铁刺拔出,继续前进,然后女主遇到了曾经被熊孩子们欺负的黑孩子,女主希望黑孩子帮助自己,结果黑孩子却因为惧怕熊孩子们的势力给熊孩子们通风报信,女主被赶来的熊孩子打晕,等到女主再次醒来的时候,她已经和男主被绑在一起了,而且男主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亡,熊孩子们想要用火把二人烧死,还逼迫黑孩子去点火以此来让他成为共犯,火势开始蔓延,可是却烧断了绑女主的绳子,女主推倒汽油桶,点燃火把,形成一道火墙,趁机逃跑,熊孩子头领以黑孩子的性命为要挟,往黑孩子身上浇了汽油 ,让女主回来,女主毕竟不是圣母,还是狠下心跑了,黑孩子被烧死,这就是不会反抗的下场,一个弱者如果不会在受到欺凌中学会 反抗,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从熊孩子手上逃脱的金发美女在一个广告栏上找到了一张地图,她将广告栏的玻璃窗打碎,拿走了地图,准备按地图上的路线去小镇寻找救援,这时候熊孩子头领也来到了这,女主急忙躲入旁边垃圾桶,熊孩子头领显然是知道女主拿走了地图,他跟身边的另一个熊孩子商量了阻击女主的计划,等到两个熊孩子走了以后,女主从垃圾桶里出来,很明显,她是听到了两个人的计划,想逃跑已经很渺茫,女主干脆捡起了地上的碎玻璃,决定鱼死网破,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熊孩子出现在她身后,女主反身刺死熊孩子,杀了人的她并没有感到一丝快慰,反而抱着熊孩子的尸体痛哭,到了晚上,熊孩子头领和另一个熊孩子看到了被杀的熊孩子的尸体,另一个熊孩子吓得想退出,结果被熊孩子头领暴打致死,一边的女熊孩子看了赶紧跑了,女主则在路边成功地劫持到一辆车,开那辆车的好像也是个熊孩子,然后也被女主干掉了,而且在开车奔驰的过程中,女主把那个逃跑的女熊孩子给撞死了,经过长途跋涉,女主终于找到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很细心地给她治疗了伤口。

女主本以为自己逃过一劫,可是等到女主环顾四周的时候才发现不对,墙上贴的全都是熊孩子头领的照片,此时女主才知道这就是熊孩子们的家,家里的那些人都是熊孩子们的家长,家里人数众多,只能智取,女主先是躲进浴室思考对策,正好这个时候熊孩子头领回家,他将所有的熊孩子之死,全都归罪到了女主身上 ,气愤的家长们此时已经全然听不进女主的解释,他们闯进浴室,要把女主杀死在浴室中,熊孩子头领,则在房间中,听着女主的惨叫,把那些录的视频删掉,继续摆弄着男主的墨镜,全然没有悔改之心。

无知就是一种罪恶,越是无知的人,越是可以往最罪恶的深渊而去,熊孩子的头领,是一个罪恶至极的人,而他的罪恶来自于骨子里的愚昧与无知,还有小镇中那些父母,对孩子暴力的教育手段,有的时候,无知是罪恶的一切根源。

看完“老烟斗官方”剧透而来的,下面附上链接:https://b23.tv/Ikrc0h。

完。

 4 ) 如有在国外呆过的人,体会不小

我不在英国,但在澳洲。

我记得我刚刚来这里的时候,房东老太就给我说,这里的犯罪多,英文法律太轻。

之后我搬去一个治安很差的区,有晚上8点就在我家门口被抢的,有晚上在路上无缘无故被打的,肇事的就是这些十几岁的半大小子,有白人,有黑黑的那种,有黎巴嫩人,越南人,当然估计也有我们华裔的。

千万不要低估这些小孩, 每当我们这里放学校春假 秋假的时候,犯罪率就会上升,因为那些小p孩放假了。

真的很想把这些孩子狠狠打一顿,真的。

 5 ) 人文和家教,不能成為虐杀的理由

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杀人只為好玩,四少年虐杀女子”、“三流浪少年虐杀两小學生”……看過這些新聞,再看《伊甸湖》(Eden Lake),會覺得電影很真實。

只是整部電影令人憋屈:男女主角毫無危機意識,這是國外治安环境帶來的後遺症,扔他們來國內呆上一年半載自然學乖,──別說自己駕車去那種荒野地方,走在城市大街也時時如臨大敵。

此外,男女主角逃生時體現出的极度愚蠢,不由懷疑是否出於物竞天擇的考慮,如此低能白痴的一對,只好被淘汰掉。

但這部電影,簡單的情節有許多因素值得玩味: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惡?

