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延边少年

延边少年,On the Border

主演:李振铭,崔瑜娜,彭飞,刚延明,魏书钧,高阳,赵力华,许清,王春飞,夏海涛,娄振,王大印,冷雪飞,付吉婷,李艳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朝鲜语年份:2018

《延边少年》剧照

《延边少年》剧情介绍

《延边少年》长篇影评

 1 ) 影评

影片讲述了一名少年铭兴想找自己父亲帮助自己去韩国。

开始少年在故乡老家,周围只有狗叫声和闲聊的老年人,他只有一个白色的球玩。

通过后面父亲说的话,推测他应该是会踢球的,甚至可能想去韩国踢球。

他的朋友小胖也已经去了韩国,孤独的他向往着韩国,向往着自己的未来。

想去韩国的他,很快就为了这个想法去了城市。

他想找到自己父亲,资助自己前往韩国。

影片没有拖泥带水,下一个镜头这个男孩就已经到了父亲的摩托车维修处。

他没有找到父亲,没有解决问题的他只好外出寻找自己的父亲。

父亲的同事告诉他,他父亲经常去洗发店和洗发小姐聊天。

铭兴通过这一线索,无意结识了一个洗发小妹。

洗发小妹想帮助他寻找自己的父亲,在期间,少有与异性相处的铭心处事十分被动。

哪怕是帮别人推一下海盗船,都用的是疑问句式。

聊的话题一开始也都是铭兴寻找父亲的话题,直到后来,聊到了韩国,他们才有了共同话题,开始向对方诉说自己为什么想去韩国。

影片一开始满是老人的村庄也表明那里或许并不是很适合年轻人待着,而影片中同龄人的接触,也显示着铭心不是特例,他们这样的小孩子对未来都有一种向往。

哪怕洗发小妹把培训台词记的再熟,哪怕铭兴的车再怎么点不着火,他们对韩国,对未来,对想变好的目标是永远都不变的。

最后,少年找到了父亲,得到的答案却是让他失望的。

两千块或许可能,而五万块少年也知道自己的条件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

明明韩国就近在眼前,但是生不到那里,那里就是他的梦想。

可能有点宿命的意味,他和洗发小妹同样在这灰扑扑的城市中碌碌无闻,他们或许努力了,但是那种努力用五万块就可以抵消掉。

他们彷徨无助,却又无能为力,他们似乎不应该拥有梦想,但是他们人物最美好的地方就是他的梦想。

或许未来有一天,他也会放弃,像他父亲一样,放下踢球的想法,去当一个摩托车修理工。

但是即使这样,他的梦想也不是不值一提的,这个梦想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所在了。

导演在这短短的十五分钟,用十分质朴的镜头,普通平凡的城市街景和平淡的故事,把这个平凡少年的不得志却又拼死挣扎的少年给描述的淋漓尽致。

或许一开始觉得很平凡,但是当我们看完之后就会发现,这个片子是平凡的如此真实,就好像你我他的缩影一样,感同身受。

 2 ) 《延边少年》,几十年后的《待避》

《延边少年》,短片需要把所有的信息量高度集中,这一点前半部分做的堪称出色。

影像的记录性和克制运镜可以弥补所有人物关系下表演及台词功力的不足。

所有赢的学生作业之共性。

只要别拍冒了就都能算做带“装置意味”的第三世界影像。

我们不去谈论评委的口味,单就这几年的获奖短片,题材无不在探讨意识形态困境作为基调下,平凡人和社会,情感,伦理符号的复杂互动。

上两句话恕我在瞎掰。

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较容易处理的无非就是一条板板正正的关于“现实”的渐进线。

