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今天再次看了一遍这个电影,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赵英俊的《守候》这首歌吧。
当然还有唐人街探案。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我觉得三星到四星完全可以理解。
毕竟每一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吧。
就像最后被消耗的童年一样。
明明我们都很怀旧童年时候的孙悟空,但是这个角色让某些人火了,然而某些人却让这个角色死了。
我们怀念的不再是这个人,而是童年时候的童真和纯朴。
还有每一个人向往猴哥那样的英雄榜样与自己的梦。
而电影则是在大年初一上映,必定带有喜剧和爱情故事为基础。
这个电影致敬就是我们熟知的西游记四人行。
拼凑的四人正好夹杂着爱情故事加上迷幻色彩其实基本满足了故事的框架。
而大闹天竺和基本设定都是印度天竺。
故事的展开也基本不算太唐突。
一波三折也还可以接受 ,开局就交代了还有一难,旅途必定波折,其中悟空的离开则是致敬三打白骨精片段。
而之前的参加婚礼则是白骨精的幻术,这里则是二人的关系摩擦。
两个人的故事展开则是在旅途中完成。
以及柳岩和岳云鹏的加入,此时有点衔接不好。
最后点题我觉得则是最差的。
爸爸不容许儿子交朋友竟然没有给任何原因。
我想的结果是儿子是收养的弟弟。
最后爸爸安排的一出相认。
皆大欢喜,走丢的人终于相聚。
拆了的小楼也不在需要,因为弟弟找到了。
结果居然是我帮你找爸爸。
淦,最后的猴哥硬消费。
基本一下子拉底了所有的感觉。
新年档上映了三部片子,昨天看了韩寒的《乘风破浪》和王宝强的《大闹天竺》,看完后却有一种一言难尽的感觉,但影评还是要做的,就先从《大闹天竺》开始吧。
影评系列总是要先说说看点,主要的看点……应该是演员阵容,王宝强,白客,岳云鹏,柳岩、黄渤等。
嗯,其次……王宝强确实是很卖力的在演出……然后……我们先说其他的话题吧。
通常来说,一部喜剧评价它的好坏,有许多因素,但首要的是决定性的,那就是观众笑了没有。
虽然从王宝强怒吃辣椒,岳云鹏被踩,白客装疯卖傻这些段落,我能够非常肯定的王宝强导演以及所有的主创,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来让观众笑,但这个努力的结果确实有点尴尬的。
说完全没有笑也不至于,比如岳云鹏出场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笑了,但当他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演之后,观众的笑声反而少了,倒真让人有点疑惑。
我想起来大学时代我有一个会弹吉他的室友A,他弹唱了一首曲子大家鼓掌。
室友B是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他跑过去拨了几下吉他的弦,嘣嘣嘣响了几声,然后他说,这吉他还真好啊,你看随便拨几下声音就这么好听。
然后大家就陷入沉默了……这个是结果,分析一下这样的原因。
感觉浮夸,可能是最明显的。
比如通常来说,因为愚蠢或者偏执产生的痛苦,是常见的搞笑元素。
但是如果要让观众因为角色的痛苦笑出来,就需要给时间或者故事让他们代入角色,还需要让观众觉得他们当时的决定是他们当下性格的可信选择。
可是,这里面的角色总是做一些超过自己应有的反应,给人的感觉就是,为搞笑而故意做出种种夸张的行动。
比如把白客锁在箱子里面,本身是一个搞笑的点子,但是王宝强当时明明还有其他更多的选择,却一定要这么做,就让人觉得出戏了。
此外,本剧情绪流也是过度饱满,每个片段都想着要搞笑,但却用力过猛,没有给出足够时间酝酿角色的代入感,也没有时间舒缓情绪。
甚至,连讲故事的时间都不够,这也导致叙事跳跃不连贯的问题。
从镜头角度来看,每个镜头的运动都非常多,但却缺少节奏的变化,颜色也都非常鲜艳,却至始至终没有让眼睛喘息的时候,所以整片看下来非常累。
黄渤的扮相更是有点刷新我的审美的下限了,感觉这种化妆已经不是搞笑,而是恶俗了。
看电影的时候,周围的孩子们多次提出好累,什么时候才能完,要求家长带他们离场。
这或许也是节奏问题的另一个证明吧。
这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导演对于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自信和定力不够。
正因为如此,才想着把各种猛料往上加,直到做成了这样的片子。
其实,从演员到导演,知识结构有非常大的区别。
因为导演可不光是怎么指导表演,还要考虑剧本摄影美术甚至工期等各种元素,要为银幕上出现的一切负责。
而这个片子的感觉是,王宝强导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学习。
只是因为去年那个新闻,王宝强首次执导的这个电影获得如此空前的火热与关注,其实超过了它所应该有的。
影片票房很可能不低,但长远来看对王宝强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整个故事借鉴西游记的结构与人物,不过这个并没有看出对故事或者主题有任何帮助。
当然,影片也看不出有什么主题。
这倒没什么,毕竟这些没有版权。
但结尾很奇怪的对六小龄童的致敬,却让人内心觉得不大合适。
主要是他本人在片中只是饰演一个苦行僧,突然间变身孙悟空,从电影故事突然跳出到现实,但又保持了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最后还拉着武空往山上飞,真有点分分钟出戏的感觉。
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让人尴尬的超过本身应有的浮夸的人物行为4过于疲劳的运动与视觉体验 3影片的审美有点超过下限4主题不明,片尾对六小龄童的致敬非常奇怪 4 总评:3.7别看了?