作為幼兒園老師的Jenny,電影一開始滿目愛意地教小孩子唱歌,后來用玻璃扎向少年,成尖銳對比;影片開頭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影片中面目猙獰的少年,天使長大就成惡魔?

影片后部小鎮上死少年家屬悲鸣:“他們只是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惡?

善惡只是一線間,被玻璃扎死的少年,看見女主角時,其實已心生善意,輕聲叫了一聲:“Miss”,大抵想去相助。

結果,沒有給他機會。

那個女孩,Paige,開始不齿Brett所為,獨自跑掉,也沒給她改正的機會,Jenny踩大油門將她撞飛。

有部很變態的《趣味游戏》(Funny Games),尚沒看,据說變態的導演大玩觀眾的道德底線:觀眾觀看影片中少年虐杀的同時,意識也不由自主地深入罪惡其中。

我怀疑這部《伊甸湖》也有這樣的傾向:玻璃扎向少年,我還有一絲惋惜;Adam被淋油活活燒死,只盼Jenny快點徑自逃去;而汽車沖向Paige,更是大叫“爽”!

還恨铁不成钢,恨Jenny不早點成钢,干掉那帮小兔崽子。

在導演的安排下,觀眾多多少少“性本惡”起來。

集體更易下手這部電影,編劇比較不能令人信服的地方,是這群少年中,真正作惡的只有Brett,其他皆為他所脅迫。

我認為若改為2-3名少年作惡,其余為胆小怕事者進行盲從,比較可信。

許多拆開來單個看匪夷所思的血腥暴力行為,由集體來操辦就不那么突兀了,相反,還可能披上民族、愛國的大義旗帜。

在評論影片《浪潮》(Welle, Die)時我提到耶魯大學的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即“權力服從研究”):測試人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結果是61%-66%的人會遵從命令去傷害別人。

每每提及文革和納粹,就會想到這實驗,這部《伊甸湖》依然适用,在群體面前,只有從眾。

Adam,仿佛就為了揭示人性丑惡而塑造的一個角色:他本身受那群少年虐待、欺凌,非但沒有給向他求救的Jenny提供協助,反而欺騙Jenny,誘使她落入Brett一伙手中。

在壓迫下,只有服從。

有其父必有其子這群惡少年中領頭的Brett,他的父親比Brett更粗魯、更暴力。

Brett以后就會長成他那樣的人,同樣,有他那樣的父親才會有Brett這樣的惡少年。

除了Brett父親,整個小鎮上的人都怪怪的,和《德州電锯杀人狂》一樣,你以為遇到的是個別變態,整個地區的人都這樣,這才是最恐怖的。

吃早餐的時候,Steve向胖胖的女伺應提及少年作惡事宜,胖女伺應變了面孔,說了幾遍:“不是我的孩子!

”是什么令這么一個小鎮的人都充滿了戾氣?

電影一開始,男主角Steve在車上跟Jenny介紹Eden Lake時說:這里給圍起來了,發展商要發展房地產。

Jenny沖進小鎮呼救時,鎮上居民正在听一首反复唱著:“你將得到尊重”的歌。

這是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住在相對落後的地區,他們靠近的自然資源Eden Lake也將不再屬於他們,被圈地開發。

他們本身是文明世界和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受害者,不被尊重,充滿怨憤,戾氣無處發泄。

那樣的环境造就了那樣的家長,那樣的家長造就那樣的孩子。

最后,來自文明地區、享受資本主義種種便利的Steve和Jenny來埋單,也形成食物鏈一樣的一種循環。

同樣英國電影《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拍的也是社會底層生活的人:Billy Elliot的父親是煤礦工人,也非常粗魯,動不動就抽Billy。

Billy跑去學跳芭蕾舞並大有成就,可見人文和家教,並不能成為虐杀的理由。

 6 ) 抒发情绪

如果想找个惊悚片看看当娱乐的,我真的不推荐这部影片。

这个简直令人看完没有一丝丝看完惊悚片的快感,只有无尽的纠结。

也许是这个片子太过于写实,实际到我们就好像看新闻里变态的杀人犯是怎样诞生一样。

以下只是我自我抒发,希望写出来之后可以平息我心中的纠结啦。

1 那小孩首领的狗被误杀是那些小孩的问题,不好好看着那吠到流口水既狗,罗把死人刀仔出黎想杀人,抢下抢下,只狗飞扑出黎,错手是很正常的。

再说那狗没死,说不定男主就要被咬掉一块肉了2 一只狗,有必要取一个人的性命吗?