16:9,4:3. 没有任何配乐,有源音响,固定镜头。

克制,克制,再克制的视听表达。

从《待避》到今天,创作者无不尊崇这几条守则,我们的电影无限素朴,电影里的人们永远在现实的囚笼里挣扎,喘息。

光看这些片子,十年一觉,你会以为自己一直生活在西🇰🇵。

文学性,表现力,反电影,颠覆性。

我们都算老实孩子,绑缚手脚,索性一路素朴。

 3 ) 逃离现状,不畏将来的少年序曲 ——《延边少年》影评

《延边少年》这一十五分钟的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延边一村庄的朝鲜族少年萌生出了想要离开村庄去往韩国的想法,于是到城市里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

少年对逃离当下现实的渴望,其实几乎扎根于许多人的心中,夹杂着迷茫与坚定,总有人选择毅然前行。

影片的主线是少年寻找父亲的过程,而另外一条分支,是在其过程中与在美甲店工作的女孩一个晚上的相处。

从前者说起,影片给予观众最大的共鸣便是少年对现实产生的一种反叛心理。

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过这样的时刻,无论最后是选择了自己所向往的方向还是留在原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人生的轨迹都会随着时间洪流的冲刷而慢慢改变。

对于村庄的萧条和冷清,影片没有给予过多的镜头,从名为花铭兴的少年看了几眼讲着朝鲜语在树下打麻将的老人,到回到屋外的那片空地踢球,屋内电视机闪烁着已经没有了画面,这些现实扑面而来的衰败感,为少年的离开打下了情感基础。

于是他到城里找父亲要旅费。

影片临近结尾时,他终于见到了父亲,向父亲提出去韩国的想法,父亲抛出了一个疑问“你去韩国踢球吗?

”,他所接的话避开了这个问题,最后父亲毅然说道:“五万,爸给你找一汉族学校。

”于是少年满足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

我们无从得知他想去韩国的原因,或许仅仅想逃离这个村庄,或许是渴望在别的地方获得其他机会。

但是他鼓起勇气去追求的选择,恰恰是平凡的他身上的一个闪光点。

我们可以想象离开由灰调构成的村庄与城市,离开熟悉而麻木的脸庞与踏足于家乡的直接联结,他也许即将面对的是陌生的不安与从小家走向大世界的未知的荒诞,但是对于少年的憧憬来说,似乎一切都不足为谈。

而与女孩的相处中,影片里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女孩坐在停电海盗船上,少年推动着沉重的海盗船,齿轮的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像是小生命对生活现状细微的诉说着不满。

然后他坐上了缓慢摇摆着的海盗船,巧合的是,船上的两人都想着要离开,而不同的是,女孩第二天一早又回到了美甲店在门口和其他员工一起高喊着麻木的口号,而他,真的选择了遵从内心地离开。

女孩逃离的想法像是伴随着陈旧机械摩擦发出的规律而尖锐的声音中的温柔的歌声,它终究会消逝在灯火阑珊的城市的夜里。

“新路开始常是狭窄的,但它却是自己延伸拓宽的序曲。

”少年的人生本是单调而程式化的,但是终将会发生一些改变,来自于他勇敢地去闯,去实践自己反叛现实生活的心绪,而这些改变,会让他人生平淡的序曲,多了许多跳跃的音符。

 4 ) 透过玻璃看世界

透过玻璃看世界——电影《延边少年》观后感《延边少年》这部15分钟的电影中,总共出现过三次少年花铭兴透过玻璃向外张望的镜头。

第一次是在得到美甲店小妹许诺“等他下班一起去找他父亲”少年透过雾蒙蒙的玻璃望向街对面装潢眨眼浮夸的美甲店里她忙碌的身影;第二次是他抬头,透过玻璃与站在外面的美甲店小妹对视,紧接着她进来,跟他两个人一起玩了赛车游戏;第三次,少年从旧游乐场海盗船的操控室里独自醒来,透过玻璃窗打量了雪后灰白一片的延边。

