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很好的东西可以变得更好,不是吗?
激进分子是用耶稣的圣洁去战斗,但富豪是用撒旦的狡猾去取胜。
-就算回去我也什么都不会改变。
-一年以后再问自己这个问题吧。
很奇怪,在应对听审的压力下,特朗勃竟然写出了这么美好的剧本——《罗马假日》,谁能想到它最初的名字叫做《小姐与流浪汉》呢?
你的妈妈需要每天笑一次。
你能帮我保管一下这个吗?
(好可爱的老头)亲爱的克里奥,我不会度月或度日,我现在是度秒如年。
我知道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不幸者,因为你和孩子们温暖、饱足,衣着得体生活平静,永远没有离开我的内心。
这给了我力量。
你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如果我们拿到一部大片,我们就能拿到所有大片。
等这所有腐朽一切在绝对的讽刺中轰然倒塌,每个事业的编剧都会得到工作。
不能告诉他们无权知道的事情。
-我做了我不得不做的事情。
-你做了你想做的事情,而且有着更多的动机。
拍更多的电影,赚更多的钱,打败更多的对手。
-柯克,我认识你很久了,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混蛋的?
-我一直这么混蛋,只是你一直没发现而已。
所有文字只为个人快速回顾电影,不做任何深度分析,记录用。
请大家点击关闭网页,不要浪费自己时间。
四十年代末的美国号称自己是自由的化身,特朗勃及其一袭人拥有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这与当时的政治主张不合,他们用乐观的心态开始与大局的对抗,最终特朗勃因蔑视国会罪入狱了。
特朗勃是著名的好莱坞编剧,同时也是一个大富豪,不仅如此他还拥有幸福的家庭。
在出狱后,特朗勃性情大变,他因为找不到工作开始焦急,在完全饱和或者说过度的工作中他与家庭的关系疏远,而社会上找不到一个适合或者说愿意成为他朋友的人。
她的妻子理智且温暖,加上好友(路易ck饰演)终于抵抗不了病魔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去世后,特朗勃决定还是要用优秀的编剧作品来跟世人对话。
他的两部作品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在几十年的斗争过程中,政治局面也悄然发生变化,他得到了镜头中总统对电影的肯定。
由于没有政治背景知识,我只看出了故事的主线,细节处很多看不明白,只觉特朗勃的创作生涯是艰辛的,为了自由奋斗的代价是巨大的,他的家人是他最重要的后盾。
饰演者的嗓音尤其好听,演技也细致入微。
看很多影评提到在观影过程中会想睡觉,我没有想睡觉啊,反而在看《网络迷踪》的时候差点睡着,因为猜到结局了啊…传记贵在真实,请允许不完美,当然大家所指的可能是没有把特朗勃的人生用最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
影片前期有个片段:野餐,特朗勃一家与众人把酒言欢,特朗勃的儿子把玻璃杯放到特朗勃妻子的头上,妻子乔装怒容,但最后洒脱的为众人表演了自己在15岁之前从事的杂技职业,特朗勃快乐的欣赏着表演,他们的家庭氛围是全然包容和接受的。
不知道为什么在看这个情节的时候,我的思绪被带到了我的童年,童年的我总是会对身边所有事情存疑,发生了一件符合逻辑的事情之后,我会选择认为这个逻辑无聊或者这个逻辑不值得信任,认为一定还有其他的更深层的原因。
看到电影片段的时候,我认为是从小对自己家庭的不信任、对家人的不信任,导致了我对事事都存有怀疑态度,而忽略了很多浅显却本质的道理。
我在用心观察生活,却一直可以回避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这也造成了我时常会缺乏“活着”的真实感。
到最终,我无法谈论这部电影的更多细节,因为我不懂。
从我的角度去看,我看到了家庭给予特朗勃的力量,而我认为编剧与导演包括电影最后的特朗勃本尊自白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被妻子团结在一起,让特朗勃知道为谁而奋斗,不仅为他自己,也为了他的家人,更为了他所信任的观念,他的家庭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自信。
特朗勃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就像是电影里从监狱寄给妻子的信所提及的:“我是不幸人中最幸运的那个。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特朗勃本身的努力。
任何一部人物传记无外乎,关于,他是谁?
