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路狂刀》充分地体现了传统电影创作者在网大之中的转型困难。
李伟导演长期担任张艺谋的副导演,建立了比较“根深蒂固”的电影审美,这让他有着比较高的创作追求,不甘心停留在直白、文字化过度的叙事方式,以及画面与节奏的粗糙和平直。
传统的电影创作中,一般会带有创作者个人思想的“主题“。
作为故事素材,它对应着各式各样的经典剧情走向,这是作品的基底,本作就是“被迫害的蒙冤侠士,重新崛起于陌路,对抗邪恶,匡扶正义”。
创作者会从基底出发,带来对其的个人解读,进行更多的意义赋予,从而强调自身在创作中的存在,让它从普遍性的经典故事变为自己的特有专属品。
这是“创作”的重要部分,却是网大中不太重要的东西,甚至与其在体量与观看情境下“追求简单、直接、易于理解”标准相背离。
《陌路狂刀》是一部试图平衡的作品,堪称同期同体量同类型的《目中无人2》的同袍,也与其走到了相同的结果:夹缝之中的尴尬自处。
它的票房成绩极度凄惨,这是正常的现象,也体现了《目中无人2》临时撤档、回归网络平台的英明与自知。
李伟在开头给出了定义性的象征手法,即对主角命运的暗喻:炭火的主观镜头贯穿了全段,从它的视角出发去“定义”主角,在火炉中被灼烧,却依然在平庸外表中“不毁灭”,正是主角在兵变打压后的状态:表面上归于认命的唯唯诺诺,实际上却依然宁折不弯。
从木炭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了主角的“表面”,而木炭则强调了他的本质。
这种手法显然来自于传统电影的创作思维,它是一种对格调的追求,这同样体现在了各种细节里,在叙事层面对主角看到骆驼幻象的设计,让骆驼反复出现在画面中,类似于《搏击俱乐部》里单帧闪现的“真身”手法,直接映射主角的内心黑暗,是使其无法再次出手、迷茫于行动方向的困境象征。
在更小的环节,如各人的出场姓名介绍字体。
这样的手法让影片的表述有些“复杂”,在理解的思维逻辑上不直接,需要同体量的文本内容去对接匹配。
但在这里,网大的体量局限性就发挥了负面作用。
可以看到,无论是“阴谋真相”,还是各人定位,都在开篇时交代清楚,齐王谋反、杀遍全城的“过往”之核心迷雾甚至没持续过齐王的第一次出场,急切地用插叙的方式直接带到当时的时空现场里给出,随后更是让大臣用台词喊了出来,并以后者的“被杀之忠臣身份”予以正确性的背书。
随着影片的发展,剧情中的主题表现架构进一步露出更完整的形态,它体现了李伟导演对表达远甚普通网大的重视程度,也与动作类型元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结合。
太子遗孤引出了主角与官府的进一步交互,也带来了其人物在“炭之烧而不尽”象征的固守信念与安生苟活之间的切换,完成了人物的内心构建。
他曾经试图拯救梁城百姓,与齐王对峙,甚至杀死了自己的伙伴,为一城人牺牲一人,结果却是被巨大的强权力量所击溃。
这让他一度苟活于统治之下,内心中的信念却依旧如烧而不尽的炭,似乎被灼烧,实际上火恰恰是自身的信念象征,融化覆盖天地的冰冷白雪。
遗孤引来了太子与齐王的两部势力,这扩展了“政治系统”的范畴,让主角与母子夹在了两股政治势力的中间。
这是表达的升级,反派实际上不仅是叛乱者齐王,还包括了想夺回权力的太子党,为了权力而运动的所有人共同组成的系统才是真正的反派,它让太子死亡,让少年皇帝被困于无自主性的皇位,也要将遗孤母子当成太子党的工具、齐王的抹杀对象。
主角是被害者的一员,也要对抗系统,拯救所有人。
他曾经被迫在一城和一个人之间选择,这种选择非常经典,前者似乎代表了“集体”,而在本片的表达中,它们其实都是政治系统这一“集体”之下的受压“个体”,是权力争斗的牺牲品和工具。
因此,曾经受困于政治系统,希望寄托于面见恳求齐王的主角,必然无法拯救任何一方。