贯穿整部影片的是一种苍白而寂静的质感,冬季的延边表面热闹,内里却冷清。

少年三次望出去,看到的都是这样的世界。

然而基于已定“孤独”的感情基调,少年透过玻璃的打量其实另有深意。

第一次夜色中透过玻璃打量,一边是孤身一人冷清的店铺,一边是人声鼎沸热气腾腾的美甲店。

一静一闹,把少年与整个热闹的世界割裂开来。

他的眼神专注而迷茫,不难看出看似冷硬的少年其实对声色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内心深处的少年心性在他向父亲提出“要去韩国”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次与女孩儿的对视以及之后女孩进屋两人一起玩游戏,可以理解为少年透过无形的玻璃打量着突如其来而又于他而言极度缺失的温情。

一向沉默寡言的少年在面对异性时候的陌生情愫看上去只是一块玻璃般透明,却又真实存在;而随着女孩走进屋子,到跟少年玩赛车游戏,再到坐海盗船,其实是少年允许女孩走进了自己的心里。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两个人坐在破旧的海盗船上坦诚自己梦想的场景。

然而当少年问:“你到韩国做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整容吧”的答案之后,他才意识到,她跟他不同。

女孩并没有要一心完成的梦想,“去韩国”或许只是一时兴起或者对“漂亮女团”的痴迷。

于是少年在四处漏风的操控室里睁开眼睛的时候,他又只有一个人了。

透过落灰的玻璃窗看延边,遥远、灰蒙蒙、而且不真切。

少年一方面想要尽快脱离白水般枯燥乏味生活的反叛心理,一方面又无法捕捉、看透这个世界真实面貌的迷茫情绪,透过一层不太清晰的玻璃,巧妙的表达出来。

或许他心存侥幸。

但当他回到巷子里,听着昨天跟自己谈天说地的女孩机械一般重复着空洞而可笑的“服务标准”,跟宿醉的父亲提出想要去韩国踢球的愿望却被父亲一句“五万,送你去汉族学校”给堵了回来。

少年最终拒绝了父亲“进屋”的提议。

少年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袒露敏感的内心,于是干脆拒绝交流,拒绝示好,毅然决然的一个人骑着破摩托驶向通往韩国、也是通往自己梦想的公路。

那一句“我有钱”,是说给父亲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未经世事的自尊让他认为:我一个人就足够去追逐梦想。

然而毕竟太过于天真。

公路又封死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少年站在摩托上翘首踟蹰,他想问,却又什么都说不出口,欲言又止的无奈和迷茫在延边这座寒冷的文化交错城市里,在一片冷冰冰白茫茫的世界里显得是如此的渺小。

最后少年带着不甘的目光离开,或许是该打破玻璃看看外面的世界。

随着成长,终究会一点点的看清这个世界。

不要停止追逐梦想,走出去。

要知道,延边不止只有冬天,世界也不只有一座延边。

 5 ) 延边少年”的躁动与妥协

延边少年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延边山村的少年去城市想找父亲要旅费去韩国,想要逃离山村,追逐理想的故事。

影片浓缩在十五分钟,体现了导演的把控力。

故事表达少年为了去韩国,逃离现实的处境,坚持不解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

可谓诠释了什么叫做浓缩的精华,用有限的时间,诠释影片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并把这种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引起共鸣。

延边少年的心境与经历何尝不是诸多年轻人的现状,这是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话题。

许多人在努力奋斗的人都有这样一个选择,是安于现状还是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突破现状,追求更大的目标。

也正印证着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远方,出去闯荡,路途必定会经历心酸苦楚,但是每个年轻人何尝不想奋力一搏。

有一个镜头,前面一路骑行,道路两边,一边是汉语的字体,一边是韩语,少年径直向前骑行,任凭冷风迎面而来。

这个镜头很好的表现出来少年的内心,面临两边的选择,既然选择了目标,无论坚持的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心酸、苦楚,都不会磨灭掉心中的赤子之心,必定会坚定无疑的一路走下去。

即使会有对于来自父亲的妥协,但这并不影响他追逐的心。

影片也讲述了少年对于爱情的懵懂与无知。

试图接触但又羞涩的心境,也是每个少年时期的男孩应有的心态,他们期待爱情,却又欲言又止,或许陪伴是最长情的吧。

片中的少年和美甲店的姑娘有着一样想去韩国的想法,经历过没有电的海盗船上姑娘陪自己找父亲,少年听姑娘唱韩语歌,但过了一夜,姑娘依旧去了美甲店,喊着口号,安于现状的工作着,而少年选择远行,追求自己想要的,他们的未来怎样,或许无法判定,可以确定的是少年不会后悔吧,又有多少年轻人都经历着少年所经历的呢?