他怎样地经历了什么?
达尔顿·特朗勃,当然,他是一个作家。
然而,要从严肃文学类型方面来考虑,达尔顿·特朗勃该归为那一类作家?
这是个难题。
相较于小说家(《约翰尼上战场》)、剧作家(《小城大盗》),编剧无疑是他丰功伟绩之所在。
他不仅是美国电影编剧中职业生涯持续时间最长的,而且奉献过大量经典作品:《罗马假日》《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约翰尼上战场》《巴比龙》《孤独是勇敢的》《东京上空三十秒》等经典作品……然而,他的成就不仅如此。
某些层面上来说,他最吸引人的反倒不是他的作品,至少对于我来说,他更像是一个精神典范——坚韧、独立、持之以恒,尖锐又宽厚、正义且智慧。
如果说和平年代的英雄人物,在我心中,特朗勃算得上一位。
特朗勃出身于美国贫困家庭,曾当过面包坊工人、私酒贩子。
特朗勃初时理想是做个小说家,但因大萧条时期经济每况愈下,1930年代,他凭借创作才华进入好莱坞编剧行列。
1940年代末,因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他被判入狱。
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一纸行业禁入令让他无法工作。
此后,在长达十余年,特朗勃借用他人名字创作剧本,并凭借《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编剧小金人,但奖杯上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
直到1960年,在当年最轰动的影片《出埃及记》的大屏幕上,特朗勃的名字才得以重见天日。
而影片着重讲述的正是他用智慧、才华、毅力向黑名单宣战,取得自己编剧事业的丰碑,并为黑名单上的同行正名的这一段传奇的人生历程。
说到背景,就是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盛行的麦卡锡主义。
简而言之,就是以约瑟夫·麦卡锡为首的一派美国国内反共、极右的人,使用不公正断言和调查方式——对疑似共产党人,特别是持异议者和批评者进行打击、诽谤。
其影响波及到了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包括娱乐业。
如果娱乐业从业人员被认为是共产党或对共产主义表示过赞许、同情,参与参与有社会主义背景出于自由主义或人道主义的政治活动,或者拒绝协助调查共产党活动的人,都可能被列入黑名单。
而特朗勃就在第一批黑名单上的十人之一。
正如编剧人生并不是特朗勃规划的,政治人生也是同样。
尽管年轻时的穷滋味,让他成为一个激进分子,但1920年代,他从科罗拉多州出来时,还是个思想模糊不清的平民主义者。
进入电影业后特朗勃的个人际遇好转,他也不拒绝财富与享乐,但他从未忘记他是谁、他有过怎样的经历,住着拥有游泳池的别墅,他依旧看得见制片厂门口的贫困。
特朗勃一直以来是工人权力的拥护者,他于1943年成为了一名党员,但冷战对美国民主党产生了怀疑,之后他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
自然有不少其他共产主义者会质疑这个时髦、好动、爱交际、浑身贵族气质男人的政治纯粹性和与非美调查委员会斗争的决心。
正如影片中的尼基对特朗勃的不理解一样,“自我认识你那天,你就表现出一个彻彻底底地激进分子,但你过着富裕的生活,我不觉得你会愿意牺牲这一切。
”而特朗勃这样回答,“我鄙视殉道者,也不会为注定失败的事奋斗,我不愿意失去这一切,但是,我愿意拿这一切冒险,这就是激进分子和富豪的完美结合。
”
事实上,好莱坞有整整一代人作家,导演,演员甚至几个制片人,跟特朗勃一样,遵从自己的信仰,走向了左派,他们都是有钱人,人们称他们为游泳池共产党。
后来,他们中有好几百人被列入黑名单。
非美调查委员会要的无非几个名字,以及友好合作的姿态。
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宁可放弃“游泳池”,也不愿意告发他人,只为保留尊严和道义。