而到了当下,他同时面对太子与齐王党,不选择任何一边,而是意识到双方共同组成的“当下全局之黑暗”,才能真正挣脱出来,打破身陷系统的迷惑与困境,赢得拯救被害者的希望,一城或一人的选择就此消解。
这样的表达是有深度的,李伟也用了电影化的手法去做出呈现。
他从白雪出发,强调了太子党与齐王在夺权---争夺遗孤---对立表面之下的内在共性。
齐王洗澡的段落中,镜头反复切到远景,让他身处于冰雪院落之中,在池中轻松游动,充满了掌控力。
随后,太子党出现,她同样处于雪地的远景中,甚至身穿白衣,更加融入这种环境,以中和她在剧情层面上的“尚处正派”假象。
白雪是反情感的冰冷,而主角的炭则可以生出火,以红色热力冲化白色冰冷。
他的战斗方式始终以炭火为主,这是动作设计环节的指引,而在与母女第一次对话的段落中,镜头给到了他融雪做饭的特写,结合着他对两党争孩子的聆听,暗示了其对抗冰冷政治系统的本质,并以“蜡烛之火熄灭”的镜头配合他暂时的消极。
而在老头选择保护母女而死的时候,他也行走并倒在了冰雪之中,唱着故子的军歌,其父子之情被冰雪与齐王党所抹灭。
围绕动作环节,李伟做出了更多的设计。
他用字幕强调了三个画坊的存在,这构成了主角要闯的三个关卡,而它的终点则是太子党口中“解救母子出去”的亭子。
这让第一阶段的动作段落成为了经典的闯关模式,也是对主题的暗示:层层闯关意味着对系统的层层冲破,但其终点的亭子却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老头的儿子恰恰从那里从军,并死在了内部夺权而非对外抗战的战场上,它只是一派政治家的胜利,而非脱离系统的自由。
主角在层层闯关中真正意识到的,恰恰是对系统本质的层层了解,并在完整认知后重走一遍。
当他与太子党一起闯过两关时,对方也确实害了他,让他确切意识到了系统本身的黑暗,李伟在正确的节点上做出了正确的剧情转折。
然而,在执行时,李伟却难免受限于网大的体量与节奏。
主角对系统产生的畏惧让他苟活,在对母子的不救中有所体现,却只停留了一场戏,第二天就进入了“与太子党联手救人”的第二阶段认知。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他从“齐王党之恶”到”太子党也恶的系统之恶”进行认知升级,即动作层面的第二关卡,却显得非常短促,如果不是对方提及“我们已经过了两场”甚至毫无存在感,随后他就被对方毒伤。
这一方面是时间所限,一方面也是对动作本身的单纯化需要,网大更突出动作的刺激本身,如果在动作场面之间与其内加入太多文戏与人物内心的展示,就会冲淡动作的观感,节奏放慢,让观众从视觉刺激中分出“内容思考”。
它必须以动作段落为主,又不能在动作段落中冲淡“动作性的占比”,这让它即使依托动作段落进行了主题表达设计,也很难在内容上真正具体地完成。
这当然也影响了人物在文戏中的塑造效果,老头对主角的“儿子凶手的个体恨”到“为救母子与主角的放下个体恨”,以自己死亡换取对方生命,弧光存在,却毫无展现空间,只是在其被抓后迅速地得知儿子真相,并随即做出了杀主角与否的选择。
而在主角的内心挣扎中,救一人还是一城,选择的对错,心魔(骆驼幻影)迷惑的存在,以及坚定“需要敌对的是系统”之后的消除,也只是用了被捕后的一大段内心具象幻觉,且“当年梁城谜团”的表层悬念也由此迅速揭开大半。
在最后的阶段,李伟对表达的野心愈发流露、扩张出来,于成片之中的落实也愈发显得冲突,甚至有了或多或少的“自暴自弃”之感。
他受困于救一人还是一城的困境中,并因为彻底的失败而让困境升级,成为了于系统中无法找到出路的绝望。
这种绝望由系统本身的黑暗而来,它会吞噬掉所有的“一个人”,而这些个体集结起来就变成了“一城人”,一城人也不过是更多的个体而已。
站在当下,主角无法从系统中拯救更多的个体,能做的只是留下“一个人”。
值得注意的是,那个人绝不属于“当下”,“当下”中的所有个体都会因为系统的黑暗而死亡,就像一城人与一个人,他必须属于“未来”,是主角留下的未来希望。
这正是主角在结尾处的行为,他牺牲了属于当下的“一城人”,让卖货郎与女太子党阵亡,保护的则是属于未来的“一个人”,是即将成长起来的太子婴儿。