影片映射着很多小山村里的现状,很多人选择安于现状或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出去打拼。

像片中的山村,基本村中只剩下老人们,老人们讨论着谁又在韩国挣大钱了。

少年正是处在这一矛盾区,是外出打拼,还是安于现状,很明显,少年的选择是一路坚持追寻自己想要的,不断努力着,尽管父亲的不支持,对于家庭现状的妥协,选择自己争取。

从这部影片可以很好的映射到这个社会的现状,这个少年的烦恼,或许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烦恼;少年所经历的,是很多年轻人在经历着的,他们迷茫不安,无所适从,但必须前进。

因为时间不会等他们一分一秒,这又是公平的又是严苛的。

但无论怎样,向片中的少年一样,前进吧,不要停下了,尽管路途中会有心酸、无奈、妥协,但会有更大的欣喜在等待着,这追逐的过程,或许是最大的一次收获。

 6 ) 小城的出路与少年的可能——评魏书钧《延边少年》的创作

文/刘小浩《延边少年》是由魏书钧导演拍摄的一部讲述小城少年的成长与困惑的短片,该片画面质感粗糙,内在的情感却又真实且耐人寻味,本文将从两个角度试分析本片创作方面的特点。

一、形式:粗糙的影像质感与粗粝的摄影语言看魏书钧的《延边少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偷自行车的人》以其粗糙的影像质感、粗粝的摄影语言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开辟了电影史上迥乎于好莱坞叙事的另一种创作手法,这就是著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而《延边少年》在创作上无疑是具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倾向的,概括言之,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对传统画框式构图的打破,在电影史上,关于荧幕曾先后有过“画框”“窗户”“镜像”等几种不同的论述,而这些论述也分别代表了爱森斯坦、巴赞、拉康等不同电影理论家对于创作的某种思考。

在《延边少年》的创作中,导演显然摒弃传统的“画框论”,而将电影的银幕作为了启用来反映现实的一扇“窗户”,对于画面,导演不刻意强调画面的构图和形式,而是以一种近乎纯朴的方式进行“直接的记录”,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本片的画面色调整体偏暗,影调呈现出低调摄影的电影特征,而原本就破旧的颓唐的小城在这样的影像中显得更加的颓败。

人物也是如此,男孩黑色的破旧棉袄伴随了整部影片始终,而作为少年的爱情的对象的姐姐也是一件黑色的棉袄,这显然是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让全片的影调风格接近一致。

这种创作方式下的画面,不再是精致的“画框”,而成为了观察世界的“窗口”。

其次就是在摄影方面,有意识的使用了曝光不足、虚焦、晃镜头等特殊的摄影手法,刻意利用影像营造和加深了现实的真实感与疏离感。

比如全片的内景大多曝光不足,就导致画面暗部的细节缺失,整体画面颜色也显得低沉。

在夜晚约会的段落中,导演刻意的使用了几次虚焦,这种拍摄效果一方面是刻意追求类似于手持摄影的真实感,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之间彼此的疏离。