只有少数人与他们合作,比如影片中的演员埃迪,而且公平地说,他们也并不都是出于保住财产,只是从阴险敌人手缝中求一丝生机。
特朗勃的政治纯粹性在与非美调查委员会的交手中被证明——他是坚持自己激进主义分子的立场以至于坐牢的人,他是把责任看作本质上道德使命的人。
而他的斗争手腕绝不是单纯的自我牺牲、意气用事而已。
“激进分子用耶稣的纯洁去战斗,富豪用撒旦的狡猾去战胜。
”特朗勃正是这样做的。
因为黑名单阻碍了他接到工作,他便以别人的名字、假名写剧本,无论题材品类,以为迎合电影公司、娱乐市场、赚取报酬。
那一时期,他做了巨量的剧本,他自称为手艺人。
他还尽可能把工作交给像他一样奋战在黑市上的编剧。
打破黑名单成了特朗勃的一个执念。
特朗勃认定,那么多的剧本,都是黑名单上的作家以假名、教名写出来的,不管怎样,这个事实会让黑名单本身变成一个笑话。
事情的确是那样发展的。
“你永远都没法判断20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是谁写的。
”之所以说,特朗勃打破了黑名单,不只是因为他的名字第一个出现在银幕上,而是他领导了这场战斗。
他用制片人和导演公司老板最能懂的语言——金钱——有力而信服地向他们证明,继续执行黑名单不再符合他们的利益。
而特朗勃对钱的正常喜爱与擅长赚钱也是确保他战胜黑名单的法宝。
而工作上的顽强斗争和锐意进取精神,不光帮特朗勃渡过了出狱后的难关,即便是获得编剧小金人后,他依旧保持着积极地态度。
“我一生中从来没有不工作的时候”。
泡在浴缸里,一手掐烟,一手敲电脑,已经成了特朗勃的经典形象。
影片中表现了因为过度投入工作,特朗勃一度与妻女关系紧张的情节,而爱让他们彼此理解,重新紧密相连。
特朗勃肺癌化疗期间仍心系工作,他这样对记者说,“如果手术不成功,那么我活的日子就相当有限了。
因此,要是有人来找我,给我一大笔钱,让我写剧本,我就接下来,因为可以给我的妻子留下更多的钱,因为那是分内之事。
”就问你感动不感动。
拉回影片,在结尾处展现了特朗勃在1970年3月13日电影编剧协会授予他桂冠奖(旨在颁发给“多年来提升了电影的文学性,对编剧职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协会成员”)时,关于黑名单及其影响的发言。
一个人,好不容易挨过了黑名单,麦卡锡时代那些年仍就留在好莱坞,靠着电影黑市勉强过着影子般的生活,回首往昔,他会作何感想,他是否会解释些什么、追讨些什么、控诉些什么……不,他都没有。
他说:“黑暗岁月里只有受害者。
”这一次,他又以牧师一样的给予了宽恕。
第一个镜头让我以为主演是加里·奥特曼,据说还真考虑过让他来演。
影片开始于1947年,当时的特朗勃只有42岁,可老白的扮相太老了,看上去怎么也有五六十了。
开场在片场拍摄的那部由Sam Wood执导、Edward G. Robinson主演的黑色电影让我一顿好找,结果发现是影片里杜撰的,妈的,另外路易CK演的那位也并非真实人物。
整部影片没什么戏剧冲突,没看过原著,也不好说改编得如何,最有意思的桥段是特朗勃找来一帮黑名单上的同僚为B级片电影公司当枪手,连同两位B级片公司的老板也是一众配角中的亮点,可惜这段情节只是点到即止。
片中表现“好莱坞十君子”事件以及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风貌很到位,但挖掘主角个性的情节不够,另外感觉其中特朗勃与妻女的矛盾的段落可以去掉,应该再加点表现他的写作才情的桥段,毕竟一个既能写《罗马假日》又能写《斯巴达克斯》,还拿到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人应该不只会坐在浴缸里冥思苦想吧。
虽然老白凭借特朗勃一角拿到奥斯卡提名,但觉得他的表演收得有些过——演出了隐忍和睿智,却没演出锐利。
有一个地方不知道是不是bug:Edward G. Robinson为了帮十君子筹措诉讼费,卖掉了他家里墙上挂着的一幅梵高的画,到特朗勃出狱几年后他们再见面时,这幅画又重新出现在墙上。
除了《特朗勃》以外,其他比较有名的关于好莱坞黑名单的电影有伍迪·艾伦主演的《出头人》(马丁·里特执导)、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嫌疑犯》、金·凯瑞主演的《电影人生》。
