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妻俩之间的对立:关于高雅格调与低俗品位。
首先定义妻子追求的高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雅,而是它背后的上层阶级。
她的老师看似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实则价值观也是和他们一样的,尽管能欣赏艺术并分析得头头是道却不引以为乐,而是为如何变得富有苦心盘算。
而丈夫的低俗,更多地像一种平民审美和市井的处事智慧。
有些目光短浅,有些市侩。
但讽刺的是,即便妻子作出了这么多努力,她还是得不到其他上流人的认可。
阶级跃迁本身就是一件带有歧视和偏见意味的事,上升时辛酸,固化便迫不及待成为新的一环,谈何容易。
在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标榜虔诚不见得就虔诚。
”同样,推崇高雅也不见得就高雅。
当然在努力提升自我时这个阶段总会经历,也算不上多么恶劣,但总是应该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往后者靠近。
区别在于,自我的成分有多少。
2.抛开这些,单论审美及品鉴能力,片中很有趣地较量了一番所谓高雅和低俗“哪个更有用”。
开锁和偷窃、分辨真伪项链等营造良好的戏剧冲突,也令人思考。
总得概括来说,它们的用处看似不同,其实都是来源于其中可以被称之为“技能”的部分,比如撬保险箱、识别珠宝。
但对于真正不同的观念和眼界给人境界上的划分却从未提及,然而欣赏艺术所带来的启迪与愉悦、良好教育带来的素质与涵养,这些绝对比背下所有以a开头的单词有用;在俗世摸爬滚打熟习的人情世故,经历逆境时练就的坚韧达观,这些也绝对比观察到银行旁边有一家待租的店面有用。
从环境渗入到内里的才是真正的宝藏。
这些也是夫妻俩从巅峰跌落到低谷还依然保有的东西。
还有贫穷和富有。
Frenchy享受前者带来的物质,Ray则“hate being rich”。
如果不能利用好富有背后隐藏的资源和选择圈子的权利,那么Frenchy就真的只是在挥霍金钱。
而如果意识不到他真正需要的是自由和生产价值的创造,那么Ray就只是在拿情怀遮掩偷窃的本质。
这一点可以在对于他们两人性格的分析中更详细地提到。
3.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两个人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丈夫可以说活得真实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可以说不求上进,心术不正;妻子可以说率真执着,有求知欲和上进心,也可以说爱慕虚荣,天真愚蠢。
而两个人历经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分裂还能end up together,我倒认为并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么爱彼此,虽然妻子曾对老师说道“我认为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也是可以在一起的,因为他们有激情”,但那是出于别有用心的言外之意。
更可能只是因为太多共有的经历和记忆形成了一种类似捆绑的精神效果,习惯使然他们已不再能离开对方。
这从经济学上来讲也是合理的,如果要再找到一人培养出同样的熟悉和默契,成本远远比维持现有要大得多。
现在有多少夫妻之间真的存在爱情呢?
人们说责任、承诺,本质上是婚姻的契约形式所带来的植入潜意识的捆绑感。
4.视角。
区分拜占庭和后期绘画的一大重要标志是人物和构图不再是平面而是有了立体感,即台词所说“perspective”。
个人认为,区分文艺作品高下的一大标志也是视角。
当一部影片给你多重观念的反转与碰撞而不是传达单一价值观,当人物可以被作出多样的个性化解读且都给人以启发而不是只有简单的二元对立,它才算达到了一个更丰富的高度。
5.总之,一部十分优秀的影片。
这是我完整看完的第一部伍迪艾伦的片子,然而我已经很明确地感受到了他的个人风格。
密度极高的台词,老套经典的笑点,当你开始感觉有一些无聊想要放弃时,那是他在挑选观众。
那就作出你的选择吧。
雷·温克勒(伍迪·艾伦饰)是一个有犯罪前科的洗碗工。
他的妻子,弗伦奇(特蕾西·厄尔曼饰)是个专给人修指甲的美容师,她处处留心,希望丈夫能安于过平静而安稳的生活。
当她意外地得知雷正在策计一个抢劫银行的计划时,她便极力阻止,拚命反对。
可雷决心已定,他准备找上三个愚蠢的同伴一同去实施他的计划,并且千方百计把妻子拉进来,要让她在甜饼店里打头阵。
很快,一个一夜暴富的银行抢劫行动便开始了!