而在运动镜头中,全面有不少晃镜头,这种镜头语言显然是追求手持摄影质感的操作,而这些综合起来看,就是导演在用粗粝的摄影语言刻意的加深“真实感”。

二、内容:真实的小城困境与难言的少年心事小城是什么样的,这个答案或许每个人都会不尽相同,然而,在中国电影的叙事中,小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具有高度一致的叙事色彩,一种是小桥流水的田园牧歌,一种是了无生气的破败颓唐,前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典型代表,后者则在贾樟柯的一系列电影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其实,这两种“小城”从某种角度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是真实的小城的一体两面,前者存在于都市文人或者“市民”的想象之中,后者则存在于广大小镇青年的切身体验中。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直到今天,伴随着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小城似乎已经被郊区等更具有某种乐观色彩的词语所取代,但吊诡的是,“小镇做题家”仍然时不时出现在所谓市民阶级或者精英阶级的叙事中,而显然这种称谓是带有戏谑与嘲讽的。

《延边少年》探讨的就是真实的小城的困境与生活在小城中的少年的难言的心事这一问题。

首先是小城的困境。

在魏书钧的影像中,这个叫“延边”的小城显然是了无生气的,之所以用“这个叫”这样别扭而拗口的叙述,是因为影像中的“延边”与真实的延边到底是否统一,笔者没有调查也没有发言权,但这并不妨碍对本片的理解,因为在本片中的“延边”的现实放置在任何一个同样地域的城市也是同样存在的,伴随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小城面临经济颓败与后继乏力的双重困境,体现在本片中,就是作为年轻一代代表的男孩,他找父亲要钱的目的就是去韩国,而去韩国的目的本片并没有直接言明,但显然,相对于“延边”,远方的未以影像形式出现的韩国是“挣钱太狠了”的地方,而出现在“延边”街头的随处可见的韩语招牌似乎也成为了远方对现在侵入的隐语,这部影片通过少年进城的线索,摄影机跟随少年,通过少年打量和记录这个颓败的小城,无疑反映了小城在巨大的发展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第二是难言的少年心事。

在本片中,男孩的话语并不多,相比于话语,导演似乎更愿意用表演来勾勒人物的精神气质,比如在摩托车配件店一场戏中,大人摸了男孩的头,而男孩立刻一脸不情愿的说“别摸我头”,继而点起了一支烟,显然这表现的是少年的叛逆,而在夜晚与姐姐游玩的一场戏中,更是着重刻画了少年心中懵懂的爱情,其实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没电也要带你玩海盗船的情绪,于少年而言,这种情绪是一种介乎于友情与爱情之间而更偏向于爱情却不确定是否真的是爱情的难言的心事,而本片在这个段落的处理无疑是成功的,借这种难言的少年心事通过调度与摄影呈现了出来,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综上所述,在本片中,导演通过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反映了小城的困境与少年的心事这两个相近的主题,说相近是因为这都是难以用语言表达,而魏书钧则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似的影像风格作为了叙事的某种互文,可以说这也是这段短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形式与内容两者呈现出了动态平衡的互文关系,内容是形式的注解,而形式则是内容的助教,两种统一于整体的影像风格和叙事主题之下,从这个角度看,本片是一部成熟的影像作品,无愧戛纳的盛名。

(完)

 7 ) 不可能性

一个少年出逃的故事,无论其所面对冲突的强度,都应是一次对个体的解放。

把冲突全部装进某个人的岛宇宙,如果足够奏效,一些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话将浮现在作者与观众的默契里。

而对于《延边少年》,这个秘密的关键词是“革命”—用短暂的时间达成某种根本性的改变。

人类善于对自身的阶段性状态贴标签:叛逆期、更年期、etc;前者相对而言没那么让人讨厌可能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时间还站在我这边,一切坏的事物似乎都还可逆;另一座城市或下一份工作都可能带来质的改变。