很多年以前买到过一本特朗勃的好友、同为十君子之一的编剧Ring Lardner Jr.(也曾两夺小金人)写的自传,看完这部电影,突然想找出来读一下。
一个天才的编剧一定非常了解人性,才能写出杰出的剧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还能相信他所描写的美好的东西。
本片描叙好莱坞天才编剧特朗勃被列入黑名单后的故事,为了他的理想,他被关进了监狱,被非美活动委员会“追杀”,找不到工作,卖掉房子。
在这样的逆境中,他竟然写出了两部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编剧的剧本:"罗马假日"和"勇敢的人"(部是化名得奖),还有经典奥斯卡影片“出埃及记”的剧本也是他写的,真是令人由衷地佩服。
也许真是因为这位天才真正理解了人性,才能够在重重逆境中自我激励,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
全片从始至终,这位天才编剧就没有自暴自弃过,也许对他来说,把时间花在上面太浪费了,不如多打点字,呵呵。
影片描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包括到了当时任美国演员协会主席的罗纳德里根作证好莱坞被共产主义渗透,包括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观看用特朗勃真名做编剧的“”斯巴达克斯“”并进行称赞,等等,确实值得一看。
关于特朗勃的历史一无所知,所以看的比较津津有味,才知道他是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的剧作者。
为什么说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原来伟大的米国那时也经过如此的一段。
树立敌人,寻找异己,政治迫害,栽赃定罪。
如果不是特朗勃,而是那个得了肺癌的哥们,有什么机会呢?
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其实,不是特朗勃救了自己,只是时间到了,上峰觉得可以解禁了,所以,他才有机会以自己的名字显示。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样从小在D的教育下,所能得出的结论吧——我不认为结果是特朗勃的争取,特朗勃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才华,维持了自己的生活。
历史总是在螺旋中前进,肯尼迪夸了斯巴达克斯之后,才彻底扭转了局势,否则怎么解释还有那么多抗议和抵制特朗勃的吃瓜群众呢。
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在白色恐怖时期依然笔耕不辍养家糊口的励志片。
如果“我”是特朗勃,在遭遇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我”会把我所遭遇的迫害及我事业的中止归为“时运不佳”。
我会为我主动选择放弃找到个合适的出口,并且惶惶不安、抑郁不得志的混完此生。
还好特朗勃不是“我”。
不然,也没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
对,如果一定要对比所处的年代,自认为我所处的这个年代虽然浮躁,但还不算太差,至少我还有自主权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这部影片给我最重要的一个point,在谈情怀、谈理想的时候,请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准备为了你的理想和目标,付出什么?
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阻,你会如何应对?
如何去平衡好你的理想和生活中带来的冲突?