虽然影片相当一般,但看着王宝强那么卖力地演出努力地搞笑,和信息量丰富但却取得反效果的镜头,内心却有一种复杂的感情。
我的感觉是王宝强是一个认真的人,只是有时,结果并不是因为态度问题,而是因为能力问题。
如果王宝强导演能够更多学习相关知识,从头开始,以这种努力做下去的话,可能会有所进步。
只是需要提高的地方,镜头,剧本,审美等等……确实很多,而在这过程中一直保持初心就更不容易了。
怎么说呢,一种很矛盾的心理,因为结尾的花果山我心中唯一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想给个高分,可是也是因为其中穿插的西游记里的音乐和用了西游记里的化名:武空,唐森,吴静,等等想打个差评。
但是呢,因为没有太恶搞甚至于六小龄童的孙悟空还出现了,还是忍不住的很激动。
这部电影也算是数星星的电影了,出演和客串的演员也是十分多了。
虽然色彩艳丽的很晃眼,但是黄渤还是承包了不少的笑点,虽然吧那个造型已经无力吐槽了。
无论这部电影的剧情多么的幼稚甚至无无趣,结局也是给人一种强行升华的感觉,但是看的出来王宝强真的是花了大力气了,看的出来是十分卖力了,无论是精彩灵动的武打戏还是吃辣椒比赛时被辣的让人不忍直视的妆容,都是挺不错的部分。
小岳岳和柳岩那条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线,感觉完全可以忽略。
至于唐森那条,其实挺牵强了,但是他说搞笑吧,其实挺没意思的。
最最最让我惊艳的还是六小龄童老师,他现代装出现的那一刻就觉得挺激动了,最后以孙悟空的扮相出现,天啦,一举一动还是当年的模样啊,花果山的山山水水依然美丽,记忆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依然不曾改变,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无论过去多少年,在记忆中,都是最独一无二的存在,永远被人们所怀念。
这部电影形式大过了内容,逻辑上也是有点儿混乱,更好的电影应该更多的注重内容,而非形式的堆砌。
宝强再出事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宝强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喜剧角色,是因为他本身给人的感觉是轻薄的,没有负担的,没有悲伤的,所以他在电影里遇到那么多惨事,他可以笑的出来,观众也可以笑的出来。
宝强出事以后,失去这个加持,无论未来他做什么搞笑的事情,大家都会这个人背后是有故事的,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他真的可以很难过。
宝强更适合当一个演员,我知道他想把饱满的色彩表现出异域风情,但是这种运用直接导致了眼睛很累,影响观影效果。
为了搞笑,几乎放弃了情节推进,情节结构不完整,而努力的搞笑,使得观众没有办法沉入,反而笑不出来。
最后向六小龄童的致敬太突兀,好像是为了这个点,强行改变剧情,违和感太重了。
我还是喜欢徐峥呀。
当看耍猴的是合格的,要是称为电影,那就是侮辱艺术,电影和耍猴是有区别的,如果评价,看你当什么看的。
王宝强当演员也不算是个演员,更别提导演,没上过学也能当导演,那这门槛太低了,看门大爷也能自导自演来个毛片了。
当演员也就是本色出演,谈不上演技,演的不是无脑儿就是农民,这个挺像,基本不用演。
冯小刚有的话不好听,但我觉得是对的。
什么样的电影都有人花钱看,被骗了理解,还觉得好看就是智商问题了
对于王宝强这个人名,人们对其最大的感受便是一个草班出身的演员,对其电影导演来说充满了更多的争议。
对于《大闹天竺》这部电影,或许有很多的人对其感受是一部无疑的烂片,但细心观影,从中能确切的感受到王宝强的用心制作,以及对于电影人的无限诠释。
电影整体风格以喜剧片的形式向观众们展示,剧情风格充满了各种爆笑的场面,从中更是穿插了武打动作的镜头,让人们更加的认识到了王宝强的风格。
在剧情上,以一种寻找身世之谜为开头,让其开展了一段不可告人的惊天秘密,更让人在电影的最后充满了种种温馨,以一种美好的结局,结束了整部影片。
对于王宝强执导人的身份,以及演员的身份来说,都是一种完美的体现。
电影人追求的不是剧情到底有多完美,或者是整体风格是否符合整个社会的大潮流,而是一种对于电影的追求,对于电影的整体创作的意义启发。
虽然这部影片获得了不好的奖项,但我对于王宝强导演这个身份持有一种无限的认可,希望他在未来越来越好!