不过似乎一切和他们的想象并不一样……
生活因为无法预料,因此才会让人感觉到惊喜,有人认为生活中的惊喜总是会让人措手不及,因此,他们喜欢将一切安排的妥当才好,然而平静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因此,惊喜的生活才会让人心驰神往。
但惊喜总归是惊喜,能接受任何一种惊喜的人才是难得可贵。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业余小偷》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心态的人。
雷是一个有着前科的小偷,现在是一个洗碗工,妻子弗伦奇是一个美甲师。
两个人的生活很平淡,但是平淡的生活总是需要找一些事情来刺激一下,要不然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某一天,雷突发奇想,他想着可以将银行旁边的店面盘下来假装买东西,实际上可以通过挖地道一直挖到银行金库,进而实现抢劫银行于无形的境地。
弗伦奇对于自己丈夫的想法嗤之以鼻,但是耐不住自己丈夫软磨硬泡,最终,弗伦奇跟着雷一起完成了整个构想,然而就在雷纠集了一伙人认认真真挖地道的时候,弗伦奇却在这家店里让自己烘培的饼干意外走红,雷的抢劫银行的计划没有得逞,然而弗伦奇却通过卖饼干将自己卖成了饼干业巨头。
阴差阳错的两个人一不留神成为了百万富翁,他们的成名没有道理可言,即便是电视台采访,同行揣测也纷纷以失败告终,因为雷跟弗伦奇两个人说话经常前言不搭后语,然而却因为这种风格风靡了全美。
有钱以后的雷依旧是沉迷于想要干一票大的,然而对于弗伦奇来说,如何成功的混迹于上流社会这是一种面子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但是命运却再一次跟他们两人开了个玩笑,一夜之间,他们的所有梦想全部破灭了。
《业余小偷》看似很欢乐,实际上却是一出悲喜剧,雷跟弗伦奇的生活像极了我们芸芸众生中为了不知名的明天而奔波的人。
他也没有本片的创作者伍迪艾伦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拍摄惯性。
在这部影片当中,伍迪艾伦的故事多以荒诞展现,而观众们所熟悉的三板斧并没有出现,因此,在观看本片的时候,或许我们能发现不同,比如说普通人的处境。
什么处境,发迹的处境。
雷本来想着要抢劫银行来为自己后半生买单的,但是阴差阳错之际,雷跟弗伦奇却成为了饼干大王。
这笔飞来的财富使得两个人渐渐的迷失了自己,弗伦奇或许迷失的更快一些,而雷依旧是没有忘记自己的旧业——小偷。
这似乎体现出来雷是一个执着的人,实际上雷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清醒,眼前的一切并没有让雷冲昏头脑,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属于这个所谓的上流社会的。
这本就是一种清醒。
这种情形有什么效用呢?
效用就是让一个人保持冷静,保持纯辱不惊。
这看似是一句轻飘飘的话语,实际上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雷并没有比别人更加的高尚,相反,他也没有兴趣维持这种高尚,这就是非常实际的一种设定,而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比自己高阶的阶级总有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着阶级的跃升带来的是自己即将要融入一种更加优雅的生活,然而他们却忘记了,即便是高阶级的人群,他们也是普通人,优雅不过是一种想象。
这个观点看似不通情理,实际上却是常态,我们思考一下,文明与否会跟贫富挂钩吗?