我所看到的特朗勃先生,面对生活、舆论的压力,他选择的是,闷头去做、去把一件事做好;面对不幸入狱,他选择的是坦然面对;要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差距的点就在于:想和做 ,这两件事。
想是舵;做是行驶在海上的航船;你是否想要出行、想要抵达何处,一切由你而定。
达尔顿.特朗勃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
作品《罗马假日》(1953)、《勇敢的人》(1956)两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故事金像奖。
这两部作品都是其在被列入黑名单期间得的,他本人未能以真实身份领奖。
《斯巴达克斯》、《出埃及记》亦出自他的编剧。
可以说他是位相当厉害的编剧。
观影最大的感受是其对写作的自信。
他凭着剧本创作、改编,能够不断增加家庭收入,能够保证一家不缺吃不少穿,甚至富余。
单这份能力就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被非美运动委员会将其列入黑名单后,只要影片中有其名字,影片就会被禁,不能获得收入,不能收回成本。
所以影片中编剧者的名字,谁也不敢署上达尔顿.特朗勃的大名。
当《勇敢的人》获得奥斯卡最佳故事奖,人们都在纷纷猜测编剧罗伯特.里奇是谁,为何没来领奖,表示费解时。
却不知真正的编剧达尔顿.特朗勃,根本无法前来。
只能与家人在电视机前庆祝。
1950年,达尔顿.特朗勃,因藐视国会罪而入狱。
1951年,出狱后,套用他自己说的话,“富豪是用撒旦的狡猾而战斗。
”他并不消沉,亦不迂腐。
充分利用自己所擅长的编剧、写作能力来继续让家人过好,什么剧都写都接,一天写作创作十八个小时。
连女儿的生日,只是从卫生间出来,唱首生日快乐就可以的时间都没有(他喜欢在浴室里泡着澡写作)。
虽然他在为生存而战斗,但那份坚持依然存在,他并未忘了要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反击那些反对和抵制他的人。
从而真正再一次站立起来。
《勇敢的人》就是他最好的证明。
1960年《斯巴达克斯》上映,荧幕上再一次重见了编剧达尔顿.特朗勃久违的名字。
在闪动的荧幕光线中,他眼镜上映着泪光,十年,他胜利了。
回到家中,妻子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卸妆,突然泣不成声。
《勇敢的人》1956年上映,奥斯卡官方1975年才承认达尔顿.特朗勃的署名。
而《罗马假日》直到1993年,人们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达尔顿.特朗勃。
那时特朗勃已经去世多年。
(达尔顿.特朗勃1976年去世。
)他对创作的坚持、信仰,对署名的淡泊。
是我观影后,最不能忘怀和感慨。
他把《罗马假日》署名权,推给伊恩.麦克莱伦.亨特。
主动给对方五五分成,对方只要一成,他又主动给提到三成。
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带着笑容,并不心疼。
他知道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他不希望这么好的作品,因自己不能署名而被埋没。
他的女儿就坐在桌子的另一头,吃着东西,听着父亲轻松的把自己的作品推出去,仿佛父亲特朗勃正在做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
当时还年幼的她,为此也跟着父亲高兴。
特朗勃至去逝也未去向伊恩.麦克莱伦.亨特要回《罗马假日》的署名权。
作品能够被大众所喜欢,不被埋没,就是他最大心愿。
同样热爱写作的我,不禁思考,对于创作,我们究竟要有一个怎样的心态,特朗勃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必须要提一下,达尔顿.特朗勃的扮演者布莱恩.科兰斯顿。
美剧《绝命毒师》的主演,瓦特.怀特也就是老白的扮演者。
他出色的演出,让我十分相信他本人就是达尔顿.特朗勃。
张弛有度,收敛自如。