(当然,之后还不止一条性命)那首领的观念也太有问题了吧3 搞甘耐,最后主角都系死晒。

搞到成出戏就系睇距逃命,最后还是没有逃出。

还是罗左咩咩咩奖,真不知道那奖是什么标准的。

难道是这部电影促发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4 最后,怎么整个镇好像就净得啊几家人既呢?

如果唔系,可以话个女主都真系霉到无人有啊。

 7 ) 《伊甸湖》:野蛮从未远离

恐怖片的精髓在于激发人们共通的对未知和不确定事物的恐惧感。

这样的恐怖元素很多,比如生孩子、死亡、走夜路、幽闭空间、婚姻外遇、朋友被判等等,但这些恐惧,往往仅仅针对个人特定的经验,算是小儿科。

能把题目做大一点演变成社会问题的,往往针对某种原罪,弄出某种因果报应,比如《隔山有眼》(核试验问题)和《万能钥匙》(种族问题),这种算是时间线的恐怖片;另外一种就是针对特定地区,往往是边缘化的蛮荒之地,比如《恶魔的废墟》(拉美食人植物)和《恐怖地带》(非洲传染病),这种算是空间线的恐怖片。

这两种都是对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罪孽的揭示和批判。

但是,能把题目做到最大的,却不是把恐惧放进历史和荒野,而是拉回来放到我们身边,这样的恐惧既是整个社会的,又是每个个人的,《伊甸湖》无疑在题材的切入点上非常犀利的捕捉到了最要害的恐怖感——人性的野蛮。

这种野蛮既不是泛黄的历史教科书里的八国联军,也不是远在非洲的深山老林,这种野蛮在每个人心里。

虽然《伊甸湖》的故事仍然发生在一个类似蛮荒的乡村野外,一群比较粗俗愚昧的人群中间,但是就像各位观众引发的共鸣一样,我们每个人儿时也许都或多或少遇到过类似的暴力险境。

也许它就发生在最发达最文明的大城市的街道上,也许就在你的小学或者你孩子的小学附近转角的小巷子里……广东开平中学女生暴力轮奸视频、摸奶门、马家厥案、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在今天何其繁荣文明的中国和美国,仍然此起彼伏的不断发生,一次次提醒我们:虽然高楼林立,虽然汽车洋房,虽然民主法治,但野蛮从未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远离我们。

人心的改造与进化,在每一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清零重起,好像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一样,是这个社会走向文明永无止尽的命题。

对于人性的野蛮,《伊甸湖》兼具现实感和含蓄象征性的故事远胜过概念化和直白夸张的《天生杀人狂》和《杀死比尔》,它类似寓言一般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面对无知不羁的孩子,大人(家长和社会)的责任是什么?

另一个问题是,面对野蛮,文明的人该怎么办?

这两个问题无疑都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回答清楚的,也许很多人会说,那些孩子很坏,是因为“有其父必有其子”“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可是如果再追问下去,为什么有这样的父亲呢?

这仅仅是特定地区、特定社群的愚昧么?

我们每个人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上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周遭的别人的孩子呢?

我们是如何言传身教的呢?

对于第二个问题,则更为纠结。

看《伊甸湖》就像看《飓风营救》一样,在导演的调教下,观众很自然的群情激奋,于是很自然的与故事中的正义者一道“杀红了眼”,对那些恶棍,恨不得虐杀之而后快。

但是静下来一想,这跟那些孩子为狗报仇而虐杀男主角,又有何不同?

有人会说,善良的人对待穷凶极恶的人如果心存怜悯,只会死的更惨,只有以暴易暴,甚至比坏人更坚定果决,像《不可饶恕》里的伊斯特伍德一样,手起刀落,才能让善良者生存。

可是使用暴力之后生存下来的善良人,还是从前那个善良人么?

也许《伊甸湖》里的男主角在湖边被一群后到的小孩子打扰时,过去热情的打个招呼,送上点小吃或啤酒,称赞一下小狗,聊聊摇滚乐,给孩子们一个友善亲和的印象,不要一副自扫门前雪、得理不饶人、大人训小孩、好像这个沙滩天然就是自己的口吻,看到有小孩在,行为检点一点,不要那么惹火,不要得意忘形的抱着女人跳水里,或许那群孩子也就不至于偷他的车,也就没有后面的死狗和死人的事情发生。

野蛮从未远离,且无时无处不在人心里威胁我们。

以恶灭善、歼灭肉体、摧毁文明或许如山倒般轻易痛快;但是以善驯恶、改造心灵、重建文明却如抽丝剥茧般,需要耐心、细腻、宽容和灵性,需要深入人心的力量和悲悯。

 8 ) 想去非洲度蜜月

目前在加拿大开便利店。

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所有的顾客中,青少年是最差的,偷东西的,乱拿乱放的,说话不客气的,冒充成年人骗烟的,全是青少年,所谓的teenagers。