让人发笑是件简单的事,也是极其困难的。
大年三十晚上,长达4小时的晚会,很多次我明明觉得自己应该笑的,可就是笑不出来。
看着大红大绿堆满高饱和色彩的舞美,听着强行插入的各种千年老梗,我忍不住在朋友圈开始吐槽,有朋友留言调侃说我是在发送实时弹幕。
后来想想,算了,毕竟吐槽很容易陷落成为吐槽而吐槽,堆砌情绪,失去客观,尖酸刻薄。
我突然很怀念陈佩斯和朱时茂,怀念不如相见,站在贴满贺岁片海报的电影院,我毅然决然避开了《西游伏妖篇》《乘风破浪》,欣然选择了有陈佩斯和朱时茂客串的《大闹天竺》。
听着身边的小鲜肉们兴高采烈念叨着周星驰、韩寒、吴亦凡的名字,热情地讨论他们之前的电影作品,我顿时有了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羞耻快感,为自己的少年老成在心里暗暗点赞。
看了不过20分钟,王宝强和白客正准备大闹天竺,我已经想大闹电影院去退票了。
当然了,看电影没有退票一说的,否则全国的电影院得倒闭一半以上。
想掏出手机刷会儿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又觉得手机屏幕发出的亮光会冒犯到身后正你侬我侬说着甜言蜜语的一对年轻情侣,也会干扰正在聚精会神听妈妈讲解剧情的小朋友的注意力。
自己买的票,哭着也要看完,我成功做到了。
任何电影都有一个内核,如同药丸,通过故事,给药丸包上糖衣。
观众乐呵呵地嗦舔着糖衣,一不留神药丸也下了肚,回家咂摸咂摸,内化于心。
应该说,这是所有文艺作品的标准范式。
即使是仅囿于逗人发笑打发时光的爆米花片,也从来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只顾挠观众咯肢窝顺带着从口袋里顺走票钱的低级套路。
王宝强的目的更不止于此,他的成功经历本就是传奇般的存在,首次当导演,在《大闹天竺》中,他更想向观众传达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思考和某种他认同的价值观。
《大闹天竺》的内核很简单,也很正确——钱不重要,亲情最重要。
这句话在电影快要结束时由主角直接说出来,听得我一愣神,这也太强行插入了吧,之前所有的大闹经历插科打诨毫无逻辑,完全在指向另外一个内核——啥都不重要,开心胡闹最好。
要不然,怎么解释王宝强和白客毫无愧疚地搞砸印度邻邦欢天喜地的婚礼现场?
怎么解释王宝强通过作弊赢得吃辣椒大赛冠军被发现后又是大打出手继续砸场子?