丝毫看不出演的痕迹。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并不会觉得无趣,漫长。
无论对于好莱坞老电影十分熟悉还是不十分熟悉的观众而言,影片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间接学习到一些美国影史,和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史,不失为一种受益。
上海电影节,坐在影院看《特朗勃》,达尔顿·特朗勃算是好莱坞一个异类,他写过著名的《罗马假日》,然而署名是别人。
因为某些特殊的政治原因,他不被好莱坞承认。
他采用的抗争方法是:写自己的剧本,署别人的名。
只有才华是不能被淹没的。
特朗勃凭借《罗马假日》《勇敢的人》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但都没有去现场领奖,只能和家人坐在电视机前面庆祝——当然,颁奖嘉宾叫出来的名字也不是他。
所以,当他坐在影院看《斯巴达克斯》,制片人、主演柯克·道格拉斯不惧重重压力给特朗勃署了真名,名字倒映在特朗勃的眼镜上,镜片后他的眼泪落下来。
再名利纷争的地方也总会有这样的义气相挺。
“封神之夜”看到李连杰和文章,上台时,李连杰走在第一个,而文章在最后一个,没有穿礼服,帽檐压得低低的。
当年他们曾是《海洋天堂》中的父子,是《白蛇传说》中的师徒。
这一次,文章说: “就是家里有事,我自然应该要回来帮忙”。
郭采洁上午亮相《冲天火》发布会,随即就又去了《爵迹》。
每年参加电影节,这短短的几天,几年之后连起来回看却特别有意思。
比如当年郭采洁出现在郭敬明《小时代1》的发布会上,还算是一个电影新人,如今却要在电影节忙得飞起了。
但,依然要来力挺郭敬明的新电影。
林更新主演了一部听上去像玩笑的电影《快手枪手快枪手》,投资方是万达影业,万达大家都知道了,是王思聪家的产业。
黄渤则在“HB+U”启动仪式上讲起当年的《疯狂的石头》,首映也是选在上海电影节,他和宁浩那时候都是新人。
结果发布会上刘德华来了,为他们吸引到不少的目光。
“HB+U”就是黄渤+你,也是黄渤加油,如今终于有了刘德华当年成绩的他,也要来帮助新导演们了。
周迅也来了。
当年他和黄渤曾一起在歌厅跑场,有次兴奋地把黄渤喊去说她演电影了!
《风月》,周迅先快进,然后给黄渤看她和张国荣跳舞,叼一支玫瑰,跳着跳着眼泪落下来……然后,周迅把机器关了,黄渤不解,“我的戏完了”。
曾经相识于微的相濡以沫,如今当然也要来出一分力。
不过,相信电影节最忙的明星还是范冰冰,我两天就见到她三次,每次都穿着宽大袖子的礼服。
我拍了照片发朋友圈,有人问:“她是和大黑牛有了吗?
”《爵迹》中有她也有李治廷,然而发布会上却独见她,站在陈学冬的身边。
成龙的《绝地逃亡》与她合作,《功夫瑜伽》和李治廷合作。
两部电影一起开发布会,这次李治廷到了,范冰冰不见。
而前两天,范冰冰先单独和成龙开了《绝地逃亡》的发布会……可遥想当年,两人刚刚合作完《一夜惊喜》,采访时完全是秤不离砣的状态,采访一停就窃窃私语,然后笑容就溢满了眼睛。
总有一些一去不返了。
但也好在,什么都会过去。
《特朗勃》最后,是一段达尔顿·特朗勃真实的受访记录。
记者问他:如果有一天拿到那些原本就属于他的奥斯卡奖杯会怎样?
特朗勃并没有表示要供奉起来,或者拿它砸向迫害他的那些人脸上。
他说,在他于黑暗中努力写剧本的无数个日子里,他的家人都在默默支持他。
他的女儿总是会被别人问: “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她无法回答。
特朗勃说: “我要把我的奥斯卡奖杯送给她。
”
矛盾不够尖锐,没有压迫感的时代&个人际遇讲述,时情时景的冷漠墙壁变成了这里的天鹅绒。
上白细胞的黑名单这样的事,是一个文明一个社会一个团队,人的组合的不可避免的事情。
片子过于表面,每个面向都是点到即止包括大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任性与无理。
7.3关于大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叛逆啊,矛盾啊,无理取闹,任性啊,当时在剧情里面还蛮期待trumbo的妻子讲一些东西,比如,这是我的老公,你可以尊敬他,但你不准诋毁他,类似的话。