而这个变量对于片中的男孩而言,则是一道国界线。

理性的去判别两个国家的优劣,就像用现实衡量两段爱情。

唯一可靠的标准是他此时此刻的心。

另一边的韩国或许会让他失望,但在抵达之前,他要的是那个可能性,地图上的暗区。

在影片结尾,当他骑着那辆快散架的摩托车与家的方向背道而驰时,我只希望他能一直骑下去,直到引力慢慢消失,进入一个你我都没见过的领域。

我不想在这批判作者在技术上的表现,就像我对酒的态度不来自口感,而依靠醉意。

一个新导演,我很在意他是否离开了地面哪怕一毫米,至于用的是什么方法,那是后话。

 8 ) 不冲动枉少年——《延边少年》短评

《延边少年》用十五分钟的剧情,讲述了一个边城少年在两天中想方设法去韩国的故事。

全片无处不在透露着少年的“冲动”两字。

去韩国的梦想想必已经存在很久了,那为何又骑着破摩托到城里找老爹要路费,找不到而夜宿街头,找到后未果而决定自己骑车去?

一切都在一个昼夜之间发生,使人对少年有些荒诞的冲动发笑,但过后又不得不承认故事的合理——毕竟少年这个阶段,谁没有“触景生情”而就决定去向某处或做某事的冲动呢。

对于少年实现“去韩国”这件事,有几处推力:老家乡村的贫寒,老旧,寂寞——对平淡现实的不耐烦;城里灯红酒绿的风景——外面的世界还要比这更好;路上遇到的女孩子也想去韩国,女团和这位姐姐谁好看呢?

——对异性的踌躇而不得法。

然后是阻力:找父亲没找到——家长对少年太过“放养”;带少年去找父亲的姐姐也想去韩国,却不会说只会“唱”韩文——对于少年来说,他会说韩文,可那仍然是个未知世界;父亲不在乎,学费,决意让他在国内上学——其实这才是最大的阻力;最后少年决定“单刀赴会”却在边检前折返,甚至不曾询问——偷偷溜走,自己赴自己的约,骑着破摩托面无表情,心里却充满了火热的梦想,却重重的撞墙。

不过,少年在回头之前停了那么久,谁说他没在想着“下一次就能过去了”呢?

这就是《延边少年》的精彩之处,少年们都追求过梦想——很多碰壁了,但谁说下一次没希望呢?

内心的冲动仍在,就仍是少年呀。

在每一次“此路不通”不得不返回后,在每一下用尽全力为身旁女孩推动沉重的海盗船,却不知道说什么后,最终只能无奈的对心里的自己皱皱眉眨眨眼之后,在推力和阻力的一推一拉之间,就是成长。

这样来看,我觉得这部片子在声音方面的运用有点过于沉重了。

的确,人口老龄化、经济太依靠去韩国打工带来的侨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些现实中延边地区存在的问题在本片中被原汁原味的出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样真实的是这些负面原因进一步促成更多的年轻人赴韩留学或打工——从而又加深了原本的问题。

没错,这些都是真实的,从影片画面的呈现我们都能得到导演所要表达的——老旧的村庄,破败的烂尾楼,灰白的天色,阴暗的店面,灯红酒绿下却是冷冷清清的城镇,没错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影片中少年对于当下生活和环境的情感,贴近“对韩国的向往”甚于“对现状的厌倦与无聊”。

这一昼夜可是骑着摩托(虽然破旧不堪)进城,跟刚认识的姑娘在街机游戏店玩了一晚上,接着还跟姑娘一起坐着海盗船谈梦想呢。

虽然少年的腼腆使得他抓耳挠腮不知聊什么话题,虽然最终姑娘还是朝五晚九在美甲店喊着听上去很傻的口号上班,自己也没能去韩国,但是这毕竟也不差呀——就是这样“毕竟不差”的感觉,加上最后画面中传达出的以后还有机会去韩国的信息,让我觉得这片子应该有一些诙谐的,可爱的元素。

而画面需要承担反映现实的任务,所以声音的方面如果配上一些外向的,快乐的音乐,感觉就完满了——比如伴随着女孩子的韩语歌少年睡去,清早却很寒碜的在保安亭里醒来,那首歌要是没那么冷清就好了——少年跟女孩子相处,脸上面无表情,心里应该是又紧张又雀跃着的——这也是一种冲动。