除非解释成「我弱我有理」,所以我不必对规则产生任何敬畏之心,也不必对他人充满同理心,凡事对我有利让我能开心就好。
《大闹天竺》是部公路片,甚至可以说是现代版的《西游记》。
《西游记》里,唐僧领着悟空、八戒、悟净、白龙马去印度求真经。
《大闹天竺》里,唐森带着武空、天鹏、吴静、还有一匹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的白马,去印度找遗嘱。
86版《西游记》在各个电视台轮播播出了几十年,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对西游情节简直烂熟于心,《大闹天竺》直接套用,于是王祖蓝版哪吒强行出现,「大闹天宫」得以重现。
莫名其妙要去沙丽厂遭遇一群以吴静为首挽着布条荡秋千的惊艳姑娘们,「盘丝洞」得以重现。
吃辣椒大赛的主办方顶着牛魔王和白骨精的造型,于是「火焰山」得以重现。
到了结尾,六小龄童以美猴王造型现身,含情脉脉牵着王宝强的手向幸福深处飞去,这简直就是《西游记》本身了。
我完全可以理解,导演处处互文,向《西游记》致敬,可你拍的是《大闹天竺》,并不是新版《西游记》。
人物角色没有冲突,故事架构根本看不到,剧情推动不讲逻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从《西游记》里敲下一些边边角角,闭着眼睛拼凑在一起,如果这也叫致敬,如果致敬是个人,他一定会感觉到智商受到了深深的蔑视和侮辱。
既然没有剧情,既然就是过年期间只图观众哈哈一乐,那我们可以再单纯说说笑点。
按理说,王宝强、白客、岳云鹏随便哪个单独站出来,就是行走的段子,不说话就能让人乐。
可在电影里,成功实现了1+1+1<3的效果。
笑与笑不同,有一种笑承认观众的智商存在,视观众的脑子为活物,呈现的场景或对话乍一看一听觉得很平常,再一回味,让人不禁恍然大悟捧腹大笑,笑过后五味杂陈。
还有一种笑,把观众当圈养动物,认为观众除了呼吸之外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一切都是食物,只为果腹活命,满足最低级的生理需求。
因此,在《大闹天竺》里,我们看到的笑点是哪吒内裤上印个桃儿,终极杀手内裤上绣朵菊花,吃完辣椒嘴唇翻肿,胸口上烙个「我是狗」,讲个「亲爱的」的老段子……幸好,当这些笑点出现时,我身边的观众没有几个发笑的,更多的声音在嘀咕:这什么玩意儿?
我迅速从心底消除了对他们在观影时做出的各种不文明举动的嫌弃,对他们肃然起敬。
哦,对了,有个笑点还是不错的,白客被胶带粘掉了眉毛,真是万万没想到。
结果下一个镜头,眉毛又长出来了,速度真快。
《美人鱼》涉及到了拆迁,《乘风破浪》涉及到了拆迁,《大闹天竺》也以房地产商和钉子户的对抗开场。
坦然讲,我并没有指望这样的商业片能真正触及底层群体和权贵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能在影片中出现这样的场景,即使一带而过或者仅仅作为故事背景,就已经很不容易。
毕竟,商业片还是要有商业票房回报的,谁也不希望不过审,投资打水漂,导演成了「地下导演」。
同样,没有真正的人物冲突没关系,没有真正的选择也没关系,看不到两难境地迸发的人性光芒也没关系,我所奢求的仅仅是讲个好故事,起码是个合情合理,令人信服的故事,从头到尾能串起来,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尴尬与无语。
《大闹天竺》全都完美避开。
与其当导演,王宝强更适合去竞争一年一度的晚会导演。
无论是对大红大绿颜色的偏好,还是含辛茹苦向观众喂食宁愿哭也笑不出来的笑料。
都很符合。
精彩影片一向体贴观众,即使全片一气呵成,但为了照顾观众膀胱,会忍痛割爱牺牲几个小片段作尿点。
这一点,《大闹天竺》更体贴,因为全片都是尿点。
还有一点,导演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喜剧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逗人笑。
标记的时候,豆瓣3.7这个分数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且还可以再低一些,如果有半分或负分机制,我一定给它标记上。
妥妥的烂片无疑了,事实证明,有生活经验、对人情世故理解透彻和会做有水平的导演不是一回事,电影上升到艺术层面是需要用心去学的,你可以拍商业片挣钱,但你得对得起观众啊!!!
这片子就一二货,表演浮夸,服装浮夸,台词浮夸,情节浮夸,功夫+喜剧的模式是二十年前成龙开始用的东西,但宝强显然没有学到精髓,都什么年代了,以为带点性玩笑就是幽默,以为无端由耍贱卖惨就是娱乐精神逗乐观众。
还要没事干掺杂点央视版西游记的元素,就很蛋疼,整个尬到没边。
情节上的硬伤在于,既然唐老爷子早就认出了武空,为什么不直接向儿子道出真相,我想这样的话,真的就少了很多隔膜和误会了,这样还更容易团结起来对付反派呢。
通篇看下来,本片就像那种差学生按照模板解题,解的一塌糊涂也不得要领,弄成个四不像。
宝强想当导演,还差很大的火候和历练。
实在不想写,但想想...,还是写点吧,原因有两个:1、担心大家的同情心被践踏;2、担心大家花了钱还找罪受。
给一颗星的理由有4个:1、影片的硬伤是整体结构不清晰,多个片段“强奸式”插入;2、画面太狗血,刚开始就乱,后面看着就想吐,最后还恶心了一把六小龄童;3、本来一颗星也不想给,一星是给猴子的 ;4、不要再为马蓉事件烧钱,毒害不浅.