海伦米伦的角色真是,有点《乱世佳人》中白瑞德的影子,以及任何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的那种,在时代中游刃有余的角色就是特别圆滑、油滑的角色。
要说电影中有哪些角色,我们限定一下范围,为人妻的女性角色,让我会有一种,非常羡慕这个女人的男人的情况的话那么我现在能想到,一时之间能够想到的只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本阿弗莱克版本的《合伙人》中,他的角色的妻子以及,刚刚看完的电影《特朗勃》中,trumbo的妻子。
要知道,爱在三部曲里面的朱莉德尔佩的角色,都并不能够上我的这个“榜单”。
我羡慕,我非常喜欢爱在三部曲,更多是喜欢那份生活,那个轻松、优雅的时代背景和,两个人的性格能够结合的,两个人的生活、人生能够结合出怎样的模样。
trumbo真是bug级的存在同trumbo有太多通感了,这样思维共振的感觉,在好多人身上出现过,影视界,凯文科斯特纳,伊斯特伍德,是枝裕和,北野武,李幼斌,,,
很好的传记电影
《特朗勃》这个剧本在去年入选了好莱坞编剧黑名单,但看完电影心里还是有些失望。导演显然对于剧本的深度挖掘不够,而且过于浮于表面的人物设计使得本应有的大量心理活动完全丢失。整部电影完全就是由大量情节堆砌而成的八点档肥皂剧,对于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电影拍成这样实在是缺乏敬意。
神奇的是导演Jay Roach就是阿尔布开克人,毒师粉肯定知道是哪里
剧情一般 但演员演技弥补了这一点
so boring that i had to watch it in three settings
看电影了没
原来是讲当年美国共产党有关的故事。激进分子会用耶稣的圣洁去战斗,而富豪却用了撒旦的狡猾而得胜;当你爱的人不给你回应你该怎么办?继续爱直到ta投降;宪法必须捍卫,但不应该采取让异议者闭嘴的方式。感觉剧情节奏不太好,另外表现形式也仅仅是语言,应该再增加一些行为语言。
对比现实更加讽刺了,今日的party正是当年迫害达尔顿的那批人,只是更加专横与残暴,对不了解事物的妖魔化与无穷无尽的假想敌,谁能想到特朗勃拥有和乔治奥威尔一样的终极噩梦呢
是怎么想出来这么平庸的剧本的,不是指故事,说剧本。
为结尾的演讲加一星。
单纯说电影本身的话,完全值五星的
猪莱坞真是一切都能洗白,苏俄文化间谍都能洗成民(混)主(沌)逗士,共济会蜥蜴人们的权势真是太大了。赶快看了高堡奇人解气。
绝对的“正确”,只会失去创作和艺术。
故事好,但給導演拍壞了。
想起了某清华刘老师的书在过度政治正确时期下被莫名下架列为敏感书籍…时代里的一粒沙于个人就是山一样。
挺不错的,那个演Kirk Douglas的演员也不错。
7/10,影史传奇
海伦米勒跟定型了一样,这几年专演特权阶级老白女,表演痕迹超重,她出现在画面里的时候简直能直接看见摄像机,和在《安娜》里的表演感觉不出什么差别,美国人好像不会写天才,有天赋=有超能力,表现一个天才的方式,了不起的事情,啪的一下就做成了,很快,《罗马假日》啪的一下就写完了,B级片,啪的一下3天100页剧本写完了,老板看了直夸好。至于特朗勃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说,啊?为什么呢,也没讲清楚这种信仰的契机,出狱后不准写剧本了,用假名字疯狂写小剧本,以此来反抗黑名单搞社运,这部分才节奏明快,有了主线感。
故事是个传奇的故事,演员们也演得相当不错,党同伐异在电影中看来真的是件很可笑的事情,但却那么的真实,即使到如今,历史还在不断的重复着。看到化学老师的一刹那,真的好亲切。
在美国这个民主与共和各自占领这个资本主义的国家,拍摄一部美国共产党人的电影无疑是有吸引我的。但导演拍的有种束手束脚的感觉,在当时的美苏争霸的冷战期间,一个资本国家出现敌对国家的共产意识,这无疑是可怕,两种意识形态对抗是激烈且不可调和的,然而导演有意模糊资本与共产的对立,没有过多展现当时这个国家对于共产党的特朗勃等人的迫害到底有严重结尾温吞,最后一段的宣讲实在无可必要