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3.5
(7.7/10)【La Berlinale à Paris】《莱奥诺拉的告别》关于时间与死亡。人生前的意义是自己寻找的,死后的意义是他人赋予的。一个人的死亡,将成为他人的精神寄托。塔维亚尼将本片献给过世的兄弟,与片中的怀念和祭奠在戏外达成一致。
【2.5】
与《雷米尼》一致的关于欧洲中心主义消亡的沉思(Rimini作为象征性地点居然也在片中闪现),这一部具备更结构化的戏剧结构与个体生命故去的个人愁思。黑白与彩色切分故事为归乡与离乡两部分,前一部分找到了极妙的麦格芬(皮兰德娄的骨灰)并被演绎成具有历史背景的偶像破坏活动(筑于庙堂之上的圣物成为飞机上的凶兆、火车上的扑克牌桌、童棺中的侏儒);前半部分散落的美国符号在后半部分自成文本(诺贝尔奖、香烟、美国往事),离乡者在不可归去的欧洲幻景(母亲画像)中寄于女童身体的自我毁灭和重生。
前边黑白段落非常好,钉子这个段落不认可,能感觉到导演想要表达一种漂泊后对于家乡的感情,就是太简单了,总体还是不错的一部个人感情表达的影片,镜头语言真好,就是太个人化,对于导演来说也许是成功的,对于观众就有些欠缺。
总觉得空泛
能够感受到基于经历所拥有的最为赤忱的情感,以及所完成的痛快告别;但也同样觉得前后部分的割裂与一次强烈的转换实在没有必要。前半部分的庄重以及视野上的丰富,或许都凸显了后半段的笨拙。
最深情的告白
前1小时,皮兰德娄骨灰千辛万苦的回归,有很多引人发笑的讽刺感。无论是汽车司机的轻蔑、飞机乘客的迷信,教堂硬塞儿童棺材才愿意祷告,童言无忌说“皮兰德娄是侏儒”(也许有嘲讽他曾经是Nazi),还是最后骨灰草草装进盒子里,洒了一半也不管。这倒是激发了想去读《已故的帕斯卡尔》。后半小时不是很明白,只能感受到离开家乡的儿童的虚无感,极端又冲动地用杀人祭奠来找寻下半生的精神寄托,是个不太圆满的未完成的故事,可能是跟红与黑里的于连或者是欲望号街车类似的主题吧?管他有没有意义,可能仅仅是导演借此来送别逝者的“陪葬仪式”。
前半段只懂戏谑有趣,后半段完全没懂
作者已死 ,群魔乱舞。/不要再问钉子有意是何故,试着问问钉子从何来吧。
也太私人了
叹为观止 大师之作
3.5星。前后断裂的叙事影响观感,如果不事先了解导演与其兄弟的经历,恐怕难以理解这种叙事上的突兀感。前半段黑白影像描述运送皮兰德娄骨灰的情节相当出色,有点冒险公路片的味道,既还原出法西斯时代的压抑氛围,又以幽默的口吻反思当年民众的迷信守旧思维。后半段的彩色故事流露出怅然若失的情绪,应是导演向自己兄长作告别的一种婉转的手法。
很稳。死亡与乡愁几乎是暮年大师们的永恒主题。看不懂是正常的!
8.6 写给至亲的悼词,死亡的意义被描绘地举重又若轻,人们或是嬉笑或是肃穆的望向死者不断改变的象征之物,二者实际没有任何区别。第三幕笔锋一转,以对未尽之作毫不完善的演绎总结这一波三折的"魂归故里",在粗糙的背景板下略过了人生的跨度,乡愁中更增添了许多遗憾。
我看不懂 天呐
遗愿和作品皆为“未完成”,荒诞和念想呼应其间。
告别死者,告诉故人,告别的同时也有反思与怀念,反思过去,反思历史,反思将来。黑白与色彩,各种历史视频、影片资料的交叉融入再现解构之妙,结尾段落令人动容,也深含反思殖民的意味。
#4thHIIFF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