在这个结尾中,李伟试图展现一种复合的观点。
主角拯救了未来的希望,冲破了三层画坊象征的自身困境,意识到系统的全局性黑暗,因此必须留住未来的改变机会,在当下“救一个人”即是之于未来的“救所有人”。
这无疑是积极的结局。
但从根本上说,他自言“我救不了一城人,只能救一个人”,又流露出了对自身力量与全局系统的绝望感,他完全感受到了黑暗的庞大。
这引出了他在电影首尾的两次选择,开头时寄希望于“救助当下权力者”,失败,结尾处寄希望于”当政的未来权力者”(小皇帝与得到继位诏书的婴儿太子),不再失败。
这似乎是希望,但也是主角对人力之于系统扭转无力的被迫承认:他自己终究是“救不了”,只能继续寄希望于系统的掌控者,区别只是当下与未来,不变的则是自身的被动性。
为了表现主角面对系统性黑暗的绝望,李伟以主角看到沙漠骆驼幻象---救不了一人的极限时刻---的内心最绝望本质开始 ,让他从被抓捕的低谷走上再次对抗的道路。
此前的三画坊之战被刻意地淡化,象征着主角冲破系统困境的思想错误,而当他完全认知到“救不了一城,只能救一人”时,三画坊再度渐次出现,带来了真正的“冲破”:对系统中应行之事的困惑破除了,黑色的骆驼幻象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确切出路却是对“个体于系统之无力”的认知与接受。
在结尾处,主角与婴儿母亲走到了亭子,天地间的大雪却依然存在,而母亲在此前身穿纱衣,彻底对抗时的红色与白色冰雪完全不融,结果却是在女太子党面前的暴露,随后为奋战的主角纵情一舞,却已经换成了融入冰雪的白衣,是她在接受环境并被其吞噬之前的最后一次光辉。
并且,导演也强化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并给出多组对比性关系。
在太子党与齐王党的对抗中,他引入了少数民族的要素,让太子党的女人与太子母亲的个体命运卷入了更复杂的争斗格局,既有王朝内部的权力更迭,也有少数民族分一杯羹的外部觊觎。
同时,两个女人以具体的方式受到这一系统的迫害,女太子党被迫烧毁容貌,太子母亲则被迫成为“祭品”,一同为了民族与政治的争斗而牺牲,双方也就此构成了对比,太子母亲抗拒牺牲而失败,女太子党接受牺牲而无奈,前者的失败构成了系统的“只能接受”,后者的倒戈带来了暂时的扭转,并以后者的死亡而强调黑暗性。
并且,女太子党也是主角的对比性存在,二人都拥有个体的武艺,前者是“炭火”的受害者,对抗当权者对劣等民族掠夺的方式只是被毁容,而后者的“炭火”则是武器,对抗权力系统的心境是正向的,后者对前者的改变带来了暂时的积极扭转,却终究无助于改变对方的死亡,也意味着后者之于自身的局限性。
此外,主角与耿乐都属于军人,前者因友情而被迫害于梁城事件,后者则无情且功利地执行了梁城事件,二人是硬币的两面,主角以人情而获得帮助,耿乐因无情而遭遇背叛,最终的决斗以主角获胜而告终,但他却没能战胜个体耿乐之后的系统依赖性。
最后则是民族层面的对比,人情满满的卖货郎也是月支族,他的居所被生活化地呈现,与牺牲个体的政治化月支族形成了对比,最终却毁于一旦。
但是,这些设计却都化作了简化无比的“交代”。
月支族的引入是剧情阴谋与视角格局的升级,却只是由两个女人的身世自白而直接给出,甚至是缺乏具体细节的状态,一切都靠观众补充。
而在表现女人被民族政治斗争倾轧的时候,她们的民族使命与个体生活的矛盾,前者出于“对朝廷仇恨”或“民族归属感与使命感”的内心根基,后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二者在这种悲剧之下逐渐产生的惺惺相惜与女太子党的转变与其结局牺牲,共同组成了大时代对小个人的精神与肉体之欺压,让个人只能无奈被同化、毁灭。
但是,女太子党的自身经历依靠非常简单的自述交代,而太子母亲受到的“倾轧”则始终显得平平无奇,先是被齐王派追杀,随后则是转向太子党之后的“被凌辱”。