素质高低会取决于你得个人财富多寡吗?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接受的。
弗伦奇不愿意接受,因此,她受不了别人的嘲讽,因为受不了,她迫切的想要通过改造自己的品味而获得素质的跃升,于是,她便为自己被诈骗埋下了伏笔。
弗伦奇的结局是一种常态,人们总想着可以通过改造自己来融入一个自己本就不理解的圈层,然而即便是这种低声下气的融入也改变不了自己原本就不属于这个圈层的命运。
弗伦奇的一厢情愿在自己失去了金钱的衬托之后变得一文不值,而雷,一个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并没有因为金钱的众寡而受到任何的影响,反倒是雷可以游离在外让自己继续随心所欲。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雷最后接受一切的发声,也接受自己的结局就是很好的证明,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故事,黄粱一梦。
经历过的所有都是财富,是不是你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面对的任何状况都能从容应对,哪怕是做错了也无所谓。
不计较外在的影响,而专注于自己的人,这才是生活的真正资本。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为外界复杂的信息所限制,专注于自己的人太少了,所以在面对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意外的时候,总有人会变得焦躁不安,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接受现状,接受任何现状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真正该干什么。
这原本是简单的理论,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真的懂。
……你好,再见
看电影想到这个时代的中产阶级 去银行的地图就是那美好的中国梦 or美国梦我们愿意为之愿意付出努力 汗水辛勤 战战兢兢勤勤恳恳 真正带来财富的是什么呢 是cookie 计划外的计划 歪打正着sunset的繁荣没有任何的理由 是cookie好吃吗 大概是欠一个机遇 瞬间带来无尽的富有 好像带给你一切这他吗不就是房子么中产阶级积累财富最快的方式不就是房地产吗 这十几年房价也不是谁预料到的 也不是谁控制的了的 sunset倒闭的时候我真的想到了次贷危机啊 - -这财富它来的渺茫 去的时候 也一样渺茫
伍迪·艾伦的《业余小偷》,一群想要抢劫银行的人意外的因卖曲奇饼而发了财。
发财后的女主一心想要融入上层社会,花高价请一位帅气英俊的人带她提升品位。
可惜,好景不长,女主的钱被会计骗了个光,还欠了一大笔的债务。
得知女主破产后,那英俊帅气的老师就扬长而去。
女主最后发现和原配男主之间的真爱,又回到了贫贱的恩爱夫妻。
荒诞喜剧的叙事情节,对上流社会拜金的虚伪作风嘲讽,对人应该保持自我的提醒,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可以使自己幸福的,要朝着那个方向去,朝着真正的热爱事务,真正爱自己的人去行进。
我想应该就是这些了。
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当然,这部电影和《安娜·霍尔》它们都挺不错,只是,我总觉得还只是不错,也许《安娜·霍尔》是我还没太看的很懂,但是《业余小偷》我想我只能说,还不错。
反对短评里很多说后半部分整段垮掉拖全片后腿的。
并不是呀!
才子佳人的戏往往避开结婚后的柴米油盐与磕磕跘跘,职场打拼的戏往往在一番努力后成功站稳脚跟并升职加薪时戛然而止,但世事往往并不如此,暴富才是一段更复杂,矛盾更多,经历更丰富的新故事的起点。
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电影里暴富的夫妻照样无法一起继续走下去,电影外新闻中中彩票一夜暴富的,不是一方裹挟钱款人间蒸发,就是扯破脸皮离婚离得很难看。
与其说有钱/没钱使人变心,不如说突然有钱/没钱使人际关系变得极为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实际上由突然有钱/没钱后造成阶级改变所造成:可能是主动寻求阶级跃迁(比如女主有钱后就想融入上层艺术领域),可能是被动遭遇阶级跌落(家道中落/特殊时期被批斗/遇到下岗潮等等)而这种财富的突然变化导致的阶级改变,又往往使人不幸福,因为即使物质条件满足了阶级标准,精神层面也很难接近当前阶级的平均水平,我觉得这个才是影片真正想告诉我们的。
影片里女主对于“高档品味”的刻意追求无法换来他人认可的目光;家道中落的人想融入平民百姓的生活格外艰难。
为什么古代千千万万流芳百世的作品出自被贬黜的文人墨客之手,而非得中科举,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仕宦之人。
可能也与前者精神层面无法融入肉体所在的阶层,而产生巨大的不幸福感,进而化悲愤为力量有关。
伍迪艾伦的《业余小偷》这部片子题目虽说有“小偷”,但我觉得内容并没有着重说小偷,而主人公也是从开头心术不正想抢银行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饼干连锁店的董事长,最后破产的结局使整部片子更加具备戏剧性。
虽然影片带着“穷人有穷命,穷人有穷福”的麻醉药力,但是也给生活中平平无奇的小人物带来了安慰。
片中男主的夸张和不灵光的智力,使得一个没有上进心且固执的小人物跃然纸上,而妻子在有钱了之后盲目追求艺术高雅,也是对现实中一些“富人”的讽刺。
最后的破产更是说明偶然的“一夜暴富”,不善于经营,也是一盘散沙。
也是告诫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做事。
想做的,都留在梦幻的档案里。
不想做的,却令我们每天风雨兼程。
片中人不仅夜以继日的想了,而且大刀阔斧地做了。
但结果又如何呢?