包括结尾少年调转车头的时候,其实也是。

《延边少年》反应的现实问题很严肃,但导演对少年却不必这么严肃。

少年的故事不一定结局都很美好,但少年和梦想的故事至少应该开始的很可爱。

 9 ) 《延边少年》——致迷茫的你

我有幸欣赏了《延边少年》这部短片,整体感受是故事平实又富于感情,人物饱满又留与想象,是一部反映边界迷茫少年生活的佳作。

影片讲述了一个辍学在家空虚却又不知如何弥补空虚的青春期迷茫少年,想通过去韩国来改变现状的故事。

整体故事连贯有序,但是要先说一下我在观影过程中发现的本部作品的小瑕疵。

首先,延边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边境城市,当地语言受朝鲜语和汉语东北方言的共同影响。

为表现真实的延边生活,应当在对话中增强地域特色,让语言更加东北化,而片中主演的对话则采用普通话,与事实有偏差。

片中摩托车店伙计则过度使用东北方言,让角色变得过于俏皮,效果一般。

其次,少年次日在海盗船驾驶室醒来的情节显得突兀,为什么要露宿街头,为什么不回摩托车店等父亲?

本片的一次穿帮也发生在此处,少年穿着的鞋子和前一天不一样,而回去的时候却又换回了原来的鞋子。

这是我认为的该片的几处小瑕疵。

接下来和大家讨论一下本部短片的过人之处。

先说情节,多处伏笔,前后照应。

影片开头,一个胖男孩坐上一辆写着“办签证去韩国”的车,与后面少年向父亲表达自己去韩国的心意的情节相照应,少年对胖男孩满是羡慕或者说是跟风。

少年来到摩托车店翻翻找找,是在找钱,见父亲也为了要钱,无果后只能独自骑车前往边境。

伙计劝说少年“车别骑了,快报废了。

”与后面摩托车打不着火对应。

店名中的“铭兴”与主人公名字相应。

片中与姐姐在海盗船上的交谈,表现姐姐也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去韩国只是逃避现实的手段,至于结果,正如影片后面讲到,为了生计,姐姐依然要回店里上班,依然要喊可笑的团建口号,让观众不禁唏嘘。

整个作品连贯不拖沓,平淡却合理地展现着一个完整地故事。

再说主题,我认为本片表现的主题是:在年轻的时候,生活的空虚无聊会让人迷茫,逃避现实永远不是一个好办法,在生活的压力下,你还会在同一个轨迹下继续走下去。

暂时辍学的少年自然生活无味,同伴出国让他羡慕不已,想通过去韩国逃避现实,以为这样生活就会变好。

姐姐在谈话中无意流露,也想去韩国,只想到韩国能整容,显然她不是喜欢韩国,只是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向往明星的生活,去韩国就是逃避现实。

与少年不同的是,姐姐已经走入社会,要养活自己,生活的压力把她强行拉回现实。

这些少年还不懂,但会渐渐知晓。

最后,说一下影片制作,画面色调温和,跟人一种亲近真实的感受,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远近变焦处理,大量展现人物细节和简洁的对白,降低了观众疲劳感。

总的来说,的确堪称佳作。

再次感谢魏师哥和李老师能让我欣赏到这部短片,本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

 10 ) 其实不算影评

看完心情复杂。

毕竟我一直住城里,确实也不太清楚农村是什么情况,确实有可能如此凋敝。

男主感觉长得挺像我表弟,就是和爸爸说朝语的时候让我有点疑惑,个人印象中延边口音偏重,像开头老年人的那种语调,但他们倒是更像首尔口音,偏柔和,比较像辽宁朝鲜族口音。

而且爸爸说的有点拉。

也许爸爸是务韩回国人员,可是如果男主一直上朝鲜族学校,且爸爸不太希望儿子去韩国的话,男主说首尔口音的朝语就很怪。

看了一眼合作单位,估计是在延吉图们拍的。

上大学之前从未觉得我们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走出去之后才发现可能确实有些离奇魔幻之处的,比如一直以为一个班离婚+分居率有50%以上是正常情况。