对太子母亲的倾轧来源始终是“路人角色”,而作为接受者的她也只能给出肤浅的“肉体”受害形式,上述的内心纠结与矛盾,更接近本质困境的内容,在具体表现中是完全缺席的空白,这也是主角在内的所有角色的共同问题。
李伟给出了不差的思路,但网大不需要这样的讨论与展现,不需要太多的内容厚度,不需要过于复杂、变化、低沉的情绪色彩与思考曲线。
甚至连这种带有创作者个人思想的“主题“,即对于经典故事素材---被迫害的蒙冤侠士,重新崛起于陌路,对抗邪恶,匡扶正义--的个人解读与“赋意”,都是网大中不太重要的东西。
因此,李伟的表达也就只能是让步的。
用骆驼幻象与木炭第一视角等相对“电影化”的手法,以及多重对比性构建等电影化的思维,去尽量填充主题的展开与细化部分。
而这会弱化电影作为网大的观感需要,因此李伟又用文本的过程简化与信息直给去做反向的中和。
在处理这种平衡的过程中,我们甚至可以多少看到一点李伟的个人心绪:当表意完全展开之后,它与网大标准的冲突也愈发难以料理,因此李伟采取了进一步的“粗暴化”处理,推进人事阶段的节奏更快,信息交代更直白与简单,甚至连此前的“炭火”元素也消失在了战斗中,动作就此失去了更深的表意功能,成为了单纯的“打斗”。
这些操作符合网大的要求,也因李伟的设计而超出了普通网大的质感与深度。
但于网大受众的预期而言,它不符合大家的标准,于普遍性电影的标准而言,它又在体量和前者的局限下显得不够完成。
这就是传统电影创作者之于网大的复杂状态,既为网大升级,又折损网大体验,提高了网大的质感,但这种质感又似乎是不被需要的。
网大讲究叙事效率,传统创作也有这种说法,但前者是“简单”,输出内容的构成、方式都要简单,后者则是“高级”,是用影像语言与电影逻辑加持文本剧情,带来进一步丰富化之“复杂”。
李伟以后者标准来执行前者体量,自然就会让本片显得装腔作势,没有内涵而又不够明快。
陌路狂刀可以割裂为两个部分,打戏和剧情。
打戏,真的顶,隐约让我看到了目中无人的校尉哥换了把横复活砍人,张晋动作戏毫无槽点,甚至某些套路玩得比吴京赵文卓甄子丹等等一众大佬都6,这是他的优势。
剧情,为了唯美牺牲电影逻辑,为之下下策。
何为电影逻辑?
一言概之便是人物和情节需要结合电影的世界观和背景去塑造。
简单举例:一部超英电影,一个人类被几个黑社会揍了一顿,经过修炼后为了报仇一拳打爆了地球。
虽然又傻又夸张但找不出任何问题,本来就是超英电影,想怎么吹还不是导演的事?
如果拍的是警匪片,一个小混混被几个黑社会揍了一顿,艰苦修炼后一个能打几十上百,哦,没问题,手法夸张一些更能带动观众情绪。
但如果警匪片里的 一个小混混被几个黑社会揍了一顿 , 经过艰苦修炼后为了报仇一拳打爆了地球 ,有没有问题?
😂陌路狂刀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煽情刻意使角色智障化。
舞女如果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已经疯了,冒着弓林箭雨冲出去跳舞完全没有问题,毕竟都疯了,不背后捅自己人就不错了。
但为了唯美强行让一个求生欲望很强的正常人在箭雨里跳舞强行拖后腿害队友,我只想说这种唯美充满了智障的味道。
一个睿智角色和剧情带来的观影负能量,足以毁掉一部本来还不错的电影。
不信?
问问安祖拉北鼻啊!
1.该片明显是受到了谢苗的《目中无人》的影响,也选在隋唐时代背景,也是一个身怀绝技的社会边缘人锄强扶弱的故事。
但为何观感很差?
首先就是题材雷同;第二就是故事差强人意,莫名其妙。
在宫廷政变的背景下,主角保护皇室血脉可以,但缺少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没有展现田教头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只展现了他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
ps:话说那个鬼骆驼有啥含义啊?