还有,有学不上在家天天上网的。

不过好在加拿大人胆子小,干得也都是小打小闹的事情。

当然,遇事主要也是能省一事就省一事,作为外国人在此地尽量不惹麻烦。

当然优质的青少年更多些,讲礼貌,做事周到。

根据观察,还是跟父母家庭有关系。

有色人种表现普遍好于白人,大约与我心态一样,老老实实地做一个移民。

看这部片子里就总是想起周围这些问题少年们。

还要想一想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会怎么办。

加拿大人那么喜欢露营、徒步,有没有类似事件发生?

片中男主人公犯了几次错误。

就像女主一开始在沙滩上说的,换个地方得了,沙滩这么大。

之后女主也说了好几次leave it。

听了就好了,就没这部电影了。

还有,越是闭塞小地方的人越是彪悍不讲道理,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旅游尽量选择优质目的地。

“去非洲度蜜月”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不知在哪里看到这部电影的推荐,看的过程中几次想退出不看。

看完果然抑郁了。

 9 ) 比那一年还强烈的紧张感

那一年,看了恐怖蜡像馆,已经感到无比恐慌。

至今仍热记得那一刻的紧张感,捏着汗,扯着衣角。

如今,看了伊甸湖,影片从男女主角遇到几个人渣开始,时刻弥漫着紧张和惶恐。

当我看到女主逃出森林,搭上便车逃离的时候,感叹终于可以释放压力了。

不知被导演甩了一套呢,才刚放下压力,车主的对白让我再次把手握紧了,于是后面看到女主夺车逃走,闯进住宅的时候,我依然不敢丢掉包袱,深怕导演再次打脸,我的选择还是正确的啊,结局简直就是惨无人道,让我带着这种紧张和恐慌看了1个小时,深深为导演功力折服。

设身处地想一想,当理性遇上无知,发生了碰撞的化学反应会是多么可怕。

一群痞子混混,就算有心,身处于那个年纪那个状态,便也不会适可而止,只会让人后怕,这群王八蛋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男主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听女主的话,把一切想得太理所当然,真正是悲剧的根本。

 10 ) 小孩最恐怖

看见大家评论这部电影,想起了小时候的某段回忆。

记得小学的时候(没办法,太深刻了,以至于到现如今都还记忆犹新),忘了是老爸还是老妈给我买了一个新的铅笔盒,那个铅笔盒是粉色的,有很多按钮,一下弹出一把尺子一下出来一个格子,相信80后有很多孩子还记得吧。

只记得当时很欣喜,把它放在课桌上迎接着同学们的羡慕眼神。

当时班里有个小恶霸,专以毁坏同学物品为好。

纷争是怎样引起的已经记不大清了,只记得当时他一把抢过我的文具盒然后扔在地上然后一脚一脚的往我心爱的铅笔盒狠狠的踩下去,我伤心极了,怎样哀求他都无动于衷,他还是幸灾乐祸的一脚脚踩下去,没多久铅笔盒就完全面目全非了。

看着他幸灾乐祸的表情我哇哇大哭,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我咬牙切齿的想着要报复我要报复我要报复...我拿起自己的椅子控制不住就往他头上砸去,一下两下三下... 他现在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偶尔回家,碰见他的车,从来死活不肯收我钱。

《伊甸湖》短评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5分钟前
  • tidewater
  • 推荐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11分钟前
  • 口袋里的
  • 推荐

-

16分钟前
  • R
  • 还行

3.5

20分钟前
  • dama
  • 还行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21分钟前
  • brandnew
  • 力荐

3.5

22分钟前
  • 橘子饼
  • 还行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25分钟前
  • nobody
  • 推荐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30分钟前
  • 临时居所
  • 推荐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32分钟前
  • 华北平原
  • 推荐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37分钟前
  • 仙鹤妮卡
  • 还行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39分钟前
  • 一颗苹果
  • 推荐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40分钟前
  • 伪清新的一天
  • 还行

#BJIFF14 英嘉(🐳💗)

42分钟前
  • 东方不红
  • 还行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45分钟前
  • 藏青橘络
  • 推荐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46分钟前
  • .
  • 还行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50分钟前
  • OM0WO
  • 力荐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52分钟前
  • Claudia
  • 还行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53分钟前
  • M
  • 较差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58分钟前
  • 月色摇晃树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