当主人公双手各持一模一样的珠宝,无法分辨真假时,捧腹之余,涌起的是酸涩。
一个男人,连做一个小偷的梦想都履被剥夺,他的生活该是怎样的一种哀伤呢!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哀伤。
伍迪艾伦老是这样,深刻但不玩深沉。
阳光幽默,背后却是暗色。
尽管片中静态对话太多,室内场景太多,几次让人昏昏欲睡,但是最后毕竟还是让人有“拍案惊奇”的感觉,这为本片挽回了不少体面。
没觉得这出闹剧是要讽刺什么、隐喻什么、或者反映什么,其实就是一个好玩的故事这么简单:笨贼也有春天,只不过是以歪打正着的方式;暴富就是缺品位,不管你能花多少银子买多少幅世界名画装点门面;还有什么?
真爱就是门当户对,大帅哥陪你即使不图钱也是为了钱;落魄时想着你的其实还是那个笨手笨脚啰里巴嗦的糟老头、而危难时聊以渡日的终归还是落魄时学的那点不光彩的手艺活…怎么自己也开始啰里巴嗦了,难道也是伍迪老爷子附体了…😊
报看
这该死的运气和财富,来去匆匆,我很怀疑Frenky还能回到以前的贫贱生活吗。讽刺社会阶级差别的电影我更喜欢《赛末点》一丢丢。
有些事情强求不来
看老头的片不会失望的哦亲~
很像堆在LV店里的中国人
失望
老爷子说不完的话玩不尽的梗发不完的神经哈哈哈哈笑死!
好一部看完心情愉悦的伍迪艾伦。笑出内伤。如果连想吃一个芝士汉堡都吃不上的话,有钱有什么用呢?忙着砸钱提升逼格之前还是学好理财比较重要(doge )说到底一生掌握一项谋生的技能,有一种恒久的快乐方式,就够了。
不怎么酷喔。
我看的第一部伍迪·艾伦的作品,最早是在CCAV的第十放映室听说的这部电影。说实话这个故事应该来说还是比较吸引人的,特别是前面伍迪为了抢银行专门开了个饼干店,这有点类似科恩兄弟翻拍的《老妇杀手》,结果银行没抢成,生意倒是越做越大。当初看到后面觉得没劲,现在重看了一遍,加一颗星。
伍迪·艾伦老是演些神神叨叨的角色
really? you think this is funny?
我爱这怪老头柔弱无力的絮絮叨叨
前半段的台词就是伍迪艾伦的吐槽集锦,刻薄又巧妙随便一句话就能把人噎死。后半段对中产阶级格调的讽刺反而显得不够犀利。我一度认为配角之一就是老爸老妈浪漫史的马修,简直太像了。
俗套故事的背后是一个有趣的生活现实!峰回路转的故事,不错!
HAPPYACCIDENT
电影的看点在前半小时,笨贼挖地道却开店致富,无心栽柳柳成荫,大众口味难预料,人生玩笑莫过如此 ,相比之下后面的附庸风雅却显得格外无聊。
剧情上有点像中年版《纽约的一个雨天》,区别在于这部电影依然是伍迪艾伦的典型风格,从头到尾都是絮絮叨叨和那些标志性的口头语。
这个故事好像我很久以前听过
前面挺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