难道就是个骆驼?
尤其是当张晋的陌刀出现时,我整个人都惊呆了,这哪里是隋唐时代的物件!
根本就是现代工业的产物,看看那大刀片子,看看那刀把,如此粗,你确定是隋唐时代的制造品?
所以才会令人如出戏!
2.在人物设置上,蒋璐霞的演技有突破,尤其是叙述自身苦难时,带了几分打动人心的真诚,让人倾心。
但这个角色最后也是毁掉了,无他,全是剧本的锅。
在帮女主挡箭时,她竟然否定了自己这么多年的复仇行为是错误的,转折的十分突兀,完全没有过渡和铺垫,好像是为了强行收尾,就让这个高手领盒饭了,毁掉了蒋璐霞在人物表演上所下的全部心血。
当然,我觉得最爽的还是朱时茂老师!
温泉也泡了,还有美眉伺候,真是香艳无比!
举手投足之间,还能看出小品《主角和配角》的影子,令人回味!
朱老师也没白享受,还得裸衣出镜,值得这些回报!
3.看结尾出现了诏书,难道是要拍第二部?
可怕!
小反派带着大队人马杀上门来,却中了陷阱点火爆炸后手下全噶了,小反派骑马跑路主角追上去一刀下去人马俱碎,在原地只留下剩一半的影子,那一幕真的帅炸我;还有延迟爆头杀使双刀的那位时,镜头一个旋转后头掉了、血喷了,这两处我愿称之为全片最爽好久没看武侠片了,这部的打斗部分真的很值得一看啊,虽然前面剧情没太交代清楚,后面才补全,而且女二的宗门后面直接隐形不提了,还以为是多有逼格的宗门呢,结果还是男主单枪匹马闯进皇宫干掉的齐王。
另外个人觉得加入咒语什么的太多余了,完全可以就把男主写成项羽,这样一位自己本身就是战神级别的人物,而不是依靠咒语。
而且片中男主也的确很会打啊,咒语反而是陪衬而已。
还有女主跳舞那段,她又不知道自己会活下来,死之前给素未谋面却生死相伴的男主跳支舞,同样也跳段自己生命最后的绝作有何不可?
相反我有被男女主浪漫到,万军从中他一人一刀站在前方为她抵挡住刀枪箭雨,既然他守不住一城便只守她一人即可;她跳了一辈子的舞,却都是被人设计好的,这一次她想遵循自己的心舞一次,哪怕面对再多的箭矢依然毫不畏惧,仍然舞着自己的。
至于女二这一辈子都为原生家庭所害,最后或许是被女主触动了,或许是昏迷前说出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恨反倒释怀了,或许女主就是万人迷的设定而女二因为渣爹的缘故不喜欢男的,碰上女主这么特别的就喜欢上了,于是死也要给女主挡剑。
就她俩最后的那个运镜,女二看着女主安详的睡颜,放心地闭上了眼,甚至倒地前还不忘躺在女主前头给她挡剑,你敢说这没有感情线?
另外,算命老头唱着歌引开追兵,雪地吐血依然要保护那对母女,真的很悲壮,这就是侠啊,没有为什么,也没有所图,仅仅因为看到你孩子想到我儿子了,所以就毅然决然得帮你,哪怕代价是生命。
真的有好久没有看过这样讲奉献的片子了,但还是能够被赵钱孙给感动到。
最后,我杀了你儿子后,我就成了给你送终的干儿子,你要杀我闭上眼给你杀,你死了,我就切大号给你报仇,其实这对卖炭算命cp也很好磕来着
刘炳峰(反派手下,刘峰超 饰)和张栩青(反派,耿乐 饰)简直就是不省心的哈士奇和它苦恼的主人,全片一直重复着哈士奇乱吃东西、看到人就嗷嗷叫还咔嚓一口咬主人腿上、跑水坑里滚来滚去、叼干掉的牛粪给主人品尝,然后主人就保持下面这个表情梆梆打哈士奇嘴筒子的情节
破院子里,主人斗篷一甩就要跟男主1v1,哎镜头里一个黑影蹿出先跟男主打起来了,虽然镜头一直聚焦在对打的两人身上,但是我相信一旁被打断的主人表情一定是这样的
所以最后主人一直暗中观察等哈士奇凉得透透的才跑出来跟男主再续前缘1v1,免得又被打断施法,可谓是吃一堑长一智刑房里男主说我连杀了12个人,从他们身上搜出了齐王的手令,哈士奇嗷嗷叫说胡说八道明明是口谕,果然被打了嘴筒子牙还掉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后面哈士奇举着把弩瞄女主瞄半天,结果他只是一直在舔缺牙巴!