说实话,本来很期待王宝强的这部电影,毕竟有泰囧在那放着,又看了大闹天竺的片花觉得应该挺好看,可惜此剧狗屁不通。
白客从头到尾声音太大,没有一句让人发笑,只让人尴尬。
王宝强的打闹片段让人觉得无聊无趣。
小岳岳因为是说相声的,所以一张口就是相声的感觉,还能有点笑点。
好的电影还是要看编剧,演员再卖命,主题再明确,可惜剧情不连贯,没有情节,也是一场闹剧。
闹闹哄哄的也挺有意思的
对傻子要宽容,对骗子再刻薄,对喷子则保持距离。水平就到这儿了,起码没糊弄。农家乐审美哪吒金角银角牛魔王。错过了猴年春晚的六小龄童。可能看了假印囧,印度在天朝值得更好的旅游宣传片。🎵Aankhen Khuli 情字路上前两天打牌才放过,阿开苦力猴亚猴奔。和老对和二大。
和毕志飞共享金扫帚的大烂片啊!剧情混乱,煽情令人恶心,一场闹剧!
什么鬼?把这几个演员去掉安安静静看会印度歌舞和风光不好吗
确实笑点太老,总是差那么一点。关键是几乎每个笑点都差一点,这个我看的时候也尴尬了
这是一部非常幼稚的电影,适合学龄前儿童观看,因为他们啥都没见过,而且在学校里经常毫无理由的奔跑追逐尖叫互相掏小鸡鸡,比较容易对影片的笑点产生共鸣。
很轻松愉快,评分不应该这么低。
王宝强这货提前把印囧给拍了,还占了西游大IP的便宜,不止是尴尬,几乎所有笑点都极其低俗幼稚,春节档最烂没跑。最想不通的明明是鸡年却又把六小龄童请出山,去年干嘛去了?现在只要是电影都要蹭西游的流量,已经成了华语片届的一大奇观。以及,任何打着情怀的幌子骗钱的电影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笑笑就算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过年最期待的贺岁档就是介个啦!以前王宝强的喜剧都很喜欢,第一次当导演居然还不错!从泰囧到现在,能看出他很努力,过年了看这种轻松的电影也是打发时间的好选择…小岳岳…比心哈哈哈
当初因为都说烂没去贡献票房,今天误打误撞地看了,发现对于新人导演王宝强来说,片子的完成度还可以。当然剧情是比较扯,还加了很多低俗的梗在里面,而且是主要突出王宝强本人爱好的打戏,不过也能理解,宝宝是导演嘛。可以看出宝宝是真下了功夫在片子上,也有不少不错的点子,就是审美上还是较差。
演员整容还不错,剧情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王宝强演喜剧没得挑,很自然,小岳岳也挺搞笑,所以应该是编剧的原因吧。三星都给王宝强,宝宝2016经历的太多,不容易。
看完觉得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烂啊…虽然笑点确实没几个真的好笑,但能请到这么多老演员也算诚意了吧,岳岳无辜小眼神好可爱哈哈,就是剧情有点串不起来,反倒黄渤的角色很出彩,开始不看名字压根没认出来…最后猴哥出来说一句俺老孙回来了直接泪奔了!!T.T
其实作为一个本来就以无脑为卖点的无脑搞笑片儿,并没有太差,至少比今天刚上映的破马张飞好太多了
剧本太烂,演员表演没多大问题。有的地方还是挺好笑的,这满场的小县城电影院还是有阵阵笑声的。一个人观影会挑剔,第一次陪爸爸看电影,我努力地陪笑,时时关注他的表情,爸爸大多数时候眼角有笑意的,就是中间被我摇醒两次。亮点:我拼了命都做不了的事,你一个电话就搞定了,我拼了命也要保护你。
能看得下去的就不算烂片,虽然貌似也没啥好毁的,但仍然感觉结尾部分毁片。第一次看电影春晚来凑时间的。另外六小龄童不是一直说人们不尊重名著么现在也打脸了?色彩俗丽。笑过。(几乎每次跟别人上电影院看电影都是连片名是啥都不知道就坐下看了,还得在“正在上映的影片”中找出刚看过的路人片。
其实不光导演有门槛,影评人也有门槛。
感觉看着还不错
笑点是傻了点,特效是烂了点,格调是低了点,各方面是粗糙了点,但作为一部电影,好歹是完整的。
终于知道不好看的印度人什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