站在旁观者视角观察延边给了我一定程度的陌生感,或许我也没有多了解生我养我的家乡。

正如之前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经常提及的,也许身处异乡才有一个契机去反思和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可我确实也很讨厌一提到边陲小镇就表现落魄凋敝而游离的氛围,总觉得有些刻板,切口太窄,而本片除了堆叠了一些朝鲜族元素,似乎也未能高出其他小镇题材(人口外流 逃离等)主题。

此时又想起《颐和园》女主设定就是图们人,上大学之前的镜头中就有朝鲜族学生以及录音机播放的朝语广播,却看不出来这种设定对整部影片有什么影响,个人认为有点算败笔,也觉得只作为一个元素出现有点可惜。

可能也是基于自己的身份才一直对这种设定耿耿于怀。

15分钟也许没法容纳太多东西,希望相关题材以后能拍得更好。

《延边少年》短评

一个民族三个国家,那么近又那么远

7分钟前
  • 逃生箱舟
  • 还行

政治献媚获奖片,丑陋呆板且无趣。

10分钟前
  • 芒果布丁可乐
  • 很差

2018.5.18 在Debussy厅看了《延边少年》的首映 唯一短片竞赛单元看得懂的片子 给魏导喝彩

12分钟前
  • steven47
  • 推荐

5.0 的确只是习作,游乐园秋千那段不错,但多数段落情绪抓的还是僵。

14分钟前
  • AIR
  • 还行

一个破摩托车不够去远方

18分钟前
  • 魔王小彻
  • 还行

在豆瓣等了7个月,终于等到了豆友的搬运。这部影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短片特别提及奖。观感非常惊艳,留白的剧情和台词,充满孤独和绝望感的摄影,基本贴合了我脑海中的延边。延边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感的地方,多民族融合并在三国边界,长达半年的冬季,像<Fargo>里的Minnesota一样,清冷,绝望。成长于此,是一份独特和难得的人生体验。我和主人公一样,年少时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样离开,每天都在幻想外面的世界。离家的第六个年头,除了籍贯和家人,这里也很难再和我有关,提起延边,浮现出的也只是一份飘渺的乡愁和还未遥远的回忆。

23分钟前
  • Forester
  • 力荐

7

26分钟前
  • Poppies in Aug
  • 推荐

戛纳嫡系?一塌糊涂!

27分钟前
  • 微暗的火
  • 很差

(On Kanopy)

31分钟前
  • 遠濤
  • 还行

蛤?一时间不知道这是在认真讲故事还是在炫技……

32分钟前
  • 青芒鹹桃
  • 较差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短片特别荣誉奖:魏书钧《延边少年》→ 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一定能获得奖项的肯定,获得奖项肯定的影视作品也不一定优秀。

3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太像王小帅作品了,符号堆砌能力一流。

3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铁耳亚仁骑摩托,狼性文化训赵涛。

42分钟前
  • 真绪
  • 较差

超低配版小武,“逃离”可以拍得更写意一点。

44分钟前
  • 路人甲
  • 较差

故事、调度、镜头、演技都一般啊

49分钟前
  • Promising
  • 较差

复制贾樟柯和达内,很有意思。更提醒我应意识到作者完全还原现实并不能还原一个人,汽修工美甲店也有灵魂,作者要想办法显现出来他的全部

52分钟前
  • 豆友52940626
  • 还行

多好的片子啊

54分钟前
  • 大树
  • 推荐

迷惘的小镇少年,走不出的边境,似有若无的父子关系。果然是戛纳喜欢的调调。

57分钟前
  • 皮卡秋秋
  • 推荐

简介骗人,哪里有宜昌,木有,不要平遥系都往宜昌套,套不住的。

60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豆满江既视感

1小时前
  • 豆友3122175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