哎我们哈士奇就是主打一个出其不意根据一部电影里面优秀的匹配机制,我们亲爱的主角团在满脑子问号上也是不遑多让白衣女(秦姑,蒋露霞 饰)说我真实的目的是刺杀齐王,男主跟女主说你看到了吧她是骗你的,女主说我都知道了,我也要刺杀齐王。
男主直接大脑宕机:你也要刺杀齐王?
后面白衣女可云附体又激动又克制地描述童年创伤,你以为互诉衷肠交换黑历史之后团队凝聚力上来了吧,结果镜头一转女主和后勤老师在墙边↓
不过没关系,风水轮流转,我们的白衣女在看到女主寒冬腊月穿着一点防护都没有的轻薄裙子在舞台上大跳特跳当活靶子时也狠狠给了一个无语的表情
最后男主把皇帝叫出来但是叭叭一通叫他拯救天下,估计皇帝心里想啥玩意儿啊进来又捅又杀的还让我一个小孩当救世主,是不是隔壁《沙丘》走错屏幕了
好吧笑完了来认真吐槽下我说爱奇艺你是咋想的啊,之前确定要上院线的《目中无人2》给撤了上平台,确定上平台的网大又突击上院线。
你们是跟电影局保证了2-3月要有一个精瘦宽帮子小尖脸男主的武侠片上院线是吗。
上院线就上吧,隔壁国产恐怖片第一天票房就有70万,这一部上映3天票房还不到40万,我们这的排片不是上班时段就是晚上10点,比恐怖片还阴间。
张晋蒋露霞耿乐是不是得罪谁了,出品方无限趋近0式宣发硬上这个片,直接断绝这仨主演在院线片的主角之路是不。
说说剧情。
总结下来就是现皇帝及摄政王得位不正,为了拿到先王驾崩前草拟的圣旨而追杀太子遗孀,太子遗孀路遇好心人及【自称门客的人】,最后成功反杀摄政王。
我真的很疑惑,圣旨这东西直接伪造不就行了,难道还有专门的机器验章验字迹不成。
如果把圣旨换成虎符/玉玺这类与政策制定、行军调动直接相关的东西,齐王追杀遗孀的理由更加充分。
因为齐王手中没有这类道具,其他势力就会以流程不全为由拒绝军事行政指令,甚至蠢蠢欲动对他的位置产生威胁。
再说人物塑造。
正面角色的人物塑造很奇怪,男主和算命老头进城五百斤炭被盘剥两百斤都息事宁人不想和官兵起冲突,但是刚救下女主就敢立刻击杀级别更高的执法人员。
为了救女主生存工具(炭、车、牛)不要了,钱不赚了,命说舍就舍,难道平日里没有类似的生存倾轧的事情发生吗,为什么之前不这样遇到女主就变成这样了。
如果说男主是对梁城居民心怀愧疚,结合后期男主开大轻轻松松杀掉齐王,这种早就能办的事为什么一直不办。
如果说男主是为了替战友照顾家人,更应该做的是保护算命老头而不是由着他找死。
所以看电影过程中一直觉得男主和算命老头加入得轻飘飘,没有真实感。
白衣女的话,只能当她是个小地方出来的没见识的人,所以搞了个自以为高大上的阴谋,实际一看这不就是草台班子嘛!
女主的作用就只是缝纫用的针,把人物剧情串联起来但是最后成品里看不到她的存在。
正面角色的演技也不行,一个字呆,再一个字木,看不到人物的想法,也看不到人物的感受,导致我搞不懂这帮人到底在瞎忙什么,白衣女展现痛苦的时候我在狂笑。
估计编剧给剧本的时候也没仔细设计过人物和剧情细节,所以镜头指向谁谁才动,其他人就在旁边杵着玩123木头人,真是一堆卧龙凤雏。
人物说完了说说打戏。
咱们看武侠片就是看打戏啊!
这个电影除了开头打铁花有点意思,后面的打戏真的是…………紧张感靠切镜头,还切的是击打的特写镜头,但是一到全景就露馅了。
小兵被轻轻摸一下就自动原地去世,男主手都被钉了还能又舞大刀又做手工,我说医疗剧里要是有你这种病人康复科看了都要流泪。
男主把刀架肩膀上旋转移动的时候我真是想绊他一脚,这种动作应该是利用旋转的速度攻击敌人吧,但是对打的时候对方又是正常接招,ε=(´ο`*)))唉,武指是谁啊。
最后综合性说一下。
我说这个电影是带点法术的玄幻片吧,算命老头算得可准了,男主被残害得就差身上盖个检疫章就能17块钱一斤上架了,居然还能第二天起来舞比他还高的陌刀,又是上蹿又是下跳又是宫殿中来去如风累计击杀数百人。
所以咒语是真有用,一旦念咒,对方的生命就会被削弱加到施法者身上,陌刀和铠甲套装更是给咒语指数级加成。
白衣女整得花里胡哨的大晚上还要穿白衣生怕别人看不到也是不得已为之,她的白衣套装自带迷惑效果,跟她对打的人会立刻散去杀意并进入慢动作套招模式,而白衣女的刀更是有收割生命功能,只要皮肤接触到刀身灵魂就会立刻被收进刀中,为了不被旁人发现这把刀的神奇之处每次白衣女都会在死者脖子上划一刀浅浅的血痕作为掩饰。
女主看起来是个平平无奇的舞女,但是她跳的每一段舞都有不同的功能,最后那段舞的功能就是防护,所以刀枪根本不怕,更别说虽然不知道到底在哪里炸了但是就把小兵集体炸没了的炸药更是不在话下。
咱波斯手工耿就更不多说了。
最后男主都走到跟前了齐王还叭叭科普非法入侵和故意杀人呢,我说你这是《陌路狂刀》不是上一场的《第二十条》,你需要的不是懂法是懂!
法!
术!
啊!
要真整成玄幻片,还不如把女主设定成降头师哦,就说太子死前女主对齐王下了降头术,哈士奇本来是大法师,解咒失败被反噬脑子瓦特了,齐王没办法只能要求活捉女主,要吞吃掉她之后才能解咒,导致捉人小队畏首畏尾的被主角团爆杀。
话说张晋在院子里舞陌刀那一段简直!
可以跟谢苗一起演真假美猴王了!
他俩在这俩网大里造型是真像啊!
整部电影开头炭为主角那一段有意思,中间男主陷入昏迷那一段有意思,最后男主独舞那段有意思,其他的都烧了算了。
不过虽然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不咋样,但是后面太好笑了让我半夜笑着出电影院所以观感不差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是一定要遵循历史但;用了历史的部分,还是尊于历史,会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月氏”、“月支”??
“陇西咒语”???
莫名其妙的元素,跟着没有层次的武术指导奇怪的运镜,想表达什么新颖的概念?
(烧炭运镜、两个小官捡炭运镜、砍头运镜)莫名其妙月支(月氏),也找个新疆人演嘛........卡司都还有头有脸,导演跟着张艺谋混了就要靠着“新颖”或“光环”?
编剧、衔接、故事、运镜、逻辑每一处看了都想喊出CNM
失意大將軍:I人、寡言、老是跟錯老闆、某重要戰役失敗後從此淪為人間民工、烙腮鬍、饅頭與水即可果腹、不近女色、不惹是非、除非….此部分任編劇自行發揮、浪跡天涯、夥伴必是個老頭、老頭必死、一根草一鐮刀一劍竹就是武器、誰都知道你很屌,唯自我感覺不良好。
寶刀只在最後五分鐘結局前亮相。
啥米?
你是鎮遠大將軍!
什麼都行,唯獨不善感情。
給掰俠女:女扮男裝,但堅持化妝、自以為低調、但服裝出眾、顯擺到不行。
恨意拉滿、復仇者聯盟成員、可能是公主也可能是差一點是公主的小三遺孤、一口咬定生父是禽獸、啊就講不聽、男人都是壞的、我就是要報仇報仇報仇。
看上鎮遠大將軍、但愛呷給謝里、某夜的協同作戰、後背一定中箭、趁此機會露出「不辣賈」給大將軍吸出毒血、啥咪?
你是查某ㄟ….。
什麼都行,也是談戀愛不行。
趙氏孤兒:復國者聯盟成員。
老木是小三,生男不生女,全隊的拖油瓶!
走到哪都能撞到、唯獨朝廷鷹犬找不到。
熊北鼻重要時刻一定哭、身上若沒胎記肯定有一塊玉。
老木誰都行,救我便行。
鷹犬:不是缺眼,就是斷臂、不然就是從小沒了雞雞。
義肢有暗器,與上述所有人均無恩怨、純粹想證明武功天下第一,刷存在感的。
有無愛情,不是重點。
鷹犬二把手:存在任務、只想幹掉老闆。
感情同上。
鷹犬部隊:一招斃命、全是冗員。
以上!
建議多讀瓊瑤阿姨,永遠都來得及
陌路狂刀在打斗戏上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可以看出无论是张晋还是蒋璐霞,目前为止都是扛鼎的动作演员。
但是武侠动作题材的作品江河日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偶有像谢苗目中无人系列的出现,但从整体的趋势而言,武侠动作题材确实是日渐式微。
张晋、谢苗等一众武打演员确实是生不逢时,这是目前一个真实的行业大环境。
抛开上述等客观原因,单从影片去看,陌路狂刀也难称佳片,故事本身确实是老套,缺乏新颖的戏剧张力,那一眼能望到头的剧情无非就是善恶有报,最后反派必死的节奏。
而中间又缺乏对人物角色塑造的必要情节,田安邺作为陌刀军的一员,只有几个闪回镜头去交代他的过去,而在文戏方面也是匮乏的可怜,让人感到就是一通打就完事了,让观众缺乏对田安邺这个人物应该有的信念感,主角也尚且敷衍,那其他人物角色的塑造可想而知,但我倒对赵钱孙最有印象,由此可见刘烨作为老演员的功力确实厉害。
剧本其实存在一个bug,电影后面有交代原本遗诏就是要传位给小儿子的,而太子是真的想篡位,那这个设定我觉得是非常愚蠢,一下子把之前的人物角色行为逻辑都推翻了,田安邺真的成为乱臣贼子。
这一点在剧情上真的看不懂,虽然田安邺没有杀小皇帝,但给人的观感就像吃了一只苍蝇,挺膈应人。
讲句实在话,很遗憾。
原先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值是比较高的,但是让我稍稍的失望了。
这样类型的电影近几年拍了不少,90%的水准是比较低下的。
但是这类电影所提倡的英雄情节,在任何时期应该都不会过时的。
但也架不住许多烂片,把这个题材玩残,原来看预告片是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是令我抱有一定希望的。
但是为什么?
无论从演员的表演还是特效的展示都给人一种极端的刻意和极端的不自然的感觉。
仿佛就在一个套子当中拳打脚踢。
似乎想要冲破出来,但始终冲破不出来。
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创作的思路,拿出一点新的东西啊?
但是我依然期待。
尽管多次让我失望。
《陌路狂刀》(2024):大银幕上武侠片难寻踪迹,网大成了刀与剑最后的栖息地,看着辛酸,也是气数使然,九零年代的灿烂似乎将江湖的元气耗尽,虽有偷机者一遍遍翻炒古金梁温,但十之有十无一例外--皆是挂羊头卖僵尸肉的粗劣之作。
《陌路狂刀》里有张晋,和谢苗一样,都是娃娃腿,都是真正的功夫艺术家,都是武侠电影最后的守墓人。
当光亮渐渐隐去,黑夜里的孤灯便代表所有的火与热。
《陌路狂刀》算不上佳作,秦姑支线故事照搬《飞狐外传》;聂灵儿击鼓仿效《十面埋伏》;人头落地的运镜是《鬼子来了》的复刻。
套路基本是老的,人设基本是旧的。
但是(值钱就值钱在这个“但是”),武侠片的核心永远是打戏,张晋挥长刀迎来送往,一柄精铁万道血光,是熟悉的陈年之味;蒋璐霞是能文能武的稀缺女打星,身手动作行家之范;票友耿乐现学现卖,有模有样,对得起反一头衔。
武侠电影催生的感动,往往诞生于剑离鞘的那一瞬。
受制剧本与预算,片中的武者都不是最佳状态的他们,但诚意是看得见的,大家是卖力气的,能将旧梦重温,还要啥自行车啊。
足下总有路,路上总有辙。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